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找野生蜜蜂窝:释本性法师开示录--如何安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18:35:28

释本性法师开示录--如何安心

时间:2008-08-19 09:04来源:福州开元寺 投稿/作者: 点击:27388次  释本性法师开示录
各位法友:
当年,源律和尚向慧海和尚请教:
源问:怎么用功?
慧答: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
源说:这谁不会。
慧答:他们吃饭时不肯吃,想这想那,挑这挑那。
他们睡觉时不肯睡,思这思那,梦这梦那。
曾经,禅门二祖慧可大师,到少林寺面见初祖达磨:
可道:请为我安心。
磨答:取你心来,我为你安。
可道:觅心不可得。
磨答:已为你安好心。
从上二公案,可见,众生心是不安的心。
佛经说:不安的心,能踏杀一切善法。
为此,作为求法人,首要的是,需求安心,那么,如何安心。
(1)学忍辱心
“忍”字“心”上一把“刀”,难忍能忍,难忍要忍。
富楼那要到最艰难的地方弘法。
佛问他:假如那里人,不肯接受你的说教,反而破口大骂怎么办?
富楼那答:只是骂我,还不曾用棍棒打我,没什么。
佛又问:如用拳头、瓦石、棍棒打你呢?
富楼那答:只用拳头、瓦石、棍棒,还没有用刀杖刺伤我,没什么。
佛又问:假如用刀杖刺伤你呢?
富楼那答:还没有把我打死,没什么。
佛紧逼问:假如打死你呢?
富楼那答:那太好了,助我灭色身,进了涅槃。
有一次,佛陀住在王舍城,当他进城乞食时,一个外道贿赂某些坏人辱骂他。他们跟在佛陀后面,沿着城市街道叫喊:你是强盗、傻子、蠢人、骆驼、公牛、毛驴、你没有从苦得解脱的希望。
佛陀的侍者阿难听到这些话,很难过,
阿难:佛呀,他们这么骂我们,我们到其它地方去怎样?
佛:我们到哪去,阿难?
阿难:到其它城市。
佛:假如其它城市的人也骂我们呢?
阿难:我们再离开。
佛陀听阿难这么说,语重心长地开示道:阿难,何处有骚动,我们就应当在何处留下,直到骚动平息为止。唯有骚动平息,我们方能到他处去。要如战场上的大象,能忍受弓箭之射击。
有举子要去就职作官,行前请教他的老师。
举子问:如何才能为官长久。
师反问:痰吐到你脸上,怎行办?
举子答:自己擦了。
师指点:这还不够,不要擦,让他自己干了,这样,才能为官长久。
寒山曾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治?
拾得回答: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去看他。
其他宗教也说: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有人要拿你的内衣,连外衣也由他拿去。
有人骂佛,佛从不回应。骂停。佛问骂的人:你送礼给人,人不收,礼物归谁。
答:返回自己。
佛说:你骂我的话,我不收,返回你自己吧!
佛陀说,向天吐痰,要落在自己身上的。
如何忍呢?
明旸大和尚在其《佛法概论》中提供了五种方法,它们是生忍、力忍、缘忍、观忍、慈忍。
第一、生忍:辱境当前,无法回避,无法抵抗,强忍下去,此言生忍。
第二、力忍:辱境到来,不与它计较,用了最大力量,退一步,让三分,仗佛慈力,把它压下,安定下来,故称力忍。
第三、 缘忍:辱境现前,以智慧来回光返照,修因缘观。为什么无故受辱、挨打、挨骂?这里定有种种业因。作受报想,作还债想,逆来顺受,故称缘忍。 
第四、 观忍:辱境发生,用空的慧来照察,了知身心世界,一切诸法本来无我可得。我既然是没有的,哪里还有什么我被侮辱以及所辱的境界呢?既然能空的我相与所空的辱境二者都是空的,那么中间的辱相,自然也是不可得。故称观忍。
第五、 慈忍:辱境到来时,不但不生瞋恨心,反而发大慈悲心,作怜愍念,想此人,无理取闹,妄生枝节,实在愚痴可怜,因此兴起无缘大慈,发出同体大悲,方便教化,令他觉醒过来,知过必改,重新做人,断恶修善,故称慈忍。
[NextPage](2)去分别心
慧能大师到广州法性寺,印宗法师在讲《涅槃经》。这时,一阵风吹,幡动起来,两个法师为此争论。
一说:因为风动,所以幡动。
另一说:幡动自己。
慧能听了,纠正道:非风动,非幡动,是仁者心动。
曾经,须菩提乞富不乞贫,大迦叶乞贫不乞富,佛陀对两个皆不赞同,呵斥他们心不均平,存分别想。
基督教说:基督之中,既无男人也无女人。
从佛教观点看,也是这样,佛是佛,不是男性,也非女性。如果有男性,就有相对待的女性。要弃除不平等法,就要弃除分别心。
(3)去暴力心
佛陀说:战胜百万人,不如战胜自己。
他又说:除了战败者,就数战胜者最悲哀,一无所获,徒增傲慢。
有学生问柏拉图:为什么胜利都会为胜利者带来杀生之祸。
柏拉图说: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也一定如此。
一次,两个村庄的人在为争一条河水的使用权而械斗,佛赶来问他们:水贵,还是血贵?
村民们醒悟,停止暴力。
其它宗教说:拨刀者,要死于刀下的。
曾经,德国希特勒在对军队演讲时说:心要狠,手要辣,八千万人民一定要得到他们应得的权利。谁强谁对,心要硬,不要发慈悲,要心如铁石,不要有所怜悯,谁若是仔细想过这个世界的道理的话,谁就懂得它的意义在于优胜劣败,弱肉强食。
于是,他发动战争,用铁和血去开辟战场,结果呢?失败了,先杀情妇,再自杀,应验了拨刀者死于刀下的真理。
因此,要除暴力心,对人类,乃至对待低级动物。
    (4)自己要把握好自己的命运
当年,一男子落水,呼救,拿破仑闻声过去,见男子正在水中挣扎,但是,那河其实并不宽和深,于是,他不是把救生圈扔给他,而是把猎枪对准他,大喝道:你若不自己游上来,我就扣动板机一枪打死你在水里。那人见求救无用,顿觉自己更加危险,便奋力自救,终于游上了岸。
根据因果的道理,自己的命运自己掌握。为什么?你造善因,结善缘,因缘结合,自然得善果。而相反,你造恶因,结恶缘,那当然得恶果。一条船,如漏水了,就会沉,运货太重了,也会沉,恶业造的多了,坠落就不可避免。如你舟好物轻,船自然行进的安全。我们信佛,是信佛能为我们指引正确的道路,有好药能医治我们心灵的病患,而不是求佛赐给我们一切,替我们包办一切。佛给你指路,但没有办法替你走路,佛给你灵药,但不能替你服用,因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各人吃饭各人饱,各人修行各人了,因果自负,佛也改变不了因果律,也要遵循因果律,否则,以佛的慈悲早已为我们超脱了。所以,我们说,佛救自救者。
当年,鉴真大师刚入佛门时,寺主让他做行脚僧,他天天出门参学、化缘,鞋子都磨破了几双,于是,他有怨言,对寺主说:刚出家一年,鞋子就磨破了几双。一天,天下大雨,寺主带他出门,他们一脚深一脚浅地走在泥泞路上,留下许多脚印。寺主问他:好天时,你出门,有无脚印?他说没有。寺主于是启示他:但你看,雨天,泥泞的路上就能留下脚印。鉴真一下明白了寺主的苦心。后来,鉴真成了从中国传播佛教文化等到日本的著名高僧。
[NextPage](5)十字街头好修行
梁武帝请宝志禅师看戏。结束时,梁武帝问禅师:今天戏演得好吗? 
禅师答:我不知道。
武帝又问:今天戏唱得好吗?
禅师答:我不知道。
武帝十分奇怪,禅师明明坐在这看戏,怎么会不知道!
禅师说:陛下,明天不妨再要这一班戏子来做戏,并选一已判死罪就要杀头的罪犯,命他手捧一盘水,跪在戏台前看戏,并对他说:等戏好了,这盆水一点都不洒出来,立刻赐你无罪,如果洒出,立刻绑去斩首。
武帝虽不知用意,但还是照办。
次日,罪犯看完戏,水一滴也不洒出来。
宝志公问罪犯:戏好看吗?
答:不知道。
宝志又公问:戏好听吗?
答:不知道。
宝志公问:你跪在台前看戏、听戏,怎么会不知道。
答:我心顾着这盘水都来不及,哪有心看戏、听戏。
武帝一听,终于明白:心不在戏,那么,对戏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宝志公,心在生死大事,而不在戏,那么,岂能知戏演的好坏。
一天,神秀大弟子结草为庵,独自坐禅,慧能弟子崛多禅师就问他:这是在做什么。
他回答:探寻清净。
禅师又问:探寻者何人,清静又是何物。
他请禅师指点这话的意思,禅师说:何不探寻自心,何不自心清静。
所以玄觉禅师说:既使躲入山中,如未见道,则只见山不见道,山也喧闹;如见道,在山则只见道而不见山,山也清静。
这启示我们:十字街头,红尘滚滚,心不在焉,就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此即所谓的: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6)学佛是为了把生活变得简单、自然
    学佛的目的,在于解脱、自在。而不少人,学佛之后,处处受束缚,处处左右为难。这说明,他学佛的方法不对,没有掌握佛教的根本精神。
    比如:有人一皈依三宝,就准备吃纯素,但是,一家之中,丈夫要吃荤,儿女要吃荤,这样,原来煮一样菜即可, 现在,要煮两样了,不仅麻烦多了,甚至引发家庭不合睦。其实呢,佛教中并没有要求居士吃纯素。要知道,我们提倡,不等于一定要素食,因此,学佛,要学出灵活来,不能学僵化了。我们要在把握根本精神的基础上,灵活地把事情做的更好。中国传统意义上素食的根本精神在哪?即不杀生,作为居士,当然不能杀生,不能为了吃荤去杀,但是,只要在不杀的情况下,居士食用荤食并无过错。
    正如人问马祖:吃酒肉好不好。马祖回答说:吃是你的禄,不吃是你的福。
    佛陀时代,有个提婆达多,专门与佛陀作对,他攻击佛陀让弟子们吃荤和穿整洁的衣服,认为是腐败,但佛陀没有听从他的意见,因为,那不合当时实际的状况,僧人是托钵,只能谁给什么食什么,哪能挑三拣四,就如现在的西藏,不让吃荤,哪来那么多青菜。因此,学佛的人不变随缘是很重要的。
    英国有个征答题,说有三位科学家,他们是环境、原子、粮食专家,同在一个热气球上,如不扔出一个,气球就要爆炸,三人全会死,但这三人的研究课题都关系到拯救人类灭亡的大计,这样,你要扔谁出去呢,很多人答不上来,或答案五花八门,而有一个小男孩,他的答案是:把最胖的科学家扔出去,这答案获得第一名。
    还有个类似的故事,一次,法国报纸进行一次智力竞赛,有个题目:卢浮宫突然失火了,情况只允许你抱出一幅画,你会抢哪一幅?答案千奇百怪,但以这样一个答案获得一等奖,那就是:我抢离出口最近的那一幅画。为什么?很简单,最实际。学佛就要这样,不要把简单的问题给复杂化了,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才对。
[NextPage] (7)发自信心
有小和尚去受戒。
首先,教授和尚问他:谁叫你来受戒?
答:师傅。
和尚一巴掌打过去说:师傅叫你来,你就来了,那师傅不叫你来呢?
其次,羯磨和尚又问他同样的问题:谁叫你来受戒。
被打了一次,小和尚学乖了,想:刚才回答说师傅叫我来,被打。于是,就改口回答道:我自己来的。
和尚又一巴掌打过去说:师傅没叫你来,你竟然自己来了。
两次被打,小和尚无所适从。
为什么无所适从,自信心不够,对自己的答案没把握。
佛陀出生时,行走七步,步步莲花,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宣称:天上天下,惟我独尊。
基督说:我是道路、真理、生命。
丹霞禅师劈佛烧火取暖,寺僧斥之。
他辩解道:吾烧舍利,好作供养。
寺僧一楞:木佛岂能烧出舍利。
他说:既然木佛烧不出舍利,非真佛,那两尊也烧掉好了。于是烧之。
所以,临济禅师说:如想证道,但莫受人惑,向里向外,逢着便杀,逢佛杀佛、逢祖杀祖、逢父母杀父母、不予物拘、透脱自在,始得解脱。
但别误会,不是叫你去杀佛,杀祖、杀父母,那是出佛身血,出父母身血,罪堕地狱。
这里,只是启示你: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没有权威,没有偶象。因为,佛有佛性,你也有佛性,佛性平等,你也是佛,未来佛,要自信。
    (8)学佛就要有创造性
    有人以为,宗教都是死板、僵化、教条的,其实,并不这样,佛教讲因缘、无常、变化,这就是前进的观点,这也是为什么佛教一直强调要随机逗教, 要本着不变随缘的原则,应机而变,亦即今天所言的:与时俱进,保持创造性。
    有家公司,要招聘员工,来了三位竞争者,为了择优入取,主管拿来了300把梳子,各交给每人100把,说:谁在一天内能把这100把梳子卖给佛教的出家师傅,就聘谁。
    一天过去了,主管叫来三人。
    第一个人,卖出了一把。一个小师傅一边晒太阳,一边用手指抓着又脏又厚的头皮,他一见,赶忙递上木梳,小师傅买了,向其他师傅推销,都被骂。
    第二人,卖出了10把。他对一山寺住持说:你寺山高风大,进香者头发被风吹乱,拜佛不恭,应在香案上放把木梳,供善男信女梳理鬓发。于是,寺院买了十把。
    第三人,卖出了100把。他到一香火鼎盛的寺院,对住持说:凡来进香者,都很虔诚,宝刹应有所回赠,我建议你买批木梳,刻上“积善梳”三字予香客做纪念,还可保其平安、鼓励他们多做善事,她们每天早晚用此梳梳头,必能常记住贵寺院。住持听了,以为很有道理,一下子就买了100把,并答应他赠完这批还要下批。
    公司主管当场就招聘了第三个人。
    可见,同样一件事,有无创造性,结果大不一样。
    据说,毛姆成名之前,小说也是无人问津。一次,他想了个办法,在一家发行量颇大的报纸上刊登了一份征婚广告。广告说:本人是个年轻有教养的百万富翁,希望能找到一位与毛姆小说中女主人公一样的女性为妻。几天之后,毛姆的小说就被人抢购一空。不管毛姆这么做是不是合乎道德,但有一点,确有创造性思维。
    老师出了个题目,考商学院学生:
    老师:某地一金矿,人们一窝蜂地想拥去开采,但一条大河挡住了必经之路,怎样才能据此发家致富?
    对此,许多学生,都考虑如何开矿问题,而其中有个学生却回答说:买条船,开展营运。他说:宰得乘客只剩短裤,他也会乘船。
    这学生,长大后,成了一名大企业家,他的思维与人不同,没有盯在金矿的开采本身上,而从过河的方面考虑了。
    佛陀是最有创造性的宗教家,我们也不能死板、僵化、教条地学佛。
[NextPage]  (9)发布施心
布施度悭贪,不布施不知难舍能舍。
一青年对舍利弗说:我母因病,需修道者眼作药,请布施。
舍利弗毫不犹豫地取下自己左眼交给他。
青年又说:医生说要用右眼才可。
舍利弗又取下自己右眼给他。
青年将舍利弗双眼珠放在鼻子底下嗅一嗅,骂道:什么修行人,眼珠臭得难闻,并将眼珠扔在地上,用脚一踏,扬尘而去。
可见布施之难。
布施不在量的大小,而在心的诚否。
心诚,则粒米大如须弥山;心不诚,则须弥山小如粒米,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亦是同样的道理。
一个穷小孩缠着你要钱,给他一毛钱,你会获得不短一段时间的好心情,不给,拉拉扯扯,骂骂咧咧,那么,你会因为省这一毛钱,而坏透心情。一毛钱与一段好心情之间,你选择什么。
    (10)看不见的东西,不等于没有
    不少人,对没有亲眼看见的事物,常常给予否认。
    你说:世上有佛,他就说:我怎么没看见。
    你说:极乐世界很庄严、地狱很恐怖,他就说,我怎么没看见谁去过。
    以为没有见过的事物就是没有的,这种想法是不对的。
    我们的凡夫肉眼,可见的事物,很有限。我们可见桌子、山川,但是,很多细菌我们就看不见。空气、风,你看得见吗?但他存在。电视转播塔发出的电波,你看得见吗?但他存在,没有它,电视就收不到。电流你看得见吗?
    由于人的业力不同,对事物的感受不同。由于不同众生的业报不同,对世界的感受也不同。比如,鱼可在水里,蚯蚓可在土里,鸟可在天空,但人却不行。蝙蝠在夜里可以飞行,人在黑暗中却看不见。
    有次,有人问佛:你说的彼岸世界,我看不见,如何能相信呢?
    佛就带他进一间漆黑的房子,问他:墙角有一把锤子你看见了吗?
    他睁大眼睛也看不见,只好说看不见。
    佛就点燃一烛,墙角确有一把锤子。
    佛对他说:是不是锤子你看不见就是没有呢?
    一天,李渤对智常禅师说:教中说,‘须弥山容纳芥子’,我不怀疑,可是,要说‘芥子容纳须弥山’,我不相信。
禅师问:人们传说你‘读万卷书’,你从头到脚不过椰子般大,万卷书往何处安放?
当年,灵祐禅师与百丈禅师一同烤火,百丈叫灵祐拨拨炉中灰:你拨拨看,炉中还有火吗?灵祐稍拨了拨,道:没火。
百丈自己动手,深拨其中,拨到几粒炭火,就夹起,举到灵祐面前:你说没有,这是什么?
可见,看问题,不能停留在表面上,没拨到火,不能说没有火。
 (11)去傲慢心
  英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萧伯纳,一次,于莫斯科街头,遇一可爱小女孩,便与之聊天,完了,他说: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同你玩的就是世界著名的萧伯纳。
小女孩也学他的口气说: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同你玩的就是莫斯科小女孩安尼那。萧伯纳一时语塞,后来,他对人说:他永远忘不了这小女孩给他上的这一课。
慧可在讲经,达磨在听法,忽然发笑,慧可当时已是名法师,一见达磨笑,他便不高兴地想:这个黑和尚,哪里来,竟敢笑我,难道我经讲得不好。
他想:下座时,一定要好好地问问他,如说得出在理的理由来,就饶他算了,如讲不出什么道理,就对他不客气,把他两颗突出的门牙敲下来。
待他下座,见两只白牙已摆在香盘上。为此,慧可大惊,知是高人。
可见,不可自傲、自满,天外有天,楼外有楼,亦不可以凡夫心去猜度别人,凡人所见满街都是凡夫,圣人所见满街都是圣人。
[NextPage]    (12)要懂得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中国古诗说: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佛教中,有个盲人摸象的故事,说:一个盲人,摸到大象的腿,以为大象像柱子;摸到大像身上,以为象墙;摸到鼻子,以为像棍子。
    可见,从不同角度看问题,会有完全不同的结果。
    有位青年画家,为提高画画水平,把自己一幅最满意的画,放在公众面前,请大家用笔点出不足的、差的地方来,不一会儿,整幅画就被点得密密麻麻,他一看,心想,我的画还有这么多不足之处,于是,他很灰心。
    他的老师知道这事后,就教他,你再拿一幅自己满意的画,放在公众前,请大家用笔点出优点之处、画的好的地方,不一会儿,整幅画就被点得密密麻麻,他一看,呀,好开心,因为,他的画竟然有那么多优点之处,于是,他又很有信心了。
    一老妇,有二女,一卖遮阳伞、一卖雨衣。老妇想:雨天、大女儿的遮阳伞卖不出,晴天,小女儿的雨衣卖不出,为此,她很苦脑。
    有禅师告诉她说:为何不认为,雨天,雨衣卖出,晴天,遮阳伞卖出。
    一少妇,投河自尽,被艄公救起,问之为何这样。
    她说:刚结婚两年,丈夫就遗弃我而去,接着孩子又病逝,想想,就不想活了。
    艄公问她:两年之前,你怎么过的。
    她说:那时,我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艄公问之:那时有丈夫,儿子吗?
    她说:没有。
    艄公说:那你不过被命运之船送回到两年前,现在,你又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了,上岸吧!
少妇顿醒,轻松地回家了。
    有老妇人,每年捧花到公墓,祭她儿子,三年来不管刮风下雨没有停息,每次,他总是悲戚戚的,且满身病容。
一天,守墓老头看她实在可怜,就对她说:你送来的花,过一天就枯了,何不送这些花给孤儿院的小孩,这样,相信你儿子于泉下也会开心的。妇人照办了。三个月后,妇人来公墓,只见她精神乐观、身心康泰。
所以,我们要懂得从不同角度看问题,乐观地面对生活,这样就会很开心、很自信。
    (13)去爱欲心
有经云:铁链、木架,非枷锁,成枷锁的是妻儿、饰品。
经书又说:异性与黄金,使人远离正觉,异性是人们渴求黄金的主要原因,因此,对男人而言,女人就是轮回本身,反之亦同。
为此,《四十二章经》说: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舐之,则有割舌之患。
又说: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
怎么去爱欲心:要先明了诸法的无常变化,今日红花明日枯萎,人亦如是。
要作不净观:男、女、老、少,一个样,由毛、皮、血、骨、筋、肉、痰、液、秽等杂物组成,是一个皮制的垃圾袋,佛家谓臭皮襄。
进一步作九观想:想象人之死后,胀、青瘀、坏、血涂、脓烂、啖、散、骨、烧。
有人见黄牛鼻上牵着绳子,缚大树上,团团转着;观秋蝉沾于蜘蛛网上,飞不去,吱吱叫着。
人就问马祖:为什么团团转?
马祖答:只因绳子不断。
又问:为什么吱吱叫?
马祖答:只因丝不断。
人问:绳断如何?
答:逍遥自在。
人又问:丝断如何?
答:呼噜飞去也。
  一麻子,见一美少妇当街对他一笑,他以为有什么美妙的意思,就紧跟到其家门口。这时,少妇对他说:先生,门口稍等。麻子以为有什么好事来了,手舞足蹈很开心。这时少妇牵着男女小孩出来,指着麻子对小女孩说:你们不种牛痘,染上天花,脸就会和这叔叔一样。麻子因为多欲而自取其辱。
一群青年,追找一个骗了他们钱的坏女孩,佛陀见了问他们道:找回女孩重要,还是找回自己重要。
欲海茫茫,要踏断脚下红丝线,跳出红尘大火坑,找回自己。
要百花丛中过,叶叶不沾身。
 [NextPage]   (14)要有大志向
    佛教中,很讲究发大心,发大愿,立下大志向。比如:
    普贤菩萨就有十大愿,即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驻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
    地藏菩萨的大愿是: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药师佛有十二大愿,阿弥陀佛有四十八愿,释迦牟尼佛有五百愿。
    佛教还有四弘四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一个人,如果没有大愿,没有大志向,就很容易埋没掉自己的潜力和才气。曾经,大慈说:能说一丈,不如去做一尺;能说一尺,不如去做一寸。
    洞山就不同意对此看法,他说:而我以为,要去说不能做的,去做不能说的。
    去说不能做的,就是要有志向、梦想。
    有人于山上抓到一只幼鹰,把他养在鸡笼,与小鸡在一起。
    这鹰慢慢长大了,但由于天天与小鸡一起啄食、散步、嘻戏,就没有了飞的欲望,也不知自己会飞。
    好好一只鹰却不会飞,主人很婉惜,想让他飞,但没有办法。
    有次,主人生气了,想,养了一只不会飞的鹰,那拿来干什么,于是,他就抓着它到一悬崖上,扔出去,打算不要了,这只鹰,就如一只小鸡一样直往下掉,眼看就要撞到地上,小鹰也许出于要活命的本能,慌乱中拼命扇动翅膀,居然飞了起来,这时,它才认识到,自己原来是会飞的鹰而不是鸡。
    我们,每个人都有佛性,都有用不完的智慧,只要我们立志,用功,我们一定能成就许多的事。
    (15)要牵住牛鼻子
心如奔牛,牵住牛鼻子,牛就顺服。
马祖日夜枯坐,怀让就问他:你坐着干什么?
答:坐禅。
怀让不言语,取砖磨之。
马祖惊奇地问:你磨砖干什么?
答:做镜。
马祖:磨砖岂可做镜。
答:枯坐岂可成佛。
怀让进一步开示道:学禅无关坐卧,学佛更无关坐卧。
就如玄策反问隍禅师的话:你说坐禅,是有心还是无心,如有心,人人都在入禅定,如无心,植物也入禅定了。
马祖有所悟。
可见牛拉车时,你要打牛,不要打车,打车无益于车的速度加快。
抓蛇要抓七寸,不要抓尾,一定要抓主要矛盾,抓问题的关键,否则,便是头上安头,脚下接脚。
    (16)不要把过多时间放在形而上的问题上
    佛教是一个现实主义的宗教,讲究解决现世的问题。认为,现在的事情解决了,来世,只是个水到渠成的必然。
    佛教中有句话,很说明这一点,那就是: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未来,要好好地把握住现在。
    因此,佛教不希望信众把太多时间放在形而上问题的研讨上。
    曾经,一童子独坐,问佛:宇宙是有限呢,还是无限?宇宙是永恒呢,还是非永恒,那童子一连问了十个类似离我们生活很遥远的问题。
    佛陀听了,不作声。
    童子又一次问时,佛陀开了口,他说:我们现在,居于三界火宅,先要解决的是自身的解脱问题,谈论那些遥远的问题,无助解决现前的急难。
    有个三圣法师问雪峰和尚:逃过鱼网的金鱼以吃什么为生?
    雪峰和尚回答他:先从鱼网中逃出去再说吧。
    曾经,有位餐厅老板想找位经理人,有三人来应聘。
    老板问第一位: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第一位答:先有鸡。
    老板问第二位: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第二位答:先有蛋。
    对此回答,老板皆不满意。
    老板又问第三位: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第三位说:客人先点鸡,就先有鸡;客人先点蛋,就先有蛋。
    老板一听,就笑了,把经理之位给了他,为什么,第三位的答案,是现实的,解决现实问题嘛。
[NextPage](17)用功要行中道
一次,佛陀讲法,阿那律听着听着,打了瞌睡,佛陀见了,就责怪阿那律说:你好睡懒觉,象螺蛳蚌蛤一样,一睡一千年,听不到佛的名字。
听到批评,阿那律很惭愧,就发了誓说:我发誓,尽形寿,不再睡眠。于是每天日夜加班不停地用功办道。不久,眼瞎了。
 佛陀知道情况后,就来启示阿那律,佛问他:一张琴,弦太松了,会怎么样?
答:弹不出声音。
佛又问:太紧了,会怎么样?
答:会断掉。
于是,佛陀启示他:用功要劳逸结合,行中道。
佛陀还问他:阿那律,你瞎了肉眼,很伤心吗?
他答:是的,佛陀。
佛陀说:你还有慧眼呢。
一经指点,阿那律大悟,经努力精进,真开慧眼。
    (18)要学会宽容,不要得理不饶人
    俗话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能对他人宽容,是一种大美德。
    古中国,有个丞相,一天,他的理发师给他理发时,不小心把他眉毛给剃了,当时,丞相还没有发觉,理发师很紧张,心想, 这怎么办呢,忽然,他灵机一动:直勾勾地盯着丞相的肚子看,然后,又反复地端详。
    丞相感到很奇怪,就问:理发师,你看什么呢?
    理发师道:丞相,听说宰相肚里能撑船,我很奇怪,就这么小小的肚子,如何能够行得了船。
    丞相笑了,说:那是形容宰相心胸的宽大,不计较小事。
    理发师接着道:请问丞相你的肚里也可撑船吗?
    丞相说:那当然。
    理发师乘势赶紧把他不小心剃了丞相眉毛的实情讲出来。
    丞相一听,本想发作,但想到刚才说自己肚里也能撑船,也就不好发作,索性就做个好人,说:既然剃了,就算了,画一个上去吧!
    在这,眉毛已被剃,发作了也没有用,这是被迫的宽容。
    我们学佛,不仅要如此,还要主动地去宽容别人。
    曹操率兵于官渡打败袁绍,于败军文件中,找到多封曹操部下写给袁绍的信,内容都是讨好袁绍的,一看,就是寻求后路的,因为,战前,当时的袁绍强于曹操。
    为此,有人建议将写信者斩首,但曹操呢,命人当众把这些信一把火给烧了,并说:当时,形势危急,连我自身都不保,别人这样,也是迫不得已呀。
    由于他的得理饶人,那些写信人很感激他的宽容,后来,死心踏地追随他。
    有个故事说:有位老禅师,禅院中散步时,发现墙角有把椅子,他知道,一定是小和尚好玩,越墙出去了。
    老禅师没说什么,而是悄悄地搬开椅子,自己蹲在椅子原来的位置上,不久,小和尚回来,当他于黑暗中翻墙进来,双脚踏下时,感觉椅子怎么有点软,认真一看,原来是老师傅的背。
    小和尚大惊,准备让老和尚大骂一顿,但老和尚一句也没有骂,只是很爱惜地对小和尚说:墙这么高,椅子这么硬,摔坏了怎么办,夜深天凉,赶快回房去呢。
    小和尚感激的哭了,以后,再也没有不守寺规。
    因此,要得饶人处且饶人,而不要得理不饶人。
    (19)要看破事相
 《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又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因此,从本性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有僧问石头希迁:如何是解脱?
希迁:谁傅汝?
僧问:如何是净土?
希迁反问:谁垢汝?
《维摩经》说:有缚则有解,无缚则谁求解。这也应验了六祖大师的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可见,事相是虚幻的,如能看破,就能放下,就能自在。
放下什么?放下过去,放下未来,因为,过去已过去,未来还未来,抓住当下,自在于当下,才最重要。
[NextPage]    (20)但愿自己平等待人,不求他人平等待己
    佛教讲究平等心,要求我们要以平等心待人。
    但是,我们不应因此而奢求别人都要以平等心对待自己。
    因为,各人各有因缘。
    古罗马皇帝哈德良手下有位将军,他希望皇帝提拔他到更重要的岗位,皇帝问他理由是什么,他说:我长期服役,并且,参加过10次重要战役。
    皇帝知道这将军是个比较平庸的人,不宜担任更高的职务。因此,他就指着他的马对将军玩笑地说:亲爱的将军,它们长期追随我,至少参加过20次战役,但他们至今还只是只马。
    有个故事说:一瓜农种出了个大南瓜,很惊喜,把它献给了国王。
国王很高兴,认为瓜农很忠心,就赏他一匹骏马。
    一个财主听了,想,送个南瓜,就得匹马,那我送一匹骏马,国王一定会给我诸多珠宝或什么贵重物品了。
    于是,财主献了一匹价值昂贵的骏马给国王。
    国王也很高兴,吩咐手下:把瓜农敬献的南瓜,赏给献骏马的人吧!
    财主回去后,抱怨国王不平等。
    我们学佛人,可不能有财主的心态。一切,要顺其自然。一旦有了比较,就有了分别心,便有了烦恼。
    (21)重行不重言
  三岁儿童说得,八十老翁行不得,白居易如是说。
  雪峰禅师问温州玄机:你叫什么名字?
答:玄机。
雪峰道:即然是玄妙之机,每天织多少布?
玄机答:寸丝不挂。
说完便要转身出门。
雪峰大喝一声:袈裟角拖地了。
玄机回头察看。
雪峰哈哈大笑:好个寸丝不挂。
玄机说寸丝不挂,应该是了无挂碍,一切放下了,但一听袈裟拖地,就回头察看,可见还是有挂碍,没有放下。
老师指教自己即将赴任的弟子说:官场不易,要特别谨慎。
弟子:不怕,已备百顶高帽,逢人一顶。
老师:吾辈当官,不能走歪门邪道。
弟子:老师讲得对,不过这世上,有几个像老师,不喜高帽的。
老师:说也是。
弟子出门就对人说:我高帽剩99顶了。
苏东坡写一首“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的偈子叫书童拿给佛印评价。
佛印评上:放屁。
书童取回,苏东坡一看,七窍生烟,连夜渡江到佛印处并责问之。
佛印淡淡一笑:八风吹不动,怎么一屁打过江。
可见,会说不会做,是画饼充饥,无济于事。
    (22)不要有得失的心
    不少人办事,先考虑自己的得失,就像生意人做生意一样,只考虑我做这一桩生意,会得到什么。
    但是,佛法要求我们,做好事,不求回报,这才是最大的回报,否则,往往事与愿违。
    当年,达磨祖师到南京,见梁武帝,武帝问他:我执政以来,建寺、度僧、印经,功德如何?
    达磨回答他:没有功德。
    为此,梁武帝很生气。达磨见话不投机,便一苇渡江到江北去。
    当然,达磨是从本质上讲,如从人天的角度上讲,是有福报的,但是,梁武帝对自己的善行得意扬扬,极力玄耀,说明其做善事,带有极大的功利性,或为名声、或为求功德,这样,其功德就打了个折扣。
    所以,中国人很讲究积阴德,即做好事要默默地做。
    有个老木匠,要退休了,临退休前,老板找他说:你要退休了,退休前,能否再建最后一座房子。他一听,很不高兴,想,要退休了,还要叫我建一座房子,太过份了,可毕竟是几十年的老板求他,就勉强答应,但他建时,马马虎虎,用的是次等料,活做的也不细,草草地建毕,就要求验收了。
    当房子验收完,老板郑重地把房钥匙交给了他,原来,这房子是老板建给他自己养老的。这时,他惭愧不巳。
 [NextPage]   (23)平常中见佛法
六祖说:行亦禅,坐亦禅,行住坐卧体安然。
禅也罢,佛法也罢,都在现实世界中,要去发现。
曾经,五台山的智通师,一日,曾大叫:我悟了。
众人问他:悟了什么?
他说:师姑原来是女人作的。
废话,师姑不是女人,难道是男人吗?但是,这是废话吗?
日本的道元禅师来中国学法,他的心得体会是:眼睛是横着长的,鼻子是竖着长的。
众人听了他的体会,取笑他,但是,该被取笑的难道是他吗?
古语说: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又说:柳绿花红,春来草自青。
宋代一尼姑悟道诗写道:
      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笑捻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有对禅师有这样的对话:
问:修道的人是什么样的人呢?
答:我正在认真的修行。
问:大师也要修行吗?
答:我要穿衣和吃饭。
可见,佛法并不神妙,要以平常心看平常事,从平常事中见佛法。
    (24)盛怒之下勿与人语
    中国的儒家,经常教人,盛怒之下,勿与人语,也勿许人物,因为,盛怒之下,人往往会失去理智,做出错事,所以,气愤难平时,千万不要轻易做出决策。
    但是,有时候,虽是生气时,但时机却不允许等待,必须马上做出决策,这时,该怎么办?
    古代的老和尚给了我们一个智慧的方法:那就是,急事时,你朝前走7步,再后退7步,如此三遍,你的心就静下来了。
    据说,这方法还真有效:
    例子是,一个急性子的人雨夜回家,推进门去,蒙胧中,居然发现妻子与一男人同眠,他顿时怒火万丈,就到柴房拿刀,要把妻子连同奸夫给杀了,但他忽然想起老和尚的“七步法”,心想,何不试试,就前进七步,后退七步,如此这般,连续三次,果然,怒气已消不少,于是,他点亮灯,认真一看,原来与其妻同眠的是他自己的母亲,母亲因为外出回来,衣衫湿透,拿儿子的衣服临时替换一下。
    社会上,好多小青年,因为一言不合,生起气来,就动刀子戳人,事后,往往后悔的不得了,但已经来不及了。
 (25)两个公案
现在,提两个问题,给大家带回去参:
一个叫俱胝的老和尚,人问他:什么是佛?
他伸出一个手指头。
再问他:什么是法,什么是僧?
他同样伸出一个手指头。
他这一指禅的教法,逐渐出了名,成了高僧、名僧。后来,还竖一指而逝。
有个小和尚,知道了这事,也如法炮制,模仿之。
人问:什么是佛。
他伸出一个手指头。
人问:什么是法,什么是僧?
他同样伸出一个手指头。
这老和尚知道小和尚事情后。有一天,他找来小和尚,笑笑问他:什么是佛? 
小和尚刚一伸出指头,老和尚便用准备好的快刀削过去,把小和尚的手指斩断。
老和尚又问:什么是法,什么是僧?
小和尚本能地伸出手指头,一看指头没了,顿时大悟,为什么?回去参参看。
一个人在孤峰顶上,绝壁之前,前进三步,会撞破额头,退后三步,会坠入深渊,不进不退,坐等待毙。
问:处于如此境地,该怎么办?也回去参参看。
[NextPage]    (26)和气为贵,合作为贵
    中国古代有个典故,虽然内容对出家人有点不恭,但说明的道理对我们是很有启示的,故事说:
    一个法师,自己挑水喝,自己不挑谁挑。
    二个法师,抬水喝,不能我挑,你休息,也不能你挑,我休息,平等,一同抬吧!
    三个法师呢,就没有水喝了,为什么,你推我,我推他,他推你,最后,谁也不去。
    还有个类似的典故,说:
    3个法师,在一破寺里相遇,对那寺院的破败,他们很感慨。
    第一个说:必是法师不虔诚,所以菩萨不灵。
    第二个说:必是法师不勤劳,所以寺院没修。
    第三个说:必是法师没礼貌,所以香客不来。
    第一个因此礼佛虔诚,第二个因此办事勤劳,第三个因此有礼貌。
    这样一来,香火逐渐鼎盛,不久,寺院就重辉了。
    寺院发展了,他们三人,开始争起功劳来。
    第一个说:因为我虔诚,所以菩萨显灵,是我的功劳。
    第二个说:因为我勤劳,所以寺务蒸蒸日上,是我的功劳。
    第三个说:因为我礼貌,所以香客来得多,是我的功劳。
    由于他们的争吵,香客不来了,寺务荒废了,菩萨破得没人修了,于是,寺院又落败了。
    还有个三个法师的故事:
    三个法师行路中很渴,遇一深水潭,只有一把柄很长的瓢,自己打得了水上来,但因柄太长,自己吃不到水,但三人很合作,我打水伸到你嘴上喝,你打水伸到我嘴上喝,于是,大家都有水喝,大家都不渴了。
(27)做事要有急有缓
一童子独坐,问佛:宇宙永恒否?宇宙有限否?身与心是否同一物?如来死后继续存在否?等十个问题。
佛陀认真听后,保持沉默,不予回答。
一个人被一枚毒箭射伤,该做的事情是:马上取出毒箭,消毒、治伤,而不是去问毒箭是谁射的。如果先问毒箭的来源,恐怕,答案未出来,人就死了。  
童子的问题是形而上的问题,不论你对他如何见解,世间生老病死依然存在,它不能令人厌离,去执,入灭,徒忧身心,无益于事,因此,佛陀不予回答。     
曾经,三圣法师问雪峰和尚:逃过鱼网的金鱼以吃什么为生。
雪峰答:先从鱼网中逃出再说吧。
现实之中,也如此,有些事情,要有急有缓,对缓的要暂时搁置。
    (28)对坏习惯一点都不能沽息
    有一男的,立志要找一个十全十美的女人做妻子,他找呀找,中年了,还未找着。
    一天,他找到了一个十全十美的。于是,人家就劝他,那你赶快娶她为妻啊!那男的失望地说:她也在找一个十全十美的男人为夫。
    这故事启示我们:要十全十美,对我们凡人,不易。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沽息坏习惯呀!
    古人说: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
    又说:小孩拿人一根针,大了就会牵人一头牛。
    你看吸毒的人,一次没问题,二次没问题,但三次、四次、五次,问题就来了,上瘾了,想改就苦就难了。
    佛教谓坏习惯为习气,一个人的坏习气,天天熏习,就会越来越浓,像灰尘一样,把明镜给盖住了。
    因此,对坏习惯,那怕很小,也要坚决改。
    一次,有个年轻人想向苏格拉底学做好人和学做学问,苏格拉底就带他到一条河边,一下子把他的头按在水里,年轻人挣扎着起来,他又把年轻人按下去,年轻人拼命地挣扎,方挣脱苏格拉底的手,跑上岸。
    上岸后,他惊魂未定,哆嗦着对苏格拉底说:老师,你这是干什么。
    苏格拉底这才告诉他:你要学做好人,学做学问,就要有强烈的求学心,就要象被压到水里时有强烈的求生欲望一样。
    我们改正坏习惯也如此,要有强烈的心,如果不是这样,就有可能被按下头淹死了。
[NextPage] (29)要学会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一棵木棍,扔到河中,如果他能绝对飘流在河的中央,那么,它就肯定可以到达大海。可是,这很难。我们只要求,这木棍能不搁浅在左岸,也不搁浅在右岸,不沉入海底,也不被人捞走,这样就可到达大海。至于,飘流时的沉沉浮浮,左右摇摆,是可以理解的。作人,也是一样,既要方正,又要圆融,既要灵活,又要原则,不能有灵活而没有原则,也不能只有原则而没有灵活。
有个老师傅,遇一女子要过河,水深流急,怕她出事,老师傅就帮她一下忙,背她过去。这事,他的小徒弟看到了,很不高兴,小徒弟想:师傅要我们勿近女色,自己却背着女子。公开指责师傅吧,他是师傅,又不方便。这事,他在心中憋了好久。有一天,他终于忍不住了,就找老师傅,把事情给说了出来。老师傅一听,爱惜地拍拍小徒弟的肩膀说:徒儿,你好辛苦啊,我背那女子,只一会儿工夫就放下她了,而你,背她背到现在,还没放下。这老师傅,不变随缘,很轻松。小师傅呢,只不变,不随缘,很累。
    (30)要敢于坚持自己正确的观点
    佛教反对执着,但佛教赞赏对真理的坚持追求。
    学佛也一样,选定了法门,就要锲而不舍地进行努力的修练,不可朝三暮四。今天学这法门,明天学那法门,门门会点,门门皆不通,就像要去北京,一会想坐飞机,一会儿又回过头来坐轮船,都只坐一半,到不了北京。
    做其它事情也一样,切不可人云亦云没有主见。
    赫尔岺随女友去听音乐,未听一半,就打嗑睡,女友怪他,他说:这怪异、低级的东西,有什么好听。女友一听,很生气,大骂他:你懂什么,自己没有音乐细胞,怪音乐。她说:这是流行音乐,现在正流行呢?你知道什么?赫尔岺也火了,他叫道:流行就好吗,流行性感冒也好吗?
    曾经,杨子的邻居失羊,叫了许多人去找,但因岔路多,找羊人往往找一半路就倒回来,因为没有把握,最后,那么多人,却找不到失散的那只羊。
    杨子知道这事后,天天闷闷不乐,学生就问他为什么?
    杨子说:不是为了羊的事,我是想到了,我们的为学,如果我们求学的人不专心致志,总是东学一下西学一下,就会如岔路寻羊一样,毫无结果。
    有次,大梅法常去参马祖。
    大梅法常问:如何是佛?
    马祖:即心是佛。
    法常有所体会,便移住浙江大梅山。
    这时,马祖派人打探他说:你在马祖处学到什么?
    他说:即心是佛。
    那打探他的人说,现在马祖改说非心非佛了。
    法常道:管他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是佛。
    马祖因此道:梅子熟了。
    日本有个著名音乐指挥家小泽征尔,有一次,他去欧洲参加一个音乐指挥家的大赛,当他照着评委给他的乐谱指挥起来时,发现乐谱中出现了一个不和谐的音,开始,他以为是乐队演奏错了,让乐队重新演奏,但还是如此,至此,他认为乐谱有问题,但在场的数十名音乐权威人士皆认为乐谱没有问题,这时,小泽征尔宁愿冒犯数十位权威人士,坚持自己的观点,他大声喊道:不,一定是乐谱错了。听了他的喊声,评委们发出了热烈的掌声。
    原来,这是评委们设下的一个圈套,看看他能否坚持自己的正确判断,因为,只有这样,才是一流的音乐家。
    同样,一个好的佛弟子,一定会对自己信仰的宗教有信心。
 (31)要发挥潜力
一块镜子,未染灰尘前,是光明的,我们的本质,就是这样一块明镜,只因后天的原因,染了灰尘,失却光明。
儒家说:人之初,性本善。
天主教也说:上帝造人时,人也是善心的,后来因为蛇的引诱,吃了禁果,才变坏,有了罪。因此,人有潜力可挖。
一对师徒出门,一路上,小徒挑着重担,很累,快走不动了,要求师傅停下休息一会。这时,正好到一村庄,老师傅问小徒:真走不动啦。
小徒回答:是的,师傅,再走,就要死了。
师傅笑笑,不说话。
这时,一个漂亮的小姐走过来,老师傅一下子冲近她,在她脸上捏了几把,小姐大喊救命。
村庄人一看,提着刀杖棍棒冲出来,他们想,老和尚还耍流氓,揍他,形势还得了,好紧张啊,老和尚一看,拨腿就跑,小和尚一看,也挑着担子就跑,一跑就是几公里路。
到了安全的地方,老和尚故意问小和尚:你挑着重担,怎么也跑这么快呀,不累死呀。小和尚语塞。
可见,人是有潜力可挖的,不必骑在牛背找牛,身下就是。
[NextPage]    (32)面对逆境要乐观
    我们看自然界:黑暗再黑也会有白天到来;冬天到来,意味着春天不远了;叶子枯了也意味着要长出新叶来了,所以,再绝望的时候,也会有希望的存在。
    禅宗里有句话: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也就是说,走到山穷水尽了,没有前路了,那就不走吧,好好坐下来,看山边水际的云慢慢地飘升起来,这不是一种更好的境界吗!
    曾经,著名画家黄永玉,从乡间来到北京,住进一间小屋子,小屋四周没有一扇窗门,对此,其夫人有点不开心,但黄永玉却不,他开心地取出笔墨,在墙上画几扇窗,窗外几树枝几绿叶,看去如同真窗。
    一次,罗斯富家中失窃,被偷去很多东西,朋友安慰他,他回答朋友说:贼只偷去我的东西,而没有伤我性命;贼只偷去我部分东西,而非全部;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因此,这是很值得庆幸的。
    有个故事说,老和尚叫几位小和尚过河去化点斋来,当他们走到河边时,只见河水涛涛,根本过不了,小和尚们大失所望,想到化不到斋,不仅没有饭吃,说不定还要受师付的骂呢,但过不了河又有什么办法呢,他们垂头丧气地回到师付的身边,但其中一个小和尚不这么想,他过不了河,化不了斋,却就在这岸的树林里找,终于,找着了不少野果,当他把野果放在师付跟前,并说:“师付,我斋化来了时”,其他几个小和尚都呆住了,后来,这小和尚成了老和尚的接班人。
    这启示我们,对逆境,不要怕,要乐观,要敢于去面对,要想办法去面对。
    (33)正确看待生命
有一次,佛问弟子:人命在几许。
答:人命在早晚之间。
佛陀不满意,又问另一弟子。
答:人命在一餐饭之间。
佛陀还是不满意,再问其它弟子。
一个回答:人命在呼吸间。
佛陀说:对了,人命在呼吸间。
阿那哈斯乘船,人问他是否安全,他得知船侧只有四指宽厚度,就说:船上人离死亡只有四指宽厚度。
米松拜石头,人问为何,他说:你没发现它比国王活得更长吗?
可见,生命是何等脆弱。
在街上,看到碎的玻璃,零星的几滴血,我们会想到:车祸发生了。
人的脆弱,如玻璃一般,随时都有可能碎,因此,要好好珍惜,如救头燃, 
慎勿放逸。
    (34)要相信有那么巧的事
    不少人,你提醒他说什么什么事不能这样,否则,有不良后果,他会说:不会那么巧吧,而现实中,偏偏就有这么巧的事情。
    中国人常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这说明,“万一”的事还是时常发生的。
    比如买彩票吧,上千、上万人都没有中奖,而某人却中奖了。
    所以,现实中,不乏偶然的,或者说巧的事情发生,千万不能抱侥幸的心理去待人处事。
    很多人,就因为抱着不会那么巧的心态去做不道德的事从而惹来麻烦。
    有的人第一次偷东西被抓。
    有的人第一次上红灯区就染了爱滋病。
    有的人第一次上战场就被流弹打死。
    1883年,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个骗子叫格林·迪克林特,他抛弃了一个被他玩弄后的姑娘,姑娘痛苦不堪,最后,含悲自杀。
    姑娘有个弟弟,决心为姐报仇,一次,他朝格林开枪,子弹擦伤格林脸上一层皮,射入一棵树中。
    为此,格林庆幸自己的幸免于难,但那射他而没入树中的子弹,时时唤起他被子弹射过的恐怖旧景。有天,做了恶梦之后,他气急败坏地想锯倒那大树,因难锯,他就想了个办法,用炸药炸,当炸药爆炸声响时,他自己也应声倒下,因为,那棵久留树中的子弹因炸药爆炸的威力,从树中飞出,正好击中了格林的头部,他当场死亡,姑娘的仇,也冥冥中被报了。
    总之,就有那么巧,为什么,因为,因缘太奇妙,太不可思议,只要你做了,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
    当然,这是从坏的方面讲。
    同时,我们也要往好的方面想,相信什么好事都有可能发生:
    德国一报纸广告说:一辆宝马车,八成新,只需一马克。
    对此,谁也不相信,加上登广告这天是愚人节。但一个美国青年却相信了,当他找到广告主人时,还真确有其事。原来,女主人丈夫在遗嘱中说,财产分配时,要把宝马车给他的情人。女主人出于嫉恨,便把宝马车出卖,将车钱给她丈夫的情人。
所以,什么机遇都有。你不相信机遇,哪来的机遇。
[NextPage](35)要乐道安贫
一次,佛在鹿野苑讲堂讲经,迦叶尊者,一身灰衣,破烂不堪,蓬头垢面,佛陀劝之道:迦叶,你年纪大了,不要这么苦行,换下你的破灰衣吧,穿上整洁轻软的衣服。
迦叶回答说:佛陀,我以苦行为乐,不以衣愁,不为食忧,没有人间得失,内心充满清净解脱的喜悦。
佛陀听了,意味深长地说:将来,我的正法,不是毁于天魔外道,而是毁于修行者自身的腐化与堕落,就象狮子身上的虫,毁坏狮子自身。
佛陀还感慨道:弟子们呀,若要正法久住,僧团巩固,一定要象迦叶尊者那样,过着严肃的生活,迦叶,你就走你自己要走的路吧。
一个医生向苏格拉底诉苦说:没有胃口,吃什么都没有味道。苏格拉底开了一个药方给他:停止饮食。
可见,物的好吃与不好吃,好用不好用,在于是否需要。再说:胃口再好的人,一天能吃多少东西,十餐,二十餐?长得再胖,也睡不满一张区区几平方米的床,对身外之物,不要去追求太多,是物为人而存在,不是人为物而活,人生很短,以后,什么也带不走,正如道匡禅师说的:宁可清贫自乐,不作浊富自忧。要知足常乐,要乐道安贫。
    (36)要谦虚、勿骄傲
    在佛教中,有佛、有菩萨、有罗汉、有天人。
    我们人,在这宇宙中,是非常脆弱、渺小、低智慧的动物,你看:说活,多数活不过百年,这在时间长河中,只是一刹那。
说力气,几个人能扛得动500斤,而500斤与大自然相比,与泰山相比,算得了什么。
    说高大,几个高过两米,而两米,与太空比,是多么的短,甚至不如一棵一般的小树呀。
    说跳高,我们还不如一只小鸟。
    说智慧,我们到今天,连一片天然的树叶都造不出来。
    冷,让我们难受;热,让我们难受;饱,让我们难受;饿,让我们难受;没水,不能活;没空气,也不能活。
我们好好想想,够可怜的。
    因此,有什么值得我们骄傲呢?
    中国古代,有个叫晏子的,做了齐国宰相。一天,他的马夫拉着他从马夫家门经过。马夫妻子从门逢里看见马夫坐在马车的大伞下得意扬扬的样子很生气,待马夫一回来就要与之离婚,马夫很奇怪,不知为什么。他妻子对他说:晏子做宰相了,还是低头坐车,你只是他车夫,却得意扬扬,不可一世的样子。马夫一听,很惭愧,便改正了。后来,晏子看他变了人样,很谦虚了,这推荐他做了齐国的大夫。
    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与丈夫吵架,丈夫独自进房,关门,不睬她。
    她敲门,丈夫就问:谁。
    女王答:女王。
    丈夫不开门。
    她又敲,丈夫又问:谁。
    女王答:维多利亚。
    丈夫还是不开门。
    又忍不住再敲,丈夫狠狠地问:谁。
    女王终于低声下气地答:你的妻子。
    这时,门开了。
    你看,女王又有什么了不起,不让进门时还是不让进门。
    一天,杰斐逊与孙子驾车出去,路上,一陌生奴隶脱帽向他们行礼,杰斐逊脱帽还了个礼,但其孙子视若不见,杰斐逊严肃地  对其孙子说:托马斯,难道你允许一个奴隶比你更有绅士风度吗?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失败,真是如此。
    (37)要有耐心
    学佛如钉钉、如滴水,钉子往一处钉、一直钉,就会穿过木头;水往一处滴,时间久了,就能穿石;三心二意、心太急、或投机取巧,就不易成就。日本有个关于“田鹃”的故事。
    田鹃不啼,该怎么办?
    日本三国时,三位风云人物对此的态度各不同,织田信长是:田鹃不啼,杀掉算了。此人性格果断,但残忍嗜杀,心太急。
    丰臣秀吉是:田鹃不啼,就想办法让它啼。此人足智多谋,能征惯战,但心机太多。
    德川家康是:田鹃不啼,就等它啼。此人坚忍不拔,有耐心,后来他建立了江户幕府,200多年江山不易手。
    可见,耐心之于事业,是何等的重要。
 [NextPage]   (38)每一种修行方法自有其妙用
    比如,各种戒律,是为纠正众生不当的行为,把它规范到一定的道德的轨道内。各种禅法,是为收束众生散乱的心,使她变得平和、纯静。
    佛门八万四千法门,每一法门,各有其征对性,不能因为它看似简单,就轻视之。
    佛教中,要求我们要如何合掌,如何拜佛,要如何步行,用餐时要做什么仪式,不能过度地涂脂抹粉等等,自有其道理,自有其妙用。
    举个例子吧:有个小和尚,什么都好,就是脾气不好,老和尚观察一段后,就给了一袋钉子给小和尚,要求他把钉子一根根钉到一根木头上,待他钉好后,又要求他把钉子一根根拨出来,如此不断反复。起初,小和尚很不耐烦,很生气,以后,钉多拨多,脾气就慢慢好了起来。
    这时,老和尚告诉他要他钉钉子的道理:
    1.可以磨损他急燥、火爆的脾气,这是一种修行方法。
    2.从拨出钉子的钉孔中,可以知道,钉子钉下木头,会留下钉痕,脾气不好,语言伤人,也会留下伤痕,无论再道歉,也恢复不了原状,因此,不可轻易发脾气。
    (39)要始终如一,不要轻易改变目标
    曾经,有个老阿婆,字识的不多,但勤于实修。他天天念观音六字真言,即唵嘛呢叭弥吽,不过,因为她老人家字识得不多,把吽字读“牛”字,因没人提醒,长期以来,她都是那么念。同时呢,面前放两个碗,一碗里装满了蚕豆,每念一遍,就抓一个豆子从这碗往那碗子里放,这碗抓完了,又从那碗抓回到这碗,日复一日,久而久之,她念一遍六字真言,碗里的豆子就自动地飞到另个碗里。有一天,有人听说有老太那么神奇,就来看看,听她念“唵嘛呢叭弥牛”,就提醒她说,那个字读“吽”,而不读“牛”,她一听,噢,原来这样,于是就改“牛”为“吽”。遗憾的是,当她把“唵嘛呢叭弥牛”的“牛”音改“吽”音时,豆子不飞了。从这故事可见,办事贵在始终如一,能坚持到底。就如你要上北京,坐飞机就坐飞机,不要飞机坐一半,又倒回来坐轮船,那样事半攻倍。 
    法国马赛一警官,叫多梅尔,接手了一个强奸案,一个女童叫埃梅的,被人强暴了,为了查出此案,他查了几米高的文件,足迹遍四大洲,打了三十多万次电话,行程80多万公里。几十年来,心思多放在这件事上,为此,两任妻子离他而去,但他坚持着。经过52年漫长的追捕,终于抓住了罪犯。那年,他已经73岁了。人问他,你这样做值得吗,他说:一个人,一辈子只要干一件好事,就没有白过。
    (40)要尊重不同的宗教信仰
    信仰坚定,维护自己宗教的尊严,是值得赞叹的。
    但如果因此而去攻击其它宗教,就不值得恭维了。
    不同宗教,有其征对的对象,有其可救渡的众生,当然,邪教害人,则是例外。
    我们不能强求别人都要同我们一样。
    据说,在新婚之夜,不同国家的新娘会问新郎不同的问题:
    德国新娘:你怎么睡着了?
    英国新娘:我们的孩子是上剑桥还是牛津?
    法国新娘:我今晚漂亮吗?
    日本新娘:初次见面,服侍不周,请多多关照?
    中国新娘:今晚我就是你的人了,我要永远和你在一起。
    婚姻这么简单的事情,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因缘,对待这一问题的看法都不一样,何况宗教这么复杂的事情呢?因此,怎能强求大家信仰同一种宗教。
    我的意思是,信仰自由,是非常必要的,一定要尊重不同的宗教信仰。
 [NextPage]   (41)要懂得适时后退
    退一步风平浪静,让一步海阔天空。古人劝我们要精进,这精进,有前进的意思,也有适时后退的意思。佛陀与诸圣人,对我们有诸多这方面的教导。我们如果自己观察一下世间现象,也会发现同样的道理。
    你看:握起拳头比张开手掌能抓得紧东西;收回手臂,比伸长手臂打出去有力量。
    一辆车,要起动时,会后退一下,依靠后退时的反冲力往前起动。我们跑步也一样,要脚往后蹬,才能前进。
    你要行船,就要把桨从水中往后面划,往后划得越带劲,船就行得越快。不知适时后退者,不能前进。
    大雪封山了,你硬要爬过去,雪崩就会埋了你。悬崖绝壁,硬要穿过去,就会头破血流。其实,大雪封山,你可以绕着过去;绝壁,你可以攀着过去。只要不失原则,后退,有时也是向前。
    两个好胜的人,走到一根独木桥头,你在那边,我在这边,但两人都宣称自己先踏上独木桥,两人就僵在桥中间,吵啊吵,一晃就是半小时,如果其中一人退让一下,不是两人都过得更快吗?
    弥勒菩萨的化身——奉化高僧契此禅师有诗为证: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为此,有时,我们需要以退为进。
    (42)天堂地狱一念间
    六祖坛经一直强调:一念悟即佛,一念迷则凡夫。
    同样道理:一念纯净即天堂,一念烦杂则地狱。
    在日本,流传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武士,即将赶赴战场,生死未卜,心慌意乱,到一寺院,见一正禅坐的老僧,便上前礼貌问道:请问师傅,请你告诉我什么是天堂和地狱。连问三次,老僧都不答,只是嘴角露出一丝轻视和鄙夷的微笑。
    武士有点烦了,就大声喝道:老头,有没有地狱和天堂。
    老僧一听,也火了,直指武士骂道:你这等粗俗之人,蓬头垢面,连剑上也是锈迹斑斑,打扮得象个小丑,像你这样,还配来问我有没有天堂。
    武士一听,满脸通红、血脉鼓胀、青筋暴露,怒火中烧,一下拨出剑来,要杀老僧。老僧正色笑道:这就是地狱。
    武士的悟性很高,一听这话,惊愕不已,惭愧不已,要杀老僧的剑,停在了半空。
    老僧微笑道:这就是天堂。
    能居现前的天堂,才能感应未来的天堂,居于现前的地狱,必感未来的地狱。
    (43)一心不可二用 
    人心太大,可包太虚,可容万物,乃至须弥山。
    人心太杂,里面什么都有,爱与恨、苦与乐、悲与喜、智慧与愚痴,象个大杂烩。
    正因为这样,你在为人处事用功时,如果用心不专,就不能专注于一境、就不能专注于一物,也就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近代,有个来果禅师,在镇江的金山寺——法海水漫金山的金山,修行三年,上早晚殿三年。人问他:大殿上的菩萨是男的还是女的。他说:不知道。人问:中间的菩萨有没有胡子。他答:不知道。为什么,因为,三年来,他上早晚殿时专注于上殿,从未抬过头。后来,他能成为禅宗一代宗师,与他的这种用心专注、态度认真不无关系。而有的人,就不是这样,身在曹营心在汉,耳朵在听别人讲话,嘴巴在为自己讲话,心也飞到外面去了。这样,做什么当然都无法深入,无法成就。
 [NextPage]   (44)正确认识神秘主义现象
    宗教体验中,神秘主义现象的产生,确有其事,且有其理论基础。其它宗教如此,佛教也不例外,它是我们佛教信仰的一个组成部分和旁证。对此,佛陀和高僧虽没有特别强调它,但也没有轻视、放弃它,而实际上,在方便的时候和特殊的时候,他们还常常应用它,其例子,经典和佛教著作中很多,不予例举。这里,我想就中国佛教或相关典籍中记载的神秘主义现象种类作一划分,供大家参考:
    一、 轮回转世,因果业报
    二、 冥游到天堂、地狱
    三、 学经、译经、听经、写经、诵经、印经产生灵异
    四、 念佛、坐禅产生灵异
    五、 造像、建寺产生灵异
    六、 放生、护生产生灵异
    七、 舍身、割肉、施兽、烧身产生灵异
    八、 敬僧、护僧、斋僧产生灵异
    在典籍中,灵异主要体现在:
    一、 除病、去灾、祈雨
    二、 神足、天眼、分身、如意等通
    三、 复活、驱鬼、善食
    四、 交通禽兽、责鼠、训虎、伏虎、退蟒
    五、 预知阴阳消息
    六、 逆料灾难、推断政局
    七、 卜算前程、预言凶吉、生卒
    佛教中,历史上有史可查的,善于神秘主义现象的真实人物,以西晋的佛图澄和前秦的鸠摩罗什最为著名,他们不仅善于应用神秘主义现象,在译经弘法等方面,也大名鼎鼎。
    (45)既要拿得起,又要放得下
    这个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世界,有威灵的权位、有耀目的名利、有灿烂的珠宝、有鲜丽的装饰、还有诱人的花草。
    而这些,之于人,是中性的,不是罪恶,也不是善法,就如一把刀、一把火、不善不恶,就看你如何看待他,应用他,用他杀人放火,就坏了,用他斩荆刺送温暖,就好了。
    因此,当你有权位、有名利等时,你就承受它,以他的便利,去做更多的善事;当你没有了权位,名利等时,你也不要婉惜,要舍得。
    佛在世时,有信徒持花到佛前供佛,佛说:把花放下。于是,她放下花。佛又说:把手放下。于是,她放下手。佛又说:把身放下。她愕然道:身如何放下。佛为此又道:既然放不下,就挑起来吧。那信徒因此开悟了。
    这就叫你,对事物,放得下,就看淡它;放不下,就去努力争取它。当然,这种争取是正道的。不要放不下,又拿不起,患得患失。
    (46)外在体现内在
    虽然不是全部如此,但外在还是经常体现内在。
    为此,我们接物待人时,首先,要观察外在,如言语、行状等,即所谓的察颜观色。
    曾经,慧可断臂向达磨求法,达磨为之安心之后,还附一袈裟予他,慧可问他:法既然心传要袈裟为何?
    达磨告诉他:内传法印、证心,外传袈裟、表信。
    又说:袈裟不在法上,法亦不在袈裟上,只是为了令后代传法者有禀承,学道者得宗旨,断众生的疑。
    这就是我们讲的,要有证据。
    从达磨给慧可的袈裟,可见,慧可确是达磨的传人。
    佛陀大弟子大迦叶,天天穿着破衣服,佛陀看了,很过意不去,就劝他换件新的,但他认为,出家人,穿破点,没什么,关键在道心。佛陀为此感慨道,有迦叶这样的僧人,佛法就能久住了,佛法败就败在奢华腐化的僧人身上。
大迦叶的道心,从他穿衣中就可以看出。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欢喜经常穿着一件破大衣。一天,一朋友见到他,就劝他:先生,你有必要添一件大衣了,你看,你身上的大衣多破旧。
    爱因斯坦回答说:反正,在纽约,谁也不认识我。
    几年后,他出名了,还是穿着那破大衣,那朋友,实在看不下去了,又劝他:爱因斯坦先生,现在你是名人了,真该换掉这破旧的大衣了。
    你知道,他怎么回答,他说:这又何必呢,反正,这儿每个人都已经认识我了。
    从爱因斯坦穿衣,亦可看出他对人生的态度,那就是追求生命的品质,而非外在。
    这就启示我们,我们在生活中,一举一动,都很重要,给人的印象如何,就从这举止言行中体现出来的,所以,我们要注意自己的一切外在形象,给人以信心和欢喜,给人以慈悲与智慧,把自身当成一个活的道场。
[NextPage]    (47)恶人同样有被得度的机会
    我们这个世界,有白就有黑;有救死扶伤的医生,也有射杀生命的杀手;有布施者,也有偷盗者。按照佛教观点,好人善人之被度之成佛,自不待言。
    我想说的是,恶人也同样有得度被拯救的机会,并不是十恶不赦的恶人就永世不得翻身,因为什么:
    首先,恶人也有佛性。
    其次,佛陀不舍众生,同时,也不舍恶人。佛陀对恶人,如对病子,用心更多,爱护更深。怎么爱护,就是循循善诱他改恶从善。
    因此,恶人只要肯改错、肯忏悔,就可得度,甚至可以成为佛陀优先度脱的对象了。
    这就是为什么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说法。
    这也是为什么,日本妙音院的《叹异物闻记》中说:连善人都往生净土,恶人更不在话下。
    佛陀时,有个叫鸯崛摩罗的青年,他跟从一位婆罗门学道,这婆罗门有位美丽的妻子,他的这位师母见鸯崛摩罗年轻聪明可爱,就对他生了爱恋之心,但这青年一直不肯接受她,认为这样有失体统。但他那师母不甘心,有一天,乘婆罗门外出时,她自己撕掉自己的衣服,扯乱自己的头发,抓破自己的皮肤,等婆罗门回来时,哭哭泣泣地谎称被那青年非礼,为此,那婆罗门对他很恨,以后,就诱迫他去杀一百个人,他在杀人时,佛陀赶到,制止了他,那青年因此对佛陀说:人人都怕我,见我就跑,认为我没有救了,你为什么还要度我。佛说:忏悔就能得救,忏悔能消罪业,太阳的光明照护一切,泥水进入大海就能变为清净,只要你改过就能自新。
    鸯倔摩罗听了佛言,很开心,便悔过自新,以后,他也成了圣者。
    (48)不要自己缚住自己
    中国古语说:苍蝇不钉没有缝的蛋。也就是说,蛋是自己坏了,然后才发臭的。
    佛教中也说:狮子是被自己身上的虫咬烂的。
    所以,一个人,是否坠落,主要还在于自身;自甘坠落、就坠落;不甘坠落,谁也无法使之坠落。
    同样,一个人,是否解脱,也在于自身,不得解脱者,都因为自己把自己绑住。
    曾经,禅宗三祖僧璨,有次讲经,有个小和尚来请教他。
    小和尚:请求大师教我解脱的方法。
    僧璨:谁束缚着你。
    小和尚:没有呀。
    僧璨:没有人绑你,不是解脱了吗?还求什么解脱。
    小和尚大悟,他便是后来的四祖——道信。
    所以,经典说:智者无为,愚人自缚,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很多人,就是自信不足或多疑,心中有绳,心中有锁,导致自己把自己捆绑,自己把自己锁上。
    有人失一斧,疑邻居一小伙偷,就注意之。小伙子走路轻,他就想:是老手,走路一点声音也没有。小伙子与人礼貌讲话,他就想:细声细气,做贼心虚。小伙子怎么做,他看他都象个小偷,总是,贼头贼脑,鬼鬼祟祟。后来,他的斧子从自己柴房里找到,是自己忘了,这时,看小伙子一点也不像小偷,倒是个好人。
    又如:美国前总统尼克松,1972年,他竞选连任,虽然,他在任上,成绩斐然,深得民心,但他对本次竞选,没有信心,曾经的挫败阴影,笼罩着他,他一直走不出心理的阴影,由于极度害怕失败,鬼使神差,他便派手下人潜入竞选对手的总部即水门饭店,在对方办公室中装上窃听器,事发后,又连续阻碍调查,推卸责任,终于在选举胜利后不久被迫辞职。
    本来是稳操胜券的,就因为自己缺少自信而自误前程。
    至此,我想起一个有关魔术师的故事。
    有个魔术师,有一手绝活,能在极短时间内打开任何形式的锁,从未失手,他有个目标,60分钟内,从任何锁定的房子中挣脱出去。
    英国一个小镇的居民,决定向这魔术师挑战,他们造了一个坚固铁牢,从内配上一把看似非常复杂的锁,把魔术师关进里面,看他能否出来。
    魔术师接受了挑战,被关进后,他取出自己特制的钥匙,开始开锁,但10分、30分、60分,超过他自己的目标警戒线了,还是出不来,到90分钟时,魔术师因为紧张,晕倒过去,倒向牢门,牢门顺势而开。
    为什么,原来,看似复杂的那把锁,小镇居民没有把它上锁,因为没有上锁,也就无所谓开锁,开锁的工具也用不上,那魔术师根本想不到这锁是没上锁的,因为,在他心中,锁就是上锁的,以前,他开的都是上锁的锁。
    他被他心中的锁锁住了。
 [NextPage]   (49)要正确领会三界惟心、万法惟识说
    三界惟心、万法惟识。
    这不是指心能创造万物,识能生产万物。而是指心能感应万物,识能映现万物。
    心念能不能对事物发生作用,就看这心念是否能与那事物产生相应,是否有相通之处。
    我们念佛能感应,是因为,我们与佛有相通之处,我们也有佛性。
    我们念石头,石头不会与我们感应,或感应的少,是因为,石头没有与我们从本质上或现象上相通的东西。
    因此,我们的祈求,能否灵验在于能否相应。
    什么东西与什么东西能相应,只能善业与善业相应,恶业与恶业相应,善法与善法相应,恶法与恶法相应。
    佛心之中,没有恶业,没有恶法,当你向佛祈求做恶事能成功时,就无法与佛相应,就不能如您之愿,而相反,佛心之中,只有善业、善法,你做善事,追求美好的愿望,就能与佛相应,获得成功。
    这就是为什么,祈求佛陀,有时灵,有时不灵。
    虽然,有时你祈求的也是善法,但却没有如愿,那是因为,恶法早就占据了你的心,它的份量超过了你心中的善业,你的善法之船被恶业载沉了。
    这些道理,就告诉我们:心,不是万能的。心念,也无法完全改变万物。
    不能把一切的期待都交给佛陀。
    你的祈求能否与佛相应,能否如愿,还要看你的自身,看你自身是否有足够的善业与佛相应,从而产生善法,从而让你随心所欲,如愿以偿。
    当年,法眼文益经常说:三界惟心,万法惟识。为此,罗汉桂琛就问他:你老说三界惟心,万法惟识,那么这块石头,是在心内,还是在心外。文益答:在心内。桂琛问道:修行人,干吗要把一块石头安在心头。文益又答:在心外。桂琛又问道:在心外,那何来惟心惟识。文益无言以答。
    可见,对惟识、惟心的问题,要辩证地看待。
    (50)要多帮助弱者
    在这世上,很多弱者,他们需要帮助。佛在世时,特别关心病比丘。
    一个越战士兵,给旧金山的母亲打电话:母亲,战争结束了,我要回家了。
    母亲很开心:孩子,那你赶快回来,我们等着你呢。
    但她儿子提出了个条件:请家里准许他带回一个在战斗中失去一只胳膊一条脚的生死战友。并强调:他实在没有地方去。
    他母亲告诉他说:这样一个残疾人,会给我们带来很大负担的,会干扰我们正常生活的,你赶快回来,把那个人忘掉,他会自己找到活路的。
    这时,士兵挂掉了电话。
    几天后,旧金山警察局电话给士兵的母亲,说:他儿子从高楼上坠地而亡,是自杀。
    他母亲赶往旧金山,并痛苦地发现:一条胳膊一条脚的不是她儿子的什么战友,而正是她自己的儿子。
    中国古代,有个老和尚,由于德高望重,门下信众甚多。有次,他收了一个好吃懒做的徒弟,不仅如此,这徒弟还不服管教,毁坏戒律。
    为此,其它徒弟都很生气,要师傅赶他走,他们认为,他会坏了整个僧团。
    但是,师傅就是要收留那“混”僧。
    徒弟们很生气,集体到师傅前:师傅,如你不开除那混僧,我们要集体离开。
    但他们的师傅,就是不开除那徒弟。
    弟子们愤怒了,纷纷离去。
    十几年后,那“混僧”成了大器,后来,人问老和尚为何那么做,他说:100只羊,走失了一只,我们找的不正是走失的那一只吗?
    所以说,我们要帮助最需帮助的人。
    有人会说,那么多弱者,我能帮助得过来吗?对这问题,我想再讲一个小故事:
    一天,大雨过后,一个男人来到海浜散步,他看见沙滩上,有许多小鱼儿,他们在跳着,面临着死亡,但他无动于衷,一直散步。
    一会儿,来了一个小女孩,他看见被搁浅在沙滩的小鱼儿,好悲惨,不忍他们等死,就一条一条拣起来,一条一条放在海里去。
    那男人走过来问他:小姑娘,沙滩这么宽,这么广,滩上的鱼儿这么多,你拣得完吗?
    小姑娘答道:我知道。
    男人:那你为什么还做这事呢,你做的这事,谁又在乎呢?
    小姑娘指着手上的一条小鱼认真地说:但这条小鱼在乎。
    有次,一个恶贯满盈屠夫突然心血来潮效仿别人拟供请玄素,很多人想,玄素肯定是不会去应供的,但他去了,人问他为何,他说:佛性平等,贤愚一致,可度者,我即度之,有何差别。
    是的,弱者很多,能邦一个是一个。
    但要强调的是弱者最需要的是帮助,而不是教训。
    一个小孩落进深水里,这时,一个大人跑过来,冲着小孩:屏住气,躺在水上,浮着。还要小孩:脚这么划,手那么划,头要露出水面。但是,小孩,还是沉下去了,因为,这个时候,他需要的是救助他,而不是教训。
 [NextPage]   (51)各人有各人的修行方式
    法门无量,对机者是。
    佛陀时代,有两个修行者:一是卖花的,另一是烧尸的,他们都修行不净观。卖花的,总是修的没有效果,而烧尸的,一修就获得成功。
    同样的法门,为什么是不同的效果。因为,花店卖花的接触的都是花,花多美,既使干了腐了,也只是干花或花泥,还是不可怕;而火葬场烧尸的就不同了,每天看到的都是腐烂的尸体,非常不净,与不净观很对机,他一修、一联想、一体会,马上就有感悟,感悟到身之不净,不值得贪恋。
    《碧岩录》说:当年,有位金牛和尚,有个怪习惯,人家饭前是上供念经,而他呢,则是抱着饭碗跳舞,而且,碗里的饭菜不掉出去,汤水也不溢出去。
    有个长庆和尚就金牛和尚这件事,评论说:金牛和尚饭前跳舞与人家饭前念经一样是修行的方法。
    有个修行者,听了长庆和尚的评论,不理解,就问一个叫大光的和尚说:为什么饭前跳舞与饭前念经可以相提并论呢?
大光和尚也不应他,站起来就跳舞,那修行者因此忽然开悟,马上跪下拜大光和尚。
    大光和尚问他:你悟到了什么。那修行者一跃而起,也跳起舞来。
    大光和尚点头称是。在这,跳舞比念经还有效。
    可见,修行方式,也是因地、因时、因人而设的,不可强求一同,只要他修的是善法,符合佛教精神,符合三法印即可。
    (52)要创造适宜自身的环境
    中国古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从唯识学的熏习理论上说也是可以说得通的,虽然,有出污泥而不染之说,但,这样的毕竟是少数人。
    因此,修行者,创业者,要创造宜合自身的环境,这就是中国人讲的天时、地利、人和。
    以邻居为例:古有孟母三迁的故事,孟母为了孟子的健康成长,而不被生活无当的邻居影响,先后三次搬家。
    南北朝时,一个叫秀雅的人在名士吕僧珍居家旁边购买了一处宅院,人问他多少钱,他说:一千一百万。人感到很奇怪,这宅院哪值那么多钱,季雅说:我是100万购宅院,1000万买吕僧珍这个邻居呀!
    所以,中国人常说:远亲不如近邻。
    又如:有人问弘忍大师:学习佛法为什么不在城市,不在人聚居的地方,而要到深山幽谷呢。
    因为,古代寺院多在森山老林中。
    弘忍大师回答道:建造高楼的木材,本来就出自深山幽谷,不会在人群聚集处长成,因为,只有远离人群,大木材才不会被刀斧砍削损伤,才有机会成为栋梁。
    如果说,时代前进了,在深山幽谷中修行已不现实,但弘忍讲话的精神,至少,我们要给予重视,那就是:
    学习佛法,要有甘于幽谷深山栖息的精神,不被尘世喧闹的俗事所染,能闹中取静,染中取净。 
    因此,我们要自我创造良好的环境,就象西塞罗讲的:与其与一个普通人一起认识真理,不如同智者柏拉图一起犯错误。
    (53)迷与悟只在一念间
    六祖坛经》云:
    “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
    “一念不悟,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
    所以说,一念善即佛,一念恶即魔,佛与魔都是同一个人做的。
    有个修行者问智门法师:莲花尚未出水时是什么呀?
    智门回答说:还是莲花。
    修行者又问:莲花出水后呢?
    法师答:成为莲叶了。
    同样是莲,在水中是莲花,出水后,就是莲叶了,就如烦恼未去时,就是凡夫,烦恼一去,就成佛了,尽管是同一个人。
    有人扛着一长竹竿,要进城,因城门不大,他竖着拿,进不去,横着拿,进不去,就苦恼地坐在城门口想办法,这时来一人,建议说:那还不容易,把竹竿砍断几截,变短,不就进去了吗?他一听,很有道理,就砍断竹竿进城,但是,货主已不要他的“竹竿”了。
    为什么,他没有想到把竹竿头前尾后平着进去呢。
    一念对与不对,相差何其多矣。
    因此,我们修行,要时时看住自己的念头,一旦恶念生出,就该息灭之,使其时时处于正念之中,而不退转。
[NextPage]    (54)贵在天然
    佛教说:直心是道场。
    又说:真心是道场。
    中国古诗:天然去雕饰。
    现在的时代,包装的东西太多。
    礼品店里:小小一礼品,豪华纸张一层层包上去,不浪费资源吗?
    电视里:小小歌者,没唱几首歌,就让新闻媒体大肆吹他捧她,仿佛一下子,他们已是什么大歌星或未来的巨星。
    化妆品店里:稀奇古怪的化妆品应有尽有,且贵得很,但就有那么那么多人消费,难道,人类的汗水,没有如面粉般涂在人们脸上的粉未好看。
    据说:还有什么克隆羊之类,还准备克隆人呢。
    而包装风也进了佛门:明明是素菜,却偏偏叫上什么素鸡、素鸭,还有仿制成鱼、虾之类的素鱼、素虾。既然好素,为什么又来个什么素料荤名的东西呢,中国佛教协会赵朴老曾经就说:素食取荤名不好。
    学佛人,不违佛法,不为恶法的情况下,贵在自然,贵在真实。
    什么是自然、什么是真实,举个例子:
    有人问禅师:如何是真。
    禅师起立、振臂行五六步,云:要行便行,又返回坐下,复云:要坐便坐。
    “要行便行”、“要坐便坐”,这就是自然。
    南朝善慧禅师,未出家时,在江边捕鱼,捕到后,又把未盖的鱼笼全沉入水中,对鱼说:“要走的便走,要留的便留。
    “要走的便走”,“要留的便留”,这就是真实。
    曾经,龙潭崇信禅师跟随道悟老和尚,一天,他责怪老和尚长久以来都没有教他什么心法,道悟说:自从你到此,我天天为你开示,你捧茶来,我就为你接茶;你捧饭来,我又为你接饭;你礼拜时,我就低头,哪里可说没给你心要。
    崇信说:如何解释。
    道悟:任性逍遥,随缘自在,但尽凡心,别无圣解。
    现在,这包装的社会,太需要真实的人和天然的物了。如今,拼命强调环保,也就是这个道理。
    据说,美国一名商人,一次休假中,小瀑布的水声激发了他的灵感,他带上录音机,专门去录小河流水、鸟鸣等自然之音。然后,复制出来高价销售,竟然生意不错,可见,饱受都市各种噪音之苦的都市人多么需要天籁之音。
    如果什么都包装,我们面对它时,是多么吃力,那样,我们随时都得警觉,怀疑,面对的是真是假,是真酒还是假酒,是真枪还是假枪,是真药还是假药,是真证件还是假证件,以后,机器人也来了,到时,是真人还是假人。
    人类在盛装之下,失去了自己。
    (55)办好活道场
    有庄严的佛像、丰富的藏经、宽阔的殿堂,固然是我们安身立命、弘法利生的好道场。
    但是,更好的道场,我认为,却是我们自身。如果我们是个合格的僧人、居士,一旦你办好自身这个道场,那么,你本身就具备了三宝的内容。我们走到哪里,我们这个道场就搬到哪里。信者,从我们身上,可以看到佛陀的形象,可以感受到佛陀慈悲与智慧的星光。我们的言行,就是一部厚厚的藏经,引导信者,走向解脱之路。
    为此,我很强调要办好自身的这个道场。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年的佛陀就是这样,居无定所,到处弘法利生,以身作道场。
    (56)不以凡人心猜度圣人
    凡人之所以为凡人,是因为不理解圣人。
    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是因为明白凡人。
    就象水里的鱼,不明白我们人为什么没水也能活一样,凡人对圣人的言行总是感到不可思议。
    有一天,善慧讲经的时候,武帝驾到,大家都站立迎接,惟有善慧仍端坐不动,有臣子对善慧说:圣驾到此,为何不起立。
    他回答:法驾若起动,一切都会不安。
    又有一天,善慧披着僧人百衲衣,道士的帽子,俗人的鞋子上朝,梁武帝问他:你是僧人吗?他指佛道冠。
    武帝又问他:是道士吗?他指指俗鞋。
    武帝又问他:是俗人吗?他指指百衲衣。
    再举几例:
    曾经,宝志公看慧思禅师天天眼盯天空,就派人传话给他:为何不下山教化众生,天天眼盯天空干什么。
    慧思回答:三世诸佛已被我一口吞尽,哪里还有众生可以教化。
    有个僧人来敲玄素禅师门,玄素问他:什么人?
    那人道:僧人。
    玄素吼道:不要说僧,佛来也不容纳。
    僧人奇怪他问:为何佛来也不容纳。
    玄素:这里没有栖止之地。
    从谂禅师,皇帝来时,他坐在禅床迎接,而将官来时,下床迎接,别人不理解,他说:你不知道,一等客人来,禅床上接待;中等客人来,下禅床接待;下等客人来,迎出山门外接待。
    有人问道钦禅师:什么是道。
    道钦禅师:山上有鲤鱼,海底有飞尘。
    如何去理解圣人的言行,那就要去学圣人,多学一分,多理解一分,自己成圣人之日,即理解圣人之时。
[NextPage]    (57)不要有势利眼,要学会喝茶去
    在禅宗,有茶禅一味的说法,喝茶与坐禅有异曲同工之妙。
    有公案说,赵州和尚问两位来访的修行者之一:你曾来过此地吗?
    对方答:没有。
    赵州:请喝茶。
    接着赵州又问另一位修行者:你从前来过吗?
    他回答:有。
    赵州又说:喝茶吧。
    寺中有人问赵州和尚:怎么新来的叫人喝茶,旧识的也叫喝茶。
    赵州和尚又对他说道:你也去喝茶吧。
    这就是有名的赵州茶。
    当年,莹山禅师开悟时,人问他是怎么开悟的,他说:逢茶喝茶,逢饭吃饭。
    可见,学佛、做人,贵在自然,要以平常心、平等心对待一切。
    如果,我们以造作的心,分别的心来处事待人,那么,同样是喝茶,但这茶与禅就不是同一味了。
    曾经,苏东坡三次到一小寺院,三次受到的待遇都不同。
    第一次去时,住持僧不知他身份,以为是一般的老头,就在一般的殿堂里招待他,叫苏东坡“坐”,对侍者说“茶”。一段时间后,东坡又去那里,住持经上次与东坡见面,发现他谈吐不俗,似有来头,这次,就客气多了,东坡一到,住持就把他迎到客堂,对苏东坡说“请坐”,要侍者“上茶”。第三次见面时,他已了解到,此人就是苏东坡,东坡末到,他已到门口迎接,一到马上迎到方丈室,又是要苏东坡“请上坐”,又是叫侍者“敬香茶”,东坡临行前,住持请他题字作诗留墨作个纪念。因三次见面,苏学士发现,此僧分别心,造作心太重,很势利眼,于是,他就用住持三次待他的不同态度,作了一联,曰:
    坐,请座,请上座。
    茶,上茶,上香茶。
    你想想,这个寺院的茶,喝起来,哪里会有禅味。
    (58)要淡泊物欲
    古人说: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当今社会,虽不说物欲横流,但可说是人被物牵着鼻子走。
    有人为财,贪污受赂,声败名裂。
    有人为色,重婚、离婚、包二奶、做第三者,妻离子散。
    现在,走到哪里,都是酒楼、夜总会最为热闹。
    人如果成为物的奴隶,是危险的。
    要知道,浅薄的乐,往往是苦因。
    一位乡下财主,一天,在一高官家中作客,饭局之中,有美女跳舞和演奏,他想,我如果天天有这生活就好了。
    那高官就对他说,好啊,那就让她们为你免费演奏舞蹈三个月吧,但要说清楚,你每天都得听看,否则,你要赔出100头牛,财主同意了。
    这老财主,第一天,看、听,好开心,眉开眼笑;第三天,还算高兴;第五天,就有点烦了;到了一个月,他简直受不了了;第二个月时,他发疯似地对着跳舞演奏的美女们喊叫:带上100头牛,都给我滚。
    为什么,再好的东西,天天给你来,你也受不了,物以稀为贵,不希就不贵了。
    曾经,诗人白居易做杭州太守时,入山拜见道林禅师。他见禅师搭蓬于古松枝上,就说:禅师的住处很危险呀。
    禅师说:你更危险。
    白居易说:我任高官,住镇江山,有什么危险。
    禅师说:俗物相煎迫,烦恼无停息,难道不危险吗?
    是呀,难道不危险吗。
    以前,投军从僧的智岩禅师在山上隐居。有一天,一个以前的战友来找他,这位战友,这时已和当初的智岩一样是当官的了。
    他一见禅师,就说道:你发狂了吗,怎么住到这种地方来。
    智岩回答说:我以前发狂,现在清醒了,而你的狂病,正在发作。
    那人道:我发什么狂。
    智岩说:你沉湎声色,贪受荣华,陷于轮回生死之中,而不能自拨,何谓不狂。
    他战友一听,有所悟。
    慧忠禅师曾说:青藤攀附树枝,爬上了寒松顶端,白云流淡澄洁,出没于天空之中,万事万物本来清闲,只是,人们自己在喧闹忙碌。
    真是如此啊。
    杰克伦敦写出《马丁·伊登》后,名利双收,有了别墅、游艇,但成功后却无聊厌倦,空虚,随之而来,最后,走向疯狂,并服毒自杀于别墅里,有意思的是,小说主人公——马丁·伊登的命运也是如此,那就是:奋斗、成功、自杀三部曲。
    其实,只要我们身心健康,就是富有。你的眼睛,值多少钱?我出多少钱,你肯出卖?还有你的双脚、双手,你的心脏、你的脑袋。你看看残疾人,你再看看将死或已死的人,这时,你想想,作为健康好好的你,你有多么富有。
    人,不能割舍财色,是因为还没能了悟生命无常,生死事大,一旦做到这点或走近死亡,就会淡泊财色,注重解脱和未来了。
    有个真实故事,二战时,有个叫罗勃·摩尔的小伙子在海军服役,一次海战中,他的潜水艇被日本舰队的深水炸弹压到276英尺深的海底,由于日本舰队不时扔下炸弹,且不肯离去,他的潜水艇被深锁在海底达15个小时。
    脱险后,他这样自述当时的景况和心情:在那15小时中,艇中空气稀薄,几乎无法呼吸,气温下降到零下摄氏40度,潜艇又随时有被炸沉的危险,他感到生命已经没有什么希望,这15小时,他感觉就如150年,当时,他想,以前怎么会为没钱买车、买房、买老婆的衣服这些小事而烦恼,那时候,他才终于明白,活着,好好活着才最重要,其它,都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意义。
    有人在医院做过调查:临死者,少有人遗言“要能多赚1万元,或再升一级官,老婆再美点就好了”之类,而多是“给我再多一些时间,让我再活一次,好好照顾母亲、儿子”之类。可见,人最需要的不是物质。
[NextPage]     (59)要正确认识什么是美
    佛陀时代,有个女孩子,出生豪门,天生丽质,聪明绝顶,但是很骄傲,对人傲慢无礼。出嫁后,对夫家人,也不孝顺,天天惹她们生气。这女孩子就是须达多长者的媳妇玉耶。长者对这媳妇很头疼,想让佛陀给她开示,但玉耶不肯到佛陀那儿去,因为,她信奉美貌第一、亨乐第一、爱情第一,不喜欢佛陀的说教。没办法,长者只能求佛陀到他家里给玉耶一些开示。佛陀到长者家里时,起初,玉耶不肯出来见佛陀,只是躲在一个门后从门隙中偷偷观察佛陀,当他见到佛陀是那么庄严脱俗时,好奇心使她走出来见佛陀,佛陀为她开示了女人的三种缺陷和十种业障。最后佛陀为之说:容貌娇美,不名为美人,心行端正,方名美人。玉耶很被佛陀教诲震动,感动得泪水纷纷下,马上皈依了佛陀,以后一直是个好居士。
    其实,即使是真的美貌,其貌之美,也是相对的,不仅会变老,而且经常会丑态百出。佛陀当年就亲眼看见,如天仙般美貌的宫女在唱后舞后因疲倦而睡着时丑态百出的模样。佛陀见宫女睡姿,有的流口水、鼻涕;有的眼角挂着脏东西;有的脸上的脂粉一处浓一处淡,象蚯蚓爬过;有的卷作一团,象支弓;有的伏着,象被枪杀了的囚犯;有的披头散发;有的衣冠不整;有的磨牙;有的打呼噜;有的牙关咬得紧紧;有的人睡着了眼睛却大睁开着、嘴巴也大张开着;有的说着梦话;有的突然间坐起来,又倒下去;有的忽然站起身,似睡似醒,好象要梦游似的。
    佛教观点认为,一个佛教徒,要以追求美德代替追求美貌。德美,其善业才会永远随身。
    (60)要少废话
    禅宗提倡不立文字。
    为了说明宗旨,不得不用了文字这一方便法门,就如渡船,是为了上彼岸,就如钓钩,是为了捕到鱼。但禅宗一直反对废话。
看历史上的禅师,多是寡言少语的,既使说话了,也是点到为止。
    律宗中,也有修禁语的法门。
    记得,墨子有个学生叫子禽,一次,他问墨子:“多话到底是好是坏呢?”
    墨子说:池塘里青蛙,整天叫呀叫,从没有人注意到他,而报晓的雄鸡,每天只在天亮前叫三遍,人们却对他很注意,因为,听到鸡叫,人们就知道天要亮了,所以,说话要说到用处,废话无益”。
    有一天,经宝志公推荐,梁武帝请善慧大士讲金刚经,大士升法座,只将挥尺一拍桌子,就下座,宝志公问武帝:你明白了吗?
    武帝说:不明白。
    志公说:大士已经把金刚经讲完。
    一天,院主请惟严禅师上堂说法,大众聚集起后,禅师沉默了一会,就回方丈室去,关上门。
    院主追在后面问:和尚答应我上堂说法,为什么不说一句就回方丈室去。
    禅师说:讲经有经师,讲论有论师,讲律有律师,还要我干什么。
    中国话说:一切都在不言中,此时无声胜有声,当年,佛陀拈花,迦叶微笑,佛陀便因此把正法眼藏传给了迦叶,就是如此。
    有些事,是辩不清楚,也讲不清楚的。
    有个著名的希腊诡辩例子就说明这一点:
    老师问学生:一个人很爱干净,一个人很脏,他们到了一浴池,谁会洗澡呢?
    学生:当然是脏的。
    老师说:不对,是爱干净的去洗,因为,他已养成爱干净的习惯,而脏人对脏根本不当一回事,根本不想洗。
    学生忙改口说:老师讲得对,是爱干净的去洗。
    老师又说:不对,是脏人去洗,因为,他脏,需要洗了,所以就去洗了。
    学生又改口:当然是脏的。
    老师却又说:又不对,是两个人都洗,干净者已养成习惯,脏人有必要洗了。
    学生又只能改口:是的。
    老师竟又改口说:还是不对,是两个人都没有洗,因为,脏人不爱洗澡,干净者不需洗了。
    曾经,有人向苏格拉底请教演讲术,他为表明自己基础扎实,就滔滔不绝地自讲起来,等他讲过瘾,停下来征求苏格拉底意见时,苏格拉底要求收他双倍的学费,那年轻人很惊诧地问为什么,苏格拉底告诉他:因为我要教你两门功课,一门是如何闭嘴,另一门才是怎样演讲。
    慧忠国师临终前,人问他后事,他说:佛早就讲得明明白白,依教奉行就可以了,还要我讲什么。
    临终的人,再不讲,就没有机会了,因此,凡临终者,再吃力都想说点什么,但慧忠国师临终时却不想讲,我们大家都活生生的,讲话的机会,多着呢,何必废话。
    (61)要理解别人的苦衷
    现在,不少人对自己要求松,对别人要求严,有什么事情,就要别人给他说清楚,刨根问底,这不好。其实呢,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每个人都有苦衷,都有不便开口的时候或不好开口的时候,这个时候,就不要强人所难,要尊重人的隐私权。
    唐代的香严禅师有个比喻:就如人在高树上,脚不踏枝、手不攀枝、身不着枝、惟用口衔到一枝,这时,树下有人问路,他答,就会掉下来丧失性命。
    可见,这时就不便逼人开口,要给人沉默的权利,要留给人语言的空间,理解别人的苦衷。
 [NextPage]   (62)不可误解“即心是佛,即身是佛”的观念
    基于众生皆有佛性、佛性平等的观点,推导出即心是佛、即身是佛的观念,当然,这是从, , 本质上也就是从佛性上说的,意思是,我们虽为凡夫,但有佛性,可以成佛,一旦我们好好用功,断除贪嗔痴等烦恼,那么,此心即佛心,此身即佛身,其人就是佛了。而现, 在,我们是凡夫,我们即心不是佛,即身也不是佛。
    广东丹霞山有个丹霞天然禅师,未出家时,科举考试落第,有个禅师对他说:选官算什么,不如选佛好,现在,江西出了个马祖大师,正是选佛的好机会,你去吧!
    他一听,动心了,就去马, , 祖处,马祖叫他拜希迁,因此,他就在希迁门下,开悟后,返回马祖处,未先拜师,就骑到祖堂祖师像上,大家很惊愕。
    惟有马祖说:他还是这么天然。
    丹霞一听,马上下拜说:谢谢大和尚给我取了“天然”这个法号。
    以后,他就用“天然”为自己的法号了。
    后来,他住慧林寺,天寒地冻时,搬出佛像,烧火暖身,寺住持大惊,责怪他:怎么烧佛。
    他说:找舍利。
    寺僧说:木佛哪有舍利。
    他说:这个佛像没舍利,那就再烧别的佛像吧!
    寺僧大喊:不行、不行。
    他笑道:即无舍利,非真佛,只是木头,为何不能烧。
    寺主听了,认为有道理,也就过来烤火,但一烤,眉毛就给烧了,有人问真觉禅师为何会这样,他说:寺主烧的是佛,丹霞烧的是木头。为何这么说,因为,丹霞行为,在丹霞可为,因他开悟了,已到即心是佛,即身是佛,不需佛像教化的境界,但慧林寺住持呢,是凡夫,其行为也如丹霞,则是对佛之大不敬。
    所以,学佛,一定要知道,有的事情,是从理上讲或者说从性上讲;而有的事情,则是从事上讲或者说从相上讲,作为悟者,理事已圆融,而在凡夫,则理事、性相有别,不可混谈。
    因此,切不可误解“即心是佛,即身是佛”说,从而滥用它。
     (63)要顺应自然的生灭
    生命无常。
    人的出生,就意味着死亡。当然,有病一定要尽力看医生的。佛陀当年也示现病体,让耆婆医治,也侍药病比丘。这是人道主义问题,也是对生命的尊重,因为人生难得。但是,应该说,只要是自然的死亡,就应该顺从,不应为之悲伤,因为,这是生命新陈代谢的规律。
    有个道士,听说山中住一高人,会长生不老术,就去找他,他到时,被人告知,高人先他到来的前一天去世,他很后悔,恨自己慢来了一天。一位和尚劝他说:后悔什么,他如能长生不老术,自己何以死亡。道士听言醒悟。
    曾经,一个国王爱女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他乞求佛陀利用神通力救活其女儿。
    佛陀说,你赶快派人到一个从来没有死过人的家里取点水,用来做灵丹妙药,可以救活你女儿。
    国王下令全国官民去做这件事,但就是找不到,世界上,哪有一家没有死过人的。
    于是,他明白了佛陀的用意,佛陀用意是告诉他,人的死亡,不可避免。因为人命无常,所以,我们活着的人,要珍惜活着的每一天,提高活的质量,为自己留下点什么,为社会留下点什么。如何为自己留下点什么,所谓,万般带不去,惟有业随身,要乘现在多做善事,留点善业,为自己的来世,储点蓄,买个保险。
    (64)法门无量,不在修多,惟在对机
    佛教四弘四愿中说: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可见,学要广,但修呢,不应门门皆修,而是要选对机的修,抓主要矛盾。眉毛胡子一把抓,反而什么也没有抓着。
    曾经,南嶽怀让问马祖道一:牛拖车,车子停了,是打车呢,还是打牛?
    有个慧藏师,有次,马祖问他:你在做什么。
    他答:放牛。
    马祖又问:怎么放牛。
    他答:牛想跑时,我就扭住牛鼻子。
    第一个故事中,牛拉车,牛是关键。
    第二个故事中,牛鼻子是关键。
    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在师范学院上学时,就很喜欢歌唱,快毕业时,他问父亲:我是该当教师还是歌唱家。
    他父亲亲手将两把椅子递到他面前说:如果你想坐两把椅子,你只会掉在两把椅子中间的地上,你应该选定一把椅子。
    有人问智藏禅师:有天堂、地狱吗?
    禅师说:有。
    他又问:有佛、法、僧三宝吗?
    禅师说:有。
    这人说:但径山高僧说没有。
    于是禅师就问他:你有妻子吗?
    他答:有。
    禅师又问:径山有妻子吗?
    他答:无。
    禅师道:我有,径山无,就是如此。
    爱因斯坦建立相对论后,科学界看法不一,德国出了一本书,找来100位教授,让他们出面证明爱因斯坦的理论错了。爱因斯坦看后,哈哈大笑,他说:100位,干嘛要那么多,只要能证明我真错了,一人出面就够了。
    可见,学多无用,学贵在对机,在精。
[NextPage]    (65)正确看待佛陀对方便法门的应用
    佛陀说法四十九年,度生无数,因每个众生都有不同的因缘,为了应机而教,佛陀常常使用方便法门。
    所谓方便法门,是指某种被应用的方法,虽然不能代表真理、反映真理,但通过那方法,却可以认识真理、理解真理的权巧方便法门。
    如:以手指指月,手指虽不是月,但通过手指,可以看到月。
    又如,以船渡河,船虽非彼岸,但通过船却能到达彼岸。因此,方便法门只是一个手段,而不是目的。
    佛陀是很善用方便法门的,当年,佛陀的母国——迦毗罗卫国,王弟难陀,沉迷女色,王孙罗睺罗,年纪又轻,佛陀怕王弟或王孙接班后,国家会有更多的灾难,就想办法度他们两人出家,以便能让贤明之人接班治国。为了度难陀出家,佛陀用了方便法门。佛陀知道,难陀喜好女色,有次,佛陀带难陀到一森林去散步,见到一猴子,佛就问他:你的妻子与猴子相比,如何?难陀说:佛陀,你真是开玩笑,我妻如仙女,母猴怎可与之相比。听了这话,佛陀应用神通力,带难陀到天宫,天宫中尽是绝色的天女。佛陀问难陀:天女与你妻比,如何?难陀感叹地说:其妻与天女比就如母猴一样。于是,佛陀告诉他,你如出家,以后生于天上,长生不老,终日与这些仙女在一起。难陀点头称是,因为仙女的吸引力迷住了他,他同意出家了。后来通过修行, 难陀的心,慢慢地安静了下来,也不再迷恋他妻子和什么仙女了,成了佛陀的好弟子。
    同类的故事,还如,摩登伽女的出家。有次,阿难到井边向一打水的女孩要点水喝,这女孩一见阿难的年轻、帅气、和蔼,就迷上了他,天天追着他,使得阿难到处躲着,苦不堪言,以致惊动了佛陀。佛陀听说这事后,就招来那女孩,说,你要与阿难谈恋爱、成婚,那是可以的,不过,阿难现在是比丘,修行的境界很高深,你要与之相匹配,为了能与阿难相配,你也要先出家,修行到阿难的水平后,就让你们结婚。那女孩想,只要能够得到阿难,与阿难结婚,什么条件都可以,于是,就同意先出家。经出家修行,女孩的心也慢慢静下来,终于发现自己以前错了,于是就长久出家了,后来还证了阿罗汉果,很多比丘还不如他。
    这就是佛陀的“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的方法。不过,要说明的是,佛是大圣人、有大智慧,他能正确应用方便法门,并且能控制事态,而我们是凡人,因此,我们在应用方便法门时,就要慎重。
    (66)要善待动物
    不管从慈悲、环保等角度看,动物都是该被善待的。
    曾经,有个猎手,逐鹿过寺前,问马祖老和尚:师傅,看见鹿吗?
    老和尚问他:你是干什么的呀?
    他说:打猎的。
    老和尚:你一箭能射几只鹿。
    他答:哪能几只,一只就不错了。
    老和尚:但我一箭却能射一群。
    他说:我不相信。
    老和尚拿起他的箭,拉开弓,对准猎人,就要射,猎人惊谎了,大叫:你要干什么。
    老和尚说:我射了你,其它鹿就不再受伤害,就保护了一群,不射你,鹿就要受害一群。
    猎手听了,很惭愧,就跟他出家了,这就是后来的慧藏法师。
    动物是很有灵性的,被救助的动物向恩人报恩的事例时有发生,而滥杀动物遇报的事也时有可闻,历代祖师都很重视放生、护生,善待动物。
    如天台宗的智者大师,据说,他曾大批购走集市上的鱼具,以致一时之间,竟无人在江上捕钓。
    哪怕帝王,也有类似典范。比如,唐肃宗就命各地在临江建81个放生池,而阿育王更是以不杀生理论引入政坛,为战争频发的古印度,带来了数十年的和平,经济文化也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67)要从容对待迫害
    有光明就有黑暗,有正义就有邪恶。
    曾经,佛陀也遇到迫害,何况我们凡夫。据佛经说,当年,佛陀提倡平等,反对种姓制,冲击了婆罗门的切身利益,于是,他们恨佛陀入骨,就想方设法迫害他。他们收买了一个叫战遮的少女,故意早早的在佛陀居住的祗园精舍附近走来走去,人们问她早安时,她就谎言昨晚住在祗园精舍的香殿。七八个月后, ,有次,佛陀在说法,她在外衣内腹部处绑一小木盒,装成孕妇模样,冲着佛陀说:你说的好听,但我现在要问你,你和我既然发生夫妻的关系,为什么现在还不为我建产室,弃我于不顾。听众因此愕然,但是,佛陀还是泰然处之,正当战遮女得意洋洋时,忽然,她绑在腹部的小木盒叮当一声掉在地上,阴谋破产。此后,婆罗门又想其它办法。他们把一个叫孙陀利的少女暗杀于祗园精舍附近,然后嫁祸于住精舍的僧团,说这是僧人与孙陀利桃色事件纠纷的结果,经官方下令调查,是婆罗门干的。后来,还有叫提婆达多的,要害佛陀,乘佛陀在一山下打坐时,他叫人从山上滚下大石头害他,但没有害成。  
    佛陀对待迫害,能避就避,能不理就不理,能防就防,从不以牙还牙,而是从容不迫。他说:善恶因果,如影随形。因为,轮回的主体不灭,就如柴烧了变灰,其在热量中;冰热之变水,水冷之变冰,水热之变气,气冷之又变雨水。其能量守恒,变形不变质。这轮回主体,遇缘,就产生新物。主体善,遇善缘,则相应,变善果;主体恶,遇恶缘,有恶果;主体恶,但能为善,如抑制HIV,可使恶果迟产生。总之,这世界是复杂的、变动的,任何因缘都可能相遇,一遇就有现行,就有果报。这就是所谓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NextPage]   (68)要多为别人想想
    有人说,人不为己,天珠地灭。
    这话未免太自私,其实做人,确实该为别人想想。
    圣雄·甘地,一次,上火车时,因为人挤,一只鞋子掉到车下的铁轨上,因为车要开了,来不急拣回,他就索性把另一只鞋子也扔下去,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或许,会有人拣去这鞋,如只一只,拣去也用不上,把另一只扔下,他拣去,就还可以穿了。
有个盲人,一到夜晚走路,总要提着灯笼,人们奇怪,瞎子点什么灯呀,他说:不为自己看见什么,只为照亮别人的道路,使别人不摔倒,也不会撞向我自己。
    这真是利人利己,何乐而不为。
    佛教说: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对这句话,我的体会是:如为众生得离苦,即为自己求安乐。
    在为别人着想的同时,对别人给你的好意,也应欣然接受,那怕这好意来得不太合适。
    有一回,日本歌舞大师勘弥要扮演一个徒步旅行的行路人,正要上场时,一个门生紧急地提醒他:老师,你的鞋带松了。
    他回答说:谢谢你呢。随即蹲下,系紧了鞋带。
    当他要步入舞台时,又蹲下,弄松刚才已被绑紧的鞋带。
    他这两个动作,恰被一在后台采访的记者看到,就问他为什么。
    他回答说:表现行者旅途的疲惫,把鞋带放松,要掉的样子,很能体现,我的学生并不知道这演技的真谛,但学生的提醒,是关爱与好意,我怎能不接受。
    勘弥的做人与他的演技一样,令人可敬呀。
    佛教讲因缘法,因缘就是联系的法则,联系就如一张网,牵一角而动全身,大家是共荣共衰的,城门失门,就殃及池鱼,因为,为了救火,大家用盛水器把池里的水用光了,水池干了,鱼死了。
    所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不能像蜜蜂,刺了别人,自己也死了。
    (69)要像尊重成人一样尊重儿童的自尊心
    有些人以为,对小孩子,打打骂骂没有什么,这是错误的看法。古印度琉璃王是女侍所生。小时候,他与其他孩童一同到释迦族人的一个大讲堂内游玩,释迦族人见了大怒,认为女侍之子步入讲堂,污秽了讲堂,并叫人将他足迹到处一律掘土七尺,重换新土。那时,种姓制是很严重的。因为此辱,琉璃王小小心灵受到深深的伤害,就此埋下仇恨的种子,他发誓说:等我做王,一定灭了释迦族。后来,他果真当了君王,并亲自带兵灭了释迦国。当他带兵攻破迦毗罗城时,当即杀了抵抗的伍佰勇士,俘虏主战的三万精兵,并准备埋这三万精兵于土中,只留一头,让马群践踏而亡。迦毗罗卫国军队的统率摩诃那摩不忍见此,就乞求琉璃王说:你已杀那么多人,现在,我请求你放他们一部分人,当我潜下水时,你就叫他们逃命,等我浮出水面时,没有逃得及的,请你再杀。琉璃王大笑着同意,他认为,这很新鲜有趣,但当三万人都逃得差不多时,摩诃那摩还没有浮出水面,他奇怪,一口气怎么可能有这么长呢,派人潜下水底打探,上来的人流着泪汇报说:原来,摩诃那摩将自己头发绑在海底树根上了。他以牺牲自己生命的方式来拯救自己的士兵,琉璃王为此呆住了。
    从这个故事看,我们不仅要尊重大人的自尊心,而且,也应尊重小孩的自尊心,伤害小孩的自尊心,同样会埋下恶因,结出恶果。
    (70)不可因小失大
    中国成语曰:因小失大。
    这类例子很多:秦国要打蜀国,但因蜀路之难难于上青天,军队无法通过,一直未能实施。但秦王听说蜀王是个贪小便宜的人,便派人到蜀国说:秦王得了一头金牛,要送给你。蜀王听了,很高兴。但秦方说:因蜀路太难,金牛无法运抵。于是蜀王就派人去修蜀道,结果,金牛未来,却迎来秦国的千军万马。
    法国一叫瑞的老太太90岁时,有一律师想谋她的房产,就同她订了一份契约,律师每年给老太太30000法郎的生活费,老太太去世后,约30万法郎的房产就归他。不料,这老太一活就是120岁,律师一付就是30年,其付出的钱,那样的房子都可买三四座了。
    还有个真实的故事:大家知道,病人开刀时,要用麻醉剂,这麻醉剂是美国医生威尔斯,其助手莫顾,以及化学博士杰克逊三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它的发明,轰动了世界。美国国会因此拔出10万美元(1844年,算大数)作为奖励,但就因为这十万美元,事情坏了,他们三人,皆声称自己才是真正的发明人。博士说:麻醉济的用料是他建议用的。助手则说:是他向博士请教出来的。医生则说:是他自己把自己拿去作试验。为了争得这10万元,他们撕破脸了,都向法院提起了诉讼,官司多年了不了,彼此烦恼不堪,心力交瘁,最后,博士杰克逊成了至死未逾的精神病人,助手莫顿因狂怒跌倒而死。医生威尔斯精神崩溃后在纽约自尽。
    寓言说:小鸡问母鸡,为什么我们不象老鹰一样高飞。
    母鸡回答说:真是小傻瓜,飞高有什么好处,蓝天又没有谷粒,也没有虫子呀。
    因为贪图一点点谷粒,小虫子,小鸡付出了失去高飞的代价。
    可见,贪小便宜的往往吃大亏。
    因此,我们千万不可因小失大,而是要如古人讲的那样:无欲则刚,无求品自高。
 [NextPage]   (71)学佛人也要忠孝两全
    不少人说,忠孝不, 可两全,但作为一个佛教徒,我们还是要求做到忠孝两全,对这,我可以举一个典型的例子:
    佛陀的上首弟子舍利弗,当他听说,佛陀要于三个月内涅槃时,很伤悲。一天,他面见佛陀,并向佛陀请求,要求先佛陀而入涅槃,佛陀问他:为什么,他说:过去诸佛,他们的上首弟子,都是先诸佛而涅槃,我也该如此。佛陀听了,不吭声,因为他舍不得舍利弗这么就入涅槃,也因为,还有许多事情要舍利弗去做,可舍利弗继续请求,最后,佛陀答应了他,并让阿难召集众比丘,让舍利弗对众比丘作最后的开示,开示完毕,舍利弗五体投地地礼拜佛陀,佛陀问他:要到什么地方涅槃呢?舍利弗说:要回到家乡,家乡还有百岁的老母健在。他说:他要见老母最后一面,然后才往生。佛陀叫众比丘送舍利弗一程,舍利弗辞别佛陀时,面向佛陀,倒退着走路,直到看不见佛陀的身影时,方才转身前行。
    舍利弗回乡后,先是把自己要入涅槃的消息告诉其母,其母很伤悲,舍利弗就天天转述佛陀的法语给她听,开示她。别外,听说他要入涅槃,很多人都来看他,包括阿阇世王,他都为他们作最后的开示。在这些开示中,他赞叹佛陀的伟大和其教法的殊胜,他说:
    “四十多年来,我接受我的老师佛陀的教示,到各地弘法,或在他的座下修学,我对恩师从来没有生过一念的不快,或是一念的不满,我是越来越感激恩师佛陀。我在这个世间上,对有如大海那么深广的恩师的教示,还有深深不解的地方,今天想起来,对恩师实在无限的抱歉。不过,以我被人称誉的那一点智慧,我是了解到佛陀的慈悲,我遵照佛陀的教示而行,努力精进,我也获得正觉。”
    “我对你们要说的,就是希望你们知道,值遇佛陀的住世是千生难逢,万劫难遇,你们要很好地照佛陀的道理修学。”
    “我对身体没有什么执着,我今日向你们告别,我要进入寂静的涅槃世界,未来,我愿永远跟随佛陀之后。”
    舍利弗讲完开示,就右胁而卧,犹如安住禅定,先佛陀入了涅槃。
    我们,从舍利弗对佛陀的态度,可见其忠,从其对母亲的态度,可见其孝。
    (72)要看淡权位
    权位,只是建立在沙滩上的塔,海浪一来,就垮了,连沙也找不到。
    不说古代,就说现在,各国的总统、总理、部长,哪个不是今天上、明天下、走马灯似的,平平安安的上下也就算了,有些地方,上下还带着血腥,真是如人去舔刀刃上的蜜,一顿还吃不饱,舌头却被割了。
    对于权位,禅宗祖师,看得很淡。
    曾经,四祖道信禅师,在黄梅住30余年,贞观年间,太宗皇帝三次下诏,要请他进京,准备赐予名位和荣华富贵,但道信都以生病为由婉拒,看礼请不行,皇帝便硬请,下令:人若不去,取其首级去。道信还是不去,他把脖子一伸,伸向皇帝派出人员的刀下。皇帝听到这消息后,很感叹,就赐他一些东西,随他去了。
    还有个僧肇禅师,是罗什的弟子,很有名,象“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的话就是他讲的。
晋时的符坚,听到僧肇的名气,认为是个安邦定国的人才,就从劝到迫,要他还俗为臣,但是,禅师就是不肯,因此被捕,定刑后,他要求迟缓七日执行,让他写完《法藏论》一书,书完成后,临刑前,他留一遗偈:
    四大非我有,五蕴本来空;掉头挨白刃,恰似斩春风。
    《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唐代玄奘大师,也是如此,当时皇帝,要请他为宰相,但他就是不肯,而是乐于译经。
    关于看淡权位,希运禅师,在一次开示时,讲得很彻底,他说:既使有100种见解,也不如无求,无求是第一啊!
    所以呀,以佛教观点,有了权位,也不要以权位压人欺人害人,没了权位,也不必伤心烦恼惋惜。
    (73)下下人有上上智
    唐代的六祖慧能大师,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划时代人物,达摩以来的禅学经其革命性的改造,一花开五叶,形成五大宗派,即伪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其后禅宗丛林遍天下。慧能著述的著作也被尊为“经”,名《六祖坛经》。但是,这样一位大智者,出家前,却只是一位砍柴的樵夫,既没有读过书,也不懂得看书、写字,由此可见,往往“下下人有上上智”。
    其实“下下人有上上智”这句话,也是慧能大师说的。当年,五祖弘忍要大家写一偈子,看看大家学修的境界如何,神秀写的偈子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试,勿使惹尘埃。因不懂字,他不知神秀写的是什么,就对当时江州别驾(地名、官名)说:本人不识字,请为我读读。听完别驾对神秀偈子的读诵后,他对别驾说:本人也有个偈子,麻烦你代为书写一下。别驾轻视他没有文化,对他说:你也要作偈子,真是稀罕事呀。为此,慧能讲道: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慧能的偈子,就是千古传颂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还有个典故说:佛陀时代的周利槃陀伽比丘,是个弱智的人,学什么,做什么,都不会,佛陀安排他扫地并教他颂“拂尘除垢”偈。可他反复扫也扫不干净地,偈句反复记也记不住。但是,佛陀对他没有失去信心,而是鼓励他, 帮助他扫地记偈子。长年累月,他慢慢的扫得好了,偈子也慢慢记住了,还进一步体会到“拂尘除垢”的意义。周利槃陀伽认为,尘垢是两方面的,一是外在的,是看得见的灰土瓦石,容易清除,另一是内在的,是看不见的贪嗔痴,要用大力才能清除。经他不断地扫地,不断地持偈,后来,终于了知法性,获证真理。解脱之后,他去见佛陀,说:佛陀,我已拂除心内的尘垢。周利槃陀伽的修行故事,也说明了同样的道理。
 [NextPage]   (74)要为儿女树立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佛陀,他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今天,这么多人还在朝拜他仿效他学习他。
    许多时候,身教胜于言教。
    作为父母,对儿女,除了言教之外,身教即树立榜样,是非常重要的。
    有个报道说:有一天,美国一所大学的日文班里,来了一位五十多岁的老太太学生,学生们以为老太太退休之后心里空虚来这混混时间,就不大为意,可时间久了,他们发现她不仅每天总是第一个到教室,还很认真地温习功课、听课、做笔记、提问题,每次考试前,老太太更是紧张的不得了,忙着复习。
    某天,有位老教授忍不住开口问她了:这位女士,你年纪这么大,还这么自律,想必您一定有一群有教养的孩子,是吗?
    原来,这位母亲不是一般人,她正是朱木兰,她的女儿赵小兰,是美国第一位华裔女部长。
    再看看,泰国总理川立派的母亲——川梅。川立派当了总理,但是川梅呢,照常在曼谷的一家市场内摆小摊卖豆腐、豆饼。
   人家劝他:你儿子当了总理,你还干这,多辛苦,也不合身份呀。
    她说:儿子当总理,那是儿子的出息,与我摆摊并没有矛盾,我不觉得丢人。
    川梅最高兴的事,就是看到作总理的儿子,下班回家后,狼吞虎咽地吃她亲手做的豆腐。
    泰国媒体为此评论说:一个来自平民阶层的平凡母亲,教育出一名以诚实正直而受人尊敬的总理。
    (75)要从小中见大
    佛教讲,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粒米大如须弥山。又说,从一滴水中可以品尝到海的味道。中国传统中,也说,一斑见豺,一叶知秋,我们要懂得从平常中看到不平凡,从小中见大。
    当年,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对第一天来上课的学生提了个要求:从今天开始,每天甩手300下。一年后,他问学生 :每天甩手300下,谁坚持到了今天?坐中,只有一个人举手,苏格拉底当时就断定此人有出息,果不其然,他就是后来成为著名大哲学家的柏拉图。
    在这,甩手,虽是小事,但从对甩手的坚持,可以看出那学生为学、办事的恒心,一个事事恒心的人,注定是会成功的。
    很多大的事情,或者说,本质的东西,我们是不易直接看到或接触到的,因此,要从小处着眼、小中见大,要掀开假象看真实,从现象中推断本质。
    (76)儿女要敬重父母
    佛教中,有本《父母恩重难报经》,缕述了父母犹其是母亲对儿女的情深似海恩重如山。 
    父母对儿女的感情表达方式也是特殊的。
    有个真实的故事:
    在苏格兰的格拉斯哥,有个女孩离家出走了,历经磨难和挫折后,她消沉了,沦为应召女郎,许多年过去,他父亲去世了,母亲也老了。
    但这期间,母亲没有停止过找她。
    她找遍了城区、街道,以后找到收容所,哀求每个收容所:请让我把这幅画贴在这儿,好吗?画上是她自己——一位已经白发苍苍,但满脸微笑的母亲,下面加一行她手写的字:我仍然爱着你,快回家吧!
    巧的是,某日,女孩进了一收容所,她正领一份免费午餐时,无意中看到了那幅贴画,当她立在画下,认真看了画面及上面的文字后,她泣不成声了。
    这时,天已黑了,她不顾一切奔向家中。
    当她到家门口时,已是凌晨了,她轻轻地敲了敲门,门自然开了,没上锁。
    她紧张了,以为是进了贼人。因记挂着母亲的安危,她一下子闯到母亲的卧室,卧室之门也没有关,她发现母亲正安然地睡着。
    后来,女儿问母亲为何门都没锁时,母亲忧怨地说:自从你离家后,这扇门就再也没有上锁了。为什么,她期待女儿能够随时回来,回来时,能随时进得门来。
    所以,佛教说:世间有四种大恩,其一就是父母恩,学佛不孝父母,则学佛无益。
    古往今来,佛典及祖师著作中,讲儿女报恩的典故很多。比如,玉琳国师孝心很深,所受施物,常五分:供佛、为法宝流通、供父母、放生、自用。
    总之,父母恩深,终生难报,犹其是母亲之恩,因为,一个女性,从处女到新娘,再到母亲,直至去世,她对儿女,心用的最多。因此,作为儿女,一定要特别的敬重母亲,把她当做堂上的活佛供奉。
    关于把父母当“堂上的活佛”来拜,历史上,有个典故。话说:有个出家人,信佛虔诚,一心要见到佛菩萨,就到处朝山,一次,他行脚到了普陀山,在潮音洞附近,遇上一个老头,老头告诉他,你要见佛,佛已经到你家了。老头说:有个人,披着被单,倒拖着鞋子的便是。
    一听佛已到家,那行脚僧马上往回赶,半夜到家,母亲一听儿子敲门和叫声,很高兴,急忙的连衣服也没穿全,抓起床上被单就披在身上,慌忙的连鞋子也没穿好,倒拖着鞋子就去开门见儿子。
儿子——这僧人一看,这不正是老头讲的“堂上活佛”吗,他一下子拜下去,泪流满面。从此,不再远行,而是好好在家侍候老母亲。
    有人会说,我条件不好,没钱孝敬父母,其实,报恩不在于物质,而在于那份心。
    当年,有个小孩很好踢球,但因为穷,买不起球,就用椰子壳代替,一位足球教练知道了,就买了个球送给他。某年,圣诞节到了,小孩想,我没钱买东西送我恩人,就为之出点力吧。于是他就跑到教练的园中挖了一个树坑,教练问他干嘛,他说:我没钱买东西送你,这圣诞节,就为你的圣诞树,挖个坑吧。教练很感动,就极力帮忙他,后来,他成了有名的球星——贝利。
[NextPage]    (77)蹲下去是为了跳得更高
    退一步风平浪静,让一步海阔天空。
    当身处逆缘时,我们虽挺直腰杆,但不得不低下头。没有人一生可以不遇逆境。有人问:什么船最安全。阿那哈斯说:离开大海的船。但船,怎么能离开大海呢。所以,逆境时一定要调整心态。据说,美国之富兰克林就非常赞赏这种为人处世哲学,他年轻时,有次,去拜访一位老前辈,当他抬头挺胸进门时,一头被狠狠地撞在了门槛上,老前辈一看,意味深长地说:年轻人,该低头处且低头,否则,会头破血流。富兰克林把这话作为人生的座右铭,且从中受益终生。
    佛教提倡慈悲、忍让,就是要求人们在必要时要能够以柔克刚、以退为进,蹲下去是为了跳得更高。
因此,我们遇到逆境,比如:官场不顺了,学业不顺了,婚姻不顺了,职业不顺了,生活不顺了,这时,就要有该低头时且低头的精神,在低头中思考、集蓄力量,为了再一次仰起头。
    当年,项羽与刘帮争雄中,因为一战失利,就自杀于乌江边,成为千古遗叹,这是只会伸不会曲的结果。所以,后人评价项羽时,认为他有勇而无谋。认为,他在一战失利的情况下,如能懂得进行战略退却,那么,就“卷土重来未可知”。
    而越王勾践就不同,他被吴王夫差打败后,成为俘虏,在睡草棚,为马夫的情况下,仍不失复国的勇气和决心,每天尝一尝自备的苦胆提醒自己。后来,经过千辛万苦,终于打败了吴王夫差,完成复国大计。
    当然,要强调的是,低头,不等于弯腰,低头,不应以弯腰为代价。
    (78)要战胜客观需先战胜自己
    日本有个白隐禅师,是位持戒纯净的修行者,曾经,他被一件事冤枉了多年,那几年中,他不辩解,也不烦恼,为什么会这样?后来,有人评价说:因为,他已战胜了自己,所以,不被客观左右。事情是这样的:
    白隐住寺附近,有个女孩,未婚先孕,父母很生气,要求她讲出谁是男友,因为某些原因,女孩不敢告诉实情,但又被逼的没办法,只好说是白隐,为此,女孩父母找白隐理论,白隐只是淡淡的说:是这样的吗?
    女孩生下小孩后,其父母又把小孩抱到寺院,要白隐养。白隐还是那句话:是这样吗?便把她收养了。小孩长大后,女青年及其男友再也不忍让白隐继续蒙受不白之冤,就向其父母说出了实情。为此,他们一家来向白隐道歉并领回小孩,白隐还是那句:是这样的吗?
    有一个得了绝症的琴师,求救于一个医术高明的禅师,禅师给他一个密封的药方并要求他:等你自然弹断了100, 根琴弦,才能打开药方,包你一试就能病瘉。并交待:如未遵嘱,药方便无效。
    因为这个希望,他努力弹他的琴。
    五年、十年过去了,某天,他自然弹断了100根琴弦,他兴奋地打开药方,药方竟然是一张白纸。他好绝望。不出一个月,他死了。
    为什么能熬十年,而不能过一个月。因为,十年中,他有信心、希望,所以战胜了自己。而那一个月间,他失去了信心、绝望了,摧毁了自己。
    有故事说:一个得绝症卧床小女孩,天天看着窗外树,随着一天天的过去,树上叶子越来越少,最后,只剩, 下一片叶子了,他的精神也快垮了,她在想,待那片叶子再掉下,自己也差不多了。某天,又一夜风雨来,最后一片子,也落下了。一个青年,为了给她信心,便模仿落下的那最后一片叶子,画了一片,连夜将之绑在那原来的位置上。第二天,小女孩醒来,见那叶子,虽经一夜风雨,仍不屈地生长在那儿,就来了生存的信心,病逐渐好了,也能起床了。一天,她到厅外,到树下,终于发现那叶子是假的,她一下子晕倒了,再也没有起过床。不久,也死了。
    这个病女孩为什么会那样,道理与琴师之死一样。
    (79)不可机械地看待因果法则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果相续,丝毫不爽。但我们不能简单机械地看待因果。有人说,某人穷了,是因为前世太铺张浪费或太小气了;某人没有妻儿,是因为前世妻妾成群或太花心;某人短命,是因为前世杀人或不放生的结果。这么说来,似有道理,但其实呢?太简单、太机械。
    因果,是非常复杂的一个过程,在内因和外缘的结合过程中,会不断受到新的内因、新的外缘的作用,也就是说,一个因会成为另一件事的缘,而一个缘又会成为再一件事的因,世上万物,相互作用、互为因果,不是一加一就等二那么简单。
    比如:一个西方人杀了一个东方人的父母,这个东方人,一个可能是,报仇雪恨,去想办法杀那个西方人或西方人的父母,但这之外,还可以有另一个可能,那就是,他想到自己父母被杀的痛苦,从而联想到别人,已之不欲,勿施,, 于人,冤冤相报何时了,于是,就以慈悲心化解仇恨,, 而不去报复那人及其父母。
    从这可以看出,同样一件事情,起码就有两个以上的结果,为什么?因为,有许多东西影响着他的决定,甚至,一念之不同,其结果就天壤之别。
    曾经,有三位总统候选人,他们年轻时的表现分别如下:
    第一位:笃信巫医和算命、卜卦,有两个情妇,嗜烟好酒。
    第二位:天天睡到中午才肯起床,大学时曾经吸毒,曾经两次被赶出办公室,一晚没酒都不行。
    第三位:曾是国家的战斗英雄,保持素食习惯,从不吸烟,只是偶尔来点啤酒,奉公守法。
    如果是你,你会选谁作总统呢,我想很多人会选第三位,但是,我要告诉你,第三位是德国的阿道夫·希特勒。第一位是美国的富兰克林。第二位是英国的丘吉尔。
    所以,因产生果,是非常复杂的过程,千万不能将之简单化、机械化,这样,很容易看错人或判断错事,从而误己误人。
 [NextPage]   (80)两个公案,请参参
    1. 宣州刺史陆亘大夫问南泉:古人在瓶中养了一只鹅,鹅渐渐长大了,瓶口因为小,鹅出不了瓶子。如今,不得毁坏瓶子,不得伤到鹅儿,你说,怎样才能让鹅出得了瓶子。
    2. 有个人,在高树上,他脚不踏枝,手不攀枝,身不着枝,惟有口衔到一枯枝,这时,底下过来一人,如开口喊救命,就会掉下摔死,不喊、那人又不知高树上有人处于险情,你说,该怎么办。
    (81)不应以职业论贵贱
    佛教提倡众生平等,这平等指:
    1.人与人之间的平等
    2.人与动物之间的平等
    为什么平等,因为,众生皆有佛性,佛性平等。
    当年,印度传统文化中分人为四个阶级,即四种姓,认为婆罗门从梵天嘴里生,所以高贵,而首陀罗从梵天脚底生,所以低贱,对此,佛陀给予强烈的批评和反对,在佛陀的弟子中,有皇族,也有理发师,甚至妓女、强盗,他以实际的行动来说明自己的主张。
    有次,但丁应邀到国王宫中作客,因他没穿朝服而是着破衣,侍者因不认得他就是但丁,只安排他到一小角落,也没人睬他。后来,但丁换了一身锦绣来,被安排在国王旁边。吃饭时,但丁一再将食物搁在自己锦绣衣上,还有酒,国王奇怪,群臣喑笑。国王忍不住,问他为何如此,他说:先前,他着破衣来,没人理,现在,好衣来,受厚待,可见,受重视的实在是这衣服,因此,也应让衣服享受点美味佳肴。大家听了很惭愧。
    美国哈里·杜鲁门当选总统后,记者采访其母亲。
    记者:你有这样一个儿子,你一定很自豪。
    哈里母亲:是的,不过,我还有一个儿子,同样令我骄傲和自豪。
    记者:他是做什么的呢?
    哈里母亲:他是农民,现在正在地里挖土豆。
    从佛教的观点,有德尽职,就是最高贵的人和职业了,不同的人和职业,对社会各有不同的作用和意义,因此,不应以职业论贵贱。
    (82)为人处事要讲究方法
    佛陀说法,讲究应机,提倡随机施教。
    比如,对小孩,佛陀教他们要不妄语等,而不讲高深的业、轮回理论;对老者,常讲禅定、涅槃;对国王,常讲国土危脆,谈恶习如石,落水见底,讲地狱、布施;对僧人,常讲三界火宅、六和合;对女人,常讲美丽如花、一闪即过、有情皆苦。处事也是如此。
    当年,法国歌唱家玛迪梅普莱的私人林园,经常有人进入里面走动、摘花草,甚至野炊和搭帐逢过夜,把林园弄得不象样,她为此很苦恼。
    管家知道后,就在林园篱笆上,竖起一个“私人林园、禁止入内”木牌,但无济于事。
    后来,玛迪梅普莱想出一个办法,他让管家把原来牌子上的八个字改成:“如果在林中被毒蛇咬伤,请不要慌,最近医院距此15公里,驾车约半小时即可到达。”
    从此,再也没有人进入她们的私人林园了。
    当年,有个百万富翁,用百万美元现金作担保,向银行贷款1美元,银行职工和经理皆莫明其妙。为什么,原来这个富翁身上带着百万美元现金,因要办事,带着不方便,一时又没地方寄,很不安全。百年前,不像现在,银行这么方便。怎么办,他想出一个办法,他来到银行贷款部,要求贷款一美元,用百万美元作担保,目的,就是为了让银行为她免费保管这笔钱。
有个新来的老板召集员工训话,训话之前先点名,当他叫“阿牛”时,没人答,他又叫一声:“阿牛”,这时,一个员工站起来,说:“老板,我叫阿吽,那个字读吽,而不读牛”。人群中,爆发出一阵笑声。这时,另有一个小伙子
    ——他是打字员,站起来说:“老板,对不起,是我把吽字打错了,打成牛字”。老板挥挥手:“下次注意,不能再马虎了”。过几天,阿吽被炒,打字员被提拔为公关部经理。
    (83)学佛不忘爱国
    很多人会说,我只管学佛,管他国家什么事,这种思想,看似对佛虔诚,实际上,对佛教的发展不利,也违背了佛陀的精神。
    古语说: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国家状况不好,我们也无法安心修行。因为,佛教虽然无国界,但佛教徒有自己的祖国。
    有次,琉璃王率兵远征,准备攻打佛陀的祖国迦毗罗卫,佛陀知道这消息后,马上赶到琉璃王将通过的大道,在大道旁的一棵光秃秃的树下坐下。当琉璃王兴匆匆率兵到来时,并看到路边的佛陀,感到很奇怪,就问他:佛陀呀,那么多有叶子的树下你不坐,为什么偏偏坐在一棵没有叶子的树下呀,你看这么热。
    佛陀说:那些树,叶子再浓,也是别人的,只有亲族的庇荫才最可靠呀。
    琉璃王明白佛陀的意思,由于碍于佛陀的威力和面子,他就暂时退兵了。可见,佛陀是个爱国护国的典范。
    弘一法师曾经也说: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
    春秋时,有隐士叫田仲。一天,宋国的屈谷拜访他,给他带了个实心葫芦,田仲看了看实心葫芦,就说:葫芦之所以可贵,就因为他的空心,可以装水装物,这葫芦,就是破开了,也不能装物,我拿来有何用处。
    屈谷反问说:现在,先生你,虽然不依赖他人而食,但是,躲在这里,不为大众和国家做事,对大众和国家,少有益处,与这实心葫芦有何不同?
    田仲听罢,一下子呆住了。
    当年,孙中山先生讲过一个故事:
    有个印尼华侨中的千万富翁,有次,他夜出访友,因忘了带夜间通行证,结果,被巡捕扣住,不让返回。当时当地法律规定,华人夜出,如无夜出通行证,一旦被查获,轻则罚金,重则坐牢。出于无奈,他只得花一元钱请个日本妓女保送自己回家。为什么请日本妓女,因为,荷兰巡捕不干涉日本妓女的客人。
    因为旧中国的不强大,华人在世界各地倍受岐视,可见,没有强大的祖国,就没有国民的尊严。
    因此,中国宗教界提出:爱国爱教。这不是在空谈,实在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NextPage] (84)自己为自己负责
在南传佛教中,出家人,早晚要用这么一段话:
我们不能超越老,不能超越病苦,不能超越死亡,我们所拥有的一切,不论是喜欢或讨厌,最后,终将与我们背离、分散。只有,业力随身,我们是自己业的主人,是自己的继承人,是因为自己的业而生,是自己的业的亲族和同伴,我们依赖于自己的业的支撑而生存,不论我们造的是善业或者恶业,我们必将去承担。
为此自己要为自己负责。
    有个11岁男孩踢足球打破邻人玻璃,邻居索赔12.5美元,父亲要他为自己的过失负责,他很为难,小孩哪有钱,父亲同意借他12.5美元,但一年后要还。于是,男孩开始打工生活,直至还掉钱。此小孩就是后来的美国总统里根。
一天,苏学士见到一幅观音图,见观音手上也持佛珠,有点纳闷。
问佛印:观音拿佛珠,干什么?
答:念圣号呀!
问:念谁?
答:念观音菩萨。
问:怎么观音菩萨念观音菩萨。
佛印开示道:求人不如求己呀。
佛教很强调主观能动性。
佛不是上帝,不是主宰者,不是万能,如果万能,以他的慈悲,早就把我们超生到彼岸。
佛说:我们的命运由自己创造,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
那佛作什么。
佛是引路人,我们迷路了,他给我们指引道路与方向。
佛是好医生,我们生病了,他给我们灵丹妙药。
我们自己不走路,不能达到目标,到达彼岸;我们自己不吃药,不能康复身心,获得解脱,
因此自己要为自己负责。
佛救自救者。
(85)发勇猛精进心
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佛,曾经五载参访,六年苦行,于一天,接受牧女的供养后,来到尼连河边,菩提树下,在一块大石头上,铺上吉祥童子所献的吉祥草,结跏趺坐,发誓道:不成佛道,誓不起此座。
这誓愿说明什么?
地藏王菩萨,也曾发誓愿说: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这里,引用些古今句子:
日本人,教儿女的一句名言是:孩子,你们要有雄心壮志。
宋代朱熹:阳气发处金石亦透;精神一到何事不成。
毛泽东: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徐特立:丈夫落魄纵无聊,壮志依然抑九霄,
非同泽柳新稊弱,偶受春风即折腰。
浦松龄自勉联: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有志者事竟成;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苦心人天不负。
  鉴真大师七渡沧海方到日本,他说:为大事者,何惜生命?
  玄奘大师取经于印度,沙漠途中,饥渴交逼,发誓说:宁向西天一步死,不返东土一步生。
战国时,大将吴起,年青时,要出门闯世界,与他母亲告别时,说:母亲,我吴起,不为大臣公卿,决不回家。
李清照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韩国前总统金泳三,中学时代书一字条贴在宿舍墙头,谓:未来总统金泳三。
  朱榕基说: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永往直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引这些句子,用意何在?
  我要向大家说明:
  不管从事那一行,对自己从事的事情,都要有坚定的信心,要有广大的愿心,要勇猛精进,要勇往直前。
  俗话说:滴水穿石,集沙成塔,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只要你敢于为自己负责,只要你勇于为自己负责,发勇猛精进心,改变你的因缘,创造你新的命运,那么,你的理想,必定能在相当程度上,获得实现。
  学佛,也一样。
  一首古诗说: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才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天生我才必有用,我们大家,天生是佛种,要成佛。
  希望大家努力: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开天下万世之太平。
作佛教的眼睛、作社会的柱子、作人类的良心。 
  那么,你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
    你若向火汤,火汤自枯竭;
    你若向地狱,地狱自消灭;
    你若向修罗,恶心自调伏;
    你若向畜生,自得大智慧。
    谢谢各位。
    (释本性法师讲于美国纽约东禅寺、新加坡佛教青年弘法团、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大丛山西禅寺,根据录音整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