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核弹爆炸后图片:教育“三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2:26:51
        教育发展到今天,要真正提高教育质量,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影响,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显得愈来愈重要。
  要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需要思考三个问题:教育是什么?教育为什么?教育怎么为?
  一、教育是什么?
  时至今日,对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我仍然不甚明了。但对“教育”的概念有些许感悟。教育是以有价值的内容,以道德的方式展开的活动和过程。
  什么是有价值的教育内容呢?能对学生后续发展有帮助的内容就是有价值的教育内容。
  怎样的方式才是道德的教育方式呢?能让学生有尊严的生活在班级、校园和家庭的教育方式就是道德的教育方式。
  二、教育为什么?
  要说明这个问题,我先说说我们办学思路的两次变化。
  六年前,针对学校生源流失严重的现象,学校提出了“以特色教育促教育质量,以教育质量求社会效益,以社会效益求规模发展”的办学思路。根据这一思路,学校确定了英语、数学、艺体等学科发展特色,开设学科兴趣班,培养学生学科兴趣和特长。通过两年多的努力,学生生源回落,总数增加,学生总数达到了基本饱和。
  生源的增加,转学生的增多,选择学生的空间增大,带给我们的不是喜悦,而是安排学困生的难度增大,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的要求增多。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我以为是我们的办学思路和办学立场有问题!
   “以特色教育促教育质量,以教育质量求社会效益,以社会效益求规模发展”,立足于学校发展,坚持的是学校发展立场。
  基础教育的任务应该是促进学生发展。教育是为了儿童的,教育是依靠儿童来展开和进行的,因此教育的立场应从儿童出发,办学的立场应该是儿童立场。为此学校调整了办学思路,确定了“办有特色的学校,育有生气的学生”的办学理念,坚持学生发展立场。
  办学思路的转变,反映出的不仅仅是教育观念的转变,更是办学立场的转变。于是有了坚持两年多的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的学习讨论;《新‘三好学生’评选标准》的出台;“校园之星”的评比;学科竞赛的广泛开展;《转困转优奖励条例》的实施;“经典教育”《在经典中成长》的推行;书香校园的营造。目的只有一个,促进学生发展,探索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之路。
  三、教育怎么为?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我们常说“统一要求,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就是要求关注学生个体,特别是学困生、德困生的转化。学困生、德困生的转化从何处着手?我以为应该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作用!我们承认不是每个学生都是优秀的,但每个学生都有其优秀的一面。而每个学生优秀的那一面,或许就是其自信和兴趣所在,或许就是我们转化他(她)的一个有效的切入点。
  自信和兴趣是影响学生成长的两个关键因素。树立学生的自信,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兴趣,是教育成功和持续进行的有效方法。当一个人能有尊严的生活,自然就有了自信;能在自信的心态中做有兴趣的事,就容易取得成功。我想这就是赏识教育的心理学依据。从这个角度分析,赏识教育的精髓就是在适当的时机,以适当的方式满足学生渴求关注和肯定的心理需要,使其在自信的心态和有尊严的生活中产生不断进取的愿望。因此要回答教育怎么为,就回到了第一个话题:以有价值的内容,以道德的方式展开教育的活动。这既是对教育行为的要求,也是教育行为是否有效的评判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