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星 行星首府:文言文智能过关自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03:17:04

文言过关深度自测

                     ——东华高中 陆 波(原创)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句中都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

①距关,毋内诸侯      ②张良出,要项伯

③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④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⑤召有司案图  ⑥项王按剑而跽曰

⑦令将军与臣有郤

A①③④⑥⑦  B①②⑤⑥⑦

C①②④⑤⑦  D①④⑤⑥⑦

解析:选C①“距”同“拒”,“内”同“纳”;②“要”同“邀”;④“倍”同“背”;⑤“案”同“按”;⑦“郤”同“隙”。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因人之力而敝之  因:因为

B.至杀不辜人也  辜:罪

C.亦以明死生之大  明:表明

D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  如:到……去

解析:选A。因:依靠,凭借。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B.予犹记周公之被逮(慷慨得志之徒)

C.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夜,缒而出)

D.吾社之行为士先者(死而湮没不足道者)

解析:选DA项,连词,表目的,来;介词,凭借。B项,助词,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但。D项,都是代词,……的人。

4.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且庸人尚羞之

B.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C.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D.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解析:选CC项为形容词使动用法,其他三项均为形容词意动用法。

5.对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于”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②长于臣

③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④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解析:选D①介词,对;②介词,比;③④都是介词,在。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B.请奏盆秦王,以相娱乐

C.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D.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解析:选BA项,行李:古义为外交使节,今义为出门时带的包裹、箱子等。B项,古今义都有使人快乐、消遣的意思。C项,大方:古义为大道理,文中指懂得道理的、内行的,今义为不计较或不吝啬财物,(言谈、举止)自然,不拘束。D项,约束:古义为信约,今义为限制使不越出范围。

7.下列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B.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求人可使报秦者

解析:选BB项为被动句、状语后置句,ACD三项均为定语后置句。

8.对下列各句按句式特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②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③且贰于楚也

④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⑤肇锡余以嘉名 ⑥亦以明死生之大 ⑦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 ⑧以其无礼于晋

⑨予羁縻不得还 ⑩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设九宾于廷

我之谓也

A③④⑤⑧⑩/①②/⑥/⑦⑨

B③④⑤⑧⑩/①②/⑥⑦/⑨

C④⑤⑧⑩/①②③/⑥⑦/⑨

D③④⑤⑧/①②⑩/⑥⑦/⑨

解析:选B③④⑤⑧⑩均为状语后置句;①②均为宾语前置句;⑥⑦为省略句;⑨为被动句。

二、阅读鉴赏

()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嗟乎!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素不闻诗书之训  素:平素,平常

B蹈死不顾  蹈:踩,踏

C.斯固百世之遇也  固:的确,实在

D.人皆得以隶使之  使:驱使,使唤

解析:选A“素”应译为“一向,向来”。

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视五人之死(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

B.其可怪也欤(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C.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D.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解析:选DA项,两个“之”字,前者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后者为助词,意为“的”。B项,两个“其”字,前者为代词,意为“他们”;后者为表反问的语气词,意为“难道”。C项,两个“于”字,前者为介词,意为“在”;后者为介词,意为“对”。D项,两个“易”字,均为动词,意为“改变”。

11.下列疑问句不表示反问的一句是(  )

A.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B.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C.谁为哀者?

D.安能屈豪杰之流……发其志士之悲哉?

解析:选C。此句的语气是肯定的语气,用了问号是为了加强肯定的语气。

12.下列四句话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对五义士之死的价值肯定的一组是(  )

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②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

③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④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选D。第②句是写五人受刑时大义凛然的精神状态。

13.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有地位有名望的人以重金赎回五位志士的头颅一并装在匣子里埋入墓中。

B.魏忠贤畏惧正义撤回军队,没有马上对抗暴的民众进行残酷镇压。

C.魏忠贤未能篡夺帝位,后又畏罪自缢,这里有五位志士的功劳。

D.张溥与复社的同仁在五人墓前树立起一块石碑并在上面镌刻了碑文。

解析:选CA项,应为“把头颅和尸体合到一起埋葬”;B项,“没有马上镇压”错;D项,是“张溥写的碑记并非镌刻”。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他们可耻的人格、下贱的品行,比起这五个人的英勇就义,轻重的差别到底在哪里呢?

(2)怎么能够使英雄豪杰们屈身下拜,在他们的墓道上紧握手腕,抒发他们作为有志之士的悲叹呢?

(3)也借以说明死生的重大意义,即使一个普通百姓的死,对国家兴亡也有重要作用啊!

()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8题。

白起者,郿人也。善用兵。秦以郢为南郡,白起迁为武安君。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虏三晋将,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沉其卒二万人于河中。

四十八年,秦复定上党郡。韩、赵恐,使苏代厚币说秦相应侯曰:“武安君禽马服子乎?”曰:“然。”又曰:“即围邯郸乎?”曰:“然。”  “赵亡则秦王王矣,武安君为三公。武安君所为秦战胜攻取者七十余城,南定鄢、郢、汉中,北禽赵括之军,虽周、召、吕望之功不益于此矣。今赵亡,秦王王,则武安君必为三公,君能为之下乎?虽无欲为之下,固不得已矣。故不如因而割之,无以为武安君功也。”于是应侯言于秦王曰:“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听之,割韩垣雍、赵六城以和。武安君闻之,由是与应侯有隙。

九月,秦复发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赵邯郸。是时武安君病,不任行。病愈,秦王欲使武安君代陵将。武安君言曰:“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秦王自命,不行。乃使应侯请之,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

秦王使王代陵将,不能拔。楚使春申君及魏公子将兵数十万攻秦军,秦军多失亡。武安君言曰:“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秦王闻之,怒,强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称病笃。于是免武安君为士伍,迁之阴密。既行,出咸阳西门十里,至杜邮。秦昭王与应侯群臣议曰:“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余言。”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武安君引剑将自到,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遂自杀。

(节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15.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起迁为武安君  迁:升迁

B且诸侯救日至  且:而且;况且

C.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  怨:埋怨

D.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  乃:于是

解析:选C。怨:怨恨,仇恨。

16.以下各组句子,全都表现白起“善用兵”的一组是(  )

①白起攻魏,虏三晋将

②南定鄢、郢、汉中,北禽赵括之军

③今赵亡,秦王王,则武安君必为三公

④武安君闻之,由是与应侯有隙

⑤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

⑥武安君言曰:“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

A①③⑥  B①②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解析:选B。其中①②⑥直接或间接地表现了白起“善用兵”的特点;③是预测武安君将升迁;④是说苏代挑拨应侯,成功地离间了武安君和应侯;⑤是说武安君假装有病而不肯率军出征。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昭王四十八年,秦军再次平定上党郡。苏代凭借巧妙的外交辞令说服了秦国丞相应侯,解除了韩、赵两国灭亡的危机。

B.秦王派王统率部队攻打邯郸没能攻下来,打算让武安君赴任,武安君不肯;于是再派应侯去请他,武安君就称病情严重不肯赴任。

C.从选文中可以看出,作者一方面刻画了白起杰出的军事才能,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其嗜杀成性的性格缺陷,体现了《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

D.居功自恃,不能正确处理与应侯的矛盾,不能顺从秦昭王是导致白起悲剧发生的主要原因,文本流露出作者对白起悲剧结局的深沉慨叹和惋惜之情。

解析:选B。秦王派应侯去请武安君在王率军攻打邯郸之前。

1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赵将贾偃战,沉其卒二万人于河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不如因而割之,无以为武安君功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与赵国将领贾偃交战,把赵国两万士兵赶到黄河里淹死。

(2)所以不如趁着韩国、赵国惊恐之机让它们割地求和,不要再让武安君建立功劳了。

(3)远行千里越过河山去争夺别人的国都,赵军在城里应战,诸侯军在城外攻击,打败秦军是必定无疑的。

参考译文:

白起,是郿地人。他善于用兵。秦国把郢地设为南郡,白起被封为武安君。昭王三十四年(273),白起进攻魏国,俘获了韩、赵、魏将领,斩敌十三万人。与赵国将领贾偃交战,把赵国两万士兵赶到黄河里淹死。

昭王四十八年(259),秦军再次平定上党郡。韩、赵两国十分害怕,就派苏代到秦国,献上丰厚的礼物问丞相应侯:“武安君擒杀赵括了吗?”应侯回答说:“是。”苏代又问:“就要围攻邯郸吗?”应侯回答说:“是的。”于是苏代说:“赵国灭亡,秦王就要君临天下了,武安君当封为三公。武安君为秦国攻占夺取的城邑有七十多座,南边平定了楚国的鄢、郢及汉中地区,北边俘获了赵括的军队,即使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周公、召公和吕望的功劳也超不过这些了。如果赵国灭亡,秦王君临天下,那么武安君位居三公是必定无疑的,您能屈居他的下位吗?即使不甘心屈居下位,可已成事实也就不得不屈从了。所以不如趁着韩国、赵国惊恐之机让它们割地求和,不要再让武安君建立功劳了。”听了苏代这番话应侯便向秦王进言道:“秦国士兵太劳累了,请您应允韩国、赵国割地讲和,暂且让士兵们休整一下。”秦王听从了应侯的意见,割取了韩国的垣雍和赵国的六座城邑便讲和了。武安君听说这些情况后,从此与应侯有了感情裂痕(嫌隙)

九月,秦国曾再次派出部队,命令五大夫王陵攻打赵国邯郸。当时武安君有病,不能出征。武安君病好了之后,秦王打算派武安君代替王陵统率部队。武安君进言道:“邯郸委实不易攻下。再说诸侯国的救兵天天都有到达的,他们对秦国的怨恨已积存很久了。现在秦国虽然消灭了长平的赵军,可是秦军死亡的士兵也超过了一半,国内兵力空虚。远行千里越过河山去争夺别人的国都,赵军在城里应战,诸侯军在城外攻击,打败秦军是必定无疑的。这个仗不能打。”秦王亲自下令,武安君不肯赴任。于是就派应侯去请他,但武安君始终推辞不肯赴任,于是称病(不起)

秦王(只好改)派王代替王陵统率部队,没能攻下来。楚国派春申君同魏公子信陵君率领数十万士兵攻击秦军,秦军损失、伤亡很多。武安君有了话说:“秦王不听我的意见,现在怎么样啊!”秦王听到后,怒火中烧,强令武安君赴任,武安君就称病情严重。于是(秦王)就免去武安君的官爵,降为士兵,让他离开咸阳迁到阴密。武安君已经上路,走出咸阳西门十里路,到了杜邮。秦昭王与应侯以及群僚议论说:“令白起迁出咸阳,他流露的样子还不满意,不服气,有怨言。”秦王就派遣使者赐给他一把剑,令他自杀。武安君拿着剑将要抹脖子时,仰天长叹道:“我对上天有什么罪过竟落得这个结果?”过了好一会儿,说:“我本来就该死。长平一战,赵国士兵投降的有几十万人,我却用欺诈之术把他们全都活埋了,这足够是死罪了。”随即自杀。

 

[深度自测]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虎兕(sì)  木椟(dú)  苑囿(yòu) 相夫子(xiànɡ)

B.狗彘(zì)    孝悌(tì)    饿莩(piǎo)   庠序(xiánɡ)

C.迁谪(zhé)   惘然(wǎnɡ) 谙熟(ān)    雕阑玉砌(qì)

D.玉簪(zān)   叨扰(tāo)   干涸(hé)    针砭时弊(biān)

解析:选B“彘”读zhì

2.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必为之辞(托辞)  河内凶(荒年)

不可胜食()  谨庠序之教(认真从事)

B.浩气四塞(充满)  直可惊天地(简直)

贼氛方炽(旺盛)  危乎高哉()

C尚能饭否()  低眉信手(自信)

不堪回首(忍心)  此去经年(年复一年)

D.这次第(情形,光景)  属三秋(属于,是)

金铁皆鸣(武器)  霏云敛(很盛的样子)

解析:选C“低眉信手”中“信”解释为“随意”。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师不必贤于弟子  尤倍重于三十年前

B.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乘犊车,从吏卒

C.赢得仓皇北顾  大行不顾细谨

D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解析:选AA.“于”表示介词“比”。B.趁着,凭借;驾车,坐车,骑马。C.回头看,回头;顾及,顾念。D.有的人;或者,也许。

4.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B.陈利就列

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D.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解析:选BA.检同“敛”,收敛,积蓄;C.涂同“途”,道路;D.无同“勿”,不要。

5.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B.春生秋

C.欧阳子方夜读书     D.填然鼓之

解析:选CC项为名词作状语,其他三项均为名词作动词。

6.对于下列句子中“胜”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驴不胜怒,蹄之 ②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③十旬休假,胜友如云 ④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解析:选C。意义分别为承受、胜利、才华出众的、美好的。

7.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夫晋,何厌之有

C.无乃尔是过与

D.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

解析:选DD项与例句均为状语后置句,其他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8.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暮去朝来颜色故

B老大嫁作商人妇

C.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D.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

解析:选CA项,古义指容貌;今义多指一种视觉印象。B项,古义指上了年纪;今义指排行第一的人。C项,古今义均为“不忍、不能”。D项,古义指有学问的人,文中指在座的文人;今义指学位中最低的一级,大学本科毕业时授予。

二、阅读鉴赏

()课内阅读

阅读《虞美人》,回答914题。

虞美人

李 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9.  “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早点结束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李煜降宋后被封为违命侯,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他对人生已经绝望,所以见了春花秋月的无尽无休反而觉得厌烦。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很奇,却又在情理之中。

10“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既指过去锦衣玉食、后宫佳丽环绕、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生活,更指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

11.  “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12.在前六句中,哪个字最能充分地传达出这首词的主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只是朱颜改”的“改”字,改变的不仅仅是“朱颜”,还有人的地位(由一国之君沦为阶下囚)、人的感受(由安富尊荣到忍辱蒙羞)

13.最后两句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句,其艺术魅力来自于比喻的运用,试分析这个比喻的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个比喻最大的特点是化抽象为具体,分析时应以此作为切入点。

答案:好处有三:①以有形的“水”喻抽象的无形的“愁”,使“愁”具体形象可感;②“一江春水”形象地写出了愁情之多、之深、之重;③“江水东流”喻愁情之长,写出了愁的连续不断、无穷无尽。

14.下列对这首词的欣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的①③⑤句相承接,写美好的事物,②④⑥句相承接,写人、事、物变化无常;结构上回环往复,一唱三叹。

B①③⑤句与②④⑥句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抒发亡国之痛。

C“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一句在构思上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写法相类似,都是写物是人非。

D.据说李煜的旧臣听到最后两句,  “有泣下者”,这是因为这两句音韵交错,感情真挚,声情并茂。

解析:选A。小楼是作者的囚居之处,在作者眼中,绝对不是美好的事物。

()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9题。

廉范,字叔度,京兆杜陵人也,赵将廉颇之后也。汉兴,以廉氏豪宗,自苦陉徙焉。世为边郡守,或葬陇西襄武,故因仕焉。曾祖父褒,成、哀间为右将军,祖父丹,王莽时为大司马庸部牧,皆有名前世。范父遭丧乱,客死于蜀汉,范遂流寓西州。西州平,归乡里。年十五,辞母西迎父丧。蜀郡太守张穆,丹之故吏,乃重资送范,范无所受,与客步负丧归葭萌。载船触石破没,范抱持棺柩,遂俱沉溺,众伤其义,钩求得之,疗救仅免于死。穆闻,复驰遣使持前资物追范,范又固辞。归葬服竟,诣京师受业,事博士薛汉。京兆、陇西二郡更请召,皆不应,永平初,陇西太守邓融备礼谒范为功曹,会融为州所举案,范知事谴难解,欲以权相济,乃托病求去,融不达其意,大恨之。范于是东至洛阳,变名姓,求代廷尉狱卒。居无几,融果征下狱,范遂得卫侍左右,尽心勤劳。融怪其貌类范而殊不意,乃谓曰:“卿何似我故功曹邪?”范诃之曰:“君困厄瞀乱邪!”语遂绝。融系出因病,范随而养视,及死,竟不言,身自将车送丧致南阳,葬毕乃去。

后辟公府,会薛汉坐楚王事诛,故人门生莫敢视,范独往收敛之。吏以闻,显宗大怒,召范入,诘责曰:“薛汉与楚王同谋,交乱天下,范公府掾,不与朝廷同心,而反收敛罪人,何也?”范叩头曰:“臣无状愚戆,以为汉等皆已伏诛,不胜师资之情,罪当万坐。”帝怒稍解,问范曰:“卿廉颇后邪?与右将军褒、大司马丹有亲属乎?”范对曰:“褒,臣之曾祖;丹,臣之祖也。”帝曰:“怪卿志胆敢尔!”因贳之。由是显名。

举茂才,数月,再迁为云中太守。会匈奴大入塞,烽火日通。故事,虏人过五千人,移书傍郡。吏欲传檄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虏众盛而范兵不敌。会日暮,令军士各交缚两炬,三头爇火,营中星列。虏遥望火多,谓汉兵救至,大惊。待旦将退,范乃令军中蓐食,晨往赴之,斩首数百级,虏自相辚藉,死者千余人,由此不敢复向云中。

后频历武威、武都二郡太守,随俗化导,各得治宜。建中初,迁蜀郡太守,其俗尚文辩,好相持短长,范每厉以淳厚,不受偷薄之说。成都民物丰盛,邑宇逼侧,旧制禁民夜作,以防火灾,而更相隐蔽,烧者日属。范乃毁削先令,但严使储水而已。百姓为便,乃歌之曰:“廉叔度,来何墓?不禁火,民安作。平生无襦今五绔。”在蜀数年,坐法免归乡里。范世在边,广田地,积财粟,悉以赈宗族朋友。

肃宗崩,范奔赴敬陵。时庐江郡掾严麟奉章吊国,俱会于路。麟乘小车,涂深马死,不能自进,范见而愍然,命从骑下马与之,不告而去。麟事毕,不知马所归,乃缘踪访之。或谓麟曰:“故蜀郡太守廉叔度,好周人穷急,今奔国丧,独单是耳。”麟亦素闻范名,以为然,即牵马造门,谢而归之。世伏其好义,然依倚大将军窦宪,以此为讥。卒于家。

初,范与洛阳庆鸿为刎颈交,时人称曰:“前有管、鲍,后有庆、廉。”鸿慷慨有义节,位至琅邪、会稽二郡太守,所在有异迹。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归葬服竟,诣京师受业    竟:完毕

B.吏以闻,显宗大怒  闻:使……听到

C.世伏其好义  伏:佩服

D谢而归之  谢:谢绝

解析:选D“谢”应解释为“感谢”。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以防火灾,而更相隐蔽 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B.故因仕焉  置杯焉则胶

C.命从骑下马与之  失其所与,不智

D.欲以权相济  乃入见。问:“何以战?”

解析:选CA.都作连词,表转折;B.都作兼词,译为“在那里”;C.动词,“给”/动词,“亲附,结交”;D.都作介词,译为“凭借”。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廉范“情深义重”“乐于助人”的一项是(  )

A①范抱持棺柩,遂俱沉溺。

②范乃毁削先令,但严使储水而已。

B①范知事谴难解,欲以权相济。

②范见而愍然,命从骑下马与之。

C①故人门生莫敢视,范独往收敛之。

②初,范与洛阳庆鸿为刎颈交,时人称曰:“前有管、鲍,后有庆、廉。”

D①范世在边,广田地,积财粟,悉以赈宗族朋友。

②令军士各交缚两炬,三头爇火,营中星列。

解析:选BA.①孝顺,②善于治理;C.①重情义,②百姓的评价;D.①乐于助人,②有智谋。

1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廉范孝顺重情、乐于助人、有勇有谋、善于治民,常常为人称颂。

B.成都物产丰盛,房屋之间很窄,从前的条令禁止百姓晚上活动,防止火灾,百姓都躲在家里,但火灾每天都会发生。

C.廉范后来被征聘到公府,恰逢薛汉因为楚王的案子被处死,他的故人、门生都不敢探视,只有廉范前去替薛汉收殓安葬。

D.廉范一生都在边境做官,广泛开垦田地,囤积粮食财物,全部接济了宗族、朋友。

解析:选B。百姓没有躲在家里,而是偷偷地活动。

1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事,虏人过五千人,移书傍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俗尚文辩,好相持短长,范每厉以淳厚,不受偷薄之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按照旧例,敌人人数超过五千,就应该写信给邻郡(求救)

(2)蜀郡的人喜欢争论,好互相评论好坏,廉范常常用(为人要)纯朴厚实(的道理)训导他们,不接受别人在他耳边说坏话。

参考译文:

廉范,字叔度,京兆杜陵(今西安东南)人,赵国将军廉颇的后人。汉朝兴起,因为廉氏家族是豪门望族,朝廷把他们从苦陉(地名)迁到杜陵。世世代代都是驻守边境,有的死后埋葬在陇西襄武(地名),所以在杜陵做官。他的曾祖父廉褒,在汉成帝、汉哀帝时期担任右将军,他的祖父廉丹,王莽时期担任大司马庸部牧(官职名),都在西汉时期有名望。廉范的父亲遭遇战乱,  死在蜀汉地区,廉范于是流离借居在西州(地名)。西州平定以后,回到故乡。十五岁时,告别母亲到西州接回父亲的灵柩。蜀郡太守张穆,是廉丹的老部下,于是送给廉范许多财物,廉范都没有接受,和他的门客徒步背着灵柩回到葭萌(地名)。所坐的船碰到礁石沉没,廉范抱着灵柩,一起沉到水中,众人被他的孝心感动,用杆子把他钩出来,治疗救护才幸免于死。张穆听说以后,又派人骑马带着先前送给他的财物追赶廉范,廉范又坚决推辞了。回到故乡安葬了父亲灵柩,守孝完毕,到京城拜师学习,侍奉博士(学官名)薛汉。京兆、陇西二郡都请他做官,都没有接受,永平(汉明帝年号)初期,陇西太守邓融准备礼物征聘廉范为功曹(官职名),恰逢邓融(被人告发)被上级审查,廉范知道邓融不好解脱,打算以自己的能力救他,于是托病要求离开,邓融不明白他的意思,非常怨恨他。廉范于是向东到了洛阳,更名改姓,请求担任廷尉(官职名)的狱卒。不久,邓融果然被押解到洛阳关在监狱,廉范于是得以在他身边侍奉,尽心尽力,非常勤劳。邓融奇怪他长得像廉范却很不明白,于是对他说:“你怎么长得像我从前的一个部下?”廉范斥责他说:“您因为困窘看花眼了!”不再跟他说话。邓融因病被押解出去养病,廉范跟随他赡养探视,直到邓融病死,都没有说明身份,亲自赶车送邓融的灵柩到南阳(地名),安葬完毕才离开。

后来被征聘到公府,恰逢薛汉因为楚王的案子被处死,他的故人、门生都不敢探视,只有廉范前去替薛汉收殓安葬。官吏告诉了皇帝,汉显宗大怒,召廉范入宫,质问并斥责他说:“薛汉和楚王一同密谋,惑乱天下,你是公府的官员,不和朝廷保持一致,反而替罪犯收殓,为什么?”廉范叩头说:“我愚蠢粗鲁,认为薛汉等人都已认罪被处死,忍不住师生的情谊,罪该万死。”皇帝才稍稍息怒,问廉范说:“你是廉颇的后代吗?和右将军廉褒、大司马廉丹有没有亲缘关系?”廉范对他说:“廉褒,是我的曾祖父;廉丹,是我的祖父。”皇帝说:“难怪你有胆子敢这么做!”并赏赐他。廉范因此出名。

被推荐为秀才,几个月后,升任为云中太守。恰逢匈奴大举进兵入关,烽火连天。按照旧例,敌人人数超过五千,就应该写信给邻郡(求救)。部下打算写信求救,廉范不采纳,亲自率领士卒抵挡。敌人兵力太多廉范的军队打不过。恰逢傍晚,让士兵们各自绑两个火把,举在头上,军营中就像繁星。敌人远远看到火光很多,以为汉兵救援部队来了,很震惊。敌人等到天明将要撤退,廉范于是命令犒劳士兵,早晨冲杀,消灭敌人好几百,敌人自相践踏,死了一千多人,从此不敢再侵犯云中(地名)

廉范后来历任武威、武都两郡的太守,随当地风俗教化训导百姓,都有政绩。建中(汉章帝年号)初期,改任蜀郡太守,蜀郡的人喜欢争论,好互相评论好坏,廉范常常用(为人要)纯朴厚实(的道理)训导他们,不接受别人在他耳边说坏话。成都物产丰盛,房屋之间很窄,从前的条令禁止百姓晚上活动,防止火灾,但是百姓偷偷地活动,火灾每天都会发生。廉范于是废除原来的法令,只是严格要求百姓储存水而已。百姓感到很方便,于是编成歌说:“廉叔度,来何墓?不禁火,民安作。平生无襦今五绔。”在蜀郡担任太守好几年,因为触犯法律被罢免回到故乡。廉范一生都在边境做官,广泛开垦田地,囤积粮食财物,全部接济了宗族、朋友。

汉肃宗驾崩,廉范到敬陵奔丧。当时庐江郡的官员严麟奉命吊丧,和他在路上相遇。严麟乘坐小车,路上泥水太深,马死了,不能前进,廉范看到觉得可怜,命令跟随他的人下马把马让给他。不告诉严麟自己的姓名就走了。严麟完成了任务,不知道马是谁的,于是沿路寻访。有人对严麟说:“原蜀郡太守廉叔度,喜欢帮助危难贫穷的人,现在去奔丧,只有他。”严麟平时也听说过廉范的名声,认为很对,于是牵着马登门拜访,表示感谢并归还了马匹。世人都佩服廉范的仁义精神,但是他依附大将军窦宪,因为这被人讥笑。在家中去世。

起初,廉范和洛阳人庆鸿是刎颈之交,当时人称赞他们说:“从前有管仲、鲍叔牙,现在有庆鸿、廉范。”庆鸿慷慨有气节,官至琅邪、会稽两郡太守,所任职的地方都有突出政绩。

智能过关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除臣洗马(拜官授职)  门衰祚薄(浅薄)

其致一也(情趣)

B.形影相吊(慰问)  庶刘侥幸(庶几,或许)

猥以微贱(卑微低贱的人)

C幸勿为过(希望)  厥有《国语》(最终)

虽万被戮(侮辱)

D喻之于怀(明白,理解)  向之所欣(过去)

知效一官(效力,尽力)

解析:选C。厥:乃,才。

2.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其次诎体受辱    B.顾视无可置者

C.虽趣舍万殊      D.思垂空文以自见

解析:选BA.诎同“屈”,使肢体弯曲;C.趣同“取”,往,取;D.见同“现”,表现。

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顷之,持一象笏至)

B.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D.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但以刘日薄西山)

解析:选DA.都是助词,起补足音节的作用,可不译;B.都表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C.都是连词,表转折,却;D.连词,表原因,因为/连词,表目的,用来。

4.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而征一国者  B.所以游目骋怀

C.所以兴怀  D.且勇者不必死节

解析:选DA.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信任;B.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纵展,使……驰骋;C.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兴起;D.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死。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呱呱而泣 ②渔父莞尔而笑 ③渔父见而问之 ④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解析:选B①②均为连词,表修饰;③为连词,表承接;④为连词,表转折。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B.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C.恨私心有所不尽

D.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

解析:选DA.古义:行为高出于世俗;今义:高高举起。B.古义:正义真理;今义:言论或文章的内容和道理。C.古义:个人心里,内心;今义:为自己打算的念头。D.雕琢:修饰、美化,古今义相同。

7.下列各句从句式特点上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重为乡党所笑 ②子非三闾大夫与 ③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④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⑤声闻邻国 ⑥其制稍异于前

⑦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⑧遂去,不复与言

⑨此小大之辩也 ⑩彼且奚适也 灌夫受辱于居室

奚以知其然也

A①②/③⑤/④⑥/⑦⑧/⑨/⑩

B①④⑤/②③⑥/⑦/⑧/⑨/

C①②④/③⑤⑥/⑦/⑧/⑨/⑩

D①/②④⑨/③⑥/⑤⑧/⑦/⑩

解析:选D①为被动句;②④⑨为判断句;③⑥为状语后置句;⑤⑧为省略句;⑦为定语后置句;⑩为宾语前置句。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B.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C.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D.则刘病日笃

解析:选CC项为名词作动词,其他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

二、阅读鉴赏

()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5题。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比去    比:等到

B.大类女郎也  类:像

C大母过余曰  大母:祖母

D往往而是    往往:时常

解析:选D。往往:到处。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B.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C.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解析:选B。本题考查的是文言词汇中词类活用现象,这是文言阅读的难点。词类活用要分析语法结构,理解其语法功能,从而正确理解词义。A项中的“下”,C项中的“西”,D项中的“手”分别修饰各项中的动词“注”“吠”“植”,都为名词作状语。B项中的“乳”,名词作动词。

11“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主要是(  )

A.对祖母的刻骨铭心的哀思,对已故亲人的深切怀念。

B.光阴易逝,怀才不遇,辜负了亲人的抚育和期望的无限沉痛的心情。

C.对人生短暂,光阴易逝,亲人亡故,家庭没落的深切叹惋之情。

D.对家庭变故,日趋衰微的切肤之痛和无限怅惘之情。

解析:选B。这段回忆中隐含着作者的怀念以及对光阴易逝、怀才不遇、有负亲人所望的感慨,是“悲”的进一步深化。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B.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C.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D.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解析:选A。本题考查古今异义现象。B项,古:到处;今:表示某种情况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C项,古:十五岁;今:系着头发。D项,古:学写字;今:学习书本。

13.下列句子中“是”和“而”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先是 ②往往而是 ③呱呱而泣 ④客逾庖而宴

A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也相同。

B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也不同。

C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不同。

D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相同。

解析:选A。是:代词,这,这样;而:连词,表修饰。

14.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写了诸父分炊前后的庭院,分炊后庭院变化了两次,家境日趋衰落。既表现了作者的喜,又表现了作者的悲。

B.这段文字通过老妪的话叙述了母亲的事。

C.这段文字通过自己的回忆叙述了祖母的事。

D.作者既能把自己的感情与所叙的事情融为一体,又能在叙事后直接倾吐自己的感受。

解析:选A。本段内容没有表现作者的喜。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庭院中开始用篱笆隔开,以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

(2)我们家的读书人很久没有取得功名了,这孩子将来成功,就可以等待了!

()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621题。

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沉汨罗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1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 反覆:翻转、覆转

B.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随属:连续,跟着

C.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好辞:擅长说话

D.人君无愚智贤不肖  不肖:不贤,不才

解析:选C。好辞:爱好文学。

17.  下列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自分已死久矣(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

B.既祖,取道(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C.既罢,归国(屈平既嫉之)

D.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解析:选CA.职分/料想;B.效仿/祭路神;C.已经;D.说坏话/短处。

18.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B.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C.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D.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解析:选D。前三项都是被动句,D项没有特殊文言句式现象。

19.下面各项中全是表现屈原“高尚人格”的一项是(  )

①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

②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③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④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⑤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⑥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⑤  D②④⑥

解析:选B③渔夫的话,⑤屈原的形态容貌,⑥司马迁的评论。

20.下列各句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文中太史公的一些议论,也是发自其内心的感慨,给人以“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觉。

B.屈原屡屡被贬,但他仍“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宁葬身鱼腹也不改变,这正是他悲剧产生的根源。

C.屈原与渔父的对话,表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坚定的抗争精神,把屈原在面临最后的抉择时内心激烈的矛盾冲突,深刻地揭示出来了。

D.屈原自杀,不是因为个人之失败,而是因为他不忍看见楚国日趋于覆亡的前途。

E.司马迁用“好辞而以赋见称”的宋玉、唐勒、景差等人来衬托出屈原的“可与日月争光”的高尚人格。

解析:选B。这正是屈原的人格魅力。

2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为自己服务,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

(2)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抖掉衣服上的尘土。

(3)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

参考译文:

屈原也为此怨恨子兰,虽然流放在外,仍然眷恋着楚国,心里挂念着怀王,念念不忘返回朝廷。他希望国君总有一天醒悟,世俗总有一天改变。屈原关怀君王,想振兴国家,而且反复考虑这一问题,在他每一篇作品中,都再三表现出来。然而终于无可奈何,所以不能够返回朝廷,由此可以看出怀王始终没有觉悟啊。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为自己服务,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发生,而圣明君主治理好国家的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这是因为所谓忠臣并不忠,所谓贤臣并不贤。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减,失去了六个郡,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为天下人所耻笑。这都是不了解人的祸害。

令尹子兰得知屈原怨恨他,非常愤怒,终于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发怒,就放逐了屈原。

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身体干瘦。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  “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圣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抖掉衣服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赋。因此抱着石头,就自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死了以后,楚国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都爱好文学,而以善作赋被人称赞。但他们都效法屈原辞令委婉含蓄的一面,始终不敢直言进谏。在这以后,楚国一天天削弱,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灭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