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星盗版安装mod:草根课题不能小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22:08:55
草根课题不能小觑   研究了全校小学生的体检报告,一位学校总务得出了结论:身高差距悬殊的只有高年级的孩子,后两排需要调整桌椅高低;中年级差别不大,只要调整最后一排就行;低年级孩子差别最小,只需要个别调整。最后,这个结果形成了一份微型课题报告。
   松柏小学科研室主任陈志远说,学校从2002年开始“鼓动”老师们做微型课题研究,现在已经结题的有120多个,还有30多个课题正在进行中。可是,这样的课题当时曾被人讥讽为“四不像”。陈志远说,学校的态度就是:搁置争议,走我们自己的路。
   近日,“走自己的路”得到了别人的认同,思明区教师进修学校在松柏小学举办了“微型课题”研究现场研讨活动。


   简装式课题研究,讲究的是应用性


   “一线老师不是专家学者,报的课题关注点太小。但是,达不到专家的能力就不能做课题研究吗?我们就做草根的课题,老师在实际中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就当课题来做。”陈志远把“问题”和“课题”称为一对孪生兄弟。他说,如果花上三个月或半年,把一个问题解决了,就是有价值的科研。
   因为关注点太“微不足道”,就叫出了“微型课题”这个名称来。“如果还没学会游泳,看见水就怕,怎么能一下子就要求他游泳姿势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要有国际冠军一样的技巧,太为难人了吧。”陈志远把“微型课题”当成让老师们练习的“浅水区”,有了经验再推荐去申报正规的课题研究。
   陈志远承认,和一般教育界普遍认同的课题研究相比,微型课题不是那么正规。比如申报表,正式的课题研究有厚厚一本,微型课题研究只有一页。但是,他恰恰最推崇这种简装式的课题研究。
   “正规课题申报,要求是别人没有研究过的,网上搜一下没有重复的。而事实上,教育有几十年几百年的历史,现在遇到的问题,别人早就遇到过,你能想到的研究内容,人家也早就研究过。逼着老师非创新不可,就一定有意义吗?”他说,别人做的是别人的,经验理论也是别人的。“对微型课题要慎言创新,草根讲究的是实践,是应用性研究而不是创新性研究。”

 

   3个月或半年就可结题,老师有成就感


   课题研究需要时间和精力,老师每天上课、备课、改作业,再让他们研究,不是增加负担吗?陈志远很清楚过重负担的副作用,“如果带着抵触情绪来工作,这个工作永远做不好。”他的办法是“嫁接”。
   “几十年来,老师每学期都必须要上公开课,都要写教学总结。我们让老师上的公开课,就是展示自己研究的课题,这些问题本来就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你研究了,来展示给我们看,是怎么解决的。这样既完成了上公开课的任务,又是课题研究的展示。还有总结,也不用写那么多空话,就当作课题研究的论文来写。这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而是质的变化。”
   做课题研究,选题是门艺术。让老师学会选题,陈志远的办法是考试:从报上来的课题名称中挑一批当考题,发给老师们,让他们对题目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重新起个自己认为最合适的题目。另外,他会挑几个题,交给教研组集体讨论。
   虽然学校为“微型课题”研究专门设立奖励基金,但陈志远认为这对老师来说算不上动力,真正的原因是,课好上了,学生好带了,老师尝到甜头自然就会主动寻找下一个问题来解决。一般来说,微型课题3个月或半年就可以结题,对老师来说有成就感。


   “吸引宝宝下水”,为以后参与正式课题研究做准备


   其实,对于草根课题这个事物,在教育界已经存在不下十年。松柏小学也早在2000年就启动课题研究。陈志远说,起初叫“教师个人课题”,“微型课题”这个专有名词还是近几年才产生。它与区级以上规范课题的不同在于:研究问题的大小不一样,课题的研究方式不一样,另外,是否有研究报告也是一个不同。而它与平常的教学研究不同在于,这也是长时间、集中性的专门研究。
   他说,这就像妈妈让宝宝的脚下水,先试探,让宝宝脚先进去,敢踩了,不怕了,甚至整个人都可以泡在水里了。草根课题对于老师研究课题来说,就是“吸引宝宝下水”的一个方式,培养老师研究的习惯,推动老师的专业成长,为以后参与规划课题研究做准备。
   这就像提前热身。陈志远说,学校2001年参加草根课题研究的一批老师,现在已经不致力于此了,他们已经参加到省级、教育部的规划课题研究中。


   【相关新闻】


   焦虑调查发现孩子秘密


   林晨是三年级语文老师,她的微型课题不止一个。她的题目是:利用《考试焦虑量表》有效干预学生的考试状态的研究。
   这是从班上一位女生的考试表现引起的。林晨说,考试巡视时发现小莉(化名)的手心是湿的,满头大汗,连平常小测也是这样。在她看来,小莉很优秀,反应快,但是考试的成绩却只能达到中等水平。
   “有的孩子成绩不好,不是能力问题,是因为考试焦虑。学习能力好的或是中上的,特别容易焦虑。”正在进修心理课程的林晨,从3月开始,用《考试焦虑量表》对学生测试了5次,发现小莉的测试指数都很高。林晨做了家访,揭开了她焦虑的原因:小莉的父母对她期望挺高,如果成绩不好会生气。小莉担心如果考不好父母会讨厌她,而喜欢妹妹。  
   不过,在测另一个同学时,最后一次测试指数一下子飙升。林晨笑说,那是因为受了自己的“暗示”,焦虑指数就会明显上升。
   这种暗示还会发现一些平时不容易发现的事。从量表来看,小婷(化名)的焦虑指数不高,但林晨却“不相信”她。“她是非常容易受暗示的。同桌成绩优秀,她受到这种暗示,觉得自己也不错,但考试的时候丢三落四失分很多。”事实证明了林晨的分析:小婷曾在家门口几次差点被人以带路为由拐走,幸好被妈妈及时追回。
   林晨说,小婷父母经商,她从小受到父母待人接物习惯的影响,容易满足别人的愿望,以他人意愿为主。“但对小孩子来说,不懂判断,只会无原则地满足,在外面很危险。”
   微型课题研究发现了小婷的这个问题,对林晨来说,要解决这个问题是个挑战。最近,她一直在尝试怎么教小婷学会拒绝别人,又不伤害孩子乐于助人的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