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主动脉弓手术难不难:中国茶(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3:21:53
中国茶(六  )
31、乌牛早茶
乌牛早是我国古代的名茶,曾经失传数百年,是1985年重新得到恢复。乌牛早茶永嘉乌牛早茶是近年的新创名茶,因主产于永嘉乌牛镇而得名。是我国茶类中特早发芽的品种,3月上旬即可采制。用它加工的“乌牛早龙井”,外形扁平,味醇气香,色泽翠绿,为茶中珍品。
目录
品质特征
历史渊源
名茶鉴赏
生长环境
民间传说
保健功效
1.抗衰老
2.抗菌
3.降血脂
4.瘦身减脂
5.防龋齿、清口臭
6.防癌
7.美白及防紫外线作用
8.可改善消化不良情况
品质特征
乌牛早茶外形扁平挺直,条紧显毫,色泽绿翠光润,香气浓郁持久,滋味甘醇鲜爽,汤色嫩绿明亮,叶底翠绿肥壮,匀齐成朵。“乌牛早”,芽叶肥壮,形如雀舌。一般在“惊蛰”时节便可萌芽,“春分”之前便可上市,明显早于其他名茶,在中国名茶市场上可谓独占“品茗之道在于新”的优势。“乌牛早”除早采外,还具有发芽整齐、轮次分明、老嫩均匀、持嫩性强等特点。
1、上市早。“早”是乌牛早茶最大的特色和优势。乌牛早茶开采早,一般鲜叶采摘期为每年2月25日~4月5日,所有茶叶均为明前茶,比洞庭碧绿春、西湖龙井早上市一个月,在国内早茶市场独占鳌头,早茶市场占有率居浙江省第一。
2、品质优。乌牛早茶外形扁平光滑、挺秀、匀齐,芽峰显露,微显毫,色泽嫩绿光润,内质叶底幼嫩肥壮,匀齐成朵,叶色嫩绿鲜亮,汤色清澈明亮,香气高鲜,滋味甘醇爽口。春茶一芽二叶干样约含氨基酸4.2%,茶多酚17.6%,咖啡碱3.4%,略高于其它绿茶的理化指标。
3、纯度高。乌牛早良种覆盖率达94.1%,居浙江省第一。所有乌牛早茶产品都采用乌牛早茶树鲜叶加工而成,且每年仅采春茶一季,确保了乌牛早茶品质的一致性。
4、效益好。春茶季节一到,客商纷至沓来,乌牛早茶供不应求,最高价格达每公斤2500元,平均价格每公斤200元。
历史渊源
二百年前,乌牛早是一丛野生茶树,生长于永嘉县楠溪江下游的瓯北镇半岭村与乌牛镇岭下村之间的长夹岭上,由瓯北镇龙头村金则洪老伯春节探亲路经此岭,见山坡上一丛茶树生长特别茂盛,发芽抽梢又早,金某就将此丛茶树连土带回种植,由于该茶树春分前后就可采摘(一芽二三叶),比其他品种提早15天左右,故取名“乌牛早”,又因该茶最早发现于岭下,当地农民习惯上又称之为“岭下茶”,岭下茶经若干年发展,在罗东、乌牛一带普遍种植,成为当地的当家品种。
1988年,“乌牛早龙井”在杭州通过省级新产品鉴定,正式定名为“永嘉乌牛早”,1994年以乌牛镇为中心的乌牛早茶叶基地,连片茶园达80公顷,并问周围乡镇辐射。是年永嘉全县有乌牛早茶园533.33公顷,产量约60吨。自1995年以来便不断获得各项荣誉。于当年荣获 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和香港优质食品博览会金奖两项殊荣,2001年至今连续几届获得浙江省农博会金奖。2002年获国家级绿色食品使用证书,省农业博览会金奖。2002年获浙江著名商标,2003年荣获浙江省绿色农产品称号其中“三、五早茶”荣获温州市知名品牌。
名茶鉴赏
乌牛早外形扁平挺直,条紧显毫,色泽绿翠光润,香气浓郁持久,滋味甘醇鲜爽,汤色嫩绿明亮,叶底翠绿肥壮,匀齐成朵。“乌牛早”,芽叶肥壮,形如雀舌。一般在“惊蛰”时节便可萌芽,“春分”之前便可上市,明显早于其他名茶,在中国名茶市场上可谓独占“品茗之道在于新”的优势。“乌牛早”除早采外,还具有发芽整齐、轮次分明、老嫩均匀、持嫩性强等特点。
生长环境
乌牛镇位于永嘉县东大门, 东邻乐清市,西连瓯北镇,与温州市区隔瓯江相望,104国道穿镇而过。这里属于楠溪江流域,邻近东海,茶园多分布于沿江低丘缓坡,这里热量充足,空气湿度高,春天回暖早。山峦林木葱茏,植被完好,土壤肥沃,空气清新,云雾缭绕,大自然孕育了肥壮柔嫩的茶芽。优越的生态环境,珍贵的早芽良种,精湛的工艺技术,诞生了优质名茶“永嘉乌牛早”。
五凤乡位于浙闽两省、苍南、福鼎、泰顺三县交界山区地带,四面环山,生态环境得天独厚,距县城灵溪21公里,西接104国道,东连省道水霞线,马分线公路贯穿全境,交通十分便利。五凤乡有着良好的生态植被,平均海拔500余米,属中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9℃,无霜期275天。这里四季分明,冬暖夏凉,常年云雾缭绕,是发展高山植物培植的理想场所。
 
悠久的培茶、制茶历史,采茶于山峦起伏、环境幽宁、泉水清洌、海拔500米以上的高山之巅,其产品集日月精华、吸云雾灵气、承天然甘露,配以精湛的工艺制作而成,以其色、香、味、性俱佳而列为茶中上品,早在几百年前就为世人所乐道。这里是茶的海洋,茶的世界,高山、路边、溪畔、村口全部是绿色茶树,同周围的茶园相映衬,形成了浓郁的茶文化氛围。
现已建成高山茶园基地近万亩,茶叶初制厂9个,精制厂2个,并形成采摘、生产、加工、包装的系列性操作体系,经过理念的品种调整,名优产品比例逐年上升。现有永嘉乌牛早等系列名优产品,生产的名优茶广销国内外市场。同时不失时机地扩展营销网络,同温州茶厂联营合作,走国际化市场路子,由于五凤乡所产的茶叶味形极佳,近年来产量大增,供不应求,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2003年茶叶产量达500多吨,总产值1000多万元。几年来,五凤乡党委、政府在保证发展茶业基础地位不受动摇的原则上,稳定面积,稳定生产,大力发展茶山基地建设,对茶农给与政策、服务上的倾斜,推进规模经营,走“品牌兴业”之路,“绿信”牌苍南翠龙茶在省十三届名茶评比中获第一类名茶,第三届“中茶标”评比中获优质茶称号,杭州世界茶叶博览交易会获国际名茶金奖称号。同时五凤乡还积极走绿色茶叶之路,发展了500多亩有机茶,2000多亩无公害茶叶并获得了专家认证。
民间传说
在永嘉县,还流传着一个有关“乌牛早”的神话传说。传说当年状元蔡襄欲造洛阳桥,却苦于无钱,为此十分忧烦。南海观音菩萨决心帮助蔡襄,于是化作一位绝世美女立于舟中,声称如果有谁将银锭掷中其身,即终身相许。消息一传出,引得无数官宦富豪子弟争相投银,一时间银锭纷纷坠落,热闹非常。
这时,正巧“八仙”之一的吕洞宾经过此地,见此情景觉得好笑,有意为难观音,便化作一个倜傥少年,暗中用拂尘一指,将一粒银锭牢牢贴在观音身上,观音知此事系吕洞宾所为,却又不好发作,羞愤交加之下回到普陀,一夜之间气白了头。此事被西天如来佛祖获悉,佛祖轻笑一声,命人赐给观音一株仙茶。仙茶清香扑鼻,观音仅摘三片嫩叶,用甘泉冲泡饮之,顿时白发转黑。观音见此茶如此神妙,遂将仙茶栽于竹园中,不料被仙牛闻得清香,张口来嚼,被观音发觉,仙牛便衔茶而逃。观音紧追不舍,一直追到风景秀丽的瓯江口北岸,楠溪江畔,观音见此地清山秀水,绿树葱茏,正是栽培仙茶的好地方,便将仙牛打落云头,又在仙茶上洒上甘露,仙茶从此便在层峦之中生根发芽。
直到今天,每当瓯江落潮时节,这头仙牛还能露出江面,当地百姓称之为“乌牛”(现永嘉县乌牛镇),而由这株仙茶衍生起来的茶树,也比其他茶树发芽早一个月左右,且香浓味甘。
保健功效
乌牛早茶外型扁平光滑,肥嫩匀整,色泽嫩绿。内质嫩香高锐,滋味醇爽,叶底完整显芽,色、香、味、形俱佳的高档扁形名茶。该茶含氨基酸7.4%,咖啡碱3.8%,茶多酚26.6%,水浸出物46.4%。常饮该茶能起抗癌、减肥、消化、除腻、提神醒脑、利尿清热等多种作用。
抗衰老
乌牛早茶所含的抗氧化剂有助于抵抗老化。因为人体新陈代谢的过程,如果过氧化,会产生大量自由基,容易老化,也会使细胞受伤。SOD(超氧化物歧化)是自由基清除剂,能有效清除过剩自由基,阻止自由基对人体的损伤。乌牛早茶中的儿茶素能显著提高SOD的活性,清除自由基。
抗菌
研究显示,乌牛早茶中儿茶素对引起人体致病的部分细菌有抑制效果,同时又不致伤害肠内有益菌的繁衍,因此乌牛早茶具备整肠的功能。
降血脂
科学家做的动物实验表明,茶中的儿茶素能降低血浆中总胆固醇、游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三酸甘油酯之量,同时可以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人体的实验表明有抑制血小板凝集、降低动脉硬化发生率的功效。乌牛早茶含有黄酮醇类,有抗氧化作用,亦可防止血液凝块及血小板成团,降低心血管疾病。
瘦身减脂
乌牛早茶含有茶碱及咖啡因,可以经由许多作用活化蛋白质激酶及三酸甘油酯解脂酶,减少脂肪细胞堆积,因此达到减肥功效。
防龋齿、清口臭
乌牛早茶含有氟,其中儿茶素可以抑制生龋菌作用,减少牙菌斑及牙周炎的发生。茶所含的单宁酸,具有杀菌作用,能阻止食物渣屑繁殖细菌,故可以有效防止口臭。
防癌
乌牛早茶对某些癌症有抑制作用,但其原理皆限于推论阶段。对防癌症的发生,多喝茶必然是有其正向的鼓励作用。
美白及防紫外线作用
专家们在动物实验中发现,乌牛早茶中的儿茶素类物质能抗UV-B所引发之皮肤癌。
可改善消化不良情况
近年的研究报告显示,乌牛早茶能够帮助改善消化不良的情况,比如由细菌引起的急性腹泻,可喝一点乌牛早茶减轻病况。乌牛早茶化学成分具有非常的保健作用。其化学成分是由3.5-7.0%的无机物和93~96.5%的有机物组成。茶叶中的无机矿质元素约有27种,包括磷、钾、硫、镁、锰、氟、铝、钙、钠、铁、铜、锌、硒等多种。茶叶中的有机化合物主要有蛋白质、脂质、碳水化合物、氨基酸、生物碱、茶多酚、有机酸、色素、香气成分、维生素、皂苷、甾醇等。
茶叶中含有20-30%的叶蛋白,但能溶于茶汤的只有3.5%左右。茶叶中含有1.5-4%的游离氨基酸,种类达20多种,大多是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茶叶中含有25-30%的碳水化合物,但能溶于茶汤的只有3-4%。茶叶中含有4-5%的脂质,也是人体必需的。
32、伍家台贡茶
目录
简介
历史渊源
产地范围
专用标志使用
技术规程
质量标准
简介
“伍家台贡茶”,是指产于湖北省宣恩县伍家台的茶叶。
早在清朝,乾隆御笔《皇恩宠锡》的伍家台贡茶就久负盛名,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1984年,胡耀邦总书记视察宣恩品尝伍家台贡茶后赞叹不已。“伍家台贡茶”2008年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09年农业部颁发了《伍家台贡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伍家台贡茶”已获得国内最高的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和欧盟有机食品、美国有机食品等认证。该茶2010年在中国茶业国际博览会上荣获金奖,与7个国家签定有机茶订单1000余吨。“伍家台贡茶”,已成为一张打开国际市场的“国家名片”。而且,《伍家台贡茶国家地理证明商标》国家工商总局已公示,新修的《伍家台贡茶标准》已经省质监局评审,“伍家台贡茶”系列产品成为湖北省名牌产品、湖北省著名商标、“湖北十大名茶”、恩施州知名商标等。
历史渊源
贡茶的创始人伍昌臣,去世后长眠于贡茶的发源地宣恩县伍家台。 伍昌臣生于1757年(清乾隆22年),古稀之岁卒于1827年(清道光7年)。他从青年时代开始,在伍家台花栎坪苦心栽培茶叶,生产出来的“白茶”,独具许多优点;味甘、汤色清绿明亮、似熟板栗香。泡头杯茶,汤清色绿,甘醇香郁;二杯茶,深绿中透淡黄,熟栗香郁;三杯茶,汤碧泛青,芳馥横溢。头年的春茶密封在坛子里,第二年饮用,其色、香、味、形不变,保持新茶的一切特点。由于有这些优点,逐渐远近驰名,官吏豪绅争相索购,并且作为贡品献给乾隆皇帝,皇帝品后大悦,下旨御赐《皇恩宠赐》匾,以资嘉奖。
产地范围
伍家台贡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湖北省宣恩县人民政府《关于界定“伍家台贡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地域范围的函》(宣政函〔2007〕44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湖北省宣恩县万寨乡伍家台村、板场村、马鞍山村,椒园镇香树林村、红岩卡村,晓关侗族乡小溪村、覃家村所辖行政区域。[4]
专用标志使用
伍家台贡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湖北省宣恩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由国家质检总局公告批准。
技术规程
(一)品种。适制地方群体良种茶树。
(二)立地条件。 茶园海拔400m至900m,pH值在4.5至6.0,紫色土壤。
(三)栽培管理。
1、育苗:采用无性繁殖,扦插方法培育茶苗。
2、栽植:春季栽植时间为2月下旬至4月上旬,秋季栽培时间为10月中下旬至11月下旬。按照双条错位栽植方式种植,每667m2(亩)植4000株至5000株。
3、修剪:根据茶树树龄,长势和修剪目的分别采用适当的修剪方法。幼树3次定型修剪,生产树修剪则在头轮茶结束后及时进行修剪。成年茶树适当采用轻修剪、深修剪、重修剪和台刈修剪方法培养树冠,复壮树势。覆盖度大的茶园,每年进行茶行边缘修剪,保持茶行间20cm的空隙。
4、施肥:基肥以有机肥为主,施肥深度20cm以上,饼肥施用量200kg至400kg/667m2(亩)或者农家有机肥施用量1000kg至2000kg/ 667m2(亩)。追肥在茶叶开采前15天至30天开沟施入,纯氮肥施用量每次不超过15kg/ 667m2(亩),年总用量小于60kg/ 667m2(亩)。
5、病虫害防治:严禁使用人工合成农药。采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相结合的综合性防治手段进行茶园病虫防治。
6、环境、安全要求: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四)采摘分级。
1、采摘时间:采摘时间为三月中下旬至五月下旬。
2、采摘规格:采摘要求茶叶鲜叶老嫩一致,大小匀齐,叶色浓绿,不得带蒂,无病叶、紫叶、鱼叶和红叶。具体规格如下表:
项目
贡芽
绿针特级
绿针一级
芽叶组成
单芽≥90%,一芽一叶初展≤10%
单芽≥85%,一芽一叶初展≤15%
一芽一叶≥85%,一芽二叶初展≤15%
3、采摘方法:鲜叶采摘根据各类茶叶对加工原料的要求,遵循采留结合,量质兼顾和因园制宜的原则,适时分级采摘,要求“提手采”。
(五)加工工艺。
1、 鲜叶摊放:鲜叶进厂验级后分别薄摊于干净的篾垫上,摊叶厚度不超过5cm,根据各类茶加工原料要求而定,摊放时间为5h至8h,每2h至3h要轻轻翻叶1次,摊放程度至芽含水量达70%至75%。
2、杀青:
(1)手工杀青:用斜锅或电炒锅杀青,投叶时锅温掌握在160℃至170℃,每锅投叶量200 g至250g。鲜叶下锅后,抛炒炒至热气上升时采用抖闷结合的手法,多抖少闷。当叶质含水量50%至60%时起锅,及时将杀青叶抖散冷却。
(2)机械杀青:采用滚筒连续杀青机杀青,杀青温度120℃至140℃(筒内距锅口,锅底5cm处的温度),时间35s至90s,杀青后叶含水量控制在58%至60%,投叶宜先多后少,以免开始投叶时温度过高烫焦叶芽。杀青叶出机后,摊凉至室温,簸去焦片,黄片,回潮时间30min。
3、揉捻:
(1)手揉:双手握叶成团,顺时针方向旋转团揉,先轻后重,揉至叶卷成条。
(2)机械揉捻:揉捻机揉捻,加压方式为空压5 min至10min,重压10 min至15min,最后松压,中途轻重交替进行,揉念时间为15 min至35min,至芽卷紧成条,且成条率在90%以上。
4、初干:揉捻叶在茶叶烘干机械上进行初干,直至初干叶含水量45%至55%,摊凉回潮。
5、做形:可用手工或机器整形。手工整形:整形温度90℃至170℃,时间15min至30min;机械做形:温度为120℃至150℃,每槽投叶量适宜,做形时间20min左右,在做形后期将做形叶在整形台上的加工整形,或做形结束后进行手中夹条,利用理条搓条的手法进一步理直茶叶,固定形状,确保做形叶含水量约15%,做好后,迅速用方筛除去茶末。
6、干燥:干燥温度80℃至100℃,直至茶叶含水量6%至7%。出机后摊凉回潮至茶叶中水分分布均匀。
7、增香:温度100℃至110℃,时间为10min至20min,或者温度100℃至120℃,时间为5min至15min。[4]
质量标准
1、感官特色:
项目
贡芽
绿针特级
绿针一级
紧直
紧细圆直
紧直
尚紧细,尚圆直
翠绿
翠绿,白毫显露
翠绿
绿润,带白毫
完整
完整
完整
尚完整
匀净
匀净
匀净
尚匀
香气
清香高长
清香或栗香高长
清香或栗香较高长
汤色
嫩绿明亮
嫩绿明亮
绿明
滋味
鲜醇
鲜醇
浓醇较鲜
叶底
嫩绿明亮
嫩绿明亮
绿,明亮
2、理化指标:
项目
理化指标
水浸出物%
≥36.0
总灰分%
≤6.5
水分%
≤6.5
茶多酚%
19-32
氨基酸%
3-4.5
3、安全要求:产品安全指标必须达到国家对同类产品的相关规定。 [4]
33、武当银剑
武当银剑:因“武当剑”得名,属高档礼品茶,多次荣获国家金奖,国际名茶。干茶样外形扁平光滑,挺直似剑;泡之汤色嫩绿,清澈明亮;尝之甘甜鲜爽,回味无穷。
武当山八仙观茶叶总场始建于1987年,地处世界著名道教圣地武当山索道公路中段,海拨800余米,茶园四季郁郁葱葱,云雾缭绕,在长年的高山海拨的气候下,古代道人以神农堂百草的精神选植茶树,八仙观今人以太上老君炼丹般的独特工艺制茶,产品种类多样,品质独特。该场生产武当名茶和武当保健枕两大特色产品。武当银剑、针井、太和、奇峰四大名茶曾荣获农业博览会金奖、国际名茶等,并于2001年顺利通过国家环保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有机茶认证。武当保健枕已获国家专利,它以无污染、无公害的武当中草药为主要原料,具有抗癌、解除疲劳等作用,尤其对妇科病有综合疗效。近年,领导人王富国,又带领全体员工潜心研究,又推出武当道家功夫茶。该茶滋味回甘鲜爽,花香醇真,自上市以来,深受饮茶都的青睐,已被众人接受,具有美容消食、减肥之功效, 八仙观茶叶总场现已形成集团公司,现有旅游观光及生态茶园面积1200余亩,拥有固定资产1600万元,厂房及住宅区10000平方米,先进的机械设备50余台套,中高级职称人员40余人,加工车间采用全封闭无菌化有机生产线,每年限量产出中高档茶叶20000斤,年产值600万元,已成为OFDC认证的千亩有机茶园,湖北省有机茶示范基地,湖北省著名企业。
武当银剑出产于世界著名道教圣地武当山的山脉中段,海拔1020米,四季花开,雾霭浓罩,土质肥沃,管理精细。武当银针曾多次荣获湖北省名优茶评比特等奖,九五年获中国十大农产品最高奖——农业博览会金奖,更于98年被评为国际名茶,以色翠形美,香高味浓,叶嫩汤绿,受到各级领导、专家及消费者的好评。
34、武当针井
武当针井:因武当山磨针井 “铁棒磨成绣花针”故事而得名。此茶外形似针,汤色嫩绿明亮,香气栗香持久。该产品1991年被定为湖北十大名茶、中国国际名茶。
35、武夷岩茶
武夷岩茶为乌龙茶类,产于闽北“秀甲东南”的名山武夷,茶树生长在岩缝之中。武夷岩茶具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是中国乌龙茶中之极品。武夷岩茶属半发酵的青茶,制作方法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最著名的是武夷岩茶(大红袍)和正山小种。
目录
介绍
产地
属性特征
1、属性
2、特征
(1)品种特征
(2)工艺特征
(3)岩韵
相关介绍
1、什么是武夷岩茶?
2、武夷岩茶的分类
3、武夷岩茶品质如何区分
4、不同异杂味的判断及易出现的加工环节
5、武夷岩茶的感观审评简法
6、茶叶培火程度对茶叶口感的影响
相关品种
武夷岩茶 - 制作工艺
冲泡
相关传说
1.大红袍的由来
2.另一传说资料
名茶鉴赏
如何品尝
武夷岩茶-功效
介绍
武夷岩茶产于闽北“秀甲东南”的名山武夷,茶树生长在岩缝之中。武夷岩茶具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是中国乌龙茶中之极品。武夷岩茶属半发酵茶,制作方法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其主要品种有“大红袍”、“白鸡冠”、“水仙”、“乌龙”、“肉桂”等。
武夷岩茶品质独特,它未经窨花,茶汤却有浓郁的鲜花香,饮时甘馨可口 ,回味无究。18世纪传入欧洲后,倍受当地群众的喜爱,曾有“百病之药”美誉。
乌龙茶中的明珠。“武夷岩茶”是产于闽北武夷山市(原祟安县)武夷山岩上乌龙茶类的总称。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唐代民间就已将其作为馈赠佳品。宋、元时期已被列为贡品。元代还在武夷山设立了“焙局”、“御茶园”。清康熙年间,开始远销西欧、北美和南洋诸国。当时,欧洲人曾把它作为中国茶叶的总称。武夷岩茶条形壮结、匀整,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茶汤呈深橙黄色,清澈艳丽;叶底软亮,叶缘朱红,叶心淡绿带黄;兼有红茶的甘醇、绿茶的清香;茶性和而不寒,久藏不坏,香久益清,味久益醇。泡饮时常用小壶小杯,因其香味浓郁,冲泡五六次后余韵犹存。主要品种有武夷水仙、武夷奇种、大红袍等,多随茶树产地、生态、形状或色香味特征取名。“大红袍”最为名贵。传说明代有一上京赴考的举人路过武夷山时突然得病,腹痛难忍,巧遇一和尚取所藏名茶泡与他喝,病痛即止。他考中状元之后,前来致谢和尚,问及茶叶出处,得知后脱下大红袍绕茶丛三圈,将其披在茶树上,故得‘大红袍“之名。武夷岩茶是我国东南沿海省、地人民以及东南亚各地侨胞最爱饮用的茶叶品种,是有名的“侨销茶”。
◎ 武夷岩茶产于武夷山,茶树生长在岩缝中。具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是乌龙茶中之极品。武夷岩茶可分为岩茶与洲茶。在山者为岩茶,是上品;在麓者为洲茶,次之。新茶不宜多喝。
◎ 品种包括大红袍、肉桂、吕仙茶、洞宾茶、水仙、武夷奇种、白鸡冠、乌龙等,多随茶树产地、生态、形状或色香味特征取名。其中以“大红袍”最为名贵。大红袍是无性繁育,亲本的优点能遗传而不变异。
◎ 武夷岩茶属“叶红镶边”半发酵茶,特点甘、清、香,色泽绿褐鲜润,茶汤呈深橙黄色,茶性和而不寒,冲泡五六次后余韵犹存,最适宜泡工夫茶。18世纪传入欧洲后,曾有“病之药”誉。流传每当采茶之时,要焚香祭天,让猴子穿上红色坎肩,爬绝壁采摘茶叶,广东话把这种猴采茶称为“马骝摵”。
产地
武夷岩茶产于福建省北部的武夷山地区。武夷山坐落在福建武夷山脉北段东南麓,面积70平方公里,有“奇秀甲于东南”之誉。群峰相连,峡谷纵横,九曲溪萦回其间,气候温和,冬暖夏凉,雨量充沛。年降雨量2000毫米左右。地质属于典型的丹霞地貌,多悬崖绝壁,茶农利用岩凹、石隙、石缝,沿边砌筑石岸种茶,有“盆栽式”茶园之称。形成了“岩岩有茶,非岩不茶”之说,岩茶因而得名。根据生长条件不同有正岩、半岩、洲茶之分。正岩品质最著名。产于海拔高的慧苑坑、牛栏坑、大坑口和流香涧、悟源涧等地,称“三坑两涧”品质香高味醇。半岩茶又称小岩茶。产于三大坑以下海拔低的青狮岩、碧石岩、马头岩、狮子口以及九曲溪一带,略逊于正岩。而崇溪、黄柏溪,靠武夷岩两岸在砂土茶园中所产的茶叶,为洲茶。
属性特征
1、属性
武夷岩茶属青茶类(俗称乌龙茶类)、半发酵茶类。 品质特征:武夷岩茶是乌龙茶的始祖,发源于明末清初,在特殊的小气候条件和适宜的品种前提下用一种特殊工艺形成的茶类。鲜叶要求新梢生长均臻完熟,俗称开面采,杀青经过酶性氧化杀青后以经非酶性氧化,而形成半发酵的茶类。外形弯条型,色泽乌褐或带墨绿、或带沙绿、或带青褐、或带宝色。条索紧结、或细紧或壮结,汤色橙黄至金黄、清澈明亮。香气带花、果香型,瑞则浓长、清则幽远,或似水蜜桃香、兰花香、桂花香、乳香等等。滋味醇厚滑润甘爽,带特有的“岩韵”。叶底软亮、呈绿叶红镶边、或叶缘红点泛现。不同的茶树品种还带有不同的品种特征。优质武夷岩茶着重“岩韵”亦就是岩茶品具“岩骨花香”之胜中所指的“岩骨”通俗称“岩石味”是一种味感特别醇而厚,而能长留舌本(口腔)回味持久深长的感觉。又称茶底硬亦是茶树立地条件好,一般都生长在砾质沙壤的茶园中更为突出。岩骨花香中的“花香”并不是像花茶一样,以其加花窨制而成的香,而是茶青在武夷岩茶特有的加工工艺中自然形成的花香,品种不同有各种特有的品种香,但香气要求锐则浓长、清则幽远、馥郁具幽兰之胜。
2、特征
岩茶的共性特点:含上述“属性”中的特点,兼有红茶和绿茶的优点,且性温健胃,具“岩骨花香”之特征。
(1)品种特征
某一品种不论种在何山场、只要按乌龙茶工艺加工到位后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撇开山场因数,品种特征明显的岩茶,其加工工艺一定达中等以上,(若按绿茶工艺加工则体现不出品种特征)因此,低档岩茶品种特征较弱。品种特征应是共性的、其他品种所没有的特征。如肉桂的“桂皮香”、“辛辣味”。而“桂圆香”则不是品种特征(是工艺特征、轻微烟味)。品种特征要*实践来总结,有些特征只可意会、不好描述,如大家熟悉的水仙特征。
(2)工艺特征
因加工工艺不同、或某加工环节处理失误而形成的特征。如酵味(发酵过度、类似红茶的味道)、渥味(揉捻后未及时烘干、毛火走水焙的时间过长造成)、烟味、青味(做青发酵不足、杀青不足)、酸馊味、高火味、过火味、焦味(有炒焦味和焙焦味)等等。某些消费者常把渥味、烟味、酸馊味等当作“韵味”。
(3)岩韵
是指乌龙茶优良品种、生长在武夷山丹霞地貌内、经武夷岩茶传统栽培制作工艺加工而形成的茶叶香气和滋味。
以上定义说明:“岩韵”是武夷岩茶独有的特征;“岩韵”的有无取决于茶树生长环境;“岩韵”的强弱还受到茶树品种、栽培管理和制作工艺的影响。 同等条件下:不同的茶树品种,岩韵强弱不同;非岩茶制作工艺加工则体现不出岩韵;精制焙火是提升岩韵的重要工序。
形成岩茶独有风格及特征多样化的因素主要有三:
(1)独特的生态环境。(2)丰富的优良品种资源。(3)传统的栽培制作工艺。
以上定义说明: “岩韵”是武夷岩茶独有的特征;“岩韵”的有无取决于茶树生长环境;“岩韵”的强弱还受到茶树品种、栽培管理和制作工艺的影响。岩韵是武夷岩茶的环境特征(特定的地域特征),应区别于茶叶的品种特征和工艺特征。也就是说,不要把工艺特征和品种特征当作岩韵特征。
岩韵(特征)的体现和感觉描述:滋味有特别的醇厚感、人说“水中有骨感”就这意思;饮后回甘快、余味长;喉韵明显;香气不论高低都持久浓厚、冷闻还幽香明显;茶叶耐泡、一般可泡7-10水以上;品质稳定(茶叶耐储藏)。
高明的茶师把武夷岩茶的“岩韵”归纳总结为“活、甘、清、香”四个字。 香。武夷茶的香包括真香、兰香、清香、纯香、表里如一,曰纯香;不生不熟,曰清香;火候停均,曰兰香;雨前神具,曰真香,这四种香绝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得茶香清纯辛锐,幽雅文气香高持久。清。指的是汤色清澈艳亮,茶味清纯顺口,回甘清甜持久,茶香清纯无杂,没有任何异味。香而不清是武夷岩茶种的凡品。甘。指茶汤鲜醇可口、滋味醇厚,回味甘夷。香而不甘的茶为“苦茗”。 活。指的是品饮武夷岩茶时特有的心灵感受,这种感受在“啜英咀华”时须从“舌本辩之”,并注意“厚韵”、“嘴底”、“杯底留香”等。
“一般的岩茶都可体现“香”;等而上之才体现“清”;再上之才表现出“甘”;最佳者才表现为“活”;后者都包含有前者的特征,有前者的特征就未必能体现后者的特征。所以真正好的武夷岩茶应该是以“活”为上。
正因为武夷岩茶具有”活、甘、清、香”,妙不可言的“岩韵”,所以蜚声四海,誉满九州,令古往今来的茶人爱的如醉如痴。[2]
相关介绍
1、什么是武夷岩茶?
依据地理保护标志管理相关规定:武夷岩茶是指在武夷山行政区域内种植的适于的茶树品种(品系)。以特定工艺加工生产的茶叶称为武夷岩茶。
种植范围:一定要在武夷山市行政区域范围内。不能是周边或其他地区。
采摘时间:一般在每年的4月底到5月中旬。采摘武夷春茶一般在谷雨后立夏之前,夏茶采于夏季前,秋茶采于立秋以后。 武夷岩茶的香气别具一格,胜似兰花而深沉持久。滋味浓厚清活,生津回甘,浓饮且不见苦涩。色泽青褐润亮呈“宝光”。
采摘标准:中偏大开面时采摘。一般指三叶一蕊。
生产工艺:以传统的乌龙茶工艺进行加工。不包揉。成品呈条索形,不得有其他任何添加成份。
2、武夷岩茶的分类
依据武夷岩茶国家标准(GB/18745—2006)武夷岩茶的分类如下:
大红袍系列:说法不定。可参看《我说大红袍》贴。
肉桂系例:武夷山传统茶叶品种。
水仙系列:武夷山传统茶叶品种。
名枞:典型的有四大名枞(白鸡冠 水金龟 铁罗汉 半天妖)。
奇种:武夷山野生茶叶树种。
3、武夷岩茶品质如何区分
武夷岩茶注重:活 、甘、清、香的特点。以茶水的厚醇度决定主要的品质高低。武夷岩茶的优质茶应具备:无明显苦涩,有质感(口中茶水感觉粘有稠度),润滑,回甘显,回味足(即岩韵,初学者不易把握)。以茶香为品种特征鉴定的第二因素:熟香型(足焙火)的茶以果香及奶油香为上,清香型(轻焙火)的茶以花香及蜜桃香为上。茶叶的叶底作为茶叶品质的参考。 有异杂味的茶为下品。茶水无质感,淡薄的茶为下品。苦涩味的轻重对岩茶品质的高低起决定性作用。
4、不同异杂味的判断及易出现的加工环节
烟味:易判定,主要出现在焙茶环节出现走烟现像。如:焙笼焙茶里茶未掉入汤火中。
青味:非清香。指茶叶中的青草味。主要是因为发酵不到位产生。
馊味:类似于变质饭菜的味道。产生原因:茶青在运输过程中受热。也称夏秋味,是夏秋茶所具备的一种特征,也是辨认夏秋茶的标准。
焦味:类似于炒豆子的味道。主要是杀青过程中,茶叶炒焦而产生。
反青味:茶叶保存过程中受潮产生。
水味:白开水的味道。通称水气,指茶叶焙火未到位,水份存在于茶叶之中而产生。初学者不易判定。
5、武夷岩茶的感观审评简法
使用110CL小审评杯,取茶样五克,冲入沸水,一水座杯约三分钟。在过程中感受盖香的变化及香气的表现。(以异杂味为劣。花果香为优)三分钟后出水。此法易于区分茶叶是否存在异杂味。可根据茶水的苦涩程度判定茶质的好坏。低档的茶叶苦涩感极强。二水三水均座杯约三分钟,感受盖香与一水时的变化,以香气低为劣,以香气持久为优。出水,对比茶水的浓淡及茶水的厚醇度。以口感变化的差异为品质鉴定的标准。以茶水浓淡变化判定茶叶品质的优劣。
通过此方鉴定可得出以下结论:
香气:以幽香持久为上,以香气变弱且快为下,异杂味为劣(此方极易判定茶叶中)。
茶汤:以浓度变化小为上,以浓度变化大为劣。
口感:以苦涩度的强弱区分茶叶品质。
回甘:三水回韵的变化程度感受茶叶的品质。
6、茶叶培火程度对茶叶口感的影响
武夷岩茶的培火程度的高低对茶叶香气及茶水醇度及岩韵表现具体如下:
轻火岩茶:香气高以花香为上,以茶水中类盖香为上,岩韵表现较弱,初品岩茶者宜选。
中火岩茶:香气幽以花香为显,茶水较醇久厚,岩韵表现适中。初品及茶客较喜之。
高火(足火)岩茶:开泡火香冲。茶质香气含蓄以果香为上,茶水醇厚,岩韵表现强。对岩茶有一定喜好者最爱。
仅对单号茶叶纵向对比。一种茶叶在轻,中。足火对比。
相关品种
历代对岩茶的分类严格,品种花色数以百计,茶名繁杂最为突出。其中最著名的有大红袍、白鸡冠、铁罗汉、水金龟等,还有普通名枞如瓜子金、金钥匙、半天夭等。武夷岩茶驰名世界,跟武夷名枞分不开。武夷岩茶分武夷极品若干号,水仙、奇种各分特级到四级,另加粗茶、细康、茶梗。
36、婺源 绿茶
目录
简介
历史:
品种:
特点:
工艺:
婺绿辉煌:
婺源茶道:
简介
名称:婺源绿茶(简称“婺绿”)产地:中国江西婺源。
成因:婺源县地处赣东北山区,为怀玉山脉和黄山山脉环抱,地势高峻,峰峦耸立,山青 水秀,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终年云雾缭绕,最适宜栽培茶树。这里“绿丛遍山野,户户有香茶”,是中国著名的绿茶产区。
历史:
婺源绿茶历史悠久,唐代著名茶叶专家陆羽在《茶经》中就有“歙州茶生于婺源山谷”的记载。《宋史·食货》婺源的谢源茶列为全国六种名茶“绝品”之一。明清时代,曾列为向朝廷进献的“贡茶”。明朝时,婺源县每年进贡的茶叶2500公斤左右。“婺源绿茶”从十八世纪开始就已进入国际场,乾隆年间,外销到英国;咸丰年间,婺源“俞德昌”、“俞德和”、“胡德馨”、“金隆泰”四家茶号,共制绿茶数千箱运往香港销售,获利极丰。“俞德盛”茶号所制“新六香”绿茶还远销西欧。光绪年间,茶商俞杰然建“祥馨实业花园”,种植珠兰,茉莉数千盆,为窨制花茶用。
我国绿茶销往世界,婺源做了无名英雄。在所有销往世界的婺源绿茶名称中均填写为“中国绿茶”。
品种:
婺源茶叶,品种繁多,质量上乘。著名品种有“上海州”、“大叶种”、“小叶种”、“圆叶种”、“长叶种”等等。
特点:
叶质柔软,持嫩性好,芽肥叶厚,有效成分高,宜制优质绿茶。选用“上海州”良种茶叶为原料,精心制作而成的“茗眉”茶,香气清高持久,有兰花之香,滋味醇 厚鲜爽,汤色碧绿澄明,芽叶柔嫩黄绿,条索紧细纤秀,锋毫显露,色泽翠绿光润。
工艺:
婺源绿茶是以清明后采摘的一芽二叶为原料,经过杀青,造型揉捻,分段干燥,分筛梗,风选,拼配等工序精制而成。
婺绿辉煌:
大畈灵山茶:明嘉靖年间,县人汪宏(时任吏部尚书)以本县大畈灵山茶进贡皇帝,获得皇帝钦赐的“金竹峰”金字匾额。
济溪上坦源茶:明嘉靖年间,县人游应乾(时任户部右侍郎),以本县济溪上坦源茶进贡皇帝,获得皇帝钦赐的银牌。
“祥馨永”珠兰窨花茶:清宣统二年(1910年),思口龙腾村俞杰然创办的“祥馨永”茶厂精制的珠兰窨花茶,被选为展品,参加清廷农工商部在南京举办的劝业会上展出,获金奖。
“汪晋和”绿茶:清宣统二年(1910年),晓起人汪晋和办的茶号精制的绿茶,参加清廷农工商部在南京举办的劝业会上展出,获一等奖。民国四年(1915年),该茶又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庆祝巴拿马运河开航太平洋万国博览 会”上展出,获二等奖。
“协和昌”珠兰精茶:民国四年(1915年),思口龙腾村俞祥馨办的“协和昌”茶庄产制的珠兰精茶,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展出,获一等奖。
“益芳”绿茶:民国四年(1915年),裔官村汪益源办的“益芳”茶庄产制的绿茶,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展出,获一等奖。
“鼎盛隆”绿茶:民国四年(1915年),延村金氏办的“鼎盛隆”茶庄精制的绿茶,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展出,获一等 奖。
茗眉:1959年9月,婺源茶厂特制的“茗眉”茶在全国农业展览会上展出,获国务院颁发的奖旗。商业部评其为“世界茶叶珍品”;苏联专家评其为“最优级的绿茶”。198年,在全国名茶评比会上被评定为全国30种名茶之一。1986年,获商业部“名茶”称号。
奇峰:1959年9月,婺源茶厂特制的“茗眉”茶在全国农业展览会上展出,获国务院颁发的奖旗。
特珍特级:1985年,婺源茶厂精制的“特珍特级”绿茶,获国家“优质产品”银质奖。
特珍一级:1985年,婺源茶厂精制的“特珍一级”绿茶,获国家“优质产品”银质奖。
雨茶一级:1985年,鄣公山茶厂精制的“雨茶一级”绿茶,获国家“优质产品”银质奖。1986年,婺源茶厂精制的“雨茶一级”绿茶,获轻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
贡熙一级:1986年,婺源茶厂精制的“贡熙一级”绿茶,获轻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
珍眉一级:1986年,婺源茶厂精制的“珍眉一级”绿茶,获轻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
灵岩剑峰:1989年,婺源绿茶“灵岩剑峰”,在全国名茶评比中获“国家级名茶”称号。
大鄣山茶:1999年8月,大鄣山茶获99昆明世博会金奖。
婺源茶道:
婺源人会种茶、善制茶、懂饮茶。茶道、茶礼、茶俗就像是条涓涓的小溪,生生不息的汇入中国茶文化的海洋。
茶道,由于主体、地域、文化、条件的不同,历来就是多层次的,呈现出各自不同的审美意识和绰越风 姿,今天,我们献上从民间整理出来的茶道:农家茶、新娘茶、文士茶,愿和大家一道品尝鄣圣的润厚甘爽,欣赏她的叶绿汤清,感悟茶道的思想精神,体味她的高雅情韵。
婺源乡村,家家种茶,人人饮茶。不仅上山采药,下田耕作,要带上茶筒,而且村间道路还设有茶亭。家里待客,常用茶壶泡茶分饮。茶重内质,情贵真诚,乡土气息,纯朴亲切。
清宫茶
首先准备茶具,投茶之前,先用热水将瓷壶和汤瓯荡洗一遍。再冲泡注水,这种泡法叫“壶泡法”,就是将茶泡在壶里,然后再分饮。茶泡好后,一般要等三分钟,这样茶的香气和汁味才能充分溢 出。
农家茶
婺源乡村,家家种茶,人人饮茶。不仅上山伐木,下田耕作要带上茶筒,而且村间道路还设有茶亭。家里待客,常用壶泡茶分饮。茶重内质,情贵真诚,乡土气息,纯朴亲切。
茶品:婺绿特级茶
水品:溪涧山泉
茶具:青花瓷壶、汤瓯、铜水壶
茶道姑娘头系蜡染头巾,身穿青花小褂,外围绣花围裙,简朴大方、明快素雅,散发出浓郁的乡村气息。
农家茶的茶具是一种青花小碗,婺源叫汤瓯,在乡村,一般用来饮茶,既简朴,又方便。投茶之前,先用热水将瓷壶和汤瓯荡洗一遍。泡茶使用“壶泡法”,就是将茶泡在壶里,然后再分饮。
泡饮所用的茶品是AA级绿色食品——婺绿茶特级。婺绿茶基地平均海拔500—1500米,主峰高达1630米,特定的气候与土壤条件,使婺绿茶具有香高、汤碧、味厚、汁浓的独特品味,深受人们的喜爱。茶泡好后,一般要等三分钟, 这样茶的香气和汁味才能充分溢出。
分茶时,八个汤瓯,依次点洒,均匀布水。然后,又从最后一个开始,倒过来点洒一遍。这样,茶汤才能前后一色,浓淡相宜。人们特此雅称为“韩信点兵”。
新娘茶
婺源人的生活中,无处不体现茶文化现象,新娘茶,作为古俗,可谓代代相袭,流传不衰。当地风俗,新娘在拜堂后的第二天第一件事就是亲手泡制香茶敬献公婆及男家亲眷。
厅堂里红烛闪烁,长辈们依序而坐,新娘在小姑的引导下,莲步轻 移,登堂向四周长辈施礼。新娘采用的茶具是从娘家带来的陪嫁品,献上娘家带来的新人果子,里面有红枣、花生、桂园、瓜子,它预兆新娘早生贵子。
接着煮水泡茶,新娘泡制的是冰糖桂花茶,取其甜蜜富贵之意,赐予亲人吉祥如意的祝福。
新娘敬茶讲究的是规矩,有序重礼。敬的第一杯茶,当然是上方的公婆,按照婺源的民俗,当新娘向公婆敬茶时,公婆要递上“红包”,新娘敬好公婆之后,再按下左、下右,左上左下,右上右下的顺序相继敬茶,如果客人分列而席,那自然也是先左后右,先上后下了,这种重礼之风,婺源民间至今还保存着。
有道是“品饮新娘茶,一生福无涯”。让我们随着新娘敬献的那杯甜甜的香茶,细细的品味那份亲近的情和天然的香。
文士茶
婺源,历史上属新安文化,儒雅风流,书斋庭院,竹坞流星泥炉鄣炭,瓦罐竹勺,茶重形质,水选名泉,追求的是汤清、气清、心清、境雅、器雅、人雅的境界。堪称为中国儒家茶之代表。
茶品:婺绿茗眉,婺绿剑峰
水品:廖公泉、廉泉
茶具:青花梧桐三笔盂、泥壶
茶道姑娘穿着婺源妇女的传统服装——罗裙。裙子是整幅的,二片交叠,前后围系。虽然简朴,但端庄高雅,颇有大家风范。
第一道程序:焚香、点香,一敬茶圣,二表示对宾客的欢迎。
第二道程序:涤器,茶具宜燥洁,因此须用热水将杯盏洗涤干净,方法是:先将杯轻荡三下,再淋盖,最后涮杯托。
第三道程序:置茶,先将锡罐里的茶叶取出放在“茶则”中,然后再用竹勺分别投入杯中。“茶则”,是茶叶的一种量具,古时是末茶煮饮,往往用茶则掌握一定的份量,现在是散茶泡饮,用茶则置茶,则更便于均匀布茶,做到杯杯浓淡一致。
第四道程序:“洗茶”,就是用少量的沸水先浸润一下茶叶,稍顷,将水滗去,主要是为了祛荡寒气,促其张 发。
第五道程序:正式冲泡,冲泡时要做到心神专注,壶高水急,手法细腻,茶汤均匀。茶道姑娘现在表演的冲泡技法叫“凤凰三点头”,壶嘴三上三下,水柱银珠成链,这样不仅使杯中的茶叶上下翻滚,受热均匀,而且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文仕茶所用茶品为:婺绿茗眉,婺绿剑峰。清明之前,茶树新发,嫩芽初展,用它加工而成的茗眉,外形挺秀,白毫披露,香气清高浓郁,回味醇厚甘水,多次被评为全国名茶。
水在茶的泡饮中是十分重要的。茶为水之神,水为茶之体。陆羽在《茶经》中说:“水以山泉为上,江河中,井水为下。”在婺源,当取廖公泉、廉泉之水。此乃唐宋名泉,古人常临泉煮水,品茗谝道。煮水烹汤,在古时更是十分讲究的:火有文武之分,汤有三沸之法,候火辨汤,历来为茶人所乐道。
37、英德红茶
英德红茶是创建于1959年,英德红茶产于广东,它色泽乌润,颗粒均匀结实,香气高锐,茶汤红亮,滋味浓烈,饮后甘美怡神,清心爽口,适合清饮。加上牛奶、白糖后,色、香、味俱佳。英德红茶在港澳和东南亚地区很受欢迎。直接利用云南大叶种鲜叶研制获得成功,1964年工艺基本定型,并通过中央四部(农业部、商业部、外贸部、一机部)鉴定。九十年代初研究开发出品质超卓的“金毫茶”产品,成为红茶之最,被誉为“东方金美人”,令世人瞩目。
目录
概况
产地环境
产品种类
加工技术
工艺特点
产品功效
1.抗衰老
2.抗菌
3.降血脂
4.瘦身减脂
5.防龋齿、清口臭
6.防癌
7.美白及防紫外线作用
8.可改善消化不良情况
概况
英德种茶历史可追溯到距今1200多年前的唐朝。据唐代陆羽所著《茶经•八之出》 (公元764年)载:“岭南生福州、泉州、韶州、象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当时韶州植茶包括英德、曲江等。又据中国茶叶研究所程启坤、庄雪岚两研究员主编的《世界茶业100年》中研究论证;“唐朝、五代韶州的曲江、仁化、英德等县均已产茶”,“明代以前英德便成为当时广东省11个产茶县之一;明代时是广东省70个产茶县之一;鸦片战争后是广东84个产茶县之一。”可见英德植茶和产茶历史悠久。
英德红茶外形颗粒紧结重实,色泽油润,细嫩匀整,金毫显露,香气鲜纯浓郁,花香明显,滋味浓厚甜润,汤色红艳明亮,金圈明显,叶底柔软红亮,特别是加奶后茶汤棕红瑰丽,味浓厚清爽,色香味俱全(佳),较之滇红、祁红别具风格。“英红”成茶内含物丰富英德红茶花色品种齐全,品质特点突出,规格分明。
产地环境
产于广东省英德市,茶区峰峦起伏,江水萦绕,喀斯特地形地貌,构成了洞邃水丰的自然环境。大小茶场即建于地势开阔的丘陵缓坡上。气候属南亚热带季风,年均气温20.7℃;年均降水量1883.9毫米,年相对湿度79%;无霜期长,霜日不足十天;土层深厚肥沃,土壤酸度适宜,PH值4.5~5之间。所栽培的茶树以云南大叶与凤凰水仙两优良群体为基础,选取其一芽二、三叶为原料。
产品种类
英德红茶品质优异,除了具有优越的自然环境外,与选用适制红茶的云南大叶种为主体,搭配凤凰水仙和推广成功高香、优质大叶红茶新品种有关,实现茶园良种化,为“英红”香高味浓的品质奠定优良基础。英德红茶产品分为叶、碎、片、末4个花色,各花色中文包含了不同等级的多个茶号。咖俳碱4.12%、氨基酸1.8%、茶多酚21%、茶黄素0.8~1.2%、茶红素8~12%、水浸出物38.16%,达到国际高级红茶质量水平。
英德红茶花色品种齐全,品质特点突出,规格分明:
叶茶(FOP):条索紧直,匀齐,色泽乌润、芽尖肥壮,金黄色毫尖显露,无梗杂;汤色红亮,香气清高、滋味鲜爽醇厚;叶底嫩匀红亮,抖筛8~9孔,长度1~1.5厘米。
碎茶一号(FBOP):颗粒紧结重实,芽尖金黄显露,色泽油润;汤色红亮,香气高爽持久,花香明显,滋味鲜爽浓醇,叶底嫩匀明亮,圆筛8~10孔。
碎茶2~5号(BOP):颗粒紧结、匀齐,色泽油润,不含毫尖;汤色红浓明亮,香气鲜爽浓郁而持久,滋味浓强鲜爽,富有刺激性,叶底红匀明亮,圆筛12~28孔。
碎茶6号(BP):较细嫩的茎子茶,色泽乌褐尚润;汤色尚明亮,香气纯正,滋味醇和,叶底红匀,圆筛9~12孔。
片茶(F):叶片皱褶,大小匀齐,色泽尚润,汤色红亮,香尚鲜纯,味醇尚浓厚;叶低红匀明亮,圆筛12~28孔之轻身茶。
末茶(D):手感重实呈砂粒状,色泽润,不含粉灰及泥砂;汤色浓红、香气纯正,滋味厚,叶底红匀尚亮,圆筛28~60孔。
金毫茶:外形条索圆紧,金毫满披,色泽金黄润亮;汤色红亮,香气毫香或花香,浓郁持久,滋味浓爽。
甜润;叶底芽叶完整,肥嫩红亮。成为红茶名茶的新花色,填补国内大叶种红茶类高档名茶的空白。
加工技术
英德红茶加工技术精湛,加工全程实现机械化。1959年英德茶场与英德茶叶试验站和英红茶机厂等为主组成攻关工作组,在华南农学院,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等有关单位的协助下,试制出第一批英德红碎茶之后,继续较系统地研究初制加工技术,直至1964年红碎茶初制工艺基本定型。其加工技术为:鲜叶原料必须具有嫩、匀、鲜、净;适时萎凋,萎凋叶含水量在64±1%;大机揉捻打条40~50分钟,短时多次切碎(盘式机三要三筛,各次10~20分钟;适度偏轻发酵;105~115℃温度簿摊一次干燥。)该技术工艺被省内及广西、湖南等红茶区广泛采用,后被称之为“传统法”。一直延续到七十年代中期。
踏入七十年代,英德率先进入红碎茶转子式揉切法研究和生产新的时期。1970年,英德茶科所和英德茶场组成试验小组,最早在红旗茶厂开展研究试验工作。1973年,红碎茶转子式揉切法工艺取得初步成功,接着向省内及滇、湘部分茶厂推荐应用。此后,经多次对揉切机的改进和工艺的完善,以及大生产应用,1978年转子式揉切法工艺基本定型。
工艺特点
实现强烈而快速的揉切作业,增进红碎茶的浓、强、鲜爽度,改善品质风格,并解决机组配套联装生产线流水作业,提高生产效率。该技术工艺的研究功,为中国制茶工艺的改革和红碎茶品质的提高起着良好的推动作用。这一创造性的技术改革,使国内各红茶产区广泛应用。
转子机式制茶法,省工、省电、产量高、质量好。转子机制茶加工技术规程是:鲜叶原料,要求保持嫩匀鲜净,以一芽二叶,一芽三叶初展为主;萎凋叶含水量58~60%,加温萎凋温度不能超过35℃;揉切,先打条提取毫尖茶,筛面茶揉切2~3次,直至茶尾比率在10%以下;发酵适度稍轻;采用110~118℃一次干燥,毛茶含水量控制在4~6%。初制红碎茶通常叫做毛茶,毛茶是长短、轻重、粗细、整碎、梗杂混合总体,通过精制划分花色、提高净度,调整品质,充分发挥毛茶原料的经济价值。精制工艺:采用圆筛分离茶叶的长短;抖筛分离茶叶的粗细曲直,风选分离茶叶重轻和除劣去杂;拣梗和飘筛之后,达到商品茶的的规格要求,拼配调制品质,及时装箱封口,防止受潮,以保持茶叶品质。
产品功效
抗衰老英德红茶所含的抗氧化剂有助于抵抗老化。因为人体新陈代谢的过程,如果过氧化,会产生大量自由基,容易老化,也会使细胞受伤。SOD(超氧化物歧化)是自由基清除剂,能有效清除过剩自由基,阻止自由基对人体的损伤。英德红茶中的儿茶素能显著提高SOD的活性,清除自由基。
抗菌
研究显示,英德红茶中儿茶素对引起人体致病的部分细菌有抑制效果,同时又不致伤害肠内有益菌的繁衍,因此英德红茶具备整肠的功能。
降血脂
科学家做的动物实验表明,茶中的儿茶素能降低血浆中总胆固醇、游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三酸甘油酯之量,同时可以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人体的实验表明有抑制血小板凝集、降低动脉硬化发生率的功效。英德红茶含有黄酮醇类,有抗氧化作用,亦可防止血液凝块及血小板成团,降低心血管疾病。
瘦身减脂
英德红茶含有茶碱及咖啡因,可以经由许多作用活化蛋白质激酶及三酸甘油酯解脂酶,减少脂肪细胞堆积,因此达到减肥功效。
防龋齿、清口臭
英德红茶含有氟,其中儿茶素可以抑制生龋菌作用,减少牙菌斑及牙周炎的发生。茶所含的单宁酸,具有杀菌作用,能阻止食物渣屑繁殖细菌,故可以有效防止口臭。
防癌
英德红茶对某些癌症有抑制作用,但其原理皆限于推论阶段。对防癌症的发生,多喝茶必然是有其正向的鼓励作用。
美白及防紫外线
专家们在动物实验中发现,英德红茶中的儿茶素类物质能抗UV-B所引发之皮肤癌。
可改善消化不良情况
近年的研究报告显示,英德红茶能够帮助改善消化不良的情况,比如由细菌引起的急性腹泻,可喝一点英德红茶减轻病况。
保健
英德红茶的化学成分具有非常的保健作用。其化学成分是由3.5-7.0%的无机物和93~96.5%的有机物组成。茶叶中的无机矿质元素约有27种,包括磷、钾、硫、镁、锰、氟、铝、钙、钠、铁、铜、锌、硒等多种。茶叶中的有机化合物主要有蛋白质、脂质、碳水化合物、氨基酸、生物碱、茶多酚、有机酸、色素、香气成分、维生素、皂苷、甾醇等。
茶叶中含有20-30%的叶蛋白,但能溶于茶汤的只有3.5%左右。茶叶中含有1.5-4%的游离氨基酸,种类达20多种,大多是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茶叶中含有25-30%的碳水化合物,但能溶于茶汤的只有3-4%。茶叶中含有4-5%的脂质,也是人体必需的。
茶叶文化
英德红茶创制以来以其极佳的形、色、香、味博得世界人民的喜爱,至目前远销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英国是世界红茶销售中心,也是红茶消费量最多的国家,世界各国著名红茶纷纷拥入,英德红茶进入英国市场后,很快受到英国人的青睐。据1969年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电文称:从中国驻英国大使馆经济参赞处电文获悉:“英国皇室喜爱英德红茶,1963年英国女皇在盛大宴会上用英德红茶FOP招待贵宾,受到高度的称赞和推崇。“英红”是与“祁红”、“滇红”等并列的中国五大红茶之一,它因外形成条、色泽乌润、内质鲜甘、汤色红艳、香气浓郁、入口醇厚而深受品茶人士赞赏,获奖无数。
据传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就十分爱喝英德红茶。“英红”出名归根到底是因英德茶叶的质地好,又据1996年9月19日,香港《东方日报》以“英德红茶香滑不苦提神醒脑”为题称赞“英国皇室所享用的靓红茶都是中国货,如福建的正山小种和英德红茶。英德红茶原汁香味足而苦涩味薄。懂冲泡之法香味足又滑而不苦涩。有时泡英德红茶便知红茶极品,又香又特别提神醒脑呢。”在另一篇文章中又写道……“英德也是中国几大产茶区之一,英德红茶是英国皇室所认定的靓茶。”该茶已销往德国、英国、美国、波兰、苏丹、澳大利亚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题记英德红茶有感  (作者/晚飞的鸟)
我知道
你曾是英国皇室的贵族
摇曳的红舞裙跳动在每一场宾宴之中
亲泽
点点滴滴的香浓
纵使披上浪漫的一袭白纱
也掩盖不了你独有的芳魂
让原本瑰丽的你
变得更加的风情万种
在每一个细节里
让奶香与茶香
肆掠了我的初吻
这样的天衣无缝
让我有了相遇恨晚的感觉
家人不懂欣赏你的个性
(或是出于太爱你的决心)把最美的你
送出国界
使你名声在外
独留我吟唱相思小曲的无奈
在夜深人静时
品饮着一杯杯寂寞的红
(美丽的红舞裙啊
可知你舞动的不是衣裳
而是一颗滚烫的心)
在我醉倒红颜的一刹那
家人开始反思
错过了你的青春
又怎么可能再让你
一生漂泊
回来吧
把你的舞姿和骄傲
印在国人的脸上
印在每一个英德人的脸上
让你的名字
再放光芒
38、永春佛手茶
永春佛手茶,又名香橼种、雪梨,系乌龙茶中的名贵品种之一,产于福建省永春县。研究证明了永春佛手茶对结肠炎有显著的治疗作用,常饮佛手茶,可减肥,止渴消食,除痰,利水道,明目益思,除火去腻。
目录
名茶简介
品种分类
植物形态
名茶特点
营养功效
采制工艺
审评技术
1.审评方法
2.审评内质
3.审评特点
4.审评标准
历史溯源
产业发展
相关传说
栽培技术
1.园地建设
2.定植技术
3.幼树护理
4.管理技术
5.耕作制度
6.修剪技术
7.施肥技术
名茶简介
永春佛手产于福建省永春县。玉斗镇地处永春县西南部,是永春县的重要产茶区。该镇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达1680mm,年平均气温19.5℃,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7%。山地土壤以红壤为主,PH值在4.5—6.5 之间,有机质含量丰富,特别适合永春佛手茶的生长。
永春佛手茶又名香橼种、雪梨,因其形似佛手、名贵胜金,又称“金佛手”,主产于福建永春县苏坑、玉斗和桂洋等乡镇海拔600米至900米高山处。乃佛手品种茶树梢制成, 是福建乌龙茶中风味独特的名品。
永春佛手茶永春佛手茶,产于著名乌龙茶主产基地——福建省永春县,又名香橼种、雪梨,系乌龙茶中的名贵品种之一。因其叶大如掌、形似香橼柑,始种于佛寺,故称佛手。在民间俗语,“茶佛一味”,盖始于佛手茶。2003年福建省中医学院已研究证明了永春佛手茶对结肠炎有显著的治疗作用;并且还在研究证明永春佛手茶对软化心脑血管,降血压血脂等保健功效。常饮佛手茶,可减肥,止渴消食,除痰,利水道,明目益思,除火去腻。
永春佛手茶外形条索肥壮、卷曲较重实或圆结重实,色泽乌润砂绿或乌绿润,稍带光泽;内质香气浓郁或馥郁幽长,优质品有似雪梨香,上品具有香椽香;滋味醇厚回甘,品种特征显;耐冲泡,汤色橙黄、明亮、清澈;叶底肥厚、软亮、红边显。饮之入口生津,落喉甘润。张天福老先生赞曰:“永春佛手,点滴入口,齿颊留香,色香味俱臻上乘,不愧为茶中名品。”
品种分类
佛手茶树品种有红芽佛手与绿芽佛手两种(以春芽颜色区分),以红芽为佳。鲜叶大的如掌,椭圆形,叶肉肥厚,3月下旬萌芽,4月中旬开采,分四季采摘,春茶占40%。
佛手茶成品特征茶条紧结肥壮,卷曲,色泽砂绿乌润,香浓锐,味甘厚,耐冲泡,汤色橙黄清澈。冲泡时馥郁幽芳,冉冉飘逸,就像屋里摆着几颗佛手、香椽等佳果所散发出来的绵绵幽香沁人心腑。
佛手本是柑桔属中一种清香诱人的名贵佳果, 茶叶以佛手命名,不仅因为它的叶片和佛手柑的叶子极为相似,而且因为制出的干毛茶,冲泡后散出如佛手柑所特有的奇香。永春佛手始于北宋, 相传是安溪县骑虎岩寺一和尚,把茶树的枝条嫁接在佛手柑上,经过精心培植而成。其法传授给永春县狮峰岩寺的师弟, 附近的茶农竞相引种至今。清光绪年间,县城桃东就有峰圃茶庄,在百齿山上开辟成片茶园种植佛手。清康熙贡士李射策在《狮峰茶诗》有赞佛手茶诗句:“品茗未敢云居一,雀舌尝来忽羡仙。”原全国人大副委员会周谷城先生亦为之题赠“永春名茶”条幅。
植物形态
永春佛手茶树属大叶型灌木,因其树势开展,叶形酷似佛手柑,因此得名“佛手”。永春佛手分为红芽佛手与绿芽佛手两种,其中以红芽佛手为佳。茶树树冠高大,鲜叶大如掌,呈椭圆形,尖端较钝,主脉弯曲,叶面扭曲不平,叶肉肥厚,质地柔软,叶色黄绿油光,叶缘锯齿稀疏。
名茶特点
佛手常年不开花、不结果,属典型的无性繁殖茶种,适应性广,抗逆性较强,一芽三叶嫩梢平均重1.5克,为一般适制乌龙茶品种的1.3-2倍,单产高。佛手茶树属灌木型,中芽种,分枝稀疏,枝条细软如蔓,披张到地,叶大,呈椭圆形,大的如掌,多水平着生,叶面扭曲不平,叶肉肥厚,主脉弯曲,叶缘锯齿稀疏,缺刻较不明显,叶色黄绿油光,叶缘略向背。据国内外专家鉴定,佛手茶是乌龙茶中最为古老的茶种,其叶大如掌、形似香橼柑,始种于佛寺,故称佛手。在民间俗语,“茶佛一味”,盖始于佛手茶。佛手品种分为红芽佛手和绿芽佛手两种,红芽佛手树姿较披张,嫩芽紫红色;绿芽佛手树姿稍直立,嫩芽淡绿色。
营养功效
永春佛手产于福建省永春县。全县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600-2100毫米,年平均气温17-21℃,平均相对湿度77%。山地土壤以红壤为主,PH值在4.5-6.5之间,有机质含量丰富,适宜植茶。经检测,佛手茶水中浸出物46%,单宁21%,粗蛋白25%,茶素2.4%,黄酮类物质12mg/g,锌57μg/g,其中锌和黄酮类物质为所有乌龙茶中含量最高。茶叶中的黄酮类物质具有降血压、降血脂、软化血管等功效,锌能促进儿童生长发育和成年人的健康、延缓衰老。2003年福建省中医学院已研究证明了永春佛手茶对结肠炎有显著的治疗作用;并且还在研究证明永春佛手茶对软化心脑血管,降血压血脂等保健功效。常饮佛手茶,可减肥,止渴消食,除痰,利水道,明目益思,除火去腻。
采制工艺
永春佛手全年分四季采制。春茶在4月中旬-5月中旬;夏茶在6月上旬-6月下旬;暑茶在7月上旬-8月下旬;秋茶在9月以后。各季产量占全年产量比重,春茶为40%,夏、暑、秋茶各占20%。制茶原料采摘标准是在新梢展开四至五叶,顶芽形成驻芽时采下二、三叶。一般是午后采摘,傍晚付制。佛手茶的制造与一般乌龙茶相同,不过针对佛手叶面角质层薄,气孔大而分布稀,茶多酚含量高,多酚氧化酶活性较强的特点,在正常温湿条件下晒青宜轻不宜重,摇青时间和摊置厚度不宜过长过厚。发醇适度、香气达到高峰时,即行高温杀青。杀青叶经过揉捻、初烘、初包揉后,针对佛手叶张大的特点,复烘复包揉三次或三次以上,较一般乌龙茶次数为多,使茶条卷结成干(虾干)状。一般优质佛手常在连续晴朗天3-4天后,微有北风,青间温度24℃左右,相对湿度75%左右的条件下制成。
审评技术
审评方法
使用茶具:白色陶瓷有盖的杯(审评杯)90ml、审评碗110ml、评茶盘20×24×5cm、叶底盘、汤匙等。
洗涤加温茶具:用温开水冲洗要冲泡和饮用的茶具。
取茶样看外形(茶时‘的外形与色泽):扦取具代表性永春佛手茶样5—6克于冲泡杯(审评杯)中;察看茶叶的外形是否紧结,色泽是否砂绿油润。外形干看以条索、色泽为主,整碎、净度为辅。
冲泡与审评内质(香气、汤色、滋味、叶底):
以100℃开水冲泡。
先刮沫:以杯盖刮除浮在杯上的茶沫,冲洗干净,再盖上杯盖。
审评内质
第一泡:冲泡后l一1.5分钟后闻杯盖香,看品种香气是否纯正,何种香型,永春佛手品种特征(香椽香等)是否明显;约2分钟时,倒出茶汤于审评碗中,看其汤水是否金黄清澈;汤水是否纯正醇厚回甘,香气是否与杯盖一致,是否有永春佛手的品种特征。
第二泡:以第一泡同样的方法冲泡。2分钟时闻其杯盏香,与前次比较,看香气是否一致,判断香气的强弱程度。3分钟时倒出汤水,看其汤水色泽及汤水的香气、醇厚、回甘程度。
第三泡:与前两次冲泡方法基本一致。3分钟时,闻其杯盖香,与前两次香气比较,判断其香气的强弱纯正程度。4分钟后,倒出汤水,看其色泽,品其汤水的,与前两次比较香气、醇厚回甘情况,以判断耐泡程度。
有需要进一步审评可以同样方法继续冲泡、审评其香气滋味。审评滋味后,先嗅叶底余香,再将茶叶倒入装满清水的白色搪瓷盘中评叶底。
审评特点
嗅香气:冲泡后,用拇指、食指、中指将杯盖竖起移至鼻端,深吸嗅香。香气以其品种的花果香、清香、浓强持久且耐泡为佳;品种香弱的为次;香气粗短、浓香持久且耐泡为佳; 品种香弱的欠佳;如带有烟、焦、霉、水闷气、日晒气、油气等为劣品。嗅香气应热嗅、温嗅、冷嗅相结合。第一泡判别茶叶中的异气味和香型,第二泡判别香气的浓淡、强弱,第三泡判别香气的持久性。
看汤色:嗅香气之后,立即将茶汤倾倒入审评碗中,然后趁热辨别茶汤的颜色、深浅、明暗、浑浊等。永春佛手茶汤色一般要求橙黄或浅金黄,以明亮清澈为上品,暗淡混浊为次品。一般米说,容茶汤也以金黄色为佳,夏茶以橙黄色为好,秋茶以浅橙黄色为好。永春佛手茶汤色以浅金黄色为佳。
尝滋味:看汤色的同时或之后尝滋味。尝滋味要趁热(45.50℃)时最为准确。用茶匙舀取适量茶汤吮入口中,用舌头在口腔内循环打转,边打转边吸气,使舌部味蕾充分感受,作出相心的综合反应。舌头各部位对味觉分工不同,舌尖辨甜味,舌两侧辨咸酸。舌心辨鲜涩,舌根辨苦味,咽喉与鼻腔相通,亦可辨香气。茶汤在口中打转不宜过久,以免舌头失敏感性。审评滋味是品尝茶汤滋味的浓淡、醇厚、鲜涩、甘甜、鲜爽、青臭味、刺激性,辨别茶汤中香味有否异味及茶叶火候等。茶汤入口,有一股芬香,过喉甘滑、醇厚、鲜爽、回甘为上品。第一泡滋味浓度大,先辨别有否杂异味、品种味;第二泡滋味最好,品种特征更明显,对辨别鲜爽度、醇厚度、韵味、回甘有利,是判定级别的依据;第三泡辨别茶叶耐泡性、持久性,以及与第一、二泡的滋味是否基本一致。永眷佛手茶滋味要求“醇厚圆滑无异味,青臭蔷涩非上品,入口生津富活性,落喉甘润韵无穷”。
评叶底:先嗅叶底余香,用右下将审评审杯倒翻,左手持杯盖半盖着杯面,移至鼻端深吸嗅香。然后将茶渣倒入装有清水的叶底盘中,用汤匙翻动叶片鉴别。叶底主要观察:
1、嫩度:叶了的柔软肥厚程度,具弹性还是硬挺:
2、匀整度、断碎牢:
3、叶色;
4、红边红点分布情况,是鲜红色还足褐红色;
5、品种纯度、有无品种混杂。永春佛手茶叶底以肥厚、柔软、明亮、色泽一致、绿叶红边、匀整、纯正者为佳。
审评标准
评分标准:①干看外形:外形10分,色泽10分;②湿看内质:香气35分,滋味35分,叶底10分。茶叶外形的净度和汤色仅供评分参考。一般:审评的评分在80分以上者为优质永春佛手茶。
历史溯源
相传很久以前,闽南骑虎岩寺的一位和尚,天天以茶供佛。有一日,他突发奇想:佛手柑(又称香橼果)是一种清香诱人的名贵佳果,要是茶叶泡出来有“佛手柑”的香味该多好哇!于是他把茶树的枝条嫁接在佛手柑上,经精心培植,终获成功,这位和尚高兴之余,把这种茶取名“佛手”,清康熙年间传授给永春师弟,附近茶农竞相引种得以普及,有文字记载:“僧种茗芽以供佛,嗣而族人效之,群踵而植,弥谷被岗,一望皆是”。佛手茶因此而得名。永春县山清水秀,朝雾夕岚,泉甘土赤,所生产的佛手茶质量历来为本类茶叶之极品,为别于其他地区的佛手茶,故称“永春佛手”。
产业发展
永春佛手是中国名、优、特茶树品种,1985年,永春县被中国国家茶叶发展基金会定为佛手茶出口产品生产基地。目前,永春佛手茶的栽培面积4.2万多亩,占全县茶园总面积的38.6%,年产量3500多吨,占全县总产量的47.2%。永春佛手茶品质优异,独具保健功效,深受专家赞赏和消费者青睐,成为名贵茶饮。
自1985年荣获部优产品以来,在全国、全省各种重大茶叶品评活动中屡获桂冠,曾获得了第三届中国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福建省名茶、第二届中国国际茶博览交易会国际名茶金奖、中国新品名茶博览会茶王赛金奖茶王、世界茶文化交流协会五星茶王、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中国精品名茶金奖、中国(福建)国际茶博览会茶王。近年来,永春县重视抓好永春佛手的产业化、标准化生产,与福建农林大学、福建中医学院、华中农业大学等高校建立了“产学研、农科贸的协作关系,建设了一批无公害生产基地,先后有玉斗八一茶场、海堤生态科技园、莉芳茶厂、横口乡金山寨茶场、东关北硿茶场等11家茶叶生产企业获得有机茶、绿色食品和无公害标志使用权,涌现了松鹤牌、莉芳牌、永鹏牌、万品春、玉佛山、津源春、宝猫牌等10多个知名茶叶品牌,产品畅销国内外茶叶市场。
2006年11月,永春佛手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永春县组织起草的永春佛手国家标准草案已在2007年6月1日通过了国家专家组的审定,该标准申报作为永春佛手的国家标准。这将成为永春佛手将来的产业化、标准化生产新的里程碑,为永春佛手成为中国茶叶的知名品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关传说
凤山公(名一瑶,字以熔,生于明朝嘉靖辛酉年,卒于崇祯丙子年),居住在望仙山麓,永春县玉斗镇凤溪村中。他一生精研百草,治病救人。有一次,他到望仙山中采集青草药,在小溪边发现一棵树型婆娑,叶大如掌,似茶非茶的植物,采下叶子一闻,芬香沁入心脾,在嘴里一嚼,顿感清香爽口,韵味悠长,精神陡长。凤山公觉得这是一味良药,就把它采集回家。乡人凡有病痛,用过这味药后,百病立除,非常神验,人们称之为瑞草。凤山公把这味药的枝条剪下,栽到百草园中,居然成活,成为治病救人的主药。
有一次县令的母亲腹泻不止,不知请过多少医生用过多少药,就是不见效。看见老夫人病情一天比一天沉重,身如槁木,骨瘦如柴,生还无望,县令非常着急,就出悬赏榜文,寻求神医良药。只要医好老夫人的病,就赏银千两。有人告诉县令,听说玉斗以熔先生医术精湛,近得一味良药,能药到病除,不妨请以熔先生前来就诊治病,或许有效。县令听说,喜出望外,马上派人用轿子把凤山公抬到县衙给他的母亲看病。凤山公把脉诊断后说:老夫人是吃食不慎,导致胃肠损伤,加上年老气虚才会病入膏肓。如不用良药医治,恐怕性命难保。县令马上请凤山公行医用药,凤山公就以新发现的这味药为主药配方给老夫人治病。老夫人用药后,腹泻立止,县令非常高兴,问凤山公用什么神药,能使老夫人药到病除。凤山公拿出这味药介绍了发现这味药的经过,当地人称之为瑞草。县令拿着这味药仔细端详,觉得这味药叶大如掌,芬香扑鼻,宛如佛手,能让人妙手回春。因此,他就说,以后就叫这味药为”佛手“吧。从此以后,这味药就叫佛手,县令要赏给凤山公千两银子,凤山公坚辞不受。
从那以后,不但凤山公种植佛手,还教导乡人大量种植佛手,并把这佛手药制成干品,当茶饮用。饮用这种汤药不但能解除病痛,预防肠胃病,而且能清凉解暑,延年益寿,慢慢的,人们称这种药叫”佛手茶“。这就是佛手茶的来历。此后,外乡人纷纷到玉斗求取佛手茶种,玉斗人也慷慨赠与,佛手茶也就逐步传播开来。
栽培技术
园地建设
园地建设十分强调水土保持及水利设施的建设。从本地茶叶生产的实际情况出发,茶园建设主要是集中连片,建园方式以水平梯层茶园为主。水平梯层注重建设等高线的修梯原则,畦面要平衡,防止水土冲刷,一般随弯随势,采取表土回沟,心土筑岸,将心土挖出外沿筑岸,岸高20cm左右,畦面向内稍倾斜以利于保水、保土、保肥,畦面宽度视坡度而定,一般在1.5—2.5m左右,质量较高的深垦60cm。
定植技术
茶园的建设应在重视生态平衡,不破坏自然资源,水土保持,从本地的茶叶生产的实际情况出发,集中建设好茶叶生产基地,使其适当集中连片,便于管理,降低成本,增加效益,更有利于集中设厂加工,提高茶叶质量。茶叶的建设还应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并逐步实现茶树良种化、茶区园林化,茶园水利化,栽培科学化。
1、茶树良种化:结合当地实际生产茶类,生态条件等确定纯正不受污染的品种,健壮的高产、优质、抗病虫害的佛手茶苗进行栽培。
2、茶区园林化:要因地制宜,全面规划,要以治理水土为中心实行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实现园林区域化,专业化。
3、茶园水利化:建园应不过量破坏植被,有利于保持水土,要广辟水源,建好茶园排灌设施,水源应符合部颁标准,不受污染并做到旱季能灌,涝季能排。
4、栽培科学化:要求合理密植,重施有机肥(农家肥为主),辅以化肥(复合肥、尿素等),正确运用采剪技术,掌握病虫害发生规律,加强检疫和预测预报,采用植保方针“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措施。
(1)气候条件:佛手茶树对气候条件的要求是,喜欢温暖湿润地段,年平均气温在13℃以上,活动积温在3500℃以上的地域大气湿度以80%左右最好,不低于60%,年降水在1000mm以上。
(2)土壤条件:佛手茶树喜欢酸性土壤,PH值4.0—6.5之间,玉斗镇境内均属红壤微酸性土壤,非常适合佛手茶的种植,但土壤中游离酸钙超过1.5%时,对茶树生长就不利,还有通气、蓄水、保肥、保温等方面均应注意对佛手茶树的影响。
(3)地理条件:茶园宜选择在海拔450—750m之间,坡度25°以下的山坡或丘陵地方,以10—20°坡地最为理想,坡向选择座北向南方向较为理想,做到“山顶造林,山腰种茶、山下种粮”的综合开发。
(4)梯级茶园的建设:注重建设等高线的修梯原则,畦面要平衡,防止水土冲刷,一般随弯随势,尽量取直便于管理打好基础,宜采取表土回沟,心土筑岸,将心土挖出外沿筑岸,岸高20cm左右,畦面向内稍倾斜以利于保水、保土、保肥,畦面宽度视坡度而定,一般在1.5—2.5m左右,采取单行或双行定植,1.5m宽畦面宜定植单行,2m宽畦面宜种植双行,以提高早封行,早投产,株距单行采取0.30—0.35m,双行采取0.3—0.4m株行距为宜(三角形排列错开定植)。
(5)茶园畦面心土筑岸,表土回沟时,沟宽与沟深度要适合茶树的根群发育,宜拉沟宽0.4m左右,深0.5m左右,以表土杂草回沟,并每亩施以有机肥料(农家肥)30—40担,石灰粉50斤,钙镁磷100斤作基肥混和土壤后待种植,选择在立春—雨水季节进行定植,佛手株高选择15—20cm健壮无病虫害苗木定植,定植后做好稻草等覆盖,以利提高成活率。
幼树护理
佛手茶苗木的主要繁育方式是扦插苗或压条苗。苗木移栽定植时期一般选择在秋季,因此时茶树地上部分休眠,根系恰逢一个生长高峰,移栽后有利于根系的生长,而且其茶苗萌发生长也较之于明年春季移栽的为早。采取单行条栽,行距约为150—160cm,穴距25—33cm,每穴定植2—3株,每亩2500—6000株。种植时应施足基肥,一般亩施有机肥2500—5000公斤,磷肥25—50公斤。 水分管理是幼龄茶树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栽植后当年夏季抗旱是保证成活率的一个关键时期,对此,除种植时注意适当深栽,以吸收土壤深层水分外,可于夏季来临前铺草覆盖茶园地面,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并调节土温。一般可采用农作物、秸秆、杂草等铺盖,每亩用量约为1500—3000公斤。
管理技术
1、佛手茶园的管理,对幼龄茶园的耕除管理不同于多年老年茶园,要注意不能耕除太深,次数要比较少,耕锄要结合间作绿肥的播种和撒施肥料同时进行,耕锄的深度1—2年内宜进行浅耕,耕深8—10cm左右,年耕锄2—3次,随着茶园的苗木长势,耕锄深度不断耕深至15—20cm,深耕时距植株15cm以外进行,并注意少伤着根部,同时注意天气变化,长期干旱天气不能耕锄,防止水份散发,提倡草生栽培,刈草铺园,增加腐殖肥料,以利于疏松土壤。
2、肥水管理:选用腐蚀的厩肥、堆肥、绿肥、饼肥等,提倡年施一次有机肥料,以农家肥为主,以提高幼龄茶树的长势,从而提高茶树抗病虫害的能力,增强叶绿素,叶片肥厚,提高茶叶品质,施用有机肥料不仅能为茶树提供全面的营养,而且肥效期长,可增加或更新土壤要机质,促进微生物繁殖,改善土壤的有化性质和生物活性,辅以化学肥料如复合肥料,尿素等,宜采取薄肥勤施的施肥原则,每2个月撒施一次复合肥料与尿素(比例为2:1搭配),又根据幼龄茶树对磷钾肥需要较多的特点,三要素比例:1—2年生为1:1:1,3—4年生为2:1:1,施肥的数量1—2年生每亩纯氮2—5公斤,2—3年生每亩纯氮5—7公斤,3—4年生亩施纯氮7—10公斤,施肥量还应按亩植株数、长势、土壤及肥管条件而定,随着茶树的增长,施肥量逐年适当加大,一般生产100公斤干茶,要补充纯氮9公斤,磷4公斤,钾2.66公斤,氮、磷、钾的比例为3:2:1。总之施肥原则是:要达到经济合理用肥,充分发挥肥效,一般采取开沟施肥与撒施结合,做到科学施肥,以发挥最大肥效。
3、定型修剪:应采取低位修剪,矮化树冠的原则,扩大采摘面积,适当降低高度,可减少分枝层次,有利于茶树体内水份与养分的运转,又可减少树体每年对光合产物的消耗,从而提高茶树的经济系数,幼龄树的定型修剪,当年度一般在冬季9—10月份进行,离地面高度30cm剪平,第二年5月份春梢硬化后定型修剪高度40—50cm,9—10月份控制在60cm以内,以后视佛手茶树的生长速度,疏枝修剪至80cm内定型树冠,高度一般不超过1m株高。
4、低产茶园改造:针对未老先衰茶树、重采摘、轻管理的茶园等,树龄在15年以上,均应采取深修剪直到台刈、改种(套种)等技术措施,深修剪一般高度掌握在50—60cm,台刈掌握在离地面20—25cm,由于台刈都是从根颈部萌发的枝梢(新梢),所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可以形成整齐的树冠和健壮的树势,在加强肥水管理下,能使茶树迅速增长,对打造好佛手质量,提高档次,创效益,争品牌具有深远意义,实践证明,是切实可行的。对树龄十几年的中年树,宜采取深修剪的办法,重修剪的高度在离地面40—60cm为宜,一般疏剪去茶树1/3—1/2,要求修剪整齐平整,台刈与重修剪的时间掌握在春茶采摘后进行。
5、病虫害防治:本地茶园常见的病虫害是茶尺蠖、假眼小绿叶蝉、茶云纹叶枯病、茶毛虫、黑刺粉虱、茶蚜、茶小卷叶蛾、茶菜枯病等多种病虫害,以假眼小绿叶蝉、蚜虫、粉虱为害最为猖獗,应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在增施农家肥有机质肥的基础上,增强茶树的健壮树冠;提高抗病虫害能力,加强预测预报、掌握好防治适期,防治指标,并严格按照无公害茶园可使用的农药品种及其安全标准执行,降低农残,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天敌数量,以高效低毒等生物药剂为主,把病虫害的损失,控制在最小程度,并以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技术规范,严禁茶园使用除草剂。
耕作制度
根据该地实践经验每年浅耕削草3次,分别在3、6、9月份进行,深度为5—8cm,这样即可消除杂草,又有利于防治病虫害和疏松土壤。秋冬季进行一次深耕,深度为20—30cm,衰老茶园深度可达30—40cm,并结合施用基肥。深耕时距植株15cm以外进行,并注意少伤害根部,同时注意天气变化,长期干旱天气不能耕锄,防止水分散发。
修剪技术
1、幼龄茶树的定型修剪。一般一年进行1—2次定型修剪,分别在2、6月进行,分3—4次完成。当茶树长高30cm,主茎粗达0.3cm以上,并有1—2个分枝时,即可进行第一次修剪,修剪高度以离地15—20cm为度,以后每年定剪一次,第二次定剪可在第一次剪口上提高15—20cm,第三次或第四次则分别在其上一次剪口的基础上提高10cm左右。这样连续通过3—4次定型修剪,把茶树骨架控制在50—60cm,连同主茎形成5—6层分枝,在此基础上结合打顶轻剪,多留少采,进一步培养树冠和采摘面。
2、成龄茶树的修剪。青壮龄茶树每年、隔年或隔2年进行轻修剪1次,一般只修剪绿色嫩梢的一部分或仅达到红梗部分,以后每次在原有修剪面上提高2cm左右,当轻修剪几次,茶树高度过高难以采摘,而且结节枝形成使育芽力下降时,就需要进行一次深修剪。深修剪即剪去结节枝,恢复育芽能力,一般深修剪程度约剪去10—15cm,以剪除该节枝层为度。深修剪后第二年仍进行轻修剪。
3、衰老茶树的修剪。对于未老先衰茶树、重采摘、轻管理的茶园等,树龄在15年以上,均应采取深修剪或台刈。一般在春茶采摘后进行,深修剪高度离地30—50cm,台刈掌握在离地面20—25cm。重修剪或台刈的茶树一般要留采一年。经过一年的留养后,再进行打顶定剪和轻剪等一系列管理技术重建新的树冠。如玉美村康志亮有一衰老茶园采取重剪结合留养方式。春茶前后重剪高度20—30cm,当年春夏茶留养不采,秋后第一次定剪45—50cm。第二年打顶采,春茶后第二次定剪65—70cm。第三年开始留叶采并每年春茶后轻度修剪,剪平树冠表面,使高度控制在75—80cm。
施肥技术
在茶树栽培的综合性农业技术措施中,以施肥效果最为显著,也以施肥与茶叶品质、产量、成本和效益的关系最为密切。永春佛手茶的施肥应注意根据佛手茶的品质特征,茶树各生育期对养分的要求,优化施肥技术,努力做到合理施肥,以达到优质、增产、树旺、低成本、高效益的生产效果。
1、N、P、K三要素合理配合。N肥有利于茶叶中含N物质生成,但过量又会使叶绿素含量增加,并抑制茶多酚、糖类等物质的合成,对香气的形成,滋味的浓鲜爽度和叶色都有影响。而P肥能促进茶多酚和糖分等可溶性物质含量增加。K肥对茶红素、茶黄素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因此N、P、K三要素的合理配施,有利于提高佛手茶的品质,据调查如表1所示分析,N、P、K配比约为2.18: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