酒吧驻唱歌手招聘信息:王明晚年客居苏联 曾发誓要斗倒毛泽东_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15:13:16
淮河,横跨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省,是一条多灾多难的河流。1938年,蒋介石为延缓日军进逼武汉,炸毁黄河花园口大堤,黄河夺淮入海,淮河水系受损。从此,淮河更似一匹无羁之马,左冲右突,两岸人民深受其害。

  1950年,淮河流域发生大水灾,豫皖境内4000多万亩农田被淹,1300万农民无家可归。当时华东军政委员会向毛泽东汇报了皖北受灾的详细情况:

  今年水势之大,受灾之惨,不仅重于去年,且为百年未有。淮北20个县,淮南沿岸7个县均受淹,被淹田亩总计3100万亩,占皖北二分之一强,房屋被冲倒或淹塌已报告80余万间,其中不少是全村淹没,耕牛、农具损失极重。由于水势凶狠,群众来不及逃走,或攀登树上,或失足坠水(有在树上被毒蛇咬死的),或船小浪大,或船翻淹死……

  毛泽东看到电文,泪流如雨,拍案而起:“不解救人民,还叫什么共产党!”他在重点句子下画了横线,要求水利部尽快拿出治理方案,年内动工。

  当年11月下旬,规模巨大的治淮工程在中下游相继开工。修建水库,开挖新河,建造船闸,工程量之大,举世罕见。1951年,毛泽东派以邵力子为团长的中央慰问团,慰问全体治淮员工,把毛泽东题写的“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锦旗授予各省治淮指挥部。

  王明久居国外,对国内政治运动只能是一知半解。他根据有限的材料,戴着有色眼镜看问题,虽然发现了“文化大革命”的严重缺点和错误,但得出的结论往往似是而非,有些甚至令人啼笑皆非。

  位于大别山腹地的梅山水库,修建在王明的故乡金寨县史河上游,是治理淮河的重点工程,由我国自行设计、自行施工,1956年4月建成。坝高88米,全长443米,集蓄水、防洪、灌溉于一体,气势雄伟,磅礴壮观,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连拱型大坝。

  梅山水库形成的人工湖,众多小岛点缀其中。水绕山更青,山依水更秀。王明在《人民画报》上看到梅山水库的照片和消息,十分兴奋,特作七绝一首——《史水流光》:

  梅山水库画图中,

  史水流光乡意浓;

  旧地重游春梦暖,

  花香竹影笑东风。

  王明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故乡的思念向往。随着国内政治气候的变化,他未能回到国内,将自己的思绪和激情倾诉于只言片语之间。此后,他写了不少怀念家乡、亲人和战友的诗句。如《梦返金寨思亲怀友》,《悲欢泪》,《忆金寨》等。

  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以“第一面红旗”为题,报导了江西省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病的消息。血吸虫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在我国流传已久。余江县兰田畈方圆几十公里,过去由于血吸虫危害,在近50年内,有3000多人因患此病死亡,有两千多个村庄完全毁灭,1000多亩田地变成了荒野。

  解放后,党和政府对防治血吸虫病十分重视,1956年成立专门机构,领导全国血防。余江县是血吸虫病重灾区,他们创造新疗法,迅速根除了为害多年的恶疾,创造了世界医学史上的奇迹。

  7月1日,是党的生日。这一天,毛泽东读到这条消息,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写下了七律二首——《送瘟神》。

  在苏联的王明看到这条消息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也于7月7日写下了一首七律诗:

  人体寄生畜体窝,

  中间宿主靠钉螺。

  百年为患从无已,

  万众蒙殃莫奈何。

  既是江山归共党,

  岂容水草染沉疴;

  政民医护齐斗争,

  三载余江奏凯歌。

  195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纪念日。苏共中央总书记赫鲁晓夫和一批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前来北京祝贺。王明在莫斯科郊区别墅,作了一首七律——《建国十年》:

  创建新华也十年,

  人民干劲直冲天。

  誓将弱土变强国,

  决把穷乡变乐园。

  大计指挥凭共党,

  无私援助首苏联。

  “帅旗”四面迷途引,

  荡产倾家亿众难。

  这首诗,一方面歌颂了全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建设美好家园的雄心壮志,赞扬了苏联援助中国建设的国际主义精神;同时也批评了国内的“人民公社”和“大跃进”运动。

  “大跃进”运动是1957年底开始发动的,1958年全面展开。党力图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打开一个新的局面。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一连串接踵而至的胜利,使毛泽东头脑开始发热起来,他相信中国富强的目标可能在一个短期内实现,于是开始有计划地“向共产主义跃进”。

  一时间,全国各地你追我赶,放“卫星”,造“奇迹”,胃口越来越大。1月说15年超过英国;5月就说7年赶上英国,再加8年赶上美国;到了9月,毛泽东干脆说5年超过英国,7年超过美国。

  在王明看来,苏联远比中国发达得多。即使如此,赫鲁晓夫1957年提出的目标是15年赶上美国,基本到达共产主义。尤其是1959年下半年“人民公社”和“大跃进”的错误明显地暴露出来后,王明在诗句中提出尖锐批评,有其合理的成分。但他对毛泽东大肆诋毁,多少带有情绪化的私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