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凤酒30年有红瓶装吗:锦溪:江南小镇的前世今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8:43:18

        第二天起得很早,从住宿的锦溪湖酒店沿着五宝湖堤往镇子里去。

        实际上,相对于住星级酒店,我更愿意在古镇客栈,在穿镇而过的小河淌水声里酣眠。

        上文曾经提到,锦溪的原名叫“陈墓“,这个得名与南宋孝宗皇帝的陈妃有关。按照流传的说法,说是陈妃武艺超群,为保护孝宗皇帝而与金兵战死于此;还有一说是陈妃本是当地人,不幸病殁,孝宗令水葬锦溪五宝湖中,并将此地改名”陈墓“纪念。

        这两种说法,"按照常理推测”,后一种庶几有理,不过总觉得水葬这一方式,并非汉家衣冠的通常做法,大多别有缘故。比如传说中的越王勾践破吴以后,他老婆担心丈夫也蹈吴王覆辙,被西施迷惑,遂将西施沉湖,就是很残忍的水葬了。

        唯一可考究的,就是“陈墓”这一名字,遂使用了九百年,直到1993年,才改成了“锦溪”之名。

        十眼长桥的早晨。

        这是锦溪的标志性建筑,长桥之上,披襟揽月,对酒当歌,该是佳绝之地。桥的一头连着莲池禅院,晨钟暮鼓,梵音飘然。

        实际上,我总觉得,锦溪得名还因之于“金波玉浪”这一前人描写锦溪的诗句。

        早晨,在湖边晨练的居民

        阳光渐渐升高,店主们打开门板,准备一天的生意了。

        老板娘家在下塘街,开着小吃铺,卖的是大小馄饨和奥灶面。奥灶面是昆山地区的做法,特别是红油爆鱼面和白汤卤鸭面,据说是当年乾隆帝爷的最爱。

        顺便说一句,最正宗的奥灶面馆在昆山亭林公园南门前的半山桥逸。

        窑工王保柱和他看的窑。

        锦溪有一个民谚“三十六座桥,七十二个窑”,这些江南小砖窑主要分布在五宝湖岸,淘湖泥为砖坯,以煤木燃火焰,出产青砖红瓦,盖屋铺地。

        现在的湖畔朱浜村界,尚有明清至今的瓦窑近十座,依然是古法不变,绵延而后。

窑工王保柱

窑工李翠兰

        这些砖坯都是用船从别处运来的,窑工们要一块块的搬到窑里去,这绝对是个体力活。三四个人,要搬去一船的砖坯,不是一般人干得下来的。

        这种铺地的大青砖,价格不菲,古建中常用的60cm见方的,每块就要卖147元,如果是特制的80cm见方的“大金砖“,每块就要260块,几乎赶得上不错的实木地板了。

        火候的掌握是烧窑的关键,出品质量的关键就在于此,泥坯入炉后,先是煤火高温,而后炭火烧制。窑工的工作,就是根据情况给炉膛加料。有经验的窑工根据火焰的颜色,就能判断出产品的成色。

        这是半点也不能马虎的工作。

看(Kan,平声)窑的马文化

捕虾的渔民

巷口,“芳芳客栈”

        每次走过这小巷,总忍不住要多看一眼这红木板上的招牌。一直以为写的是“苦苦客栈”,直到同去的一个叫阿滋猫的网友读出了声,才羞愧地发觉自己认错字了。

白铁店

        店在电器修理铺的隔壁。白铁匠属于“冷作”,在江南水乡,这是少不了的手艺:畚箕、漏斗、喷壶、马灯、钱箱、铁皮盆、烟囱、铅桶、吊桶、酒端子,还有杂货店、粮油店里用的油抽子……

篾匠铺

棉花铺

        铺子在“锦溪八景”之一的柿园门口。

        柿园的主人是近代著名画家、围棋国手陆曙轮的故居,因园内有两株柿树而得名。陆曙轮(1900~1980)又称柿园老人,昆山锦溪人。工诗、书、画并擅围棋,三十年代曾作为中国队员迎战日本棋手,当时来访的日本棋手中就有赫赫有名的昭和棋圣吴清源。

 长廊里的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