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思科技投资有限公司:第四十七章 知足是对生活知足而对学习不知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7 10:54:29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译文】不出门户,就能知道天下?不往窗外看,就能见到天的道路?这种人就离天道越远,其智慧就越少。所以圣人不必经历就有智慧,不必眼见就能心明,无所作为就能成就一切。

【说明】本章亦是紧接上一章而言,知足就是一样都不学习,凡事都不努力了吗?不出门户,就能知道天下?不往窗外看,就能见到天的道路?这种人就离天道越远,其智慧就越少了。所以,所谓的“知足”,并不是“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而是要象圣人一样,圣人之“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是因为他已经懂得了天道、明白了一切事物发展的规律,他知道人类在这个世界上发展的顶点,所以他不妄想,不想入非非。他的“知足”是立足于懂天道的“知足”,而不是仅有了一口饭吃,一袭衣穿,一间屋住的“知足”。

《论语·先进》中有一节,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无所不说。”意思是说,凡是孔子所说的一切,颜渊都认为是正确的,伟大的,在颜渊的思想深处,什么都是孔子的,这样他就失去了自己的思想,没有了自己对人对事独特的看法和思考。因此,他也就是对孔子没有帮助的人。所以,人一定要树立起自己的思想,树立起自己对人对事都有独特的看法和思考,才能创造出自己的幸福生活,否则,一旦离开了老师,面对无奇不有的大千世界,他将无法适应、无法面对,更没有办法走自己的路,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而孔子作为一个老师,一个领导者,他不喜欢只听到一片赞扬声,不喜欢人人都顺从他而没有反面意见。他希望有人能提出不同的意见以便于他不断地改进自己,改进自己的学术思想。否则,陶醉在一片赞扬声中,自己就会怠懈,就会不思进取了。这种谦虚的思想,渴求不断上进的思想,是很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的。而颜渊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做法其实是错误的,他的这种“知足”,其实就是满足了个人私欲的“知足”,而不是孔子“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知足”。孔子之“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的不求富贵,并不是孔子“知足”了,而是孔子欲求上进的“不知足!”

历史发展了两千多年直到现在,许许多多的人常拿老子的这个“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来安慰自己,实则大错特错!老子是指人们的生活需求不要太过奢侈和豪华,“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但思想上、学习上则要“为学日益”,要不断地拼搏向上、努力奋斗,才能如圣人般“清静为天下正”!

联系前后几章来看,后人将《道德经》断章分节而取意,实不可取。如一气贯之,来理解老子的思想,才是正确的。因为只有圣人才是不为而成,为学日益的,才是对生活知足而对学习不知足的。

所以圣人不必经历就有智慧,不必眼见就能心明,无所作为就能成就一切。为什么圣人不必经历就有智慧了呢?不必眼见就能心里明白呢?因为圣人好学,《论语·为政》中,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有些人学是学了,但没有对所学的东西进行思考,人云亦云,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也就是说,没有自己的思想,自己不会思考。而没有自己的思想则就不能做一个君子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个君子绝对要被弄糊涂。然而光会思考则不学习也就更危险了,因为他一天到晚就在那里想呀想呀,异想天开,总想创造出比身边现实更好更好的东西,而不去认真踏实地学习,更不会以史为鉴,这样的人能干出什么事呢?什么也干不成,而且还很危险。因为他的思考、想法都是脱离历史发展与现实的。圣人、君子既然学习了前人留下的经验教训,就不会再去重蹈覆辙,也就是说不必再去亲身经历了。不象现代的人,不学习古人留传下来的知识,什么事情都要亲自去干一干,尝一尝,难免要碰得头破血流。而在很多事情上都碰得头破血流之后,才能总结出经验教训,但是这样却把自己的一生(青春和血汗)都浪费了。比如火,古人告诉我们,火不能摸;可是我们不学习古人的经验,非要自己亲身经历一下,去摸火,结果被烫伤被烧伤,才知道火不能摸。所以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社会行为规范,就是告诉我们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为什么我们不去学习而非要自己亲身经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