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机车4b走行部检查:别让青年人成消费主义的俘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22:03:00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9日16:49 青年时讯
北京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和《父母必读》杂志对当代中国城市青年价值观念及生活形态进行了细致的调查和研究,并于近日公布了调查结果。结果表明,当代城市青年具有独立的消费能力,每月平均的总支出为1274元。在消费支出中,餐饮消费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1.3%%;用在化妆品和服装上的消费排名第二,所占比例为12.1%%;而学习和书籍报纸杂志的消费则比较低,所占比例分别为4.3%%和3.4%%(据《北京娱乐信报》)。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石绍华对此作出评析:随着全球化的进展,中国已出现了消费主义文化,年轻人的支出主要用于吃喝玩乐,受此影响是较为明显的。
虽然调查样本只是区区1040份有效问卷,但是,依据生活经验,笔者还是认为,该调查结论是可信的,并赞同石绍华先生作出的论断。
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消费主义,是指以消费为目的的生活方式。人们所消费的,不是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而是它们的符号象征意义。消费主义起源于19世纪末的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高速发展,美国上流社会的生活价值观开始发生变化,勤俭持家被炫耀式消费所取代。随着美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消费主义进入大众消费阶段。到20世纪后期,消费主义进入高潮,其表现就是消费中的攀比。美国大多数人的消费要参照自己尊敬的人,也就是说收入比自己高得多的人。
当我们国家青年人的消费具有明显的享乐倾向时,我们就不得不承认,即使不是受这种舶来文化的影响,也暗合了其所奉行的观念:消费面前人人平等;消费就是目的;高消费是成功的标志。而这样的观念,无论是对于尚处于发展中的国家还是个人,危害性都不容忽视。
对国家而言,消费主义易带来奢靡之风,造成浪费并危害环境。在消费主义的语境中,不同的商品代表不同的形象和身份,所谓人人平等只是在平等地掏钱的前提下才能实现。那么,当一种新的商品出现,并经过广告的诉求成为新的身份象征时,渴望平等的人们很可能会争相购买,实际用处如何、原有的物品是否确实该淘汰都不是重点考虑的内容。这就很容易形成浪费。至于危害环境,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人们对大排量汽车的追逐,身份好像上去了,空气的污染也加剧了。
对个人而言,消费主义带来的可能不是快乐,而是苦恼。消费主义的一大特征就是消费中的攀比,如果攀比仅限于条件差不多的人还问题不大,如果攀比的对象是明显比自己条件好的人,那么,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就会越拉越大,不可避免会产生心理上的落差。在美国,到1996年,每四个美国人里只有一个相信在今后五年里生活水平会提高。美国人几乎有半数感觉自己的子女那一代人将来生活水平不会比自己高。石绍华先生提到的调查则从孩子的角度作了注脚:消费主义倾向越高的孩子,他们的生活越不愉快。王东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