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沙市旅游花费:美军曾向八路军学习游击战 太平洋战场显威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10 09:24:51
美军曾向八路军学习游击战 太平洋战场显威力

2011年04月02日 15:09  来源:文史春秋 作者:王颖

核心提示:上个世纪40年代的太平洋战争中,美国军队里有一位极善于运用八路军的游击战术,在与日军作战中出奇制胜、屡建功勋的军官,他就是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埃文森卡尔逊上校。卡尔逊之所以如此推崇八路军的游击战术,这是与他在中国的特殊经历分不开的。

本文摘自:《文史春秋》 2006年05期,作者:王颖,原题:《卡尔逊与八路军游击战术》

上个世纪40年代的太平洋战争中,美国军队里有一位极善于运用八路军的游击战术,在与日军作战中出奇制胜、屡建功勋的军官,他就是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埃文森卡尔逊上校。卡尔逊之所以如此推崇八路军的游击战术,这是与他在中国的特殊经历分不开的。

埃文森卡尔逊(1896—1947年)是美国纽约州人,青年时期毕业于著名的西点军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卡尔逊以上尉军衔赴欧参战,因作战勇敢,获法国政府颁发的军功奖章。回国后,卡尔逊曾担任罗斯福总统的卫队长,从此他们成了好朋友。1937年春,卡尔逊以中校军衔受命赴中国,他的身份是海军部观察员。临行前,罗斯福总统要求他:“我要你不时地写信给我,直接寄往白宫。告诉我你干得怎样,告诉我那里发生过什么事情。”并约定两人之间的通讯由总统的秘书玛格丽特莉汉德传递。此前卡尔逊曾担任过美国驻中国使馆武官,他曾于1927年和1935年两度来华。作为一个美国人,卡尔逊为人正直,极富正义感。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卡尔逊1935年到中国时,即深深地同情中国人民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吕正操将军曾回忆:

“1935年6月,石友三部叛变投敌的铁甲车队队长白坚武,勾结日寇企图用铁甲车冲进永定门的城豁口,与日寇里应外合侵占北平。当时叛军先用炮击,炮弹落在二龙坑路,引起市内人心恐慌。我得知情况后,立即带部队乘汽车奔赴永定门城豁口进行堵击。经我部炮击铁甲车,叛军即行后退。与此同时,我团派出部队到丰台截断其后路,前后夹攻围歼,叛军全部覆灭,我军无一伤亡。当时人心振奋,群众纷纷打电话、写信或前来我部慰问。同时,还有欧美驻华使馆的武官和记者也来到永定门上的指挥部参观、采访。我团官兵受到了很大的教育和鼓舞。其中有个美国驻华武官卡尔逊直接向我表示同情和赞扬。”

1938年4月初,卡尔逊来到炮火连天的台儿庄战场。他会见了李宗仁、白崇禧、孙连仲和直接守卫台儿庄的池峰城、田镇南等各级将领、听取战况介绍,观察前线各个地方,“作为军人,我注意观察,分析这场战争采用的战略战术”。日军被打败逃跑后,卡尔逊参观了仍在燃烧着战火的战场。他写道:

“日本人没时间掩埋他们的死者,到处都有黑色的残骸,说明直到最后1分钟,日军还在焚烧战死者的尸体。走到北部城墙外的田野上,我们看到了4辆被炸毁的坦克,坦克兵肿涨的尸体躺在外面。这种坦克是中型的,每辆配置一门54毫米口径的大炮和两挺6.5毫米的机枪。城北两英里的邵庄有个被中国军队摧毁的日军炮兵阵地,有近300匹战马被击毙。炮群周围的地面上,密密麻麻地布满了弹坑。几辆弹药卡车和拖车翻倒在这些房子的一侧。房子的墙壁变成了碎石瓦砾。墙内有25或35匹马的尸体,其他地方也到处横着马尸。显然是中国军队155毫米的大炮准确地击中了这个地方。” 

卡尔逊以正直、诚实而闻名于美国军界,也得到了罗斯福总统的深切信任。作为第三国的军人,他的记录和描述是日军在台儿庄惨败的铁证。他讥笑日军将领把在台儿庄的失败说成是“后退,并不是败退”,“不过是阿Q式的狡辩”。

卡尔逊按照他与罗斯福总统的约定,向罗斯福报告了中国军队在台儿庄取胜的消息。罗斯福接到信后,感到“卡尔逊的信件激起了我的想像力”。卡尔逊在信中主张“美国一定要援助中国,中国人应该获得援助用于抗日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明显的问题了”。(参见布赖福特著:《卡尔逊与中国——美国人的军官、八路军的朋友》,三联书店1985年12月第1版)

在硝烟弥漫的中国抗日战场,卡尔逊与老朋友、美国进步记者埃德加斯诺重逢。斯诺把《红星照耀中国》(即《西行漫记》)的打印稿拿给卡尔逊看,并向他讲述了中国工农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后的种种情况,卡尔逊非常向往,并产生了“对中国共产党特别有兴趣”的心情。他想成为第一个向美国、向世界报道中国共产党军队进行抗日游击战争的外国军事人员。

卡尔逊决定亲自去看看红军改编的八路军是如何打击日本人的。他的要求得到上级的批准,并通过蒋介石的澳大利亚籍顾问端纳获得蒋介石的同意。斯诺还请中共驻上海办事处给延安发了电报,毛泽东回电表示欢迎。

1938年7月,卡尔逊来到八路军一二九师开创的晋冀鲁豫根据地考察、采访,受到了一二九师副师长徐向前和正在这里检查和指导工作的第十八集团军政治部副主任邓小平同志的欢迎。在南宫,徐向前和邓小平会见了卡尔逊,并回答了他提出的问题。1940年卡尔逊在纽约出版了《中国的双星》一书,其中有一章是专门记述这次会见的,比较详细、生动地介绍了谈话内容和他的感想。他写道:

“这些八路军的人是满怀自信心的。他们在为生存而战斗的漫长年月里,深入而全面地考虑了整个社会、经济和政治关系问题,他们的主张是肯定和明确的,而且,他们对自己的军事战略和自己运用这个战略的能力,也具有无限的信心。”

卡尔逊对邓小平同志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写道:

“邓小平在参加八路军以前,当过工人。他在法国呆过一段时间,并在那儿研究劳工运动。邓小平个子矮些,身体结实健壮,他的思想极为敏锐。

一天下午,我们讨论了整个的国际政局,他对情况的了解范围之广使我大为吃惊。他讲的一则消息使我感到震惊。

他说:‘去年,日本从国外购置的战争物资有一半以上是美国提供的。’

‘你肯定这一点吗?’我问。我知道美国主要同情的是受侵略的中国一方,而我在中国内地旅行的8个月里,当我考虑到这件事时,我一直认为美国人会拒绝把战争物资卖给一个侵略的国家,这是不成问题的。我太天真了。

他对我说:‘是的,这消息是战争第一年结束时,从美国发的一则电讯中说的。’

这使我感到很难过。我说这则电讯的报道准有错误,我不相信美国人会有意助长我在过去一年来在这里所亲眼见到的大屠杀和苦难。”

由于邓小平同志向卡尔逊提到美国卖军用物资给日本的问题,使这个正直的美国人感到十分尴尬,他立即写信给罗斯福总统和自己的父亲,希望尽快弄清真相。当得到肯定的回答时,卡尔逊十分愤慨,他认为这是美国人的耻辱。后来,卡尔逊回国后,向美国舆论界紧急呼吁,反对美国向日本出售军用物资,并预言日本将对美国发动军事进攻。他还强烈要求美国政府改变片面援华的做法,力主给八路军以直接的军事援助。所以,1944年8月14日,朱德、周恩来、叶剑英、聂荣臻曾致函卡尔逊,赞扬他是“真正代表美国民主的朋友”,感谢他“正在呼吁、撰文和工作,将我们战斗和谋求合作的真况告知所有盼望击败法西斯的正直的人们”。

以后,卡尔逊作为军事观察员,被美国政府正式派驻延安,毛泽东与他进行了两次长谈。卡尔逊在日记里写下了他对毛泽东的印象:

“这是一位谦虚的、和善的、寂寞的天才,在黑沉沉的夜里不懈地奋斗着,为他的人民寻求着和平与公正。

是他提供了中国现代的自由思想和基础,以非凡的组织能力建立了现在的中国共产党机构的基础……他的卓越洞察能力,使山西、河北的抗战方式如此有效地抵消了日本的现代化武器的优势。” 

他对中国共产党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指出这是一个充满朝气和自豪感,是一个坚强、坦率、具有自我批评精神、统一、廉洁和民主并且受到人民爱戴的政党,“所以农民给予支援,参加共产党的军队,同他们一道作战,因为他们确信,共产党在为他们的利益而战,因为共产党通过改善农民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状况使他们确立了这样的信念。这才是对于共产党军队表现出这样大的民众号召力的惟一合乎情理的解释。”

卡尔逊也曾两次由八路军总部派到模范抗日根据地晋察冀边区考察,并受到了聂荣臻司令员的热情接待。他第一次去,是在1937年12月底到1938年2月,由周立波同志陪同,在晋察冀边区考察访问了近50天。周立波同志日后还根据此行写了一本《晋察冀边区印象记》。在历时50天的考察访问中,他们步行和骑马走了2500里路,两次穿过敌人的封锁线,走遍了河北北部、中部的大部分地区,特别参观了冀中根据地的民兵和部队,还采访了日本俘虏。卡尔逊后来回忆说:“这是一次艰险的长途旅行”,也是“一种十分有趣、十分宝贵的经历。”在五台山金刚库,聂荣臻司令员接见了他,他俩一直谈了大半夜,气氛十分融洽。卡尔逊向聂司令员提了许多问题,诸如“八路军能不能在敌后坚持住?”“枪支和弹药怎样补充?”“怎样对付日军的扫荡?”“游击战争怎样开展?”对这些问题聂司令员都给予了他满意的答复。这些令卡尔逊非常感兴趣。他对聂司令员说:“我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那无非是蹲在战壕里打枪打炮,你打过来,我打过去。我们这些士兵都像机器人一样,根本不动脑子,枯燥得很。你们这种搞法,实在有味道,很有斗争艺术,一面打仗,一面考虑许多问题,不单着眼于军事,还搞政治、搞经济、搞文化,这是我从来没见过,也是从来没有听说过的。”一年后,即1939年,他又第二次来到晋察冀。他看到八路军经过一年多的艰苦斗争,不仅在敌后牢牢站住了脚,还创建了一个蓬蓬勃勃,处处充满新气象的抗日根据地。他对八路军建立根据地、进行游击战争的做法非常佩服。他说,我从晋察冀学到了许多新的军事思想,我也要这样搞。

在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卡尔逊先后会见了朱德总司令和任弼时、左权等领导人,也曾会见了刘伯承、徐向前、张浩(林育英)、薄一波、陈赓、陈锡联、徐海东、聂荣臻、贺龙、关向应、林彪等八路军将领。他在给罗斯福总统的信中说:“我发现这个集团的成员(指第十八集团军领导人)总是诚实、可信、不推诿、不拖拉……他们在道德方面极端节制,经常进行自我批评,并邀请别人批评他们。”在评价八路军时,他说:“我认为它是中国最完整的政治团体。这支军队发展了一整套军事战术,它与中国其他任何军事力量采取的战术都迥然不同,并且对外国军队来说也确是陌生的。”“他们在他们的‘启蒙’中反复灌输乐于奉献的精神。”卡尔逊相信“这支军队在十年中击败了强大的国民党军队,也使它能赢得对日作战的胜利,而中国的其他军队则做不到。”他还指出:“在这样的一场战争中,中国会是我们的盟友。”这些观点,都表现了卡尔逊的远见卓识。

经周恩来同志的亲自推荐,卡尔逊还深入江南地区新四军部队参观考察,并认为新四军“是一支在与日军作战中颇具战斗力并值得信赖的军队。”当他得知国民党军队袭击新四军的消息后,非常愤慨,于1941年1月下旬回国,直接向罗斯福总统报告了“皖南事变”的真相。美国政府在证实了卡尔逊的消息后,通知蒋介石政府:“在内战的危险没有消除,国内的团结尚未恢复之前,暂停对中国的财政援助。”(参见布赖福特著:《卡尔逊与中国——美国人的军官、八路军的朋友》)

卡尔逊回国以后,上书罗斯福总统,要求给他一些人员和武器,参加太平洋诸岛登陆作战,罗斯福总统满足了他的要求。1941年底,卡尔逊被任命为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二近战营上校营长(后晋升为准将旅长)。在训练过程中,他采用八路军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和“思想教育”的方法,让士兵们知道为何而战、为谁而战。卡尔逊把部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称为“工合”(“工合”本是卡尔逊在中国抗日根据地见到的工业合作社的简称,在英文中的意思便是团结协作精神),而“工合”一词便成了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二近战营官兵的座右铭。在持续近4年的大平洋战争中,第二近战营官兵发扬“工合”精神,采用八路军的游击战术,特别是奇袭战术,骁勇善战,被誉称为“卡尔逊的近战兵”,令日寇闻风丧胆,成了日军的克星。正如美国著名军事史学家戈登普兰奇教授在《中途岛奇迹》一书中所作的评价:“由于卡尔逊曾作为文职观察员在中国共产党控制区逗留过,对共产党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因此该营的训练、姿态、外观受其影响很大。他的突击营比之常规的陆战队营就像狂热的摇摆舞节拍比之大型歌舞剧一样,但是一旦需要,他们是相当能打的。”此外,法国著名军事史学家乔治布隆德博士也在《大洋余生——“企业”号征战史》一书中对卡尔逊及其部队作过如下评价:“另一位海军陆战队上校埃文森F卡尔逊曾作为参谋部军官参加了(夺取)塔拉瓦(岛)的远征。他曾经被派到中国共产党军队中做观察员。1941年,埃文森被任命为某突击营营长。他在组织他的部队时,参考了中国共产党在战争中所证实了的出色的作战方式。”1942年8月16日,卡尔逊运用八路军的奇袭战术,偷袭日军重兵守卫的马金岛一举成功,成为他军事生涯中的一块丰碑,此战经过也被永远载入了美军战史。而卡尔逊本人也名噪一时,被视为美军的一员良将。

当时,美军正在瓜达尔卡纳尔岛与日军激战,袭击马金岛正是美军的一次佯攻行动,其目的是要把日军兵力从所罗门群岛地区吸引过来。美军统帅部将这项特殊任务,交给了卡尔逊上校指挥的海军陆战队第二近战营(由5个连组成)来完成。载运卡尔逊部队的军舰,是当时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最大的两艘潜艇“鹦鹉螺”号和“鱼”号(这两艘潜艇排水量均为2700吨,长113米以上)。美方之所以打破惯例,用潜艇载运登陆部队,显然是为了达到使日军毫无觉察的目的。1942年8月16日拂晓,海军陆战队第二近战营未遭到任何抵抗便悄然登上了马金岛。上岛后,按照卡尔逊的布置,美军士兵分数路进攻岛上的日军,摧毁军事设施,夺取有用的情报资料,使岛上日军乱成一团,还误认为美军已大举登陆,连连发报,请求日军统帅部从较近的瓜岛地区调兵增援。直到清醒过来,日军守岛部队才匆匆忙忙地骑自行车或乘坐卡车赶来阻截美军。根据卡尔逊部队的呼叫,“鹦鹉螺”号潜艇的火炮向日军猛烈开火,并击沉日军3500吨的商船1艘和巡逻艇1艘。此时,卡尔逊部队已歼灭了约200多名守岛日军,摧毁了岛上大部分军事设施并掠获大批有价值的情报资料,更关键的是已经达到了调动日军部队的战略目的,于是开始撤退。由于涨潮妨碍了第二近战营的撤退,卡尔逊部队付出了一定代价,但因为有第二近战营副营长、卡尔逊的得力助手詹姆斯罗斯福海军少校(罗斯福总统的大儿子)的冷静指挥,使除9名陆战队员(被日军俘虏后押到夸贾林岛杀害)以外的海军陆战队员安全返回潜艇。

在马金岛偷袭战中,卡尔逊上校运用八路军“打了就跑”的奇袭战术,以极小的代价取得了战术上的极大胜利,达到了预期的战略目的,成为太平洋战争中美军的一个极为成功的典型战例。战后,美国影片《工合》就是反映卡尔逊运用八路军游击战术进行马金岛偷袭战经过的。

在整个太平洋战争中,卡尔逊率部先后参加了中途岛保卫战及美军在塔拉瓦岛、塞班岛,硫磺岛进行的大规模登陆战,并立下赫赫战功,他因此被罗斯福总统批准,晋升准将军衔。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蒋介石在美国杜鲁门政府支持下,公然发动了反共、反人民的内战。此时,已经退役的埃文森·卡尔逊仍密切关注着中国局势的发展。他在旧金山新闻俱乐部的讲坛上,向美国政府大声疾呼:“把我们的军队从中国撤回来。对中国最有利的是,让中国人民自己决定由谁来领导他们。”1946年冬,卡尔逊同一些美国进步人士在旧金山召开了“中国和远东大会”,声援中国人民。周恩来曾致电卡尔逊,发出“贵会为中美人民友谊之表征”的肯定与祝贺。1947年,在病中的卡尔逊从《纽约时报》上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陕北和山东的重点进攻,大军正向中原地区挺进的消息,他高兴地预言:“中国共产党18个月内就会取得全国胜利。”

卡尔逊于1947年5月27日逝世,享年51岁。作为卡尔逊的亲密朋友,朱德总司令给卡尔逊夫人发去了唁电,沉痛悼念这位追求真理的战士。卡尔逊准将在临死之前还有一个莫大的安慰,那就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和彭德怀代表中国人民联名发出一封感谢信,感谢他为中国民主而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努力。卡尔逊虽然未能亲眼看到中国人民的胜利,但他坚持真理和正义,最早理解、同情和支持中国人民革命事业的可贵情怀,永远感动着中国人民。中国人民将永远怀念这位美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