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尼韦尔广州代理商:中国银行业存贷利差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2:06:14
amfong
amfong 当前离线
下载流量(k)
17808
银币
45
金币
7
贡献值
0
热心指数
0
学术水平
0
在线时间
15 小时
精华
0
主题
3
帖子
8
积分
33
阅读权限
10
最后登录
2011-9-23
注册时间
2008-6-14
UID
66219
狗仔卡

硕士生

硕士生, 积分 33, 距离下一级还需 67 积分
签到
11
串个门
加好友
打招呼
发消息
电梯直达
1#
发表于 7 天前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摘  要: 基于文献综述,概括了利差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了存贷利差的形成机理。通过中国银行业的实证研究表明,由于行政管制,利率职能的发挥被抑制。利差的影响因素是动态的,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标准,利差终究是一种调控和稳定经济的手段或工具。应加强监管,兼顾存贷双方的利益,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建设,促进金融业效率和服务水平的提高,从根本上解决利率政策失灵的问题。
关键词:存贷利差;信用风险溢价;中国银行业;期限错配溢价;
近年来,存贷利差问题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从实践上看,利率政策作为宏观调控手段之一备受青睐,但存贷利差的调节作用往往被忽视。在我国,学术界对存贷利差的研究多停留在政策性诠释,探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政策效应。因此,我国的存贷利差研究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和升华。
一、相关文献综述
利差是伴随着金融中介的利益诉求而产生的,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 S.Olson和F Sollenberger(1978)才首开存贷利差研究之先河,指出净利息边际受数量、利差与组合三大因素影响。Ho and Saunders(1981)认为存贷利差与违约风险、银行的交易规模、市场结构以及利率波动有关。随后,McShane and Sharpe(1985)依据澳大利亚的实际对Ho and Saunders的模型假设作了修正。
进入20世纪90年代,西方对存贷利差的研究逐步发散并系统化,市场结构(Molyneux and Forbes,1995)、银行规模和资产品质(Zarruk and Madura,1992) 、不完全竞争(Freixas和Rochet,1997)、自由进入和竞争性定价(Gibson和Fsakalotos,1994)、市场占有率、营运成本、信用风险及利率风险(F W. Wong,1997) 、机会成本、银行的资本比率、存款的利率限制、银行体系与利率波动(Saunders and Schumacher,1997)、金融结构与法律(Demirgüc-Kunt and Huizinga,1998)等均受到重视。R. Randall(1998)则综合了上述成果,认为一国银行利差主要取决于该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银行运营成本、银行体系的利率风险和信贷风险,以及通货膨胀、显性和隐性税收(存款准备金) 、金融法规(资本规定与存款保险) 等因素。
目前,西方在存贷利差的影响因素上仍存在较大分歧,如Chirwa(2001)、Demirguc-Kunt和Levine(2003)认为市场集中度指数是高利差的最重要的变量,而de Guevara(2004) 和Valverde and Fernandez(2006)则认为银行垄断对利差的影响不显著。另外,巴西的高利差引起了人们的关注,Sobrinho(2007)给出的解释是与政府要求银行以低于市场利率的资金价格向高风险的客户提供贷款有关。
在国内,郑先炳(1991)较早注意到存贷利差的合理性问题,巴曙松(2005)、钟伟和沈闻一(2006)也持类似的观点。陆磊(2007)主张收窄利差以促进金融产品的创新;盛松成、童士清(2007)认为存贷利差是动态的、变化的概念,应通过利率市场化来缩小存贷利差;邓超、代军勋(2008)则认为利差不反映金融机构的竞争力,货币政策的重点是决定市场的资金成本而不是利差。李成(1996)、郭妍、张立光、郭森林(2007)、张丽华(2008)等的观点与西方基本一致。
综合以上成果不难发现,截至目前,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存贷利差的影响因素上,概括讲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国家的宏观经济形势与宏观经济、金融政策以及物价水平;(2)货币资金供求状况及银行面临的风险;(3)银行运营成本;(4)市场结构;(5)显性和隐性税收;(6)法规制度与政府监管。但是,理论研究忽视了利率政策与其他货币政策,尤其是与财政政策和行政管制的配合使用,并且研究中存在着以点概面,片面夸大作用的现象。而在国内,货币当局对利率政策,特别是存贷利差情有独钟,每每被频繁使用,但理论界显然热情不足,其研究多是西方观点的中国化,或者是政策的诠释。因此,无论是理论还是现实,对存贷利差的研究都有待提高。
二、理论分析
银行业作为资金的中介,其基本职能就是吸收剩余资金供给资金需求者,并赚取两者利率之差,因此,贷款利率必须高于存款利率,存贷利差便由此生。
存贷利差是银行加权平均贷款利率与吸收存款等资金筹措过程中的加权平均付息率之差。衡量利差水平的指标主要有净利差收益率、净利差或存贷利差。从利差构成看,除了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过程中赚取的存贷型利差外,还有因存贷款规模缺口进行的同业拆借、债券投资业务、超额准备金变动等获取的利差。其中,存贷款业务形成的利差是银行利差形成的主体。
1、存贷利差的形成机理及发展趋势
对于存贷利差的内在机理,货币经济学理论认为,提高存款利率,储户收益增加,将带动存款上升,但银行经营成本随之增加;提高贷款利率,银行收益增加,但贷款者成本增加,贷款需求将减少。反之亦然。因此,存贷利差实际上是银行、储户、贷款者以及银行业的监管者——政府四方博弈的结果,提高利率客观上具有紧缩信贷的功能。而金融经济学理论认为,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存贷利差与风险呈正比,风险越大,存贷利差就越大。在利差较小的情况下不可投放的贷款,适当放宽风险条件,即适当扩大利差,便可成为可投放的贷款。因此,在利率提高过程中,随着利差的扩大,信贷规模是可以扩张的。
表面上看,货币经济学和金融经济学的解释是矛盾的,前者认为提高利率具有紧缩信贷的功能,而后者认为可以实现信贷规模的扩张。实际上两者并不矛盾,原因在于前一观点实际上隐含了一个前提,即相对利差不因利率的提高而发生变动,而后者将隐含前提进行了放松,即在利率提高时,适当扩大相对利差,商业银行就有了扩张信贷规模的动力。
存贷利差的形成机理可以用图1来描述。图中,存贷利差被分解成筹资溢价(Funding Margin)、期限错配溢价(Maturity Mismatch)和信用风险溢价(Credit Spread)三部分:
图1   存贷利差形成机理
期限
利率
SHIBOR
存款
贷款
期限错配溢价
信用风险溢价
F
I
C
D
E
B
A
筹资溢价
存款利率
贷款利率
O
G
H
 
(1)筹资溢价,即图中的AC,它相当于银行通过其营业网点吸收存款的成本与从货币市场获取等额资金成本之差,可用加权平均存款利率与货币市场同期拆借利率(我国可用Shibor表示)之差表示。显然,筹资溢价与央行的存款利率政策、资金供求状况、银行网点布局及运作效率密切相关,并构成银行业业绩的基础。
(2)信用风险溢价,即图中的DE,它是银行因贷款对象信用不同实行差别利率所实现的收益,可用加权平均贷款利率与货币市场的同期风险利率(即D点)之差表示。信用风险溢价是银行业绩的核心,因为存贷利差从本质上讲是银行经营货币的风险报酬(含信用风险和利率风险等多重风险因素)。规避信用风险的关键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通过体制、机制、技术、业务和服务层面的制度性安排,建立起有效的制衡、预防和评价机制,同时,要重视金融产品和业务的创新,不断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并完善风险识别技术、风险计量与评估技术等。
(3)期限错配溢价,相当于图中的AB-AC-DE,即银行运用短期资金来源实现长期资金运作所获得的期限风险收益,其值显然大于GH。期限错配溢价的关键是在既定的利率政策和贷款定价原则的前提下,依据期限结构和存贷款对利率的差别化反应,在体制、机制、技术和服务层面对贷款投放进行制度性安排和有效控制,否则会限制期限错配风险溢价水平的发挥。期限错配虽然可以放大银行的存贷利差,获得期限风险溢价,但期限错配往往伴随着银行资产与负债利率敏感性缺口,带来利率风险,需要有良好的发展战略、风险偏好及相应的利率风险管理工具来规避。另外,为储户所诟病的结息制度、存贷利率奖惩方式等不对称性的制度性安排可以归入期限错配溢价范畴。
图中的IF为名义存贷利差,即依据央行的公布的利率计算的加权平均贷款利率与加权平均存款利率之差;AB为实际存贷利差,是银行实际经营货币所获得的利息收益率与实际支付给储户的存款利息率之差。理论上讲,实际存贷利率应高于名义存贷利差。
不难看出,存贷利差与利率风险、信用风险及银行业自身经营管理水平密切相关。而利率风险取决于国家宏观经济与金融政策、资金供求状况、银行业竞争状况和运营水平等因素,市场环境(如法规制度、同业竞争程度、信用体系建设、政府行业监管等)与银行自身风险管理水平等则是影响信用风险的关键因素。
表1提供了24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业存贷利差的演变情况。从世界范围看,银行业存贷利差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是存贷利差水平差异较大,但区域间的利差水平相对稳定,其中,最高的巴西2003年达45.1,最低的南非2000年为-1.4;二是发达国家利差普遍较低,且利差稳中有降,而发展中国家普遍利差较高,且波动幅度大。
表1  主要国家和地区银行业存贷利差
国家和地区
 
存贷利差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中国
 
3.6
 
3.6
 
3.3
 
3.3
 
3.3
 
3.3
 
3.6
 
香港
 
4.699
 
2.748
 
4.655
 
4.933
 
4.975
 
6.489
 
5.050
 
印度尼西亚
 
5.952
 
3.066
 
3.443
 
6.345
 
7.681
 
5.972
 
4.568
 
韩国
 
0.607
 
1.916
 
1.821
 
1.986
 
2.030
 
1.872
 
1.484
 
日本
 
1.997
 
1.912
 
1.829
 
1.780
 
1.687
 
1.406
 
0.982
 
马来西亚
 
4.311
 
3.753
 
3.323
 
3.234
 
3.046
 
2.951
 
3.337
 
菲律宾
 
2.602
 
3.657
 
4.531
 
4.251
 
3.902
 
4.629
 
4.485
 
新加坡
 
4.122
 
4.124
 
4.458
 
4.796
 
4.892
 
4.859
 
4.743
 
泰国
 
4.542
 
4.708
 
4.896
 
4.604
 
4.500
 
3.917
 
2.917
 
澳大利亚
 
5.071
 
5.467
 
5.096
 
5.150
 
5.225
 
5.354
 
5.463
 
埃及
 
3.7
 
3.8
 
4.5
 
5.3
 
5.7
 
5.9
 
n.a
 
南非
 
-1.4
 
4.4
 
5.0
 
5.2
 
-1.1
 
-0.2
 
n.a
 
加拿大
 
3.788
 
3.558
 
3.379
 
3.588
 
3.217
 
3.625
 
3.988
 
墨西哥
 
24.4
 
6.6
 
4.4
 
3.8
 
22.7
 
20.1
 
n.a
 
美国
 
2.778
 
3.235
 
2.949
 
2.972
 
2.777
 
2.678
 
2.804
 
阿根廷
 
2.8
 
11.5
 
12.4
 
8.9
 
4.2
 
2.4
 
n.a
 
巴西
 
39.6
 
39.8
 
43.7
 
45.1
 
39.5
 
37.8
 
n.a
 
法国
 
4.075
 
3.975
 
3.600
 
3.913
 
4.350
 
n.a
 
n.a
 
德国
 
6.232
 
6.453
 
7.044
 
n.a
 
n.a
 
n.a
 
n.a
 
比利时
 
4.396
 
5.058
 
5.112
 
5.240
 
n.a
 
n.a
 
n.a
 
丹麦
 
4.925
 
4.900
 
4.700
 
n.a
 
n.a
 
n.a
 
n.a
 
意大利
 
5.185
 
5.328
 
5.106
 
4.885
 
n.a
 
n.a
 
n.a
 
荷兰
 
1.904
 
1.896
 
1.192
 
0.513
 
0.441
 
0.430
 
0.559
 
瑞典
 
3.680
 
3.450
 
3.380
 
3.280
 
3.000
 
2.525
 
n.a
 
注:①埃及、南非、墨西哥、阿根廷、巴西5国数据来自《国际统计年鉴》(2004、2005、2006/2007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②其他国家和组织的数据来自“国际金融统计在线数据库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 Online database (IFS Online)”。
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银行业由于实行多元化经营,非利息收入在营业收入中占到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而发展中国家的银行业仍停留在主要依靠存贷利差生存的阶段。可以预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以及发展中国家金融深化程度的提高,银行业依靠垄断经营形成的高利差将逐步下降,利差收入和服务收入最终将成为银行业生存的两翼。
2、利差理论分析模型
依据Ho and Saunders(1981)、Allen(1988)和Angbazo(1997)等的研究,NIM(净边际利差,Net intrest margin)满足以下函数关系:
NIMit=F(Uit,Vit,εit)                                        (1)
其中,Uit——存贷纯利差,主要受信用风险和利率风险影响;
Vit——受财务杆杆、存款准备金、流动性风险、管理效率等变量影响;
εit——残差。
因此,(1)式也可细化为:
NIMit=a+b1 NLRit+b2 ICRit+b3 LRRit+b4 CARit+b5 ERTit+b6 DRRit+εit    (2)
其中,NLR:Non-performance Loan ratio,不良贷款率;
ICR:Interest Change Rate,利率变动率;
LRR:Liquidity Reserve Ratio,流动准备比率;
CAR:Capital Adequacy Ratio,资本充足率;
ERT:Earnings-assets Ratio of Total assets,生息资产占总资产的比率;
DRR:Deposit-Reserve Ratio,存款准备金率;
it:表示第t期第i家银行
三、实证研究
理论上讲,存贷款利率应依据社会资金供求状况、社会资金平均利润率、银行业平均资金利润率以及银行同业拆借利率等经济指标制定,但由于这些指标有的难以精确测定,有的存在时滞效应,很容易产生信号失真的情况。因此,在我国由人民银行确定,由商业银行执行的存贷利率并不是市场均衡时的利率,有很大的主观成分,同时,要精确地评价每次利率调整所产生的效果也是很困难的。本文将结合传统的存贷利差实证模型(NIM)和面板数据方法(Panel Data Method)对我国银行业实际存贷利差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
表2提供了模型各变量的定义、变动方向及其经济涵义,同时,在上述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GDP和CPI两个变量,并将NIM改为NIS(Net Interest Spread,净利差)。
表2  实证模型之变量说明
变量
 
代理变量及公式
 
简称
 
预期系数符号
 
经济涵义
 
信用风险
 
不良贷款率 =(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贷款总额
 
NLR
 
-
 
NLR上升,则信用风险上升, NIS下降。NLR与NIS负相关。
 
利率风险
 
利率变动率 = 利率敏感性缺口/资产净值
 
ICR
 
+
 
敏感性缺口增大,银行的利率风险上升,NIS也就越高。
 
流动性风险
 
流动准备比率 = 流动资产/存款总额
 
LRR
 
-
 
LRR越高,流动性风险越低,流动性风险溢价下降,NIS减少。
 
财务杠杆
 
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附属资本)/加权风险性资产总额
 
CAR
 
-
 
CAR上升,风险下降,借入资金成本降低,NIS缩小。
 
管理效率
 
生息资产占总资产的比率 = 生息资产/总资产
 
ERT
 
+
 
ERT越高,NIS越大。
 
存款准备
 
存款准备金率 = 存款准备金/存款总额
 
DRR
 
+
 
DRR提高,货币乘数就变小,货币供应量减少,利率提高,NIS扩大。
 
经济周期
 
GDP增长率=报告期最终产品和劳务按不变价计算的价值/上年最终产品和劳务按不变价计算的价值
 
GDP
 
-
 
NIS通常与经济周期负相关。
 
通货膨胀
 
消费物价指数 =按当期价格计算的一篮子商品和服务的价值/以基期价格计算的同一篮子商品和服务的价值
 
CPI
 
+
 
CPI上涨必然会导致利率的利率上调,名义NIS会增加。
 
注:①利率敏感性缺口=1年期内短期贷款一1年期内短期存款;
②生息资产=总资产-现金-固定资产;
③CPI:Consumer Price Index;
④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
为验证上述看法,本文截取了2005-2007年度,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交通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上海浦发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华夏银行、北京银行、光大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兴业银行等16家银行在内的数据,经加工整理如下表3。
表3  NIS模型涉及的16家银行基础数据
2005-2009年度
年份
 
NIS
 
NLR
 
ICR
 
LRR
 
CAR
 
ERT
 
DRR
 
GDP
 
CPI
 
2005
 
2.54
 
5.49
 
-487.6
 
90.68
 
12.72
 
87.50
 
10.10
 
10.4
 
1.80
 
2006
 
2.34
 
4.42
 
-320.2
 
91.85
 
14.18
 
90.77
 
10.71
 
11.6
 
1.50
 
2007
 
2.46
 
3.62
 
-215.3
 
101.34
 
13.14
 
95.40
 
13.21
 
11.9
 
4.80
 
2008
 
2.52
 
1.81
 
-150.1
 
102.71
 
12.91
 
93.76
 
16.67
 
13.0
 
5.90
 
2009
 
1.93
 
1.25
 
-106.3
 
103.96
 
12.81
 
94.32
 
16.08
 
8.7
 
-0.70
 
数据来源:16家银行网站公布的年报、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统计公报及《中国统计年鉴》。
运用软件Eview3.1模拟,NIS与各变量关系的实证结果如下:
变量
 
参数
 
t检验
 
概率
 
拟合优度(R2)
 
回归的标准差
 
NLR
 
0.0833
 
1.2550
 
0.2983
 
0.3443
 
0.2353
 
ICR
 
-0.0009
 
-1.1277
 
0.3515
 
0.2977
 
0.2435
 
LRR
 
-0.0166
 
-0.7992
 
0.4826
 
0.1755
 
0.2638
 
CAR
 
0.0062
 
0.0255
 
0.9813
 
0.0002
 
0.2905
 
ERT
 
-0.0281
 
-0.6651
 
0.5535
 
0.1285
 
0.2713
 
DRR
 
-0.0330
 
-0.7415
 
0.5122
 
0.1549
 
0.2671
 
GDP
 
0.1191
 
2.1304
 
0.1230
 
0.6020
 
0.1833
 
CPI
 
0.0719
 
2.0382
 
0.1343
 
0.5807
 
0.1882
 
从上表可以看出,CPI、CAR、LRR的参数符号与设定相符,但只有CPI拟合优度稍好。GDP拟合优度虽最为突出,但变动的方向与预定的相反,而CAR、ERT、DRR、LRR与NIS的拟合优度较差。这说明在我国现阶段,由于银行业受到较严格的行政管制,加之我国银行业垄断性强,利率的市场调节职能受到抑制,以致使利率变动偏离正常的转型轨道。即便如此,我们仍能窥探出消费品物价指数、流动性风险和财务杠杆对存贷利差的影响。
四、政策建议
1、利率政策是否调整,应视国家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就业状况三个方面的需要与权衡而定。实践表明,银行的垄断地位和国家的行政管制可以弱化利率调节作用或者改变其运行方向,但其变动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影响利差的因素是动态的,利差的大小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标准,利差终究是一种调控和稳定经济的手段或工具。因此,货币政策的重点不是考虑利差的大小以及利差的横向比较,而是视国家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就业状况三个方面的需要与权衡而定。利率政策是否有效,关键还是要看利率政策是否与国家其它宏观经济调控措施相配套,并适应经济周期的变化,从而达到促进物价稳定和国民经济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的目的。
2、适当扩大利差,并实行差别利差制。目前有一个误区,认为我国商业银行对利差收入的过分依赖源于过大的利差,因而不少人主张缩小利差,以促使商业银行转型,去开拓中间业务,提高服务质量。这种善良的主观愿望是可以理解的,问题在于缩小利差容易使商业银行丧失放贷的动力,导致民间高利贷盛行,而目前商业银行的初步市场化似乎并未给商业银行带来过大的开拓中间业务的压力,反而商业银行在民间高利差的背景下容易滋生权力寻租。因此,如果考虑到当前正规金融市场与民间融资市场融合的问题,暂时的利差扩大很有必要.不妨在利率调整时适当扩大利差,并依据不同级别银行面向的贷款主体不同这一现实,对贷款的利率给予不同的浮动幅度,从而实现差别利差制,即国有大的商业银行利差适中,地市级及以下的商业银行以略低于民间贷款利率的标准确定利差,省级商业银行的利差则介于两者之间。既然民间高利贷有市场,就说明央行的利率政策存在偏差。如其让高利贷在民间缺乏监督地盛行,还不如把它引入现有的金融体系纳入有效监管。
3、央行在调整利率政策时,应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以及风险拨备纳入配套考虑,实施严密的监督与管理,同时,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准备金提取、信息披露、会计核算等方面应制定更加详细的规定和指引,以引导商业银行完善资本金管理体系,从根本上解决利率政策失灵的问题,而不能简单地频繁调控利差,更不能迷信单一利率政策的调控效果。从前文论述不难看出,利率政策是否有效,既需要相关政策与之配套,也需要商业银行自身有健康的体魄,更需要利率政策的持续性。因此,央行在实施利率政策时,不能停留在监控层面,简单地监控商业银行经营对利率政策的执行,更应发挥业务引导作用,通过规范商业银行核算、运营和信息披露的秩序,为利率政策的执行创造一个稳定的金融环境,并预防和规避可能带来的金融风险。而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以及风险拨备等纳入利率政策的配套范围,可以有效观察利率政策的有效性,并及时调整利率政策可能与之发生的对冲,从而为利率政策作用的有效发挥创造条件。
4、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建设,积极支持金融组织创新,大力发展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增强金融市场的竞争机制,促进金融业降低工资等非金融成本,提高市场效率,畅通融资渠道。同时,央行应简化监控指标,减少行政干预,规范市场运作秩序。引导商业银行走综合发展的道路,逐步改变我国商业银行对存贷利差的过分依赖,促进我国利率政策有效性正常发挥。
5、作为金融业的监管者,央行在调整利率政策时,应同时兼顾商业银行、储户和贷款者的利益,应避免频繁变动利率政策,为经济实体创造较为稳定的经济环境。因此,央行应建立我国的利率模型,以便在在利率及利差调整前进行充分试算,并有一定的超前性。同时,可逐步建立存款保险体系,降低银行业较高的流动性储备。在制定利差政策时,充分考虑通货膨胀和金融中介的利益。
参考文献:
[1] R. Randall.Interest Rate Spreads in Eastern Caribbean[R]. IMF Wording Paper ,1998:15-22
[2] Demirguc- Kunt,H. Huizinga.Determinants of Commercial Bank Interest Margins and Profitability :Some International Evidence [J].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 ,1999 ,(5):125-138
[3]Chirwa E.W.,and Mlachila M.,2004,Financial reforms and Interest rate spreads in the commercial banking system in Malawi,IMF Staff Papers Vol.51,N0.1
[4]Barajas,A.,R.Steiner,and N.Salazar,1999,“Interest Spreads in Banking in Colombia,1974-96,”IMF Staff Papers,Vol.46(June),pp.196-224
[5]Angbazo,Lazarus ,“Commercial Bank Net Interest Margins,Default Risk,Interest-Rate Risk,and Off-Balance Sheet Banking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1(1),pp.55~87.
[6]Saunders ,Anthony and Liliana Schumacher,2000,“The Determinants of Bank Interest Rate Margins :An International Study”,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 ,19(6),pp.831~832.
[7]Ho,Thomas S.and Anthony Saunders,1981,“The Determinants of Bank Interest Margins:Theory and Empirical Evidence”,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tudysis,16(4),pp.581~600.
[8] 钟伟,沈闻一.银行业净利差的国际比较及对中国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6(9):26-32
[9]邓超,代军勋.银行存贷款利差分析[J].金融研究,2008(3):70-78
[10]周鸿卫,韩忠伟,张蓉.中国商业银行净利差率影响因素研究——基于1999—2006的经验证据[J].金融研究,2008(4):69-84
Study on Interest Spreads of China Banking
Feng Anming  Zhang Zongcheng
Abstract: Based on the review of interest study, its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was generalized and its mechanism was analysed. The empirical studies about China's banking have shown that the function of interest rates was inhibited because of administrative controls.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interest spread are dynamic, there is no hard and fast standards. Interest spread is a means or tools of control and stabilize the economy after all.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he supervision,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interests of both the deposit and lending and accelerating market-oriented interest rate, and promote financial efficiency and service level. Finally, the problem of failure of interest rate policy should be solved fundamentally.
Key words: interest spreads, Credit Spread, China's banking,Maturity Mismatch
作者:冯安明  张宗成   《中国证券期货》201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