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髋关节覆盖率:富春董姓由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4 08:06:36
董姓一、董姓由来  董姓与大多数姓不一样,是最古的姓氏之一,起码有四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而一般姓只有二千年历史),从董父得姓后繁洐有一百六七十代之多。  江河有主源,从一个最远的涓涓细流小泉眼开始,汇纳百川形成浩浩荡荡的大江大河。我董姓也一样,在历史长河中也汇纳了无数支源,形成今天七百多万董姓人群。  那么董姓主源从何而来?在二十一世记的今天,我们必须从比较客观与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研究探讨董姓的来源与发展。在谈董姓来源之前我们必须澄清原始社会末期中华民族先民现状的几个观点:  首先我们认为炎帝、黄帝并不是专指一人,而是人物、部落联盟首领之称、氏族、时代多种涵义组成的一个“整合”概念。炎帝部落从开始到衰亡而被黄帝部落取代大约为二千年之久,只要成为炎帝部落联盟首领均称为炎帝,这二千年中有许多人担任过这个部落首领而称为炎帝,黄帝的含义也是如此。正如今天不管是张三、还是李四,只要他有能力当上市的行政第一把手我们均称为市长。当然,在这么多的炎帝、黄帝肯定有几位功绩卓绝的而被后人世代敬仰,而他们的事迹也往往转化为一位炎帝、黄帝身上。炎帝部落是神农氏、燧人氏的后裔,是善长用火的农耕部落,而后起的黄帝部落是以游牧狩猎为主,二者对自然资源利用方法不同,从而炎帝部落的刀耕火种、辟地开荒的活动常引发炎黄两部落的利害冲突,最后爆发炎黄之战,炎败黄胜的结果使黄帝部落取代了炎帝部落的地位。  其二、炎黄时代我中华大地必已有千千万万的原始人群,组成许多不同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因此我们认为通常说源于黄帝、炎帝、蚩尤等等只能说明该姓出于此部落联盟,而大多非真正是炎帝、黄帝的正传后裔。  第三、我中华民族和文明起源并非过去所说的一源,而是多源。并非过去“黄河文化”一说,还有以河姆渡(七千年)、良渚、马家浜、跨湖桥(八千年)为代表的“长江文化”,还有燕辽、云南、甚至西藏。已为今学术界共识。今年良渚考古,发现四千多年的中华第一城,更是有力说明当年我们南方有着比北方更为灿烂的文化。因此我中华民族和文明起源并非一源,而是多源,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因此姓氏也並非只出于黃帝一脉,在传统观点的姓源大都归于黄帝一源,实“重黄轻炎”所至。  因此对于董姓来源,我的观点是与传统观点不同:董姓不是黄帝后裔而是炎帝后裔,确切地说是炎帝部落联盟的一员,是有名的祝融八姓之一。  1、祝融部落是炎帝部落联盟的一员  纵观各地董氏家谱及所有当今出版的百家姓书籍,一个传统观点认为董姓于黄帝己姓(也有说姬姓),其后颛顼(高阳)生称、称生老童、老童生重黎与吴回、吴回生陆终、陆终生惠连、惠连生飂叔安、飂叔安之子为父,父因豢龙而得姓董。此说法有多种,虽略有不一,但均认为是黄帝的后裔,这似乎已成定论,但却是一个美丽神话。撇开重黄轻炎的观念,我们会进一步发现,炎帝才是祝融的先祖,包括《山海经》等古籍记载:炎帝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也有古迹为证:贵州省关岭县晒甲山上的“红崖丹书”,是原始社会石刻,有四、五千年历史,共上内容正是上述炎帝世系,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祝融部落当属神农炎帝系统。在各地董氏宗谱中(如温州、苍南一带)很多记载着我董姓源于炎帝系。  2、董姓出于炎帝部落联盟中的祝融部落  “祝融八姓”是有名的典型的古代姓氏沿革的个案,线索清晰、材料丰富,这对探讨我们董姓的由来、衍生、传承有着重要意义。  祝融作为炎帝后裔,不如说是炎帝部落联盟的分化出来一支,祝融为部落首领,并负责火种保存工作,担任炎帝部落联盟的“火正”之职。祝融部落又分为己、斟、彭、妘、曹、芈六个氏族,其中第一氏族“己”为原祝融中的母族,并继承了燧人氏、炎帝、祝融“用火管火”的传统,其后我董氏族又从己姓中分出,彭姓氏族也分化出秃氏族,形成有名的“祝融八姓”。  3、祝融部落分支惠连氏族即董氏族  上述祝融部落随着人口繁衍增多相继分化出己斟、彭、妘、曹、芈、董、秃八氏族。其中出于己姓的董部落在惠连的带领下活跃在今山西太行山南侧,因以董草为图腾,称为董氏族,也以首领名字称为惠连氏族,在近代历史上不是常以部队首长名字称其所部为××部吗?董本义原是是一种制绳索的草,即蘱草。前面不是说过,祝融部落长期担任保护火种的重任,熟练地采用火绳法存火,即干草编成绳子点燃一根续接一根,以不断续燃保存火种。此法代代相传,因此我惠连氏族就是一个擅长制草绳的氏族,也以董草制绳为因,以董草为图腾。同样其它胞族也有自己图腾:彭为鼓图腾、曹为枣图腾、斟为桑果图腾、而楚王、屈原的祖先芈为羊图腾……。这里我要着重说一下祝融部落分化第一氏族“己”,它是蛇图腾。黄帝系统中也有己姓,也是蛇图腾,后人以为是一样的,常常把两者混为一谈,其实两者源渊不同。原祝融部落,因存火用绳、绳象己、己又象蛇,作为祝融八姓氏族母族自然以己为姓,以蛇为图腾,而董姓又出于该氏族分化,这就是我董姓原于己姓的典故,当然是炎帝系统的己姓。
  4、惠连氏族因父豢龙有功为董姓到了舜帝之时,我部落出了一个叫“父”的人。“父”有一手驯养、管理一种叫龙的动物,为舜帝豢龙有功。舜帝便把今山西闻西原本惠连——董氏族活动区确认为董部落的封地——董国,父封为豢龙氏,以封国为姓称为“董父”,这就是我董姓第一代父系始祖,至今有四千五百年左右历史。“董”的含义从一种“草”、“氏族之称”转化为姓氏,並赋于“管理督正”之意,今企业的“董事长”即管理督察事务之首长。  我董姓发祥地应为山西南部,原惠连氏族活动区,称为鬷川,鬷音ZONG实为DONG一音之转。也许董氏族一支分化向东至山东定陶一带活动,根据东称夷、南称蛮,这一支称为鬷夷氏,但实非主流。定陶为曹氏族封地——曹国,因助禹治水有功封于此。虽为胞族,岂能容人?在今天的定陶,曹氏族遗址比比皆是,古曹国贵族墓群堆积如山,称为“仿山”,但我董氏族遗址至今尚无发现。定陶只是曹氏族发祥地。  5、接纳百川  上述是董姓之主源,其后有许多人源源不断加入董姓队伍。  有辛有之后,任晋掌管历史记载之官——董史,因官为氏,加入董姓。也有其它民族,如:汉有匈奴董金吾、宋有吐番董毡;南方的山越、北方的氐、羌等,西南夷首董暠、大理的白族董姓;近代满族董鄂氏、佟佳氏、珠赫勒氏均有改姓董,致使东北地区多董姓。  6、龙的真相  董姓因豢龙而得姓,所以对于董姓,不得不说说龙的真相。  神话中的龙是没有的,龙实为一种大形鳄鱼,称湾鳄、蛟鳄,长可达十余米。远古山西河南一带气候温暖湿润,沼泽遍地很适合鳄鱼生存,天欲雨时常隆隆吼叫,古人以为有布雨本领,呼之为“龙”,以后随气候变冷逐渐灭绝。今江浙皖边尚存一种小形鳄鱼,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扬子鳄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董姓为炎帝族系后裔,继承炎帝、祝融用火管火的本领,因管火而制绳、因绳而取董草、因董草为图腾、氏族之称、因绳如蛇为出己姓。因豢鳄鱼而确认董氏族活动地为董国,“父”因国为姓董,並为豢龙氏。董父的主源汇纳百川形成今七百余万董姓人群。

二、富阳董姓的迁入与关係
  综合各地有关董氏宗谱记载,我董氏早在唐代就生活在浙江了:根本不是南宋初年才从山东迁来。
  1、先居于台州
  董姓始祖元,唐朝咸通年间居东瓯仙居县青平乡洞桥,后避难迁移到吴宁县怀德乡浦墟村安坑。董姓出于台州,我在温州、苍南的董氏宗谱上也得到查证,苍南马站董氏宗谱中明显指出,迁于台州,同时也标明一支分迁富阳,连董邦达、董诰也记载在上。
  2、后迁于吴宁安坑
  2005年我与梅林、东阳宗亲正荣前往安坑考察,一路上想,今有否安坑?安坑有否姓董之人?如有证明谱中记载正确。到那里一看,安坑村四周高山耸立,是个小村档。今永康属地,为东阳、义乌、永康三地交界山区,人不过二百余人,全为董姓。这祖居地显然是正确的,如果不是真祖地,有谁为攀一个无名气的小村?安坑附近有上董村,也是全部董姓、箬岭村有一半董姓。
  3、再迁肖山许贤上董
  在安坑居住数代后,为宋朝,我支迁居肖山党耆里花墙头,可能从安坑上董迁出,把肖山许贤这个董姓居住地也称为上董,上董今有千把人。上董可是个各支迁移的结点。今富阳数支董氏均迁于此。

  4、宋后期我支董氏到千一公董龙从上董迁到富春望仙。当年望仙即今八一村、高阳村一带,县志记载有望仙桥,在村南之低河里畈,低河在清朝时还是一条能并排停泊十八只粮船的大河道。神话传说仙女董双成就在这里升天,故曰望仙。
  肖山上董一支为小九公,先迁河上店之凤凰坞,该村董姓今有1300余人。凤凰坞一支辛三公又继迁富阳大源山里之稠溪、
  另一支是宋末宰相董槐之子尚公主驸马董丽,宋末元初之际,一为奸臣所害,二为元兵入侵,为避难先迁富春阳陂湖董家弄,后又迁江北大根里、杜墓、金沙里。尚公主在元乱中尽节,时仅21岁。
  还有一支从肖山上董迁浦江县,从浦江又分迁永康、富阳常安董家。

  5、元末明初时,富阳望仙董氏有董功,功生三子,思敬——下埠头之祖、思实——谊桥陇之祖、思德——董家塘之祖、堂弟思义先居马秣桥,后迁大源口大庄里一带。
  6、下埠头思敬派一、二、三房为士兴、士安、士常,又分小桐州董家、鸡笼山出门浦口、徐婆桥、里山水竹蓬、杭州等地。
  而四房士忠先迁永康后又迁东阳栗罡坞,四百年后他们还不忘根本,循原地名寻根而来,宗谱上所记还是老地名——下埠头,由此引出我《下埠头考》一文。东阳栗罡坞有一千余人,由于泥水木匠手艺,子孙又分迁许多县市。
  7、我思实派今分居谊桥陇、水竹园、栗树园、滩上、火烧秧、书房里、富阳城、杭州城、临安、青岛、洛阳、新加坡等地。董诰之承继人就是出在这一派,原董诰台门不久前还尚存,可惜今已不復存在。

三、关于父子尚书董邦达、董诰与我族关系
  董邦达(1696—1769),因政绩卓著,累官至工部尚书、礼部尚书。又是著名画家,以善画山水而著称,画凤苍逸古厚,其绘画艺术誉满京华,乾隆帝特命他主持皇家画院,人称清代画中十哲之一。是继五代董源、明代董其昌之后又一董氏大画家,合称为三董。与曹雪芹有深交,并为他的《南鷂北鸢考工志》写过序言。终年七十四岁。
  董诰(1740—1818)董邦达之子,乾隆二十八年中探花乾隆帝将其改为二甲弟一作金殿传胪,形降实升。累官至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擢文华殿大学士(宰相)。他通晓军事,台湾、廓尔喀平定也列名功臣。在和坤当权时代,他与王杰独不与其苟合。嘉庆帝铲除和坤时他也发挥了较重要作用。他与其父一样都是当时有名画家精书法、善绘画。他五次归还故里,生活简扑,平易近人从不倨傲,深为邻里称道。终年七十九岁。嘉庆二十三年致仕归家,十月去世。父子历事三朝,虽身居显要,但两袖清风。嘉庆帝哀诗中云:“只有文章传子侄,绝无货币置田庄”。
  董邦达先祖是徽州婺源海口人(今为江西),后人不知,以过去又有我董氏来自徽州之说,实误也,这里只是董邦达来自徽州。董邦达七代祖定安公迁居富阳城东与甘口,照推算应是明朝中叶。
  董诰生四子,但传至玄孙继曾与庆龄时均无后,继我族长龄为孙,长龄为董诰五代孙了。长龄生于道光二十二年,即1842年,距董诰去世1818年有24年。在陆军骑兵少将董志刚所撰《东门董公祠记》文中,我们知道同治十一年(1872)长龄被承继为董诰五代孙。至董诰去世已54年了。
  最后说说东门董公祠:东门董公祠建于民国六七年(1917年——1918年),並非嘉庆年代所造,在董诰去世后“上(嘉庆)为之震悼,……,给银二千两治丧,制诗‘只有文章传子姪,绝无货币置庄田’”,在南书房行走户部右侍郎管理钱法堂事务大臣姚文田所撰《文恭公行状》文中讲得很清楚的。在里山夏叙时民国十年所撰《四族合建祠宇志》文中,及上述董志刚此文中我们均可看到:董公祠是怎样造的?当年长龄后裔普源、质源二兄弟见先贤遗址犹存,对大家说,孙权是富阳人无专祠,董邦达、董诰二公是我之祖也在故乡无专祠,这样对先贤无法祀祭。为此由下埠头族长明福发起,会同谊桥陇、稠溪、大庄里族长同筹款,各族执议约一纸。而主祭为普源。在十余年后(民国二十五年)又建二进及其廂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