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动量和动能:唯一存世的大詩人李白草書《上陽台帖》手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4 11:32:37
《上陽台帖》
大詩人李白唯一存世的草書手迹


李白唯一存世的草書手迹
上陽台帖
我國書畫著錄史上集大成者的曠古巨著《石渠寶笈·初篇》載:唐李太白《上陽台帖》.帖高:八寸八分(28.5cm),橫一尺一寸九分(38.1cm),共五行二十五字,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李白唯一存世的草書手迹《上陽台帖》.墨迹紙本.縱: 28.5cm.橫:38.1cm. 草書5行.共25字.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李白書作傳世極少,目前僅見此一件,所以《上陽台帖》彌足珍貴,堪稱“國寶”。

李白唯一存世的草書手迹《上陽台帖》,引首清高宗弘曆楷書題“青蓮逸翰”四字,正文右上宋徽宗趙佶瘦金書題簽:“ 唐李太白上陽台”一行。後紙有宋徽宗趙佶,元張晏、杜本、歐陽玄、王馀慶、危素、驺魯,清乾隆皇帝題跋和觀款。  卷前後及隔水上钤有宋趙孟堅“子固”、“彜齋”、賈似道“秋壑圖書”,元“張晏私印”、“歐陽玄印”以及明項元汴,清梁清標、安岐、清內府,近代張伯駒等鑒藏印。

李白所書自詠四言詩《上陽台帖》:“山高水長,物象千萬,非有老筆,清壯可窮。十八日,上陽台書,太白。”其中“水長、物象”四字脫落,斑駁、模糊不清,無法辨認,釋文根據清乾隆皇帝的跋文得來。《上陽台帖》爲李白書自詠四言行草詩,也是李白唯一傳世的書法真迹。

乾隆皇帝的跋文
《上陽台帖》其中“水長、物象”四字脫落,斑駁、模糊不清,無法辨認,現在的釋文根據清乾隆皇帝四十一年(1776年)寫的跋文得來。

《上陽台帖》是作者李白和杜甫、高適,于天寶三載(公元744年)三月,結伴登王屋山,同年三月十八日李白在陽台宮寫下此帖的。
李白四言詩中:
(一)物象:事物的景象,這裏包括物體的形象、事物的現象、景物、風景、文藝作品所創造的形象。
(二)老筆:老練、閑熟的文筆、筆墨。
(三)清壯:清新豪健。
(四)何窮:無窮,無數。有哲學上無窮無盡的意思。

《上陽台帖》:
(1)“山高水長,物象千萬”之意境、猶如一見其人,一見其詩,一見其醉,蒼勁雄渾之氣撲面而來,筆落處真氣彌漫,蒼茫從容。
(2)“非有老筆”何能臻此,在著落出“老”字則加重力量,縱逸拓放,形成了與首字之呼應,賦予老筆紛披,老辣清健,老而彌壯之功夫。
(3)“清壯何窮”四字聚散開合,大起大落,連綿貫氣,一任自然,
(4)落款“十八日,上陽台太白”與正文一氣呵成。
《上陽台帖》通篇給人有神龍見首不見尾的視覺效果。全詩寥寥二十五字,足見其豪邁氣概,筆墨甜暢之神韻,李白体现了的風度,豪放而不輕浮,沈著而不呆滯。這便是法書的李白。


引首清高宗弘曆(乾隆)楷書題“青蓮逸翰”四字

卷前宋徽宗趙佶簽題:“唐李太白上陽台”七字

清乾隆皇帝觀款

清乾隆皇帝觀款

近代大收藏家張伯駒鑒藏印

明嘉興項元汴印及藏書閣名

彜斋

帖後有宋徽宗趙佶一跋,跋文爲:“太白嘗作行書,乘興踏月,西入酒家,可覺人物兩望,身在世外一帖,字畫飄逸,豪氣雄健,乃知白不特以詩鳴也。”

元代张晏跋曰:“谪仙(李白)尝云:欧、虞、褚、陆真奴书耳。自以流出于胸中,非若他人极习可到。观其飘飘然有凌云之态,高出尘寰得物外之妙。尝遍观晋,唐法帖,而忽展此书,不觉令人清爽。當時沈香亭,待醉,高力士脫靴,宜多時。”

元代書法家歐陽玄在觀賞了詩仙李白此帖後,題詩雲:“唐家公子錦袍仙,文采風流六百年,可見屋梁明月色,空余翰墨化雲煙。”

傳承有序的《上陽台帖》,先入宋宣和內府,後歸賈似道,元代經張晏處,明朝由項元汴藏于“天籁閣”,清代先爲安岐所得,再入清內府,清末流出宮外。民國時被大收藏家張伯駒購得。1949年建國後,張伯駒懷著對毛澤東主席的崇敬之情,將這件《上陽台帖》贈送給毛主席。張伯駒在交中央統戰部部長徐冰轉呈毛澤東的信中,特別寫明其中李白《上陽台帖》是贈送給毛澤東主席個人的。書信內容大意:現將李白僅存于世的書法墨迹《上陽台帖》呈獻毛主席,僅供觀賞.....。毛主席喜歡書法,收到此帖也十分珍愛,爲了感謝大收藏家張伯駒先生,毛主席親囑中共中央辦公廳代寫感謝信一封給張伯駒,並附寄一萬元人民幣。之後,時時觀賞、研習。鑒于1958年,毛主席提出的“黨和國家領導人接收的禮品,一律交公”的規定。毛主席將李白《上陽台帖》轉交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
 
古人言:太白得無法之法,子美以意行之。言其雖不專意于書法,而能得書法之神妙。細品此帖,筆法超放,如遊龍翔鳳,迅如奔雷,疾如掣電,出規入矩,飛舞自得。與其瀟灑奔放、豪邁俊逸之人品詩風相為表裏。

宋黃山谷曾經評說:“李白在開元,天寶間,不以能書傳。今其行,草殊不減古人”。清人周星蓮《臨池管見》也說太白書“新鮮秀活,呼吸清淑,擺脫塵凡,飄飄乎有仙氣。”可見作爲唐代最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在他的書法作品中也充滿著浪漫主義的寫意情調。

李 白
(701-762)
【注一】李白,字太白,號清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東),隋末其先人流寓碎葉(今巴爾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李白即出生于此。漢族,身高六尺六,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四川江油人,


【清】上官周在《晚笑堂畫傳》中所繪的李太白像
李白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其詩風豪放飄逸,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他善于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與杜甫並稱“大李杜”,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又稱爲“詩仙”。

李白酒後
雖然李白的書名爲詩名所掩,但是在曆代書史專著裏仍然有著記載。宋黃山谷曾經評說:“李白在開元,天寶間,不以能書傳。今其行,草殊不減古人”。清人周星蓮《臨池管見》也說太白書“新鮮秀活,呼吸清淑,擺脫塵凡,飄飄乎有仙氣。”可見作爲唐代最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在他的書法作品中也充滿著浪漫主義的寫意情調。

張伯駒
(1898—1982)
【注二】張伯駒,河南項城人,生于官宦世家,其父是袁世凱哥哥的內弟,這樣一算也是旁系貴族。他自幼天性聰慧,7歲入私塾,9歲能寫詩,享有“神童”之譽。張伯駒,與張學良、溥侗、袁克文一起稱爲“民國四公子”。張伯駒一生醉心于古代文物,致力于收藏字畫名迹。他自30歲開始收藏中國古代書畫,初時出于愛好,繼以保存重要文物不外流爲己任,不惜一擲千金,雖變賣家産或借貸亦不改其志。因此,他被稱爲我國老一輩文化名人中集收藏鑒賞家、書畫家、詩詞學家、京劇藝術研究家于一身的文化奇人。


三十年代张伯驹摄于丛碧山房寓所
張伯駒進入收藏界時已近而立之年,有一天,他從一家琉璃廠買了一幅康熙早年題寫的大字匾額“叢碧山房”,此題字筆意縱放,難稱成熟,而且底子殘破,缺損“房”字,雖然還留著正中的“康熙禦筆”朱文印,但價值卻不高。張伯駒鍾情于該畫,只是喜歡其“叢碧”寓意之繁茂蔥嚨。也正因爲如此,當他得到這幅畫後,便以之爲號。

張伯駒曾任故宮博物院專門委員、國家文物局鑒定委員會委員,吉林省博物館副研究員、副館長,中央文史館館員,任燕京大學國文系中國藝術史名譽導師,北京中國畫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