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热量与热值视频:白居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3:00:58

 

白居易

 

      白居易,中唐诗人.名字来自<中庸>"君子居易以後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居易的意思是处于平安的境地.16岁作<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此诗入选<唐诗三百首>.今存诗2916篇.清乾隆年间编写的<唐宋诗存>收录了唐宋6人的诗选,其中唐朝4人,分别是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宋朝2人,是苏轼,陆游.把白居易排在韩愈之前,说明乾隆对白居易的重视.白居易的祖先是龟兹人,现在新疆库车.当地有山叫白山,于是其祖先以白为姓.后迁居太原.祖先的尊贵与否,与个人没有关系,家庭环境与个人成长关系很大,陈寅恪说,看人主要看文化.其祖父和父亲都是明经出身,都做过小官吏.儒家的仁政思想对白居易影响很大.父白季庚44岁与自己姐的18岁的女儿结婚生白居易.白居易小时侯聪明,早熟,刻苦学习读书,在白居易给元缜的信中说自己,9岁,音韵学知识就懂了,15-16岁,为考上进士,白天写赋,晚上练书法,中间写诗,自己由于学习刻苦嘴巴,舌头上生疮,手生茧,刻苦的钻研使自己身体衰弱.天道酬勤.35岁的白居易就写出了震惊诗坛的<长恨歌>.白居易处在中唐安史之乱之后,藩镇割据,天下不太平的环境中,28岁由于李希烈攻汝州,汴州,在从新郑逃亡父亲在徐州的任上途中写<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写到,时难年荒世业空,兄弟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吊影分为千里燕,辞根散作九州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此诗入选唐诗三百首.不幸的时代,造就了白居易的诗.

        白居易生于“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生地郑州新郑。11岁起,因战乱颠沛流离五、六年。少年时读书刻苦。贞元十六年(800)29岁中进士,十八年,与元稹同举书判拔萃科。二人订交。元稹字微之,河南河内人。生于唐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死于大和五年(公元831年)。他8 岁丧父,15岁以明两经擢第。21岁初仕河中府,25岁登书判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28岁列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第一名,授左拾遗。元和四年(809)为监察御史。因华阴敷水驿事件触犯宦官权贵,次年贬江陵府士曹参军。时为左拾遗的白居易3次上疏为元稹鸣不平。后历通州(今四川达州市)司马、在通州闻听白居易被贬江州作《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憧憧,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重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后任虢州长史。元和十四年任膳部员外郎。次年靠宦官崔潭峻援引,擢祠部郎中、知制诰。长庆元年(821)迁中书舍人,充翰林院承旨。次年,居相位三月,出为同州刺史、浙东观察使。大和三年(829)为尚书左丞,五年,逝于武昌军节度使任上。年五十三卒,赠尚书右仆射。10月,元稹灵回咸阳路过洛阳,白居易在洛阳写祭文祭拜。9年后69岁的白居易梦见元稹流泪写下了,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的诗句。以后诗坛元白齐名。白居易《赠元稹》,自我从宦游,七年在长安。所得惟元君,乃知定交难。岂无山上苗,径寸无岁寒。岂无要津水,咫尺有波澜。之子异于是,久要誓不谖。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一为同心友,三及芳岁阑。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衡门相逢迎,不具带与冠。春风日高睡,秋月夜深看。不为同登科,不为同署官。所合在方寸,心源无异端。两人是终身的友谊。

    白居易贞元十九年春,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806),罢校书郎,撰《策林》75篇,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9品周至县尉。作《观刈麦》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桨。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长恨歌》,35岁写的长恨歌确立了白居易在诗坛的地位。元和二年回朝任职,十一月授翰林学士,次年任左拾遗。奉诏登左掖,束带参朝议。何言初命卑,且脱风尘吏。杜甫陈子昂,才名括天地。当时非不遇,尚无过斯位。况余蹇薄者,宠至不自意。惊近白日光,惭非青云器。天子方从谏,朝廷无忌讳。岂不思匪躬,适遇时无事。受命已旬月,饱食随班次。谏纸忽盈箱,对之终自愧。四年,与元稹、李绅等倡导新乐府运动。五年,改京兆府户曹参军。他此时仍充翰林学士,草拟诏书,参与国政。他能不畏权贵近,直言上书论事。引起了唐宪宗的不满。元和六年,他因母丧居家,服满,43岁应诏回京任5品太子左赞善大夫职。是东宫官,闲职。“一种供君官职冷,不如犹得日高眠”,半年后,元和十年,因率先上疏请急捕刺杀武元衡凶手,以越制和不孝为名,44岁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次年写下《琵琶行》,“同时天下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是白居易的巅峰之作。诗的叙事,描写,抒情达到了炉火纯清,出神入化的水平,从此明哲保身,随遇而安,开始“吏隐”,在庐山建草堂,草堂早已不再,今人仿造犹存在庐山之上,思想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闲适、感伤的诗渐多。元和十三年,三年后由于好友崔群的帮助47岁改忠州刺史,十五年还京,累迁中书舍人。因朝中朋党倾轧,于长庆二年(822)请求外放,先后为杭州、苏州刺史,51岁任杭州刺史写《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有诗魔,诗王之称。在杭州修水井,整治西湖,写《钱塘湖石记》,在苏州整治大运河,修白公堤等,颇得民心。文宗大和元年(827),拜秘书监,明年57岁转刑部侍郎,四年,定居洛阳。洛阳分司官,留司官都是虚设,后历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58岁已是暮年的白居易决议隐身于官场,44岁意气风发遭贬之后,忠而见谤的白居易就有了保全自己,日后应愉快过好日子的想法,58岁思想定型。隐居洛阳的生活使白居易避免了唐文宗时期宦官仇士良,鱼弘志等的甘露事变。四相,600多名官员被杀。白居易《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感事而作》,祸福茫茫不可期,大都早退似先知,当君白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顾索素琴应不暇,忆牵黄犬定难追,麒麟作脯龙为醢,何似泥中曳尾龟。这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中庸,佛教思想看来比较消极,但有启发意义,人生苦短,何必自寻烦恼。会昌二年(842)71岁以刑部尚书致仕。在洛阳以诗、酒、禅、琴及山水自娱,常与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会昌四年,73岁出资开凿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舟民。退隐后为自己整理作品集。75岁病逝,葬于洛阳龙门香山琵琶峰,李商隐为其撰写墓志。他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河南尹卢贞刻《醉吟先生传》于石,立于墓侧。传说洛阳人和四方游客,知白居易生平嗜酒,所以前来拜墓,都用杯酒祭奠,墓前方丈宽的土地上常是湿漉漉的,没有干燥的时候.

     白居易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作品有《白氏长庆集》共71卷。《白居易集》。

     从白居易的思想体系来看,他以儒为主,兼采道,法诸家思想。特别是在解决问题时,往往表现出崇儒尚法,援法附儒的倾向。他的法律思想也是这样的,明显表现出以儒为主,调和儒法的特点。他明确指出,“夫刑者,可以禁人之恶,不能防人之情;礼者,可以防人之情,不能率人之性;道者,可以率人之性,不能禁人之恶。”刑,礼,道“迭相为用”反映出白居易对传统思想兼容并蓄的态度。白居易揭露唐代司法中的种种弊端,特别指出法令贵一,自上行之的思想。白居易虽以儒学为主,同时又学法重法,结合唐代法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理大罪,赦小过;消除犯罪,止狱措刑;肉刑不可复;慎选司法官吏的一系列颇有进步意义的法律主张。

     总的来看,在元和10年以前,白居易的诗文充满着匡时济世的思想,提出的政治法律主张,颇能切中时弊。自元和10年后政治态度转趋消极,参禅学道,忘情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