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瑞景文苑房价:穷人的饥饿思维[聚集推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9:52:57

據說民間有一種捕猴子的方法:在一塊木板上挖兩個洞,剛好夠猴子的手伸進去。木板後面放一些花生。猴子看見花生,就伸手去抓。結果,抓了花生的手緊握成拳頭,無法從洞裏再縮回來,木板成了一塊活生生的枷鎖。猴子就這樣緊緊抓著他的花生,被人輕而易舉捉去。

    

  可憐的猴子!它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它太缺食物,把食物看得太重了。

    

  窮人的狀況也往往如此。

    

  窮人最缺的是什麼?是錢!缺錢給窮人帶來深重的苦難,錢就成了窮人生活的重心,成了一個巨大的誘惑,他沒法不看重。然而對錢過份關注,就容易忽視錢以外的東西,結果,窮人所得甚少,失去甚多。

    

  缺錢帶來的精神上的損害,往往比物質上的匱乏更加可怕。

    

  傑克·倫敦在小說《熱愛生命》裏,寫了一個迷途者的故事。這個不幸的人獨自在荒野掙扎,饑餓,疲勞,孤獨,絕望,還有一匹和他同樣饑餓、同樣疲憊的老狼,一直跟著他,等著他倒下。然而最終不是狼吃掉了他,而是他吃掉了狼。小說的結尾是,這個人終於回到船上,吃了很多,成了胖子,卻還惶惶恐恐地儲藏麵包,以至於已經乾癟的麵包塞滿了船艙的各個角落,他仍然情不自禁地四處收集。

    窮人的生存能力很強,他戰勝艱難困苦的毅力確實令人感動,但他竭盡全力得到的,或許只是一堆乾癟的麵包而已。

    

  餓怕了的人常常養成饑餓思維,抓住一塊麵包便不肯鬆手,即使已經吃飽,還是忍不住囤積,生怕重新回到饑餓的日子。人只有一雙手,既然抓滿了麵包,便騰不出手來抓其他東西,結果再努力也只能解決溫飽問題。

     窮人的眼光有限,往往就在於思維的局限。

    

  窮人缺錢,很容易陷入惡性循環。沒有錢,就難有大的作為,只能為柴米油鹽操心;沒有錢,就不敢放棄手裏這塊麵包,去追求更多更好的東西;沒有錢,就進不了有錢人的圈子,就只能在窮人堆裏混。身居底層,便很難高瞻遠矚,於是窮人目光短淺,總是錯過機會,一生都在仰望別人,為別人的事業添磚加瓦。窮人的無奈,只有窮人自己能夠體會,缺錢就沒有事業的基礎,缺錢得不到良好教育,缺錢影響心態,缺錢更進不了上層圈子……總之,缺錢的後果不僅是影響到生計,更重要的是影響到心態和眼光,影響到為人處世的方法,影響到人的整個前途。

    

  缺錢就可能導致缺志。只有小算計,而無大志向,眼光釘著瑣屑的日常生計,激情消耗在太具體的事情上,雞毛蒜皮,婆婆媽媽,得小惠而大喜,還以“知足常樂”自慰。久而久之,窮人不僅缺錢,還缺鈣,整個人的精神都變軟了。

    

  窮人缺志是個普遍現象,對於等米下鍋的人來說,很難堅持自己的理想。人窮就必然受制於人,迫于生計,很多時候只能妥協,這一妥協又埋沒了自己的才華,錯過了發展的機會,最後只好隨波逐流,一直窮下去。

    

  窮人不僅是志短,而且還智短。缺少長遠的眼光,缺少有效的方法,缺少做大事業的素質。所以儘管他們也有夢想,也在奮力拼搏,但只能在自己所處的這個層面上忙碌,辛苦一輩子,並沒有改變窮人的命運。

    

  查《說文解字》,窮人的“窮”字,本義“極也”,也就是到了頭了。我們現在所說的“缺乏錢財”這層意思,古代叫“貧”。現在往往“貧”和“窮”通用,窮就是貧,貧就是窮,無錢萬事休,充分體現了經濟社會的特點。

    

  但是仔細揣摩,還是古人用字更確切。缺錢只是人生困境的一部分,走投無路的也並非只有貧者。一切到了頭的人,一切困境中的人,無論是財富、事業還是前途,都看不到希望的人,就會有窮人的沮喪和恐慌。

     所以,只要你還有希望,還有夢想,還滿懷著激情在奮鬥,只要你還沒有走到頭,你就不能算是窮人

    

  我曾經看到過一個收荒匠改變命運的報導,把它寫進自己的書裏,無數人為之感動。

    

  瀋陽有個以收破爛為生的人,名叫王洪懷。有一天他突發奇想:收一個易開罐,才賺幾分錢。如果將它熔化了,作為金屬材料賣,是否可以多賣些錢?他於是把一個空罐剪碎,裝進自行車的鈴蓋裏,熔化成一塊指甲大小的銀灰色金屬,然後花了600元在市有色金屬研究所做了化驗。化驗結果出來了,這是一種很貴重的鋁鎂合金!當時市場上的鋁錠價格,每噸在14

  000元至18 000千元之間,每個空易開罐重18.5克,54

  000個就是一噸,這樣算下來,賣熔化後的材料比直接賣易開罐要多賺六七倍的錢。他決定回收易開罐熔煉。

    

  從收易開罐到煉易開罐,一念之間,不僅改變了他所做的工作的性質,也讓他的人生走上另外一條軌跡。

    

  為了多收到易開罐,他把回收價格從每個幾分錢提高到每個一角四分,又將回收價格以及指定收購地點印在卡片上,向所有收破爛的同行散發。一周以後,王洪懷騎著自行車到指定地點一看,只見一大片貨車在等待他,車上裝的全是空易開罐。這一天,他回收了13萬多個,足足二噸半。

    

  他立即辦了一個金屬再生加工廠。一年內,加工廠用空易開罐煉出了240多噸鋁錠,3年內,賺了270萬元。他從一個“收荒匠”一躍而為企業家,成了百萬富翁。

    

  一個收破爛的人,能夠想到不僅是收,還要改造收來的東西,這已經不簡單了。改造之後能夠送到科研機構去化驗,就更是具有了專業眼光。至於那600元的化驗費,得收多少個易開罐才賺得回來喲,一般的收荒匠是絕對捨不得的,這就是投資者和打工者的區別。雖然是個收荒匠,卻少有窮人的心態,敢想敢做,而且有一套巧妙的辦法,這種人,他難道會永遠是窮人嗎?

    

  窮人也有窮人的希望,窮人也有窮人的優勢。窮人所有的,也許正是富人所缺的。富人富不過三代,窮人也窮不過三代,世界總是在運動中達到平衡。所以,窮人不能放棄希望,窮人不能停止思考,窮人更要知道窮的原因,更要找到路在哪里。

  窮人佔據不利地形

      

     中國人吃飯、喝茶、開會,凡是眾人聚集的地方,座位都是有講究的。

    

  尊者坐上首,背靠牆壁,面對大門,有遠瞻之利,無後顧之憂,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如中軍坐帳,局勢盡在掌控之中。

    

  卑者當然只能坐下首,形勢與上首相反,局勢掌控不了,上菜的時候還得小心避讓,以免湯油淋頭。

    

  窮人總是佔據不利地形,危險來了,他首當其衝,利益當前,他卻是最後享受。這是沒有辦法的事,誰都想坐上首,但並不是誰都能坐得上,如果不顧自己的實際情況硬要去坐,坐是坐上了,但即使不被請下來,最後肯定也會搞得大家都很彆扭。

    

  窮人的地位決定了他是個弱者,沒有富人的有利條件,所以每一次社會動盪,他都是最大的受害者,每一次機會來臨,哪怕是專門為窮人準備的機會,他也只能夠分到很小一杯羹。看看歷代的革命,除了少數人衣錦還鄉,大多數的窮人,作為階層的窮人,最後還是窮人。

    

  窮人想變富人,想從下首坐到上首,很難靠突發事件取勝,即使成功了,暴富也難以持久。而要靠一代又一代的漫長努力,真的像大浪淘沙,絕大部分沙子都只能被沖走,留下的極少數才是金子。

  窮人被支配

    

    

  有個電視片,名叫少壯海獅的什麼,最後兩個字忘了,我想應該叫“暴動”吧,如果讓我來取。這個片子講的就是在海獅的繁殖季節,眾多的海獅來到一個小島,通常一隻壯碩的成年雄海獅擁有幾隻成年雌性以及子女。他們聚在一起,儼然是一群財主,領著各自的妻妾,悠閒地曬著太陽,一幅安居樂業的樣子。

    

  突然,一隻雄海獅發現海上有些異動,別的雄海獅也發現了,島上的財主開始不安,警惕地注視著海面。海面上一片密密麻麻的小黑點,越來越近了,漸漸看清,是另一些海獅的腦袋。

     這是些更加年輕的海獅,雄性,他們還沒有成家立業,還沒有討到老婆,現在向著這個小島浩浩蕩蕩來了。

    

  這時你就會領會到片子的名字取得多麼的好!什麼叫少壯?就是渾身是膽雄赳赳那種!他精力充沛,他一無所有,他要討老婆,他要去找人決鬥!老海獅的危機感不言而喻。

     那一片密密麻麻的腦袋,在海島附近湧動著,老海獅也離開妻兒,來到臨海的岸邊嚴陣以待。雙方對峙,一方躁動,一方凝重,事情是肯定會發生的,大家都在等待。

    

  突然,也不知是什麼信號,海裏的少壯一齊向岸上撲來,真個是血雨腥風啊!接下來的一場大戰,直咬得天昏地暗,有的財主殉難了,有的少壯犧牲了,後方的妻兒有的被掠走,有的擠在岩石上,等待答案。

     片子的結尾,海面複歸平靜。少壯們離開了,有的交配成功,留下了自己的基因,有的白激動一場,還得再等明年。

    

  旁白:一年一度,同樣的事情都在這裏發生。

     一部動物的片子,可以看作是人類的寓言。

    

  動物最重要的事情只有兩件,一是生存,二是繁殖。這兩件事都是需要佔有資源的,只有盡可能多地佔有資源,才能保證自身和後代的繁榮。

    

  這是一種本能!沒有這種本能的,只有被淘汰。

     所以人不可能不貪婪。人畢竟也是動物的一種。

    

  如果說動物對資源的認識還僅僅局限在食物和異性上,那麼對人來說,資源的外延已經擴展到無限,從有機物到無機物,從有形的物體到無形的意識,包括知識、思想、資訊等等,連地球都不能滿足人的欲望,人類的觸角已經在向太空延伸。同時,因為人有創造財富的能力,人本身也成了資源的一部分,而且是重要的部分,所以企業管理中才有“人力資源”之說。

     你是願意成為一個“人力資源”呢,還是成為支配資源的人?

    

  人不滿足於自己的處境,往往不是因為一日三餐吃得不飽,而是不甘心於被人支配,他們也想有更多的地盤,更多的資源,也想有更多的支配權。

    

  人類社會中擁有在一定範圍內的支配權的人,小到家長,大到老闆、官宦,反正都是些“頭兒”。他們就像動物的頭領,地盤越大,支配權越大,生命就越成功。

    

  為什麼有人寧做雞頭不做鳳尾?一隻雞雖渺小,但五臟六腑俱全,是一個獨立的生命,擁有獨立的雞格,雞頭可以決定一隻雞的生活方式。而鳳尾不過是高級附庸。雖然一個大公司的部門經理往往比小公司的董事長風光,但鳳尾只佔據配角位置,受制於鳳頭,服務於全體,固然也有它的作用,卻並非舉足輕重。

     人人都想當“頭兒”,不管是雞頭還是鳳頭,世界才永遠充滿鬥爭。這也是自然規律。

  窮人幻想現代化

      

    

  窮人從來就是作為勞動力和消費市場存在。過去傳統的生產方式是離不開勞動力的,所以窮人還有他自身的價值,富人還在某種程度上依賴窮人。現在,科技越來越發達,人力越來越被機器所替代,窮人的存在就越來越多餘。

     現代化對窮人來說並不全是好事,現代化使窮人的處境更加危險。

    

  記得剛開始修高速公路時,沿線的人都歡欣鼓舞,等到修好了才知道,就算路從你門前經過,如果不開路口,沒有接點,你就只能當個高速公路的守望者,除了多吃些尾氣,多聽些噪音,又能得到什麼好處?

     不僅如此,你的經濟反而萎縮,因為你不再是交通要道了,也不再是繁榮的驛站,你離人流、物流、資訊流反而更遠。

    

  越高等級的路越是如此,要提高速度必須沿途封閉,直線溝通的結果便是淘汰直線之間的人。

    

  河南曾經是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北宋定都于此,東京汴梁成為世界最大、最繁榮的大都市,盛況一直持續到清朝。但自從清朝的海運和鐵路興起,大運河的重要性就大打折扣,地處黃河、運河之交的中國中心地帶河南,也就免不了邊緣化的命運,以至於淪落到近代,河南因為輸出大量貧困人口而備受歧視,“河南人”也居然成了一個貶稱。鐵路的繁榮,很可能意味著河運的衰敗,只不過後果不是一夜之間顯露出來的。

    

  資訊社會人人都在憧憬奇跡,我們聽到不少人一夜暴富的神話,都為此而激動,卻沒有想到,這同時也意味著,不少人可能一夜暴窮。高速公路最大的受益者,是那些有接點的大城市。同樣,在網上穿梭的資訊快車,也並非每個人都能搭上。佔據著資訊制高點的人會魔術般壯大,而徘徊在一個個接點之間的人們,卻會淪為盲點,以同樣的速度衰落。

     在這個時代,生存的嚴峻性是比以往任何時候都緊迫的,沒有這樣的意識,你就只能被淘汰。

    

  現代化,正是窮人們日夜憧憬著的現代化,使得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因為有了機器,窮人惟一的資源——勞動力,也變得不值錢了,窮人更加失去了生存的基礎。而且,因為富人們佔據著資訊的主幹線,整個社會的財富,也被他們更便利、更快速地奪去。

  富人掌握話語權

    

     永遠要記住,話語權在富人手裏!一個社會的遊戲規則是富人制定的,評判標準也由富人掌握。

     一個窮人永遠也不可能去指導富人怎樣致富,怎樣過上好日子,哪怕他說的句句都是真理,也無人會聽。

    

  當一個社會的經濟基礎已經形成,主流社會就是那些經濟上的優勢群體。什麼是主流?簡單地說,主流就是影響力!在一個以經濟為主流的社會裏,權力一定是與經濟利益聯繫在一起的,一個人哪怕掌權之前是窮人,掌權以後也會步入富人的行列。這時你再期望他為窮人說話就不現實了,他骨子裏已經在維護既得利益。

    

  社會越是富裕,窮人就越是沒有地位,窮人的問題就更加難以解決。不是社會沒有能力解決,而是因為窮人更邊緣化了。在富裕社會裏,窮人只是少數,而且是沒有影響力的少數,那些主流社會的政治家、思想家甚至文化人,假如他們去代表少數而且是沒有影響力的窮人說話,他們自己也就成為了少數派並且喪失了影響力。這樣巨大的損失,誰又願意承擔呢?道義和良心在實際的利益面前往往是弱不禁風的。

    

  窮人沒有話語權是必然的,窮人的被拋棄也是必然的,除非他有一種力量。正面的影響力沒有,就只能靠反面的破壞力,窮人對社會構成威脅了,自然就會進入主流的視野。這是一種矛盾,也是一種代價吧。世界總是在矛盾和運動中找到平衡。

    

  從歷史的角度看,一個社會的遊戲規則既然是由富人制定的,那就必然對窮人不利,窮人要想勝出,可能性就微乎其微。於是窮人就想自己來制定規則,衝突就產生了,革命就爆發了,有的人真的就掌了權。但很快他也變成了富人,他的規則又對新的窮人構成威脅,新的衝突又再產生。社會歷史就是如此迴圈下去的。

    向機會不均開火

    

    

  中國向來就有追求大同的傳統,平均主義是深入人心的,有人太窮,有人太富,必然就會有人站出來打抱不平,替天行道。

    

  然而歷來的農民起義,從來就沒有真正解決過貧富問題,哪怕打出“殺富濟貧”的旗號,以戰爭的手段重新分配財富,也只是造就了少數新貴,這些農民出身的皇帝,並沒有使人民過得更好。

     現在的國人喜歡打麻將,麻將的最佳境界是一鏟三,贏家通吃,把桌子上所有的籌碼都掃到自己一方,所有贏家都是以對方的慘敗為前提的。

    

  以這種麻將思維去看待貧富問題,窮人們就很容易把自己窮的原因歸結為被富人掠奪了。於是抱怨自己的剩餘價值被剝削,對富人充滿仇恨。

    

  然而社會經濟的推進和賭博並不是一回事。賭本身不會使賭金增值,無非是怎麼分一個蛋糕的問題,蛋糕的大小是恒定不變的,不贏即輸,沒有共同富裕的可能。換一種思維,如果把蛋糕做大,讓社會總體的財富增加,即使在分配的時候,切去一塊給做蛋糕的人,窮人的盤子裏可能反而更多。

     解決貧富分化,簡單地殺富濟貧肯定是不行的。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印度的英籍學者阿瑪依·森(Amartya

  Sen)這樣說:“對於改善貧窮人民情況的第一件事,是為他們爭取平等權(Equity)。如果貧窮階層收入改善10%,富裕的人生活上升15%,這對貧民便是大事,縱使這會使貧富更為懸殊。改善貧富懸殊是重要,但並非首要。最迫切的是到頭來會不會提高窮人的生活素質?”

    阿瑪依·森是一個被譽為“把良心和道德引入經濟學”並因此而獲得諾貝爾獎的學者,他之所以認為改善貧富懸殊不是首要的問題,是基於一種理性的認識:在貧窮的發展中國家,富人更富,就有了投資的財富來源;如果富人肯投資,窮人就會通過就業改善現有的貧困。

    

  富人多了不是壞事,富人的財富可能正是窮人生活來源的一部分。讓富人先富一些,可以使富人有帶動窮人擺脫貧困的資本,而窮人和財富不太多的“小富者”,是很難使更窮的人受惠的。我們過去曾經提倡自力更生,實際上是窮人的自救。貧困者當然可以自救,但自救的路很漫長,說不定自己還沒走到終點就已經倒下了。

     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這是個高明的策略,然而剩下那一部分人能否也跟著富起來,卻要由很多因素決定。

    

  俄羅斯算不上是個窮國,但也不算富國,這原本沒什麼特別可說的地方,但當2002年福布斯的財富榜統計出莫斯科的億萬富翁竟然比紐約還多,位居世界第一時,我們就不能不為一種畸形而心痛了。

     在一個不算富的國家,出現了世界上最頂尖的富人群體,那必然的原因就是,這個地方的窮人被剝奪的程度比別的地方更甚。

    

  可想而知,俄羅斯不是一個公平的地方。

    

  俄羅斯在一次性私有化後,很多富有者都是前權力階層的人士,他們從中奪得先機,瓜分了大量原本屬於社會的資源。但資本市場又沒發展起來,致使大量轉為私有的財富,又大量地外流,成為很多歐美大銀行的“黑色戶口”。有人統計,俄國現有5000億美元的私人現金存在這些戶頭中,是該國財庫的500倍!有人認為還不止於此數,至少應該再加10倍!雖然沒有準確的資料,仍然可以說明一點,俄羅斯是從絕對平均到絕對兩極分化的國家,是一個以最快速度轉換角色的國家,僅僅是一夜之間,前蘇聯全體百姓70年的積累,就成了極少數人致富的源泉。

    

  分配不均並不是兩極分化的罪魁禍首,絕對的機會不均才是絕對赤貧的根源。我們需要的不是向富人開火,而是向權力經濟開刀,向壟斷經濟開刀,向一切有礙於公平競爭的制度開刀!只有讓更多的人得到相對均等的發展機遇,社會總體的貧困線向上延伸,窮人的境遇才會更好一些。而窮人過得更好一些,富人睡覺也可以更安心一些。

  公平是相對的

    

    

    

  “富人害怕失去既得的利益,因而鼓吹效率,反對平等”和“窮人想不勞而獲,因此支持平等,批評效率”,這是窮富兩大陣營的辯論基調。在平等和效率的關係上,一般人普遍認為這兩者是相互矛盾的——提高了效率必然會造成收入分配的不平等,而強調了平等又會影響效率。

     但是實際情形並不儘然。

    

  比如美國,比爾·蓋茨幾百億美元的財富與一般勞動者幾萬美元的年收入相比,差距何其巨大!但美國社會並沒有因此而崩潰;相反,前蘇聯時代社會財富分配差距遠遠要小於美國,社會制度卻發生了解體。

     世界上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人與人之間有差異是正常的,由此而造成的財富差異也是正常的。

    

  要讓西施和東施獲得同樣的注目,這種公平恰恰最不公平,既浪費了西施的姿本資源,助長了東施的個人膨脹,還強暴了男士的選擇自由。將“公平”在“公眾平均”這個意義上使用,是一種認識的過錯。

    

  其實,窮人的憤怒很多時候並不是因為自己不如別人,而是因為自己沒有得到合理的機會。如果一些特殊人群,可以不憑個人能力,而是憑藉自己對機會的特殊佔有來獲取社會財富,那對更多的沒有這種機會的人來說,就是極大的不公。

    

  公平不是絕對的。一件事如果只追求結果的公平,必然導致平均主義,那對經濟效率的損害就太大了。幹好幹壞一個樣,誰還會努力去幹呢?惟有規則的公平才能保證競爭中機會的平等。體育比賽中運動員都必須遵守相同的規則,然而規則公平必然導致結果的不平等,因為每個運動員的能力不一樣,競爭就有輸有贏,就不可能平均。而結果不公平反過來又可能導致起點不公平,富家子弟與貧苦孩子就因為家庭的不同背景,因為上一代人競爭的勝負不同,而面臨不同的人生起點。一個人與生俱來的東西姑且叫做稟賦吧,比如家族、健康、聰明等。每個人稟賦是不同的,因此起點公平幾乎不可能真正存在。

    我們所需要的公平只能是規則的公平,機會的公平。

    

  常常看見“反腐”報導,一個海關關長,一個廳長、局長,凡是帶“長”字型大小的,一旦翻船,涉及的財產數量都令一般百姓目瞪口呆。為什麼大都是些“長”字型大小的人呢?因為他們才有腐敗的機會。中國權力階層的腐敗,就是機會不公的表現。

    

  據說,在上海,掃馬路的工人多勞多得,月收入可以超過5000元,比西部的碩士掙得還多。是上海的清潔工特別優秀嗎?不是,換了西部的人去掃馬路,給他500元,他可以掃得一樣乾淨,可問題是不允許他去掃!

    

  中國的事情,很多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是不正常的,但它就是存在。地方保護政策,客觀地造成了不同區域間的不平等。目前,我國的勞動力市場處於分割狀態,如果任何勞動力可以自由流動,沒有城鄉戶口的差別,那麼發達地區和貧困地區、城市和農村之間的收入差距,也就少了一些人為因素。

    

  機會不公,表現在各個行業,各個地區,各種不同的情況當中。壟斷行業與非壟斷行業,發達地區與相對落後地區,在收入的分配上差距都非常大。一個社會分配差距的擴大並不可怕,但是如果這種差距很大一部分是由機會分配不均造成的,就十分危險。窮人並不是一定要向富人看齊,他們更需要公平競爭的機會,如勞動機會、投資機會、政治機會、對權力的監督機會等等。

     只要大家是在公平的規則下競賽,輸贏都是自己的事,誰也無話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