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好领导班子是哪四好:煤炭“一哥”内蒙古的新选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06:27:39

煤炭“一哥”内蒙古的新选择

21世纪经济报道 刘玉海 呼和浩特、鄂尔多斯报道 2011-08-06 01:24:39  评论(2)条 随时随地看新闻核心提示:内蒙古不仅在2009年超越“煤炭霸主”山西坐上中国产煤头把交椅,更是连续8年蝉联各省区GDP增速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草原骏马。

45239万吨!

这是今年上半年内蒙古原煤产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1675万吨,增长34.8%。

2002年以来,正是凭借产煤量的连年高速攀升,内蒙古不仅在2009年超越“煤炭霸主”山西坐上中国产煤头把交椅,更是连续8年蝉联各省区GDP增速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草原骏马。

然而,对于内蒙来说,这样的成绩或许来得有些晚;而放眼未来,在可以预见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内蒙也仍将与煤相伴——尽管人们对这样的发展路径不无争议与忧虑。

1. 煤炭新科状元

“内蒙古的基本区情是:东林西土、南粮北牧、遍地是煤。”内蒙古社科院经济所所长于光军告诉记者。

据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数据,截至目前,内蒙古已查明煤炭资源储量超过7000亿吨,其中,保有储量2981亿吨,居全国第一位。但在近几年坐拥煤炭开采而领跑全国GDP增速以前,对于内蒙古而言,煤炭可谓希望与失望交织。

据于光军介绍,1980年代初,在脱离“全国一盘棋”的计划经济之后,内蒙就将自己的发展希望寄托于牧业和煤炭之上。彼时,中央亦提出了“有水快流、大中小并举”的发展策略,地方煤矿开始大量出现——而央企们此时的兴趣还在东北和山西。

但很快,内蒙人就发现,要想将内蒙的煤运出去并不容易。甚至直到如今,内蒙古的公路网密度也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火车的用车满足率也只有40%——也因此,倒火车皮成为呼市从80年代持续至今、长盛不衰的赚钱行当。为改变煤炭运输不畅的局面,内蒙古在90年代初期实施了“资源转换战略”,将煤炭转换为电力,从空中运输,向北京供电。

比起运输,市场是更大的难题。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煤炭根本不值钱,没人要,要了也没有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前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布和朝鲁对当时煤炭的不值钱印象深刻。

仅仅4年之后,形势陡然转变。2002年,一个时兴的词语——“煤荒”开始频繁见诸报端。紧接着,由“煤荒”又引起了“电荒”,全国多个发电大厂煤炭突然告急,许多城市大面积拉闸限电。于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巨大契机,出现在内蒙古人的眼前。而这个契机,将足以改变内蒙古在整个中国经济版图中的地位。

内蒙古没有让机遇擦肩而过。通过引进央企神华集团,借助于其大规模的机械化开采能力,内蒙古的煤炭产量从2001年的1.06亿吨猛增至2010年的7.82亿吨。2009年,内蒙古超越山西,荣登煤炭产量新科状元。神华集团,也被内蒙古源源不断开出的煤炭送上了中国最大煤企的位置。

2. “一煤独大”

在内蒙古煤炭产量连年高速增长的同时,煤价亦节节攀升,内蒙古的GDP开始进入高速增长期。从2002年至2009年,内蒙古GDP年均增速超过17%,连续8年位居全国第一,GDP总量超过万亿元,排名从2002年的全国倒数跃至第16位,人均GDP排名进入全国前十。在内蒙古,这被官员们概括为“连八进九过万”。

“连八进九过万”的骄人成绩,一度使坐拥“羊”“煤”“土”(稀土)“气”(天然气)而贫困落后多年的内蒙官员,在外人面前真正扬眉吐气起来。在内蒙古政界和理论界,一些官员和学者开始在一些场合用“内蒙古模式”来概括其发展路径。

但与“苏州模式”、“温州模式”、“珠江三角洲模式”不同,“内蒙古模式”的确立所依靠的优势主要是资源优势和后发优势——更直白地说,就是煤炭优势。

在内蒙古,2009年底,对“一煤独大”的质疑开始公开出现。

在这年底内蒙古自治区领导变更之时,意见被集中反映出来:内蒙古过去几年挖了那么多煤、经济增长连年增速第一,但收入没有明显增加。甚至有人认为,内蒙古的煤运出去的越多,内蒙的损失越大——煤价节节走高,但留给地方的资源税却是按量计征,而非按价计征;并且,产煤的央企,主要税收交到北京,把环境成本留在了内蒙古。

“按理说,一个地方经济高速增长,应该会提供很多机会,大家是应该高兴而不是抱怨,但在内蒙越是高速增长抱怨声越大。”内蒙古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赵海东教授说。

因为,煤炭开采这样的资金密集型大项目其实跟老百姓关系不大:大型工矿企业的投资对当地的GDP和财政有明显作用,但对农牧民的增收、特别是劳动报酬的增加很少。

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煤老板——经过数轮关停并转、兼并重组,到2010年底,内蒙古全自治区的煤矿锐减到551处。

“现在我们看到的很多问题、冲突、矛盾都在经济领域,只是你在经济领域跟上没有理顺解决,而它一旦溢出经济领域,就转化成民生问题、转化成政治问题,在少数民族地区就转化成民族问题。”赵海东警告说。

3. 煤炭之外的努力

主政者并非不清楚过度倚重煤炭的后果。早在煤炭产业刚刚井喷的2005年前后,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就提出了改变“一煤独大”、“一能独大”格局,发展非煤产业的战略方向。但在煤炭开采的巨大吸引力面前,转型显得步履沉重。

一个不太为人所知的例子是,2006年,因为火电厂建设过快、过多,程序不规范,内蒙古自治区领导还曾在国务院作检讨,但结果电厂照建不误,形成“一边作检讨,一边赚钱”的有趣现象。

但是,2009年底,内蒙古自治区领导变更,胡春华入主呼和浩特,煤炭政策为之一变。

今年3月15日,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出台新政,开始对煤炭企业进行新一轮兼并重组,要求到2013年底,生产规模在120万吨以下的煤炭生产企业全部退出市场,全区煤炭生产企业缩减到80—100家。新政还要求,新上煤炭生产项目必须同步建设转化项目和高新技术、装备制造等配套项目,煤炭转化项目原煤就地转化率必须达到50%以上。

煤炭收益分配也成为当前内蒙古政府的着力点。在今年6月29日出台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自治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中,这一诉求得到部分满足:资源税改革向内蒙推进,鼓励央企在蒙分支机构本地注册、税收本地化。有人计算,如果按煤炭价格的5%征收资源税,仅此一项,每年将会为内蒙增加50亿财政收入。

与此同时,“多元发展、多极支撑”成为内蒙古“十二五”发展的指导方针。所谓多元发展,即是要摆脱对单一煤炭产业的依赖。继2010年提出发展“非资源性产业”的概念后,今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就非资源性产业发展专门出台文件。

在非资源性产业中,内蒙古的传统优势产业牧业和后起之秀风电是两个颇为重要的变量。

自从风电兴起至今,能否盈利的质疑便不曾停歇。具体到内蒙古的风电,因缺乏外送通道而“窝电”、被迫停机的问题至今不曾解决。

而培育新产业,也同样与煤脱不开干系:在并不具有特殊优势的情况下,为了吸引非资源性产业落户,内蒙古往往需要为所引进企业配置煤炭资源。

从内蒙古二连浩特伸向外蒙古的悬浮式煤炭传输带,也印证了这一点:在中国重化工产业的巨大胃口前,不仅内蒙古难以摆脱煤炭供给者的角色,中国周边所有能源资源富集地都将被吸附到这一产业巨人的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