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之以恒的诗句:正确认识毛泽东的“大跃进”思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5:20:11

引者按:就象老百姓所比喻的那样:“上面的‘经’都是好‘经’,都让下面这些小‘和尚’给念瞎了”,致使毛泽东的“大跃进”思想在执行中变了样。尽管毛泽东的“大跃进”思想在当时受到了封资修势力的干扰和破坏,但仍然还是取得了巨大成就。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毛泽东的“大跃进”思想?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在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掌握其精髓,通过总结经验教训,使其发扬光大。

    ——本文节选自《毛泽东的经济战略学》一文,毛泽东有这样一段开天辟地的话:

“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我们所说的大跃进,就是这个意思。……为什么西方资产阶级能够做到的事,东方无产阶级就不能够做到呢?中国大革命家,我们的先辈孙中山先生,在本世纪初期就说过,中国将要出现一个大跃进。他的这种预见,必将在几十年的时间内实现。这是一种必然趋势,是任何反动势力所阻挡不了的。”(《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一九六三年九月、一九六四年十二月)

这是对“大跃进”最精辟地表述。在毛泽东看来,西方也有许多次大跃进。此语境的关键语意是,对“老路”、“爬行”的否定,对“打破常规”、“先进技术”、“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的肯定。这一思想是崭新的,其中包含的掌握自己命运的力量意志是斯密、哈耶克等人无法攀登的。无疑“大跃进”的思想对落后国家具有特殊的意义,是毛泽东对人类经济思想的独特贡献。中国正是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实现了许多次经济起飞和科技起飞,从“两弹一星”到“神六”;从“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到“杂交水稻”,包括现在提出的“跨越式发展”都是对“大跃进”的描述。

大跃进的历史背景是毛泽东对当时国情的基本判断:中国是个大国,是一个很穷的国家,是一个农业国。“飞机也不能造,大炮也不能造,坦克也不能造,汽车也不能造,精密机器也不能造,许多东西我们都不能造,现在才开始学习制造。……我们在农业国的基础上,是谈不上什么强的,也谈不上什么富的。……但是,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也包括地主阶级。……这种共同富裕,是有把握的,不是什么今天不晓得明天的事。那种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情况,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应该逐步结束”“我们的目标是要使我国比现在大为发展,大为富、大为强。”(《关于农业互助合作的两次谈话》一九五三年十月。十五日、十一月四日)这就是说“大跃进”的必要性是在与西方和苏联对比后形成的强烈反差中陈述的,“制度”与“计划”是它何以可能的依据,它的本质是“共同富裕”,目标是“大为发展,大为富,大为强”。

跃进是战略性的构想,首先描述的是“科学与技术”。1)“最先进的技术”。毛泽东对西方和苏联的国家建设有深刻地洞见,他指出:“资本主义各国,苏联,都是靠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来赶上最先进的国家,我国也要这样。”(《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节选)》一九五九年十二月——一九六○年二月) “最先进的技术”与“最先进的国家”联接,既是因果关系,又是手段-目的行为,并且还强烈地表达了只有技术的跨越才能完成“赶上”的目标。2)“技术革命”。毛泽东“技术革命”的概念是对西方工业革命的直译,二者也是因果,显然,中国的工业革命的实质是一场技术革命。毛泽东将“技术革命”与“技术革新”作了区分。一般小的技术改革,叫作技术革新;而在技术上带根本性的改革,从而产生了广泛、深刻影响的,叫技术革命。(见钱学森《关于新技术革命的若干基本认识问题》,《迎接新的技术革命》) 3)外国没有的我们也要有。这实际上提出了自主创新的问题。

毛泽东认为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是国家的重要职能。“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过去我们打的是上层建筑的仗,是建立人民政权、人民军队。建立这些上层建筑干什么呢?就是要搞生产。搞上层建筑、搞生产关系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现在生产关系是改变了,就要提高生产力。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一九六三年十二月十六日) 同时发展科学技术作为三大革命实践运动之一,也是检验政党政策的一项标准。“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第1079页)为此,毛泽东把中国经济建设解释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时期,指出:“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就是我们现在所从事的、所思考的、所钻研的,是钻社会主义工业化,钻社会主义改造,钻现代化的国防,并且开始要钻原子能这样的历史的新时期。”(《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一九五五年三月)“我们现在不但正在进行社会制度方面的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革命,而且正在进行技术方面的由手工业生产到大规模现代化机器生产的革命,而这两种革命是结合在一起的。”(《毛泽东选集》5卷,第182页第)他还提出“在企业不断进行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和生产技术的三大革命”(转引自1977年9月14日《人民报日》)1963年,他第一次把科学实验作为一项革命运动,指出: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三项伟大革命运动。

下面仅举出1966年—1976年在技术方面的重大成就。

1966年

1月6日 我国第一枚地地中程导弹试制成功。

1月7日 国产综合性海洋科学考察船建造成功。

1月23日《人民日报》我国迅速掌握16项先进化工技术。最近上海汽轮机厂试制成功新型的2200马力高增压柴油机。北京光学仪器厂试制成功最大称量为20克的高精度天平。

1月29日 《人民日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和本溪等钢厂合作采用新型合金钢和合金铸铁生产解放牌载重汽车试验成功。

1月31日 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研制成功3.2厘米波段的太阳射电望远镜。

3月31日 国产红旗2号地空导弹开始装备空军部队。

4月6日 我国开始生产零级量块。目前能生产这种零级量块的只有少数几个先进国家。

4月15日 中国自行设计、全部用国产材料建造的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轮“东风”号,在江南造船厂下水。

5月3日 第一批国产新型“红旗”高级轿车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下线。

5月9日 中国首次成功地进行了一次含有热核材料的核爆炸。

10月27日 我国在本国国土上第一次成功地进行了导弹核武器的试验。

12月23日 我国在世界上第一次成功地制成人工结晶合成胰岛素。

12月28日 我国又成功地进行了一次新的核爆炸。

1967年

5月26日 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程地地导弹在甘肃某地发射成功。

6月17日 我国第一颗氢弹在西部地区爆炸成功。

7月4日 海军以仿制的导弹艇组建导弹快艇大队。这是中国第一支导弹快艇大队。

10月5日 新华社报道:我国研制成功最新型的晶体管大型通用数字计算机。

10月15日 新华社报道;我国研制成第一台自动化立体摄影机。

1968年 

1月8日 我国第一艘自行研制的远洋货轮“东风号”建成。

11月29日 我国自行设计、自行制造的第一台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深井石油钻机试钻成功。

12月27日 我国在西部地区又爆炸了一颗氢弹。

1969年

5月强五型超音速强击机开始装备部队。

9月23日 中国成功进行首次地下核试验。

9月25日 中国第一台电子式中文电报快速收报机研制成功。

9月26日 中国第一台12.5万千瓦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组制成。

1970年

4月24日 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8月14日 中国式“一步法”染色机在上海研制成功。

12月29日 一台40万倍一级大型电子显微镜在上海试制成功。 

 1971年

3月3日 中国成功地发射了一颗科学实验人造地球卫星。

7月18日 新华社报道,中国医务工作者和科学工作者创造成功中国独特的麻醉技术——4刺麻醉。

10月26日 新华社报道,中国农村培育杂交高粱和杂交玉米获得显著成效。

11月18日 中国在西部地区进行了一次核试验。

12月22日 新华社报道;西藏根据高原特点进行农业科学研究取得很大成绩。

本月 中国研制的第一艘导弹驱逐舰交付海军使用。

1972年

1月7日 中国成功进行了一次新的核试验。

2月5日 毛泽东、周恩来批准国家计委《关于进口成套化纤、化肥技术设备的报告》。

8月21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从联邦德国、日本进口1.7米轧机,建在武汉钢铁公司。

3月7日 新华社报道;中国机械工业努力发展组合机床取得显著成效。

6月27日 中国在中国西部地区上空成功地进行了一次氢弹试验。

8月26日 新华社报道:中国第一台每秒运算百万次的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试制成功。

本月 中国民航从美国订购的第一架波音——707型飞机正式加入航班飞行。

10月1日 北京电视台彩电电视节目转入正式播出。

11月14日 中国积极研究和应用激光技术,取得重要成果。

1973年

 6月27日 中国在中国西部地区上空成功地进行了一次氢弹试验。

8月26日 新华社报道:中国第一台每秒运算百万次的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试制成功。

11月14日 中国积极研究和应用激光技术,取得重要成果。

1974年

1月5日 毛泽东会见日本外务大臣大平正芳。毛泽东表示中国在许多方面要向日本学习,如钢铁、化学肥料、特别是造船业。

3月25日 北京卫星地面站2号站在北京建成投入使用。

6月7日 新华社报道:一种高级台式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6月17日 中国在西部地区上空成功地进行了一次新的核试验。

7月17日 新华社报道;中国各小麦产区大力推广优质品种。

7月29日 新华社报道:河北省邯郸市汉光机械厂自行设计、试制成功硒静电复印机。

8月1日 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将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艘核动力潜艇命名为“长征一号”。

9月2日 新华社报道:中国自行设计、研制成功DJS—130小型多用电子计算机。

10月6日 红宝石视网膜激光凝固器试制成功。

1975年

7月1日 我国第一条全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建成交付使用。

7月26日 “风暴一号”运载火箭发射我国自行研制的卫星——“技术试验卫星1号”成功。

10月27日 中国进行了第17次核试验地下试验。

11月26日 中国发射返回式遥感人造卫星获得成功。

12月16日 利用“风暴一号”运载火箭发射“技术试验卫星2号”成功。

本月 中国的武装基本上实现国产化。至1975年底,国产武器装备所占的比例分别为:坦克71%,飞机75%,战斗舰艇89%,工程机械96%,火炮97%,枪械、通信、防化装备和舟桥渡河器械,全部实现了国产化。

本年 中国开发的维生素C两步发酵生产法新工艺在上海第二制药厂投入生产。

1976年

1月23日 中国进行了第18次核试验。

3月30日至5月22日 中国第一次远洋调查开始。

4月21日京沪杭中同轴电缆1800路载波通信干线建成投产。

6月15日 中国自行设计、制造和安装的30万千瓦双水内冷气轮发电机组投产。

6月29日 黄浦江大桥建成通车。这座大桥采用了中国自行设计的“大型高桩承占钢管摩擦桩”的新结构。

8月30日 中国利用“风暴一号”运载火箭发射“技术试验卫星3号”成功。

12月7日 中国发射第7颗人造地球卫星。     (资料来源《共和国史记》吉林人民出版社)

由于这些都是在“封锁”的条件下依靠自力更生取得的,因此,中国已经形成了自主创新方面强劲的科研能力,虽与西方还有一定差距,但已成为科技大国。如果能继承毛泽东确立的“自主技术核心”的国家战略,现在就不会出现这样的“窘境”:“我国单件衬衣出口的平均赚头只有30—40美分,也就是说,8亿件‘中国制造’的衬衣才能换回一架空客A380。……由于低端产品数量很大,缺乏自主核心技术,在全球制造业的生产链上,中国的产品处在中低端,……我国几乎全部的光纤制造装备、85%的集成电路制造装备、80%的石油化工制造装备、70%的数控机床、95%的医疗装备依赖进口。”(《人民日报》社论《自主创新奏强音》2005年12月1月第一版)

毛泽东认为,打好科学技术这一仗有四个方面。

1)向外国学习,对外开放。“一切国家的好经验我们都要学,不管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还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这一点是肯定的”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74年1月5日毛泽东在会见日本外务大臣大平正芳时表示中国在许多方面要向日本学习,如钢铁、化学肥料、特别是造船业。a 引进技术和设备。1953年从苏联引进156个项目, 1966年 4月1日 国家经贸委印发新技术进口小组《1966年对资引进新技术的计划安排几个主要问题的报告(草案)》。1968年3月28日 李富春、李先念批准国家计委《关于从资本主义国家进口机电设备的报告》。1970年6月24日毛泽东会见苏丹政府代表团。关于苏丹建设,毛说:可以进口技术,利用外国的技术人员帮助训练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也要自己搞。1973年至1977年从西方引进39.6亿美圆的大化肥、大化纤、石油化工、大电站、武钢1.7米轧机等先进设备(“四三方案”)b 选派留学生。

2)培养和依靠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1949年1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时,只有研究机构22个,研究人员200人,既每1125万人口中只有1个科研机构,每70万人口中只有1名研究人员。1952年底全国科技人员仅有42.5万人,平均每万人中不到7个半科技人员,每万名职工中也只有269个科技人员。为此,毛泽东提出“要有数量足够的、优秀的科学技术专家”。1955年11月23日,毛泽东召集中央书记处会议,商定召开全面解决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成立了由周恩来总负责的研究知识分子的10人小组。在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上,毛泽东指出:现在我们革什么命,革技术的命,革没有文化、愚昧无知的命,所以叫技术革命、文化革命,搞技术革命,没有科技人员不行,不能单靠我们这些大老粗,中国要有计划地培养大批知识分子,要有计划地在科学技术上赶超世界水平,先接近,后赶超。到1960年,全国科研经费支出比1952年增长了近60倍;全国全民所有制单位的科技人员达到196.9万人,比1952年增长了3.6倍;平均每万人口中的科技人员增加到30名,比1952年增长了3倍。(〈中南海三代领导集体与共和国实录科技卷〉P98-101)1968年2月20日 国防部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钱学森兼任院长。1978年全民所有制单位自然科学技术人员434.5万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57.1万人,农业技术人员29.4万人,卫生技术人员127.6万人,科学研究人员32.3万人,教学人员89.4万人。平均每万名职工有科技人员593人,平均每万人口有科技人员45.1人。集体所有制单位自然科学技术人员33.37万人。(资料来源《奋进的四十年1949年-1989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3)群众运动。建构在群众路线的基石上,认识论和辩证法是它的理论视域,许多“事实”(如祁建华发明的“速成识字法”)是它的经验根据。其样态从全局看为大规模,从具体在场看为“小组”和“能手”它既表现为某些领域的“大”,又表现为许多领域的“小”,是专家与群众结合的技术革新机制,正如鞍钢宪法的陈述。五十年代中期,毛泽东提出技术革命后,这种群众参与技术革新得到了更加广泛地开展,并取得了巨大成绩。

4)规划。1956年提出的《1956年至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有重要的科技研究任务57项,共有研究课题600多个,主要任务于1962年提前完成,建立和发展了原子能、电子学、半导体、自动化、计算技术、喷气和火箭技术等新兴科学技术领域。1962年又制定了《1963年至1973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安排了重点科研项目374项,其中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急需项目333项,占89%,基础研究项目41项,占11%。1975年2月17日国家计委、国防科委向中共中央提出《发展我国卫星通信问题的报告》;3月29日 国家计委召开会议研究落实国务院批准的《关于高能加速器预制研究和建造问题的报告》;5月25日毛泽东批准了国防科委关于导弹核武器的研制规划;6月13日 国家计委向国务院报送《关于加强发展新材料问题的报告》;6月21日 炮兵副司令孔从洲就加强电子对抗问题至信毛泽东。12月毛泽东批准了报告。

5)投入。科研支出总额占财政支出:“一五”时期1.1%,“二五”时期4.3%;1963年—1965年5.8%;“三五”时期4.3%;“四五”时期4.7%;“五五”时期5.0%;“六五”时期5.8%。“五五”时期还低于1963年—1965年的水平,“六五”时期也才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占国民收入支出:分别是:0.4%;1.8%;2.0%;1.4%;1.6%;1.7%;1.6%。考虑到国家财政和国民收入等方面的实力差距,毛泽东对科技投入的重视大于后来的领导人。

这五个方面结合成互动机制,在加上“劳动竞赛”,形成了“信念”、“激励”的机制,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科技成果。

    跃进的第二个内容是“速度”。超出一般的速度,获得较快的发展,意味着时间的缩短,客观时间向主观时间的转换,“一万年太久,只争朝气。”毛泽东对工业化的速度问题作过多次地表述。“现在我国工业化速度也是一个很尖锐的问题。原来的工业越落后,速度问题也越尖锐,不但国与国之间比较起来是这样,就是一个国家内部,这个地区和那个地区比较起来也是这样。例如,我国的东北和上海,因为那里的工业基础比较好,国家对这些地区的投资增长速度相对地较慢一些。而另外一些工业基础薄弱,而又迫切需要发展的地区,国家在这些地区的投资增长速度却快得多。上海解放后十年共投资二十二亿元,其中包括资本家投资二亿元。上海原有工人五十多万,现在全市工人除了已调出几十万人外,还有一百多万,只比过去增加一倍。这同一些职工大量增加的新城市相比较,就可以明显地看到工业基础差的地区的速度问题更加尖锐。”(《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1](节选)》 一九五九年十二月——一九六○年二月) 当然,速度不是面面居到的速度,而是中国工业化道路安排下的选择性的速度。在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前提下,速度重点指向了具有战略性重工业、技术密集型工业和基础设施。

项目 1950年 1978年 年均增长%

钢 61万吨 3178万吨 182.49

钢材 37万吨 2208万吨 209.56

原煤 4300万吨 6.18亿吨 65.12

原油 20万吨 1.0405亿吨 1400

水泥 141万吨 6524万吨 161.68

发电量 46亿度 2566亿度 195.65

铁路 22200公里 48618公里 4.25

公路 99600公里 890236公里 28.35

民用航空线 10条 162条 54.29

民用航空航线里程 1.13万公里 14.89万公里 43.50

化肥 1.5万吨 869.3万吨 28926.67

农药 0.1万吨 53.3万吨 1900.00

金属切削机床 0.33万台 18.32万台 194.69

汽车 —— 14.91万辆

拖拉机 —— 43.77万台

布 25.2亿米 110.3亿米 12.06

纱 43.7万吨 238.2万吨 15.90

毛线 0.13万吨 3.78万吨 100.27

呢绒 488万米 8885万米 61.45

丝织品 0.52亿米 6.11亿米 38.39

自行车 2.1万辆 854万辆 1448.81输油气管道里程1957年4.6公里,1978年8327公里; 6461.49

(以上资料来源〈奋进的四十年1949-1989〉中国统计出版社1989年7月第一版)

跃进第三个内容是掌握节奏,分出阶段。毛泽东指出:“分几个阶段,把我们的国家搞强大起来,使我们的人民进步起来。”(《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1](节选)》 一九五九年十二月——一九六○年二月) 毛泽东认为经济可以波浪式发展,既是不平衡到平衡的交替。不平衡阶段主要是发展,平衡阶段主要是对问题的纠正,也包含休养生息。当然,二者不是分割的,是互为包容。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主要经历了大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一五时期”。以苏联援助的156个项目为中心,基本建设投资588.47亿元,新增固定资产492.18亿元,全部建成投产大中型项目595个。

第二阶段:大跃进时期(二五时期)。基本建设投资1206.09亿元,新增固定资产861.82亿元,全部建成投产大中型项目581个。

第三阶段:文革十年(三五、四五时期)基本建设投资3116.42亿元,新增固定资产2157.40亿元(统计到1977年),全部建成大中型项目1691个(统计到1977年)。 

1966年

1月1日 汉丹铁路全线通车。全长420公里,从1958年起开始兴建。

3月4日 贵(州)昆(明)铁路全线建成通车,1958年动工。

1967年

1月5日 我国石油产品品种和数量都能自给自足。

7月1日 成昆铁路通车。1958年7月开始修建,全长1085.8公里。

12月26日 宁夏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大坝建成。

1968 年

10月3日南京长江大江铁路桥胜利建成通车。

1969年

7月8日 林县红旗渠工程全部建成。

8月1日 江汉石油会战开始。

9月19日 中国第一台32吨自卸载重汽车制成。

9月20日 中国第一台大型粉煤气化溶渣炉建成。

9月23日 国务院批准筹建北京化工总厂。

9月25日 江都水利枢纽工程全部建成。

9月26日 北京东方红炼油厂一期工程建成。

9月29日 中国研制的第一台5000马力液力转动内燃机车制成。

10月1日 中国第一条地下铁道线路建成。

 1970年 

7月1日 成昆铁路建成并正式通车。全长1085公里,1958年动工。

8月10日国家建委发出《关于当前基本建设情况的报告》。一、上半年全国完成投资9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6%。全国参加基建工程大会战的有贫下中农、解放军指战员、城镇居民等1000万。河南、湖北组织百万大军,用8个月的时间建成800公里长的焦枝铁路。辽宁盘锦到海域的72公里的铁路99天建成通车。上半年全国铁路完成全年投资计划的66%,铺轨1736公里,创建国以来上半年铺轨里程最高记录。二、上半年“五小”企业发展猛,小化肥建成投产150座,小水泥厂建成投产300个左右,小水电站正在建设的有1.2万多处。河南省县县都有了小农机厂,并已普及到公社一级。黑龙江省上半年县社队办了5200多个小企业。东北、华北、西北各省为实现轻工业产品自给,以中小为主,兴建一批轻工项目。全国上半年建成的化纤厂65个、小洗衣粉厂24个、小甜菜糖厂91个、小塑料厂35个。通过组织大协作,现有20多个省、市、自治区利用现有中小机械厂,已开始成批生产汽车。

12月25日 毛泽东批准兴建葛州坝工程。

1971年

1月2日 全国轻工机械工业已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

 2月16日 新华社报道 西藏建成近百座中小型水电站。

 6月27日 上海江南造船厂制造的中国第一艘两万吨级货轮“长风”号下水。

11月28日 新华社报道,全国建成了1800多座小水泥厂。

1972年

1月30日 新华社报道:云南兴建大批小水电站。

 2月17日、23日 新华社报道:中国城乡储蓄存款显著增长。1971年底,城乡储蓄存款总额比1970年底增长13.8%,有些省区增长20%以上。城镇储蓄中一个显著特点是新储蓄户大量增加。农村人民公社的集体存款和社员个人储蓄1971年比1965年增长了89%,其中,社队集体存款增长109%,社员个人储蓄增长32%。

8月21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从联邦德国、日本进口1.7米轧机,建在武汉钢铁公司。

8月29日 国务院批准国家计委、外贸部《关于同日本签订钢材长期贸易协议的请示》。

9月20日 国家计委成立进口设备领导小组。

1973年

2月4日 新华社报道 城镇人民储蓄存款不断增长,1972年城镇人民储蓄存款比1971年增加15.9%,是近几年存款最多的一年。

4月30日 新华社报道:中国化肥工业高速发展。目前全国小化肥厂已达1400个左右,生产的氮肥和磷肥,占全国化肥总产量的60%。据统计,1970年—1972年,全国化肥产量平均每年递增310万吨,比1949年到1969年的20年中平均每年的递增数,提高了将近7倍。

8月16日 新华社报道:中国收音机、电视机生产迅速发展。

 9月26日 新华社报道:全国农村合作医疗不断巩固发展,“赤脚医生”发展到100多万人。

9月27日至10月17日 全国首次港口建设会议在北京召开。

本月 中国民航从美国订购的第一架波音——707型飞机正式加入航班飞行。

10月1日 北京电视台彩电电视节目转入正式播出。

12月20日 新华社报道:中国民航事业获得较大发展。

12月26日 新华社报道;中国对外经济交流进一步扩大。

12月28日 新华社报道:全国轻工业生产以较高速度全面发展。

12月30日 新华社报道:中国自力更生加速海港建设。

1974年

2月23日 汉江丹口水利枢纽初期工程建成。

3月20日 我国第一艘2.5万吨级浮船坞“黄山号”在上海建成投产。

3月22日 成昆铁路建成通车。

4月23日 新华社报道:中国医疗器械工业获得较大发展。铁道兵修建青藏、南疆铁路。

5月5日 由中国自己设计、制造和施工安装的大型现代化炼油装置在南京石油化工厂建成投产。

5月15日 我国在华北东部建成大港油田。

5月16日 新华社报道:广东省枫树坝水电站建

7月5日 新华社报道;天津新河船厂建成中国第一艘大型起重船。

7月15日 新华社报道:黄龙滩水电站在湖北建成。

8月15日 新华社报道:中国自行设计的单机4000马力交直流电传动内燃机车成批生产。

8月31日 新华社报道:大连红旗造船厂建成2.48万吨油轮“大庆61号”。

9月12日 新华社报道:哈尔滨制成3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

9月13日 新华社报道:中国第一座5万吨级油码头在湛江港建成并交付使用。

9月15日 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基本建成。

9月21日 中国一座水槽双壁沉井螺旋式升降的大型煤气储气柜建成。

9月25日 湘黔铁路建成通车。

9月29日 我国建成又一大油田——胜利油田。

10月2日 上海制成中国最大的竖井钻机。

12月27日 大庆至秦皇岛输油管道建成输油。

1975年

同日 中国最大的水电站——刘家峡水电站建成。

7月3日 河北任丘打出一口高产井,成为任丘油田的发现井。7月8日 秦皇岛至北京的输油管道建成。

7月24日 焦枝铁路建成交付使用。

1976年

2月 中国第一艘海底布缆工作船“邮电1号”建成。

4月21日京沪杭中同轴电缆1800路载波通信干线建成投产。

6月15日 中国自行设计、制造和安装的30万千瓦双水内冷气轮发电机组投产。

10月7日 黄岛油港建成投产。(资料来源《共和国史记》吉林人民出版社)

这三个阶段共计:基本建设投资4910.98亿元;新增固定资产3511.4亿元(统计到1977年);全部建成大中型项目2867个(统计到1977年)。农、轻、重在基本建设投资中年均所占比重分别为:一五时期 7.1%,6.4%,36.2%;大跃进时期 11.3%,6.4%,36.2%;文革时期,其中“三五”时期 10.7%,4.4%,51.1%;“四五”时期 9.8%,5.8%,49.6%。1950年至1978年全民所有制单位固定资产投资额总计7752.28亿元。

经过这三个阶段的发展,工农业总产值的构成发生了根本的变化。1952年农业占56.9%,轻工业占27.8%,重工业占15.3%;1957年农业占43.3%,轻工业占31.2%,重工业占25.5%;1978年农业占24.8%,轻工业占32.4%,重工业占42.8%,轻重工业总计占75.2%。(资料来源《奋进的四十年1949年—1989年》中国统计出版社)西方国家用一百多年完成的工业革命,中国仅用了二十多年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这就是大跃进。这一事实证实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毛泽东用“制度”加“计划”开创了“能掌握自己命运”的新时代,完成了中国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梦想,奠定了再创经济社会辉煌的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