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麻糖米酒的简介:美国拓展国际空间战略的经验(4)???其他???政法???专家库???文库???宣讲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05:34:48

美国拓展国际空间战略的经验(4)

来源:《当代世界》 |作者:刘国柱 | 上传时间:2011-12-01 20:09
我要评论(0) 字号:

软实力与美国战略空间的拓展

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奈将国家实力分为两种,一种是“硬实力”(hard power)指“一国进行购买和聚合的经济军事能力”,另一种是 “软实力”(soft power),指一国“通过文化意识形态感召而加以吸引的能力。” 12“是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手段达己所愿的能力。……如果我国的政策在他人看来是合理的,我们的软力量就自然得以增强。” 13在美国崛起的过程中,美国外交政策制定者就十分注重软实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美国的外交政策中被注入了浓郁的理想主义和道德色彩,从而有别于老牌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强权外交政策。这类政策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威尔逊的十四点计划、罗斯福总统的睦邻政策以及美国对外政策中的非殖民化传统。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际,美国提出的重建世界新秩序的“十四点计划”。“十四点计划”是威尔逊总统关于战后世界秩序的总体构想,但基本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公开外交,反对任何秘密国际谅解;第二,自由贸易或门户开放,包括公海航行绝对自由和排除一切经济上的壁垒两方面内容;第三,民族自决,“对所有有关殖民地做出自由的、坦率的和绝对公正的调整……在决定所有这样的主权问题时,有关居民的利益必须与通知权待定的政府的合理要求同等重视”;第四,建立国际和平与安全机制,包括控制军备和建立国际联盟两方面内容。 14尽管十四点计划是一个充满理想主义、而且在当时是很难实现的重建世界新秩序的计划,尤其是难以得到老牌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国家如英法等国的支持,但对于占世界人口大多数的被压迫民族以及在当时的国际体系中居于弱势的国家而言,十四点计划无疑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不仅中东欧国家对威尔逊的建议反响强烈,当时中国的进步人士也多为之欢呼。如梁启超将威尔逊倡导建立的国际联盟说成是实现“将来理想之世界大同的最良之手段”;蔡元培把“十四点”视为“武断主义的末日、平民主义的新纪元”;陈独秀在《每周评论》的“发刊词”则是代表了当时中国知识界对威尔逊外交的普遍看法:“美国大总统威尔逊屡次的演说,都是光明正大,可算得现在世界上第一个好人。他说的话很多,其中顶要紧的是两主义;第一不许各国拿强权来侵害他国的平等自由。第二不许各国政府拿强权来侵害百姓的自由。这两个主义,不正是讲公理不讲强权吗?” 15正因为如此,当时的中国人将美国视为中国真正的朋友,寄望威尔逊在巴黎和会上主持正义,帮助中国维护权益。十四点计划给美国外交带来了巨大影响,有助于美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交友化敌。

罗斯福的睦邻政策则是对传统上美国干涉拉美政策的反思和调整,他在就职演说中宣示:“在对待世界上其他国家方面,我将使我国奉行睦邻政策,决心尊重自己,从而也尊重邻国的权力;珍视自己的义务,也珍视与所有邻国和全世界各国协议中所规定的神圣义务。” 16

根据罗斯福总统本人总结,睦邻政策的核心有两个方面,第一,消除拉美国家对美国在领土和财政方面侵略和干涉的恐惧;第二,在西半球所有国家之间建立一种伙伴关系。尽管罗斯福政府在外交实践中并没有完全实现睦邻政策的初衷,但确实也减少了对拉丁美洲的军事干预,使得美国与拉丁美洲国家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睦邻政策不仅为美国外交在拉丁美洲赢得了好名声,也为美国赢得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到1935年底,美国棉纺织品出口的54%,钢铁出口的55%,皮革、橡胶、电器和其他轻工业品出口的33%、汽车出口的22%都是输往拉美国家,1933—1938年美国对拉美的出口额从2.44亿美元增加到6.42亿美元。 17

非殖民化实际上是美国对外政策史上的一个重要传统,美国本身就是摆脱英国的殖民压迫才取得独立的,因而对殖民统治有着本能的厌恶心理。西属拉丁美洲国家掀起独立运动时,美国就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当从欧洲传出神圣同盟企图干涉拉美独立运动的风声时,门罗总统适时地推出了门罗宣言,其主要原则之一便是“不再殖民”原则,即欧洲国家不得将已经独立的拉丁美洲国家变为它们的殖民地,也不得再在新大陆进行新的殖民活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推出的门户开放政策,尽管其出发点是为了维护美国的经济利益,但同时也包含着改变传统殖民主义结构的内涵;而威尔逊总统在十四点计划中的民族自决理论,其出发点同样是改造旧的殖民主义体系,只是在巴黎和会上,威尔逊担心英法等欧洲强国会妨碍国际联盟的成立,只好放弃了他所提倡的“民族自决权”。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老牌殖民国家均要指望来自美国帮助的大背景下,罗斯福总统再次将非殖民化与民族自决问题提出来。在罗斯福的主导下,“尊重各民族选择自己政府形式的权利”被写入了《大西洋宪章》。在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上,罗斯福分别与蒋介石和斯大林讨论了殖民地问题,强调印度支那、缅甸、马来西亚和东印度群岛建立自治政府的重要性。而早在罗斯福第一届政府时期,美国就推出了菲律宾实行非殖民化的时间表,规定1946年7月4日为菲律宾独立的时间。

不可否认,美国对外政策中的非殖民化传统并不是体现了美国政府的乐善好施,其出发点首先是利己主义,如门罗宣言所代表的是美国对欧洲势力的排斥,以及将拉丁美洲变为美国势力范围的企图;门户开放政策更多的是强调“机会均等”和“自由贸易”观念,目的是为美国商品和资本的输出创造一个更佳的环境;威尔逊的民族自决政策同样包含着将美国的价值观念和政治制度扩展到地球落后地区的想法;而罗斯福也承认,美国的商业和资本将从非殖民化中受益。将强烈的自我经济利益混杂其中,是美国外交史上非殖民化思想与政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但同样不能否认,与欧洲老牌的殖民主义政策相比,美国对外政策中的非殖民化传统无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对处于殖民统治的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而言,也更符合他们的利益和追求,这一传统和政策所体现的,正是美国外交中的理想主义一面。作为一种软性的力量,它每一次出击,往往会在欧洲列强的强烈反对下无果而终。但它对唤醒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意识和独立意识,加速殖民体系的崩溃方面还是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也正因为这一点,很多美国政治领导人如威尔逊、罗斯福以及战后的肯尼迪总统等,在亚非殖民地和新独立的国家享受相当高的声誉,这也使得很多新兴国家在取得独立后热衷与美国发展密切的政治经济关系,使得美国的影响力在这些国家进一步扩大。

(作者系浙江大学世界史所所长、教授;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特约理事)

1 Bradford Perkins,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merican Foreign Relations, Vol.Ⅰ,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p.230.

2 见刘国柱《西沃德、佩里与美利坚太平洋帝国》,《河北师院学报》1994年第4期,第67页。

3 Julius W. Pratt, Expansionists of 1898: the Acquisition of Hawaii and the Spanish Islands,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Press, 1936, p.271.

4 Donald F. Drummond, The Passing of American Neutrality, 1937-1941,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55, p.1.

5 聂崇信等译:《华盛顿选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324-325页。

6 Manfred Jonas, Isolationism in America, 1935-1941,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66, p.149.

7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陈景彪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版,第218页。

8 王晓德:《梦想与现实—威尔逊理想主义外交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74页。

9 S.F. 比米斯:《美国外交史》(叶笃义译),第三分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6页。

10 Dexter Perkins, A History of the Monroe Doctrine,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63, p.175.

11 托马斯·帕特森等著:《美国外交政策》(李庆余译),下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47页。

12 Joseph S. Nye, “Redefining the National Interest,” Foreign Affairs, Vol.78, July-August1999, pp.22-35.

13 约瑟夫·奈著:《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吴晓辉等译),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前言第2页。

14 Woodrow Wilson, Address to a Joint Session of Congress on the Conditions of Peace,http://www.presidency.ucsb.edu/ws/index.php?pid=65405&st=&st1=#axzz1VBBd0Cb4

15 杨玉圣:《中国人的美国观》,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5页。

16 Franklin Roosevelt, Inaugural Address, http://www.presidency.ucsb.edu/ws/index.php?pid=14473&st=&st1=#axzz1VBBd0Cb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