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定压热容什么意思:清蒸汉朝 (5)-煮酒论史-文化纵横-搜狐社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4:13:38
21、汉尼拔登场
高耸的比利牛斯山把西班牙分隔两边,新迦太基城位于西班牙的东南一侧,面向地中海。
公元前219年,汉尼拔走在地中海边细软的沙滩上,不到30岁的他(汉尼拔生于公元前247年),已经是迦太基在西班牙全部事业的掌舵人,从某种角度说,他甚至可以说是整个迦太基民族复兴事业的掌舵人。
父亲哈米尔卡去世后,汉尼拔曾经回到迦太基学习。但是5年前,姐夫美男子哈斯德鲁巴尔又把他召唤到西班牙,委以骑兵队长的职务。2年前,哈斯德鲁巴尔遇刺身亡,重担便落到了年轻的汉尼拔肩上。
这一年,汉尼拔带领他的部队从新迦太基出发,进抵伊比鲁斯河以南一座名为萨贡托的城市,这是伊比鲁斯河以南唯一尚未落入迦太基手中的城市。据说他们得到了罗马人的支持,所以不管是父亲哈米尔卡,还是姐夫哈斯德鲁巴尔,都没有对此城下手,原因自然是为了避免打草惊蛇。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萨贡托成了罗马嵌入新迦太基的一颗契子,也成了汉尼拔的眼中钉肉中刺。
萨贡托座落在山脉的尽头光秃秃的岩石之上,筑有坚固厚实的城墙。汉尼拔观察着它的西侧,那里的城墙似乎建造得特别厚,原因是什么呢?汉尼拔发现,原来那里的山坡是最不陡峭的。
于是汉尼拔全力攻击萨贡托的这个软肋,但这显然是一场艰苦的攻坚战,易守难攻的地形使战斗持续了八个月,在一次作战中,萨贡托人还成功地令汉尼拔腿部负伤,致使他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只能压制住上阵的愿望。
奇怪的是,罗马人自居为萨贡托的保护者,却没有派一兵一卒来支援该城。到了第八个月,萨贡托终告陷落,大量金钱、奴隶与财物落入汉尼拔手中。他把奴隶慷慨地赏给手下将士,把现金留作军资,而把所有可以运走的财物送往迦太基本土。
而这些财物运抵迦太基的时候,罗马的使者也抵达了非洲,他们向迦太基政府递交最后通牒:除非把汉尼拔和他的主要幕僚交给罗马处置,否则罗马就将宣战。
迦太基的权贵们并不是铁板一块,有支持汉尼拔事业的,也有反对甚至对汉尼拔咬牙切齿之辈,而且人数不少。
也许是从西班牙运来的财宝让权贵们眼前一亮,或者是罗马人傲慢的语气激怒了迦太基人。权贵们最终拒绝了罗马人的要求。
一个叫费边的罗马佬站起来,撩起长袍的前襟,做成袋状,指着里边说:“我给你们带来了战争与和平,要哪个,你们自己来挑。”
迦太基人不想担上挑起战端的恶名,却也没有被费边的恐吓吓倒,他们蔑视的眼神让费边更加恼火,他放下长袍,嚷道:
“战争!”
 22.汉尼拔的盘算
汉尼拔得到罗马宣战的消息时,心情莫名的复杂,也许他应该激动,因为父亲告诫他的复仇机会已经到来。然而他心里却更明白,迦太基的实力已经远逊色于往日,而罗马却比从前更强。
汉尼拔听说罗马的军团与强迫入伍或金钱雇佣的军队不同,罗马拥有的是一支公民组成的武装力量,罗马的政治体制令罗马公民的爱国情感由内而外自然地抒发,为国效力乃是人生的历练与荣耀,当外敌入侵,农民立刻放下手头的农活,拿起武器,奔赴战场,这是何等气概。当敌人退去,战士们便卸甲归田,继续自己的生活。
迦太基人则不同,富人和权贵们沉迷于贸易财富带来的纸醉金迷,即便是国人,也多数从事贸易。
迦太基的商人与富有的农民们,谁有兴趣把岁月付诸戎马生涯呢?
哦,从军当兵?这不是一个迦太基人的理想人生。

所以,无论在迦太基本土,还是新迦太基,主要的武装力量都是雇佣军。
看看汉尼拔的部队吧!
欧洲人:汉尼拔的主力是西班牙的当地土著,他们是勇敢的伊比利亚骑兵和剑士,挥舞着著名的西班牙巨剑,砍、刺面前的敌人。还有披着常常染成红色的长发的高卢步兵,近战时挥舞一把大砍刀,几乎赤身裸体上阵厮杀。使用投石器的能手则来自巴利阿里群岛,大概是投掷海鸟练就了神奇的目中率。
非洲人,体格强壮的非洲兵光头文身,是迦太基的力量源泉。呵呵,只有区区两千五百名士兵是真正的迦太基公民,他们使用一根重型长矛为自己的武器,大部分是骑兵。当然,还有一些来自努比亚的非洲骑兵,他们手持标枪与剑,左臂披一块豹皮或狮皮作为护卫,几乎光身于马鞍之上。他们是大无畏又善战的骑士,也是汉尼拔部队中最有力的拳头。
最后还有数十头战象,这些庞然大物,足以使任何与其对阵的人胆战心惊,但控制和驾驭它们却是艰难的使命。即便是主人,也难免被战斗纷乱中受伤暴怒的大象践踏伤害。
这样一支部队,没有共同语言,使用五花八门的武器,甚至打法也各不相同。但却是汉尼拔唯一可以信赖的全部力量所在。

汉尼拔盘算着他心中的计划,他的目标是罗马,他选择了进攻,但是海上已经不再是迦太基人的天下,不管是海盗还是罗马舰队,都不会容忍新迦太基那支孱弱的舰队把汉尼拔运输到意大利轻松地登陆。
况且,罗马元老院已经作出了决策,一支海军运载着强大的罗马军团,正在开赴西班牙的路上。如果汉尼拔也走海上,很有可能相遇波涛间,那么,汉尼拔几乎不必展开队形,便可能已经葬身鱼腹。
所以汉尼拔必须走陆路,所以他必须精简部队,轻装上阵。
汉尼拔把全部地船只和一支强大的陆军包括20多头大象留给了弟弟小哈(与他的姐夫同名,也叫哈斯德鲁巴尔,我们就简称他为小哈好了),镇守新迦太基的大本营。
汉尼拔的视线转向北方,那是高卢(法国)人的地盘,这个民族前不久刚与罗马打了一仗,阿尔卑斯山以南的那些高卢部落,吃尽了罗马人的苦头。
高卢人,或许会成为汉尼拔的天然盟友。
23.发现了罗马的宿营地
公元前218年,5月,汉尼拔带着他的部队七万步兵和一万多骑兵从新迦太基城出发,行军五百英里,七月中旬渡过了界河——伊比鲁斯河。
为了确保补给线的安全,汉尼拔留下一万步兵与一千骑兵给另一个兄弟汉诺,让他守护着伊比鲁斯河与比利牛斯山脉之间的土地。

公元前218年,7月底,比利牛斯山就在眼前了,这座绵延约435 公里的山脉西起大西洋比斯开湾,东止于地中海岸,将高卢和西班牙分隔两边。但在离地中海约48 公里处,却有一个海拔300 米的山口,是通达南北的交通要道。
汉尼拔站立在山岩之上,俯瞰受融雪灌溉的高山草地。春季时,比利牛斯山独有的龙胆和缕斗菜遍地盛开,形成一幅迷人的图画。但现在可不是春天,也不是欣赏风景的时候,汉尼拔决心对其军队进行再次缩编,以能够维持保证充足的给养翻越此山。
离开的是一部分伊比利亚士兵,他们被允许回到故乡。他们也许是幸运的,避免了冻死在雪峰上的命运,但也错过了目睹奇迹。另外,他们同样不能避免战争,不久罗马人就进入了西班牙,并掀起一场血雨腥风,直到战争结束许多年后也没有平息。
这时汉尼拔还剩下五万步兵,不到一万的骑兵和40多头战象,这就是他的王牌部队了。其中很多人是久经沙场的老兵,有的人打从汉尼拔的父亲时代就在军中服役,这也是汉尼拔的全部希望所在了。

罗马的史学家李维记载说,翻越过比利牛斯山以后,汉尼拔贿赂了附近的高卢部落,得以顺利通过这一地区。
于是汉尼拔一路前进,直到一条大河边。
这条河,就是今天法国的罗讷河,源于阿尔卑斯山脉的雪峰,奔泻入日内瓦湖,再以阿尔卑斯特色的乳白色河水向南奔流至地中海。由于水量丰沛,常常造成洪水灾害。冲毁城墙,淹没农田。
这时已经是八月下旬,汉尼拔发现罗纳河河面宽阔,河水湍急,而河对岸的高卢部落,似乎并不欢迎迦太基人的到来。
汉尼拔一边筹备渡河船只,从当地土著买了小船,又自己造了一些简易木筏。一边派出一支骑兵小分队到上游去寻找渡口。
据记载,这支骑兵小分队在上游方向约二十五英里处发现了浅滩,他们制造了木筏,顺利过了河。
当汉尼拔望见他的骑兵在河对岸升起的烟火信号,立即命令大部队上船,开始渡河。
敌对的高卢人注视着这些迦太基人,准备乘他们半渡而击之,但是这时迦太基骑兵突然出现在高卢人的背后,将这些土著勇士冲击得七零八落。
混乱之中,汉尼拔的部分主力已经渡过了罗纳河,前后夹攻,敌对的高卢人只能仓皇溃逃。

前锋顺利过河,大军全部过去则还需要几天功夫,但是汉尼拔的心情不坏,然而这愉快的情绪没有持续多久,因为侦察骑兵报告说,在更南面一些接近罗纳河口的地方,发现了罗马军团的宿营地。
24.关键时刻,战象发脾气不肯下河
原来战争开始以后,对打赢这场战争充满自信的罗马元老院动员了总计7万人的兵力,分三路出击。一支由执政官塞姆普罗尼乌斯率领,从西西里渡海进攻迦太基本土;一路由老西庇阿率领,取道陆路,经马西利亚进击和牵制西班牙的汉尼拔的军队,使其无法援助迦太基本土。另外还有司法官曼利乌斯带领2万人的部队开赴意大利北部,防止新征服的高卢人造反。
汉尼拔所发现的这一路罗马军,正是老西庇阿的西征军团,利用制海权,他无忧无虑地乘船渡海抵达罗马在法国南部地盟友马西利亚(马赛),按照计划,他将要继续沿着海岸线行进,到西班牙登陆。
马西利亚是希腊的殖民地,这个城邦三面被石灰岩山丘所环抱东南濒地中海,水深港阔,无急流险滩,是个得天独厚的港口。
老西庇阿喝着美酒,欣赏着美丽的海港风景,突然从土人的口中得知汉尼拔已越过比利牛斯山,去了……
老西庇阿追问,去了哪里?
土人迷惘,俺哪能晓得?
老西庇阿立刻派出骑兵,向西、北两个方向进行侦察。
英雄所见略同,汉尼拔也派遣了一支非洲骑兵,对罗马的军营位置、人数、动向侦察进行详细的调查,然后及时向他报告。
结果两支负有相同使命的骑兵在途中遭遇,一场激战,穿盔甲的罗马人打败了皮毛盖身的非洲人,将非洲人一直追赶到汉尼拔大营的边缘地带。
罗马侦察骑兵赶紧回去向西庇阿报告,这边汉尼拔决定立即马上向阿尔卑斯山进发,不能被罗马人牵制在这个地方,暴露了动机。
第2天清晨,迦太基大军开拔向东。
关键时刻,偏偏那些个大块头战象发脾气不肯下河,怎么做思想工作也不通。直到有人想出一个办法,把一组大木筏捆绑在一起,在上面铺上土,将木筏与陆地牢固相连,令大象以为这是土地。
当战象踏上距河心最近的那块木筏时,工作人员将连接的绳索砍断,将战象摆渡过河。
这也算别出心裁用心良苦了,但在砍断绳索那一刻,还是引起了象的恐慌,其中一些跳入水中,自家游到了对岸,可怜驭象人却溺水身亡。
汗,总算全部战象都过了河,浩荡的队伍向着阿尔卑斯山前进。
汉尼拔离开三天后,老西庇阿小心翼翼地摸进了迦太基人放弃的营地,自然是空空如也。老西庇阿恍然大悟的同时,惊出一身冷汗,汉尼拔的目标莫非是……
老西庇阿立刻把军队指挥权交给弟弟格奈乌斯,继续西征计划。自己单枪匹马上船赶回意大利北部,那里有司法官曼利乌斯的两万军队。

公元前218年10月,汉尼拔终于看到了阿尔卑斯山脉,这是欧洲最高大的山脉。呈一弧形,东西延伸在奥地利瑞士意大利法国之间。海拔3000米的平均高度,最高峰勃朗峰海拔4810米。晶莹的雪峰、浓密的树林和清澈的山间流水,这是迷人的风光,也是要命的天险。暴风的时常光临,往往引起可怕的雪崩。
翻过阿尔卑斯山脉,就是温暖潮湿的意大利,用地理的名词来说,阿尔卑斯山脉是中欧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和南欧亚热带夏干气候的分界线。
汉尼拔的运气不错,一个高卢部落正在内战,汉尼拔帮助了其中一方并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包括向导和武器、被服与靴子。
友好的高卢人护送迦太基人一直到阿尔卑斯山第一个隘口的山脚下后离开。
然而前方的路并不好走,一支名为阿罗布洛热的部落仇视迦太基人,在隘口里布置了埋伏。
25.路在何方?
汉尼拔并不着急,他派士兵充分地侦察,掌握了必要地情报。
原来阿罗布洛热人埋伏在道路上方的山坡上,一旦迦太基人进入隘口,他们就可以居高临下地发起攻击,在这样地狭窄地形,迦太基人只能排成纵队前进,必将全军覆没。
然而阿罗布洛热人不可能24小时都埋伏在那里,汉尼拔了解到那些土著人每到夜晚就会离开有利地形,回村子里和老婆儿女团聚,吃喝睡觉。
这就是唯一地生机,汉尼拔令人燃起所有营火,使阿罗布洛热人误解迦太基人正在休息。当阿罗布洛热人离开他们地岗位回家,汉尼拔立刻率领一支部队,在夜色地掩护下悄无声息地进入隘口。地
这果然是个伏击的好地方,道路狭窄,峭壁悬崖,旁有深渊,汉尼拔连道万幸。
当太阳升起,阿罗布洛热人发现迦太基人已经夺取了他们的位置,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迦太基军队安全通过这个隘口。
不过不是每次都能幸免于难,在另一处险要地形,阿罗布洛热人终于如愿以偿地袭击成功,汉尼拔的部队,特别是运输队损失惨重,这将严重威胁到汉尼拔的行军计划。
汉尼拔下定决心,对可恶的阿罗布洛热人发动猛攻,攻陷他们的村落,夺取了粮食、马匹和毛驴作为补偿。
这时,有一些土著人携带礼品找上门来,表示友好,还殷勤地为汉尼拔提供向导。
这是不是一个陷阱?
汉尼拔没得选择,他在向导的带领下,又走了两天山路。这期间土著人又来袭击迦太基军团,但汉尼拔已经吸取教训。土著人发现走在队列前面的是骑兵和辎重队,而步兵却在后面。当土人试图袭击辎重队时,后面的步兵很容易包抄过来把他们干掉。
这个办法很有用,土著人抢劫不到辎重,袭击迦太基人的热情就锐减了。
向导在两天后回去了,汉尼拔却发现自己到了一个高高的山口。记述者说,这是一个极高且已废弃不用的隘口,迦太基人错失了一条容易通行的路线,被领入了一个难以通行的地区。
靠,上当了。
汉尼拔陷入困境,他的军队损失巨大,疲惫不堪,士气低落。阿尔卑斯山大致每升高200米,温度下降1℃,海拔3200米以上就是终年积雪区。这时迦太基人已经进入积雪区了。
回望来路,美丽的西班牙海滩,不知何处!敌对的土著人,出没捣乱。士兵们思念故乡,再加上寒冷难耐,心情更加郁闷。
汉尼拔站在一块冰雪覆盖的高地上,凌厉的寒风中,似乎这位历史上少有的英雄人物也迷惘了。
路在何方?
26.前方就是罗马!
汉尼拔把将领们集结到一个朝向南方的山头。
看看吧!
雪山。
看得再远些!
还是雪山。
再远些!
汉尼拔指向远方,那就是罗马!
李维记载说,汉尼拔告诉将领们:
“你们现在所已经跨越的不仅只是意大利的天然屏障,而且是罗马城本身。你们正在进入一个友好地区,那里的居民与我们同样仇恨罗马人。你们余下的行程将一路下坡,平坦顺利。经过一、两次战斗,那个意大利的堡垒与首都就将归你们所有,任你们支配了!”
这一番话的确鼓舞起了将士们的斗志,是啊,都已经到这里了,难道还能打退堂鼓回去么?

雪停了,迦太基人继续前进,山间的小路本来就难走,降雪又将路面覆盖,积雪冻成滑溜溜的冰块就更难走了,一不小心,人畜失足,滚下山崖,下面就是万丈深渊。
汉尼拔和将士们一样,小心翼翼地在冰雪中徒步前行。路面上往往能看到淋漓的鲜血,已经和冰雪冻结在一块。马驴蹄会踩碎了冰层,划破它们的腿。所以汉尼拔率领步兵走在前面,先把路踩出来踩踏实,尽管如此,还是有不少畜牲受伤死去。
更糟糕的事情来了,一场雪崩,阻断了前方的道路。整整一天时间,汉尼拔和士兵们都在打理新路,再坚强的人,都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终于,终于看到了久违的绿色,那山岩上的植物告诉汉尼拔,他们又回到了雪线以下,瘦骨嶙峋的象和驴、马又吃到了草,人们也燃起了希望。
十五天的跋涉,汉尼拔的部队终于翻越过阿尔卑斯山,出现在意大利北部。
汉尼拔清点他的部下,两万名步兵以及不到六千名失去了几乎全部马匹的骑兵,这就是阿尔卑斯山的幸存者。
司马路:某些文章说此时战象只剩下一头,但实际上特雷比亚河战役时汉尼拔还有不少战象,所以应该是在公元前218年的冬天死去了大部分战象。

阿尔卑斯山以南,一些高卢部落对汉尼拔的到来表示欢迎,并为汉尼拔补充了马匹和军资。另一些则在冷眼观望。
然而老西庇阿也已经到达此地,接管了司法官曼利乌斯的两万军队。而且接到老西庇阿的报告后,罗马元老院立即派使者到西西里,另一位罗马执政官森普罗尼乌斯,正准备渡海远征非洲,现在也回到意大利对付汉尼拔。
老西庇阿渡过意大利北部的波河,侦察骑兵报告说,迦太基人就在附近的高卢部落。
战前,老西庇阿发表了激励士气的演说:
“诸位眼前的敌人不是什么未知的强敌,请牢记他们的来历:他们就是23年前被我们无论在是海上还是陆地上都彻底击败的人;是被我们抢走了西西里和撒丁岛的人;是这些年来一直对罗马俯首帖耳的人。”
老西庇阿告诉罗马人,汉尼拔愚蠢地踏入险峻的阿尔卑斯山,在沿途已经失去了三分之二的兵力。衣衫褴褛、满脸污泥、手脚发软,筋骨僵硬,
最后,老西庇阿不无幽默地说:
“我所担心的根本不是能否战胜他们,而是担心人们会说不是我们打败了汉尼拔,而是阿尔卑斯山击败了他们。” 27.迦太基人背水一战
汉尼拔则告诉自己的将士们:
“我们的眼前是波河,远比罗讷河宽阔。身后是我们历尽千辛万苦翻越过的阿尔卑斯山脉,我想没有人愿意再从那里走回。留给大家的出路只有一条:向前,与罗马人进行战斗。或战胜生存,或战败死亡。”
老西庇阿的演说让罗马士兵骄傲,汉尼拔的言语却让迦太基人决心背水一战。

波河有一条支流提基努斯河,此处即成为汉尼拔名扬天下的第一个战场。
老西庇阿的兵阵为两列,第一列中间是轻装步兵,两侧由高卢骑兵掠阵,第二列是罗马和同盟国的精锐骑兵。他的儿子——17岁的大西庇阿,最终战胜汉尼拔的罗马人——带领一个骑兵小队也随军出征。
汉尼拔则将所有骑兵都列成一条长龙,战阵中间是西班牙和迦太基的重装骑兵,两侧是优秀的努比亚骑兵。
当双方接近到20米的距离时,罗马步兵准备投掷标枪,但是迦太基骑兵快速的穿插使他们措手不及,双方骑兵混战在一处,罗马步兵不得不在前冲的骑兵队中穿行后撤。当汉尼拔的努比亚骑兵包抄罗马军两翼时,老西庇阿的罗马军阵便崩溃了,罗马人和盟军的骑兵被汉尼拔的军队切割成许多小队,各个击破。
执政官老西庇阿也陷入重围,几乎丧命在非洲骑兵的马蹄之下,多亏好儿子大西庇阿奋勇相救,才得以死里逃生。
(司马路:罗马步兵的标枪战术似乎对打乱密集的步兵方阵比较有效,对灵活机动的非洲骑兵就不太适宜了)
这一役规模不大,对于汉尼拔来说却意义重大,原来大多数高卢部落还是在观望之中,但是人看到迦太基人居然如此威风,将不可一世的罗马人打得落荒而逃,纷纷下定决心,来巴结汉尼拔,给他送来了人员与给养。就连老西庇阿部下的两千多名高卢人也断定罗马军必败,杀死了监视他们的罗马人,反出罗马军营,投奔汉尼拔。
最后,连罗马派去看管军需库的人也变节归顺,把罗马军的粮食储备送给了汉尼拔做见面礼。
老西庇阿看势头不好,继续向南方撤退,他的指望是尽快与森普罗尼乌斯的部队会合。他的愿望得到实现,森普罗尼乌斯一路急行军,在一条名为特雷比亚河的河边与老西庇阿会师。
这下老西庇阿觉得安全了,因为罗马的总兵力达到了四万人,他主张防守。但森普罗尼乌斯迫不及待地要教训一下迦太基人。
(司马路:据说当时森普罗尼乌斯和老西庇阿发生了激烈的争论。看来森普罗尼乌斯认为老西庇阿已经吓破胆,不适宜担当汉尼拔的对手。对于森普罗尼乌斯来说,这或许意味着他将独占风骚)

十二月份的一个拂晓,风雪交加,非洲骑兵渡过特雷比亚河,向罗马人的兵营投掷标枪。
这是在挑衅!
森普罗尼乌斯立即派他的骑兵出阵,接着是六千名手持标枪的轻步兵,最后是全军出动,趟过齐胸深的特雷比亚河,向汉尼拔的军营发起攻击。
非洲骑兵完成诱敌任务即返回大营,汉尼拔和部下正吃着早餐,当罗马人渡过特雷比亚河,汉尼拔放下餐具,带着部队出迎,布阵在营地外约一英里的地方。八千持投石器及轻型长矛的士兵在前列,骑兵与战象分列两翼。
罗马人依照他们惯用的手法,布成三线密集队形,骑兵在步兵两侧。前面是罗马的辅助兵,后面是重步兵主力。
一场恶战又将开始。
28.军事天才的一只眼失明
双方的前列首先交手,石块乱飞,飞镖穿行,这是战斗的序幕。
接着,主角登场,双方的重装步兵互相靠拢,而轻步兵向后退却,撤出战斗。罗马人先是投掷标枪,接着拔出剑与迦太基人厮杀。
然而这时汉尼拔的骑兵呼啸着从两翼杀来,罗马人抬起头,看见巨大的战象在自己面前咆哮,而罗马人自己的骑兵已经在溃退了。罗马的步兵顿时陷入包围,他们转过身来英勇地抵抗,但是败局已定。
罗马人终于崩溃,森普罗尼乌斯重演老西庇阿的失败,向特雷比亚河边逃窜,幸运的是迦太基军中高卢盟军的那一段被死里求生的罗马步兵成功地突破,因此约有一万名罗马步兵得以逃生。
这时上天降下一场瓢泼大雨,阻止了迦太基人的追击。严寒的气候挽救了罗马败军,汉尼拔的部队显然不太适应,特别是那些战象,或许是在阿尔卑斯山上埋下了病根到此时发作,总之这些庞然大物最后只剩下了一头。
冬季来临,双方进入暂时的休憩阶段。

公元前217年,罗马人也许希望这一年的春天晚点到来,因为春天的来临也意味着汉尼拔的南下。
是的,汉尼拔的确南下了,他骑在那一头唯一幸存的战象背上,长期的行军之苦以及气候的糟糕、毒气的熏害,导致和加重了他的眼疾,最终竟使军事天才的一只眼睛失明。
汉尼拔的大军翻过亚平宁山脉,走小路穿越一大片沼泽,这又是一次苦不堪言的行军,整整延续了四天三夜。那些新入伍的高卢人叫苦不已,而伊比利亚与非洲老兵们却已经习惯了。因此汉尼拔把新兵安排中队伍中间,以免他们开小差溜走。
走出沼泽,踏上干燥的土地,汉尼拔离罗马如此之接近,在新任执政官弗拉弥尼乌斯的眼皮地下,迦太基人袭击罗马农村,焚烧房屋,浓烟滚滚,罗马执政官的心中也是怒火中烧。

汉尼拔并不急于和弗拉弥尼乌斯交手,他穿越过一片狭窄地带,他的一边是名为特拉西梅诺的大湖,一边是绵延的群山,他进入一条只容得单人独骑通过的隘路,走到尽头,发现一座从湖边隆起的陡峭山冈,堵住了他的去向。
汉尼拔带领他的步兵主力就在这个隘路的尽头安营扎寨。骑兵和高卢兵以及轻步兵布置在入口处附近居高临下俯瞰特拉西梅诺湖的地方。
罗马执政官弗拉弥尼乌斯跟踪着汉尼拔的足迹,来到湖畔,也安营扎寨。

又是一个清晨,特拉西梅诺的湖面上升起了一片浓雾,造出一个朦胧的意境。汉尼拔在入口处附近的军队埋伏在隐蔽处,观察着罗马人进入狭窄的道路。
现在罗马人的前后左右都是浓雾了,看不清状况,执政官弗拉弥尼乌斯还是急匆匆地前行,或许他以为汉尼拔利用大雾溜走了。
当罗马人的后队全部进入隘路入口时,他们的前队也逼近了隘路尽头的山冈,发现了汉尼拔的军营。
有人吹响了号角,执政官弗拉弥尼乌斯想,谁在吹号角。
29.汉尼拔为什么不强攻罗马城?(上)
这是汉尼拔的号角,也就是迦太基人进攻的信号。
汉尼拔带领他的步兵主力扑向罗马的前队,而入口处附近的伏兵也杀出来,攻击罗马人的后队,这是一场屠杀,罗马人处在尴尬的位置,无法排成作战队形,只能跳湖自救。湖水并不太深,来自非洲和西班牙的骑兵冲入湖中,砍杀水中的罗马步兵。
罗马人的鲜血飞溅在弗拉弥尼乌斯的战袍上,一杆长矛刺透他的胸膛,执政官死在一堆罗马人的尸体中间。他所带领的两个军团及其辅助部队,以及盟军两个军团,二万五千多人,全军覆没。而汉尼拔的损失仅为1500人左右。
汉尼拔遣散了俘虏中的罗马盟军士兵,这应该是离间之计。而数千名罗马俘虏分散在迦太基军队的各个单位中。
虽然大胜,但汉尼拔还不能休息,罗马的另一位执政官格奈乌斯正向他接近,三天后,汉尼拔迎战第二支罗马军队并再次给他们以重创,格奈乌斯•塞尔维利乌斯幸免一死,屁滚尿流地逃回了罗马。

特拉西梅诺湖战役之后,罗马几乎丧失了全部现有主力,一条没有设防的通向罗马的大道完全向汉尼拔敞开了。
按照常理,这时候汉尼拔应该长驱直入,直捣罗马,把迦太基之剑插在朱比特神庙的祭坛之上。
即便不能攻下罗马,汉尼拔也应该包围罗马,逼迫元老院签订一份城下之盟,拿回西西里和撒丁,再索取一笔丰厚的战争赔款。
1200多年后,契丹人入侵中原,在战事并未取得完全上风的情况之下,依然可以与大宋朝廷从容缔结盟约,得偿所愿而归。2000年后,英帝国远征军也在攻破几个港口之后,迫使清帝国缔结割地赔款的不平等条约。
这是很遥远的事,说点近的,就在100多年前,马其顿人亚历山大在高加米拉击败波斯大王大流士三世之后,乘胜东进,一口气夺取了巴比伦、苏撤、波斯波利斯等波斯都城,迫使大流士三世出逃,最终被杀,波斯帝国由此终结。
为什么汉尼拔没有抓住机会,一鼓作气,拿下罗马。这不是从他的父亲哈米尔卡以来他们一直梦寐以求的目标么?
在司马路看来,汉尼拔不是不想这么做,而是不能。
为什么?
一、罗马依然强大
汉尼拔虽然多次击败罗马人,但是实力雄厚的罗马人依然占据绝对优势。汉尼拔当时的兵力,从非洲和西班牙招募的那些老兵加上高卢新兵,最多也就5、6万人。而当时罗马的总人口已多达300万,动员起来的兵力最多时达40万之多,在野战中,汉尼拔可以凭借机动的战术击溃、消灭一个又一个罗马军团,但如果是消耗性的攻坚战,汉尼拔没什么本钱可以供他挥霍。
况且汉尼拔的部队是雇佣军,罗马人却是公民武装部队,每一个罗马士兵,都不是拉壮丁的产物(中国直至近代,其军队都是拉来的壮丁的集合体,俗话说,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从秦皇汉武到北洋军阀,莫不如此),也不是金钱雇佣来的职业军人,他们都是罗马国家权力的享有者罗马公民。对于罗马公民来说,罗马国家就是他们的集合体,为罗马作战,就是为自己打仗,所以罗马人往往自备武器,在家人的勉励之下开赴战场。对外扩张如此,保家卫国更是如此。
(罗马并不是和谐社会,平民和贵族之间也存在尖锐的矛盾,但是通过几个世纪的内部斗争和协调,平民获得越来越多的权利,很多官员出身平民,因此即便身为穷人,也比帝王社会下的黔首要扬眉吐气得多。至少,在罗马,没有一个公民会卑贱地自称为“臣”、“奴才”。)
当然,面对死亡,焉有不害怕的道理!所有罗马军中又有所谓的“十一抽杀律”, 用于集体溃逃的逃兵,每十个逃兵抽签,必有一张死签。还有“棍棒死刑”,受刑人要屈辱地在两列士兵中走过,忍受棍棒拳脚伺候,更是十死一生。
不过罗马人并不滥用军法,“十一抽杀律”似乎很少使用,以致于废除,直到克拉苏时代镇压斯巴达克斯起义才一度恢复启用。
因此,罗马虽然连遭失败,却没有屈服。元老院公布了战败的消息,罗马人民震惊却不害怕,没有投降派通敌,也没有内讧阴谋,一切井然。
30.汉尼拔为什么不强攻罗马城?(下)
二、缺少攻城器械。
这也许是最直接的原因。
罗马人拥有成熟的攻城技术,据说在罗马军队面前,没有攻不克的坚城。罗马人常用的攻城器械如弩炮、投石机、冲车(攻城槌)、破城塔等,在整个古代西方世界都是攻克坚固城墙不可缺少的必用工具。
相信不少人玩过“帝国时代”,对这些器械相当熟悉。譬如弩炮,人们在弩弦前放上一颗石球,弩机的两侧各有四个年轻士兵同时拉动与弩弦相连的手柄,直到几乎把弩弓拉成环形为止。瞄准之后,第一个弩手首先松手,然后其他所有弩手同时松手,石球就会像被大锤击中那样高速飞出去,摧毁一路上遇到的所有物体。再譬如冲车,士兵尽可能地把冲车往后拉,然后猛然向前推去,以此撞碎前方碰到的一切物体。还有破城塔,兵士在其内部通过车轮和木棍控制着这台巨型机械的行动,使它全力冲向城墙最薄弱的部位。在它的正面安装着三根沉重而锋利的铁椎,当它撞上城墙之后,就将粉碎它接触到的一切物体。于是城墙先是裂开一个口子,然后整面墙轰然倒塌。
这些都不是罗马人的创造发明,却为罗马军队吸收并熟练运用。
但是很明显,汉尼拔没有这些器械。或许他在西班牙的基地拥有不少精良的攻城器械。但他难道可以把这些器械携带上路,翻越阿尔卑斯山,带到意大利来。
那么,汉尼拔可以从他的高卢盟友那里获得这些器械吗?
不能。因为高卢部落根本不具备生产这些器械的技术能力。
看来,这的确是令汉尼拔放弃攻打罗马的最直接原因。
三、汉尼拔孤立无援。
其实,汉尼拔还有一个办法,就是通过海军的船只,把器械从迦太基本土运输到意大利半岛。
但是可惜的是,曾经的海上强国迦太基,已经完全丧失了海上的优势。整个战争期间,迦太基人坐视罗马海军把他的陆军从意大利中部运到北部和南部,运到西西里,运到马赛,运到西班牙,无所作用。
迦太基本土的那些官员、权贵,始终没有派出一支像样的海军或陆军去支援汉尼拔,好像这只是汉尼拔与罗马的战争,而不是迦太基与罗马的生死之战。
究其原因,国内那些顽固派反对汉尼拔的掣肘行为无疑起了很大作用,不过迦太基也确实没有太强的实力了。
没有制海权,没有后援,汉尼拔就只能依靠他现有的这一支部队。
汉尼拔曾经寄希望于罗马的那些盟国。
为了离间罗马人和它的同盟之间的关系,汉尼拔下令给被俘的罗马士兵全都带上枷锁,而把无罗马公民权的其他意大利人无条件地,不收取任何赎金,全部释放。
我来意大利的目的难道不是要把你们从罗马暴政的魔掌下解放出来吗?
尽管有这样的宣传,罗马的绝大多数盟友纹丝不动,依旧忠于罗马。这的确让汉尼拔迷惑不解。
汉尼拔思考了很久,最后他得出结论,意大利人之所以不放弃与罗马的同盟关系,是因为他们认为罗马实力尚存,胜负未分,不愿意太早押出赌注。
因此汉尼拔率军开始掠夺意大利的乡村,结果是意大利中部没有任何一个城市倒戈,打开城门欢迎他。汉尼拔失望之余,只好放弃中部,到意大利南部去寻找新盟友。
一方面,意大利南部距离迦太基本土比较近,汉尼拔想他或许可以通过那里的港口和本土取得联系。另一方面,汉尼拔的部队也需要修整和补充给养。
长远来看,去南方也许是汉尼拔最终失败的开端,但就短期而言,汉尼拔的决策比较明智,他在南方的卡普利成功地建立起一个大本营,闲暇之余,他写了一份详细的报告,派一条船从海上绕过罗马海军把报告送去迦太基本土。
会有什么好消息从本土反馈过来呢?意大利南部各个希腊移民城邦,会不会起来支持汉尼拔?
这是汉尼拔的期待,时为公元前217年,汉尼拔31岁。当时的亚欧大陆东端,秦帝国君临天下,已经是第五个年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