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凤酒流量计招投标:努力实现工业经济新跨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6:25:48
  湖北日报讯 胡道银

    工业经济是实体经济的一个重头。如何做大工业经济总量,做实工业经济基础,做强工业经济竞争力,使一方工业经济实现新跨越?这里,结合荆门市的工业情况,认为,走总量与质量相结合、规模与效益相结合、内涵与外延相结合的扩张之路,是推动荆门工业经济实现新跨越的重要努力方向。

    做大总量是前提

    当前,千方百计扩大工业经济总量,仍是荆门工业的首要任务;力争早日实现荆门工业总量千亿突破,则是荆门工业在全省同类城市中保持位次第一的首要条件。要从产业、企业和要素保障三个层面实施总量扩张,构筑荆门工业立体化、多层次产业体系,为做大荆门工业经济总量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要做大产业。坚持“234”产业发展战略,即:围绕化工、农产品加工两个传统优势产业,在整合资源、延伸链条、特色园区建设上狠下工夫,力争培育两个千亿产业,进一步放大全市传统优势产业的优势;加快发展建材、机电、轻工三大支柱产业,力争培育3个过500亿元支柱产业,进一步强化支柱产业的支撑作用;积极发展通用航空、新能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四大新兴产业,力争培育4个过100亿元新兴产业,进一步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二是要做强企业。着力实施“50强企业成长路线图”工程,对50强、50快企业,进行重点调度,促进资源向重点企业倾斜,推进骨干龙头企业更好更快发展,力争培育5—8家产值过100亿元企业,一批产值过10亿元企业。着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坚持“专、精、特、新”的发展方向,培育和壮大一批中小企业。
    三是要做实基础。围绕用地、用工、资金、资源、煤、电、油、运等制约工业经济发展的要素“瓶颈”,坚持应急与谋远相结合,在持续做好阶段性要素保障应急工作的同时,着眼长远,建立健全工业发展要素保障的长效机制。加强电力基础设施、道路交通、污水处理等工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土地利用、节能减排、融资对接、产业工人培育等要素保障联动机制,为做大工业经济总量夯实基础。

    扩大开放是先导

    坚持解放思想,实施开放先导战略,通过强有力的招商引资,为荆门工业经济发展提供强劲动力。一方面,突出招商重点,实现招商引资新突破。围绕总部经济,着力招大引强。围绕产业链招商,积极做好产业链壮大和培育,开展补链、延链、壮链,对产能过剩的环节进行优化组合,对薄弱环节进行扶持和壮大,对产业链缺失环节进行再造和“输血”,进一步完善整个产业链。另一方面,夯实招商引资基础,着眼承接产业转移。按照“分类引导、一项一策、区别对待和大项目大优惠”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投资优惠政策,把对企业的优惠政策与企业对地方财政贡献率挂钩,进一步增加政策对外吸引力。再者,创新招商方式,增强招商引资实效。改进招商引资方法,既重视全员招商,又积极开展专业专题招商;既由政府主导招商,又通过市场引导招商,使招商引资由以政府推动为主向专业化招商、市场化运作转变。积极开展市场化招商,聘请一批有影响、有实力的招商顾问、招商代表
和招商中介机构,逐步建立全市招商引资网络。

    转型升级是主线

    坚持以创新型荆门建设为契机,大力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不断优化创新环境,集聚创新资源,提升创新能力,以创新推动荆门工业发展转型升级。力争“十二五”末期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到500亿元,产业增加值达到15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0%以上,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以上。
    一是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对于化工、建材、纺织等荆门的传统产业,充分利用在荆、在省高校的智力优势和实验设备,在产品研发、设备改造、企业管理、销售模式等方面,全面开展我市科技企业与高校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加快完善以政府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的政产学研合作体系,探索建立以产业链为主线的政产学研合作联盟,实现技术链、产业链和价值链的融合,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二是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深入开展创新型企业建设专项行动,加强对创新型试点企业建设的服务与指导,帮助企业按照建设规划解决最迫切的技术、人才或管理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推动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平台建设和创新团队建设。加快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积极构建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全过程的孵化抚育体系、投融资服务体系、产学研合作促进体系和成长辅导服务体系,着力推进100家重点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成长。
    三是加快建设科技创新支撑服务体系。重点围绕我市先进制造、新材料、医药化工、电子信息、节能环保与新能源等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统筹建设四类科技创新平台。即:一批以工程技术中心为主体的企业技术研发平台,一批以公共检测中心为主体的产业技术研发服务平台,一批以科技资源共享为主体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一批以科技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等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创业平台。重点建设承压储运装备制造工程、通用航空工程、磷尾矿与磷石膏综合利用工程、电子废弃物循环利用工程等技术研究中心,力争5年内,建立企业重点实验室1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家,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5家,实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覆盖全市80%以上的科技型企业。

    集群集约是方向

    紧紧围绕打造“一核六片十五园”的战略目标任务,着力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努力把园区打造成工业要素集约、产业集群、项目集聚的重要平台,使园区成为新型工业化的示范区、城镇化的新城区。
    一是突出抓好园区规划。按照“布局合理、用地集约、产业集聚、功能配套”的原则,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高水平完善总体发展规划和园区产业规划、空间布局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充分发挥总体发展规划和专项规划对园区建设的指导作用。在加强产业规划上,按照产业结构错位发展原则,根据产业基础和发展方向,力避产业布局和项目的简单雷同。在优化空间布局规划上,根据各个开发区、园区的发展定位,在空间布局上进行优化,促进同一产业在空间上相对集聚。在基础设施规划上,按照适度超前、合理布局、保障有利,又避免重复建设和局部过剩,高起点、高水平建设的原则,做好园区各项基础设施的规划。
    二是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提升产业功能的重要载体,大手笔推进“一核六片十五园”内的交通、供电、环保、供水、供气、电信、有线电视、绿化等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建设步伐。加快服务业设施建设,迅速推进省级开发区(园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引导科技、信息、会计、法律、审计等服务中介进入服务中心,为开发区企业提供有关服务,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在园区周边优先布局廉租房建设项目,并合理布局教科文卫等社会事业项目和服务项目,将“一核六片十五园”打造成城市与城镇新区。
    三是突出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创新管理体制。通过“四大家”领导包点、县级领导兼职、县市区长对口联系指导、乡镇党政一把手亲自抓等方式,加强对“一核六片十五园”建设的领导。进一步创新推进协调机制。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现场观摩会等形式,督促各级各部门大力支持和促进“一核六片十五园”建设,切实帮助园区解决科技、产业、土地、规划、资金、政策落实和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的问题,推动园区竞相发展。

    创优环境是保障

    现在,区域之间竞争已经从比区位、比资源向比环境、比服务转变,归根到底是发展环境特别是软环境的竞争。谁能在创优环境上抢先一步,谁就能在发展上抢占制高点。
    一是大胆改革创新,着力营造优良宽松的政策环境。要吃透和用好政策,积极主动争取政策,解放思想用足政策,最大限度挖掘政策的“含金量”。对于国家和省出台的政策,在第一时间传达给投资者,推动政策落地。鼓励大胆探索,推进政策创新。狠抓政策落实,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只准做加法、乘法,不准做减法、除法,决不允许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决不允许明拖暗抗、顶着不办。
    二是加强效能建设,着力营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优化工业经济发展环境,要进一步强化服务至上意识,转变工作作风,坚持围绕发展工业经济优化行政服务,提高行政办事效率和质量。进一步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再造行政审批流程,推动政务环境持续改善,为企业营造高效、便捷、公正、透明的政务环境。
    三是加大宣传力度,着力营造重商立商舆论环境。结合做大做实做强工业经济,掀起新一轮思想大解放热潮,引导各级干部牢固树立“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的理念,尊重企业家,包容企业家,关爱企业家,在全社会营造“重商、尊商、亲商、利商、敬商、懂商、悦商”的浓厚氛围。
    四是弘扬工业文化,着力营造创新创业的人文环境。围绕营造浓厚的“工业文化”、“发展文化”、“责任文化”,形成全社会关心工业、关注工业、支持工业、投身工业的合力,为工业经济发展聚集“人气”,进一步掀起加快工业发展的新热潮。
(作者系荆门市委常委、副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