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儿u型血管环图片:人體空間醫學簡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01:58:23

前言

人體空間醫學乃由郭志辰老師所始創,是發揚和昇華傳統中醫的一門嶄新醫學理論體系。在探索人體疾病過程中,郭老師發現了人體空間諸多奧秘;從人體不是一個實體中認識到人體存在大量的空間;認識到人體空間能量流通的重要性。

人體空間醫學指出人為一循環體,人體空間能量流通有固定途徑和方向,周而復始,能量川流不息地循環,人就健康。若能量不能及時疏散而形成淤塞,就會影響整體能量流通,而形成疾病。

郭老師提出人體空間能量流動的「公轉」,貫穿、連結了人體的四大空間,調整、淨化、啟動能量運動,帶動人體能量的周流循環;同時以「去掉病名,尋找病因,為能量找出口」的整體觀作指導。透過觀舌作診斷,配合小方、特色理療等方法,改善人體內在空間環境,是以人為本的綠色治療方法。

 

一、人體空間醫學概念

 

何謂「人體空間」

「人體空間」是人體空間醫學中的核心概念,並輔以宇宙空間的思維,以研究人體空間為主體的課題。

如果說大自然是一個大宇宙,人體便可視為一個小宇宙。日、月、星、辰,各種天體,都是在宇宙空間中不斷地運動和變化;植物、動物都是在大自然的空間中繁衍生成。人類亦不例外,人體內部並非實體,而是與大自然一樣,同樣存在大量空間,既包括臟腑與臟腑之間的大空間,也包括細胞與細胞之間的小空間。

 

人體空間能量

人體空間是細胞運動,能量調節的場地。細胞正是組成人體的最小單位,人體的所有組織、器官、臟腑、系統,以至整個身體,都是由不同的細胞或細胞群所組成。人體的細胞大約有二百多種,每種細胞均分佈於特定的部位,執行特定的功能。細胞的基本功能是相同的,即細胞是通過不停地「吞吐」,和進行「消化吸收」的活動,才能促使與外界進行物質、能量的交合變化。

人體空間的能量與傳統中醫提及的「氣」,涵意大致相同,是以水汽的形態存在人體空間。能量無處不在,它是細胞在運動過程中輻射於人體空間的精微物質,構成、維持和影響人體生命的健康狀態。

細胞在擴張和收縮的過程中,將會影響能量在人體空間內的流動狀況。如果細胞擴張過度,物質便會過多地停留在細胞內,無法順利轉化成細胞外的能量;反之,細胞收縮過度,能量就會過多地停留在細胞外,不能轉化為胞內物質。能量的細膩程度是量度人體內部變化的基礎,亦是判斷導致疾病形成的標準。而人體空間能量暢通正是人體健康的必要條件。

 

能量循環不息

世上萬事萬物都是生生不息,時刻在運動中,受周圍環境影響產生著生剋制化的轉變。能量在人體空間內也是無間斷地運動、轉化,既不是靜止不變,亦不是孤立存在,而是隨時隨地都在進行混化、異化和互相撞擊,維持能量的循環。

人體得病的根本原因往往是能量不能及時疏通。只有場地純淨,讓能量均衡地在人體空間內順暢流通,加上細胞運動正常,人體就會健康。相反,能量在人體空間內無法及時疏通,或聚集而形成疾病。

人體內處處皆有不同形式的循環,從最小單位的細胞到整個生命體的運動,皆遵循著循環的規律運動。就是說循環產生運動,運動促進循環。循環的物質基礎是能量的運動和轉化,能量的轉換使物質得以更新。所以解決人體疾病應先從改變能量入手,調整人體空間能量的壓力與濃度,從而改變細胞的運動和功能狀態,令細胞回復原有的功能,人就健康。

 

、人體的四大空間

 

人體的四焦

人體空間醫學提出人體可劃分為四大空間,四大空間亦可稱為人體的四焦:上焦、中焦、下焦與外焦。這種對四大空間的劃分,形成了對人體生理的全新認識,不再從臟腑、經絡、穴位的角度認識人體,而是將實體與空間兩者有機的結合。

「三焦」這名稱最早見於《內經》,傳統中醫也認同上、中、下這三焦各自包含了形狀、大小、性質、功能不同的臟腑區域。然而人體空間醫學指出,外焦(即人體整個背部)是人體能量運動變化的總調節場地,外焦是大空間,外焦暢通是三焦暢通的先決和必要條件。

 

 

四焦的功能

1.上焦

上焦猶如人體內部的天空,是人體最重要的空間之一。上焦宜清亮,不宜混濁。上焦清亮,能量便可流通暢順;上焦混濁,能量濃度便會提高,壓力也會同時增加,這樣不僅導致上焦肺區、心區和頭顱區細胞運動的失調,更會引起鏈鎖反應,影響中下焦能量向上流通,使中下焦臟腑細胞群運動失調。

部位:橫膈膜以上

區域劃分:心、肺和頭部

 

2.中焦

中焦為聯繫上焦與下焦的樞紐,為下焦能量上升的通道。如果中焦能量過高、壓力過大,能量不能順利上升,便可能導致胃病、肝病、糖尿病等。中焦臟腑細胞群相互橫向撞擊,產生消化的動力,也加速了血液的回流,所以傳統中醫有「脾統血」、「肝藏血」的說法,並認為人體的「營氣」來源於中焦。

部位:橫膈膜以下,肚臍以上

區域劃分:肝膽、脾胃

3.下焦

下焦是製造人體能量的工廠,是推動能量運動變化的動力所在。下焦能量如火山爆發,以沖擊和推動中焦的能量。而命門乃是人體能量的根基,下焦能量貫布全身,傳統中醫稱為「衛氣」。

部位:胃下部以下至膀胱

區域劃分:腎、腹腔

4.外焦

外焦是人體最大空間,是四焦中最重要的部位,一切疾病的根源都可從外焦找出端倪。外焦既是人體能量運動變化總樞紐,亦是能量疏散和灌注的主要通道,負責統領其餘三焦,人體各臟腑的能量投射均匯聚於此。

部位:整個背部和腰部的空間

區域劃分:各臟腑在背部的投射區域

 

能量的公轉與自轉

人體空間醫學提出的「公轉」,是指人體內能量循環的路線。人體能量由會陰,通過丹田向上運動,過肚臍膻中百會,然後向後方行經大椎夾脊命門尾閭會陰,再轉向前方上行,循環往復。所謂「自轉」,意即各細胞群所輻射的能量,通過腹背的前後進行運動,是一種橫向水平的運動。

公轉暢通是指暢通人體大空間,以公轉帶動自轉。公轉自轉暢通,人體的大小空間自然暢通,人體就健康。舉例來說,公轉猶如一條高速公路,高速公路塞車時,車將堵在各處。高速公路可比喻為人體通道,堵塞不通的地方,就像人體某部位空間的不流通,因而出現了各種疾病的症狀。解決方法是將前方堵塞的地方先行疏通,如此一來,高速公路便可以暢通無阻。同樣地,各個臟腑的能量疏通了,症狀自然消失,人就恢復健康。

 

三、空間能量詮釋

 

能量運動的規律

人體空間能量是生命活動的根本。能量正常運動,身體就健康,而人體空間便是提供物質能量轉化的場地。人體空間能量的運動、變化會引起細胞、細胞群及臟腑的功能變化。人體空間能量的濃度、壓力大小,直接關係著人體各部位、各細胞群的功能正常運行。

自然界中,大地的能量上升,天空的能量下降。在人體內,空間能量的運動規律與大自然界一樣,會陰區域爲地,其能量上升;肺部區域爲天,其能量下降。

人體空間能量傳遞的途徑有二:一是經絡;二是細胞之間的空間。任何物質都不是絕對的實體,都有一定的空間。能量在空間中運行的方式,是依循著人體公轉和自轉的路徑而運行。

人體空間能量的流動還可視為五臟六腑群體能量的流動,這種群體能量的流動有相互推動的特點。因此,人體空間能量是從壓力大、濃度高的部位,往壓力小、濃度低的部位流向,並在公轉和自轉的路線上運行。

 

細胞運動

人體空間醫學立足於細胞論,講胞內與胞外,講吞吐,講輻射。細胞的「吞」是吸收,是胞外能量轉化爲胞內物質;細胞的「吐」是排出,是胞內物質轉化爲胞外能量。人體能量是細胞在運動過程中,輻射於人體空間而產生的精微物質,它的活動力是強是弱,構成人體生命的健康程度。這種精微物質的濃度和產生的壓力,就是構成細胞的生理反應,也是導致疾病的基本原理。

升、降、出、入是人體能量最基本的運動形式。「升降」是能量的上下運動;「出入」則爲能量在細胞內與細胞外的運動。

 

細胞的消、化、吸、收

「消」是細胞內的物質運動、變化、摩擦。

「化」是當物質在摩擦的過程中由粗變精,從細胞內輻射到細胞外,由物質轉化為能量。

「吸」是細胞的吸收功能,即由細胞外的能量轉運到細胞內。

「收」細胞外的能量進入細胞內,轉化為細胞內物質。

 

四、空間醫學治療原則

 

調節空間水分

人體空間醫學認爲:疾病的根源是一個水字,是人體細胞內外、空間水分盈缺、分佈不均勻引致,是胞內物質和胞外能量相互轉化失調。能量是以水汽的形態存在空間。治病最重要是水的調節,是促使胞內胞外物質與能量相互轉化正常。如果把水調節好,新陳代謝搞好,人就健康。

人是一整體,為使能量動起來,在人體之中製造一個壓力差,疏通多餘的,就是補充不足的,使整體能量均衡流動。治病的原則是尋找病因,拘泥於病名,抓果,只抓因,為瘀塞的能量找出口,致力改善人體的生理功能,把正常的變為正常,才能確保健康。

 

調整空間能量

人體能量流通需應用「不平衡」的手段,才能達到相對平衡的效果。簡單而言,就是調整人體空間能量的壓力,使能量流通暢順,人體自然健康。

將能量從多的部位,調動到能量少的部位,因為能量多的部位壓力必然大;能量少的部位,其壓力必然不足。能量搬家,就是爲調整和均衡壓力和濃度,達到人體能量的動態平衡。

在調整壓力時,是調整人體空間與形體之間的關係,促使能量與能量、能量與形體物質相互撞擊。然後,再由相互撞擊時産生的壓力,推動公轉與自轉的能量流通。

舉例說,當下焦或是下肢能量過多或聚積,必然會造成中上焦部位空間能量的不足。因此,必須將部分多餘的能量調動至不足之處,或是將能量由下向上推動。

 

五、空間醫學應用法門

 

為能量找出口

人體得病的原因,往往不在病變之處,而在病變之處的前方。比方說,中焦疾病,可能跟上焦能量高有關,也可能是因為背部能量過高引起。調整人體公轉,實質就是為高能量尋找疏散口。首先疏通上焦和背部能量的出口,出口找到了,能量就有疏散的通路。同時,下焦可加強向上運動的動力。這樣,一拉一推,高能量自然得到解決。暢通公轉,就是為高能量積聚的部位尋找出口。把握了這一原則,就可以不受病名的約束。

 

調節外焦空間能量

外焦空間是五臟六腑能量運動的總出口,許多疾病都可以通過外焦空間而進行調解。如果疾病伴有背部或者腰部的症狀,比方說,背部沉、緊,或者腰部酸、痛,首先應考慮調整外焦空間能量的濃度與壓力,這才是促進人體能量均衡流通的關鍵。

藉著調節外焦空間能量的壓力,從而調整人體整體的能量運行,並將空間內的能量循環統一於公轉上。於是,空間受阻瘀滯的高能量,在運行中自行參與混化、異化,瘀塞自然得到消散。

例如咳嗽,其病在呼吸系統,其因在外焦,若純粹治肺,則療效有限。又如,乳腺癌、肺癌、食道癌,名稱雖然不同,但病因都在於外焦區域背部能量過高,長時間得不到疏通。所以,調節外焦空間能量,為調治人體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六、診斷及治療方法

 

1、舌診

舌是反映人體全息縮影,舌診是人體空間醫學主要的診斷方法。人體空間醫學認為舌的不同部位與人體不同臟腑細胞群相對應,通過觀舌可知人體全身的狀況。

 

舌區空間的劃分

整個舌圖如同一個倒立的人體,依次為上焦區、中焦區及下焦區。

舌面橫向劃三條線,上焦線、中焦線、下焦線。心尖區與舌根所聯繫的空間,是為外焦,是人體內部能量進行周而復始的公轉路線途徑。

人體空間醫學指出:

舌反映全身的物質與能量盛衰變化;

反映物質能量的流通情況;

反映身體疾病病因的所在;

反映疾病形成的原因;

舌質代表細胞物質,

舌苔代表空間能量。

因此觀察舌質、舌苔和舌象,可以確定人體疾病的部位、性質、並作出相應的診斷和治療。

傳統舌診採用面對面形式,人體空間醫學則善用和結合了現代科技,創出「電腦舌診」。只需使用數碼相機,把舌頭拍攝下來,從而對人體內部的狀況進行準確的判斷,為治療提供依據。就診更方便和得到簡化,足不出戶亦可以就醫。

 

2、小方治病

人體空間醫學簡化了傳統中醫用藥,提出以小方治病為核心的治療方法。所謂「小方」,就是以公英、獨活、當歸、佩蘭、香附、桂枝這六味藥為基礎,並從中選取三、四味,每味的用藥量僅在1克至7克之間。

「小方」的特點是藥味少、藥量小、藥味淡、氣味輕、療效好,價錢亷宜。通過藥物作用於人體空間,推動人體公轉的運行,從而調整人體空間能量的變化,調節人體空間水分的輸佈,調節細胞內外的壓力,促使細胞恢復正常功能。由於藥味淡、氣味輕,在空間走動迅速,能推動公轉暢通,帶動自轉自通,達到恢復人體正常功能目的。

人體空間醫學認為藥物並不是作用在某一臟腑的本體上,而是作用在人體某部位的空間。不同的藥物依其「氣」和「味」的不同,在人體不同的空間區域產生作用。

同時,藥物作用不侷限於歸經。藥性上則講運動,其所行經的空間都會產生影響,因此大大擴闊藥物的應用價值。

 

六味基礎藥對空間能量運動的作用

公英:調動、補充、疏通人體空間的能量,能走遍全身。公英從會陰由下而上運動到任脈末端,行於人體空間,推動能量向上運行,產生能量撞擊,亦可達外焦空間之能量流動,為人體能量運行打開通道,有通天本領。

獨活:調節人體空間精微物質的分佈,在外焦空間引領能量由頭部下行至足。它主要作用是化解外焦空間的能量物質,是化滯的作用,掃平空間的阻礙,讓外焦空間暢通。獨活與公英的配伍是一化一行的作用,能確保周天運行暢通,起到促進公轉作用。

香附:推動上焦,疏通中焦,拉動下焦,起承上啟下的作用,能影響中焦空間的運作。

桂枝:使細胞壁更能收放自如,打開細胞壁之門,讓物質能量容易從細胞進出。

佩蘭:調節人體空間水分的輸佈,消除胞內外多餘水分,便稀者用之。

當歸:調節人體空間水分的輸佈,胞外水分引進胞內,便秘、便乾者用。佩蘭和當歸是空間最好的調水師。

 

3、特色理療

1.能量按摩

能量按摩是應用人體空間醫學理論,與小方治病的原理相同,都是以達到人體公轉暢通為最終目的。小方是淨化人體空間,能量按摩則是為解除能量出口的外在壓力、加速公轉的暢通,因此能量按摩配合小方治病,在相輔相成之下,療效將會更加顯著。

能量按摩不是針對疾病的症狀或疾病的部位,而是在遠離人體病灶部位著手,創造能量流動空間,使能量由內而外運動,恢復人體的自我修復能力。

能量按摩法,以頭足療法及點按膻中為主,亦視患者症狀所需,配合火灸頭、足、右肩胛及尾閭等部位。借助按摩師點按患者的膻中,啟動患者的能量運動,進而自行補充,提升能量運動。

2.火灸療法

人體空間醫學理論指導下的火灸療法,是集傳統中醫火灸與按摩手法於一體的療法,是啟動細胞運動,增強物質與能量轉化的加速器。

火灸療法以藥酒為原料,先把藥酒點燃,然後作用於人體的幾個關鍵部位,包括頭、足、尾閭、右肩胛等治療重點。其原理是通過酒的味與熱力的滲透,最大限度發揮藥的作用,達到啟動細胞的目的,進而調整細胞與能量之間的變化,從而恢復人體健康。

火灸的部位不同,所起的作用亦有不同。火灸頭部,可以疏通頭部空間通道,使頭部清亮,為臟腑能量的疏通打開通道。火灸足部,可增加足部的推動力,使體內的能量由下向上運動。火灸尾閭,既可疏通胸膈以上的通道,又可啟動命門區、會陰區、丹田區的細胞運動,而會陰正是人體的公轉、清升濁降的重要的運動場地。

3.靜養療法

靜養療法與傳統按摩迥然相異,是最具特色的空間療法。按摩師通過點按膻中、晃足等手法,啟動人體內部能量,使之進行自我調整,外靜而內動,回復人體內環境原有的自在與和諧。大量臨床實踐證明,空間按摩對於多種疾病的治療,尤其是對於亞健康狀態的調整有著良好的功效。

 

自我調理-手勢回照法

手勢自我回照能促進能量調節。應用兩手一遠一近,產生不同的壓力,讓能量(濃度)高者向能量(濃度)低者補充、流動,使人體場性和能量達至相對均衡。

近手回照的部位為人體能量高處,所以增加壓力,將能量輸送出去;遠手回照的地方是能量不足之處,所以減輕壓力,以便輸入能量。

舉例:心臟回照法──加強左心房、左心室的血液輸出,增強右心房、右心室的回流。心臟細胞運動失調,會引起不同的心臟病變。回照的手勢只是一種:左手照左心房、左心室,手指尖不能超過乳頭右側,手掌與身體相距10—20公分;右手照右心房、右心室,手掌與身體相距30—40公分。這個手勢可治冠心病、心肌炎、心房纖顫、心肌勞損、肺心病、左心房擴大、心包積液等。經常回照,排出血和回流血都增加,心臟正常機能就會恢復。每天可多照幾次,每次照1—13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