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鸣纸业采购部:2010优秀课评比《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堂实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10:00:10
 2010优秀课评比《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堂实录[ 2011-9-11 8:25:00 | By: 张广祥    ] 0推荐

师:现在是中午大家困不困?

生:不困。

师:哦不困,好,我很感动。这样先展示我们的气势好不好?

生:好

师:那我们把课文读一遍。

生:朗读课文

师:第一位同学点评一下刚才的朗读。

生:我觉得读得声音有点小,感情不是十分的饱满,可能是大家中午有点困。

师:你刚才讲到感情,那你读下来你觉得感情基调是什么?

生:应该是作者有一种非常高昂的感情以及怀才不遇的悲愤。

师:如果用一个字概括这种情感的话,你觉得是哪个字?

生:……

师:大家思考一下,如果用一个字概括本文的感情基调的话,是哪个字?
生:……

师:没读出来是吗?刚才你讲到怀才不遇,怀才不遇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基调?

生:属于那种比较的郁闷。

师:比较郁闷,“郁闷”是两个字,刚才同学讲到的“怀才不遇”大家同意不同意?

生齐答:同意。

师:有没有其他的词?就怀才不遇吗?

生:壮志未酬。

师:你怎么知道是壮志未酬的?

生:因为辛弃疾当时写这首词的时候还在和敌人交战,他想建立像词中所写的典故中的人物一样建立丰功伟绩,但还没有实现。

师:你在哪儿看到他在交战呢?

生:写作背景。

师:写作背景,那你介绍一下写作背景。

生:没带过来。

师:写作背景我们要了解他,那本文的写作背景是什么?有没有同学要讲?

   不知道写作背景不要紧,不影响读这首词,但我们已经知道了这首词大家已经看出来了是壮志未酬、怀才不遇,你知道我怀疑大家从哪儿看到的?我怀疑大家是看课下注解看到的。

生:我觉得这首词的背景也可以从最后一句看出来。

师:词的最后一句看出来?

生:“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就是说廉颇将军已经老了,辛弃疾正好写这首词的时候应该是66岁,年龄应该也是属于比较老的,他一直是主张收复中原,而当时朝廷里边有一部分人和他的主张是相反的,所以他就会有一种壮志未酬的感觉。

师:好,这首词的第一个点我们基本上可以肯定了,他要抒发的情感是壮志未酬、怀才不遇,主题知道了,你是不是觉得这首词太简单了?你觉得这首词还有要学习的地方吗?什么地方感觉有困难?

生:典故。

师:有哪些典故?我们这样好吧,我们从第一个典故讲起好吧?

生:好

师:我们平时思维活跃的时候可以乱讲是不是?考虑到中午我们从第一个讲起好不好?

生:好。

师:第一个典故是谁?

生:孙权。

师:孙仲谋有人说是孙权,我想问一下孙权和孙仲谋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孙仲谋是他的字,孙权是他的名字。

师:那他为什么不提孙权呢?

生:感觉孙仲谋好听点的。

师:现在我们要研究的是为什么要用这个典?能不能讲得出来?要不要讨论一下?同桌讨论一下为什么要用这个典。

生同桌讨论

师:好,谁来?

生:因为这首词的基调是抒发诗人这种壮志未酬、怀才不遇的情感,从第一句“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他的意思是想孙仲谋这样的英雄找不到了,通过写孙仲谋这样的英雄,感叹现在这个世界没有想孙仲谋这样的人,能够像孙仲谋这样建功立业、夺回失土,所以作者由此可以抒发自己壮志未酬的情怀。

师:又到壮志未酬上去了。你刚才把这个分析了一下,我么慢一点,先说孙权这个人,先搞清楚他的职业是什么?

生:君王、皇帝

师:他的工作成绩是什么?

生:孙权的工作成绩是建立了吴国。

师:你认为辛弃疾歌颂他是为了赞颂他建立了吴国吗?关键点在哪里?

生:他曾经在赤壁之战中击败了曹操。

师:为什么击败曹操就是英雄呢?

生:因为当时宋朝也是在跟外敌交战。

师:敌人在哪里?

生:在北方。

师:这下我们就明白了一件事情,孙权为什么被称为英雄,是因为他击退了来自北方的敌人,没问题吧。好,现在的问题是,他为什么又提到了刘裕呢?

生:是因为当年……

师:先打断一下,我们还是慢慢分析,先分析一下刘裕的身份,刘裕的职业是什么?

生:南朝皇帝。他们都是有主宰军事权力的人。

师:他们都是帝王,都是掌握兵力的人。好第二点,他们为什么提到刘裕?

生:……

师:我们这样好不好,我们分一下组,这一排同学主要研究上阕,这一组主要研究一下下阕,我们分组讨论好不好?对这个典故重新审视一下好不好?

学生讨论。

师:好差不多了,我们重新开始。上阕主要提到两位,一位是孙权,一位是刘裕,为什么写到刘裕?谁来讲?

生:现在辛弃疾做官是镇江知府,京口是当时的旧称,自然就想到了刘裕在京口建立政权,说明了北方的重要性,要收复它。

师:刘裕是不是在京口建立朝廷?

生:不是。

师:谁在京口建立朝廷的?

生:孙权。

师:那他是不是告诉朝廷北方很重要呢?为什么提到刘裕?我们看一看作者提到刘裕的时候心情怎样?

生:很激动。

师:他为什么激动?

生:因为他有灭强国的气势。

师:为什么会提到刘裕呢?

生:我认为刘裕当年大举北伐,而今天的南宋朝廷却对金的侵略而苟且求和,二者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作者对收复失地的报复和对南宋朝廷的不满。

师:我发现大家都提到了一个问题,就是对南宋朝廷的不满,我想告诉大家本次的写作背景是,并不是他们不愿意抗金,实际上当时南宋王朝正准备北伐,现在作者为什么提到刘裕,刘裕是帝王,为什么提到他呢,因为他是从京口出发的,但更关键的一点是刘裕的成绩是什么?

生:气吞万里如虎。

师:作者提到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我们刚才说孙权是打败来自北方的侵略者是不是,那刘裕呢?刘裕怎么样?不仅是抵抗北方的侵略者,而且是北伐,并且是成功了。如果说孙权是英雄,那刘裕呢?

生:大英雄。

师:有同学说是大英雄。现在我们的问题是他为什么要歌颂这两个人呢?他想干什么?怀古是为了什么?怀古诗的目的是什么?

生:我想他是借古讽今。

师:借古讽今。讽什么今?

生:是因为南宋王朝在抗金的过程中不断地求和。

师:词人歌颂刘裕是为了表达他自己一种什么想法?

生:他想为了表达坚决抗金的情感,,恢复中原的报复。

师:他是想恢复中原的,想抗金的,他也想去干什么?

生:亲自去抗金并建功立业。

师:因此越是讴歌孙权、刘裕,越是想渴望建功立业。他渴望建功立业了,那他也渴望北伐了。朝廷也准备北伐了,那接下来应该干什么?那后面应该热情讴歌怎样去北伐是不是?那下一个典故是什么?

生:刘义隆。

作者提到刘义隆说什么了?

生:说到草率出师北伐,狼狈败北。

师:提到刘义隆使用了一个什么词?

生:草草。

师:草草是什么意思?

生:没有任何准备草率出师。

师:草率出师,那后面封狼居胥是什么?

生:他也想像古人封狼居胥那样建功立业,但是失败了。

师:封狼居胥是谁做的?

生:霍去病。

师:同学们注意一个细节,霍去病这个名字,有没有发现提到霍去病的时候特别亲切?去病赢了,那弃疾怎么样?

生:也应该赢。

师:结果刘义隆有没有赢?

生:没有赢。

师:书上说赢了,赢得什么?赢得仓皇北顾了。霍去病是赢了,赢了封狼居胥,刘义隆呢?仓皇北顾。这两个人的差距怎么这么大呢。赢得仓皇北顾是什么??

生:讽刺。

师:如果大家仅仅看出是讽刺刘义隆还不行,注解上怎么说的?是不是仅仅讽刺刘义隆?

生:不是。

师:他想说什么?

师:作者在上阕中是渴望北伐的,结果在下阕中他在写什么了?

生:失败了。

师:写失败了,那作者到底想说什么?要不要北伐?

生:要。

师:要北伐都仓皇北顾了嘛。我看到后面同学好像很有意见。

生:他写这个的目的是告诫南宋统治着切勿像刘义隆一样没有做好准备,而要做好充分准备。

师:为战争做好充分准备,这个叫什么?备战是不是?你是这个意思吧?那么下面应该写什么?

生:怎样备战。

师:有没有写怎样?

生:没有。

师:那些了什么?

生:作者的抗金生活。

师:大家想一下,“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什么意思?前面说要北伐,北伐要做好准备,这里写自己的抗金生活,为什么要提到“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生:下面说四十三年,距离上一次抗金已经四十三年了,现在应该到北伐的时候了。

师:你的意思是现在已经四十三年了我还记得烽火扬州路,所以我们要打回去了?

生:不是,是四十三年时机应该成熟了,我们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

师: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哪儿看出来的?

生:因为距离上一次抗金已经四十三了。

师:你的意思是隔得时间越久越应该打仗是这样吗?大家想一想是不是隔了四十三年就应该打仗?大家想一想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联系上下文看一看四十三年前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有没有人知道?

生:从上一句可以看出刘义隆是南朝宋的第二个皇帝,而宋高宗是南宋的第二个皇帝,南朝宋在刘义隆之后不久就灭亡了。他应该是表示对国家前途的担心,表示在此时再不再北伐的话,南宋有可能就像南朝宋一样只经历很短的时间就灭亡了,应该抓住机会。

师:你的意思是说是在提醒皇帝,南朝宋的时候在第二代的时候没打好就亡了,现在宋朝第二代的时候又没打好那不是没亡嘛。我们看一看课下注解,大家学会看课下注解好不好?课下注解提示我们,这一句话是在讲什么?讲谁的?

生:作者的抗金生活。

师:但你不了解作者的抗金生活是不是?你们有没有学过一首诗,辛弃疾的一首词,叫“壮岁旌旗拥万夫,锦鹯突骑渡江初”,有没有学过?你们就学过一个“可怜白发生”?“醉里挑灯看剑”?是不是?我每次读这首词都特别担心,辛弃疾喝多了酒没事可干,就把剑拿出来,就会出事的。

学生笑

师:但是他没出事啊,当年他2二十一二岁的时候,就参加义军,有多少人呢,据说多的时候有20多万人,然后他跟南宋朝廷取得联系,准备内外夹击打击金兵,结果辛弃疾回来以后出事了,张安国叛变了,投降了金军,辛弃疾回去后,带领500人去把张安国给抓了。不仅抓了张安国,而且还发表了一番演讲,有一万多人跟着辛弃疾回来了。同学们学好语文的重要性知道了吧,一万多人策反跟着他回来了,金兵在后面追,一路上烽火扬州路,大家注意“烽火”是战火,为什么有战火,如果金兵不南下就没有战火,金兵长驱直入想怎么打就怎么打那还有战火吗?有战火说明有什么?有抵抗。四十三年前老百姓在干什么?在抵抗,四十三年后老百姓在干什么?“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我想问这句话你懂吗?我想问一下这句话有没有读懂?

生:佛狸是北魏太武帝的小名,他击败了王玄谟的军队,

师:佛狸是北魏拓跋焘的小名,那拓跋焘是什么人?

生:是北魏的皇帝。

师:北魏的皇帝相对于南宋来说是异族的君主,现在老百姓还管他是异族的吗?

生:不管。

师:我问你一件事情,现在你跑到蒙古去,你说同志们,你们都是我们的人了,他理睬你吗?

生:不睬。

师:我每次读到这里很担心一件事情,台湾。台湾如果我们不把他打下来,会不会有一天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所以你有没有读懂这句话所包含的一种沉痛之情。

生:有。

师:那这样子的话,现在的问题就来了,当年大家都在抗金,现在大家都在干什么?享受生活,大家都在享受生活,谁会抗金,谁会北伐?你有没有发现这里面其实使用的是什么手法?

生:对比。

师:对比是干什么?突出什么?你觉得对比是突出四十三年前呢还是突出四十三年后呢?

生:四十三年后。

师:四十三年后的什么问题?人们都怎么样?人民都没有斗志了,人民生活挺好,那说明南宋统治很好,经济发展挺好,大家都不想干了。这里是在提醒南宋统治着,人心已经散了。那这说明要北伐,又不能草率,不能草率就要备战,一备战就找不到人,没有人,最后你觉得应该说什么了?最后就是告诉让我们,你们都不上的话我先上,是这意思吗?廉颇的典故是这个意思吗?你们刚才不是说用廉颇的意图不是说明壮志未酬吗?同桌讨论一下。

生:作者是把自己比作廉颇,作者是想说明自己虽然老了但还想对朝廷效力,希望南宋朝廷把像他一样还想抗金的人都团结起来,团结人民的力量,准备好之后再去北伐。

师:你分析的比较好。首先廉颇是一代名将,他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大家知道不知道?廉颇一生身经百战,你们知道廉颇活到多少岁?85岁,在他七十几岁的时候一顿还要吃多少饭?斗米,可是人家诬陷他什么啊,老是上厕所,最后赵王就没有用廉颇,表明他虽然老了还可以用。第二,像“我”这样的会出现什么结果?

生:可以先把像我这样的先团结起来。

师:那他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老当益壮,可以作为军队的核心。

师:先等一下,你知道此时辛弃疾在干什么?在做什么官?

生:知府。

师:大家知道不知道知府是什么官?知府是文官,辛弃疾的理想是做什么?

生:做武将。

师:而且辛弃疾觉得自己有什么,有号召力。很好。像他一样的人物,有号召力,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谁才是这样的将?

生:辛弃疾。

师:我想问一下,当时南宋的皇帝以及韩侂胄读到他这篇文章后会有什么感受?很高兴吗?你认为他们为什么不高兴?刚才我们读到孙权和刘裕时作者怎么说的?“想当年金戈铁马。”

最后三个字是什么?

生:想当年

师:想当年你会想到什么字?刚才说到孙权与刘裕都是帝王并且是英雄。他们都是英雄帝王现在的皇帝是什么,感叹今天没有英雄。韩侂胄看到之后会有什么感受呢?

生:也不高兴。

师:刘义隆失败在谁手上?听了谁的?王玄谟,没有策划能力。韩侂胄没有策划能力。他们两个人看到之后都不高兴。他讴歌北伐的时候,就他自己渴望北伐,既然渴望北伐,现在机会来了,作为辛弃疾来说等了四十三年,人生有几个四十三年,等了四十三年机会来了,你何必跟他们唱反调呢?你现在说这话,皇帝和韩侂胄会怎样?非但没有当成将军,反而找个机会就把他整走了。我要问的是明明他想北伐,朝廷也要北伐,他为什么要拼命强调北伐需要准备,我提醒大家看一下课后第二题,有没有看出来他到最后提到的一点,这些古诗对书写辛弃疾爱国情怀起了什么作用?你们有没有想过辛弃疾为什么在那种情况下不是附和他们而是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不仅是因为他的头脑清醒,因为他掌握了更多军事信息,最最关键的一点是他在担忧北伐失败。你们知道吗最后依然北伐了,最后的结果是“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令我们感动的是应该在哪里?我认为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才能,我认为最关键的一点就在于不管皇帝对他怎么样,权贵对他怎么样,他坚持自己正确的看法,他保留了自己的赤胆衷心,你们看一下廉颇这个典故,辛弃疾就是这样一个人,所以在这样不好的情况下,他都会坚持自己正确的主张。所以我认为不管你的处境如何,不管命运对你怎样的不公,但只要提到国家的时候,我们必须要忠诚,保持赤子之心,虽九死犹未悔,虽年老而更加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