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窝的图片:中国边境贸易地理--Life`s Design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23:02:29

中国边境贸易地理

关键词: 中国    边境    贸易    地理                                          

中国边境贸易地理(于国政 编著)

http://dlib.mfounder.com/Books/010/010/050/html/ggggg1013077/L000000000003483.htm

云南省边境贸易区

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东邻贵州、广西,北连四川、西藏,西与缅甸毗邻,南与老挝、越南接壤。边境线长4060公里,其中,中缅边界1997公里,中老边界710公里,中越边界1353公里,云南省总面积39.4万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94%。全省人口3782万人。主要民族有汉、彝、白、哈尼、壮、傣、苗、傈僳、回、拉枯、佤、纳西、瑶、藏、景颇、布朗、普米、怒、阿昌、崩龙、蒙古、独龙、基诺等族。少数民族总人口1370万人。

一、开展边境贸易的基础条件

(一)省内条件

全境地势由西北向南倾斜而下,其中山地之84%,丘陵占I0%,平坝仅占6%,地表大致可分为滇东高原(位于丽江、剑川、下关至礼社江、元江一线以东广大地区,是云贵高原的主体)、滇西南高原(元江、礼社江的西南、下关至保山一线的东南)、滇西高原(怒江以西、营盘街以南)、滇西北横断山高山峡谷(丽江、剑川、下关一线以西,巍山、保山营盘街一线以北)4个区域。山脉多与大河平行排列,主要山脉有高黎贡山、怒山、云岭、玉龙雪山、无量山、哀牢山、乌山等。各山脉大致在海拔2000至4000米左右,山间各河下切成幽深峡谷,高差可达3000米以上,形成著名的滇西纵谷区。梅里雪山卡格博峰海拔6740米,是本省最高峰。

河流主要有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南盘江、元江、伊洛瓦底江6大水系。金沙江为长江上源,石鼓以下的虎跳峡最狭处仅30米宽,峡区长16公里,落差近200米,与两岸相对高差3000多米,是世界最深峡谷之一。澜沧江出国境后称湄公河,注入太平洋。怒江出国境后称萨尔温江,注入印度洋。怒江以西各河属伊洛瓦底江流域,以龙川江较大。元江又称红河,向东南流经越南注入太平洋。南盘江为珠江上源,支流较多,常潜入岩溶洞穴成地下河。

本区湖泊共有20多个,是我国湖泊较多的省区。滇池是云南最大的湖泊,又名昆明湖,面积297平方公里,湖区风景优美。洱海面积246平方公里,也是著名游览风景区。

全省基本属于亚热带高原季风型气候。特点是垂直变化显著,干湿季节分明,年温差10℃—12℃,日温差大,12℃—20℃。全省年平均气温4℃—24℃、大部地区15℃左右,西北部气温低,南部河谷地区气温高。最冷月1月8℃—17℃,极端低温曾达—25.4℃;最热月7月11℃—29℃,极端高温曾达42.3℃。全年无霜期170—320天之间。年平均降水量600—2300毫米,5—10月为雨季,6—8月可集中降水量的60%,西北部年降水量少,约500毫米左右,西南部年降水量可达2500毫米,是全国多雨区之一。

本省矿产资源以有色金属和磷为多。锡的保有储量居全国第二位,个旧锡矿驰名世界,东川、永胜、易门的铜,昆阳、澄江的磷等储量丰富。兰坪铅锌矿为全省第一大铅锌矿。大理石因产于大理而得名,是优良、美观的建筑材料。森林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5%,滇西北是我国重要林业基地之一。有云南松、滇油松等特有树种,南部出产热带林木。林区盛产多种珍贵药材,主要有三七,天麻、虫草、麝香、鹿茸等。云南省在南部地区引种了橡胶、咖啡、油棕、金鸡纳、胡椒、剑麻、香茅、紫胶等热带植物。省内盛产多种水果,以昆明宝珠梨、大理雪梨、蒙自石榴为著名。

省内水力资源蕴藏相当丰富,约之全国的1/5。地热资源也很可观,已知温泉400多处。野生动植物资源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国家在南部西双版纳地区设立了勐腊、勐仑、勐养等多处自然保护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独具特色。

云南目前经济实力较强,已建立有色冶金、钢铁、电力、煤炭、化学、机械、建材、卷烟、食品、森工、纺织、轻工等12个大类69个工业部门。初步形成门类基本齐全,结构比较合理,有一定基础的工业体系。有色冶金工业在全国占重要地位。个旧锡矿产量居全国之首。东川所产“云铜”,色泽如银,质地优良。全省建起了滇东北和开远、个旧两大电力网。手工业传统产品有大理石制品、昆明斑铜、个旧锡器、桃花刺绣等。农业已建成一批农产品生产基地,例如,商品粮生产基地,出口茶叶生产基地,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本省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其次为玉米、小麦、豆类、马铃薯等。经济作物以油菜、烟草、甘蔗、茶叶、花生、棉、麻种植较多。西北部以畜牧业为主,丽江马为全国优良马种。

铁路是全省交通主于,成昆、贵昆、昆河、蒙宝等线联系国内外,南昆(南宁一昆明)、广大(广通—大理)线正在建设中。公路干线主要有昆明至打洛、那发、畹町、贵阳等联系省内外和边境。水运可通行机动船的航程有700多公里。特别是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运的开发,对中国大西南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经贸关系的意义和作用重大。航线开通后,西南地区的商品如以昆明为起点,实施水路联运到东南亚各国,运距比绕道华南海港缩短了3000公里,节省时间5/6,运费降低60%以上。并将带动西双版纳州的边境贸易和经济的发展。航空以昆明为中心,可直通北京、上海、西安、成都、重庆、广州、桂林、南宁、长沙、保山、昭通、思茅等地。国际航线有昆明至仰光等航线。不断完善的铁路、公路运输网络以及通讯、邮电枢纽与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使云南省形成较强的经济实力,为开展边境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条件。

根据国家对外开放的有关决定,云南省多次制定下发了有关恢复和发展边境贸易的政策性文件,以及发展边境贸易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从而造成边境贸易迅速发展的有利条件。

从社会条件看,云南省与周边国家具有文化同源,生活习惯相近的特点。除汉族外,云南有16个少数民族跨边境而居,他们宗教信仰相同,风俗习惯一样,长期交往中没有语言障碍,历史上形成渊远流长的亲缘关系,为发展边境贸易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境外三国环境条件

从云南省开展边境贸易的境外条件看,首先,缅、老、越三国具有资源优势,是世界上仅存的几个资源富集而未开发地区之一,特别是其林木资源、生物资源与矿产资源与云南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其次,周边三国与中国尽管都是发展中国家,但三国与云南毗邻的边境地区经济实力与云南相比很弱,并且其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因此,云南与周边三国存在着经济互补性。再次,周边三国有140多万华侨,他们大多经商或经营企业实体,是云南开展对外经贸合作的主要合作伙伴。

二、边境口岸体系的建设与进出口商品结构

(一)边境口岸体系

目前,云南边境口岸体系已经形成,它包括8个国家一类口岸:畹町、瑞丽、河口、勐腊、景洪、思茅、金水河、麻栗坡,8个二类口岸:片马、腾冲、盈江、章风、南伞、孟定、孟连、打洛,以及90余个通道互市点等。从总体上看,云南已形成西、中、东三路较为集中的对外通道和口岸群体,构成了云南在地域上全方位向周边三国开放的基本格局。其中,西路以瑞丽、畹町为主,中路以勐腊为主,东路以河口为主。现将主要边境口岸分述如下:

1.瑞丽口岸

瑞丽口岸位于云南西部,德宏州西南。东南(邻缅甸掸邦)、西南(邻克钦邦)、西北毗邻缅甸,东连畹町、潞西,北接陇川,地处瑞丽江河谷盆地中。1987年被国家确定为一类口岸。瑞丽市姐告口岸距德宏州芒市106公里,距昆明896公里,距缅甸对华贸易的主要口岸木姐仅500米,距缅甸木姐市4.5公里,距缅甸南坎镇32公里。姐告口岸公路与境外吏迪威公路相接。瑞丽弄岛口岸与缅甸南坎镇隔江相望。瑞丽除姐告、弄岛口岸外,中缅沿瑞丽江水道相通,有习惯性渡口20处,通道近30个,均设有海关监管站、边防检查站等机构。

瑞丽市总面积917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73%,坝区面积占27%。

1991年瑞丽总人口8.3万人,傣族占45.8%,汉族占38.5%,景颇族占12.6%,德昂、傈僳等民族之3.1%,这些民族几乎都是跨境而居,语言相通,习俗相同。

为适应边境贸易的发展,瑞丽交通、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发展。建成边境贸易市场、农贸市场和货物仓库区。

瑞丽有云南省内外开设的边境贸易商号130多家,长年经商者多达5000余人。

近年缅方边境贸易对象从层次、范围上看变化很大。起初边境贸易对象主要是缅甸华侨私商。目前,缅方边境贸易伙伴对象包括缅甸国家贸易进出口公司、集体销售合作社、个体集团公司、缅甸私商以及边民等。

瑞丽边境贸易出口商品主要为针棉纺织品、机电产品、日用百货、医药器械、五金文化产品以及烟酒糖等商品;进口商品主要是农副产品及原材料,例如,木材、粮食、土特产品、矿产品、海产品以及南药等。

1988年瑞丽小额贸易总额为3456万美元(按当时1:3.722折算),占全国边境贸易额6.53亿美元的14.2%;占云南省对缅边境贸易额23145万美元的40%;占云南全省边境贸易总额的39.30%;占德宏州边境贸易总额的44.3%。

1991年瑞丽边境贸易进出口总额达9亿多元。1992年上半年边境贸易额近6亿元,边境贸易提供的税利之财政收入的80%左右。

随着贸易规模的扩大,瑞丽边境贸易形式从小额易货贸易向现汇贸易发展,从互通有无向转口贸易发展,从边境商品贸易向边境跨国旅游、经济技术合作等服务贸易领域发展。例如,1991年5月开通了“瑞丽—木姐或南坎”一日游,1992年上半年跨国旅游者超过3万多人次,平均每天有200多人次参加中缅边境一日游。

总之,正是边境贸易带动了瑞丽这座新兴的贸工旅型口岸城市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到1989年,迅速发展的第三产业已在瑞丽经济结构中占主导地位(见表6—1)。1991年瑞丽国民生产总值达20756万元人民币,人均国民收入2009元。瑞丽口岸在云南省边境贸易口岸中占有重要地位。

2.磨憨口岸

磨憨口岸位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东部勐腊县境内,地处云南省最南端,西部与缅甸隔江相望,东南、西南与老挝毗邻。边境线长740.8公里,其中中缅段63公里,中老段677.8公里。西双版纳庄有五条公路通往磨憨口岸,勐腊到老挝南塔市120公里。磨憨口岸是云南中路勐腊口岸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老边境贸易的主要通道。磨憨边境经济贸易区的建立,使磨憨边境贸易又有新的发展。该口岸以易货贸易居多。

该口岸出口商品主要有针纺织品、五金、交电、化工产品、食品、药品、建材、小型农机等;进口商品有胶合板、咖啡豆、芝麻、琥珀、安息香、镀锌铁皮等。

勐腊1992年边境贸易总额超过1亿元人民币。

3.河口口岸

河口口岸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东南部河口瑶族自治县,南与越南老街省的老街市、猛康县、巴沙县接壤,边境线长193公里。该口岸历史悠久,1890年以后,清政府在河口设海关,将其辟为商埠。河口口岸于本世纪50年代曾是中越边境贸易的重要口岸,1958年8月关闭。中越边境贸易198g年开始恢复。

河口口岸是云南省边境口岸距省会昆明最近的口岸,铁路距昆明465公里,公路490公里。该口岸与越南老街省省会老街隔河相望。滇越铁路使河口口岸成为云南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河口口岸所在河口县面积1313平方公里,人口7.2万人。河口县确立了“以边境贸易为龙头,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发展的方针”,通过实施优惠政策,加强口岸设施建设、健全口岸机构,不断完善交通邮电通讯条件,使边境贸易迅速发展。90年代初期,每天有上百辆汽车,两列火车通过河口公路口岸和铁路口岸。同时每天还有2000多名中外客商通过河口口岸。1991年河口口岸边境贸易进出口总额达1.3亿元人民币,地方财政税收达400万元。

(二)云南三条主要边居通过进出口商品结构

如前所述,云南省已形成的东、中、西三条边境贸易主要通道和口岸群体,其边境贸易进出口商品结构不完全相同,见表6-2。东路通道分别由滇越铁路和公路、桂越铁路以及红河航道所组成。中路通道由澜沧江—湄公河航道和213国道(兰州—景洪)以及景洪—打洛、景洪—大勐龙,景洪—磨憨和墨江—江城—勐腊等线所组成。西路通道由滇缅公路、中印公路(又称史迪威公路)、滇缅铁路、大盈江(或瑞丽江)—伊洛瓦底江航道构成。

三、云南边境贸易的发展

云南省为了改变边境地区贫穷落后的面貌,发展地方经济,搞活商品流通,促进沿边对外开放,提出“打开南门,走向亚太”的战略决策,把云南省27个边境县划为边境贸易区,力争在短期内使边境贸易有较大发展,开拓一条富民兴滇的新路。一些沿边行署和自治州政府,制定了积极发展边境贸易的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提出“以贸易为先导”、“以贸补农”、“以贸补工”的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思路,使云南与周边三国的边境贸易近些年来迅速发展。边境贸易使云南由对外开放的末端变为对外开放的前沿,成为发展边境地区经济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1992年8月云南省正式成立边境经济贸易管理局,对全省的边境贸易及其与周边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进行管理、协调和指导。全省8个边境地州和27个边境县市均设有边境贸易管理机构,统一协调管理本地边境贸易业务。

(一)云南边居贸易的特点

1.多元化的边境贸易市场。云南毗邻缅甸、老挝和越南,并且与三国有4060公里的边境线,因而形成中缅、中老、中越边境贸易的多元化边境贸易市场,并相应形成西线、中线、东线三条主要边境贸易通道。

2.边境贸易按照自找货源,自找销路,自行谈判,自求平衡,自负盈亏的“五自”原则进行。凡经地方政府批准的商号、公司都可以享有从事边境贸易进出口的经营权。

3.以易货贸易为主要方式,交易双方允许用两国货币或双方商定的第三国货币进行差额找补或结算,并在边境口岸设立中国银行,办理边境贸易货币存取和兑换业务。

4.边境贸易实行多渠道、多层次、多种形式经营,双方边境地方民间小型经济合作项目(50万美元或300万人民币以下项目),纳入边境贸易管理范畴。

5.拓宽边境贸易经营范围,采取工贸结合,内外贸结合,贸易与跨国边境经济技术合作、跨国边境旅游相结合的经营方式。

6.边民积市贸易、边境小额贸易和边境地方贸易三种边境贸易形式并存,但以边境小额贸易为主。云南的边境小额贸易是在两国边民互市贸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云南地方政府批准的国营、集体企业以民间商号的形式,通过边境口岸同邻国的私商或其他企业进行的易货贸易。

7.在进出口商品结构上,出口以工业品、日用消费品为主,进口以农、副、林、水产品为主。云南边境贸易出口货源约有一半依靠省外供应,进口货物大部分调出供省外市场和加工出口需要。

(二)云南边境小额贸易

云南省边境小额贸易不但在本省三种边境贸易形式中发展最快,而且在中国边境贸易的小额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具有鲜明的特色。

1.以小额贸易为主的原因

云南全省现有从事边境小额贸易的商号或公司800多家,与境外3000多家私商客户或企业建立了边境贸易商务关系。

1984年由我国经贸部制订并经国务院批准的《边境小额贸易暂行管理办法》,给予云南边境小额贸易特殊的优惠政策,明确规定边境小额贸易由省人民政府管理,极大地调动了云南省地方发展边境贸易的积极性,使其小额边境贸易迅速发展起来。另外,云南边境地区是少数民族集聚区,人口数量较多也是小额贸易突出发展的原因。

2.发展规模

1980年云南中缅、中老边境小额贸易进出口总额为2813万元,1991年增加到12.78亿元,11年增长44倍,年递增52.8%。尤其是1985年~1988年基本上是逐年成倍增长。90年代初,边境小额贸易增长势头有所减慢,年均增长率14%。中越边境小额贸易尽管起步晚,但发展快,1991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6亿元。1992年云南边境小额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22.7亿元,与1980年相比,增长75倍。

由于边境贸易规模的扩大以及地方进出口公司的积极参与,云南1991年出口创汇4107万美元,比1990年增长74%,创汇商品共148种,其中,卷烟创汇634万美元,石蜡635.5万美元,内燃机450.6万美元,电池429万美元;创汇超过上百万美元的商品还有:洗衣粉、涤棉印花布、盘条、自行车等。由此可见,云南边境小额贸易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小额”规模已经不小,边境贸易已远远超出“边境”所容纳的地域范围,成为替代国家进行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国际贸易。边境贸易进出口商品扩散到其他国家,向转口贸易发展。同时,借道邻国开展过境贸易也成为边境贸易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

1993年云南省边境贸易进出口总额为3.7亿美元,比1992年增长26.47%。其中,出口2.5亿美元,增长37.72%;进口1.2亿美元,增长8.28%。边境贸易进出口总额比重已占该省对外贸易的1/3,对全省的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在首届昆明出口商品交易会上,接待周边国家客商近2000人,其中缅甸933人、老挝162人、越南256人,泰国645人,占东南亚来宾总数的77.50%;签订进出口合同8.36亿元人民币,其中对缅甸占80.7%,对越南之15.3%,对老挝占4%。

3.进出口商品结构

1991年云南省边境小额贸易进出口商品结构(所占比重)及贸易额构成如下:

(1)进口商品结构及贸易额

农产品35%,其中,芝麻17058吨、5038万元;豆类18063吨、3374万元;林产品31%,其中:木材19万立方米、11700万元;藤条12404吨、1597万元;矿产品13%;海产品11%,其中:虾米1664吨、2079万元;动植物药材6%;畜产品4%;其他商品(玉石、于鱼、皮革等)。

(2)出口商品结构及贸易额

纺织品40%,其中,棉(涤)布8647万米、24891万元;棉纱4621吨、5501万元;百货文具17%;石化产品11%,其中:石蜡20561吨、4613万元;电池4617万只、3857万元;建材10%,其中:钢材27155吨、5160万元;机电产品9%,其中:内燃机23196台、2630万元;医药7%,其中:中成药、西药5741万元;烟、酒、食品6%,其中:卷烟1.8万箱、3432万元;其他商品(水泥、石油、自行车、圆钉、洗衣粉等)。

1994年云南出口商品结构中,初级产品比重有所下降,工业制成品比重增至52%以上。

总之,边境贸易的开展不但可以从邻国获得丰富的原材料和出口创汇,而且可以使中国商品进入周边三国市场。

4.云南边境贸易现存问题

目前影响云南边境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中国商品竞争力低,例如,在缅甸北部的腊戍,中国商品占有率达70%,在缅甸中部的曼德勒力35%,到了仰光仅有10%。中国商品在邻国市场占有能力低的主要原因是,其质量和包装均较差。同时,这些出口商品的质量和包装问题也影响其售价。同样是在腊戍市场,因花色和包装欠佳,上海产的布伞每把售价为300缅元,而新加坡生产的布伞每把售价高达500缅元。因此,边境贸易既存在发展的机遇,又面临着严竣的挑战。关键是应加强管理,制定相应政策,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才能使边境贸易稳步深入发展,使其发挥“利国、富民、睦邻、安邦”的重要作用。

(三)云南边居贸易对该省经济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缩小了边境地区与内地经济发展差距,给边境地区的经济带来了活力,使边境地区迅速脱贫致富;2.充分利围云南陆路边境口岸的区位优势,边境贸易促进了边境口岸城镇商业的繁荣,商贸业的发展又带动了相关产业部门如服务业等的快速发展;

3.由于云南周边三国工业不很发达,难以保证本国市场对工业品的需求,相比之下,云南加工工业却具有明显的技术和生产上的优势,不但能保证三国边境贸易市场对某些工业品的需求,而且能使云南省的加工工业获得新的市场;

4.虽然边境贸易还只是一种低层次的对外贸易,但是边境贸易的开展,可以使一大批人从事对外贸易的业务活动,这是培养发展市场经济所需人才以及进行国际贸易业务方面的初步培训的极好途径;

5.加强了民族团结,稳定了边疆,促进了边境地区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发展,增进了与邻国的睦邻友好关系。

四、云南同周边国家的服务贸易

(一)经济技术合作

虽然云南周边三国经济发展水平在某种程度上低于云南,能够开展经济技术合作的领域也比较有限,但是云南与周边国家存在着明显的资源互补、产品互补、科技互补,使双边的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逐步发展扩大。经济技术合作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例如,在境外建合资和独资企业、组建公司、开商号、承包工程以及进行劳务合作等。这不但使边境商品贸易保持强有力的后劲和较快的增长速度,促进云南经济发展,而且使边境贸易向边境服务贸易、边境技术贸易等更高级层次的经济技术合作领域发展。到1992年底,云南省与周边国家开展经济技术合作项目共37个,总金额1.2亿多美元。例如,在老挝合作项目有承包修建南塔机场跑道,承建万荣水泥厂、万荣至琅勃拉邦变电站,建设乌多姆塞汽车拖拉机修配厂;在缅甸承建水泥厂、绕碱厂等。1993年在“昆交会”上与周边国家签订经济技术合同21个,总金额为1677万美元。

云南同周边三国共同合作开发其资源,可以使云南以资金、技术装备和劳务为代价,换取桩边三国的资源为补偿,这样既可提高勺国的支付能力,又可促进云南的出口。

境外投资建厂是边境经济技术合作的一种重要方式。从市场角度看,边境贸易出口商品一般只能进入邻国局部地区市场,而境外建厂生产既可获得接近市场和资源的区位优势,又有可能将其产品推向邻国大部地区;境外建厂可及时准确地了解邻国市场的需求信息,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是扩大技术贸易和劳务输出的必要手段;是吸引、开发国外资源解决国内资源相对短缺的有效途径。

通过边境经济技术合作,可使云南充分扬长避短,使其市场条件和资源条件都发生很大变化,使云南出现许多原来并不具备的新的比较优势。例如,云南与周边三国相比,周边三国具有林业、矿产资源、土地资源优势,云南可利用其技术装备和工艺方面的优势,合作开发邻国的林业、矿产资源;云南还可以较高的耕作技术、优良的种籽及化肥和劳动力投入,与邻国合作开发其土地资源,而换取所需粮食及一些经济作物原料。

1993年度云南与缅、老、越等周边国家经济技术合作共20项,加上原有项目,合同总额1.105亿美元,占全省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总额的50%,已完成3218.38万美元。境外企业有10家。

(二)云南国际边居旅游业的发展

云南边境商品贸易的发展,也带动了边境服务贸易特别是国际边境旅游业的发展。目前云南边境地区已开通的国际边境旅游线路有十余年,主要有德宏州瑞丽和畹町市的中缅边境旅游线:南坎一日游、木姐一日游、腊戍三日游、九谷一日游、腊戍四日游;思茅地区盂连县的缅甸佤邦一日游;西双版纳州勐腊县中老边境旅游线:南塔一日游、丰沙里一日游、乌尤赛三日游、万象六日游;红河州河口县的中越边境旅游线:老街一日游、富楼二日游等。上述国际边境旅游线路吸引着大批中外旅游者,为云南地方财政增加了大量收入。

广西边境贸易区

广西地处中国南疆,东与广东、海南省为邻,东北与湖南接壤,北与贵州相连,西北与云南交界,西南与越南毗邻,中越边界线长1020公里,东南濒临北部湾,海岸线长1595公里。广西是我国东部地带与西部地带的结合部,是西南边境贸易区通向东南亚的重要门户。广西总面积23.66万平方公里。1991年全区总人口4324万人。主要民族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准、回、彝、水、京、仡佬等。其中壮族占总人口的33.5%。边境市县包括防城市、宁明县、凭祥市、龙州县、大新县、靖西县、那坡县。

一、开展边境贸易的基础条件

(一)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

本区西北连接云贵高原,南濒南海,四周山岭绵延,中部溶岩丘岭和平原广布。山地、丘陵约占全区总面积3/4,平原约占1/4。南部沿海海岸曲折,港湾和岛屿众多。全区地形可分力桂东北山地(南岭山地一部分、长江和珠江流域分水岭)、桂中岩溶丘陵与平原(中原盆地和岩溶谷地及平原)、桂西山地丘陵(位于大明山、都阳山的东麓以西,右江河谷以北)、郁江流域平原和丘陵(百色至梧州附近一狭长地带的冲积平原)、桂西南岩溶低山与丘陵(右江谷地以南,左江谷地以西)、桂东南低山丘陵(玉林附近与广东接近地区)6个区域。境内山地连绵,主要有九万大山、大苗山、天平山、越城岭、海洋山、都庞岭、萌诸岭、云开大山、六万大山、十万大山、大青山等。山脉多在1000—1500米左右,资源县西南的主峰苗儿山,海拔2142米,是广西的最高峰,设有苗儿山自然保护区。广西是我国石灰岩分布最广地区,岩溶地貌分布广泛,多石林、岩洞、伏流。

本区河流较多,水量丰富。绝大部分河流属珠江水系,仅东北角属长江水系。珠江干支流为本省重要河流,正源上游称南盘江,入境后称红水河,黔江、污江至梧州始称西江。桂江源出苗儿山,上游称漓江,在接近湘江上源处,秦代凿有灵渠,历史上是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重要通道。漓江从桂林至阳朔,长82公里,婉蜒于岩溶峰林之间,山青水秀,风景如画。郁江为西江最大支流,有左右江二源,汇合后称邕江,横县以下称郁江。

本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夏季长而炎热,冬季偶有奇寒,干湿季节明显。全区年平均气温17℃—23℃之间,大体南高北低,1月最冷平均气温6℃—15℃,极端最低气温—8.4℃;7月最热,平均气温24℃~28℃,极端高温42.5℃。各地无霜期长300天以上,沿海地区全年无霜。全年平均降水量1250~2700毫米。全年降水80%集中于4~9月,易形成旱涝灾害,冰雹、台风也是主要灾害。

全区矿产种类繁多,蕴藏量大。锰和水晶矿储量居全国第一,锡储量在全国也居重要地位。近年在平果和田阳一带发现铝土矿,储量大,品位高,已进行开采。北部湾海底石油储量约为3.5~5亿吨。石灰石分布极广,质量优异,是建村、电石的良好原料。沿海盛产海盐。广西木材,以柳杉、银杉为著名。北部湾为优良热带渔场之一,盛产石斑鱼、红鱼、大虾、鱿鱼等水产。北海、合浦一带所产“南珠”是世界名珠。

(二)人文条件

中越边境贸易历史悠久,从公元968年越南独立后,中越边境贸易发展至今已有1000多年。今凭祥友谊关早在宋代就成为中越“国贡道”,成为边境贸易的集散地。两国边民同属壮(岱、依)、汉(华)、京、瑶族,风俗习惯、语言相似,通婚历史久远,跨境而居,力中越边境贸易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

在中国率先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后,越南为适应新的国际形势的变化,调整国内外政策并实行对外开放,80年代末中越关系的不断改善,为中越边境贸易的恢复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广西已建立轻工、卷烟、纺织、化工、机械、电子、冶金、有色金属、建材、医药、煤炭、制茶、邮电、电力等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广西是我国发展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的重要地区,已种植橡胶、咖啡、胡椒、剑麻、香茅及多种水果。沙田抽、桂圆以及八角、茴油、桂皮也是广西特产。形成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农、林、牧、副、渔业。本区交通发展迅速,已形成以铁路为骨干的交通运输网。铁路有湘桂、黔桂、枝柳、黎湛、南防、南昆等于线,沟通了与中南、西南等地区的联系,湘桂铁路可直通越南。公路运输也较发达。这些均为中越边境贸易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社会经济条件。越南经济落后,产业结构不合理、日用消费品等商品奇缺,但有较多的农副产品和各种原材料,广西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工业品和日用消费品丰富而原材料短缺,双方这种经济差异,使中越两国在产业结构、商品结构及消费水平方面形成互补性,为中越发展边境互补贸易,实现经济互补,提供了直接条件。

中越两国为发展边境贸易制定了比较宽松的政策,有利于两国边境贸易迅速发展,并使广西形成沿海、沿边、沿江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

二、广西边境贸易的发展

广西边境有南宁、百色、防城3个地市的7个县(市)与越南的广宁、谅山、高平、河江4省17个县交界。广西边境对越南共开放12个口岸,其中凭祥、友谊关、东兴、水口为国家一类口岸;峒中、爱店、科甲、平而、龙邦、平孟、硕龙、岳圩等为地方二类口岸。虽然广西与越南边境贸易有悠久的历史,但是这种传统的商贸关系于20世纪70年代因中越两国关系紧张而一度中断。

(一)近些年广西边居贸易的发展大体就历两个阶段

从1983年9月开始,到1988年9月,为广西边境贸易的恢复阶段。随着中越边境形势的缓和,边民互市贸易逐渐恢复。这期间先后在大新县、当时的防城具东兴镇等开设了9个边境贸易点。民间易货贸易商品品种不断增多,双方成交的商品由一般的生活资料扩大到生产资料。1989年广西对越边境贸易进出口总额力4.3亿元人民币。

从1989年9月到目前为止,为边境贸易的第二阶段,即迅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边境民间贸易点发展到数十个,从边民互市贸易发展到集体、国有单位的民间“小额”贸易和地方边境贸易,交易规模不断扩大,并出现现汇贸易和期货贸易。1990年和1991年广西边境贸易进出口总额分别为7.6亿元和22亿元人民币。1992年12月广西边境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22.5亿元人民币,比1991年同期增长37%。1994年,广西边贸易货贸易成交总额为26.44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6%。其中易进商品总值13.67亿元,易出商品总值12.77亿元。边境县(市、区)边贸成交额分别是:防城港市港口区2809万元,防城区7.52亿元,东兴边境经济合作区3.11亿元,宁明县1.8亿元;凭祥市11.38亿元;龙州县9534万元,大新县1600万元;靖西县2077万元;那坡县1958万元。

(二)边居贸易优惠政策

凭祥市和当时的防城县东兴镇1992年9月被国务院批准为边境开放城镇以后,国家和广西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以促进广西边境贸易的发展。这些政策主要包括:

1.易货进口商品减半征收进口关税和产品税(增值税);

2.在边境经济区建的以出口为主的生产性内联企业,经国家外经贸部批准,有边境贸易进出口经营权;

3.内联企业与毗邻国家易货所得,允许自行销售,易地销售;

4.内联企业在当地按24%税率征收所得税;

5.内地客商可在广西申办《中越边境地区出入境通行证》;

6.建中越合资企业的有关优惠政策等。

(三)边居贸易进出口商品结构

广西边境贸易出口商品主要以轻工业品、纺织品、食品为主:热水瓶、自行车、手电筒、棉布、电风扇、普通收录机、小型农用机械、钢材、啤酒、饼干、果品等。

进口商品主要是初级产品:铜锭、棉纱、橡胶、矿产品、砧板、天然橡胶、棕油、木材、海产品等。

同时,边境贸易也带动了中越边境旅游、边境经济技术合作的发展。

(四)边境口岸城市——凭祥

凭祥是广西也是中国西南边境贸易区重要边境贸易口岸,是通向东南亚的“西南门户”,素有“南疆重镇”之称。凭祥铁路口岸位于广西南部边界线上,距边界公路8公里,距南宁市250公里。该口岸于1954年12月15日建成,1955年8月1日开始办理中越铁路联运业务,1979年7月中断运行。90年代初口岸基础设施修复后,执行正常的验关任务。凭祥还设友谊关公路口岸,与其对应的为越南同登口岸,该口岸距河内200公里。1990年凭祥市总人口86471人,居住着壮、汉、瑶、侗、苗等11个民族,其中壮族人口73219人,占全市总人口的84.67%,总面积648平方公里,东西南三面与越南接壤,边界线长97公里。凭祥以边境贸易兴市,使其出现经济社会超常发展的历史性飞跃。

1.边境贸易主体构成

凭样边境贸易经营主体主要由个体、集体和国有单位三个不同层次构成。个体商在人数上之绝大多数,包括个体商业者、城镇待业人员、农民及少量工人等;集体经营主体包括供销合作社和集体企业;国营单位包括一些国家企业、国营工矿企业、地方政府有关机构和地方贸易公司等。越方大体也由三个层次构成,也以个体商业者、农民居多。

从地域看,参与凭样边境贸易的经营主体来自除西藏以外的29个省、市、自治区,其中以广西、广东两省区居多。越方参与凭祥边境贸易的主体多数来自越南谅山、海防、河内、胡志明市等省的7市6县。

中方边贸人员以壮族居多,汉族、瑶族次之;越方人员主要为依族、岱族,京、华族次之。中越双方共有十余个民族参加边境贸易。使用壮语、汉语普通话、粤、越语交际。

2.贸易形式与支付手段

边境贸易一般有边民互市贸易、小额贸易和地方贸易三种形式。凭祥边境贸易则以前者为主,小额贸易次之,后者甚少。凭祥有三个边境贸易市场:弄尧市场、渠历和傅寨市场,均分布在山坡、村头、路边,距中越边界仅1公里左右,有公路通往凭祥市区,并有5条便道通往越南。中越边民可自由出入境,凭入场卷进入边境贸易市场,不需办理签证。中缅边境贸易是易货贸易多,现汇贸易少,而凭祥边境贸易交易方式既有现货易货贸易,又有期货贸易。凭祥边境贸易双方常用人民币和越盾充当媒介,进行现汇(钞)交易。特别是由于人民币币值稳定,在凭样边境贸易市场广为流通,双方多用人民币结算,并且人民币充当贸易支付手段的信誉很高。人民币与越币兑换一般为1:1000。越方交易者每天兑换人民币多达数十万元。

3.边境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边境贸易规模一般从贸易额与贸易量上可反映出来。1953年凭祥边境贸易进口额和出口额分别为90万元和36万元人民币,1955年进口额和出口额增加到457.7万元。而1990年,凭祥市边境贸易进出口总额达2.533亿元人民币,其中出口额力1.68亿元,进口额为0.85亿元。见表6-3。50年代凭祥边境贸易日成交额一般在3万元左右,60—70年代降至600元左右,1990年则达到69.4万元。另外,凭祥边境贸易进出口总额中,个体商和国有进出口商的交易额分别占进出口总额的56%和44%,分别为1.4亿元和1.1亿元人民币。

从凭祥边境贸易进出口商品的贸易量上也可反映出其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1955年凭祥边境贸易进出口商品比例为1:1.86;1990年进出口比例为1:1.98。1990年凭祥贸易量明显增加,例如,日出口啤酒140多吨,自行车400辆;日平均进口杂铜18.6吨,海产品1.97吨,白布0.85万米。1990年凭祥市边境贸易大宗出口商品贸易量见表6-4。

4.进出口商品结构与流程

凭祥进口商品结构主要有矿石、橡胶、棉纱、铜锭、水果、棕油等初级产品和农副产品,并有高压锅、空调机等少量加工工业品。出口商品大部分为国内需求已达到饱和的日用工业品、轻纺产品、食品,且多为中低档产品,例如,热水瓶、手电筒、啤酒、味精、自行车、电风扇、小型发电机、柴油机、服装、普通鞋类、收录机等上百个品种。这些商品可以满足越南中低等消费水平的需要。

5.凭祥边境贸易的效益与作用

近些年随着凭祥边境贸易的发展与规模的不断扩大,已取得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边境地区居民通过参与边境贸易,收入显著增加并已脱贫致富。隘口、卡风、弄尧、平而等边境村民由于参与经商、运输等边境贸易活动,每年人均增加收入2000元左右,农户中有60%—80%成为万元户、几十万元户。经商的城镇居民收入增加数十倍,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2)增加了资金积累和对其他行业的投入。凭祥市通过开展边境贸易积累了大量资金,90年代初该市地方财政共拨出600多万元,用于工农业生产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3)边境贸易推动了凭祥经济的迅速增长,并在其整个国民经济中之举足轻重的地位(见表6-5)。

(4)促进了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特别是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例如,交通运输业、餐饮业等服务行业,由于边境贸易的带动,其从业人员迅速增加。1990年凭祥市商业、服务业机构增加到1792个,使1988年以前2000多名城镇待业者约有80%涌入第三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