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蜂箱视频教程:全国茶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正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11:47:48
临发〔2008〕7号
 
 
 
 中共临沧市委  临沧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
 
 (2008年1月15日)
 


   为加快全市茶叶产业发展,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增收,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特制定如下意见。
   一、发展现状
   临沧位于世界茶树和茶文化起源中心,是世界著名的滇红之乡,普洱茶的原产地,国家级茶树良种勐库大叶茶和凤庆长叶茶的原生地,云南省最大的茶叶生产基地。“十五”以来,临沧茶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在高优生态茶园建设、龙头企业培育、市场开拓、茶文化建设等方面成效显著,茶叶面积、产量、质量和产值大幅提升,产业竞争力和综合效益全面提高。2007年全市茶园面积达108万亩,其中高优生态茶园36万亩,有机茶园3.7万亩。茶叶产量4.19万吨,农业产值13.89亿元,工农业总产值28.76亿元,茶农人均茶叶直接收入852元。茶农成为茶叶产业化经营的最大受益者,茶叶企业成为成长最快、效益最好的企业,茶叶产业成为产量数万吨、产值数十亿元、惠及163万茶农的富民大产业,成为临沧最具经济文化竞争力,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最显著的特色支柱产业。
   当前,在世界健康文化、和谐文化推动下,世界茶叶生产和消费快速增长。茶产业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魅力和独特的保健功能,迅速崛起,为云南大叶茶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临沧茶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茶园面积、茶叶产量、红茶出口量全省最大,茶叶品质优越,产品质量安全可靠,并在市场竞争中形成了滇红、勐库、澜沧江等一批发展前景良好的企业,基本具备了进一步拓展国际国内市场的条件。
   临茶产业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来自国内外和产业内外的严峻挑战。主要表现在:一是国内外茶叶竞争的挑战。企业之间、地区之间、茶类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二是来自茶叶质量安全的挑战。茶叶质量安全既是食品安全的组成部分,也是国际茶叶贸易的主要贸易壁垒,更是产品质量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对构建面向市场和消费者的茶叶质量安全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是来自茶叶知识产权竞争与保护的挑战。临沧茶叶知识产权体系尚未完善;四是产业组织化程度低。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小生产与大市场、小企业与大产业、大面积和低效益的矛盾突出,产业合力与整体竞争优势尚未形成;五是企业基地意识不强,“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及其投入分配机制尚未形成;六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弱,投入严重不足,高层次人才匮乏,产业发展缺乏强大的科技支撑;七是茶文化和茶产业相互强势推进的态势尚未形成。为此,必须转变观念,创新思维,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做强做大做优临茶产业。
   二、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技提高品质,文化提升价值,品牌开拓市场”的产业发展战略,进一步更新理念,创新机制,转变发展方式,以国内外普洱茶、滇红茶和蒸青绿茶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业效益为核心,坚持建基地,扶龙头,强科技,兴文化,树品牌,拓市场多措并举,切实把临茶产业建设成为具有强大经济文化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和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特色支柱产业和强势绿色生态产业。
   (二)工作目标
   ——2010年:全市茶园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内,其中高优生态茶园50万亩,有机茶园10万亩。茶叶产量达6万吨,农业产值达20亿元,涉茶产业总产值达到45亿元以上。
   ——2015年:茶园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内,其中,高优生态茶园达到70万亩,有机茶园30万亩。茶叶产量达10万吨,农业产值达60亿元,涉茶产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临茶产业对全市经济、生态、文化产生巨大影响,茶农收入增加,企业效益良好,茶文化氛围浓厚,临沧茶在全省乃至全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拥有世界一流的无公害茶园和有机茶生产基地,成为驰名中外的“天下普洱第一仓”和名副其实的“世界著名的滇红之乡”。
   三、工作措施
   (一)实施“科技提高品质”战略,提高临茶产业整体素质和国际国内竞争力
   1、稳定面积,提高单产,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发挥政府、企业、茶农三方联动作用,着力建设有机茶园,改造低产茶园,努力建成和打造一批茶叶专业村;每年建成高优生态茶园不少于10万亩,转换和新建有机茶园不少于4万亩,改造低产茶园不少于5万亩;严禁在茶园间种、套种核桃、桉树等危害茶树生长或茶叶品质的植物;鼓励企业以承包、租赁、联营等多种方式建设高优原料基地,鼓励农民以土地入股,企业负责资金投入,组建股份制企业建设高优生态茶园,形成企业有基地,茶农有股份,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茶叶加工企业必须逐步建立自己的基地,茶叶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建设和经营的高优生态茶园面积应不少于1万亩;要以企业为载体,稳步推进有机茶园建设。2008年1月以后通过有机茶园认证,一次获证面积在1000亩以上的企业,市级财政一次性奖励50元/亩。
   2、合理规划和布局茶叶加工企业,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新建茶叶加工企业和申请生产许可证(QS)的企业,必须符合市县(区)茶叶产业规划。新建茶叶精制企业年生产规模应控制在500吨/户以上,新建茶叶初制所年生产规模应控制在50吨/户以上;逐步提高茶叶初制加工能力,减少农户加工。到2015年,市内所有茶叶精制企业的毛茶原料,必须由获得生产许可证的加工企业收购鲜叶生产;每5年一次认定临沧市茶叶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集合各项资源给予重点扶持。到2015年,力争培育年茶叶销售量达1万吨以上,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茶叶企业3—5户;年茶叶销售量达到5千吨以上,销售收入超过5亿元的茶叶企业5—8户;年茶叶销售量达到1千吨以上,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茶叶企业不少于10户。
   3、抓好典型,示范引路,努力打造一批体现和反映临茶产业特点的样榜。在整体推进产业的同时,重点抓好基地、加工企业、协会、专业村、茶文化示范的一批典型,县(区)政府要整合政策资源重点给予扶持。
   4、建立健全产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和培训体系。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和培训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各县(区)重点产茶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要承担茶叶技术推广工作,面向茶农和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市级茶叶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必须建立茶叶科技创新机构,努力促进茶树良种选育推广、茶园管理机械化、茶园安全生产和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开发,延长产业链,提高茶叶增加值;建立直接与茶农和初制所对接的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在重点产茶区域设立茶叶辅导员,为茶农提供生产技术服务。积极支持企业不断引进高新技术人才和争取省院省校合作项目,通过省院省校合作项目创新技术,开发产品,培养人才。加强茶叶职业教育建设,开展职业技能鉴定,让职业学校学生持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走向社会。
   5、建立健全茶叶标准化体系和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制定涵盖临沧所有茶类,从产地环境条件、栽培、加工、产品、贮运、销售、服务到质量安全管理全过程的临沧茶叶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体系。精制茶生产企业应逐步建立健全企业标准,对茶叶生产实行全过程监管,建立从茶园到茶杯的茶叶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强化对已获生产许可证企业的监管,确保质量安全管理措施到位,强化农资流通市场监管,依法查处禁用、限用农药;建设临沧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力争2010年前通过国家认证认可委认证,成为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鼓励企业开展质量认证,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和食品安全控制体系,提高产品(服务)质量管理水平和食品安全控制水平。获得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一次性奖励5万元;获得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一次性奖励20万元;获得HACCP食品安全控制体系认证的企业,一次性奖励40万元。
   6、加强产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产业协会作用。强化临沧市茶叶协会建设,转变运行机制,通过成立临沧市茶叶技能培训中心,建设临沧茶叶专业网站,管理使用临沧地理标志及其证明商标,提高临沧市茶叶协会服务能力、行业自律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成立临沧市茶叶商会,构建茶叶企业战略联盟;建立健全农村茶叶协会组织体系,引导茶农或由龙头企业牵头在重点产茶村建立茶叶协会,组织茶农科学、安全、高效生产,为茶农提供技术、农资、融资、销售等服务,强化茶农安全生产监督自律。
   (二)实施“文化提升价值”战略,提高产品价值和产业价值
   7、按民族性、国际性、先进性原则,打造内涵丰富、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产业文化、产地文化、产品文化、企业文化和消费文化,不断提升茶文化附加值。深入开展茶文化理论研究,积极开展涉茶文学、影视和茶艺茶道作品的创作、编撰、摄制和出版工作;把滇红茶史馆、凤庆香竹箐古茶树、云县白莺山古茶园自然历史博物馆、临沧茶文化风情园、双江勐库古茶谷旅游区等一批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的茶文化项目,确定为传统茶文化传播基地;按照《临沧市古茶树资源保护办法》的要求,做好古茶树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充分发挥古茶树资源的巨大科技文化价值;着力推出临沧女子十二茶坊,努力打造成为著名茶文化品牌;以“云南临沧·天下普洱第一仓”和“云南临沧·世界著名滇红之乡”为主题,持续举办中国临沧茶文化博览会,构建茶叶经济文化交流平台;加大走出去力度,强势推介临茶产业;全市各级各类广播、电视、报刊等传媒,公共部门及企业的网站,要把茶文化作为主要宣传内容,营造浓厚茶文化舆论氛围和宣传窗口。
   8、引导消费,拉动生产。强化“好茶喝出健康”、“茶饭吃出长寿”的消费理念,采用多种喜闻乐见的消费方式,宣传推广茶膳,使茶膳进入饭店、家庭,与餐饮文化融为一体,将茶叶餐饮消费上升到文化消费层次,通过拓展和增加消费群体,使之成为茶叶经济发展的又一个新的增长点。各县(区)要确定1—2个茶膳推广示范点,纳入政府及旅游接待定点,政府给予优惠扶持。
   9、推行从业资格市场准入制度。面向茶农、产业工人、经营管理人员、茶叶销售和茶艺服务人员、劳务人员、在校学生和茶叶爱好者,开展科技、文化、经营管理、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茶叶生产企业的生产、质检、接待人员,茶店、茶馆、宾馆等从事茶叶销售、茶艺服务人员,到2010年基本上做到持证上岗。
   (三)实施“品牌开拓市场”战略,开拓国际国内市场
   10、充分运用现代品牌策划营销手段,全面开展临沧城市品牌、临茶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建设工作。迅速启动临沧城市品牌策划营销工作,打造临沧城市品牌。围绕“云南临沧·天下普洱第一仓”和“世界著名滇红之乡”,全面开展临茶公共品牌策划营销工作,全市生产的所有茶产品,包装上必须有“云南临沧·天下普洱第一仓”或“世界著名滇红之乡”品牌标识;开展“临沧茶”地理标志认证和“临沧茶”证明商标申报工作,把临沧茶打造成国内外著名的茶叶地域品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面向国际国内市场,全面开展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策划营销工作,积极开设营销点、连锁店,建立营销网络。2015年前,力争创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和国家免检产品各2件以上,云南省著名商标和云南名牌20件以上。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或国家免检产品的茶企业,以及获得云南名牌或云南省著名商标的茶叶企业,市政府一次性分别奖励100万元、10万元。
   11、加强产地茶叶市场建设,把临沧建成国内外著名的原料茶和成品茶集散地。各县(区)和主产茶叶的乡镇(街道)应有规划地逐步建立茶叶交易市场,临翔区、云县、凤庆、双江县要逐步建设和完善交易、仓贮、物流、信息、网上市场等配套设施,工商、税务、质监、卫生、检疫、金融等部门要逐步建立健全与茶叶专业市场相配套的监管、服务体系。要积极创造条件,择机设立临沧茶叶交易所,开展茶叶拍卖和期货交易。
   12、强化市场监管,规范茶叶交易。企业和个人开展茶叶收购、生产加工、销售等生产经营活动,必须到所在县(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取得营业执照后,方可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严禁无照经营,严禁场外交易;工商、质监、茶办、检验检疫等部门要紧密配合,建立联动机制,督促生产经营者依法建立并实行原料购销登记查验制度和产品销售台帐;在茶叶产品中掺杂使假、以次充好、以假充真,侵犯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名牌产品和违反食品安全规定,危害食品安全等违法行为,从重从快依法罚款、没收、销毁、停业整顿、吊销证照直至追究刑事责任;依法查处和打击无证、无照生产经营(收购)茶叶的违法行为。
   (四)加强领导,强化服务,狠抓落实
   13、加强领导,强化服务。各级党委、政府要心系茶农,服务企业,把茶产业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大事来抓,确保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14、制定措施,狠抓落实。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各自实际和职责职能,深入分析研究,挖掘潜力,配置资源,严格执法,制定贯彻实施意见和具体措施。发改、财政、扶贫等部门要整合退耕还林、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扶贫、水利、交通、科技和财政转移支付等相关政策,支持茶叶产业发展;农林水部门要按各自渠道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在茶区广泛推广使用沼肥,加强茶路、茶水、沼气池建设,主动帮扶茶产业发展;国土、建设、招商等部门,要减化手续,合理收费,依法积极为企业办理土地证、房产证,为企业融资创造条件。要不断优化投资环境,精心包装项目,加大临茶产业招商引资力度;食品安全管理部门要制定茶产业公共危机事件处理应急预案,建立茶产业预警机制,预防和处理危及茶叶健康发展的公共危机事件;文化旅游部门要在项目建设中突出茶文化,推出茶文化精品,积极建设茶文化旅游景区、景点,不断营销和开拓临沧茶文化旅游市场;金融部门要拓展融资渠道,用足用好金融政策,积极探索互利共赢的银企合作机制,最大限度提供金融支持。
   15、多方努力,兑现政策。2006年以前市级立项已建成的高优生态茶园,继续按原政策兑现扶持,尚未兑现的扶持资金,市、县(区)两级财政要制定兑现计划,纳入市、县(区)财政预算,并多渠道整合筹集资金,力争3至5年内全部兑现。
   16、强化督查。市委办、市政府办要全面跟踪督查,及时反馈执行情况,凡在执行过程中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必须严肃处理。
   本意见自发文之日起施行。凡与此相抵触的,一律停止执行。
 
 
 
 
主题词:农业  茶叶  产业  意见                    
中共临沧市委办公室                2008年1月24日印发
校对:陈礼军                          (共印290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