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拓数码有限公司:《自然的指印——遗传在性格中扮演的角色》(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6:46:19
其他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
  我们的研究小组针对分居两地长大的同卵双胞胎所做的研究,发现了一个重要的特色,即婴儿早期的社会行为。
  情绪传给孩子
  有些孩子对环境的兴趣有限,不太能刺激母亲做出特定反应,迫使别人听见自己的意愿与需要;有些孩子却能完美地表达需要,很快得到满足。第一种孩子倚赖父母的“解读”,满足他们的需要;第二种孩子生来就比较能要求满足与刺激。一般人通常以为,这些特质是环境使然,或是父母诱导或妨碍婴儿的活动所致。但是婴儿生来即有参与能力。在不同家庭长大的同卵双胞胎,往往都有这项能力。
  参与环境的能力似乎是先天的倾向。我们可能生来就有参与的潜力。潜力的激发仰赖环境的刺激。同时,潜力也会影响婴儿将来的成长。有些成年人用行动来面对世界;有些人尽量以不需实际行动的方式,规划心中的想法与计划。这些特色在成人期可能转型,甚至表现恰好相反的行为。但是基本形态仍可产生影响力,在选择职业、社交互动与生活模式上,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
  另一个显著的特质来自于有关情绪(emotion)的研究,也就是所谓的情感(affect)。我们发现,孩子的情感状态和父母有关。父母认为有问题,但仍获得接纳的孩子,或是父母温柔以待,受到悉心照料的孩子,和爱挑剔、消极或心绪混乱的母亲抚养的孩子相较,心境上较为积极进取。尽管有些遗传倾向没有改变(例如某些疾病),母亲仍会把情绪的倾向传到子女身上。举例来看:
  一对同卵双胞胎有酗酒的倾向。其中一位拥有积极的心态。这种心态得自他的父母。因此,他好像比较没有理由像另一个双胞兄弟一样继续喝酒。他真的戒酒了。
  另一对双胞胎都有胃肠方面的问题。其中之一的父母给与他许多支持,因此他比双胞兄弟少受肠胃不适之苦。这项事实衍生出一个不寻常的状况:两个孩子的问题虽然一模一样,但快乐的孩子总比悲观的兄弟健康。
  孩子从大人身上感受到的心情,往往隐藏了孩子可能产生的障碍。只要孩子看起来快乐,问题或疾病或许会显得不重要。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虽然孩子的心情受到父母的制约,孩子的情绪也会改变父母与子女的互动方式。感情和大脑的特定区域有关,也有强而有力的遗传根源。最近研究人员在人类染色体上,就已找到躁郁症基因的确切位置。躁郁症不一定是因为差劲的父母所致,它是神经与遗传上的问题。表达或接收感情讯号方面的疾病(如自闭症)也是来自遗传。情感虽受环境左右,遗传与胚胎时期的影响,也是值得考虑的因素。
  同情心的根源
  情感是个有趣又困难的主题,因为它的产生多半来自外界的刺激。激怒他人的时候,若要分辨对方的怒气是情境使然,或是一开始就一肚子气,是一项需要慎重考量的工作。
  同情心(empathy)也是如此。我们之所以能够体会他人的经验,是因为知道那些经验带给我们什么感觉。这项最具人性的特质,过去一直被视为是出生后,受到环境制约而产生。这个想法很能抚慰人心:原来我们可以学习同情他人,学着将心比心。但是,这个观念是真实的吗?雕琢天性的关键真的是学习吗?
  近来,研究人员一直想办法解释,同情心与支配大脑活动的基因如何联结。从婴儿期开始,我们便有一套传达讯息的神经系统,用以接收和理解社会讯号—微笑、皱眉、哭泣与笑声。下一步就是识别情感。除了有相关神经疾病的人之外,每个人均会迈开这一步,并且趋于成熟。
  就遗传而言,同情心是个充满挑战性的观念。学者布拉泽斯(Leslie Brothers)表示,同情心、“动物之间的社会情感沟通”与“神经元之间的社会讯号处理”是一样的,都和一种单一的过程有关。许多看似属于成人的特质,虽然与环境大大有关,不过仍然与基本特质紧紧相连。
  现在,性格的根源已找到了。将羞涩视为“不易被鼓动”,将同情心看成“社会情感沟通”,突然间概念化不再困难。它是每个人出生后有效的构造,也是成熟期个性的一部分。这些线索将一辈子交织下去。
  体重决定个性?
  同卵双胞胎研究发现的最后一项基本特征是:有些婴儿对人比较感兴趣。他们密切注意人的脸孔与声音,对没有生命的东西缺乏兴趣,如玩具或填充玩偶。有些婴儿特别偏爱无生命的事物。让他们选择晃动的钥匙或人的面孔,他们可能比较喜欢钥匙。
  奇怪的是,这种倾向往往与出生时的体重有关。
  体重较轻的双胞胎比较注意身边的人,较重的双胞胎会与较广泛的刺激产生互动,包括没有生命的东西。对比较虚弱的婴儿而言,专注于人对其有利,因为身边的人可以提供食物与滋养。
  科恩(Donald J.Cohen)认为:“双胞胎中天赋较差的一个比较善于社交,可能是由于与母亲建立了亲密关系。”相反地,能力较强的另一个双胞胎,拥有更多自由探索世界的机会。他尽管探索无生命的东西,不必担心危及自身的幸福。双胞胎出生后,这种兴趣上的差异至少会持续5年。
  出生时的体重,受到胎儿发育期在子宫内的各种因素影响,也仰赖胎儿的位置及血液与养分的供给。脑部的左右侧高度发达,也受到子宫的影响,左脑与右脑何者较优越,决定了惯用左手或右手,以及许多特性。在胚胎影响方面,同卵双胞胎很可能有不相同的特质:可能一个是左撇手,另一个惯用右手;一个体重较重,另一个较轻;一个对人较感兴趣,另一个则对事物较专注……这些特质可能被认为是环境使然,却不是父母的责任。
  这个结果使我们思考个性源于先天或后天时,必须更加谨慎。我们必须留意出生前的子宫状况,因为它会影响性情的形成。
  人的个性受到基本的遗传特质左右。这些影响在出生时即出现,影响孩子适应世界的方式。但我们必须小心,切勿妄下结论,认定“所有成人的特质都有直接的遗传根源”。因为母亲子宫内的状况,也可能有助于形成看似遗传的特征。
  其他值得小心的理由中,最有力、最重要的是:人类会无可避免地慢慢适应环境。来自社会、文化与父母的压力,很可能造成任何生物学家都无法预期的效果。这并非表示,生物学不接受或否认自然形成的压力,而是我们应当对环境的力量有足够的敏感度,才能了解它如何影响我们的先天模式。
  生命的涟漪
  假设个性为宽广海湾的表面,我们看到海水涨起大浪、掀起涟漪,有些地方波涛汹涌,有些地方风平浪静。站在悬崖的有利位置俯瞰海湾,很容易看到涨潮与漩涡。这正是我们的目标:“人的性格,可以根据一些指明的特质来分类。”观察海水的涨潮与涡流,就像观察好奇心与害羞一样。
  有些人一天之内可以大喜大悲。在生命中的某些阶段,这种情形会更为剧烈或较为减轻。如果某种特性并不稳定,又受到遗传的影响,或许它会间歇性地出现。也或许打一开始,就没有强烈的遗传根源,得仰赖外界的刺激,才能表现这种特质。
  当微风吹起,海水表面拂出霜雪般的光芒,可能很难看出底下的水流。狂风来袭,海水表面也可能改变流向。变幻无常的天气好比孩子的发展环境,变化一直存在。海水表面随时与风、霜、雪、雨和阳光接触。外界的天气因素是否决定了水流?当然!心理学、人类学、教育学、精神病学、心理分析、传记、文学与视觉艺术长久以来的目标,就是把父母教养、学校教育、社会与文化对个性的影响拼凑成形。
  缺乏照顾对孩子的发展有绝对的影响,丧父或丧母也是一样。战争中成长的儿童,身心遭到莫大的创伤。我们知道人们如何受到左右,如何反抗,也知道社会在影响行为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我们更知道,波涛太过汹涌时,应该如何安抚、慰藉与干预。
  小圆石的威力
  希腊传记作家普卢塔克(Plutarch)说过:“为什么向海中倒油,可让海水清澈、平静下来?是不是风碰上滑溜溜的油,使不上力气,无法兴风作浪?”有些天气威猛无比,有些不着痕迹。我们必须了解这些效果,因为天气因素永远存在。
  风不仅仅在平静的海面吹拂。海水不断移动,依照海洋底部的轮廓成形。海洋的底部正代表先天遗传的模式与基因,使人类产生不同的倾向。我们站在高耸的悬崖上,看不到海底,却知道它的存在。即使风平浪静,海水依然翻滚旋转。仅满足于研究环境威猛无比的效果,等于忽略了隐藏在底部的自然力量—基因。
  一个基因好比海底的一颗小圆石。它不会对表面的海水造成任何值得注意的影响,也不会自行形成漩涡。因此我们不能笃定地说:“在那漩涡下面,一定有颗小小的圆石。”或是认为某些特性(害羞)一定是某个基因所致。基因与个性之间的关系,很少是一对一的。构成个性的各种特质多半不是单一基因造成。没有一个基因单独导致好奇、悲伤或坚毅不屈的个性。
  不过,有些特别的基因会导致许多遗传疾病,如酗酒。这种基因群好比一堆石头,对多种特质构成不容忽视的影响。
  基因可能形成某些基本特征。我们出生时,某些独特模式(如参与感和好奇心)使我们的身体适应环境。这个模式有一部分具有一定的弹性,让个性获得表现空间。基因密码也包含在这个弹性范围之内。通过这些研究,我们慢慢明了,基因矩阵的运作如何反应生活的各种状况,也逐渐看见先天禀赋与后天环境的互动情形。
  1941年,有个关于日本一对双胞胎兄弟的报道:
  两兄弟一出生就被分开,在不同的家庭里长大。互不认识的兄弟俩直到二十出头,还一再同受肺结核(或许对这个年纪的男人来说并不特殊。)与口吃(这倒挺不寻常!)之苦。更不寻常的是,他们在生命的同一阶段走上相互背离的路:一个成了小偷,被逮捕后锒铛入狱;另一个则成为基督教的牧师。
  为何会有差异如此大的选择?尤其是处在尊重一致性的日本社会与文化中,这又该怎么说呢?两兄弟都经历过战乱,也都由人领养,然而,其他有类似经验的人,却不见得表现得如此非比寻常。但是,这对兄弟也具有一种内在性格,研究人员称之为“意志薄弱”。他们似乎很自然地受到两种不同却强大的环境力量左右—罪恶与基督教。因此,我们也不能忽视内在与外在两种压力。
  经验与机会各有不同,正如遗传而来的脾气各不相同一样。为了更加了解不断演变的性格,我们必须从个人适应世界的状况来思考,要以长远的眼光看待生命。被基因刺激而引发的改变,也会受到环境变化的调整。基因传递新的讯号,制造新的蛋白质、酵素与荷尔蒙,修正过去的结构与功能,激发各种可能的行动。环境或多或少、主动或被动,也不时影响着这个过程。
  在这充满动力、不断旋转的房子里,已没有空间容纳我们自己或子女们静止、没有弹性的形象,这也是我们迈出下一步的原因:不仅必须看到个人的性格在刹那间完成,也得看它如何在生命历程中自我创造,并且彰显出来。这正是发展与成熟让人着迷的过程。
第4章 成熟:遗传设计图
------------

  你也许能以长柄叉赶走大自然,但它总会回到你身旁。
  —沃德豪斯(P. G. Wodehouse)
  1988年3月14日,伯科(Ira Berkow)在《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中,引用了佛罗里达州普兰特市(Plant City)草莓节与希尔斯伯勒县(Hillsborough)展览会的名誉理事帕克(Roy E.Parke)关于珍爱草莓的一番话:
  你不希望它们长虫,如果它们真的长虫了,当然就必须喷洒杀霉菌剂。这对任何草莓都会有效……但是,每颗草莓都有自己的责任。它是独立的,是大自然的一部分。那味道、那颗粒大小、那颜色……种植的农人所能做的,只是尽量在一旁帮忙,给它一点碳酸钾、一点镁和一点水。
  你能做的事很多,换句话说,为了帮助生命成长,有许多你绝对要做的事,但大自然自有其路径。草莓也和其他生物一
  样—有自己的责任,这不是什么道德上的责任,而是必须依照它本身的内在设计图生活、成长。
  试想一个年轻女孩由于成长的速度更快,使得9岁的她看起来就已经相当成熟。从她严肃的脸孔与举止看来,我们简直就可以看到她40岁的模样—固执、坚定且自信。她的青春期也来得早,随之而来的是十分笃定的自我。若拿她与一个较晚熟的男孩相比,他的身体一直到青春期的尾声才开始变化,而且要到二十八九岁时,才可能在同龄人中找到自己的社会定位。
  这两个孩子在生理与情感方面的成长情况,不仅和生活经验相关,也跟他们与生俱来的成熟设计图脱不了关系。大家都知道,男孩与女孩成熟的比率大致说来并不相同,而这一对男女的个人情况更是迥然不同。
  我们不必对这样的差异感到吃惊。遗传不仅与身体有关,也与心智有关。说得精确一点,我们遗传到的是一组基因。日后一切生理与心理上的成长,都出现于同一个起点:一个受精卵与23对染色体。每对染色体上,均包含一缕缕双螺旋形的DNA。成长的指导方针在胚胎时期即已开始,负责两个眼睛、一张嘴、两只胳膊、两条腿和脊椎的确实位置与功能。这个指导方针会跟着我们一辈子。
  体内的指导方针
  我们曾经以为,被遗传的特征只有在出生不久时效应最强,那是一段尚未被后天经验污染的纯净时期,然后,随着学习而来的反应,将盖过原有的一切。这种说法似乎很合逻辑:新生儿所显现的是得自祖先的特性,然而,由于我们以为身心增长皆来自养育与学习,促使我们以为一生中的重大改变,乃取决于生活经验—如决定、重创、奇特的际遇、具影响力的老师等。
  但是,如今真相已经十分清楚。现代研究指出,这个观念根本错得离谱。我们的经验相加起来并不等于我们本身,反而是遗传的天性(即天生禀赋)不断与经验和学习对话。不仅出生时如此,终其一生皆是如此。个人特质中相当重要的一点:“我们是谁?”往往丧失不见或被遗忘。
  自然神论的信徒相信,上帝像个上发条的人,它创造了这个世界。它上紧发条后就放手,让人类自生自灭,或沉或浮。然而,基因密码并非采取这种撒手不管的手段,它不断发出信息,不停地开开关关:或许监看各器官(如心脏)的运作;或是给亨廷顿症打个讯号,让身体在人生中的特定时刻(如青春期或老年期)设法适应;或者让我们以特殊的方式适应世界。人的一生始终笼罩在基因的影响之下。我们的程式设计充满变化,成长就是靠这些变化和结果的呈现,就如法伯(Susan L.Farber)的描述:
  乔治与米伦一出生就被分开,由两个不同的家庭领养。
  乔治的养父母皆从事报业,他是家中惟一的孩子。这个家庭在国内频频搬迁,大约在乔治小学一年级时才定居纽约。乔治18岁以前,并不知道自己是养子,更不晓得自己是双胞胎之一。
  米伦被盐湖城一对年轻夫妻收养,后来又有了一个妹妹,也是收养来的。他念完四年高中,但决定不上大学。米伦对音乐极感兴趣;乔治的职业则是商业艺术。将近18岁时,米伦得知自己有个双胞胎兄弟,兄弟俩19岁时头一次碰面……两人均长相英俊,体格壮硕,相似得连邻居都把他们错看为另一人。
  两人都曾赢得拳击冠军,也都对艺术深感兴趣,身体特征更是一模一样,连蛀牙的位置都相同。更教访问员印象深刻的是,他们的个性也十分相似,个性测验的结果像得出奇,令大家以为测验有误(其实没有),硬是让其中一人重做一次。
  几星期后,兄弟俩互相道别,此后再也没有见过面。乔治后来成为滑翔机飞行员,米伦则成为海岸巡逻员。1943年,两兄弟在前后不到几个月的时间,双双产生关节强直性脊椎炎(anklosing spondylitis,一种渐进式的脊椎瘫痪症)的病征。疾病发作的情形在两兄弟身上都一样没有规律,两人对治疗的反应也很类似。
  从运动技能和艺术兴趣,一直到后来的疾病来袭,这对双胞胎显示出不可思议的雷同。成熟和我们的遗传天性—亦即与生俱来、老天“赋予”的特性紧紧相连。无论成熟的顺序是清楚或重叠,都遵循着每个人体内概略的指导方针,在特定范围下有所表现。
  乔治与米伦的经历,反映出一个事实:成长并非从出生到成熟,都顺着一条没有接缝的直线走,一路上可能会有中断的痕迹。在成熟与发病之间,身体组织的方式也会有剧烈的程式改变,例如此人跨出他的第一步、说出第一句话、第一次有性反应等。知觉、认知、语言与运动机能等自我装置(ego apparatus)的特质,使我们得以决定自己是谁,与世界上其他人有何不同,更在日后引导我们有所改变。
  现在,就让我们凑近看个清楚吧!
  成熟与发展
  就日常语法而言,成熟与发展几乎是可以互换的同义词,这两个词有暗示孩子正在成长、增长年龄与蜕变成大人的意思。不过,两者之间仍有极重要的区别,字典也反映出这一点:
  发展(develop)是指“展开,引出可能性”。
  成熟(mature)的意思是“经由自然过程所致,直到成长完成”。
  其中差别何在?
  发展与环境对成长、改变的影响比较有关,包括情感与心理的改变;成熟则涵盖更多生物与遗传的计划。虽然这区分让我们比较了解如何看待二者,但仍有不足之处,因此以下将一一阐述。本章先从成熟谈起,下一章再谈发展所引出的可能性。
  就像先前提过的,有些遗传时间表的效果很容易辨认,尤其是形成身体组织、决定身体变化,以及使我们倾向和基因直接相关的特定疾病,如镰状细胞贫血症(发病于出生后的头几年)、亨廷顿症(发病于中年)与阿尔海默氏病(发病于中老年)。这些定时变化均属于成熟期,而非发展期,因为它们都受体内特定的变化所引发,因此这些病症必然受到基因的刺激。但是,其他成熟的变化也主要出于自然的基因成长计划,也就是说,运动、知觉、认知变化等,都影响我们与世界互动的方式。
  童年世界
  想想童年时期,当大脑发展至更成熟的阶段时,会发生什么事:
  4周到5周大的婴儿会开始微笑。起先的微笑只是典型地反映出内心的愉快、温暖、需要拥抱和身体上的满足,而今,因应社会化的需求,我们对父母甚或其他人都会微笑示意。还有什么因素比宝宝对关爱的反应更受环境左右呢?不过,我们仍须考虑受遗传影响的大脑成熟度,因为它会决定这种反应在何时发生。
  由观察结果得知,孩子除非没有大人的关爱,或是受到身体上的虐待,否则,在不同家庭长大的同卵双胞胎,若是皆由颇有爱心的家庭抚养,都会开始有这样的反应:你对他笑,他也对你笑,两个孩子之间的差别不会超过几天。
  7个月大时,几乎每个健康的婴儿都会体验到一种认知的重组,即所谓的“陌生人反应”:一看见陌生人靠近,就会突然产生负面的反应。在这之前,他们根本分辨不出认识或不认识的人脸孔有何不同。
  这突然的反应是一种可以预期的变化,是一个里程碑。婴儿对外界的反应和以往不同,我们可以想像其适应的目的(虽然可能还有其他目的),是为了加强对父母最基本的情感依恋。那至少会一直持续到可以忍受陌生的脸孔,并将之纳入自己不断扩张的内在与外在世界为止。
  17个月后,又有一个预料中的转变,改变了孩子体验世界的方式:从对形象纯粹的知觉印象,重新组织成根据象征和语言的经验来加以了解—亦即从感觉到语言的运用。虽然,这个对日后所有发展极为重要的成熟里程碑,必须仰赖环境的刺激才能表现出来,然而,隐藏于其中、决定其走向与时机的指导方针,似乎是生物性的。
  遗传时间表
  两岁以后,这会儿,孩子得努力于控制排便。
  当然,这是需要学习的,包括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以及应不应当。不过,基因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成熟和肌肉的控制具有稳定的影响力,也会早早表明大小便训练在身体上最合适的时机。训练必须配合孩子的生理需求、能力和时机,否则无论是以祈求、责备,或是多么诚恳的态度,都会白费工夫。在我们的集体研究中,双胞胎之一的大小便训练若有延迟或困难,另一人几乎也一定有类似状况。
  遗传时间表(有人称为遗传时钟)必须负一部分责任,来刺激正常的成熟过程—如说话、认字与走路等。在继续迈向由基因操控的成长变化之前,我们可以试加思考:幼儿体验世界的方式究竟有何改变?
  倘若自问:“我8岁(或4岁、2岁)的时候到底是谁?”你可能会忆起童年的特殊记忆:人物(父母、兄弟姊妹、阿姨、护士)、地方(家、特别的房间、壁纸的颜色)、事件(生日、到亲戚家或国外的神奇旅程、挨打)……一些亲密、恐惧与快乐的时刻仍然记忆犹新。但是,在回想这些特殊时刻之前,请思考一下我们如何体验每样东西、每件事情。
  虽然,我们会把生活中自认为重要的事情记录下来,或是留下纪念品提醒自己,但这些物品、人物与事件的经验,仍然会经过记忆层层过滤。对婴儿而言,怎么看、怎么爬、如何说话都太容易了,因为这都是他的特质,反映出他成长的成熟过程,和基因矩阵有最清楚的关系。以心理分析的用语来说,这些特质属于自我装置的一部分,它们是工具,可通过它们理解及筛选,并借助它们行动。我们对环境与对自己的观点也受这些特质影响。
  基因带领成长
  例如在婴儿期,我们会对外在与内在的刺激有反应,对看到、听到、闻到、尝到与摸到的(亦即所有的知觉)东西有感觉,并在动作中(即感觉及运动技巧)展现出一定程度与品质的活力。我们表现出好奇心,并且与人或无生命的东西接触(即适应能力、知觉与反应),也展示出理解、思考与说话(即认知)的能力。这些特质可能迟缓或加快;可能对刺激有反应或没反应,但都是可以测量的。
  若把这些特质联想在一起,仔细的观察者可能会对自己或某个孩子的过去,渐渐产生清晰的感觉。或许从这些特质里,我们无法看出大人的性格,不过,使人与众不同的特性终会表现出来。一样米养百样人,乃是因为我们与生俱来的内在成熟技能,自出生起,即开始限定我们接触世界的方式。这些特质与脑部及中枢神经系统已知的区域直接相连,如语言与记忆中枢,并联结贯穿全身的庞大神经与神经腱网络。长久以来,一直有人研究这些脑部区域的座标和功能,虽然所知有限,但毋庸置疑的是:遗传的基因将带领我们成长。
  这些能力(或称为技能)和生物矩阵相连,可能会产生的表现范围也已预先设定。虽然,先天与后天的刺激会修正我们观看的角度、移动的方式,以及会趋近或回避的事物,内在的成熟技能倒不是随机展现的。无论世界如何变化,婴儿自有对策,这套因应之道不但会影响他对事物的反应、自我内心世界的塑造,也影响了他对旁人的反应,以及人们对他的回应。
  关键时刻
  同卵双胞胎的研究(我们的研究也包括在内)结果显示,这些早期的成熟技能当中,有许多是一致的,亦即是不同家庭长大的同卵双胞胎所共有的。例如,其中一对同卵双胞胎在语言的形成与发音都显得力不从心,会说话的时间较晚,即使说得再好,也极少比得上学校里的其他小朋友—虽然双胞胎之一的养父母,一直努力在尝试克服孩子的局限。
  同卵双胞胎以类似的方式感觉、思考世界,在这世上穿梭游走。这是因为两人体内隐藏着极为类似的成长模式,因此一些成熟技能会定时出现,功能也会共有。虽然成熟特质的发展进程不见得相同,意即双胞胎之一可能突然爆发说话的能力,另一个则稍微落后,不过,就同卵双胞胎的能力而言,即使先前曾偏离成长或成熟的某个时段,最后多半仍会集中趋于一点,这证明了成熟特质确实有设计图。
  例如在认知能力上,我们曾发现,在特别容易改变的时期,尤其是四五岁与青春期之前,双胞胎之一大幅超前另一人,其脑部应对外界状况的网络以某种未知的方式,产生了能力大跃进。他的孪生兄弟可能处于刺激较少的环境里,得不到特殊的关爱,以致无法继续发展。但是,两兄弟的认知能力终究会不相上下。有个先前研究即反映了这个结果,虽然在今天看来稍嫌粗糙,不过仍是个不错的例证。多布曾斯基(Theodosius Dobzhansky)曾引用格塞尔(Gesell)与汤普森(Thompson)的原始报告如下:
  一对同卵双胞姊妹成长到46周与56周之间时,其中之一“接受了数百小时专为改进运动协调、整洁习惯、构造、注意力持续时间与语汇而设计的训练”。这个训练进行期间,受训的女孩远远胜过另一个“控制组”的女孩。不过,当姊妹俩再度接受同样待遇时,没有受训的女孩进步速度加快,直到和另一人相同为止。
  其实,成熟的步调平均,有时也会大步跃进,这值得我们谨记在心。在任一时刻里,孪生女之一的语言技巧,可能比她的运动能力超前或落后—也可能超前或落后于她孪生姊妹的语言与运动技能。但是,双胞胎之间终究有扯平的时候,天性会显现出来。在此之前,我们必须了解,每个人由于体内时钟相异的设计蓝图而各有不同,并不仅仅是环境使然而已。这些时钟预先设定人们的改变,以及对环境特别具有适应力的时期,即所谓的“关键时期”(critical periods)。这部分将在稍后的章节再做讨论。
  同时发病
  双胞胎会有共同的健康问题,如眼睛的毛病、整形并发症与癫痫症的发作,而且往往是在同一个时期发病。儿童普遍的传染疾病—耳、鼻、喉咙、肠胃、泌尿道与呼吸系统问题,双胞胎常常也是共有的。我们向来以为是环境引起的病症,可能往往源于遗传。最有趣的是,这些病症发生的时机虽然偶有不同,但病症却似乎是共有的。
  一对堪称健康的双胞胎分住两地,竟同时痉挛起来。其中一个双胞胎的小儿科医师认为,抽筋的原因是感染,或是对食物的敏感反应;另一个双胞胎的医师则以为是一种脑部疾病,于是检查孩子的脑部有无受损。这两种处理方式都没有解决问题。症状持续数月之后,似乎又自行消失了。
  倘若两位小儿科医师知道,病人的同卵双胞胎兄弟也有痉挛现象,可能就会有不同的对策,或许会强烈怀疑是否受到遗传影响。事实上,遗传的病症与成长时间表,往往不被视为诊疗的参考资料。
  成人期的成熟
  刺激孩子趋向成熟的遗传讯息,不会在青春期突然停止。我们的成熟时钟无时无刻不在体内运作,稳当地使每个人在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倾向于某种变化。例如在青春期时,体内荷尔蒙的调整有定时控制:即使一出生即分开的同卵双胞胎姊妹,往往在前后不到几星期的时间,都会开始初经。而月经周期的中断可能也是遗传而来。
  奥尔加与英格里德是两个月大时即分开的同卵双胞胎,在这段岁月里,两人都不知道对方的存在。英格里德一直到35岁两人第一次见面时,才知道自己有个姊姊。后来,她们发现两人在18与19岁之间都曾停止月经。由于她们当时都有男朋友,性生活也十分活跃,两人都以为自己怀孕,于是便结婚了。
  婚后几个月,她们的月经再度开始。
  这种月经中断却未怀孕的情形,或许可以合理地视为生理或情绪上的问题。究竟是哪一种,则需进一步的测验。但是,在不同家庭长大的同卵双胞胎都显现出这问题时,生理因素成为比较可能的原因,尤其她们俩月经中断的时间又是那么接近。
  在另一个例子里,我们可以看到睾酮(testosterone)对青春期激昂的侵略性与叛逆性的影响,并在二十多岁时渐渐平息(脑下垂体荷尔蒙也是如此)。这种相对平静的心态,将帮助我们培养、掌握专业的潜能。正如埃里克森列出的基因表象系统(epigenetic system),老化的过程也由基因引发:掉发、近视、性反应逐渐减少、衰老以及其他成熟的现象,皆是生物指标,出现的时机仰赖适当的遗传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