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能和电势能的关系:晋江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1:22:26
闯出独具特色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之路
—— 晋江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时间:2011年12月01日 09时00分   来源:《求是》   作者: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  我要评论
晋江是福建沿海的一个县级市,全国著名侨乡。改革开放给晋江带来了历史性巨变,这个原先土地贫瘠、资源匮乏的贫困农业县,如今已成为福建省经济发展最快、实力最强和最具经济活力的县(市)。2010年,晋江经济总量达到908.7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8000美元,连续10届位居全国百强县第5—7位。晋江人民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闯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之路,被人们称为“晋江经验”。“晋江经验”体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懈探索,总结这一经验,可以从中得到许多有益启示。
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晋江市委市政府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快发展,进一步丰富和深化晋江经验。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重,立足本地优势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以生产服装、鞋帽以及当地有一定资源的陶瓷、建材等为主的传统产业是晋江长期形成的优势产业,是改革开放以来推动晋江快速工业化的主导和支柱产业。进入新世纪后,面对传统产品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压力,是继续生产自己熟门熟路的传统产品,还是撤出传统产业转入高新技术产业?晋江从本地和自身的实际出发,选择了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重的发展道路。他们并没有淘汰所有生产传统产品的企业,而是着力提高产品的高新技术含量,促进产品和企业转型升级,进而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此同时,不断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的引进和发展力度,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创建品牌与产业集群互促共进,依托自主品牌集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晋江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从“三来一补”到贴牌加工,再到自主品牌生产、产业集群的转变。2010年,全市有169家企业建立了技术研发中心,拥有国家级检测中心及重点实验室两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9家,55家企业成为国家和国家级行业标准起草单位;荣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七连冠”,入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拥有“国字号”企业品牌119个。在打造自主品牌过程中,晋江以知名品牌企业为龙头,促进产业链延伸和产业集聚,形成了大中小企业分工协作、上中下游成龙配套的区域性产业集群,从而不断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提升规模效益。2010年,晋江拥有年产值超100亿元的产业集群6个,龙头品牌企业在全国的经销网点25万多家,“国字号”品牌企业实现工业产值687.5亿元。
改制增活力,管理增效益,做大做强非公有制企业。非公有制企业是晋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进入新世纪以来,晋江以推动企业上市为突破口,推动企业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股份制企业或上市公司。2010年,晋江上市公司达32家,居全国县级第一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给晋江企业注入了新的生机活力,企业组织结构从家庭作坊、家族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变,企业管理从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企业融资模式从主要靠联户集资、民间借贷和银行贷款向上市直接融资转变,大大促进了企业竞争力和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政府与企业良性互动、共同发展,建设服务型政府。长期以来,晋江始终坚持加强政府对市场经济发展的引导,变以管理为主为以服务为主,做到既不“越位”,又不“缺位”、“错位”或“不到位”,通过及时引导、优质服务和有效管理,履行好领导经济工作的责任。近年来,他们根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要求,进一步主动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质量、持续创新服务,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同时,根据企业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进一步做好超前服务、超前引导,推动政府自身改革和转型,有力地提升了政府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城乡建设统筹协调、一体发展,工业化、城市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步推进。进入新世纪以来,晋江依托工业化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全力推进中心市区和城镇体系建设,市区建成区面积从2002年的15.4平方公里扩展到目前的60平方公里,形成覆盖全市、互为衔接的市域城镇规划和基础设施体系。同时,以工带农、以城促乡,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10年,晋江市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由2002年的6330元提高到10542元。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建成城乡一体的交通、通讯、信息、能源网络。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弘扬“诚信、谦恭、团结、拼搏”的晋江精神,不断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将晋江精神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关怀弱势群体,让全市人民共享科学发展成果。发展公益事业,注重人文关怀,不断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建立外来人员同城共享机制,加强外来人员社保、住房、医疗等公共服务;建立三级慈善网络,荣获“全国慈善事业突出贡献奖”。扎实推进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促进社会群体之间和谐共处。积极探索推进社会管理理念、政策体系、体制机制和方法手段创新,构建政府调控、社会组织协同参与的新型社会运转机制,推动政府、市场和社会良性互动。
经验与启示
“晋江经验”是晋江广大干部群众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锐意改革、开拓进取,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探索和创造的。“晋江经验”可以概括为“六个始终坚持”:始终坚持以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改革和发展的根本方向,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发展经济,始终坚持在顽强拼搏中取胜,始终坚持以诚信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始终坚持立足本地优势和选择符合自身条件的最佳方式加快经济发展,始终坚持加强政府对市场经济发展的引导和服务。“晋江经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晋江成功实践的凝练体现,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和学习借鉴价值。
始终突出发展,以“爱拼”、“会赢”壮实力、走前列。《爱拼才会赢》是晋江人最爱唱的一首歌,这首简朴的闽南民歌蕴涵着如何才能发展的深刻道理——“爱拼”就是敢于发展,“会赢”就是善于发展。“爱拼”、“会赢”是晋江人的最可贵精神。晋江人民正是因为敢于发展、善于发展,将爱拼、会赢寓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之中,才始终保持着加快发展、不断超越的强劲态势,在跨越发展中夯实基础、做大总量、壮大实力,在科学发展中加快转变、强化素质、增添活力,始终走在全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前列。
始终突出特色,以本地优势拓空间、促发展。立足本地实际,坚持怎么符合实际就怎么干;发挥自身优势,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是晋江经验的精髓所在。改革开放初期,晋江克服资源不足、基础薄弱等不利条件,利用侨乡有利因素,集资兴办乡镇企业,发展“三资企业”。进入新世纪后,晋江市面对各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的热潮和本地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薄弱的现实,冷静思考、科学选择,立足本地已经形成的传统优势产业,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重之路,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晋江的发展实践启示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立足本地实际,充分发挥本地特色和比较优势,以市场为导向,明确发展定位,选择符合自身条件的发展模式,培育特色产业和骨干企业,努力把优势产业做出特色,把特色产业做出规模,把比较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
始终突出创新,以自主创新增优势、促转变。创新是“晋江经验”的活力之源。纵观晋江的发展历程,创新无所不在,创新无时不有。从民营经济的激情迸发,到品牌运作的破局突围,再到产业提升的未来引领,可以清晰地把握晋江“创业—创造—创新”的活力脉动。晋江经验昭示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就必须从“区位受限”、“资源不足”、“小富即安”、“按部就班”等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增强创新意识,保持创新干劲,提高创新能力,用创新的思路和办法破解发展难题、突破市场风险、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素质。
始终突出“一体化”,以统筹发展联城乡、缩差距。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晋江广大干部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到新水平的基础上,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五个统筹”形成的共识。按照“全市统筹、全市一城”的思路,晋江积极探索新型城市化道路,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晋江经验启示我们: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必须推动城乡一体规划、一体布局、一体建设、一体管理、一体服务,从而整体提升支撑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载体功能和承载能力。
始终突出民生,以亲民惠民聚民心、促和谐。晋江从当年顺应百姓致富愿望,鼓励支持全民创业,促进政企良性互动,到现阶段推进城乡一体发展,建立外来人员同城共享机制,加大民生改善力度,构建和谐幸福家园,始终坚持“民生优先、共建共享”。只要有利于人民创业致富的事情,就大胆支持和鼓励,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晋江经验”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把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贯穿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始终,坚持把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摆在各项工作的优先位置,努力构建人民群众和谐共享的幸福家园。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调动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积极进取、和谐共融的干事创业氛围,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
始终突出服务,以引导服务添动力、促提升。晋江的发展与当地党委政府的有效作为分不开。改革开放后,晋江市和乡镇两级政府主动转变职能、提高服务质量,实现了由管理为主向以服务为主的转变。进入新世纪后,又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努力走在企业的前头,由以服务为主向以引导和服务为主转变。“晋江经验”给我们深刻启示:地方党委政府只有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对企业引导而不干预,支持而不包办,帮忙而不添乱,才能够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发展引领者、环境营造者、秩序维护者。
(执笔:李闽榕  刘曙庆  卓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