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尚佳食品有限公司:三句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2:33:28

三句半

 

 

名称多多:十七字诗、无赖体、瘸腿诗、吊脚诗、掉脚诗、翘脚诗、跷脚诗、俳句体、偷声诗、三句半。
这是诗歌的变体,是把四句诗的最后一句砍去一部分的破体式。这一诗歌变体早在唐末五代即已出现,盛行于宋代元丰、元佑年间。据宋人王灼《碧鸡漫志》一书的卷二记载,十七字诗是由民间曲艺艺人发明的,写瘸腿诗最负盛名的当推北宋著名曲艺家、浑话艺人张山人。据说当时有人用瘸腿诗影射朝廷,官府怀疑是张山人所为,曾抓他审问,可见其写的瘸腿诗影响之大。张山人的诗诙谐滑稽,意含讽刺,观众在开怀大笑中获得启示,领略褒贬之意。十七字诗类似现代民间文艺节目——“三句半”。张山人的这种诗体“鬻钱以糊口”。在他的影响带动下,泽州的孔三传、元佑年间的王斋叟、政和年间的曹组等人也都成了写瘸腿诗的高手。流传最早的是南宋时无名氏作「临安十七字诗」。


洪迈在《夷坚乙志》卷十八《张山人诗》中,对张山人做了较为详尽的介绍,说张山人以作十七字诗而著名,他的诗虽然脱不了俚俗之气,但是蕴含机智幽默于其中,且又长于讽刺。所以,他所到的地方,达官贵人总是馈之以酒食钱帛,以免遭讥。到老年时,张山人对于他所从事的职业已是力不从心,就打道还乡,可是还没到家就死在了半道上。幸亏道边有人是他的老相识,知道张山人无儿无女,没人收尸,就买了一叶苇席,将他葬在了道边小店旁边的高处,并用木牌标明此墓葬的乃是有名的说话艺人张山人。后来,据说有个路过的年轻人,听人说起张山人倒毙道侧、苇席下葬的事,很是感慨,也模仿张山了作了一首十七字诗:

此是山人坟,过者尽惆怅。
两片芦席包:敕葬!

这首诗显然有明显的讽刺意味,是对张山人一生风光、处处嘲说他人、老来潦倒的反嘲。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当时艺人的悲惨境地。

十七字诗后来发展为许多形式,字数也不止十七字一种,一般把十七字的“三句半”叫十七字诗,把不是十七字的“三句半”叫瘸腿诗。因为它与五言七言诗相比不平衡,俗又称“吊脚诗”,又称跷脚诗。瘸腿诗也就是打油诗,只不过形式不一样罢了。

相传有一饭店老板为招徕顾客,在门楣上悬挂“明天吃饭不要钱”的招牌一块,第二天果然有一土郎中、一穷秀才和一乞丐来一饱口福。他仨大吃一通,刚想一走了之,店主把手一拦说:“明天可以吃饭不要钱,但今天不交钱休想走。”见这三个穷汉确无油水可榨,店主只好变个法儿来刁难他们,说:“谁能用上、下、左、右、前、后、天、地、三、五、心十一个字作一首瘸腿诗,谁就可以免交饭钱。”店主哪里知道这三个人常在街头听民间艺人说诨话,对瘸腿诗都能哼上几句。没用一会儿,土郎中先吟诵起来:
上有天王补心丹,下有六味地黄丸。
左归丸,右亏丸,服用前后不一般。
三时用药半月止,心放宽。

店主只得任他离去。秀才作瘸腿诗更不在话下:

懂天文,下通地理,读过左传、右传,
看过前汉、后汉,三五月后夺魁首,
手心攥。

秀才也大摇大摆地走了。乞丐抓耳挠腮,把手一摊,无可奈何地说:

不能登天,下不能入地,
左不能投河,右不能跳涧。
前不着村,后不着店,
本是三人喝了你五壶酒,
独留一人不放还,偏心眼。
店主也只好作罢。

川剧中有一出戏,开头由一个扮丫环的女演员出来吟道:“奴家生来就不丑,——粉头。”这是一句“吊脚诗”,前面说出一层意思,后面吊两个字加以否定或说明,极富幽默情调。你听她接着又说:

脑壳梳得光溜溜,——擦油。
吃的美味与珍馐,——残留。
穿的绫罗与绸缎,——三丢。
常在闺中不远走,——伺候。

幕后有人喊:“春香!”丫头赶紧说:“耳听一声叫丫头,急忙答应有有有!”跑进幕后去。这一组吊脚诗,把古代丫环服侍人的可悲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使观众在笑声中品尝出一种辛辣的味道。
再举点这种一句的吊脚诗的例子:

若要一夜不安宁———喝醉酒
若要一月不安宁———请装修
若要一年不安宁———造新楼
若要一生不安宁———轧姘头

末句有些老“黄”的口吻,俗了点,但机智地反映了市民的生活态度。有个湖南人,好几年以前,因事牵连坐了牢。三个月后出来后,对人说三个月坐牢经验,有诗一首。是特别体裁的吊脚诗,七个字一句,下面加三个字的注解。

世态人情薄似纱———真不差
自己跌倒自己爬———莫靠拉
交了多少好朋友———烟酒茶
一旦有事去找他———不在家

每行之尾的《三字经》,一针见血,充分保持了民间语言的辛辣与鲜明。

民间通俗称为“三句半”,多用于嘲讽,也有一段时间是舞台上常见的一种表演形式,尤其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军队的文艺活动中流行。这种表演形式是表演者甲乙丙丁四人,手里各持镲,小锣,鼓,大锣等击打乐器敲打登场。乐器停,甲高声朗诵第一句,并根据此句意思做出一个造型动作。下面乙第二句,丙第三句。丁的第四句是“戏眼”,关键就在于这半句。半,其实只有一个字或两个字。字多则味淡了。这一两个字要求很严,必须压韵,简捷,诙谐,合意,并出乎意料。一经丁喊出,逗得观众哈哈大笑才行。 观众大笑,台上四人敲打乐器转场,转一圈或两圈,之后接着表演第二段。

发请柬看地位,坐位子看职位。
请上台看价位——校友会。

最后半句就是诗眼,如相声里的甩包袱,将酸文人的势利,剥得一丝不挂,活脱脱一只南京光板鸭。
再短些的可以是二句半:

辣酒啤酒酒酒喝,
大场小场场场到
———酒精(久经)考验。

这是北方厂长经理的一肚子苦水,哪方的神仙都不能得罪,否则,买卖就砸了。
偷声诗,即三句半,原名“瘸腿诗”,因恶其名而有人改之。把绝句的第四句减半,即是偷声诗。

崇奉道教,常驾临景灵宫祭神,届时都要太学、宗学、宋朝皇帝武学生员身着制服,立在礼部衙前恭迎。由于这些生员大多没有真才实学,有人写了首诗道:

驾幸景灵宫,诸生尽鞠躬;
乌头身上白,米虫。

这首诗讽刺南宋太学生等,每年花费薪资,只作些迎接皇帝的无聊事情。据《西湖游览志余》:「车驾飧(祭献)景灵宫、太学、武学、宗学诸生,俱在礼部前迎驾。临安府有人作十七诗(如上录)。盖讥其幞头襕服,岁糜廪禄,不得出身,年年迎驾耳。」按头乌身上白,指头上戴黑幞头,身上穿着白襕衫。米虫,蛀米虫也。

此诗又被收进小说《西湖二集》中:“那时圣驾飨景灵宫,太学、武学、宗学诸生都在礼部前迎接圣驾。甄龙友闻知圣驾到来,诸生迎接,特特走去一看风景。那太学中有的诸生,年久岁深,不得出身,终年迎接圣驾,岁靡朝廷廪禄。龙友又做了十七字诗以讥诮道:驾幸景灵宫,诸生尽鞠躬。头乌衣上白,米虫。
此诗传闻开去,人人说甄龙友轻薄,都称他为永嘉狂生。”

宋 王直方《王直方诗话?饶次守十七字诗》:“龟父先归,作一绝题于余书室…… 次守既醒,作十七字和云:‘当时为举首,满意望龙飞。而今已报罢,且归。’盖龟父是年自洪州首荐,自今上初即位,无建试也。”

明人冯梦龙撰《古今谭概》、郎瑛撰《七修类稿》和清人褚人获撰《坚瓠集》、独逸窝退士撰《笑笑录》等笔记小说中都记载了一则内容大同小异的十七字诗故事: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有一人好作十七字诗,且才思敏捷,触目成咏。时徽郡天大旱,太守不思兴修水利,却率人下跪祈雨,连求几天,仍是晴空万里。这个人便作十七字诗嘲之:
太守出祷雨,万民皆喜悦;
昨夜推窗看,见月。

(《笑笑录》所载的前两句作“太守求雨泽,万民多感德,昨夜推窗看,明月。”)

太守得知后大怒,马上派人把他捕至衙门,说:“听说你善作十七字诗,好!我现在就罚你以我的别号‘西坡’当堂题写一首十七字诗,若写得好,就放你回家。否则,要用大刑。”

话音未落,其人已出口咏到:

昔人有东坡,今人有西坡。
若将二人较,差多!

太守听后,勃然大怒,将其重责十八大板。没想到,板子还未打完,其人又诗兴大发,吟诗一首:
作诗十七字,被责一十八;
若上万言书,打杀。

太守听后,真是哭笑不得,最终以诽谤、侮辱朝廷命官罪将其发配郧阳充军。其人的舅父闻讯赶来给其送行。甥舅相见,抱头痛哭。其人触景生情,又作诗一首:

发配到郧阳,见舅如见娘。
两人齐下泪,三行!

原来这个人的舅舅一目失明。

来到发配之地,郧阳县令听说他是个作诗奇才,想见识见识,令他吟诗一首。这时县令的太太刚好从后堂走过,这个人见县太爷妇人虽然颇有几分姿色,但却是一双大脚,便即兴吟道:

环佩响叮当,夫人下画堂。
金莲三寸小,横量。

县太爷听后,感到真是又好气,又好笑。

明代大文学家冯梦龙所编的《广笑府》中还记载有另外一则有关十七字诗的故事:有个姓潘的儒生赴京应举,途中上酒店喝酒。酒店女主人姓陆,人长得很漂亮,见客上门,态度和气,并作一首十七字诗赠送:

秀才本姓潘,应选赴长安,
一举登高第,做官。

儒生听后,亦作十七字诗一首答到:

佳人本姓陆,美质无瑕玉,
念我客窗寒,同宿。

店女好意相待,没想到却遭恶意侮辱,自然是不愿意,就去告。路遇一老人,老人听说此事后,也作十七字诗一首,劝女子不要将此事诉于官府,以免却许多烦恼。诗曰:

潘郎与陆嫂,无事寻烦恼,
若还到官府,不好。

通过上面所举,我们不难看出:十七字诗虽像“打油”,但是,因为它来自民间,构思巧妙,尤其是最后两个字,结构突兀,极尽诙谐幽默之能事,颇有“画龙点睛”之妙趣。所以,很是为广大劳动人民所喜爱,小说家说书人都喜欢用它。

《笑笑录》:元朝末年,张士诚占领江浙后,自封吴王,任胞弟张士信为相。士信与黄敬夫、蔡彦文、叶德新三人狼狈为奸,凌虐百姓。明朝建立后,把他们治成死罪、枭首示众,民众无不拍手称快有人作了首诗:

张王做事业,专用黄菜叶;
一夜西风起,干瘪。

盖明太祖破苏州诛三人,刳其尸悬于竿,干焉。

《西湖志余》谓:虞集在文宗时草诏,有曰“明宗在北之时,自谓非其子。”及顺帝立,捕集赴大都,以皮绳缚腰,以马尾缝眼,既至,集以文宗亲改诏稿呈上,遂得释。时有人作十七字诗嘲集曰:

自谓非其子,如今作天子,
传语老蛮子:请死。

《古今诗话》记载这样一个故事:皇帝赐给大臣一座房宅,这个大臣以房梁生长出一棵灵芝上奏皇帝,皇帝车驾临幸,正赶天降大雨,房梁漏水,灵芝脱落下来,京城里有人作诗嘲弄他:

相公新踢第,梁上生芝草,
为甚脱下来,胶少。

敢情这位大臣房梁上的灵芝是用胶水沾上去的。

讽县太爷求雨

从前有个喜欢做三句半人称吊脚诗的,一天进城买东西。走到较场坝,看见县太爷顶着烈日在法坛上求雨,他于是诗兴大发,大声即兴赋诗:

大人求雨泽,万民沾恩德。
站在雨坛下,非热。

县太爷听见了,很生气,叫人把他抓了起来,重打四十大板。在挨打的过程中,他又做了一首诗:

大人把怒动,板子不歇空。
一五又一五,精痛。

官以为他是精神病,就叫他滚,他马上叩头又做了一首诗:

谢过大人恩,屁股还在疼。
冤枉挨一顿,气人。

县太爷一气之下,就命令手下人把他关进了监狱。他独眼龙舅父来看他,二人抱头痛哭,他的灵感又来了:

见舅如见娘,珠泪洒胸膛。
两人热泪流,三行。

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有位民间无名诗人的作品曾广泛流传。一年大旱,有个故作风雅别号“西坡”的姓张县太爷不思兴修水利,却下乡求雨,连求三天不下雨,这位诗人便写道:

太爷来求雨,三天又三宿;
昨夜打开窗,———月出。

县太爷得知后大怒,马上派人把诗人“请”进了大堂。县太爷叫张西坡,平时常把自己和宋代诗人苏东坡相比,便让无名氏以‘西坡’两字为题作诗。无名氏看了张西坡一眼,应声道:

古人号东坡,今人号西坡。
若将两人较,———差多。

诗一出口,众人大笑。县太爷听了暴跳如雷,便重责十八大板。

无名氏很抱屈,回家后又写一首诗:

作诗一十七,挨板一十八,
若作万言诗,———打杀。

县太爷恼羞成怒,遂以诽谤罪将诗人充军辽阳。临行时,无名氏的独眼龙舅舅前来送行,诗人又赋诗:

充军到辽阳,见舅如见娘,
两人同落泪,———三行。

到了辽阳,想不到地方官喜欢诗歌,就让这位诗人到家里作诗,无名氏随口吟道:

环佩响叮当,夫人出后堂,
金莲三寸小,———横量。

还有位无名氏写了首“吊脚诗”,讥笑道:

叶子雄才屉,相士功不浅。
状元金榜挂,未点。

野史传记?唐祝文周四杰传 中有一段:

钱秀才道:“我姓了钱,有人要我吟诗非钱不行。我的卖

诗润格是每字一文钱。有人赠给我百文钱,我便赠他一首古风;有人赠我五十六文钱,我便赠他一首七律;有人赠我二十八文钱,我便赠他一首七绝。计字酬钱,划一不二。一天,有一个尼僧赠我十八文,我便送他一首一十八字诗道:

美貌一尼僧,何人伴锦衾?
红菱初出水,角先生。

又有一个妓女赠我十七文,我便赠他一首十七字诗道:

美貌一佳人,风流体态新。
调脂还弄粉,欢音。

又有一个和尚赠我十六文,我便赠他一首十六字诗道:

和尚剃光头,上下都光净。
睡到五更时,挺。

又有一个寡妇赠我十三文,我便赠他一首十三字诗道:

有寡鹄兮孤,伊何人兮杞梁妻。”

钱秀才讲得起劲时,来了一位孙秀才。这是钱塘县学生员中的孙秃子孙秀才,年纪不满四十岁,头上早已牛山濯濯,他便丢给一文钱在钱秀才的怀中道:“钱世兄,我赠你一文钱,你也送我一首一字诗。须得确切不移,才见你的本领。”钱秀才随口道了一个“脚”字。孙秀才道:“这是什么解?”钱秀才道:“你忘记了《论语》上的朱注吗?‘有皮无毛叫做鞹,’把这‘鞹’字形容你这秃子可谓确切不移。”

象娘

某文士一日在朋友家闲聊,忽报友妻生一女孩,全家甚喜,文士为表示庆贺,当即作诗一首。诗道:
全家喜洋洋,太太生儿郎。
吟至此,众人大惑不解,以为文士弄错了,把生女错为生男了,大家惊奇而望之,而文士不多辩,继续吟道:
掰开两腿看,象娘!
众人大悟,笑之。

民国贡少芹十七字「感时诗」

时髦政治家,志大而言乏,
满口讲法理,肉麻。

将领拥貔貅,气势猛如彪,
临阵未开战,先溜。

奸商心计工,一味用欺蒙,
混将外国货,冒充。

游学更西洋,趾高又气昂,
姘合华英字,外行。

按《新式滑稽丛书》载,原诗八首,现择四首录如上。贡少芹为民国初年作家,曾任小说新报主编。所编丛书,多为伤感讽刺时事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