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培训大会新闻稿:重读仓央嘉措 - 散文随笔 - 凤凰论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1:29:51
重读仓央嘉措


从拉萨旅行回来后,就对仓央嘉措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他的兴趣不仅仅是他六世达赖的特殊身份,还有他神秘的一生。更为吸引我的是出自他手笔的言辞朴实的诗歌
,诗歌里有对浪漫爱情的描述,有对万物生灵的参悟.......。尤其是那些情诗,直到现在读起来,仍然觉得伤感而美丽。于是便在网上到处搜寻他的生平史料和诗作。细细品味着他的诗作,读的多了就总想写点东西来表达些什么,是喜爱?是评说?是敬意?好像这些都有,无奈肚子里的文学积淀还不够,总感觉满腹之语,无从畅言,但这种情结却一直在心里纠结着,令我难以释怀。太多的人说他是个成天沉湎于酒色,不守清规,生活放荡的活佛.......也许我自己的确受到了这些评论和他的情诗的影响,也许自己的内心的一些东西过于膨胀,加上自己的臆想,在心里就给了仓央嘉措一个定位:他就是一个佛身凡心的活佛。

直到有一天,接到挚友寄来的一本书,书名叫做《仓央嘉措诗传》。浅浅阅读完第一遍,我才发现,自己错了!而且感觉到自己当时的那种认识和定位是浅薄的,无知的,但这种浅薄无知的定位是出自某种冲动.....。那就是诗中对爱情渴望的那份冲动,才发现这样的定位显然对他已经不尊重了。
在细细品读正史的时候我发现,一个转世灵童成长为亲政的活佛,中间的过程是极其漫长的。一个活佛,不仅在佛经悟道方面有着极高的造诣,而且涉及普渡众生的各门学科都要通晓,拥有了这样的才学才能达到活佛普渡众生的极致。正史里有这样一段描述
在仓央嘉措还是灵童学习的时候,课程中,有一本书,是他非常喜欢的——《诗境》。这是古印度的一本文艺理论著作,是讲是个的创作技法。他不由得问师傅:“难道这也是佛学吗?”
是啊,它也是佛学的一部分
可是,书里一句佛法也没有啊。
师傅于是又答道:佛学有五明。而这是声明的课程。声明就是教人们如何写作的学问,您以后要向四方弘法,说的话,写的文章要让更多的人喜欢读,读的懂,要让更多的人欢喜的领悟。
也许就是这些佛学知识给后来的仓央嘉措的诗歌,奠定了一个朴实无华,通俗易懂的诗歌风格。记得看到他的一首诗,简单明了。让人看了之后会让你从中悟出很多道理,诗虽无名,姑且就叫它《菩提树下》吧!他是这样写的:

坐在菩提树下


我观棋不语


前世


今世


来世


患得


患失

      ……

寥寥数语便将人世的轮回,人生的态度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也正是体现了仓央嘉措在学习时候,他师傅的那几句话了,让人喜欢,让人读得懂,让人欢喜地感悟吧!
十五岁的仓央嘉措受过沙弥戒之后,朝着活佛的目标又进了一步。虽是豆蔻年华,但爱情对于他来说是遥望而不可及的,因为有戒律清规把持着他,也许他的心里真的有心爱的玛吉阿米,也许只能把对她的爱慕之情只能放在诗中去宣泄了,尽管描写的爱情美丽至极,但是仍然掩盖不住那种对爱情渴望的缕缕情丝和凄凉的美丽。也许他心中的玛吉阿米不只是一个女子,甚至可能是若干个,但是传递的那份爱意却是美丽纯洁的。

心上的草


渐渐的枯了


心上的杂事、杂物……次第消失


我也随之空下心来


这时,玛吉阿米的脸


浮现在我的心上.......

就是他的这些情诗也给我们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然而想充分去理解和感悟他的诗的话,却是件很难的事情。因为要爱翻译他的诗毕竟是两种文化的转换,不管你的学历高低,不管你的情商高低,也不管你是有职业的还是没有职业的,恐怕翻译过来的诗不免会有个人的色彩在里面了,如果说真的想要完美的去阐述他要传递的美,也只能靠想象了。也许哪一天,我也会去学藏文,有了一定藏文化积淀后,我也想虔诚的去翻译他的诗歌,仍然脱不了个人的色彩.....
如果用悲壮来诠释仓央嘉措短暂的一生的话,我觉得应该是个错误的。尽管他与佛是有缘的,但是佛带给他的既有幸运也有不幸,幸运的是佛带给了他知识,也带给了想象中的爱情,如果不是与佛有缘的话,在那个年代,在那种政教合一的制度之下,无疑他只是个任农奴主宰割的农奴了,就更谈不上遥望那凄美的爱情了,幸运的还有,他确实悟到了佛的真谛,最终没有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在接受比丘戒之前和五世班禅的对话足以说明了这一点:五世班禅对拒绝接受受戒的仓央嘉措说道,孩子,不受比丘戒,如何做的了活佛,又如何做信众们的领袖呢?仓央嘉措答道,师傅,难道这样的领袖一定读经到白头吗?出家之人,戒体清净,不应受俗世五蕴熏染,这样的人有如何能治理一方水土呢?仓央嘉措又说道,师傅,难道我们出家人就是为了俗世的纷争而转世的吗?。五世班禅无言以对。
也许这段对话能够体现仓央嘉措悟出的佛的真谛——为芸芸众生谋福不在于受不受戒......
23岁的仓央嘉措还是没有逃脱命运中的不幸,尽管他已经是个佛爷了,在那种政教合一的制度下,却还是卷入了纷争之中。尽管他悟到了出家不是为什么纷争而转世的,凭他的能力只能左右自己了。面对着帮派的纷争他选择了放弃,面对着保护他的僧侣长叹一声,保全众人,为民所想!这才是佛的境界!正史中说到他选择了假死来平息纷争,以至于后来的康熙也不得不从心底里佩服他的境界,没有他的假死,清政府对这样的局面也难以收拾。写的这里突然想起了雍正,虽然他们两个有不同之处,但也有极为相似的地方,不同的是,面对着纷争一个是争取,一个是放弃。雍正的争取是为了奠定乾隆盛世的开端,而仓央嘉措的放弃不仅仅是为了芸芸众生谋福,为清政府评定叛乱奠定了基础,自然也为七世达赖的统治奠定了基础,虽然仓央嘉措人生短暂,但他的丰功伟绩不亚于五世达赖,体现了佛的大爱。还是用仓央嘉措的诗来结尾吧:


生来喝酒


那么谁去造就宝剑


锋芒中小人奋起


羞煞漫天云霞


酒色,福田,功德


无法标价


互相用眼睛煮着对方


谁能把谁放下


走吧走吧走吧

~~~~~~~~~~

孽缘
随缘
缘缘不断


白云飘飘


一了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