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蜜买哪个牌子的好:解读精英教育(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7:38:22

解读精英教育十九:

体育比上课读书和听讲更重要!中篇

(日式武道馆的练习场照片,其实是源自古老的中国武道训练)

怎样的运动项目才合乎精英教育的要求?(附内家拳的思维教育原理解说)

                                   今日学堂校长张健柏 

 

一:不是所有的运动项目,都可以称为“体育”

虽然只要让学生参加任何形式的运动项目,都肯定要比不动更好,起码可以把身子练灵活些。不过,如果有机会选择的话,最好选择那些不仅可以具有良好的强身健体作用,还可以提升思维的品质,强化心理素质的运动项目,同时还要方便易行,不需要很复杂的外在条件就可以实施。当然,能够同时符合以上四个方面要求的运动项目实际上很少。更不幸的是:即使选对了运动项目,然而一个不懂思维和行为训练的的教练员,依然会只把该运动教成一种“技术”,所以真正的“体育”需要一个拥有很高的心理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教练来教,这可能是最大的障碍。

由于中国长期以来对“体育”的误解,以为只要教人运动的项目,就是“体育”课程了,起码对强身健体会有好处。其实,即使按照“强身健体”这个很低的标准来看,严格说来目前的很多运动项目都不能称其为“体育项目”,只能叫“运动项目”或者“身体游戏活动”。大多数的运动,不仅对大脑和精神的提高没有什么特别的好处,甚至于最基本的对身体的健康都没有好处,甚至还有很大的坏处。目前大家熟悉的很多运动项目,主要是为了满足观众的“好看”的心理需求而设计的,并非为了练习者的身体健康。家长们如果蠢到把用于比赛的“热门运动项目”,作为自己孩子的“体育教育工具”就会很可笑,只能怪自己不动脑子。最后给孩子带来各种损害和疾病,只有自己兜着!比如说:

篮球,是最不符合“体育原则”的运动项目。

篮球热门,是因为这项运动很好看,场上动作可以玩得很精彩,竞争对抗也很激烈,所以有重大的表演和商业价值,并不是因为它是最好的“体育项目”。首先是打篮球很伤身体,特别是对心脏很不好。有不少运动员很年轻的时候就突然死亡(猝死)。就是因为心脏的功能失常所致,如果不信的话,去看看一看退役后的篮球运动员健康状态,基本上只能用“恶劣”来形容,还有不少运动员很年轻的时候就突然死亡(猝死),他们大多数都有心脏方面的毛病。我妹妹大学是校篮球队的成员,还参加过省际比赛,毕业后就没有玩蓝球了,即使这样,也留下了后遗症:心脏功能一直不是太好。因此,就最基本的“强身健体”的要求来说,篮球都不合格。可是几个家长懂得这点呢?他们只是头脑简单地认为:只要是运动就一定会身体有好处!

至于对于思维和大脑的训练,篮球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优势,估计在强调团队合作上有好处吧!为了这一点好处,而要承受如此大的坏处,因此,篮球毫无疑问要被精英教育所选择的运动项目所排除!

另外一个大学里很时兴的“足球”运动,也只是一个跟篮球差不多的游戏而已。不是什么真正可用于提升思维素质的“体育教育”。

 

游泳,也不符合“体育”的原则要求。

这也是家长们喜欢给孩子选择的项目。我非常愿意让孩子学习游泳,但是我是把它作为一个“技能”来让孩子掌握的。因为地球上到处是水,让孩子“怕水”不是件好事,我更喜欢让孩子亲近水。但是,如果把游泳作为一项“体育运动项目”,我是坚决反对的。我更不会选择“带游泳池的住宅”,不是因为买不起,而是因为太“冤大头”,花钱买罪受!最主要的原因,也是因为游泳对身体健康有明显的害处,而且害处不比玩篮球小。当然,估计大家都不认同我的说法,我也没时间来仔细分析给大家听,这可以写一篇论文的。我只能提醒大家一点思路:去看看黄帝内经,以及了解“道法自然”的原则后,你也会得出相同的结论。特别是在城市的游泳池里游泳,根本不能保证你的健康,反而严重有害健康。另外,游泳对思维和大脑以及心理发展也没有什么特别有价值的帮助,而且还不容易实施,受环境,场地的制约很大!所以当然要被排除!

 

跑步,也不是真正的“体育教育”活动。

当然,这是最简单的运动了。随便找个地方撒腿就可以跑,实际上,对于本来就很少数量的“重视体育”的家长来说,带孩子跑步,会是他们认为很负责且很有爱心的体育运动。

跑步当然比游泳和篮球对身体要好一些,但是也不是真正的体育:因为这种运动,首先也是对身体没有太大好处,这是最基本的缺陷。很多人都知道跑步不是有氧运动,长期训练下来,当然对身体没好处。其次,跑步对思维和大脑品质的提升也没有什么实质帮助,实际上主要就是“傻跑”,不需要太动脑子。对于心理上的帮助也甚微,只是可以提高“毅力”和“耐力”吧?

慢跑和散步倒是对身体健康很有好处,特别是会武当内家的“步行功”的话,不仅对于提升身体健康有好处,对于思维和心理素质提升也很好,但是很不易考评和教学,所以也无法用来训练儿童的思维和心理。所以,我也不会选择【跑步】来作为精英教育的手段。但是,并不妨碍我时不时把跑步作为一项游戏来让孩子们玩玩:因为跑步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人体机能,需要经常“调试检测”一下,但是不宜作为日常训练的手段。

 

这样排除下去,实际上,目前大家熟悉的绝大多数运动项目,都不符合我对于精英教育的实施手段要求。大家要了解原因的话,只要知道不符合“有氧运动”的原则,就肯定不能用于“体育”,因为对身体有损害。

即使是一些很好的有氧运动,也不适合用于“体育”,比如散步,徒手体操等。虽然这些运动项目对于强身健体有好处,但是无助于精神品质的实质性提升。所以不适合用来作为“体育教育项目”。

这样一来,各位会发现,真正比较适合用于“体育”的项目实际上非常少。不过,特别强调一下,我不反对任何运动形式,它们都可以用来“玩”,可以适当的参与。只是不适合用于“思维教育”和“心理训练”,用于“体育”教育的项目,一定要精心地选择。不过,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可能无法给孩子选择最合适的运动项目来训练,也没有关系:一句话,动比不动好!就算是玩篮球,也比呆在电脑面前玩游戏好,就随便练吧---想玩就玩!

什么样的运动项目才适合真正“体育”的要求呢?要同时符合以下七个方面的要求才行:

第一是它必须能提高练习者的身体素质,也就是说“强身健体”是最基本的要求,这也是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帮助。

第二是该运动必须是有氧运动。只有有氧运动,才能让练习者的大脑保持清晰和灵敏的状态,而且越练越精神。这也是区分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的一个标准。

第三是该运动必须要有较强的竞争性和相当的难度,不能像跑步和散步一样毫无“技巧”可言,因此也失去了对大脑思维的训练价值。

第四是该运动必须要“相对安静”,以便于能够提升心理素质。当然,这也避免练习的时候对周围人的干扰。

第五:该运动必须是有足够的强度,难度和需要快速的反应,以训练身体的大脑的灵敏度和反应速度。

第六:是该运动必须简单和容易上手,但又必须有无限的提升空间。让初学者可以很快入门,而且可以随时随地练习,但是要达到完美的空间却很广大,可以一辈子练下去。

这样的运动项目,似乎太难寻找了。不过,孔子早就研究过了,为大家选择了一个很好的运动项目:就是射箭。论语当中多次提到射箭;孔子的六艺中,射箭是很重要的一项学习内容,长期以来,射箭也是古代太学里的重要体育课程。历代皇帝们也很重视让皇子们练习射箭:康熙教育皇子,射箭就是其中最重要的课程之一,经常要考评他们成绩的。而且每年还要举办射箭实战比赛,让皇子们一试高低,到猎场上比赛猎获物。康熙本人一生猎杀了一万多只野兔,还有熊和野猪等大型动物,可见这功夫是来真的。

至于射箭对思维品质和个性上的帮助,大家可以留心观察奥运会上射箭运动员的气质,一定是态度很冷静,看不到他们的情绪化表现。另外,他们都很容易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而且很有耐心。拥有这些素质,你觉得他们会学习不上进吗?会工作不认真,做事粗糙吗?

不过,现在时代不同了,目前要把射箭作为一项“体育课程”来开展很不合适,甚至射箭还不能用“射击”来代替,两样运动有很不相同的地方。那么,怎样的运动才是比较好的体育教育手段呢?我给学堂孩子们选择的运动项目是:

最佳的“体育项目”:正宗的武当派内家拳和剑道。

中国古代一直有“以武入道”和“以武入禅”的说法,翻译成大家能够理解的语言,就是说:用练习武术的方式来提升智慧和思维水平,以及心理控制能力。实际上我认为最佳的“体育”运动,就是练武。中国古代的佛家和道家,都号称“方外之人”,并不留恋物质世界,而致力于追求精神上的至善之境。他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武术作为训练身体,思维和心理的手段,这显然是大有深意的。只是现在国内的少林武术,或者是武当功夫,虽然还是可以见到有一点“术”在里面,但是离“道”已经很远了。传统在中国已经远去。

(女子也照样练习武道)

 国际上号称“正宗的中国人”的日本,至今保留了武道的精神,深通此道,日本全国分布大量的武道馆,无论成人还是孩子,都热衷于各种武道训练项目,柔道,空手道,合气道,剑道等各种流派众多。这个几乎是全世界最富裕的国家(人均),并没有过享受和娇惯的日子,无论青年还是中老年,都保持了从训练身体的过程中寻找乐趣的生活习惯。日本的全民健身运动做的很好,而且也是最世界健康水平最高的国民。中国人则是从吃喝和放纵中寻找乐趣,在体育上仅仅习惯于当一个看客,甚至连当看客都没有兴趣。因此国民无论在精神还是身体上的健康水平都一路下滑。

 日本人练武的目的,与中国人关注竞技的结果不一样,他们更在意过程。我们在中日武术擂台赛中击败了日本,就沾沾自喜,以为“国术”还是不错的,其实也不去多想一想:选手打得不错,跟你自己不错有关系吗?人们可能不知道:很多日本人练习武道目的根本就不是“为国增光”,也不是为了什么奖励和物质上的好处,而仅仅是为了提升自己的人生品质。相反,比赛的结果倒是不重要。

这种重视过程的精神,还体现在日本的茶道,花道等一切上。可以说,日本人善于用一切手段来提高自己的思想修为和智慧。就在武道上来说:日本人的练武者,更多的不是职业选手,而是业余的爱好者。中国人练武的人,多是文化不高,不爱读书,找不到其他出路的人,选择练武来混碗饭吃,而不是因为对武术的爱好,或者为了提升人生的品质而练武的。而日本人练武者中,更多的是社会名流阶层,甚至还有很多金融界,企业界的精英。

凌空落到地上,这滋味恐怕并不好受!)

 

这种不同的人员结构,就造成了区别:同样是练武,日本人更多的是在追求就精神上“道”的体悟,也就是提升自己的思维素质和智慧水平。而中国人强调的是“术”的应用也就是技能。所以,即使我们在技能上赢了对手,但是在智慧上,却远远输给了日本人。日本人更善于用“武道”来提升自己,而中国即使引进了“日本合气道”“剑道”,但是由于缺乏思维层次和文化背景上的理解,我们依然把它练成了“合气术”和“剑术”,有技术但是无思想。

(日本剑道的练习)

 

同样是练武,内家拳与外家拳有何不同之处?

如果要选择武术作为体育项目,家长们估计都喜欢选择外家拳。因为外家拳练习起来呼呼有声,看起来刚劲有力,很有“成就感”。不过从心理和个性的角度来说,外家拳其实不宜作为孩子们的学习内容。因为外家拳练习的时候很容易血气上浮,真正懂的人知道必须“气沉丹田”,但是孩子们不可能体会到这点,所以气血上翻很严重。

这首先是影响个性,很多练拳的人往往很浮躁易怒,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简单化,同时在生理上以后容易得高血压等血气上翻的病。同时由于外家拳是无氧运动,也容易产生心脏方面的问题。所以我不推荐连外家拳,比如少林拳,或者跆拳道等。

 内家拳之“内”,指的并不是某些人想象的“神秘气功”,更不是体现在与外家拳不一样的缓慢的“招式”的外形上面,而是强调练拳不是练身体和肌肉组织的强壮和本能反应,内家拳把这种练法称为“练死了”,就是说把身体的肌肉练僵硬的同时,也让自己的思想和精神变得僵硬和缺少变化,变得容易蛮干。因此,内家拳更主要是要练习神经系统的协调反应和思维和心理控制的能力,强调应变的灵巧性和多样性。所以,真正的内家拳是“无招”的,是看不见具体固定的外形的。

 练内家拳的时候,要求是“身心合一”:要用思维随时关注自己的身体各个部位的运行,找到身体运行中的不协调的地方,并不断调整使之柔顺和连贯。因此,内家拳的练习和实战是很不相同的。练习的时候缓慢轻柔,优雅无力。实战的时候迅猛刚烈,“拳打人不知”,往往对手都被打出去了,还不知道别人是怎么出手的。

 实际上内家拳一开始的出发点,就是练习思维和心理的掌控力,是典型的“练心拳”,所以内家拳又称为“心意拳”“形意拳”,一看名字就知道是练心,练意的拳,通过心和意的提高,来掌握控制身体;

内家拳还称为“哲拳”,“哲”的古代含义就是聪明智慧的指称,这说明内家拳具有高度的思维训练价值。这才是内家拳的核心要点。

 不过很多练习内家拳多年的老拳师,其实也不见得懂这一点:很多人采用内家拳的招式,用外家拳的方法来练习,其实这就把内家拳弄成了连外家拳都不如的“体操拳”。比如现在广为流行的太极拳,其实只能称为“太极体操”,这种拳就只适合让退休老人“舒筋活血”,随便锻炼下身体用用。即使有些练习太极技击术,已经拥有一定的攻防实战能力,也不是真正的内家拳。真内家拳当然可以打人,而且可以轻松击败对手。但是如果只会打人,就落到了“术”上,而远离了真正的太极之道。只有能够练心和练意,才是真正的内家拳。所以必须在懂得其精髓的师傅带领下练习,才能掌握其要领。

 从这里,我们发现:内家拳练心练意的特点,和我们的真体育教育中要求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心理水平的目的,具有完美的对应关系。所以,今日学堂的孩子和老师,要求人人参与,每天都要练习内家拳。

(日本剑道的攻防演练)

 

不过,如果不加进对抗性的竞争,这种练习也很可能流于形式,所以,学堂定期有孩子们的“比武”活动,进行实战比赛。另外,还有一项强度和挑战性更大的活动,就是剑道练习。这是学堂十岁以上的孩子才开始学习的一项主要的体育运动项目,对于让孩子们学会长时期集中注意力,快速的思维反应速度,更稳定的心理素质等,都有极大地好处。这些训练,本来从更小的时候开始更好,不过由于孩子们可能年龄太小不能适应,同时学堂里能够符合剑道需要高度的思维教学要求的师资很缺乏,所以目前只有十岁以上的孩子,才有机会修学剑道课程。


无情的事实:中国的父母和老师,正在用实际行动,不断地剥夺我们的下一代孩子的学习能力和身体健康。南怀瑾先生说:中国父母和老师正在“残害”自己的孩子!这里用“中国父母破坏孩子思维和学习能力的九宗罪!”来说明:南先生的话绝非玩笑和讽刺,而是一个真实的事实。

 

解读精英教育20:

99%的中国父母和老师正在削弱孩子的学习能力上      

                                             

 题目的含义就是:中国的教师和家长正在共同努力,不断削弱我们孩子的学习能力。这种提法,估计老师和家长们都很不服气,会指天发誓说:绝无此意!

 他们承认自己有可能会为了学习,而忽略了孩子生活能力的培养。他们承认为了学习,会牺牲对孩子个性和心理的要求和教育。但是父母天天最盼望的就是孩子学习好,怎么可能会有意去剥夺孩子的学习能力呢?

 可惜,愿望是愿望,事实是事实。我们就用下面这些日常生活中的事实来说明吧。请参阅以下文章,看看我们的国人是怎样培养(削弱)我们下一代的能力;而日本,韩国这些远比我们富裕的国家,又是怎样培养自己的孩子。

如果我们的孩子表现很差,是因为父母很差劲。

如果我们的孩子很弱智,是因为父母很愚蠢。

要提高孩子的素质,首先父母自己需要提高自己。下面这些由教育界的知名人士写的文章,早已经把中国父母对孩子的破坏性养育公之于众了。请参看下文(点击进入)

 

文章一:为什么我国青少年体质如此不堪一击文章二:中国人的体质为何如此之差?文章三:夏令营中的较量  孙云晓文章四:孙云晓:日本人怎样办夏令营

 

九宗罪之一:父母们用不良的饮食习惯降低孩子的学习能力。

 基本上,99%以上的中国父母不会去研究营养学,不会去了解到底什么食物和饮食习惯才是孩子成长真正需要的。这些父母会非常在意自己的汽车到底是加柴油还是汽油,加93号还是97号。但是却很没有常识地在孩子的食物选择方面缺乏基本的鉴别力:很多父母会愚蠢到以为下面的行为很正常:

一:吃的越多越好(所以父母对孩子的胃口不佳很重视),所以会让孩子吃到败胃口为止。这基本上就是养猪的办法,而不是养孩子的办法。

二:会认为越贵越好(以为花了钱就能够解决营养问题)。所以会给孩子买来一堆毒品和垃圾吃,让孩子身体越来越差。

四:会简单到相信一切提供到面前的东西:只要是“国家批准的食品”,在超市里正式销售的食品,就是“放心肉,放心菜”,而不去用自己的脑袋思考和研究到底人体需要什么东西。

五:会认为味道好就是吃得好。大多数中国父母们会肤浅到以为:“吃”的关键就是“味道”,所以这些父母会花很多时间去研究烹调手艺,宠孩子的方式就是带他上餐馆。而从来不去认真研究人体需要的饮食结构和食物来源问题。因此,就造成我们的孩子有相当大的一个比例的是因为食用过多的酸性食物和各种添加剂,造成身体细胞活力的降低,身体容易疲倦,思维能力降低。

 即使是今日学堂学生的家长,已经发现了孩子在学堂期间体能很好,精力很好,学习状态不错,可是依然还有一部分家长缺乏基本的思考能力,还是会按照自己的“标准”来批判学堂的饮食方式:觉得学堂的食物太“简单”,“亏待”了孩子,而不是去了解和研究学堂的食物和营养和饮食习惯方面的学问。于是孩子回家后,这些家长自然继续用“无比的爱心”,根据电视上广告的指引,买来各种有毒食品来“宠爱”自己的孩子。所以,往往孩子在家生活期间很容易生病,精力体力也都变差。每学期刚开学的时候,学堂老师不得不花很多无谓的时间来调整孩子们的身体。

 所以,我们的家长们培养出来的孩子,要么是痴肥型的,长得白白胖胖,可是体能和身体协调性都极差,在我看来,这种家长是用养猪的办法来养孩子!另一种极端就是把孩子养得象豆芽,枯黄无神,经常上医院。这种孩子的家长是最关心孩子“进补”的,而且喜欢买各种昂贵的食物给孩子,结果孩子越来越缺乏营养。孩子越瘦,家长越不给孩子最需要的,最简单的“普通食物”,结果孩子只好越来越“为伊消得人憔悴”了!在中国的中小学,少见体格匀称,精力充沛的孩子,实在是一大悲哀。全是家长瞎养的结果!

 实际上,学堂孩子身体最好,精力最充沛的班级是云南班,因为这个班的家长无法把孩子周末接回家毒害,结果他们很少生病,而且体能超强,精力旺盛,学习积极性很高。我选择地点的时候,有意选择了一个世外桃源------至今依然普遍使用农家肥的小镇,而且没有形成商品化种植,显得非常“落后”。如果在城市里,这里的蔬菜水果等食物都会是价格昂贵的“有机绿色食品”。另外,这里是山区立体气候,四十公里的落差就有海拔1200米,因此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品种极为丰富的水果和各种蔬菜等,因此对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极有益处,在当今的中国,这样的地方已经越来越“稀有”了。

 国内的“传统早餐”,特别是武汉的“传统早餐”,大多数都会降低学习的效率和大脑的活力。这一点,相信各位都有经验:就是很多人早餐一个小时左右就会出现明显的困倦感,孩子们也一样。这表明大脑缺氧,能量不足。在这种缺乏所需能量的大脑活力条件下,您能指望孩子们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吗?这种困倦用“睡眠不足”来解释很勉强,因为刚刚才起床,其实这就是因为不良早餐造成了身体机能不良反应的表现。

 如果你了解自己需要什么食物,并正确地食用早餐的话,一整天都会精力充沛的。所以,营养学家对于早餐的品质和内容都是很重视的。可惜,中国的父母,有几个知道这些“饮食方式道道”?他们只管吃得香,吃得饱,就是“好早餐”了。

 饮水误区:还有饮水问题。家长们似乎认为:把最廉价,其实是孩子的身体和大脑最需要的清水提供给孩子,不去“毒害”孩子,有点不够意思。所以大多数父母都会花不少钱,买来在本来良好的水里添加了很多杂质和毒素的饮料,以表示“爱心”!结果就是造成孩子的学习效率下降!更严重的结果,各种饮料的大量食用,就是我国青少年白血病发生率的不断上升,以及成年后各种慢性病的肇因!因此我基本上对白血病的孩子抱有同情的同时,对他们的父母感到有些无言的愤怒。

 晚餐陷阱:一日三餐中,中国的父母最重视晚餐。可惜,中式晚餐,特别是城市家庭,以及富裕家庭的中式晚餐,几乎就是降低孩子活力的最佳手段。所以,家长们培养出无精打采的孩子,体能不佳的孩子,兴趣缺缺的孩子,思维能力低下的孩子,实在是很正常的。

篇幅所限,这里就不多谈了。有兴趣的家长请自行研究这些结论。关于饮食和营养学,有大量的文章和书籍在身边,只是家长们选择不去看。我有两篇小文谈及饮食问题,可以点击链接参考。

1 关于饮食常识的随笔:在中国很多东西真不是人吃的!2 名牌大学食品专业学生告诉你什么不能吃……(转载)3 中国饮食问题:我什么是不敢吃肉主义? 

二:不良睡眠和作息习惯削弱孩子的学习能力。

基本上,中国的学生们不懂得良好健康的作息方式。前不久,某大学晚上1120熄灯,结果居然引起全楼学生的集体抗议,最后“楼长”不得不妥协开灯。这反映了国人的“作息习惯”。

如果懂一点点生理和医学常识的话,就知道人体的各个功能器官,五脏六腑是“轮流检修维护”的: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器官轮流工作,同时其他的器官休息,因此我们的生活起居必须配合这个周期才会让身体健康不得病。比如,下午和晚上的时候,消化系统其实是排班“休息时间”,可是如果傻到只要醒着就不停地喂进自己身体各种食物,甚至是难以消化的垃圾食物,特别晚上吃烧烤,喝酒等,对身体的损害极大。长期下来,人就很容易得各种胃病,糖尿病,痛风,三高,消化不良等等全方位的慢性病。

 人体中最重要的机能系统就是“气血”系统,也就是通俗说的“人体能量系统”和“身体组织系统”的检修维护工作。这个系统因为太重要了,所以安排人体在深度睡眠的时候来修复。晚上九点到11点,是中医学上人体“养血”的时间。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这段时间是孩子的身体组织细胞恢复和成长的时间。如果这段时间睡不好,身体一定会慢慢变差,细胞组织活力会降低。对于爱美的女孩来说,如果这段时间睡眠不好,就很容易衰老。晚上11点到凌晨1点,是传统说的“子时”,是“养肾”“补气”的时间,用现在语言来说,就是大脑神经系统以及人体能量系统恢复和充电的时间。如果此时没有睡好,大脑神经系统就无法恢复活力,轻一点就是思维速度降低,反应不灵敏,容易疲倦和走神,精力不佳,精神不好,上课也难以集中注意力。更严重一点就是出现神经衰弱,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等毛病。

 奥巴马的“家规”中,严格规定孩子们晚上八点半必须上床睡觉。很明显,这个总统非常了解这一点。可是中国的父母那管这些,全世界的华人是最喜欢夜生活的,父母们也很喜欢把这个习惯传给孩子们。所以,中国的父母认为:把晚上的时间用来“补习功课”是天经地义的,只要不用来“玩乐”而是“学习”,就是正当的,甚至是值得鼓励的“刻苦学习的行为”。所以,负责的“家长”甚至会陪孩子熬夜来“学习”,学校的老师们也很乐意多布置些“家庭作业”来体现自己多么的“负责和严格要求”。家长们也心领神会地“配合学校工作”。多么可笑,又多么违反教育规律的事情,却是整个中国教育界的“常识”。

 我发现:中国的大学生往往生活很散漫。这种散漫首先就是作息不规律,这也说明他们的思维是散乱和无序的。这种情况的产生,有相当部分原因是中小学时期作息不规律导致的。根子就在父母和中小学的老师身上,最直接的原因是父母导致的。

 

 三:轻视身体的锻炼,导致学习效率降低

 基本的常识是:我们的身体是我们精神的载体。因此,身体的状态如何,代表了精神的状态。实际上,有经验的心理行为专家,可以从对象身体的动作中,发现对象的思维特征和心理特点。比如,身体很灵活和肢体动作柔软健康的人,他的头脑肯定是很聪明灵活的。反之,动作僵硬迟钝的人,思想一般都也很僵硬,脑子也“不开窍”。

 实际上,古人说“相由心生”,就是说:你身体的结构和健康状态,代表了你的心理和思维状态。这实际上很有道理。

 中国古人说:只有培育了身体的精气神,才能有良好的精神表现。而良好和持续的运动,才能够提供身体学习所需的足够动力。因此体育可以说是人生最重要的课程,可这也是中国父母们普遍忽略,同时是西方的父母们最重视的课程。比如,中国“关心孩子教育”的妈妈,往往也称为“培训妈妈,就是指天天带孩子到处跑培训班“学知识”的笨妈妈,不关心孩子身心健康的残忍妈妈。报上登了一个暑期给五六岁的孩子报了14个培训班,花了近两万元,结果把孩子培养成了“神经质”的妈妈,特别可笑和可悲。当然,这是极端的例子,不那么突出的实例却是普遍地存在在中国的妈妈身上。西方的教育妈妈,则称为“足球妈妈”,就是喜欢天天陪孩子参加各种运动队的训练的妈妈。所以,别人的教育搞得好,别人的孩子身体好,别人的孩子长大后有出息,实在是很必然,也很合乎自然的。

关于这个问题,参看我关于运动的几篇文章。

 

1 解读精英教育18:体育比读书上课和听讲更重要!上篇(

2 解读精英教育19:体育比上课读书和听讲更重要!中篇

 

 四:对孩子精神产品的不加选择,导致孩子思维破坏,学习能力降低。

 如果我告诉大家,中国很优秀的重点大学学生,也常常读不懂内容严肃一点的大众通俗著作,你们可能不会相信,但这是事实。我在带领武汉大学的学生们学习的时候,经常会奇怪原来大学生不会读书!他们往往认真地读完一部书后,但依然缺乏对书本内容的真正了解。要问他们这本书说了什么?他们基本上只会重复一些书中的名词,发表一些肤浅且自以为是的理解,而且常常离题万里的“读后感”。对原书的精髓之处毫无知觉,无法吸收书中的智慧来提升自己。

 这种根子,除了体制内语文和文科的弱智教育破坏外,还源于童年时期,我们的父母们对于孩子精神产品的不加选择,破坏了孩子的基本思维能力所致。比如,电视,被教育家斥为“第二毒品”,对于孩子的精神成长有很大的破坏作用。如果你的孩子出现一些古怪的思想和价值观,低级弱智的思维方式,基本上就来源于电视媒体。而且,电视这种媒体是非常被动的信息源头,对于电视的依赖,大脑的思维力大大降低。因为媒体的任务是迎合大众,所以一定要简单通俗到不动脑子就可接受。而教育的任务是提高自我,因此天然的本性与大众媒体就是敌人,特别是中国的电视节目,制作之粗糙和缺乏思维深度的无厘头,可以说就是孩子教育和思想成长的大敌。可是,有多少家长会在家里,会在孩子的生活环境中取消电视呢?相反,家长们会把电视作为非常重要的家庭玩具,丢给孩子玩,免得让孩子“不安分”“吵了自己”,不好管。多么的缺乏责任心。

 作为家长,你会陪孩子看他要看的节目吗?如果节目内容不适合你,或者你觉得弱智,或者你根本看不懂,觉得无聊透顶,这些节目也一样不适合孩子。我的孩子看的内容我是一定要了解的,所以大多数的“少儿节目”会被我丢弃,就正如很多所谓的“儿童食品”其实是“廉价垃圾”和“缺乏营养”的垃圾代称一样。大多数所谓的高级“儿童教育产品”我也会丢到一边,因为我知道这些东西是怎样实施“教育”的---它们存在的目的仅仅是商业和利润,根本就与“教育”无关。例如前几年我儿子的妈妈被人忽悠,花四五千多元买回一套【阶梯英语】给孩子,我一看就知道,这种东西完全就是骗钱,跟真正的英语教育无关,所以就不给孩子用。其实孩子也不感兴趣。我也不送给别人,免得害人!可是中国这样的东西太多了,就是因中国的父母太缺乏基本的思考和鉴别力了。像暴发户一样,只知道花钱来解决问题。花的钱越多,似乎自己就越尽职!

 我始终难以想象,中国的家长怎么能够不加选择地让孩子看这些明显很弱智的节目?如【蓝猫】,【蜡笔小新】【奥特曼】等等?怎么会把昂贵而无用的东西抱回家丢给孩子?如果你的孩子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就如同你看到的这些“儿童节目”一样弱智和无厘头,难道你真的喜欢和接受吗?

 即使是孩子阅读的书籍产品,也需要严格限制。那些思维能力低下的读物,不能进入孩子的阅读书单。问题是由于我国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日益低下,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迎合这种低级思维的所谓“通俗流行作品”,其思维方式和文字表达语言都是特别“简化”了的版本,实际上是完全的文化垃圾,如魔幻小说,新时代奇幻作品等,但是却特别受孩子们欢迎。家长们往往以“只要看书就好”的鸵鸟心态,以为孩子就是天天进步。家长不明白的是:通俗作品的天生任务,绝不是为了孩子的教育和思维品质的提高,而仅仅是通过迎合孩子的趣味和低下的思维能力来吸引“顾客”,这样才能掏出钱来让自己成名获利。他们并不是有责任的教育家,也根本不懂教育;家长怎么可能把自己孩子的精神世界的引导权交给这种人呢?比如现在很流行的一本书叫做【藏地密码】的,被吹成“了解西藏的百科全书式小说”,孩子很爱看。我拿来一看发现很垃圾,完全就是一个没脑子的神经病人脱离基本逻辑思维的幻想之作,就不再让孩子看了。但是这本书据说是“热门图书”,销量被孩子和家长们捧得高高的,出了很多续集。现在很多80后,90后不可思议的思维方式,就来自于这些“无厘头”的精神产品。你的孩子如果是00后,可能会更怪异,更无法理解。其实他们自己也无法理解自己,也不能理解别人!罪人就是现在的父母们。

 而且,一旦习惯了阅读思维层次低俗,文字简单粗糙的文字后,孩子们往往无法,也不愿意去进行深度的阅读和思考,结果就是造成目前全国性的思维简单化。网络上大量的愤青,就是思维方式特别简单和粗糙的表现。如果家长们到校内网上看一下,会非常惊讶现在学生们的思维水平之低下,可谓叹为观止。大学生居然只会象小学生一样思考和判断,写出来的文字和感受就像是小学生作文,不仅语言儿童化,行为也像是孩子一样。比如他们喜欢去玩小学生级的弱智“校内”游戏---【养小狗】等来体现爱心,去【开心农场】偷西瓜吃感受一下刺激,去偷偷的【抢车位】赚钱等等。而且,居然还有挂武汉大学博士头衔的“高级知识分子”热衷玩这些东东,实在是当代中国大学生和中国教育的一大奇观。这种弱智行为的存在,并不是设计这些内容和游戏方式的校内网管理人员的弱智,它只是作为一个商业机构,精明地迎合了弱智的当代大学生群体的要求。

 

这一切,难道不是我们的家长和老师们一步一步“教育”出来的结果吗?

五:家长和老师们努力培养学生厌学畏学的思想,破坏孩子的学习兴趣。 

 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快乐是最大的动力。这是全世界都知道的,最基本的教育学原理。

 学习是一个人提高自我素质的必要手段。幸运的是:人天生是热爱学习的。在孩子的眼中,学习是最伟大和最有趣的游戏。在中国的教育传统中,一向是“乐学”和“学乐”的教育精神,这与和人生的本能追求一致。

 不幸的是:中国的学生,却被教成普遍的畏学厌学!这是为什么?

 实际上这个结果是家长和老师共同培养的后天习惯和后果:他们在长达12年的孩子一生中最关键的教育成长的时间里,不断地,不遗余力地把厌学畏学的价值观灌输给孩子,培养孩子的厌学畏学思想。同时在教学方法上,用最笨,最幸苦,最单调的方式来让孩子们学习最简单的内容。最终,成功地培养出来一大批终身视学习为畏途的中国人。这样培养学生,难道是在增强孩子的学习能力吗?还是在破坏孩子的学习能力?

 这一点,虽然荒唐,却是任何家长和老师都逃避不了的指责:

 在价值观上,难道你们不是一直在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的吗?这含义,不就是明明白白地告诉孩子们,读书本来应该就是“苦”的,与你们追求快乐的本性是违背的。

 难道家长和老师的励志榜样,不是“头悬梁,锥刺股”的学习榜样吗?把学习这种“伟大的人生游戏”搞到这个像是酷刑的样子,难道还指望会让你的孩子“喜欢”和“投入”吗?别忘了,当年苏秦的这个学习故事,是人家自己喜欢学习,自觉学习和主动学习的案例,并不是苏秦父母的要求。你们今天怎么能够用到作为被动学习的学生的榜样呢?

 还有,家长对于孩子的各种“奖励”手段,无不是告诉孩子学习很幸苦,不学习才快乐!

 比如,考试前后,或者开学前赶快带孩子去玩,去吃,去享受。这就用行动来明明白白告诉他:学习很幸苦,学习是一种牺牲,学习很无奈。但是妈妈很疼你,所以对于你受到的痛苦会好好的补偿。只有吃和玩才是快乐的。这样不断的“教育”的结果,就是有一天,他长大了一点,能够“独立自主”了,自然就会把学习丢到一边去,自由地追求吃喝玩乐了!这一天,可能是上大学,离开了家庭。也可能是上初中时的青春逆反期。而费力费力培养出这种厌学孩子的家长们,还无辜地到处诉苦,说“怎么这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也不愿意好好读书了?”

 日常学习中,家长告诉孩子达到某种学习目标后,可以给他某种物质奖励。结果,对物质的追求,自然就成为孩子“学习”的动力,刚开始效果良好。不过这样建立起来的价值观,自然就是“幸苦学习”可以得到奖品。最后,日益长大的孩子需要更“大”更“刺激”的奖励,才愿意去“受苦”,否则就罢工!此时家长又怎么办?所以,中国的家长,这样子培养出来的,全是厌学的孩子。

该怎么办?如果你对孩子的不良行为的惩罚,就是“不许去上学”“不准读书”,学习就自然成为孩子最渴望的事情。这也是今日学堂一贯的做法:对于违反校训的学生,就是实行一天以上的停学处罚。最长的一个学生,罚她停学了二个多月。最后这个厌学的学生居然爱上了学习,让她的父母都大为惊讶!

 当然,这种处罚的前提是:你是否能够把学习安排得符合学生的天性,否则事与愿违。

 

六:“一碗水”教育理论,把天才培养成庸才的教师。

 学校的教师通常喜欢说:老师要有一桶水,才能教给学生一碗水。这种“一碗水”理论,就是我们体制内教育的核心原则和思想。

 难道错了吗?当然错了!

 首先,从教育原则上来说:这个教育理论模式,决定了老师传授的知识范围,就是学生的极限限制,学生必然受制于老师的水平和能力。特别是考虑到我国的中小学教师,并不是这个教育体系中最优秀的学习者,他们并不是我们这个国家内最博学多才的人群。他们自己就没有一桶水,可能只有一碗水。这种情况下,一碗水理论就将带来更坏的结果:我们压抑了孩子超越自我的机会,让他们受限于一群并不足够优秀的群体,剥夺了孩子本来可以更优秀的潜力。

这一点请参考阅读:逆淘汰机制,恶性循环,破坏儿童学习能力的应试教育体一文

 

第二:从教育方法上来说,这种理论必然造成一个自恋的老师,满足于给学生一碗水的“成就感”,所以必然形成“满堂灌”的错误教育方式,造就缺乏探索思想的学生。所以,削弱了学生天然的好奇心和学习能力。

第三:这种教育理论忽略了教育中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变成了教师课堂表演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的“理论基础”,因此违背真正的教育精神。

真正的教育,真正的老师是这样的:我拥有一桶水,但我不是从自己的桶里给你一碗水,而是告诉学生自己怎样取得这一桶水的方法,以及这一桶水所来源的大江大海,指引和鼓励孩子们设法去获取自己的一桶水。

 这样,固然可能会有不少孩子只能弄回一碗水,甚至只有一调羹水,或者只有一滴水,这取决于学生自己的能力和意愿。但同时会有很多优秀的学生,会获得一大缸水,甚至一池塘水,比你老师的还多得多。这才是真正的教育,这种老师才是真正的老师,也称“导师”----引导孩子,激发孩子潜能的老师。

 西方的教师就是这样的:教师的作用就是像朋友一般和学生一起去探讨问题。对于学生的疑问,即使自己知道答案,也不会轻易地告诉学生,“经常一指图书馆,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资料,自己做出判断,尽可能的不去影响学生的自主思考。它最大可能的保护了人类创造力的根源——思想的自由和自主。”看起来不像中国的教师一样“苦口婆心”,但是他们培养了真正的人才。而且,他们尊重了学生的发展意愿:超过老师。也尊重了另一些天性不爱学习的学生不愿进取的需要。他们没有把这部分学生培养成“问题孩子”,没有去打击挖苦他们不愿意接受“一碗水”的表现。他们即使学业不佳,起码心理正常,行为正常。

 在这种教育原则下,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培养出很多超过老师的学生,培养出心理个性完整正常的学生。其实这并不是西方的教育专利,也是中国古老教育的要求。中国古人说:见与师齐,减师半德,见过于师,方堪传授。意思就是:如果老师教出来的学生,只能达到老师的水平,证明这老师不行,只是个半吊子货。只有能够把学生培养得超过老师,才是老师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照这种教育原则来看,上面这种有一桶水而只会把一碗水交给学生的老师,连“半吊子”教师都谈不上,只能用“误人子弟”来形容了。这种教育,难道不是在削弱孩子的学习能力吗?

 

七:“园丁”教育理论,是无视孩子心理和个性要求,违反基本教育准则,削弱孩子学习能力的“教育法西斯主义”。

 中国人喜欢把老师称为“园丁”,没错,中国的园丁很辛勤,但是他们却是在辛勤地残害我们的孩子(南怀瑾语),而不是培养,教育和提高我们的孩子。因为“园丁”理论本质上,就是认为孩子的本质是不好的,需要按照“园丁”的愿意来修理的对象。骨子里是对学生的不信任和不尊重,剥夺了孩子的自主愿望,用教师的愿望和方法来修理学生的“教育理论”。这是违背教育规律的。

 同时,教育理论认为:每个孩子的能力,个性和愿望都是很不相同的,所谓的教育,不是把这些本来不相同的人培养成一个模式,而是让他们有可能把自己的潜力发挥到最好。所以,西方的教育家,无不对于中国居然把教师比喻为“园丁”大惑不解。而我们的教育系统,正是在“园丁”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按照教师的愿望,把孩子们修理成相同的模式。拒绝修理的人被打成“问题孩子”,就像是被“园丁”看不中的树苗一样无情地抛弃。

如果你希望了解真实的情况,就去问问懂一点中国教育内幕的人,小学老师的任务是什么?我与不少小学老师交谈过,他们甚至有点自豪地说:刚进校时,每个孩子都是“很不一样”的,但是出校的时候,除了外貌无法改变外,其他都彼此差不多了。

 你到小学后会发现:小学老师最多的时间和精力,不是用来“学习和教育”,而是花在“纪律维持”上了。真正用在教学上的时间很少,而且内容很简单。特别是小学初年级,如何把天性活泼的孩子,井然有序地“绑在”小小的课桌面前,就是小学老师最主要的功课。这个时侯,柔弱无助的孩子,不得不接受老师的“园丁式修理”。家长们可以很容易看见:刚进小学的孩子,都是鲜活而有个性的,眼光也是好奇和活泼的。可是小学毕业的孩子,眼睛里失去了光彩,身上充满惰性。而且,每个人看上去都差不多了,一样的灰暗和打不起精神来。

把本来充满无限可能的孩子,都修剪成一个模样。把热爱学习和充满好奇心的孩子,“培养”成厌学和无奈的学生,难道这不是在削弱孩子的能力吗?我们的教师,可能永远也不懂得,为什么西方的小学教室,安排得像是自己家的客厅一样。为什么西方的小学生,要坐成一个圆圈,与教师一起讨论问题,看起来一点都不像是“上课”,显得很“散漫”。而不是象中国的教室里“整齐”的座椅和同样“整齐”地静静坐着的学生。这反应了在本质上,我们这个社会根本没有给孩子应有的尊重。因此,我们培养出来的国民,就是一批不懂得“尊重”的国民,心理上都有严重的问题。

 

八: “满堂灌”的“教育”模式,养成低效被动学习的不良习惯。

 由于现行教育体制的设定,是由一批根本就不懂教育的人来制定的。体制内学校的老师,被迫成为一群教学表演者,是一群大声吆喝着贩卖知识的文凭商人。他们以“教育”为谋生的职业,剥夺了孩子们的天赋学习能力,造就了我国学生缺乏真正学习能力的现实状况。

 所有的教育家都知道:所谓的教育,不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而是要点燃心火,让学生们燃起追求知识的热情。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的机器,而是等待被点燃的火种。

 可是,我国教师的教学法,基本上都是教师在台上表演和贩卖知识的“满堂灌”模式;负责一点的老师,就是注重表演技巧,绘声绘色地尽量吸引学生的表演者。差一点的老师,就是死板乏味,不负责任,表演技巧极差的三流演员。我们负责一点的老师,想的是“如何在上课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不是“如何让学生成为表演者”,这等“教育”,如何可能会产生真正的效果?如同表演系的教师,天天注重的是把自己的拿手好戏演给学生看,学生的任务只是记笔记和考试的话,他们这样难道能够学会自己上台表演吗?

 而且,即使是最精彩的表演,也比不上电视台的节目。更何况体系内很多教师就不是天才演员,他们乏味和缺乏技巧的三流表演,如何才能吸引学生呢?

 所以,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其效果很差。实际上,教师自己也知道,45分钟的一堂课,学生真正能够集中注意力的可能还不到十分钟。其余的时间,学生们尽管在长期的“教育培养下”,身体都装得“认真听讲”的样子,其实大脑多数在开小差。我们的孩子幸苦上学一整天,实际上能够真正有效利用的时间,可能还不超过一个小时。大量最宝贵的时间,就这样无端地浪费了,而且养成了很不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教育,难道不是在削弱我们孩子的学习能力吗?

 参考西方国家的教育模式,我们很容易看出与中国的满堂灌教育模式的巨大区别:学生成绩的计算方式是:课堂纪律和出勤率占15%,课余作业成绩占15%,小组互动讨论占20%,论文写作和答辩占50%。从这个学习评价体系中看出来,西方国家的学生,有大量的时间是用于学生的主动学习的(互动讨论,论文写作,答辩),所以,才能培养大批真正会学习,会思考的人,而且他们的时间利用率极高。当我们的学生和老师就围着几本教材转圈的时候,西方的学生拥有更广博的知识面和更好的学习能力,而我们的教育系统,在“考试成绩优良”的光环下,培养出大批不会思考,不会学习,不会读书的呆子。

 这方面,目前体制学校中真正懂得并能够按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这个教学原则去教书的教师,就是魏书生式的教师。虽然他的知识很丰富,表演起来应该会很吸引人,但是他不会自恋到在学生面前“表演”。他的教学方法,就是激发孩子的学习愿望,大量的时间是让学生们自主学习。可是体制内这种老师实在是太少了,大多数都是填鸭的知识工人。

 今日学堂的学习内容,五倍甚至于十倍于体制学校,很多人以为学生会很幸苦。其实他们的学习时间还没有普通学校学生多,有更多的时间用于运动和游戏。学习成功的所谓“奥秘”,就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最大的好处就是:12岁后,他们基本可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这是一生中最重要的学习进取的“本钱”。

 

九:“标准答案”彻底剥夺了孩子们的思考空间

 

“标准答案”作为一种简单高效的考试手段,本来无可厚非。美国托福考试这样的标准考试模式,一直行之有效地在全世界实施多年,并没有什么不良反应。

因为“标准考试”是用来测试的,“标准答案”仅仅是一种测试手段而非学习手段。如果把标准答案作为一种教育模式来全面实施,就是教育的灾难。

不料“富有创意”的中国教育体系,善于投机取巧的中国师生,把“标准考试和标准答案”作为学习的模式,学生们把本应该用来思考和学习更多深度和广度内容的时间,花在大量的重复做题的题海战术上来,造成了中国教育的灾难。

以托佛考试为例:本来只要真正踏踏实实地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需要特别的技巧,托佛考试就可以轻松通过。因此,全世界的英语学习者,基本上都是踏踏实实地打好语言基础,再去准备应试。可碰上中国人,彻底让老美傻眼:他们想不到世界上会有这么傻的学习者,会把学习当做考试一样折腾自己,从小就开始做标准答案,以及各种英语试题。中国学生会用最笨的办法,在准备考试的时候,提前把托福的题库都做光,用这种方法固然可以取得“好成绩”,可是与真正的语言能力的提高根本就没有关系。结果发现这些高分学生到国外后,连最基本的对话都无法进行:因为他们只知道一套背下来的对答模式,换个词就不知该怎么办。所以大叫“托福考试不灵”,所以美国的托福也只好改革:被逼着采用不标准的考试方式----主观考试。很快地,中国的四六级也跟着转向,但是学习方法还是没有改,后果如何?一大批只会用“标准答案”的学生傻了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