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fice培训班广告:宿迁调研:抢抓产业转移新机遇 激发南北挂钩新活力(第11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3:50:00
发布时间:2008-06-20 作者: 来源:
【字体:大中小】
第11期
(总第365期)
宿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宿迁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2008年6月20日
抢抓产业转移新机遇 激发南北挂钩新活力
——关于全市加强南北挂钩、促进产业转移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市政府研究室
加强南北挂钩、促进产业转移,是省委、省政府促进全省区域共同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苏北欠发达地区借助外力加快工业化进程、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2001年以来,全市各地积极抢抓产业转移机遇,在南北挂钩、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同时也还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制约因素。我们认为,必须进一步健全机制、激发活力,不断加速我市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才能有效推进南北挂钩向深入发展。
一、我市南北挂钩、促进产业转移的基本现状
2000年以来,我市坚持年年都是“工业突破年”、“招商引资年”、“项目推进年”,积极主动承接产业转移。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2001年明确的由苏州市与宿迁市挂钩结对帮扶的政策新机遇,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口交流活动,南北挂钩和产业转移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截止2007年底,全市共引进500万元以上南北产业转移项目1987个,总投资608.8亿元,实际投资额275.7亿元。其中,苏州的产业转移项目310个,总投资额181.9亿元,到账资金63.3亿元,累计新增税收2.13亿元,带动就业16.6万人。但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南北挂钩、产业转移工作还存在着产业转移层次较低、相关配套工作滞后、交流合作领域狭窄、工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需要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解决。
(一)承接产业转移成果丰硕,但产业层次依然较低。
随着市场经济和经济国际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产业转移不仅成为发达地区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而且也成为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2001年以来,全市紧紧抓住南北挂钩、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强力开展招商引资,大力实施项目推进,承接产业转移成果丰硕。一是产业转移总量不断扩大。2001年以来累计新开工项目2800个,其中亿元以上企业414个。累计引资额超过350亿元。其中,2007年投资规模亿元以上项目130个,同比增长36.8%。“娃哈哈饮料”、“千仞岗服饰”、“三鼎织带”、“恒力工业园”、“波司登羽绒服”等一批旗舰型工业项目相继落户宿迁,有力提升了宿迁工业的发展层次。二是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宿迁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逐步形成以市县(区)开发区为核心、乡镇工业区为配套的立体网络式格局。从产业分布看,转移项目主要以工业为主。截至2007年底,全市开发区投产的1560家企业中,工业企业1510个,占96.8%。工业涉及27个行业,纺织服装业、金属及制品加工业等9个行业已初步形成规模。其中,纺织服装业181家,占投产企业的11.2%;实现工业增加值11.2亿元,占投产企业的19.3%。金属及制品加工业78户,占投产企业的5.3%;实现工业增加值9.5亿元,占投产企业的16.4%。。三是经济效益逐步显现。产业转移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日益凸显,有力推进了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进出口总额等经济指标增幅继续保持全省第一。全市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各级开发区共实现财政收入21.24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34.7 %,全市开发区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占全市的三分之一。其中销售收入超两亿元的企业超过10家,占全市的43.5%。“千仞岗”、“长江润发”、“天能”、“娃哈哈”等企业已成长为全市同行业龙头企业。
但从承接转移项目产业层次来看,目前宿迁承接的转移项目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金属及制品加工、木材加工、农副产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和资源消耗型产业,软件开发、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企业凤毛麟角。以市经济开发区为例,2001年以来,苏州转移到宿迁经济开发区的项目14个,纺织服装项目5个,劳动密集型的电子企业3个,产业转移项目层次低,科技含量低,受市场和宏观政策调整的影响较大,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从产品结构看,转移项目主要集中于低端产品。如木材加工业中,产品主要是技术含量不高的胶合板,纺织服装业中,产品多为来料加工,具有自主品牌的高档服装较少。从创新投入看,部分企业人才、科技投入不足,自主研发创新意识不强,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产品结构单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较弱。调查显示,2006年全市开发区企业R&D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不足5‰。
(二)南北共建园区进展迅速,但配套工作亟待跟进。
开发区(工业园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载体,是南北产业转移的主阵地。为了加快推进南北挂钩、促进产业转移,推进全省区域共同发展,2007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实行南北挂钩共建工业园区。苏州、宿迁两地积极响应号召,启动南北共建园区建设,目前,苏州(宿迁)工业园、张家港(宿豫)工业园、昆山(沭阳)工业园已被省政府列为试点单位,吴江(泗阳)工业园、常熟(泗洪)工业园和吴中(宿城)工业园也相继开工建设。通过南北共建园区,搭建了南北产业转移新平台,推动了产业转移项目的自我配套,提升了苏州宿迁南北挂钩的层次。2007年以来,已经有苏州的恒力、波司登服饰、梦兰纺织、林通化工科技、震纶纺织等一批投资额在1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项目落户南北共建园区。
但从南北共建园区工业基础来看,由于生产服务业相对滞后,入园企业生产配套成本高,区域市场规模小,因而对我市承接南北产业转移,吸引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企业落户有一定制约,产业配套工作亟待跟进。从产业结构看,全市产业结构仍较为单一,原材料、初级产品加工等基础产业所占比重较大,产品链条延伸较短的特征尤为明显。从进区项目的关联度来看,大部分项目不是“自然形成”的市场化分工协作,而是政府推动,企业间难以产生分工协作的产业组织联系。即使是相似产品或同类原材料加工的企业也极少发生联系。“专业市场”或“主导企业”的缺乏,导致企业内在主动协作机制缺失,即使是同类企业在不同的生产时间内不会统一采购原材料,或者因销售市场的不同而不会共同运输产品。企业间缺乏信任度和合作意识,原料、技术和市场信息方面的资源不能形成共享。同时,由于项目未达产达效和优惠政策未到期前,没有税收来源;目前金融机构贷款门槛仍相对较高、条件较严,仅靠共建园区开发公司的注册资本,以及省对每个共建园区连续三年以奖代补1000万元的资金,难以满足共建园区建设和项目发展需要。
(三)两地交流互动卓有成效,但合作领域尚需扩大。
全市紧紧抓住与苏州对口帮扶的机遇,强力推动,积极构建良性交流互动合作。加强两市县(区)、部门和企业、乡镇间的挂靠合作,实行政企联动,充分利用苏州区位优势,借梯上楼,借船出海,加大宿迁对外宣传推介力度。2002年以来,我市在苏州召开各种招商会、投资环境说明会、项目推介会300多次,签约项目1260多个,协议投资额330多亿元。2007年4月,两市在苏州共同组织了为期一个月的“南北挂钩招商月”活动,为宿迁协议引进各类项目262个,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273.28亿元。 一是政府间形成了良性互动合作机制。两市已形成了稳定和畅通的沟通机制,每年两次市、县(区)两级党政代表团互访,签订年度挂钩合作协议,对合作中的重大事项进行交流、研究、会办。苏州市相关职能部门主动衔接,积极帮助我市牵线搭桥,组织客商来宿考察,先后转移宏利来、流星工业园、晨风集团等项目落户宿迁。近年来,两市各级部门开展的互访及企业交流活动达20余次,签约的各类合作协议100余项。二是发挥社会团体和中介组织作用。充分发挥市、县(区)工商联、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联系面广、渠道多的优势,广泛邀请苏南知名企业进行对接,先后组织50余批苏南客商来宿迁参观考察,达成合作项目40多个。张家港市企业家协会每年都组织专家、学者来我市开展科技帮扶活动,长江村的郁全和书记和周忠清、项良宝等一批知名企业家还自费组织当地企业家和台港澳、日韩等国内外客商来宿迁参观考察。三是建立企业互动合作机制。企业是两地互相合作的主体,为了促进企业之间的广泛合作,两地建立“政府引导、企业参与、项目支持”的良性运作模式。苏州市创元集团、沙钢集团等近百家大中型企业的老总,先后到宿迁考察投资环境,创元集团还捐赠200万元资金,在我市设立工业发展基金和招商引资奖励基金,鼓励和引导我市企业靠大靠外靠强,与苏南企业进行嫁接合作,拓展发展空间。
同时,苏州宿迁两市南北挂钩合作主要成果仅限于承接产业转移、劳动力输出、南北园区共建等领域,南北挂钩合作领域狭窄。在干部挂职交流、人才培训、农产品供求合作、科技、教育、旅游等方面尚未深入开展挂钩合作。当前两市人才培训仅以政府为主导,尚未形成大规模自发性人才培训交流模式;农产品供求合作仍以政府牵头的农产品交易洽谈会来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大户及农户参与度较低,南北挂钩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仍需进一步拓展。
(四)策应扶持水平不断提升,但投资环境竞争力有待提高。
我市注重发挥比较优势,做好对接文章,充分挖掘我市的土地优势、农副产品和非金属矿产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与苏南的资金、人才、技术优势相对接,积极策应扶持,实现互动双赢。一方面,做实策应扶持硬环境。建市以来,全市在交通、水利、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投资1000 亿元,全市境内高等级公路已达220公里,京沪、宁宿徐、徐宿淮盐高速公路的建设投运,极大缩短了与苏南的时空距离。围绕建设“森林式、环保型、园林化、可持续发展的湖滨特色生态城市”的奋斗目标,切实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经营、管理水平。深入开展生态城市、环保城市、园林城市、卫生城市、文明城市“五城同创”活动,大力实施“北扩西进”和“引湖纳山”战略,实施美化、亮化、绿化工程,建设“生态宿迁、绿色家园”。加大园区基础设施投入,实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配套,“多元化投入、多层次联动”。目前全市开发区全部升级为省级开发区,乡镇重点工业小区 59个,开发区总体规划面积达100平方公里,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达82.5亿元,建成区内全部实现“七通一平”,形成了布局科学、层次配套的格局,为南北产业转移构建了良好载体。另一方面,营造策应扶持软环境。良好的政策环境是提升地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通过转变政府职能、改善政策环境,增强宿迁承接产业转移的区域竞争力。全市紧紧围绕“创业最宽松、社会最文明、人居最安全和低生产成本、低交易成本、低行政成本、低社会成本”的“三最四低”投资软环境目标,大规模开展综合整治,多方位构建制度体系,着力消除“中层梗阻”,提高政府各部门整体办事效率,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条龙服务”,为企业提供完善便捷的服务。同时,健全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加大市场建设力度,充分发挥市场作用,降低了在宿企业的信息、融资、营销等环节的成本。
虽然我市的策应扶持水平不断提升,但整体投资环境仍面临一定的压力,需进一步挖掘潜力。一是面临土地指标紧张的压力。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的不断调整,土地成为制约开发区发展、南北产业转移的关键因素。2007年宿迁经济开发区引进转移项目71个,协议利用资金138.84亿元,需要用土地5000多亩,可用土地指标只700亩, 2008年已进区项目15个,协议利用资金 55.46亿元,需要用土地 4000 亩,但全年可用土地指标仅为500亩。在手土地指标数量、土地新指标申请进度严重滞后于项目发展转移速度和要求。二是面临用工日趋紧张的压力。高素质劳动力欠缺,劳动力培训与企业用工需求衔接不够紧密,造成全市劳动力的结构性紧缺,给企业用工带来了一定难度。如纺织、服装、电子等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数量很大,而我市普通劳动力大量剩余,经培训合格的熟练工、技术工却非常紧缺。随着新劳动法的实施及工人工资不断上涨,宿迁人力资源成本越来越高,与苏南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小,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吸引力逐渐削弱。
(五)挂钩合作体制不断完善,但推动机制仍需健全。
苏州宿迁两市在南北合作过程中,着力提高合作效率和层次,不断完善挂钩合作体制。一是完善南北挂钩合作运行机制。加强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公众参与,强化各级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逐步形成两地政府推动,实行市场运作,两市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明确了非国有投资在南北合作中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了企业在南北挂钩、产业转移中的主体地位,推动了苏北地区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二是推进南北产业大转移。实现区域产业的战略大转移,一方面,苏南地区进行自身产业结构调整,将一部分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出来,鼓励、引导企业到苏北去经商办厂、投资兴业,这既为苏南地区发展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腾出了空间,又促进了苏北的工业化进程,实现了南北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和区域共同发展;另一方面,苏北地区主动跟进,向发达地区让出来的产业扩展,增强了自身在传统产业中的竞争能力。三是加强南北劳动力转移合作。两市建立长期稳定的劳动力供求协作关系,根据苏南劳务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加强苏北地区劳动力输出。宿豫区在张家港市劳动部门内设立劳务输出服务站,由两地劳动部门安排专人负责劳务人员输出,共向张家港输出劳务人员1.9万人。
虽然南北挂钩合作的机制不断完善,但苏州宿迁两地的政策缺乏同一性、融合性。近年来,省里出于优先发展苏北的考虑,出台了加快苏北发展的一些优势政策,但有些政策不具备连续性、长期性,区域制度安排的不平衡给挂钩合作带来一定的影响。同时,由于项目引导、引荐的方式、方法不多,大多为两地政府领导的个人推荐,尚未形成全社会的宣传、推动氛围,缺乏长期鼓励南北挂钩、产业转移的具体措施,致使项目流动不快,转移不多,还没有形成顺畅转移的良好态势。
二、做好南北挂钩、促进产业转移的思路和原则
做好南北挂钩、促进产业转移,实现南北区域共同发展,是省委、省政府着眼于全省区域发展大局做出的重要决策。当前,进一步深化南北挂钩合作,大力度地推进产业转移,是在新形势下深化南北合作的重要举措,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符合统筹区域发展的要求。据此,进一步做好南北挂钩、促进产业转移应当遵循的总体思路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省委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和省第十一次人代会工作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南北区域共同发展为总体目标,以承接南北产业转移为工作重点,以南北共建园区为主要载体,进一步拓宽南北合作领域,创新合作形式,深化合作机制,提高合作成效,全力开创南北挂钩合作新局面。依据上述思路,做好南北挂钩、促进产业转移应遵循以下四项原则:
(一)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原则。
南北产业转移是客观的经济规律,南北合作是“双赢”的选择。根据经济学产业梯度转移理论,随着经济的发展,发达地区先发展起来,进入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之后,由于资源和环境容量有限,资源加工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农业产业化项目等产业会因为当地商务成本的不断上升,不再具备竞争优势甚至难以生存,而必然向欠发达地区转移。苏北地区在土地、资源、劳动力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而苏南地区在资本、技术和经营管理等方面优势明显。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在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税政策的前提下,兼顾合作双方的利益,加快推进南北挂钩、产业转移工作,既有利于苏北地区“筑巢引凤”,加快工业化进程,又有利于苏南地区“腾笼换鸟”,加快产业升级。
(二)坚持政府推动、市场导向原则。
产业转移的主体是企业,企业本质上是追求经济利益的经济个体,企业的形成和发展是市场化的过程,产业转移也是市场化的行为,要遵从市场经济规律,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推动相结合。重视市场的作用,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自愿合作为前提,运用市场化的方法和手段,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等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和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引导资源、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政府在产业转移中不能代替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投资决策,应从“前台”推到“幕后”,有效地履行战略规划、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通过搭建财政、货币、税收、法规、信息、人才等经济性公共服务平台,为产业链的形成和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运用经济激励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在政策引导、环境营造、规范运作、协调利益、提供服务、改善环境等方面充分发挥引导、推动作用。
(三)坚持集聚、集约、集中原则。
产业集聚是生产力实现空间布局上的优化,是各种生产要素在一定地域范围的大量集聚和有效集中。产业集群是产业集聚的重要方式,它是由具有共性或互补性而相互联系的企业依托相关的功能服务平台支撑的在空间上的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群落。产业集群作为当代产业生存与发展最有效的组织形态,在集聚生产要素、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制度创新、营造产业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内外实践表明,加快产业集聚,发展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要围绕优势产业集群的形成,积极引进关联度大、产业链长的投资项目,注重发展与其配套的相关企业,促进产业集聚。加强科学规划,强化对土地资源的集约开发,提高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率。围绕确定的重点方向,充分发挥产业集中区在南北联动中的载体作用,加大集中开发力度,防止多头开发和分散开发。
(四)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南北挂钩、承接产业转移,是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机遇。在大力推进承接产业转移中,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走出一条符合欠发达地区实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对于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转移项目,优先给予安排。根据本地产业布局、结合产业发展需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综合成本优势,选准产业的承接点,注重产业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灵活性。要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积极承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项目,防止引进高污染、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注意避免产业转移出现的污染转嫁。鼓励实行集中供能和污染集中处理,着力抓好节能减排工作,加强环境保护,大力推广节能降耗技术,注重发展循环经济和推行清洁生产,注意节约土地,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三、加快南北挂钩、促进产业转移工作的对策建议
宿迁作为全省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苏南发达地区存在明显梯度,这是宿迁迎接产业转移的巨大空间和潜力。不同层次发展区域间的产业梯度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内在要求。产业转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欠发达地区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机遇和有力抓手,具有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加速效应和加强区域经济联系的关联效应。加快南北挂钩、促进产业转移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集中力量帮助宿迁实现更大突破,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建设高水平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宿迁要实现后发快进,取得更大突破,跟上全省区域共同发展的步伐,如期如实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就必须主动策应南北挂钩扶持、积极承接苏南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
(一)围绕项目招商,推进产业积聚,大力提升产业转移层次。
培育产业集群,发挥集群效应,加快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为促进产业链科学发展,需要对承接转移项目的论证和可行性分析,注重项目的科技含量、产业层次、带动能力、资源利用和生态影响,实现由招商引资到挑商选资的转变。
一是优化整合产业资源。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由市里统一规划和统一布局,改变目前产业布局各自为政的不利状况。要根据各县区的竞争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重新确立产业重点,形成一地一个特色,着力提升各县区竞争新优势。各县区、各部门引进的项目,可以根据所属行业决定其应落户于哪个开发区,而不是按“属地原则”决定落户地区。通过壮大各开发区的产业规模,迅速形成产业集群,提升产业竞争力。二是围绕重点产业主攻大项目。根据我市重点产业培育导向,主攻促进主导产业形成、关联度大、辐射带动能力强、能形成产业集群的产业龙头项目。以大项目和龙头项目为重点,做好产业链项目的引进工作,壮大产业集群。发挥规模效应,充分挖掘区域潜力,把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作为发展目标,培养和增强地区企业市场竞争力,培育和建立区域特色产业,并在此基础上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大力培育再造新兴产业,特别是带动本地区劳动就业、提升本地资源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项目和资源加工型项目,加快以存量项目的增资扩股吸引资金流入。重点利用纺织服装、木材加工、酿酒食品、玻璃建材等行业集中度较高的优势,变企业优势为产业集群优势。项目引进按照“项目资本金到账,才能算落户;项目开工,才能算落地;项目有产出,才能算成功”的要求,提高项目的外资到账率、开工建设率和竣工投产率,促进项目按计划开工、建设和投产。三是坚持可持续发展。认真做好承接产业转移的前期研究,理性分析该产业落户后,是否有利于本地产业的升级,是否有利于本地优势资源的开发,是否有利于本地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承接产业转移必须与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结合起来,尽可能地占据产业价值链分工的高端环节,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于宿迁来说,就是力争将承接产业转移与发展宿迁酿酒食品、木制品、纺织服装三大主导产业和新能源、新包装两大新型产业相结合、与宿迁“十一五”发展规划确定的工业重点相结合。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把环境成本和行政成本纳入招商引资考核,通过产业引导、政策规范和金融扶持等措施,对所承接的产业进行科学布局,避免产业趋同,防止出现区域内的自我恶性竞争。同时,承接产业转移必须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出发,努力化解产业链建设中资源与环境的压力,杜绝引进严重污染环境和高耗能的项目,做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
(二)围绕完善配套,夯实载体基础,着力提高园区共建水平。
与苏州挂钩共建6个工业园区,是省委、省政府促进全省区域共同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我市利用外力、加快工业化进程、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载体。
一是夯实载体基础。面对机遇,只有练好内功、奋力追赶才能脱颖而出。要围绕南北挂钩共建园区目标,在规划设计、环境评价、管理机构、开发公司设立、队伍组建等方面力求做到高标准、高起点、高品位。结合两地实际,从投资主体、融资形式、运作方式等方面拓宽资金渠道,加快共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按照共建园区规划要求,对照“七通一平”标准,加快建设园区管网、道路等硬通道,以及共建园区管委会办公大楼、标准厂房和污水处理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二是形成共建合力。共建园区工作量大,涉及面广,必须破除因循守旧思想,打破部门利益束缚,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合力,打好总体战。要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不折不扣落实好省政府出台的南北挂钩共建园区政策。规划部门协助共建园区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根据实际需要及时做好老规划修编工作。国土部门多为共建园区向省国土部门争取农转用、点供土地指标,协助盘活存量土地。金融部门多为共建园区牵线搭桥和提供支持,争取获得国家、省银行贷款,加大共建园区资金投入。劳动保障部门多帮助园区企业拓宽招工渠道,大力开展劳动力技能培训活动。经贸部门多调研了解园区企业产业配套需求,帮助企业搞好配套。要建立共建园区信息交流平台。发改委、外经贸等部门联手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加强交流和沟通,协调解决问题;同时建立全市共建园区发展电子信息网,促进全市共建园区有序、高效和快速发展。三是创新运行机制。灵活高效的机制是共建园区快速发展的法宝。结合宿迁实际,学习借鉴苏州各开发区先进管理经验和模式,注重移植管理“软件”,将“苏州园区经验”注入共建园区建设发展过程之中,迅速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符合国际惯例的新型管理体制。坚持从实际出发,敢于打破常规、突破禁区,共建园区相关政策要更具包容性,工作措施更有针对性,不断在开发机制、投融资体制、经营模式、管理方式、劳动用工、人力资源、薪酬分配等方面走出新路。特别是在投融资方面,加强对共建园区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形式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的投融资体制机制的研究和探索,灵活运用现代经营理念,促进各种资源在政策、行政和体制杠杆的催化下转化为资本,从根本上解决园区建设发展中的资金需求。
(三)围绕优势互补,推动互惠共赢,积极探索合作新空间。
南北挂钩合作是建立在优势互补、互惠共赢基础上的新型合作关系。要立足自身优势,以项目为载体,以资本为纽带,以挂靠联为途径,寻求合作新空间,最大限度地放大两地合作的“桥梁效应”。
一是加大干部培训和交流力度。继续深化实施苏宿两地互派干部挂职交流工作机制,让双方干部互相交流和探讨发展经验,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继续在苏州举办各个层次的干部培训班,进一步解放干部思想、提升干部素质,汲取先进经验,加快推动宿迁实现更大突破。二是加强劳务合作。充分发挥宿迁拥有丰富劳动力资源的优势,深化“两后双百工程”和劳动力资源开发“四全工程”,有针对性地开展劳动技能培训,为共建园区培养输送更多高素质的技能型劳动者,在更高层次上促进劳动力就业,增加群众工资性收入。三是建立对口挂钩联系制度。进一步深化两地党委、政府定期互访例会制度,研究挂钩合作目标任务、重点工作和具体措施,会办解决工作开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成立策应挂钩扶持办公室,专门负责落实挂钩帮扶工作的交办事项,开展调查研究,提出需要扶持的项目;建立南北县区之间、部门之间、乡镇之间、企业之间的对口联系和互动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团体和中介组织的作用,切实扩大在技术、市场信息以及教育、卫生、广电等方面的帮扶成效。
(四)围绕水平提升,强化高效服务,有效提高投资环境竞争力。
良好的投资环境是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抓手,从产业转移的趋势来看,外来资本在看重商业成本的同时更看重投资地产业投资整体环境所带来的好处。
一是优化产业投资整体环境。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加大市场建设力度,充分发挥市场作用,降低企业的信息、融资、营销等环节的成本。围绕体现区域差别定位,加强特色招商,着力建设对产业、财政、金融、市场、人才等各种资源进行整合运作并加以科学配置后的综合产业投资环境。二是改善投资软环境。把软环境建设作为一项永不竣工的工程来抓,努力营造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的法制环境,优惠、互利、宽松、平等的政策环境,规范、便捷、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诚实守信、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治安良好、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亲商、安商、富商的拥商爱商环境;着力创造创业最宽松、社会最文明、人居最安全和低生产成本、低交易成本、低行政成本、低社会成本的“三最四低”的投资环境。三是提高政府服务效能。切实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政府服务效能,为企业提供完善便捷的服务和更多的资源。深化以“两集中、两到位”(将部门的审批服务职能向一个处室集中,行政审批处室向行政服务中心集中;所有审批服务项目进中心到位,审批权限下放到位)为重点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放大吸引和富集生产要素的“洼地效应”。四是提供最优的政策支持。选派精干招商人员主动与苏州市有关部门接洽联系,了解熟悉苏州的企业情况,对有意向来宿投资的企业跟踪洽谈,并帮助企业做好前期市场调研等工作。根据每个企业具体情况,特别是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力强的企业,采取“一事一议”工作机制,研究制定特殊的优惠政策,为全面承接苏州产业转移,更好地接受对口帮扶提供更优的载体和平台。五是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相关优惠政策。争取省委、省政府建立“南北挂钩、促进产业转移”工作考评体系。省委、省政府实施南北挂钩政策以来,各对口市、县(区)之间都制定了《挂钩合作协议》,但缺少考核体系。向省委、省政府争取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和可操作的考评体系,变“软挂钩”为“硬挂钩”,推动南北挂钩政策进一步落到实处。同时,争取省委、省政府建立南北产业转移基金或贷款贴息制度,专项扶持到宿迁经济开发区投资兴业的苏南企业,鼓励苏南企业向宿迁转移。
调研执笔:卞建军 于  德 葛志舫 嵇蔚君
朱  健 李  成 张松岩 李  帆
报:市有关领导
发:市直有关部门
责任编辑:嵇蔚君  朱  健  李  成       电话:84368061
宿内简字第010号                              共印35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