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星电解官网:曾国华中将之作:过去作战的点滴经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07:29:30
曾国华中将之作:过去作战的点滴经验

说明

1961年3月,应中央军委条令验收委员会征集作战经验的要求,曾国华以解放战争中东北三纵队的战例总结了14条经验体会,被军委条令验收委员会会议选登在“经验总结汇集”中。

             过 去 作 战 的 点 滴 经 验 
                                                      中将   曾国华   
(一) 一次战役,一次战斗,首先要着重了解敌人的兵力部署、地形条件、工事构筑、火力配系、防御重点与结合部,以及来援的可能情况,等等。一般来说,对敌情起码有百分之七十或八十的了解,才能制定正确的作战计划。但这仅是就一般的情况来说的,对于不同的敌人还要有不同的对策。这里,重要的问题是摸清敌人的脾气。过去和蒋介石作战,他的部队有什么擅长,指挥官的特点怎样,我们都是摸得很清楚的。敌人有的莽撞,有的稳重,有的善攻,有的善守,有的趾高气扬,有的垂头丧气。这些特点不仅不同的部队不一样,就是同一个部队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下也是不一样的。我们要善于分析,区别对待。敌新六军刚来东北时,狂妄自大,依仗优势炮火的支援,能打正规的攻坚战和防御战,但不敢孤军深入,也没有打近战与夜战的勇气和本领。因此,我们就采用运动战与近战,分割包围,各个吃掉。敌青年军207师,善于凭借工事守备,射击技术好,但不善于野战。因此,在四保临江战役前,我们趁其一个团刚进驻三源浦,还来不及修筑工事的时候,突然展开进攻,一举将其全歼。
(二) 打进攻战,特别是打攻坚战,消灭有准备、有防御的敌人,战前准备工作必须十分细致周密。从兵力部署、火力配备,到各种战斗保障工作的组织,都要从最困难、最复杂的方面着想,估计到可能遇到的各种不顺的情况,多准备几手。譬如,不仅需要事先周密地侦察敌情、地形,细心分析判断,来确定主攻方向与突破口,还要考虑到在战斗过程中敌情的变化与复杂情况的表现。有时主攻方向进展不顺利,助攻方向突破了,就要适时地变助攻方向为主攻方向,组织力量迅速扩大突破口,向纵深发展。如果不根据情况的变化而相应地改变原来的计划,或者事先没有对付几种不同情况的准备,往往会临时陷入被动。因此,战前准备工作越充分,越有预见性,胜利的把握就越大,解决战斗也越快。
(三) 集中兵力,突破一点,这是历次进攻战斗所证明了的真理。而突破以后如何运用优势兵力,迅速向纵深与两侧发展,分割包围,歼灭敌人,也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根据过去的体会,在打开突破口以后,一是必须巩固突破口,坚决击退敌人可能的反扑;以后每前进一步,都要有击退敌反冲击的充分准备。二是必须迅速撕开突破口,组织兵力向两侧发展,保证后续梯队从突破口源源开进,免遭敌火力封锁。三是在巩固与扩大突破口的同时,后续梯队必须紧紧跟上。分几路向纵深穿插,不给敌以喘息的机会,将敌分割包围,各个歼灭。对于敌坚固的据点来说,突击穿插的兵力要精干,充分利用地形,避开大街、十字路口,从小巷、民房之间隐蔽前进。以往战斗中,也有打开突破口以后攻不进去的教训,大半是吃了两方面的亏:一是后续梯队跟不上,突破口巩固不住,被打了出来。1945年鬼子投降后打山东临沂伪军,一个连突破后,二梯队未及时跟上,被敌人几次反扑打了出来。二是突进去后不注意撕开突破口,被敌封锁,进去的出不来,后面的上不去,好似插进去的尖刀被敌人剪断,损失比前一种更大。1946年,保卫本溪战役时,我部在大田屯以西打敌25师的战斗中,一个营突进去后,没有巩固和扩大突破口,以致被敌包围,营长阵亡,部队伤亡一百余。
(四) 打进攻战,我们历来都十分重视运用迂回包围的战术。如果不大胆采取迂回包围的战术,只采取正面进攻的所谓“顶牛”战术,不仅不能迅速打垮 敌人,而且增加自己的伤亡,消耗了器材,疲劳了兵力,挫伤部队的士气,又容易把敌人放跑了。过去山地运动战中,几乎百分之百都是以一部分兵力从正面攻击,吸引敌人,主力从敌一侧或两侧大胆迂回,将敌分割包围,各个歼灭。三保临江战役打敌91师与195师,四保临江战役打敌89师,都灵活地运用了这一战术原则。前一次是从一侧迂回,歼敌四个营。后一次从两侧迂回,将敌89师全部歼灭。这里主要的体会是:一、隐蔽接敌,出敌不意;二、坚决果断、大胆深入;三、动作迅速,猛打猛冲;枪一响,就要展开全面进攻。当然,正面进攻的部队也要打得猛,打得狠,牢牢抓住敌人不放,保证主力完成迂回包围任务。而在山地运动战中,充分利用地形,抢占制高点,断敌退路,又是迂回动作中最为重要的。
(五) 打进攻战,特别强调突然性。战斗准备,战斗行动力求隐蔽,善于长途奔袭,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时间、地点打击敌人。突然性在野战与运动战中的运用,意义更为重大。在三源浦歼敌207师一个团,就是趁其立足未稳,工事未筑、地形不熟之际,打了它个措手不及。四保临江战役时,我判断敌89师将在拂晓向我发起进攻,我提前半小时,乘敌未展开之际,先发制人,粉碎了它原定的进攻意图,使其一开始就陷于十分被动,最后将其全部消灭。1947年秋季攻势打敌116师,我从小四平地区长途奔袭威远堡,拂晓投入进攻,当时敌还在出操,疏于戒备,我只伤亡二百余人即全歼该师。
(六) 夜战,是我们以往打进攻战最常采用的,也是我军传统的特长。夜战中,便于隐蔽接敌,增加进攻的突然性,有利于发扬我军近战的优点,同时又使敌人摸不清我们的底细,胆战心虚,容易混乱;使我能以较小的代价换取较大的胜利。(但缺点是不便于发扬火力,运动和协同比较困难。)组织夜战很重要的一手,是运用精干的小部队,组织突击组,实施大胆的穿插和迂回,打乱敌人的防御体系,直捣敌人的指挥机构,动摇敌人的决心,有力地配合主力部队将敌击溃歼灭。这种精干的小部队,要最富有独胆作战的精神,独立作战的能力,和机智灵活的作风。通常采用一个排、一个连、一个营,甚至有时一个团,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而定。三保临江的大荒沟战役,我们曾组织了一个加强营,夜晚插到敌195师师部附近,抢占了核心阵地,打乱了敌人的部署,动摇了敌人的决心,有力地配合了主力部队的进攻。
(七) 近战更是我军的传统特长。我军被公认为世界上头等的军队,在和蒋介石以及美、日帝国主义军队作战中,打出了威风,主要也是靠的这一手。过去,我们不仅进攻时猛打、猛冲、猛追,白刃格斗;防御时也总是把敌人放到近处,集中火力,消灭敌人有生力量。那时作战,敌人的炮火虽强,但在近战中仍然逃不掉被消灭的命运。 而今后的战争,虽然远程火器更加发展了,又有火箭又有原子弹,但是最后决定胜负的还要靠近战格斗。我军善于近战这条优良传统,决不能丢,一定要很好保持与发扬。以往战斗的体会,近战主要靠三条:一靠高度的阶级觉悟,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短兵相接,敢冲敢拼。二靠熟练的军事技术,充分发挥近战兵器的威力;三靠灵活机动的战术,要善于利用地形地物,密切协同,互相支援。自动武器、手榴弹、爆破筒等等,曾经是我们手中的“物质原子弹”,敢于拚刺刀也是我们“精神原子弹”的集中表现。平型关消灭鬼子主要靠手榴弹的威力。解放战争时打攻坚战,炸药包、爆破筒的功劳也不小。所以今后我军在大力发展尖端武器的同时,研究与发展近战武器也是十分必要的。
(八) 猛。在进攻战斗中,无论是运动战还是攻坚战,是夜战还是近战,要达到速战速决、消灭敌人的目的,一个共同点就是——猛。进攻时不怕伤亡,才能减少伤亡。迂回时不要顾虑多端,才能大胆插进,全歼敌人。阻击时不怕左右威胁和一时孤立,才能狠狠抓住敌人不放。一个善于进攻的部队、一个善于夜战和近战的部队、一个打出了威风使敌人惧怕的部队,都有一股子猛劲。
(九) 打防御战比打进攻战又难又复杂。因为防御战本身就是被动的。对于关联全局必须固守的重要阵地,对于围歼敌人必须扼守的通道要口,必须寸土不让地坚决守住。这种防御性质的战斗,很少有机动的余地,带有更大的被动性。但是,从全局来说,它又是变被动为主动的关键。我们付出小的代价,将换取大的胜利。打这样的战斗,首先必须有以少胜多的信心和英勇顽强、死守到底的精神。第二、要控制预备队。正面抗击的兵力不宜多而宜精,多了并不解决问题,反而增加伤亡。如果一个营担任防守,根据地形与火力的情况,放一个连至多两个连守住阵地,主力隐蔽在机动位置待命,不到关键时刻,决不轻易使用。假若阵地失守,就应趁敌立足未稳,适时组织反冲击,坚决夺回来。第三,要利用地形,构筑工事,组织交叉火网;部队的配置也要便于相互协同与支援。第四,不过早地暴露自己,在近战中消灭敌人。在敌人火力准备的时节,以少数人监视敌人,其余部队充分利用地形、工事隐蔽;待敌人进到火力范围内,再集中火力猛烈射击,给敌以大量杀伤。同时,要根据具体情况,积极组织小分队的阵前出击,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十) 退却时打掩护战,长征时打过,解放战争敌向安东、通化进攻和我撤出四平以后,也打过。最要紧的一条,是尽可能做到有组织有计划的撤退,避免仓促转移,陷于混乱。但无论是有计划的撤退还是仓促转移,对于担任掩护的部队来说,必须坚决扼守有利阵地,不惜牺牲,狠狠阻击敌人,迟滞敌人的进攻速度,争取时间,保证主力安全转移。同时又必须随时监视与掌握敌人动态,防敌迂回包围,即使将敌情变化报告上级。在完成任务撤出阵地时,要沉着地组织交替掩护。遇到敌人紧紧尾随的情况,必须坚决组织反冲锋,把敌人打下去后,再迅速转移。
(十一) 1946年保卫四平时,三纵七旅奉命南下“开辟第二战场”。在进驻泉头车站以东海青房地区的第二天,旅部正在开会布置下一步行动,侦察班突然与向叶赫站与火石岭子前进的敌195师遭遇。当时双方都不了解情况,敌从行进转入进攻,我旅迅速组织阻击,主力先敌一步展开,转入反攻,逼敌由进攻转入防御,由防御转入退却,最后缩回泉头车站。这一仗是成功的。主要有四点体会:一、指挥员的决心要快,迅速下达命令,区分任务,边打边查明情况。二、部队动作迅猛,抢先占领制高点。三、遭敌进攻的警戒部队,坚决抵抗,稳住阵脚,决不后退,以争取时间,掩护主力展开。四、主力展开后,立刻组织反击。这一仗,如果敌人动作快,抢先一步,我们就可能陷于被动,遭到损失。如果我们动作迟缓,不坚决组织反击,也就不能打垮敌人,歼敌五百余。因此,遭遇战的胜负,就是要看谁的意志坚决,谁的动作迅猛,谁能先敌展开。所谓“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确是打遭遇战的一条重要原则。
(十二) 战斗中,指挥员要坚决果断、敢于冒险,又要深思熟虑、细致周密。这两条是缺一不可的。一般地说,有百分之六十或七十的把握,就要下决心干。要战胜敌人,就必须对自己的力量有坚定的信心。为达到歼敌的目的,就要敢冒一定的风险,不要怕付出一定的代价。不然的话,不仅不可能积极创造有利的歼敌战机,就是有最好的歼敌战机送上门来,也会白白放过。1947年秋季攻势打敌116师,敌一个团驻西丰,师部率两个团驻威远堡,我三纵奉总部命令以一部监视包围西丰之敌,集中主力消灭威远堡之敌。当时有的人以为过于冒险,主张先打西丰,后取威远堡。但事实证明总部的决心是对的,如果不冒这一点险,先去打西丰,再打威远堡,顶多只能消灭一个团,敌师部与另两个团就会逃脱。当然,敢冒险不等于盲撞、蛮干。当时总部就估计到两地敌军都可能弃城西逃,要求在运动中全歼敌人。纵队据此作了周密部署,分析了敌可能的退路,事先埋伏了部队,又采用了长途奔袭的方法,突然发起攻击,结果就以较小的代价取得了全歼守敌一个师的胜利。
(十三) 高度的无产阶级觉悟、高昂的斗志,是我军的本色。部队积极求战,抢着去完成最困难、最艰巨的任务,具有独胆作战的勇气,等等,这些可贵的精神品质的养成,主要靠阶级教育,活的阶级教育。另一方面,高昂的士气又是在打仗中培养的。主要靠多打胜仗, 而且胜不骄,败不馁。一个新部队,开头战斗力不一定强,也不可能一下就打大胜仗,但只要争取多打小胜仗,消灭敌人一个班、一个连,都能大大鼓舞士气。相反地,如果开头口长大了,一次、几次消灭不了敌人,老打平手仗,拼消耗,甚至碰钉子,那么部队的元气受到损伤,士气也往往受到挫折。因此多打胜仗,积小胜为大胜,能够激发部队的士气,而士气越高,部队也越能过硬,越能多打胜仗。这两者是互相促进的。
(十四) 部队的战斗作风也是打出来的。三纵七旅从山东刚到东北的时候,游击习气很重,打起仗来还是抗日战争的老作风,夜晚攻不动,白天就撤走,部队也缺乏整体观念和日以继夜连续战斗的精神,有时没有命令,不经请示就撤出战斗。但是,经过几次严厉的批评教育,甚至撤了几名干部,特别是打了几个硬仗,又经过了1946年底的整军、诉苦阶级教育,部队的作风就逐渐转变过来了,以后的战斗一直打得英勇顽强。部队就是从过硬的战斗中培养优良的战斗作风。有时谁能挺得住最后五分钟,谁就取得胜利;而今天能顶一整天,以后就能顶两天、三天。部队最怕的是拖拖拉拉,疲疲沓沓,没有朝气。一个战斗力不高、战斗作风差的部队,最好在好的部队带动下,多加锻炼,慢慢地就带出来了。如果看它不行,而不敢使用,那么它总也转变不了。另外指挥员的严格要求也很重要。部队不仅靠教育,也要有严格的战斗纪律。总之,越在困难艰苦的情况下经过考验,部队的进步就快,战斗力能够迅速提高,好的作风也锻炼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