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番禺星海公园:唐博论坛:六祖慧能的八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5:58:27

六祖慧能的八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1128df0100v58f.html


六祖慧能的不朽真身

       慧能(638年-713年),俗姓卢氏,河北燕山人(现今的涿州),生于岭南新州(今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佛教禅宗祖师,得黄梅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东山法门,为禅宗第六祖,世称禅宗六祖。是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佛教高僧之一。

      在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国家图书馆广场, 矗立着世界十大思想家的塑像,其中就有代表东方思想的先哲孔子、老子和慧能,并列为“东方三圣人” 。慧能作为在我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家之一,其思想包含着的哲理和智慧,至今仍给人以有益的启迪,并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只要明心见性,了解自己的心性,就可以成佛。佛陀拈花微笑,迦叶会意,被认为是禅宗的开始。不立文字的意思是禅是脱离文字的,语言和文字只是描述万事万物的代号而已。这也是为什么慧能不识字,但是却通晓佛经的原因。“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和“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争论不休,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亦非幡动,仁者心动”。这些都是惠能明心见性证悟菩提的心境。惠能圆寂后,其弟子们将其经历和言论录整理成《六祖坛经》,简称《坛经》,是禅宗的经典。六祖慧能至今仍有不腐肉身舍利久存于世,成为佛法修行之见证。

   广东四会市贞山六祖寺墙上《六祖画传》获得禅宗六祖慧能的一些八字资料,画传上清楚地做了如下记述:六祖慧能,生于唐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戊戌岁二月初八子时;于公元713年圆寂.其父原是小官吏,后因过失而被谪居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惠能出生时,父亲已病逝,他靠卖柴养母为生活。后因自感与佛教有缘,遂于唐咸亨三年(672)离开广东北上,到湖北梅县东山寺拜禅宗五祖弘忍为师。后在弘忍命门徒作偈呈验以选拔传法继承人时,他因作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受到弘忍首肯而授与衣钵成为传法继承人,世称禅宗六祖。后为逃避争夺继位权的对立派追杀,惠能离寺南归,长期辗转流徙于岭南四会、怀集等地,过着隐居生活。仪凤元年(676),他到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观光法会,因一论风幡的禅语:“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而折服该寺主持,请他升座说法,奉其为师,并自此在该寺从事传教活动。翌年,他前往韶州住持宝林寺(今南华寺),并在大梵寺设坛讲经说法,为其后开辟:“南宗”奠定了基础。惠能在宝林寺30余年,悉心传道,弘法不辍。他以“见性成佛”为宗旨,提倡不立文字,弘扬“顿悟”,以传统文化的精髓结合禅宗教义的秘笈,形成中国佛教禅宗的“南宗”与“北宗”相比较而迥然不同的独特风格。由于惠能的弘法,“南宗”禅学的影响逐渐遍及全国,并取代了“北宗”在禅宗中的主导地位,而各地投奔在惠能门下治学的门徒数以千计。其后,他的弟子集录其讲经的要义,编纂成《坛经》一册。该书反映出惠能对传统佛教教义作重大改革的思路,是禅宗进一步“中国化”的重要标志,从而对中国哲学与佛教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惠能于延和元年(712)返归新兴定居,翌年圆寂于国恩寺。今南华寺内所供六祖像,相传为惠能的真身。

       出生地地势: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的新兴江及其支流均自南向北流,地势南高北低。

慧能的八字如下:

男命:戊戌年   甲寅月  戊午日    壬子时   (子丑空亡)

 大运: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八字分析:八字的日支午火见年支戌土是华盖星。以前分析的弘一法师的八字也具有华盖星。有华盖星入命的人,大多对佛道、哲学、艺术、医卜星相等有缘。      

       八字身弱用日支午火。时支子水空亡,时干偏财壬水反断成用神。慧能的出生地南高北低,子水旺。八字子水空亡结果反断,出生地的北方地势低克父亲。在行第一步大运乙卯前看月柱甲寅。地支寅木,代替空亡的时支子水,制时干用神偏财壬水;所以惠能出生时,父亲已病逝了。由这一点,也可以看出他的出生地的东北寅木方向地势也是低的,(也是受南高北低的大地势影响)八字中的月支寅木也非常旺。

       月干七杀甲木是忌神,用它当成正官看事业;月支寅木就要反断。月支寅木越旺事业越大。由上面慧能的父亲早亡的理论事实来看,八字中的月支寅木也非常旺。所以慧能一生的事业是非常大的。

       正像达摩祖师所说:“我本来此土,传法渡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由六祖慧能之后,禅宗法门在中国遍地开花。由达摩祖师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大力弘扬,终于一花五叶,盛开秘苑,成为中国佛教最大宗门,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慧能,唐贞观十二年生,即公元638~713年8月3日圆寂。其父原是小官吏,后因过失而被谪居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惠能出生时,父亲已病逝,他靠卖柴养母为生活。后因自感与佛教有缘,遂于唐咸亨三年(672)离开广东北上,到湖北梅县东山寺拜禅宗五祖弘忍为师。后在弘忍命门徒作偈呈验以选拔传法继承人时,他因作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受到弘忍首肯而授与衣钵成为传法继承人,世称禅宗六祖。后为逃避争夺继位权的对立派追杀,惠能离寺南归,长期辗转流徙于岭南四会、怀集等地,过着隐居生活。仪凤元年(676),他到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观光法会,因一论风幡的禅语:“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而折服该寺主持,请他升座说法,奉其为师,并自此在该寺从事传教活动。翌年,他前往韶州住持宝林寺(今南华寺),并在大梵寺设坛讲经说法,为其后开辟:“南宗”奠定了基础。惠能在宝林寺30余年,悉心传道,弘法不辍。他以“见性成佛”为宗旨,提倡不立文字,弘扬“顿悟”,以传统文化的精髓结合禅宗教义的秘笈,形成中国佛教禅宗的“南宗”与“北宗”相比较而迥然不同的独特风格。由于惠能的弘法,“南宗”禅学的影响逐渐遍及全国,并取代了“北宗”在禅宗中的主导地位,而各地投奔在惠能门下治学的门徒数以千计。其后,他的弟子集录其讲经的要义,编纂成《坛经》一册。该书反映出惠能对传统佛教教义作重大改革的思路,是禅宗进一步“中国化”的重要标志,从而对中国哲学与佛教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惠能于延和元年(712)返归新兴定居,翌年圆寂于国恩寺。今南华寺内所供六祖像,相传为惠能的真身。

六祖慧能大师---佛慧

    六祖慧能大师生活时代的中国唐朝,是中国封建王朝政治、文化和经济发展的一个非常鼎盛时期,六祖大师可以说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个承前启后的开创性人物,正是因为有了六祖大师,中国佛教迄今才可能有千年后的繁荣,不夸张地说没有六祖大师,现在的佛教是什么样子很难说。六祖大师年轻至中年时代,正处于一代佛法大师玄奘法师弘传法相唯识学的时期,因为唯识的应运而生,当时还有善导大师的净土宗盛行,又有道宣律师的律学传扬,更有法藏大德的华严之教,之后义净法师的一切有部律藏,湛然大师的天台教观,使得当时佛法蔚为大观。各种佛法之门纷纷传扬,一方面带来了佛法的兴盛繁荣,另一方面又让人不无所适从,不知应该如何下手,永嘉大禅师在《证道歌》里说:“吾早年来积学问,亦曾讨疏寻经论。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就非常形象地说明就当时的情形。所以,永嘉大师开悟后有:“却被如来苦呵责,数他珍宝有何益”之感叹。  慧能大师传顿悟禅,正是针对当时学人重经教,不重实证而有阐扬。六祖大师的顿教法门就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在大师的顿悟禅里,一切的繁琐之教义,一切的分别心,都没有影子,有的只是以修行和开悟为目的的顿悟禅。六祖大师的顿悟禅有三句话可以概括: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所谓无念,即知一切法而不执着,非草木无情无识。大师尝言:“何名无念?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所以,无念就是处于妄想境而不起分别。这是顿悟禅的第一个特点,是宗旨。  所谓无相,即说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应认清事物的本来面目,不要为事物外在的名相所迷惑。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大师尝言:“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所以,缘起无自性,缘起性空的观点,我们学佛之人是时时不能忘记的。真能明白这个道理,无相即是实相。  所谓无住,即是说超越两边, 不落空有。《维摩诘经》说:“从无住本,立一切法。”万法以无住为根本之根本,一切法都有法性,都有法相,法相是“有”的,是具体的,法性则是“空”的,是抽象的。大师尝言:“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束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如我们常常执有执空,执我执法,对事物起分别,学习佛法却用世间名相去分析,就会像永嘉大师说的那样入海算沙徒自困啊!  无住出自于《维摩诘经》,“从无住本,立一切法。”实际上不仅仅是禅宗的核心,学佛真正理解了这一点,才能做到不为名相所惑。因为,法无自性,因缘感而起,因无所住,则非有非无,一切法如有自性,一切法就不可能生。无住是大乘菩提的特性,菩萨以大智慧除灭两障,不厌生死,不住涅磐,随缘度众,就是不住。   我们学习佛法必须与生活现实融合在一起,佛法如果不能与现实生活实现融合,就会出现六祖大师说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的情况。佛法到底在什么地方?其实就在当下,在我们日常的社会生活和工作、学习中,在我们每天的具体生活里。佛法从外在的表现一定是世间法,我们学佛禅修,目的是为了什么,从菩提大愿看是度众生,但这个众生同样包括我们自己啊,如果自身烦恼一大堆,整天麻烦不断,怎么学佛?说佛法在世间,绝非否定佛法的出世间,它是世出世入的东西,我们学佛第一步要能够自度,唯有在自度的基础上才能普度,这样世间法就得到进一步提升;如果我们学禅能够知道自心是佛,敢于承担,在当下,在在处处,于行住坐卧之中时刻观照自己,使自心与“佛心”相应,那么我们便是与法相应了,即是现前见性,身处净土。因为,我们的那个“心”本身就是佛啊,因此,慧能大师才在五祖传法以后连说了五个“何期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六祖坛经》之第二品《般若品》里面说:“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 有益。”可见,学禅第一步必须敢于承担,相信自己是佛,是如来种,是法王子,如果没有这个心量,根本就非学顿悟禅的资格,所以,学习六祖禅法,第一要敢于承担,要识得本心,不识本心,学法无益;第二要了知一切万法都是离不开自性的,佛法的万法包括世间法和出世间法,我们现代讲的物质、精神等等都是万法,它从相状上看各种各样,千百万化,但根本上说了无分别,这是树立正知正见,缘起性空啊。第三是口念心行。《般若品》说:“善知识,——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花,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学佛不做佛油子,教油子,跑跑居士,口说必须心行,口是心非则非正道。我们学佛,是为了解脱,不是为了成为佛学家(当然有人愿意做也并非不好),如果对佛教经论研究得非常深入,但不按照佛菩萨的教导去落实,那么即使理论知识再丰富,辩论的本领再无碍,于我们自己是一点受用都没有的。第四是行利他事。菩萨的本质就是利他,利益众生,就是行菩萨道,只有这样才能自觉觉他,最后才能觉行圆满。《华严经》说了一个道理:“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在《华严经》之《普贤菩萨行愿品》中有讲,菩提树王的根和水就是大悲心,不能做到利他,就等于菩提树王没有根和水啊。我们利他的同时,就是磨自己的习气,让我们生生世世的具生我执一点点减少,这就是真正的修行,几时烦恼少了,几时就有成就的希望。 

分享 分享到新浪Qing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