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的密度比空气小吗:人民法院报公正传“院”远,文化继“法”长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青山区人民法院文化建设纪实 □ 本报记者 高 领 本报通讯员 任智渊 - - - - - - - - - - - - -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5:44:55
公正传“院”远,文化继“法”长——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青山区人民法院文化建设纪实□ 本报记者 高 领 本报通讯员 任智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周五的会议室里

  这是一个初冬周五的下午——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青山区人民法院会议室里,干警们像学子般端坐着读书,院落的枝条投射在窗口,更显得宁静——这是青山区法院坚持已久的规矩,每周五下午学习讨论传统文化,从“文化”中要“素质”、要“服务意识”、要“廉洁奉公”、要“法治信仰”。首先登台演讲的是审监庭审判员周爱萍,她可以说是“孔子迷”了,她和她的同事什么“德主刑辅”,什么《论语·为政》、《唐律》,说得头头是道。他们可以从孔子谈到梁漱溟,谈到沈家本,谈到“大局意识”、“三个至上”。法官们说:“自省、自律、清正廉洁,我们的老祖宗就一直以此为本,克己复礼,你看,从黄帝以‘诲己’自戒,尧更是‘战战栗栗、日慎一日,人莫踬山,而踬于垤’,把民众视作高山,历代明君都是认为虐民就会带来山崩地裂。后来从‘礼记’提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到武则天的‘臣轨’,无一不强调‘为人民服务’。我们是法官,不能丢掉这些优良的传统,更应该以人民法官为人民的操守,严于律己,一心一意为老百姓执法、主持公道。”

  讨论紧张而热烈。它源于法官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对法治的信仰。每次讨论会前,干警们都要做认真准备、结合实际,学习、研究相关知识。有的法官竟做了厚厚的笔记,有的法官从学习传统文化以来买了许多有关书籍。这一学习活动由法官的不认可到认可、接受与投入,因为他们从中尝到了甜头。副院长温泽说:“我们渐渐觉得自己思想认识有了提高,业务能力强了,审理案件办法多了,变得看待事物、解决问题角度多了,会从文化的角度思考审判,从审判去研究学习法律文化了,这些很多是从学习传统文化开始得到的长进。”

  在散会后,记者与一名刚刚讨论完毕的法官交谈,他说:“今天我就学到不少。比如我懂得了什么叫‘公生廉、廉生威’,知道它的出处、含义,懂得了‘勤政之要,莫若清心’,懂得了调解案件要‘刚柔相济,方圆同协’,懂得了‘和为贵,是王之道,其自为美’是审判的最高境界。”

  两起案件的另类审理

  案件一:

  民一庭审判员于拥军正在审理一起赡养老人的案件。在书写有“平正厚德,尚法致和”的文化墙下,是一个调解室,于拥军和当事人陈某在调解室学习《弟子规》。陈某在聚精会神学习《弟子规》。陈某显出惊异好奇。他不明白法官为什么不谈案子,却和他坐下学习传统文化。于拥军说:“你看,‘哀哀父母,生外够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父母养育我们很艰辛啊!‘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对父母孝敬,我们有几千年的传统了。不敬不孝是什么?中国人看是禽兽不如!乌鸦还知反哺,羔羊还知道跪乳呢,《弟子规》讲的就是这个理儿……”

  陈某听着听着额头出汗,他合上书红着脸说:“您别说了,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法官把一本《弟子规》递给陈某:“送给你,回去读读。”

  陈某没有拿走他索要的“生活费”,而是双手捧走了《弟子规》。

  法官问他:“还需要判决吗?”

  陈某说:“它就是判决,它比你给我说一通干巴巴的法理法条让我更容易理解什么是责任和义务。”

  结果出人意料之外:陈某背起老父,一步一步回家……

  一个月后,陈某给法官捎话来说:“你的这一通《弟子规》把我读醒了,过去一说责任义务,我也和我的两个哥哥钻牛角尖强调他们的‘责任、义务’,《弟子规》不但解开我的心结,也读得我哥哥们红了脸。”

  案件二:

  原告张某和被告刘某原是生意合作伙伴,因被告刘某资金紧张,萌生了欺骗原告的念头,于是先用言语欺骗原告撕毁了欠条,转而又以没有欠条为由拒绝支付原告欠款。原告张某有口难辩,来到法院寻求帮助。民二庭审判员杨子敬获知双方基本情况后进行调解。被告刘某原准备凭借法律条文对抗原告的诉求。法官开始审理,法官递过一杯清茶说:“这茶清清淡淡,为什么千古品茗?就因为它清纯。做人也一样,要纯正。”杨子敬从“凡出言,信为先,诈为妄,奚可焉”的《弟子规》谈起,谈到孔子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诚实守信可“为上易事,为下易知”(上有诚信则易事,下有诚信则易知)的道理。从李嘉诚的诚信做人信条:“你必以诚待人,别人才会以诚相报”谈到李嘉诚的生意兴隆,法官说:“诚信是沟通人心灵的桥梁,欺诈人的人永远到不了桥的另一端。做生意也一样,诚信是立业之本,没有诚信,不但生意做不起来,做人也一塌糊涂。”一次办案,给讲了一堂诚信课。

  反馈的信息:刘某拿着钱去找上原告张某,如数把钱还给了张某。

  刘某在自己的博客里有这样一段留言:“诚信是一面镜子,一旦打破,你的人格就会出现裂痕。要永远以诚信为荣,失信为耻。这是我从一次打官司和法官谈话中得到的启悟。”

  院训和青山法院的风气

  在青山法院的大厅,悬挂着“平心厚德,尚法致和”的院训。现在,青山法院的干警们把这句话都铭刻在了心里。怎样诠释这句话,我们有多种解读。

  ——通过学习借鉴国粹精神,青山法院对干警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身之道,法官们在互联网、博客等讨论怎么做一名合格的法官,他们讨论“立德方能治世,德治方能法治”;讨论“法者,平之如水,去不直者而触之”。在法官谈话中经常可听到《尽帘绪论》关于清心、勤政的讨论,儒家“仁德修身”的讨论、廉政文化的讨论。为此也一改“庸、懒、散”习惯,青山法院上班迟到早退现象没了,串岗、闲聊、上网打游戏现象没了。为此法官执法文明了,得到上级领导的认可。为此法官的素质提高了,办案质量提高了。有人说院训是法官学习传统文化的诠释。

  ——在青山区法院,有“法官书法”活动,“法官文化论坛”,“文化墙”,“文艺表演”,“诗歌朗诵”,有自己的院歌《青山法院之歌》,有“法官娱乐室”,“阅览室”,有“法官忌语”和“法官宜语”,有严格规范司法行为的“规章制度”,有彰显亲民和谐诉讼文化的“诉讼服务台”……有人说院训是青山法院文化建设的诠释。

  一名法官在微博关于院训的话题引起热议:法官公正执法,严于律己,司法为民,永远是我们的追求,“平心厚德,尚法致和”的院训是我们的“名片”。

  廉邦:让文化提升人

  “文化是人创造的,是为人服务的,以文‘化’人,使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人,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最高境界。”青山法院院长廉邦如是说。

  “记得我在接待一名当事人,谈到法官,他伸出大拇指。他说:‘你们向传统文化要‘素质’,要出了我们满意的法官。’他说他由此不担忧办案人员不公、出偏差。”望着这名当事人,我心里想,没开展“文化兴院”活动和学习讨论传统文化前,我绝对不会看到大拇指。传统文化里有很多营养,它是传统,也是我们最需要学习借鉴的东西,我们要从传统里学现代司法精神、从现代司法精神里寻找传统美德,继承这些美德,发扬光大。

  “我们尝不到甜头。因为许多法官通过学习知道他们需要什么、摈弃什么,从传统里借鉴、汲取什么。我们由此看到了割舍文化传统的可怕。法官需要‘文化’,以文‘化’之,化出‘素质’、化出‘能力和廉耻感’。用‘孝经’说服一名不赡养老人的子女有时比强调义务、责任管用。因为我们有几千年尊老爱幼的传统和教诲。一个不诚信的人,除了法律约束,还有办法解决其在纠纷中的不诚信行为,那就是让他懂得诚信的重要性。这些都需要传统的教育。一个法官违背了办案规则,他不但要方方面面受到影响,他还要受到良心的谴责。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传统文化的用心所在。在青山法院,随着党的六中全会提出的‘文化兴国’的春风,一个法官学传统文化争做好法官的好势头正悄悄兴起。最后,引用一代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的一句话:‘一切问题由文化产生,一切问题由文化解决’,法院也一样,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

  点评:

  青山法院从一本《弟子规》开始,切入传统文化的教育学习,和传统文化要“素质”、要办案质量,兴起文化学习热,不但使法官懂得了继承我们传统文化是一个法官应具备的优良品质,也学会了从文化的角度看问题、分析问题,增强了法官的业务能力。法官之魂,文以化之;法院之神,文以铸之。

  栏目主持人:高 领 辛九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