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种麦卢卡蜂蜜最好:效益怎样才能走出困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9 23:31:22


中国教育先锋网  2006-03-21  王爱胜
山东省青州市第一中学
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今天,经过了“八五”期间的电化辅助教学,“九五”期间的计算机辅助教育,“十五”期间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育信息化从硬件到软件、从环境到资源一步一步日渐成熟。今后,信息技术在中小学的路又将怎样走?信息技术如何才能更有效地走进课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起点:用教育界面助效益突围
经过几年的努力,以“建网、建站、建资源”为中心的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已初见成效,不但为教育提供了“路”,而且提供了“车”与“货”。从全局来看,天网地网初步建设完成,并开始发挥出一定的效益。然而,纵观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形态却有两大欠缺。一、课堂教育仍然占主导地位,网络化教育、远程教育和多媒体教学仍然在实验课中徘徊不前;二、评价制度仍然在起引导作用,研究性学习、创新教育和自主学习仍然受到“效率”的影响而曲高和寡。如何才能突破这种局限呢?从教育现实来看,技术要服务于教育就要适应于教育,不能一味用技术来引导教育,而是要形成“引导教育新思潮”和“服务教育现实”的双螺旋上升的形态。
为此,“教育界面”的应用研究将成为超越现有环境建设的一步关键棋子。教育界面,既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形式,也包括教育内容与学生、教育内容与教育内容之间的交互形式。教育界面的建设与应用包括硬件,也包括软件。
硬件方面,是指信息终端设备的改革与应用。比如,终端进教室、进课堂,打破以前专用网络教室的空间与时间局限,让学生能够随时接触到网络上的学习资源,能够适时运用网络来进行交流与提高。比如,充分应用电子投影、实物展台、电子白板等直观、形象、便利的特点,帮助教师顺利地把思想与知识传递给学生。
软件方面,是指信息流通方式的改革与应用。比如,在采用方便快捷的电子档案袋、网络无纸化考试、在线答疑等已经比较成熟的形式之外,转向更人本化的教育界面开发,包括使用网络游戏式学习环境激发学习热情,使用家校协作教育平台构筑综合教育氛围,使用智能学习软件提供伙伴教育等。
总之,通过教育界面的改革,让教育信息化能更加针对学生个体发展,扭转以往群体化教育导致的教育盲区;让技术手段直接服务学生获取知识,提高教育效果。
变轨:让资源从汇集向应用转换
教育资源从缺乏到丰盈的过程虽然走了不少弯路,目前质量也仍然良莠不齐,但终究已经给人以一种“满”的感觉。不论从教育资源和课件储备的实际情况来看,还是从教育资源的市场状况来看,已然达到了一种水满为患的境地。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或许在资源的范围与组织上进行变化,但是开发资源的技术和资源的内容却相对稳定了。这时候,我们曾经推崇的自制课件造成教师劳动大量重复的问题,曾经视为法宝的软件采购造成产品大量浪费问题,这都需要正视了。学校只有从购买资源、制作课件的风潮中走出来,转向应用,才能体现资源效益,才能让资源开发得到良好的发展。
我们要从开发资源、购置资源向应用资源转换,就应重视资源的甄别、组织与使用,这实际上是针对教育一线的资源重构工程。在此工程中必须要看到两个视角。一是资源的筛选与分类,根据各地的具体教育情况选择适合的、优秀的教育资源,以已建成的城域网、校园网为载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提供,对教师、学生有的放矢,避免师生被资源淹没。二是资源的重组与重构,改变过去完全依赖资源的做法,通过教师培训、课型引导、标准化要求等措施进一步提高教师对资源的重组与重构能力,避免过去对资源完全抛弃的做法。
着陆:使教育模式向生本升华
中小学教师好像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流行什么教育理念或方法,大家会不约而同跟上。信息技术在中小学中的应用及推广尤其需要注意这一点。由于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理论水平相对较低,好的教育方法,尤其是比较成熟的教育方法,大力提倡与普及是可以增强整体的教育水准和课堂效率的,但是在课题实验、评优课堂引导下,时间一长往往又拘泥于形式,教条地使用了。比如WebQuest就是明显一例。由于其套路比较成熟,分组策略、专题研究、网络资源(搜索)、汇报交流等环节也很明确,其方案与步骤极易引用、套用、模仿,所以很快得到了大家的追捧。无论是信息技术课还是学科整合课,从分组到方案,从研究到交流,从量规到评价,每一项、每一环大家都一个模式下来了。这样易把教师个人、学生个体应具有的内容丰富性、课堂灵活性、学生自主性搞僵化了,束缚了师生的个性发挥与人本发展。
在新的时期须正视技术的教学针对性,倡导教师选择优秀教育方法中最适合的部分,准确地渗透在教与学的过程之中,不求标签,但求效益。我们不再怕肢解、融合教育方法,也不怕人说我们使用的教育方法不纯正而过度地局限自己,而是选优活用,让信息技术去反哺、滋养方法,让方法长效有益。
信息技术的灵活应用仍需不断探索,我们应力求让各式各样的教育模式向生本化着陆,在教育活动中向应用升华。
来 源: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