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堰龙腾:遭性侵该递套还是亮刀? 女性防卫岂能纸上谈兵? - 今日看点 - 华声在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8 08:02:02

遭性侵该递套还是亮刀? 女性防卫岂能纸上谈兵?

天山贡枣发帖于:新闻聚焦时间:2011-05-14 10:08:57 字体:【大 中 小】打印 复制链接 我来说两句(1104)

  齐乔正

  曾在网上看过一篇中国作者写的文章,大意是,一个美国妻子晚上出门,刚下楼,丈夫连忙叫她回来拿安全套。面对这位中国作者的不解,美国丈夫解释说,当妻子遇到不可抗拒的性侵犯时,可以递上安全套,这样她的健康和安全都可以得到保障,因为“生命对于妻子来说只有一次”。这位作者信誓旦旦地表示此事绝非虚构,之后每当中国网友们辩论“女子出街,带刀还是带套”的问题时,“带套派”总是把这个故事搬出来。日前,华中师范大学彭晓辉副教授在大学里举办名为 “性与人际交往”的讲座时,也提出中国女性在遭遇性侵犯时应主动递上安全套,再次引起一场“带刀还是带套”的争论。

  在遭遇暴力时,尽可能地减少自己受到伤害的可能性,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从这个角度来说,“递上安全套”的举动完全可以理解,甚至值得提倡。但细想一下,不难发现这种观点其实经不起推敲。最直接的一点就是,面对性侵犯,女性不可能完全不进行反抗,但反抗到什么程度,再递上安全套?要知道,性侵犯伤害的不仅是女性的身体,还有她们的尊严,从愤怒反抗到屈服地递上安全套,有多少女性能完成这种心理转换?再说,在经过一阵反抗之后,本来就处于非理性状态的施暴者,会“冷静地”接过安全套使用吗?如果确实使用了,那么之后法院在判定强奸罪名成立时是否会遇到某些麻烦,比如因为没有表面伤痕而无法取证或受害女性因主动提供安全套被反咬一口说是“两厢情愿”?

  此外,就中国的国情而言,很多女性之所以“打落牙齿和血吞”,不愿站出来指证施暴者,是因为她们担心在成为性侵犯的受害者之后,继而成为舆论的受害者,而后者对当事人造成的伤害并不亚于前者,甚至连她们的家人都有可能冷眼相向。在这种情况下,一位随身携带安全套并且主动提供给施暴者的女性,更不知要受到多大的舆论压力。这位赞美美国丈夫的中国作者,信誓旦旦称自己的故事绝非虚构,但很可惜,他没有给我们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是不是大多数美国丈夫都这么做?美国女性面对性侵犯时抵抗到何种程度?是否有具体案例表明美国确实有受害女性通过提供安全套的办法,既保护了自己的健康,之后又将施暴者绳之于法?

  在我看来,这位美国丈夫(姑且相信他确实存在)的出发点当然是好的,但不管是这位丈夫,还是我们的性学专家的建议,在很大程度上都属于纸上谈兵。一位专家,到大学开讲座,在没有调查研究、没有案例相佐的情况下,赫然提出这种观点(而且也不算新观点),更有哗众取宠的嫌疑,而且更容易造成误导。在很多发达国家,比如在美国、瑞典,妈妈们确实会为处于青春期的女儿准备安全套,但那只是提醒孩子进行安全的性行为,而不是为了对付性侵犯的。

  “带刀还是带套”的问题讨论了不止一次,但选择权最终还是应该放在女性手中。实际上,面对性侵犯,更重要的不是带着刀还是带着套,而是女性当时和事后的应激反应。即使当时没反抗成功,事后报警、吃紧急避孕药、到医院检查身体,这些并不难做到。

      观点交锋:

  “送套自卫”之辩,善莫大焉

  近日,中国性学女硕士彭露露的导师——华中师范大学彭晓辉副教授受邀在南师大做了一场名为“性与人际交往”的讲座。讲座中,彭教授抛出多个前卫的性学观点,包括“遭遇性侵犯时女性应主动递上避孕套”。(5月12日《扬子晚报》)

  在大多数人 眼中,性依旧是观念中比较隐晦的领地。彭教授的前卫观点之所以引发舆论抨击,或许正是因为冒犯了公众隐秘的内心所致。彭晓辉高徒、性学女硕士彭露露所遭遇的就业窘境,其实和这种社会心理不无关系。

  可现实诡诞之处在于:人们对于性,似乎已经陷入一种“只能做不能说”的逻辑。但事实是: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因为理解,所以尊重。之前被视为洪水猛兽的同性恋话题、艾滋病话题,在讨论中,民众学会以宽容和尊重来缓解由性带来的社会问题。而女性遭性侵如何防卫的问题,理性的探讨比激烈的批判更有意义。

  心里有阳光,世界就不阴暗。正如弗洛伊德等人研究的那样,性教育的目的是个人对自己身体的控制与社会控制的解放。彭晓辉提出的“送套自卫”命题,如果我们因为所谓的道德洁癖不去讨论,那么女性如果在性侵中免遭伤害的命题就永远无法破解。无论是“送套自卫”还是誓死抗拒,健康阳光的讨论,都是有益无害的。

  舍弃尊严“送套”是否一定就能保命,“贞节烈女”誓死抗拒是否就一定会受到伤害?在这个公共话题的讨论中,与其说是讨论性,不如说是讨论女性的安全问题。如果能够怀着健康阳光的心态,理性地来探讨一个避免女性遭性侵伤害的现实路径,无论是提出前卫观点的彭晓辉,还是参与讨论的公众,皆值得尊重,不存在谁比谁在道德上有优越感。

  性观念的解放,并不意味着裤腰带的解放、性器官的解放。性,不是一个独立的命题,它跟社会的情感、道德、生命、尊严、人性甚至世界观、价值观的树立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打破思想和观念上的禁锢,以阳光的心态去面对,实际上也是在弥补这一社会命题的断裂。包括女性遭遇性侵该如何面对这样的问题,套子与刀子的理性辩论,实际也是抛开性的顾忌和隐晦,参与公共生活的体现。(时言平)

推荐新闻
  • 当街打交警太嚣张 韩方奕只是中国足球造的"废品"2011-05-15
  • 告别“被增长” 涨工资能否向基层一线职工倾斜2011-05-14
  • 不必过于同情 让调侃高晓松的言论"再飞一会儿"2011-05-14
  • 机场“让领导先飞” 乘客仰望的不是领导是特权2011-05-14
  • 央行再次提高准备金率三大目的 释放从紧信号2011-05-14
  • “民不举官不究” “楼加加”照出官员懒政歪理2011-05-14
  • 遭性侵该递套还是亮刀? 女性防卫岂能纸上谈兵?2011-05-14
  • 与调控房地产一样 对物流成本过高必须穷追不舍2011-05-14
  • 迫使商人降价卖房 首套房贷首付利率上提为哪般?2011-05-13
  • 三多市长"钱多房多女人多" 咋也逃不脱裸身归西2011-05-13
  • 相关推荐
  • 辣眼时评
  • 参考文摘
  • 图说历史
  • 精英博客
  • 投诉直通车
  • 华声博览
  • 华声军事
  • 大 视 界
  • 华声评论
  • 社会能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