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违约互换定价:Yang YuTang 中国写实钢笔画画家 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9 23:44:02

图文出处: http://www.penart.cn/company.asp

 岳桦林 Erman’s birch forest

Dip pen and carbon ink on paperboard  14 1/2 x 15 3/4 inches (37 x 40 cm)

  在长白山海拔1800米到2000米之间,生长着一种神奇的植物,那就是岳桦。岳桦的外形,躯干短曲多枝,树皮节理斑纹呈图案性。岳桦林是由岳桦组成的矮疏林,它们之间相亲相携,在恶劣的环境中顽强地生长着。
  介绍岳桦林,用“山势陡峻”、“气候恶劣”、“土壤贫瘠”等词语,概括它的生长环境一点也不为过。据当地人讲,一般胸径十几公分粗的岳桦,就得需要五、六十年以上的时间,因为它们每年的生长期只有两三个月左右,其他的时间均为休眠期。
  作品《岳桦林》,就是描写岳桦在经历过傲风斗雪之后的“灿烂笑容”。这幅作品表现难度较大,整幅作品基本是用 “反表现”法进行表现的。所谓“反表现”法,就是在作画时,根据所表现对象提供的“特殊”物象条件,采用画黑留白手法,进行的一种创作表现形式。这种绘画形式是由于钢笔画的特殊性决定的,因为钢笔画的表现形式不能像其他绘画门类一样,可以“阴阳”相间处理。钢笔画体现暗中的亮线,只能靠在处理暗部的同时,将亮线“画”出来的办法,所以掌握“反表现”法是钢笔画创作必须具备的首要技能。“反表现”法在钢笔画的作品表现中,使用非常广泛,一般表现逆光、侧逆光等物象的钢笔画作品都采用这种方法。
  这幅作品表现的是夕阳下的岳桦林,远山的幽暗衬托着受光的岳桦林,形成了这种特殊的表现手法。在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在其它的作品里,我也运用了这种表现手法,但只是运用的量较少,占画面的比例较小,大多还是在“从外往里画”。所谓“从外往里画”,就是正常的在白纸上画上黑色的线条,进行塑造形体。而这幅作品则相反是“从里往外画”,所谓“从里往外画”,就是在白纸上画上黑色线条的同时留“白”进行塑造形体,也就是我们上面讲的“反表现”法。
  表现时,在保持着背景整体空间感的状态下,把衬托着受光的物体表现出来,而且要不断地将所衬托出来的物体,进行体量感处理。总之,在刻画的整个过程中,要始终保持着画面的统一效果。
  从作品《岳桦林》的创作我感到,繁杂的画面处理,在表现主要物体的同时,决不能忽略“无关紧要”的细节,用“反表现”法描绘的作品最容易丢掉的也就是这些。所谓感动的东西,往往是最“不经意”的,也是我们常称为“无所谓”的东西。

雨后 After the rain

Dip pen and carbon ink on paperboard  14 1/2 x 17 1/4 inches (36.8 x 43.8 cm)

  就钢笔画而言,作品《雨后》的处理难度与效果是成正比的。钢笔画表现水,表现树木,表现森林,在这里都一一的展现出来了。换言之,也就是在表现这幅作品的同时,要求展现一个人全部的艺术才能与综合实力。
  这幅作品的主题是森林,但这幅作品的内涵却是生命。我没有受表面的一些“纷乱”所左右,深度行走是我所行使的使命。一个艺术家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将人们的人道主义高尚理想从内心深处唤醒,使之欢乐,使之泪垂,从而使之奋进。
  所有绘画语言的基本元素,线条占有重要的位置,但在客观世界的物象中,不论是线条还是排线都是不存在的。基于这一点,在我们的意识中,要正确去理解所塑造的对象。钢笔画的线条只是一种表现语言,只有将其付诸于个人的思想和灵魂,其线条才有意义
  水在这幅作品中虽然占的面积不是很大,却有着丰富的变化。表现时,我是根据水的特有的性质来处理的,流动、反光、平静等诸因素,构成了这幅作品水的形态的多样性,把握住这些特征,再进行处理,整体上就能得以控制。在手法的运用上,要掌握住用面来表现对象的能力,就是把单纯的线,组合成各种调子的面来表现,这样,各种效果的水就会在画面中生动地展现出来。
  这幅作品中的水的表现,在控制调子的灰度上,是十分加小心的,调子越是浅淡的地方,处理就要越加注意。在林木的处理上,在保证其本身特有质感的状态下,就是要注意光线带给物体表面的变化。表现这种题材的作品,除了上述需要注意的地方外,更重要的还是整体空间感的表现,要有意识地加强或减弱作品中所表现的物体,以求统一画面的整体效果。

 荒洲 Shortage Island

 

Dip pen and carbon ink on paperboard  9 3/4 x 14 inches (24.8 x 35.6 cm)

  生命的研究虽然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但是,当我们追其所以然之时,它似乎又进入了哲学的领域。到底最终应属于哪个范畴,这与我们无关,我们所要了解的就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生命”的意义。
  对于事物本身的“生命”意义,个人有不同的观点。虽然我们无法摆脱物质世界对于我们的制囿,但在精神世界却有我们自由发挥的余地。
  一般情况下,客观事物的“生命”皆属于时空宇宙,是一种自然现象,一个过程。可是,由于人类的存在与思想体系的发展,我们观念上的生命,在我们的世界里,则由另一种形式存在——精神宇宙。在时空宇宙中,生命没有其特殊的意义,仅为时空的一种过程而已。而在精神宇宙,它却有着无限的底蕴和无限的意义。
  这幅作品表达的就是我观念中的精神宇宙,一个岁月造成的自然景观。虽然这里表达的不是山峦和旷野,但也同样能传达出感动世界的“生命”信息。自然的壮举是惊人的,它所造就的“艺术品”,让人类所谓“艺术家”为之兴叹。鲜活与枯萎,腐朽与再生,生命不断地延续与“轮回”。它究竟有多么博大,只有经过了自然洗礼的人,心中才会清楚。
  为了表达心中的精神感受,在作品的表现上我采用了较为粗犷手法,尤其树干的处理,其线条既奔放且舒缓又流畅。通过强而有力的排线,塑造了所要表现的枝干“肢体”,来诠释自然中微不足道的“生命”。
  在研究过程中我认为,没有哪种表现手法更合理。所谓的“更合理”,就是画者本身对所要表达的事物,倾泻着那种真诚情绪的体现。
  要学会在杂乱无章中发现美好,在杂乱无章中寻找规律。这幅作品表现的主体,就是根干下面的“杂乱无章”,表现起来虽然麻烦但并不困难。这部分的表现,在把握住“自然”关系的基础之上,将其细节“心平气和”地表现出来。
  水的表现,只是根据杂乱枝干的倒影进行处理的。大面积的暗影,采用的表现方法,基本都是由横向线条处理而成。
  这幅作品在创作过程中,由于表现的手法过于简单,总觉得作品的表现不尽人意。可随着时间的久远,再翻看起来,那些感觉已经不再存在了,留下的只是一种回味。

 林中霜月 Cream Season

Dip pen and carbon ink on paperboard   6 7/8 x 9 7/8 inches (17.6 x 25 cm)

  在事物研究的前进途中,总有一些“小憩”的时候,往往这些短暂的“小憩”,总会留下一些不称心的痕迹。
  作品《林中霜月》,就是创作研究过程中的“小憩”。之所以将其称之为“小憩”,就是因为这幅作品在创作时的情绪、感觉以及表现等,都是在一段时间的“停留”之后,重新进行“调整”的综合准备。也是视之为“热身”的作品。一般情况下,这种“热身”的作品,都将被付之一炬。然而,为了便于研究,我将其保留了下来。
  创作的冲动,是所有画者的理想佳境,持有长时段的这种冲动,就是一位优秀画者的成功因子。在我们的创作过程中,一段高涨的情绪过后,随之接下来的将是一段平缓期和休憩期。在这段时期中,若想重新挑起高涨的情绪,必须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及清醒的意识,在一段的“热身”作品过后,逐渐进入创作的理想佳境——新一轮的创作高峰。
  作品《林中霜月》本身存在的问题较多,创作时情绪状态不佳,是导致作品在内容上浅显和表现上平庸的主要原因。但是尽管如此,在基础训练的课题上,这幅作品仍具有可以研究的地方。
  在石头的表现上。我是根据石头本身所“提供”的语言进行处理的。石头的质感粗糙,棱角分明,即使是河水多年冲刷的呈圆形的石块,也摆脱不了它本身所具有的特质。另外,钢笔绘制的线条,本身就具有硬度感,所以表现类似的物体是比较容易的。
  石材的纹理,呈多样性。有横向的、有竖向的、有规则的、也有零乱的。在这幅作品中,石头的表现基本是根据石材横向纹理来进行的。横向的纹理,其用笔基本采用横向排线手法。局部有些处理手法的变化,也是根据石头“提供”的纹理走向来完成的。

 马棚 Stables

Dip pen and carbon ink on paperboard   9 7/8 x 14 5/8 inches (25 x 37 cm)

  马棚,是农家生活和生产的重要设施之一。在东北农村,人们一般将马棚建在居住房屋的侧边或院落一角。马棚的形式多为正面开敞,三面有墙,上有棚盖。早些时候马棚大都是由土坯或木板所构筑。
  这幅作品表现的是山区农家的马棚。一个细雨绵绵的黄昏,天地间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中,在这阴冷凌乱的山区小村里,一幅美妙的画面进入了我的视野,那就是我所描绘的马棚。在经过老秋雨水的一番“洗礼”,它更显得沉稳与凝重。
  这幅作品所表现的主体,是由“自然”之木构筑而成的,其中包括木板搭建的残墙,残破的围栅,以及横倒的朽木等。作品表现木材的种类较多,纹理各异,但抓住木板的天然特性,表现起来就会容易得多了。一般的木材“自然”状态粗糙,纹路比较有规律,每块木材各自都有自己的形状、特点。表现时,我是根据木材的具体特征(纹理)和细节进行绘制的,线条的表现也都是按其纹路走向进行排列的。
  屋檐下垂的苫草,是预留出来的,在处理暗部时,将其托出。细节的表现,我进行了仔细地推敲,因为一幅作品的内容是否丰富,就在于细节刻画地是否到位。地面的处理我采用的都是横向的曲线来表现的,在处理时,时刻把握住光影的空间变化,使画面更具丰富性。


 

 深秋 Late autumn Dip pen and carbon ink on paperboard   14 1/2 x 17 1/4 inches (36.8 x 43.8 cm)

   作为一个探索某种领域的人来说,成功是他所研究事物的一种暂时的结果。对于探索者来说,“成功”是不存在的,因为事物的可深入性是无止境的。我们进行某些事物的研究,在经过一段深入的探索后会发现,我们所研究的事物,正在与一些“无关”的事物相互关联着,而且这些“无关”的事物像乱麻一样相互纠缠在一起。只有当我们耐下心来,将这些“无关”的事物弄清楚,我们所研究的事物才有可能“浮出水面”。在研究中我们发现,人类为了掌握客观世界的规律,将繁杂的事物进行分门别类,这样做虽然有助于对具体事物的研究,但相反也限制了人们对事物与事物之间本质上的认识。由此,人类的探索将不断的继续下去。
  在我的创作过程中,我一直坚持着“探索”二字,在探索中极力寻找着艺术的内在生命。在这幅作品中,我尽全力用灰调来处理画面。灰调的表现,是钢笔画的难点,也是我的前进障碍。在钢笔画研究中我感到,画面的灰调越丰富,表现的能力就越强,处理各种复杂的物体就会越得心应手,展现画者的主观意识就越容易。
  灰调的处理,首先要在观念上树立意识,其次才是能力因素所致,如果观念落后于能力,那么,即使再努力,能力也不会超过观念。这幅作品在表现过程中,我始终保持着“探索者”的状态,因为我知道,情感上的“感动”才是我最终所要追寻的。
  未来的发展是一个“迷”,最终所能到达的程度怎样,我是没有把握的。虽然这幅作品并不像某些作品给人的视觉冲击力那么强,但就研究角度来说,它却有着重要且又深远的意义。
  这幅作品的处理仍具有尝试性,在这里我再次强调,笔墨、线条、调子以及手法都服从于人的意识与观念,意识与观念和个人的修养有着密切的关系,要善于观察事物,掌握和分析事物并持有准确地将事物原本诠释清楚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步入真正的艺术领域。

  

 (待续)

 

 

杨雨堂(Yang Yu-Tang),1956年生于中国·长春。ARC Living Master? Gallery 注册艺术家。

1991年,参加“1991全国建筑画展”,作品辑入《1991全国建筑画选》。

2004年,由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了《精细钢笔画技法解析》一书。

2004年,由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了《精细钢笔画作品选》画集。

2004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杨雨堂写实钢笔画展”。

2006年,创办“杨雨堂写实钢笔画”网站(www.penart.cn)。

2008年,进入“世界艺术重建中心”(Art Renewal Center)。

2009年,“第十一届中日韩友好城市交流大会”文化形象大使 。 

2009年,JustART-e Gallery 会员。

2009年,PEREZ FINE ART GALLERIES 会员。

2010年,入编中国《2010艺术家图典》。

2010年,入驻“国际艺术家在线目录”(OC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