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直购电政策:文教名区的“突围”之路——重庆沙坪坝区以经济转型破解发展矛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0:34:59

文教名区的“突围”之路

——重庆沙坪坝区以经济转型破解发展矛盾

本报记者 崔佳

《 人民日报 》( 2011年12月03日   07 版)

  重庆市沙坪坝区是长江上游的科教文化名区,近年来却一度陷入了发展滞后的窘境。

  “‘文教名区’给我们长了脸面,却没能真正为我们强筋壮骨。”区委书记李剑铭说,沙坪坝还是重庆的“工业老区”,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中内在结构性矛盾日显突出。

  如何对经济发展要素进行有效调整,满足人民群众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新期待和新要求?沙坪坝区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以平台搭建、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空间转移为主线的经济转型“突围”之路。

  借力——

  以市级平台落户为契机带动产业升级

  沙坪坝区位于重庆主城西部。10年前,区内数所高校出于扩招考虑纷纷流露外迁意向,使得沙区传统优势和科教文化地位面临严峻挑战。

  经过积极争取,2003年,总规划面积33平方公里的重庆市大学城成功落户沙坪坝区西部虎溪镇和陈家桥镇。2005年,重庆市决定将微电子产业园区布局在沙坪坝区西部西永镇。同年,沙坪坝区抓住机遇,积极向铁道部申请,最终促成了西南最大的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项目落户该区西部土主镇。2009年,沙坪坝区又向市政府申请成立了台资信息产业园,积极吸引西永微电园零部件配套企业落户。

  沙坪坝区区委常委、副区长崔维新介绍,“一城三园”总规划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不仅拉开了沙区“跨山西进”的新城开发建设大幕,也有力推动了区域产业升级。

  发力——

  以完善城市功能为抓手推动结构调整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开车到沙坪坝。”曾几何时,这句顺口溜成了不少山城市民对沙坪坝区交通拥堵状况的调侃抱怨。区委、区政府认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关乎民生,关乎发展,必须花大力气摘掉“堵城”帽子。

  近年来沙坪坝区完成投资224亿元,“三管齐下”重构交通:拉开城市骨架,从局限于东部30多平方公里的狭长地带拓展为东、西部160多平方公里的城市空间布局道路基础设施;增加路网密度,新增畅通里程558公里,通车道路43条;打通18个堵点、出口及断头路,建成36处停车港及人行天桥。

  在“宜居城市”和“森林城市”建设方面,完成310余万平方米危旧房、“城中村”改造;栽植各类苗木700多万株,建成4个城市生态广场和3个城市生态林,人均公共绿地由2007年的7.43平方米增加至目前的13.58平方米。

  倾力——

  以“全域城市化”理念推进城乡统筹

  沙坪坝区虽地处重庆主城,但也有着广大的农村。在经济转型的“突围”中,如何加快农村发展?区委、区政府的思路是:以“全域城市化”的理念,倾力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统筹。

  按照规划,沙坪坝区的城乡统筹将实施“211”构架:200平方公里城市、100平方公里森林和100平方公里“城市后花园”。而广大的农村区域就是“城市后花园”的建设战场。

  近年来,沙坪坝区环保行动“重拳”频出:关闭非煤矿山43家、关闭污染企业242家、取缔畜禽养殖污染户1300家,同时加大森林建设力度。

  在打造“硬件”的同时,沙坪坝区积极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村规模化经营,目前全区农业规模化经营率达到35%。越来越多的传统农民变成了农业产业工人。

  今年前三季度,全区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达11465元,同比增长22.5%,比四年前翻了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