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东方优酷网:以生为本,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2:43:58
以生为本,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一学期一轮的“电教活动月”又将拉开帷幕了,学校领导和老师们谈论最多、议论最热烈的都是“洋思”教学模式和“杜郎口”教学方式。于是我也上网去查阅了相关内容,希望能学习到他们的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通过对比,查找自己的教学得失之后,我发现无论是“洋思”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还是“杜郎口”的“三三六”教学模式,他们的共同点都是“把课堂还给学生”的“以生为本”的教学!

  在大多数老师慨叹“现在的学生真难教!”的时候,我庆幸自己由于“懒惰”让学生自主学习而获得的轻松!因为我深知:地理科不受学生和家长的重视,如果老师为了考个好名次而强迫学生学习,只会适得其反。所以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努力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使学生知道学习地理是自己终身发展的需要,使学生觉得地理课堂是他们学习的乐园,从而使学生从“要我学”的被动学习状态到“我要学”的主动学习境地。

  一、明确学习目标,丰富课堂内容。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正如世界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教给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是教学的最高技巧所在。”初中地理新课程的着眼点是学生,这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学”出发,指导学生读书、理解和自悟,指导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因此我在教学时做到每节课都提前去教室,给学生一个暗示,做好上课的准备工作,并告诉学生当节的学习内容,出示学习目标,各小组的学习任务等等。但现行地理教材的很多内容都很简单,一些重要的知识点都是以活动题或读图题呈现的。这就要求教师及时挖掘教材,丰富学生的课堂学习内容。

  例如,我们在学习《长江》这一节内容时发现,课本上只是把长江的开发利用做了一定的阐述,而关于长江的基本概况、存在问题以及治理措施等问题,都没有直接呈现出来。但这些知识点又确实需要学生掌握。怎么办?我是这样做的:课前,我将全班学生分成六个小组,每一个小组负责解决一个问题:1、长江的基本概况(包括①发源地②长度③流向④注入海洋⑤流经的省区⑥流经的地形区⑦上、中、下游的划分⑧主要支流等8个问题);2、长江的开发利用(除了课本上说的“水能宝库”和“黄金水道”之外,你认为还有哪些用途?)3、长江存在的问题有哪些?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什么?4、你认为我们该如何治理长江,使它更大地发挥它的作用?5、作为长江流域,尤其是被称为“鱼米之乡”的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员,请你展望一下该地区美好的未来。6、结合沙洋母亲河——汉江,说说自己的感想。当然,要弄清楚这些问题,仅仅依靠一节地理课是无法完成的,于是我和综合实践活动课老师一起带领学生亲自到汉江边去体验、观察、探索相关问题,并且将学生们的摄影图片、调查报告、相关论文等做了一个“走近母亲河”的专题展,受到全校师生的好评。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习热情高涨,学习效果也很显著。

  二、多样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世界知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指出:“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动力”。成功的地理教师都十分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会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灵活选用讲故事、做游戏、猜谜语、举实例、展邮票、编歌谣、搞竞赛、析案例、搞辩论等形式,有意识地拨动学生的心弦。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既要有老师的“纲、讲、评”等活动,也要有学生的“读、动、练”等活动。

  “纲”是指教师根据大纲的要求,精心设计的教学提纲,教师的“纲”应尽可能地反映出教材内容的知识系统、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展示该课的学习目标,并做到简洁明了,线索清晰。

  “讲”是指教师对重难点、易混易错知识的讲解,对地理规律性的概括总结,对学习方法的指导等。一般来说,学生通过自学活动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就不必再讲了,教师“讲”的着力点应在于“画龙点晴”,在于释疑解惑,在于精讲、讲活。而面面俱到、平铺直叙、照本宣科满堂灌式的“讲”,学生是不感兴趣的,不受欢迎的,教学效果也是极差的。

  “读”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地读书、读图,使学生读书、读图的目的明确,勾画、标注文图的方法得当,逐步养成读书、读图的良好而规范的习惯,掌握读书、读图和自学的基本方法。

  “动”是指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动脑、动口、动手等的学习活动,包括上述的读书、读图,勾书、勾图,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活动题,课堂上的答问、讨论、填图、课堂作业等等。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地安排,有机地穿插在整个课堂教学的45分钟之内,让学生积极、充实、愉快、有趣,不至于感到上课学习是一件千篇一律、枯燥乏味的事情。可以说,缺乏学生活动的地理课,决非一堂好课。要让学生“动”起来,“动”的核心是思维活动,是学得生动活泼,而不在于形式上的站起、坐下、答问次数的多少。

  “练”是指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巩固强化训练,掌握基本技能,启发思维训练,形成各种能力的训练,包括答问、填图、读图、等口头的和书面的练习。这既是课堂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获取反馈信息的主要源泉。教师应精心设计、安排“练”的材料、 “练”的时间,把“练”贯穿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使“讲”和“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能否顺利通过相关的练习,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因而也可以说,缺乏学生训练的地理课,决非一堂好课。

  “评”,可以是教师的活动,也可以是学生的活动。评,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思维训练,它不仅要让学生明晰对与错,而且还要懂得“为什么?”这是根据反馈信息,有针对性地及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切不可掉以轻心,随意放过。教师应抓住一切学生练习的机会,引导学生对同学的答案进行评讲或由教师对学生答案进行评析,以便及时弥补知识缺陷,使学生牢固地掌握那些易混易错的重难点知识及规范化的答案,顺利达成学习目标。

  例如,在学习“我国的少数民族”一节内容时,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利用上信息课的机会和学生一起上网查找一些有关少数民族的分布和风俗习惯的问题,各组成员各负其责做了相关笔记,上地理课时,我没有先讲,而是让各小组互相交换笔记,看看别人的搜集是否完整,有哪些是你熟悉的,哪些是你没有听说过的?这样给学生一个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先“自我消化”。这种看似乱哄哄的“串门”,其实就是学生的合作学习;这样的课堂看似“放”,实际上是一种求知的状态。当学生们的交流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我适当地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让学生先猜猜看,这是哪个少数民族的乐曲?这个民族分布在我国的什么地方?大多数学生都能猜中富有民族特色的乐曲,并能在中国版图上找到相应的分布地区。为了奖励学生们的积极学习,我邀请了几个会跳孔雀舞的学生为大家来了一段即兴表演。这样一节课下来,全班学生都能如数家珍似的说出几个主要的少数民族来!这样一个“张弛有度,活泼有序”的教学课堂不正是我们所渴望和追求的吗?在这一节课中,我们学生的“读、动、练”得以充分展现,他们不仅读了课本知识,也阅读了网上知识,开阔了眼界的同时也明白了网络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尽管我没有作讲评,可他们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这比什么都重要!

  三、激励评价机制,落实知识达标。

  
美国心理学家布格尔斯基认为“兴趣和注意来自成功。”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和激发学生的成功欲望,给不同水平的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创设公平竞争和追求成功的机会。“跳一跳,够得着”,让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成功乐趣,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进一步增强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我好学”,再到“我乐学”的递进转变,形成具有内在动力的良性学习机制,能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供有力保障。正如马克吐温所说:“一句赞美可使我快乐两个月。”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时,既要重视智力因素,又要重视非智力因素,更要饱含感情,用期待、肯定、鼓励、希望的语言,多表扬多赞美,少批评不责怪,努力营造出一个和谐、欢快的教学情感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地理教师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无论是“纲、讲、评”等以教师的“教”为主的活动,还是“读、动、练”等以学生的“学”为主的活动,都必须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努力缩小每节课学习效果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尽量当堂消化、巩固、掌握新学习的课程内容,在45分钟内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全面完成地理课堂教学的“智、能、情、德”四项职能,从而减少课余时间的挤占现象,在时间上确保地理课外探究性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实现课堂内外有机结合与优势互补。例如在新授课时,学完一节后组织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在这一节我学到了……”或“学完这一节我知道了……”;在复习课上,先把重点板书在黑板上,学生对照找出相应内容,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举例说明;课后进行一天一问,要求每一个学生每天提出一个问题或帮别人解决一个问题。

  综上所述,作为地理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采取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使学生学到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