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怡半岛地铁站:陈金川:收藏也需懂得理财之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7:40:48
编者按:陈金川,新加坡华裔,祖籍中国福建莆田,酷爱中国传统文化,80年代中,积极购藏,收藏逾百件陆俨少作品,包括多幅巨制,出版有《陆俨少精品选集》2册,曾是陆俨少作品海外最大藏家之一,其藏品在90年代后期释出。现任北京华辰拍卖公司顾问,2011年秋拍首次将中国苏绣引进拍场。第一次与他交谈,深知他的率直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虽然五年前才开始认真学习中文和普通话,但是讲的很流利,还很善于用成语表述。在于他的交谈中得知,他对收藏的兴趣缺源于一颗感恩的心,很是与众不同。“天下没有一家拍卖行真正的保真,这是真理。”他坦率的告诉记者,“但是到拍卖公司送拍,找专家进行鉴定,是免费的。”

 


    《陆俨少精品选集》作品    江山揽胜 册页 (十二开)    设色纸本    陈金川旧藏   


  黄金有价   苏绣无价


  陈金川1991年,第一次参观苏州刺绣研究所,就喜欢上了苏绣,并买下一副双面绣郑板桥的《竹》四条屏。当时陪同的朋友和艺术顾问都劝其“这些不是艺术品,是工艺品”。陈先生当时就回答“不,以针代笔、以绸代纸,艺术、工艺兼而有之”。陈先生认为二十一世纪是收藏文化的时代,收藏品不仅具有艺术性、公益性,还与科学和技术融洽在一起,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而苏绣正体现了这一点。


  苏绣是一针一线绣出来的,相对于书画的笔触而言,很艰难也很精细,除了艺术性以外,肯定具有工艺性,其次是技术,在苏绣而言,苏州至少发明了42种针法,比如乱针法,用这种乱针法可以绣出西方油画的感觉,所以我认为科学和技术都到位了。


  李政道博士是1957年诺贝尔奖得主,他是物理学家,他在2006年就跟苏州刺绣研究所合作,创作了一幅《金核子对撞科学图案》,不看介绍,绝对不知道是什么图案,认真用心去理解,就会发现奥妙。因为里面的线和框架都是直的,但是图案确是弯的。苏州刺绣研究所的所长和艺术总监都说做不了苏绣,为什么光线是弯的,因为有一定的科学原理在。李政道博士经过研究,配色,找到了答案——折光。丝绸反光,每个角度看呈现的都不一样,从这个方面理解,在欣赏苏绣上又上了一个台阶。



《兰竹图》 苏绣  2011华辰秋拍  29.9万元人民币成交


  另外一个经典就是苏绣的丝一根可以挑出两根、四根、八根、十六、三十二、六十四,当你挑到三十二到六十四分之一的时候那个丝根本就是在空气里边飘,虽然说没有风什么的,它就在那儿飘,就用一针一线缝出来的,最典型的就是金鱼的双面绣,从那个眼睛、头到身体的龙,到最细的尾巴那边,根本就跟水拼在一起。


  “苏绣一直以来没有在拍场出现,是因为我们不用心去了解、分析。”陈金川说。2011年秋,陈金川第一次将中国苏绣引进拍场,他认为“黄金有价 苏绣无价”。苏绣是一针一线绣出来的,可以与家人、亲朋好友一起分享,提升生活中的艺术气氛,影响生活状态。“我认为收藏品或者说艺术品值得我们保留、值得我们珍惜、值得我们留给下一代”


  收藏要懂得理财之道


  陈金川,原本是新加坡工程师协会的创始人,之后转行做金融,退休之后,由于对中国艺术品的热爱,开始学习汉语和普通话。出来北京,从便宜的钱币、邮票等门类入手收藏,并将收藏品作为学习汉语的资料,边学习,边工作,将工作与兴趣相融合,陈先生对记者说,他很庆幸,自己能这样生活。


  “ 以袁大头为例,我从20元开始收藏,到80,100,最后800元的时候,不要了,价格太高了。去年一个品相很好的袁大头至少1000-1500元。”陈先生认为,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又一个浪潮在向前推,中国人富有了,很多热钱进入到艺术品市场。陈先生建议艺术品收藏有风险,天下间没有任何一间拍卖行可以保真,这是真理。收藏就要买自己喜欢的,买了不喜欢的,整天看着会很难受。千万不要把炒当成宝,更重要的不要把宝当成炒,该珍惜的必须要珍惜,不该珍惜的就必须要脱手,作为收藏或者投资,如何将风险降到最低,这是理财之道。首先,找可靠的专家鉴定,三思而后行;第二,要做功课,第三,有疑不买。


  陈先生也有不理智的时候,有一次去潘家园,看到一个盘子,很漂亮,黄底,带乾隆年制款,三只小兔子画得也很精彩,陈先生花一百元买回来。自己很明白,哪里有乾隆款的盘子只要一百元,可是自己很喜欢,就买回来摆在家里。朋友们来了,都说很漂亮,陈先生说“是呀,潘家园买的,是复制品或者是新的。”朋友也很喜欢,而且正好是兔年,就拿去拍照片做日历。陈先生告诉记者,并不一定非要是真的,才喜欢、欣赏,只要喜欢就好。但是收藏,一定要藏真品,要谨慎,有疑问不碰。


  收藏源于一颗感恩的心  酷爱陆俨少


  陈金川因获得两次奖学金而去英国深造五年,回国后,必须为新加坡政府服务五年。陈金川就在想“我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回报国家和社会。”这件事情一直在陈金川的脑海里转,偶然的一天,他在报纸上看到一幅画,描述的是一个渔翁在河边柳树下钓鱼,很优雅,于是兴冲冲跑去拍卖会的展厅,买下几乎全部的画。从那之后,陈金川迷上了收藏,并决定将其一半的藏品捐给新加坡博物馆。1991年,陈金川将其68件中国字画捐给了新加坡博物馆,并举办收藏展,在他的影响下,新加坡博物馆又相继收到四批捐赠,他也因此促成一件好事,了却多年的心愿。


  陈金川花费七年的时间,终于在2001年将其收藏的陆俨少作品编撰成册并出版。虽然陈先生不认识太多的汉字,但是他的要求很苛刻,聘请三个专家翻译,作品配唐诗、宋词,评点印章,解说作品,中英文对照。


  “我认为陆俨少是二十世纪最后一个文人画家。”陈金川说。陆俨少是诗、书、画三杰,而且对唐、宋、元、明、清的绘画技法多有研究,用徐老的一句话,他一笔成画,不过他画的时候要熟到烂,因为他一笔,在宣纸上哪一个角落都可以起笔,他就一笔成,而且老先生有几个特点,一个就是说在他之前画墨彩画,没有人用墨画,当然要是水墨画一定是墨块了,墨有五色,他是第一个在墨彩画里用墨块的画家,很大胆地用墨块,而且勾云,很流畅、很生动,云的旁边上一圈淡的青色来表示云的折光,而且他善于画三峡,他画的景观都是腾空的。


  “陆俨少的画、诗词、印章相结合,我认识是五维的作品,很特别,因而对他的画产生一种感情和爱好。”陈金川告诉记者。


  陈金川最初只是看苏富比和佳士得的图录,有喜欢的作品就打勾,其中最多的就是陆俨少的作品,其次还有唐寅、钱松喦等,最多的时候收藏有1000多张中国画。陈先生认为中国的收藏品与中国历史和文化挂钩,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当我们看到一幅画的时候,猫为什么不看我,而是在注意蝴蝶,那里有两只蝴蝶,蝴蝶为什么会在呢?旁边有花,猫的表情是怎样的呢,所以这是一个意境,从一个意识角度来看也是一个画法或者是欣赏的方法,所以当你喜欢了,激动了,就觉得不能只是欣赏,我要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