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和集体的区别:杨福家院士:谈一流大学的启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9 16:07:37
编者按: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宁波诺丁汉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福家教授在深圳中国科学院院士活动基地人员陪同下访问了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并作了精彩报告。谈到世界一流大学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他凭着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阅历,对一些世界著名高等学府的趣闻轶事如数家珍,对一些世界名人的成长历程信手拈来。谈笑间,层层剖析了一流大学应该具备的要素,折射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对我们不无启示。
杨福家教授谈一流大学的启示   大学教育要培养好公民

  美国是一个教育大国,而且也是教育强国,美国现在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超过百分90%。而我们中国现在是教育大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从1978年1.4%增长到现在的23%,大学生总数已经超过2000万,世界第一,但还不是教育强国。

  美国教育的基本理念是培养好的公民。公民培养好了,人才也就有了。美国教育部门口写着“保证教育质量,保证教育公平”。教育是要培养社会的好公民,公民姓公,心中有民,学做真人。我感到今天的大学生学习如何做好公民是非常重要的。一位研究历史的人曾说,中国的五千年文明是很光彩的,很丰富的,但缺少了“公”这个字。我们传统的教育注重的是忠和孝,忠是对皇帝要忠,孝是对父母要孝,结果“公德”这个很大的空间被忽略掉了。

  我的一位朋友在德国曾经拿着相机在马路边拍照对面的建筑,当他把照相机拿起的时候,旁边的司机居然停下来等他照完了再过去。而在中国,人行横道明明是绿灯,过马路时却还是提心吊胆的,因为有些汽车司机不管有多少人在过马路,他还是要冲过去。有人说上海很快就会超过香港,的确凭高楼大厦,有可能很快就会超过,但是教育的素质呢?公民的素质呢?对公德,我们还有很长路要走,现在最重要的是培养公民,培养社会的好公民。这应该成为大学文化内涵的重要内容。

  大学教育要培养做人方式

  耶鲁大学为什么能为国家和世界培养那么多领袖呢?他有一套爱学生的制度,即学习了英国的住宿学院制和导师制。“我们是向英国学习的,吸取了英国精髓的东西。”耶鲁大学校长谦虚地说:“所有后来成为总统的,都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在住宿学院里组织的各种各样社团中担任过领导职位的学生。”社会工作是同样重要的学习和锻炼,是重要的“第二课堂”!总统、领袖式的人物都是从这些组织中培养出来的。大学的精神就是融入在学校浓郁的气氛之中,而这种气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住宿学院正是这种精神存在的载体之一。百年名校最可贵的也就是弥漫在校园里的这种气息。

  耶鲁大学的一个毕业生说,耶鲁大学给予他的不仅是与具体知识相联系的东西,还包括价值观、道德观、做人方式、思考习惯等,这些对他的一生都至关重要。所有这些都不是某个人教给他的,而是存在于耶鲁大学文化的氛围中。“我们的世界应该因你的存在而有所不同,为真理奋斗意味着接受精神文化,精神能丰富人的生活。”这样的一句话谁也没跟耶鲁大学的学生明确说过,可是这种精神却弥漫在校园之中,于是融入了学生的思想深处,奔腾在校友的血液里。

  大学教育的任务是发挥学生的天才

  牛津大学培养了那么多的首相,它有一句话:“导师在学生面前'喷烟’,直到把学生心里的火把点燃。”

  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它既不叫学院,也不叫大学,它叫学校,我们最看不起的名字,他却把它保留下来了,不愿意改,但他也是世界一流的大学。他的校长在北京说过一句话:“学校的任务是发挥学生的天才。”

  哈佛大学校长在350周年校庆时说“哈佛最值得夸耀的,不是获得了多少诺贝尔奖、多少总统,而是使进入哈佛的每一颗金子都发光。”首先,他承认进入哈佛大学的每一个人都是金子,他的任务就是让他们都发光。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的办学思想也都是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励个人的创造精神。

  只要一个人的头脑中的火种被点燃,不管他(她)读大学还是读高职,他(她)都能发光。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高学历不意味着高素质

  我们的家长都希望孩子能成为博士。我们的人事制度也规定,获博士学位的工资待遇高于获硕士学位的。最近一个医生跟我讲,在医院如拿不到博士学位就站不住脚。同样,近来有两位德高望重的医生也说了同样一句话:“很担心有一天会死在学生的手术台上!”(指那些只有博士学位,但无丰富临床经验的外科医生)。然而,在英国的医院,博士所占比例只有百分之十。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是世界一流的医学院,学生在大学毕业后报考该院,每5700名考生,只有一名被录取 (2005年的数据)。在现有的1185名学生中, 有700名学生的目标是做医生(M.D., 即Medical Doctor),485 名学生的目标是从事医学科学研究的博士(Ph.D.,即Philosophic Doctor或 Doctor of Philosophy,统称哲学博士)。两者都是Doctor,但含义不同,目标也不同。前者译为医生,后者译为博士。两者无高低之分,但医生的工资待遇普遍高于博士。一位资深护士的工资高于有博士学位的她的丈夫。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的某附属医院里,有博士学位约10人,不及医生的10 %。在另外一个附属神经精神病医院,有精神病医生183人,心理学家(均有博士学位)122人,但几乎无人既是医生,又是博士。

  美国是高度发达的国家,3688所高等院校中百分之六十却是职业学校、社区学院,研究型大学只占百分之三;而我国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的数量居然超过了美国,可高职学校的数量却远远少于美国。与此同时,我国大学近些年来不断扩招,更多的年轻人有机会进入大学。但是很多家长看不起高职,我们的高考制度也不合理,把高考分数低的学生送进高职。更值得深思的是,我们国家很多高职院校追求的目标往往是“升格”为本科院校,以至高职院校逐年减少!

  但是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的教育不能仅仅是大学生数量的变化,更要使高等教育的结构不断优化。高职与本科院校好似乐队中两种不同的乐器,高等教育的发展应该充分考虑两者的协调性。2005年1月7日两位中央政治局常委,两位国务委员参加了职业教育会议,温家宝总理亲自作主题报告,这充分说明了我国政府对发展高职教育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