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队基层党组织建设:我的论文汇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4 13:00:55
                        目  录

1、鼓励储蓄  发展生产  引导消费  美化生活

2、浅谈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

3、浅议银行在发展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4、正确理解银行职能    加速矫正金融对策

5、坚持择优扶植  提高信贷效益

6、对农业银行确立以业务经营为中心的思考

7、要增强危机意识

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金融体制改革

9、行社一体  合力开拓  发展城郊金融 

10、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11、存款立行   质量救行    效益兴行

12、加强结算管理  发挥结算在调节经济中的杠杆作用

13、对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的思考

14、浅谈学理论学党章与反腐败

15、关于金融改革

16、金融知识点滴

17、改革开放带来金融业的春天

18、中国农业发展五十年

19、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0、展望我国加入WTO后的机遇

21、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

22、老年大学   不老人生

23、诚信为本   操守为重

24、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

25、要确立和创建合肥城市精神

26、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27、建设和谐文化   构建和谐社会

28、随笔一二三

 

 

 

 

 

鼓励储蓄 发展生产 引导消费 美化生活

1987年10月6日

(一)

“六五”期间,我国城乡储蓄猛增,五年间增长了三倍多,平均每年净增244.6亿元。1986年又继续增长614.9亿元,不论是净增额和净增比例都是有史以来最高的年份。从合肥地区城乡储蓄增长情况看,1986年与1980相比,城镇储蓄增长5.2倍,农村储畜增长9.2倍,已呈现储户年年增,余额年年长,定期年年多,提前支取年年少的局面。

储蓄的迅速增长,引起了理论界、金融界等各方人士的关注。一种观点

是储蓄猛增,形成了巨大的潜在购买力,好比“笼中老虎”。认为“老

虎”一旦出笼,比“成吉思汗的马队还要厉害,能把市场洗劫一空。”

另一种观点是储蓄越多越好“锦上添花”。认为现在的储蓄增长额都是

群众自愿存储的,有“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政策做保证,就不可

能发生“出笼”和“洗劫”等问题。怎样理解近几年储蓄增长的意义呢?

我认为必须看到两点:

一是在储蓄增长的同时,消费也在增长,储蓄的增长并没有影响购

买力,更没有抑制生产的发展。1986年和1980年相比,储蓄增长1887亿元,而社会商品零售额赠长却达2810亿元,消费比储蓄多增长近千亿元。当然应该看到,在储蓄存款增长额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储币待购”,“储币选购”所形成,在一定时候也有可能对市场形成一定的冲击。此外还应看到,储蓄存款中,还有一部分是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准备金;在农储中,有千家万户农民预留的各项生产费用等,这部分增长额开不是消费基金。

二是储蓄的增长是社会生产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标志;反之,储蓄下跌则是社会生产力遭到破坏,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的必然反映。那么,储蓄增长是不是越快越好呢?这要作具体分析。其一,储蓄增长本身要受到客观经济规律的制约。因为储蓄的主要部分本自群众的生活节余,有了节余还要看其是否愿意存入银行,这就要看市场的供应和银行的利率政策及“服务水平”。若市场商品适销对路,货源充足,储蓄相对减少,反之储蓄则会增多。其二,从宏观上考虑,储蓄应当有个适度,至于在经济发展的各个不同时期究竟多少为宜,还需在实践中探索。但就目前来说,由于消费增长过快,货币流通量过多,市场商品供应不足,储蓄远没有达到“红线”。

(二)

有一段时间,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着消费欲望越来越大,胃口越吊越高的问题。许多高档耐用消费品生产大幅度增长,而且还花费外汇进口了不少,但市场供需矛盾仍相当尖锐。生产是消费的前提,生活消费的增长超过了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就会在经济发展中出现一系列矛盾:

1、货币流通量过大,消费资金膨胀。票子发的多,消费资金增长过快,推动了物价上涨,使结余的购买力对市场形成越来越大的压力。

2、市场商品一面供不应求,一面又积压滞销。几年前,群众的消费心理仅仅是适应性,卖方市场占主导地位。随着市场的开放搞活,新产品的开发和新技术的引进,人们的消费需求开始起了变化,出现了买方市场占主导地位。现在是高档家用电器供不应求,彩电热席卷大中城市,人们对消费品的追求是名、优、特、新、精、美、巧、好。昔日的“大路货”现在积压滞销,一些质量不高,款式不新的产品,不受群众欢迎。这样就造成了一方面是群众需要买好商品暂时买不到,把这部分消费资金转存了储蓄;另一方面是群众对质次价高、款式陈旧的商品,也不愿多消费,积余的这部分消费资金也转存了储蓄。

3、建设资金严重不足,信贷差额继续扩大。1984年以来,连续三年全国信贷差额较大,存款虽然增加较多,但每年贷款数额上升的更大、更快。1986年银行、信用社各项存款增加1292亿元,贷款增加1836亿元,差额进一步扩大,而各方面对资金的需求仍在继续膨胀。目前企业的定额流动资金不足,缺口靠的是“拨改贷”;国家的商品储备资金不足,靠的是银行贷款;城乡经济发展中的中短期设备、技改资金不足,也需求于银行信贷;基建上去了,流动资金无着落,都要银行来包揽,银行实际是包不了的。毋容置疑,资金问题已严重影响到建设速度。

(三)

我国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多方面问题,其症结是资金问题,这也是我们近几年经济建设和改革中所遇到的主要困难。为此,今年中央提出了在经济上压缩过热空气,开展“双增双节”运动的方针。我认为“鼓励储蓄,发展生产,引导消费,美化生话”是正确贯彻这一方针的有效措施。鼓励储蓄是前提,发展生产是基础,引导消费是手段,美化生活是目的。

鼓励储蓄与发展生产的关系,即是“聚财”和“用财”的关系。发展生产需要积聚大量的资金,而鼓励储蓄又是积聚资金的一种好形式。因此,大力开展城乡储蓄,不仅可以扩大银行信贷资金来源,而且也有利于发扬劳动人民的优良传统,培养节约的社会主义风尚;有利于推迟社会购买力,调节商品供应,稳定市场物价;还有利于帮助人民群众有计划地安排收支,留有后备,改善生活。不断扩大储蓄存款,对支援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四个现代化有着重要意义。

发展生产与引导消费的关系,即是生产和消费的关系。一方面生产对消费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1)生产为消费创造对象,从而决定消费水平;(2)生产决定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3)生产通过生产出来的产品,在消费者身上引起需求。总之,生产是消费的基础,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另一方面消费反作用于生产,主要表现在:(1)消费是劳动再生产的一个条件,而消费本身就是生产活动的一个内在要素;(2)消费使产品成为现实的商品;(3)消费能创造新的需要,从而为生产创造动力。总之,没有消费,生产就会失去目的,就没有生产。

引导消费与美化生活的关系,实质上是属同一问题。消费是为了美化生活,而美化生活必须进行消费。引导消费去进行美化生活,是使社会生产目的的实现,是社会再生产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社会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的条件。只有在劳动者消费的体力和智力得到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生产才能顺利进行,才具有强大的推动力。

综上所述,鼓励储蓄是发展生产、引导消费、美化生活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那么,当前应如何做好鼓励储蓄的工作呢?我认为办法有以下条:

一、继续宣传好国家对人民储蓄实行鼓励政策,在储蓄工作中实行“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存款有息,为储户保密”的原则。保障储户存款的所有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二、要从经济利益上体现对农民储蓄的鼓励性。充分发挥储蓄利率这一经济杠杆作用,要合理确定利率档次和进行适时调整。不能因消费品价格的不断上涨,而使储户储存的货币贬值,给储户带来不应有的损失,从而得出错误的判断:“存款不如存物好”。

三、适应储户心理,增设储蓄种类。在物价上涨,通涨压力增大的态势下,要使储蓄和消费对象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步开办新储种,如《新式套装家俱储蓄》、《住宅有奖储畜》、《耕牛折旧储蓄》、《旅游储蓄》、《名优高档耐用消费品储蓄》等。还可以把储蓄和消费性贷款结合起来,用“存一贷二”的办法鼓励储蓄引导消费。

四、在储蓄网点的建设上,要设置合理、交通方便。因为储蓄行为涉及银行和储户的双边活动,而双边活动的结合地点是一个重要的条件。只有储户感到方便才能自愿储蓄,踊跃储蓄。

五、开展储蓄所、代办所承包。做到定责任、定费用、定效益,使储蓄工作人员的劳动与储蓄事业的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有责、有权、有利,把单纯下达任务的压力,变为储蓄所内在的动力。还可以试办综合性的多功能储蓄所,可存可贷,也可代办集个体工商户的结算、可代进入城镇的农民保管现金,办理小额汇兑,以增强储蓄机构的灵巧和活力,柘宽储蓄事业的服务领域,使文明优质服务落到实处。

 

           浅议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

        1989年5月

 我国的专业银行是在国家计划经济体制下,由国家独资组建,按不

同业务范围明确分工而设立的。它既承担商业化经营,又担负着国家政

策性金融业务的双重职责,其特点是“大一统、行政化、高集中”,经

营机制是“资金统一调,贷款争指标,盈亏全上划,总行一家包”。

1986年12月邓小平同志指出:“要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我们过去的

银行是货币发行公司,是金库,不是真正的银行”。党的十四届三中全

会后,国务院于93年12月25日作出了“关于全融体制改革的决定”,

决定指出要“把国家专业银行办成真正的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自主

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经营原则。随着国家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必须对专业银行现

有的组织机构及运行机制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本文拟对专业银行

向商业银行转轨的必要性、难点及转轨中的步骤和对策作一探讨。

   

    一、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的必要性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银行作为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转换与发展中,当然也要随之改革和发展,银行只有适应市场经济体制,

才会更有力地促进市场经济的繁荣,并求得自身的发展。

1、“转轨”是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关键是转换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经济机制,把企业推

向市场,而市场离不开银行。不可想像,银行仍按计划经济运转,其经济

关系仍以纵向为主,靠的是下级对上级的服从为基础;而市场经济条件下

的经济关系,是以横向为主,靠的是信用关系为基础,而信用关系是以法

律为保障的。当各类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信息等等

市场都在改革重组,进行独立的经营决策和市场选择时,金融改革如果滞

后,专业银行不能适时向商业银行转轨,仍然眼睛向上要指标、要资金,

靠上级来解决这样那样的问题,继续吃着“大锅饭”,这绝对是没有出路的。

2、 “转轨”是改革计划管理体制的需要。金融是市场的启动器,资

金是市场经济的血液,多年来专业银行的信贷资金在“统一计划”的前提

下,由人民银行层层分配贷款指标,“贷差行”(即贷款总额大于存款总额)

还要靠人民银行供给营运资金,上级掌握计划分配权,下级掌握资金使用

权,从地方经济发展和部门利益考虑,各专业银行争指标、争资金,把各

方面矛盾推向人民银行,企业吃的是专业银行“大锅饭”,专业银行吃的

是人民银行“大锅饭”,加之地方各级党政领导为官一任,当然都想繁荣

一方,措施是铺摊子,上项目,对银行的行政干预愈演愈烈,什么规模不

规模、该贷不该贷,收回收不回,党委负责就行了。这些都迫使中央银行

增加贷币发行,也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导致通货膨胀,充分暴露

了计划管理体制上的弊端。“转轨”将使银行走出恶性循环的“怪圈”,也

可促进政府部门的职能转换,使各级行政长官当好领导,不再当“婆婆”。

 3、“转轨”是调整信贷政策的需要。银行作为经济体系中的一种特

殊企业,与其他工商企业有着广泛密切的联系,企业走向市场,银行

是市场的产物,没有市场就没有银行,没有银行也就没有发达的市场。

长期以来,我国专业银行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对企业的产品生产和经

营实行信贷资金包下来的办法,专业银行以保证企业资金供应为主要

使命,使银行信贷资金营运形成了一种供给制的特征:不计算资金成

本、不区分贷款风险度、不讲究增殖效益、不追求资金的顺畅回流,导

致企业吃的是银行的,喝的是银行的,关停倒闭反正是银行的。据有关

部门统计,全国四大专业银行贷款总额占被贷款企业全部资产的80%,

并超过贷款企业的自有资产,银行贷款中的呆滞、呆帐占达30—50%,

一些经营不善的地方坏帐比例更大。在这样的情况下,专业银行若再不

“转轨”如何能发展?持续下去金融危机也是不可避免的了。

4、“转轨”是专业银行自身发展的需要。由于旧的思想观念的长

期束缚,银行经营机制不完善,缺乏开拓创新精神,经营方式落后,经

营范围狭窄,银行员工不思进取、负债不计成本、资产不计收益、“亏

损有理”、“亏损有利”、“亏损与我无关”。在业务方式上实行粗放经营,

片面追求数量增长,走外延扩张为主的路子,表现在机构设置上点多而

无效,负债经营上贷大于存,信贷运作上不计效益,内部管理上人多素

质低,服务质量是低标准过得去,无竞争意识、风险意识、人才意识、

效益意识。“转轨”首先要破除这些旧的思想观念和习惯势力,打破行

业分工界线,实行自主经营、综合运作,把银行办成“金融百货公司”,

在市场竞争中求发展,争效益。

 5、“转轨”是与国际金融接轨的需要。封闭多年的国际信用在国

家经济体制改革中得到开放,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国际业务是一

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转轨”又给加快发展国际业务,努力与国际金

融接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是因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

放程度的不断扩大,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也日益紧密,国际化程

度也将进一步提高,这种经济格局的出现,要求银行提供广泛的国际业

务服务,这对与国外商业银行建立广泛联系,加强衔接、沟通,进一步拓

展新的业务领域,按国际惯例进行金融运作,把我国的商业银行办成国际

上知名的、且具一定影响力的国际性大银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的难点

 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面临着许多难点和问题,这些难点、问题,

将直接影响转轨的进程。

1、          传统思想观念转变难。长期以来,专业银行干部队伍的整体素

质与办商业银行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突出表现为:

(1)         缺乏市场经济和商业银行的观念;(2)盈利意识不强;  (3)缺乏风险

意识;  (4)缺乏竞争观念。要改变上述观念,就需要在改革专业银行体制

的同时不断更新观念,特别是领导层的市场经济意识要增强,彻底改变计

划经济体制下,“等、靠、要”的陈旧观念,即一切工作部署等待上级安排,

各项业务指标靠上级下达后执行,工资福利,设备购置,专业技术人员都

必须伸手向上级要,这些旧观念和习惯势力都一时难以革除.

2、          利益主体地位确立难。商业银行是一个拥有自身利益的市场主体,

舍此,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就无从谈起。而银行的全部资产都属国家所有,

国家是专业银行唯一的产权主体,银行自身并不拥有完整的法人产权,

也就不是一个独立的利益主体,因而银行的权力与责任不明,风险与利益背离,对金融资产关切少,如何将国金融产权中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实行“授权经营”,还需在产权制度改革中继续探索、完善。

     3、资金自求平衡难。从目前专业银行的自有资金及负债结构看,银行的自有资金(主要是国家拔给的信贷基金)数量很少,远远达不到《巴塞尔协议》规定的资本充足率为8%的要求,由于历史的原因,专业银行资产占负债比例过大,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就缺乏基础,如金融体制改革开始的1994年国有银行存款总额为29357亿元,贷款总额为32270亿元,贷占存比例达109,9%,银行的信贷基金1000多亿元也早被财政透支一空。因而实行真正的市场化经营,达到资金“自求平衡”,还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

4、历史包袱消化难。专业银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由于承担政策性贷款任务,受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较多,

加之自身经营不善,造成信贷资产质量较低,在现有贷

款存量中,逾期贷款,呆滞、呆帐贷款比重较大,远远

超过人民银行百分之八、五、二的规定,银行的经营风

险极大,而员工的风险意识并不强,要消除历年积淀下

来的贷款包袱,困难很大。

     5、外部关系理顺难。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

有许多关系要理顺:

    一是要理顺与中央银行的关系。中央银行在实施宏

观调控政策、加强金融监管的同时,也要增强为商业银

行服务的观念,要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使各商业

银行都能在同一起跑线上开展竞争。

    二是要理顺与政府的关系。使政府部门减少行政干

预,从政策法律、舆论上为银行转变经营机制,实行“自

主经营”,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三是要理顺与财政的关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银

行承担有政策性金融的任务,加之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

银行信贷资金财政化是普遍现象,要使专业银行向商业

银行转轨,银行就不应再承担财政职能,财政则应将挤

占银行的信贷资金,政策性亏损,国有企业亏损挂帐等

资金归还给银行,使银行的商业化经营有一个良好的信

用环境。

    四是要理顺与企业的关系。长期以来,由于企业自

有资金不足,营运资金由银行包,以致形成了对银行贷款

的依存,企业吃的是银行的“大锅饭”,加大了银行信

贷资产的风险,呆滞、呆帐大量增加。为此,银行与企

业都应以市场为导向,以法律为保障,建立起依法保护

债权和依法取得银行信用的平等法人关系,相互支持、

相互依存。   

    显而易见,上述这些关系的理顺,需要在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中,在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不

断深化中,进行综合配套改革,才能逐步加以解决。

   

     三、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的步骤和对策

    综上所述,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面临着许多

困难,由此决定了转轨是一个渐进的探索过程。为此,在

改革的指导思想上,应该树立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分

步推进、整体实施的战略。即在大中城市和沿海发达地

区可以先行一步,加快转轨步伐;欠发达地区要积极创

造条件,逐步推进。从当前的经济发展与改革形势看,

笔者认为,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应该抓好以下改

革重点:

    1、要继续更新观念,强化市场意识。要把金融服

务和信贷资金使用当作商品去经营,切实转变重计划、

轻市场;重资金规模、轻资金结构;重资产数量、轻资

产质量;重发展速度、轻经济核算。领导层要由眼睛向

上争资金、争规模,转向市场竞争,争效益、增实力。

    2、围绕业务经营.调整营业机构,转变管理职能。

首先,要按照精简、合理、高效的原则,转变上级行的

管理职能和管理方式,要撤并无效益的机构,充分调动

下级行经营管理的积极性。其次,要本着规模经营的原

则,对业务量不大、管理不便、问题较多的营业网点进

行撤并,把有限的资金用于商业银行现代化管理设施、

设备的建设;在城区,经济发达地区努力扩大业务范围,

提高基层机构设置的档次和标准,以扩大市场竞争力。

     3、改革现行资金计划管理模式,逐步实行资产负

债比例管理。要改变资金统一调度,规模总额控制的“

管、卡、压”办法,要切实解决有资金无规模不能放款,

有规模无资金乱拆借放款等问题,实行内部资金买卖计

价和市场融通办法。只有使负债和资产合理搭配,并有

效防范风险,才能增强经营行在复杂的金融环境中的应

变能力。按照人民银行规定的资产负债75%的比例管理,

上级行应改革指令性计划,把直接控制改为间接调控,

才能使各级经营行按照市场经济和商业银行的要求自主

进行运作。同时,经营行要在组织存款上下功夫,提高存

款在负债中的比例,真正体现出“存款立行”的重要。

    4、逐步建立风险防范机制。针对原先信用贷款过

多,担保、抵押货款不足,法律手续不全等问题,必须

强调风险防范,在减少信用贷款的同时,一是建立严密

科学的贷款评估、论证体系,全面实行审贷分离,实行

贷款责任人制度。二是建立资产风险预警机制,通过对

逾期贷款,呆滞、呆帐贷款风险指标的监测,及时反映

资产运行情况。三是建立资产风险转换机制,重点是扩

大有效担保,实物抵押和票据贴现业务。四是建立风险

挽救机制,即通过协助推行企业兼并,拍卖和闲置设备

调剂,采取灵活多样的办法收回呆滞贷款,挽回资产损

失。五是建立和完善补偿机制,通过计提呆帐准备金,对

风险造成的损失进行补偿。六是逐步实行资本风险资产

比例管理,要以提高资产质量为核心,努力创造最佳效

益,逐步提高资本充足比率,尽快同国际惯例接轨。

     5、打破原先各专业银行间的业务垄断,实现业务

经营的多元化。金融改革前,专业银行有着明确的分工

界线,工商银行只能办理城市工商企业的业务;农业银

行办理农业单位和农村金融业务;建设银行分工基本建

设;中国银行分工外汇业务。要“转轨”办商业银行,

首先要打破行业,地域的限制,通过优质、高效的金融服

务去占领市场、争取客户,依法进行公平、合理、适度

的竞争,银行和客户建立双向选择关系·逐步形成紧密

的银企利益共同体。

    6、建立以利润为目标的经营机制。商业银行是以

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转轨”前的专业银行虽也

下达盈、亏指标,但并不以追求利润为目标,也不实行自

负盈亏的经营原则,盈、亏与企业、个人并不挂钩,致使

经营行无动力,也无活力。现在向商业银行“转轨”就

要把利润作为考核经营成果的最主要依据。在巩固发展

传统业务收益的同时,还要积极拓展各项中间业务、国

际业务、信托委托业务、代理咨询业务、租赁业

务和信用卡、信用证、大力发展国际结算等业务,使一

切经营活动都要紧紧围绕利润目标展开,实现传统业务,

中间业务;国际业务的最佳效益。

     7、改革劳动人事和分配制度,建立科学的内部激

励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间的竞争,主要表现

为人才的竞争,人员素质的高低对银行经营效益起着决

定性的作用。必须破除论资排辈、平衡照顾等思想观念,全

面推行聘任制或全员合同制,在分配制度上彻底打破“

大锅饭”,真正落实按劳取酬、责任与利益相匹配的原

则,拉开收入上的差距,以激励全体员工。在用人机制

上,要加强人才培养,塑造当代开拓型、智能型、综合

型的经营管理人才,按照“优胜劣汰”的原则,做到能

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只有这样才能使一大批优秀的

专业人才脱颖而出,使转轨后的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

立于不败之地。

    金融改革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来说,它仅

是一个方面,但对金融改革自身来说,特别是要把专业银

行建成真正的商业银行无疑又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

“转轨”将给银行带来勃勃生机,给国家经济体制改革

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

  起到了稳定全局的作用。当然,改革是个渐进的过程,且

  必须与国家整个经济改革配合与呼应,但是“转轨”不

  能坐等观望,而应主动地研究问题,把握态势,按照既

  定的目标去推进,就一定能实现江泽民总书记在去年中央

  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把国有商业银行办成真正的商

  业银行”的要求。    ’

  

    浅谈银行在发展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1989年6月12日 

                        

 银行的产生是建立在商品经济和货币经营业迅速发展的基础上,银行集中了全社会信用最主要、最大量的部分、从而成为整个社会的信用中介。列宁曾指出在垄断条件下,“银行由普通的中介人变成万能的垄断者”。在谈到银行对社会主义建设所起的作用时,列宁强调指出“没有大银行,社会主义是不能实现的”。实践亦充分说明银行对社会主义建设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银行与商品经济的关系

银行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产生了货币流通,货币流通的扩大出现了借贷行为,产生了信用,进而产生了货币经营业,货币经营业集中办理兑换、汇兑、存款、放款,又进一步发展为银行。因此,银行的产生与发展是与商品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连的。

 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国家银行具有调节经济和管理经济的重要作用,党中央在《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指出: “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只有充分发展商品经济,才能把经济真正搞活……”。社会主义不仅要消灭剥削,更重要的是要消灭贫穷,发展社会生产力,生产出丰富的物质产品,这是社会主义历史阶段最损本的任务。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社会化大生产是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社会产品存在着不同的所有制关系,它决定了各个不同经济组织之间的经济往来,必然要通过商品交换来实现,               

    由于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必然要求银行的发展和发挥的作用而与之相适应,在我国目前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条件下,正如党中央在在“七五“计划中指出的,“要特别加强银行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重要职能,通过金融体制改革,逐步建立起既强有力又灵活自如的金融调控和调节体系,充分发挥金融系统筹集融通资金,引导资金流向,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和调节社会需求的作用。

    二、银行在发展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1、筹集和运用资金,在国民经济各部门间起枢纽作用。

 首先,是大力筹集资金,马克思说:“小的金额是不能单独作为货币资本发挥作用的,但它们结合成为巨额,就形成—个货币力量,这种收集小金额的活动,是银行的特殊作用”。我国经济建设需要大量资金,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对资金的需要越来越大,我国又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建设资金紧缺的局面将长期存在,银行可以利用金融网络,遍及城乡的机构,将国民经济名部门,各企业机关团体居民个人和国家财政暂时闲置未用的资金聚集起来,集液成裘,,积少成多,汇集成巨大的资金力,有计划地分配和运用于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中去。1988年末,全国银行各项存款已达7426亿元,银行运用这笔巨大的资金力量,加上银行的自有资金,在促进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其次,是合理运用资金。1988年全国社会值为2 9 2 5 9亿元,国家银行的各项贷款为1 0 55 1亿元,银行贷款对创造社会总产值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1983年前,国营企业的定额内流动资金由各级财政拨补,1983年开始实行全额信贷,企业的流动资金主要靠银行筹措来帮劝解决抄,这就大大减少了财政的支出,当年企业在增加的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总额中,来自财政的部分由原先的5 7 %下降为2 9 %,而来自银行贷款的比重却有了很大的提高。

 此外,银行为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可以运用多种金融手段多发挥银行信贷、现金、结算的三大中心作用,使之成为国家集中分配建设资金的重要渠道和全社会资金活动的总枢纽。

 2、 调控国民经济,在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中起纽带作用。

首先,银行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李鹏总理说:“我国要发展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需要加强宏观调控,银行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起着关键作用”,运用银行采管理和调节社会主义经济,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银行的基本思想。

 其次,发挥调节作用促进商品经济发展,银行本身所具有的基本特征,提供了可能。在现阶段银行既是社会主义的经济组织,又是社会主义的国家机关,是具有双重地位的性质。从企业经营方面来说,它可以办理各项金融业务:从国家机关来说,它具有监督和管理国家经济的职能。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大环节中,银行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银行象纽带一样把再生产的四大环节串联起来,按照国家政策有保有压,适时调节。六十年代初我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闰家经济遇到严重困难,主要是“货币发行过多,物价普遍上涨,商品严重不足”,一九六二年中央和国务院发布了《银行工作六条》,加强了信贷和货币发行的集中统一管理,银行在调节经济,促进经济形势好转方面傲了大量工作,起了重要作用.。一九八四年,我国又出现经济过热的观象,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基金增长过猛,银行贷款和货币发行增加过多,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在以后的几年中暴露了社会总需求超过了社会总供给的矛盾,中央及时采取措施,实行了“双紧“方针,加强和改善了金融宏观管理,银行通过扩大存款、增加储蓄、扶优限劣、调整结构、严守贷款规模、控制货币发行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实现了信贷收支平衡,促进了国家经济的稳定。逐步消除了经济“过热”观象。

  3、调节货币流通,稳定金融、物价,在促进经济发展中发挥金融杠杆作用。 一九八六年初, 园务院发布的“银行管理暂行条例”规定中央银行“掌管货币发行,调节货币流通, 保持货币稳定”. 国家规定人民银发行人民币要坚持经济发行, 即根据生产和流通的需要, 确定货币的发行量,使人民币有强大的适用适销商品做后盾,保证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相适应,以稳定币值, 稳定经济.在坚持计划发行的同时,又进一步加强了现金管理,既要控制好发行总量,又要控制消费基金支出,控制不合理的现金使用和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    

 银行掌握着货币、信贷、结算、利率等经济杠杆,对于调节经济有着重要作用,今年来各地银行大力组织企业间清理“三角债”,对减少相互拖欠,搞活结算资金又起了重更作用,使多年来积累的“债务链”得以缓解。今年三月二十一日国务院全面调低存、贷款利率,这对搞活企业经营解决市场疲软,使整个经济走出困境,步入良性循环轨道,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更好地发挥银行的作用, 促进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

 银行产生于商品经济,银行又反作用于商品经济,这主要体现在它能够加速、延缓或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当银行的经营活动与商品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时,它就能够推动经济的发展;当银行的经营活动与商品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时,它就会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此,正确地发挥银行的作用,对于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加强农业的经济地位.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意义十分重大。

 1、调整经济结构支持紧俏商品的开发与生产,促进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实现。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指出了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银行要根据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确定支持什么、限制什么、调整什么、发展什么。按照人民的需要来确定取舍,以促进企业的产品同市场需求的变化相适应。近二年于市场疲软,某些产品滞销,库存产成品过大,占用资金过多,工业回落过猛,暴露了国民经济中许多深层次问题还未解决,银行信贷在国家治理整顿时期,更应注重企业的效益和效率,支持市场抢手的紧俏商品的开发与生产,今年1一5月份合肥市各家银行发放的贷款较去年同期增长23%,重点支持了原材料工业产品,支农产品和市场适销对的日用消费品生产,使钢材、硫酸、纯碱、化肥、电扇、灯炮,美菱冰箱、水仙洗衣、奶粉、化妆品等热门货都有较多的增产,满足了市场需要,也促进产品结构趋于优化,产品质量稳定提高。市二轻系统4 2家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面临困难较多,银行根据区别对待,扶优限劣的信贷政策,在资金上对2 5家效益好的企业,集中资金给予有力支持,使之增加品种,实现产品升级换代。企业产值较去年同期增长74%,这说明银行信贷在支持紧俏商品的开发与生产上,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直接表现为满足人民的需要。

 2、 控制信贷规模,促进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党的十三后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进一步治理整和深化改革的决定”指出:“国民经济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是多年来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国民收入超分配引发出来的”。根据中央的决定,人民银行和各专业银行紧缩银根,控制货币发行,控制贷款总规模,使一九八九年实际发行的货币,由八八年的679亿元下降到2 1 0亿元。固定资产贷款由八八年增加2 7 2亿元下降到2 1 6亿元,分别下降的比例是6 9%和1 8.2%。

 为贯彻中央关于“大幅度压缩一般性建设投资,一律不凝准建设新的楼堂所”的决定.银行坚决压缩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项目的贷款,加上财政投资的减少,一九八九年全国基建规模下降1 4.5%,更改投资下降1 6.8%.由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得到有效控制, 工资性支出大大减少,辅之银行加强观金和工资基金管理,协助企业清仓利库,清理拖欠,严格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有效地发挥货币、信贷、结算、利率的杠杆作用,使市场消费品零售物价指数得到及时控制,今年1一5月份全国另售物价指数为103.7%,比上年涨幅下降11.5个百分点,市场付食品价格指数也明显下降, 实观了稳定货币, 稳定市场,有效地控制了消费基金的膨胀,促进了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给经济稳定,社会稳定都奠定基础。

 3、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近年来党中央发出了“全党全国动员起来,集中力量办好农业”的号召,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无论现在和将来,农业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多年来,银行发放了大量的农业贷款,既支持了以种养业为主的小农业,又支持了以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大农业,既把农村种养业放在突出的支持地位,又把发展农村二、三类产业放到基础经济的地位来对待。

 当前,全国农业信贷资金已达3600亿元,占国家整个信贷资金的三分之一,近二年来在扶持开发性农业,发展是创汇性农业,支持副食品基地建设,促进乡镇企业发展上,银行都给予了积极支持,拿合肥市农业银来说,今年上半年发放的农业贷款已达4亿多元,占达全部贷款的 90%,给粮油丰收,畜禽增产,乡镇企业发展,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达到进一步加强。

综上所述,商品经济越发展,越是需要发达的信用支持,越是需要加强银行的地位和发挥银行的作用,在大力发展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指导方针下,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金融活动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无论是加强宏观经济调控,还是搞活微观经济,都需要发挥银行在国家经济中的核心作用,促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

 

    正确理解银行职能  加速矫正金融对策

1991年12月

 

    近几年来,在如何加强专业银行的调控能力、搞好专业银行企业化经营的问题上,不少同志发表了很有价值的观点,这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无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也不得不看到,在围绕着专业银行的经营环境、经营模式、经营方法等问题的讨论中,金融理论界又提出了“政策性银行”、 “政策性业务”等涉及金融事物本质方面的一些概念,为了探讨这方面问题,笔者拟对一些概念在进行分析的同时,对银行的职能和金融对策谈点浅见,有待于金融同行及同志们指正。

                            (一)   

 现在,“政策性银行”这个概念已为大家所熟悉,并为许多同志所接受。一些人针对专业银行经营中的困境,提出了建立“政策性银行”.的设想。他们认为,专业银行要执行政策的规定,发放一些项目的低利贷款,如农业银行必须发放的农副产品采购贷款、扶贫贷款、开发性贷款,农业生产资料及救灾贷款等等。由于这些贷款在政策上指令性极强,在期限上属长期占用,在效益上则不计成本,这类利率倒挂的“政策性业务”,影响了专业银行的“经营性业务”,为此,有必要成立“政策性银行”来专门办理这类“政策性业务”。   

 先不论“政策性银行”提法是否欠科学,就这种银行本身来说就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如果设置这种“政策性银行”办理那种带有财政性的投入,短期又难以收回,而利率又低于资金成本的业务,是一种注定要亏本的银行。银行作为信用的中介,必须以货币资本的合理投放和按期回流为条件,同时在货币资本的营运中,要使资本增殖,否则不成其为银行。而设想中的“政策性银行”丢掉了上述前提,违背了信贷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的原则,使银行蜕变为财政,这个机构也只能是仅仅发挥财政作用的机构,或称为亚财政。

 所谓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而制定的行动准则。性质则属一种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根本属性。若以此谈政策性,那就不仅仅对银行,所有的企业、学校、机关部门等都有政策性,是否能称之为“政策性企业”、“政策性学校”、“政策性机关部门”呢?显然是不行的。更何况,银行的业务都带有政策性,硬要分清那些是政策性的业务,那些是经营性的业务,在实践中是难以操作的。

 既然没有、也不可能存在什么“政策性银行”,在银行的业务活动中也不可能分什么“政策性业务”、“经营性业务”,银行的所有业务都是为贯彻国家经济政策服务的,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所有业务都是政策性业务;银行所有业务都必须通过经营活动予以组织运作,在这个意义上亦可以说所有业务都是经营性业务。我国的专业银行通过各种业务经营手段来贯彻党和国家发展经济的政策,“政策性业务”也普遍存在于专业银行的业务经营之中,为此,政策任务与业务经营是统一和互补的。“政策性银行”等概念不仅在理论上站不住脚,在现实中也是行不通的。

                            (二)

    十多年来,金融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大成就,形成了以中央银行为领导、国家专业银行为主体、其它金融机构为补充的金融体系,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有计划商品经济的需要的。不可否认,目前我国的金融体制确实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专业银行在通过自身经营体现国家政策方面也遇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可以通过不断完善金融运行机制来解决的。重要的是历史经验值得重视,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必须分口管理,把信贷资金充作财政性投入,这不是“真正的银行”所为,是宏观上的一种混乱。

    现阶段要大力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指导思想已为人们所接受,但由于我国历史上有多次计划失误的教训,导致一部分同志容易忽视“有计划”的含义,把由计划手段调节的经济等同于市场经济。对我国金融体制,有人主张仿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模式。前面已经说过,政策性银行是不存在的,那么,是否能从专业银行中分出商业银行而让其按“商业原则”从事独立经营呢?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离不开金融宏观控制,如果按照“中央银行——商业银行”的模式,只能由中央银行独立承担金融宏观调控作用,这在实际上是做不到的。在我国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发展中,宏观控制的内容里不仅有规模速度问题,更主要的是结构比例问题,西方国家的中央银行只需要控制货币供应量、信贷规模就可以了,而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除控制货币发行和信贷规模外,还必须有信贷投向结构的控制,这种金融调控作用依靠中央银行单独行使是无法办到的,必须要通过各专业银行有计划的业务经营,才能实现对有计划商品经济宏观控制的要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专业银行是人民银行进行金融宏观调控的助手或合作者,如果象有些人设想的那样,人民银行作为中央

银行,另设立政策性银行(前面已经说过,这在实际上是做不到的)或商业性银行,这是与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相悖的,其结果必然是宏观控不住、微观搞不活,是一条走不通的道路。

  在对上述观点的讨论中,农业银行的同志更为关切,他们从自身的处境中,深感现在的经营环境不良,关系不顺,效益不高,多方面受着集中型、封闭式、指令性的制约。中央银行与专业银行的关系应该是在中央银行领导下共同组成强大的国家银行集团,专业银行是中央银行实行宏观调控的助手和合作者。因为,中央银行的政府性职能毕竟要通过专业银行的业务经营活动来加以贯彻和体现,不能把中央银行与专业银行的关系,搞成了管理与被管理、控制与反控制的关系。也不能给人们造成一种错觉,好象专业银行仅是一种企业,并不负有调控职能,也不具备调控能力。只有把人民银行真正建设成为“银行的银行”,和专业银行一起充分发挥金融宏观调控职能,这个强大的国家银行集团的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三)

金融是市场发育的产物,我们可以在认识其本质的基础上将其作为计划的手段。由于我国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与西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不同,我国的市场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市场亦不同,在金融体制上与资本主义国家也有本质的不同,不能照搬它们那一套。专业银行应在中央银行领导下,与中央银行共同组成国家银行集团,以自己的金融管理手段和强大的金融实力承担宏观调控职能,并“作为发展经济、革新技术的杠杆”。专业银行主要通过其金融活动实现政策任务,从而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使我国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这种存在方式及其作用的发挥,是西方商业银行所不能做到的,属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所独有,这是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性质所决定的。由于金融体制改革所带的不同程度的局限性,各方面改革的不同步,引起了多种矛盾,出现了多次反复。从专业银行的经营上看,因为一些重大问题未能得到及时解决,已经使专业银行的经营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农业银行尤为如此。农业银行系统一些同志之所以提出建立“政策性银行”,与农业银行在经营中陷入困境而又长期无法得到解决有直接关系。   

中共中央十三届七中全会文件指出:“专业银行主要是执行国家产业政策,承担经济调控职能,同时进行企业.化管理,实现“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这就要求专业银行在承担宏观调控职能和国家指令性贷款的同时,又必须进行企业化管理,建立独立经营、自负盈亏、自求平衡、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营管理机制。这种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因为这决定了银行要办理国家交付的或客观经济要求办理的业务,也意味着这些业务要背离价值规律和企业化经营原则。发放低于资金成本的贷款,银行得不到合理利差还要承担贷款的风险,这种业务是对银行的经营管理机制的削弱,影响着专业银行职能作用的发挥。

    1990年底,农业银行农副产品收购贷款,扶贫贷款,农业开发性贷款、国营、集体和农户粮食生产贷款,以及支持信用社贷款占各项贷款总和的 52.2%,这意味着农业银行有半数以上的贷款业务是微利、无利甚至亏本的,今年如再加上救灾贷款,则比重更高,但农业银行却必须要积极办理。   

    承担宏观调控和企业化经营两者是矛盾的统一体,对立只是相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统一。针对这个问题一些专家、学者及农村金融工作者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的意见,遗憾的是并未能被及时采纳,面对农业银行经营的重重困境,笔者抒以下浅见,旨在为农业银行摆脱困境呼吁。

    (1)迅速改变农业银行经营环境。在解决好中央银行对农业银行正确指导、地方政府对农业银行随意干预、上级行对下级行统得过多过死的前提下,要具体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各项金融政策要体现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  农业银行担负的政策任务重,资金成本高。1990年末,储蓄和信用社两项存款达1931亿元,占整个存款的74%,其中绝大部分是用于低利率的农副产品收购贷款和农业贷款。为此,国家对农业银行要贯彻区别对待的原则,如存款准备金率应低一些,现在不加区别地统按13%执行,在西方国家也属少有;农行向人行的转存款利率应高一些,应当与向人行借款利率同步;对农行信贷基金的补充比例应大一些,现在是贷款规模年年在扩大,而自有资金比例却年年在下降。   

    2、指令性强的政策任务贷款要给予贴息。这部分贷款一般都是占用期限长,利率低、风险大,农业银行在这方面的损失,应当通过国家有关政策的协调和配套措施来给予弥补,该贴息的贴息,该由人民银行降低借款利率的降低借款利率,使农业银行做到保本微利,直至贷款收回。因国家政策的重大变化和体制的变更,导致农业银行已放贷款形成呆滞,(如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变更)人民银行应将这部分贷款转作农行计划内借款,并免收利息。农业银行在执行政策任务及其在经营中的矛盾,归根结底是利益分配上的矛盾,只有坚持经济观念、效益观念,才能做到统筹兼顾,不挫伤积极性。

    3、合理解决农副产品收购和有关指令性强的政策任务贷款的资金。对这方面资金的需要,每年应在综合信贷计划中将规模和资金单列,打够留足,专款专用。农业银行可实习分帐管理,分帐核算,完全没有必要为了农副产品收购,再单设政策性银行,农业银行自身组织的资金,主要用于企业化经营,用于政策任务

贷款的部分,一般不宜超过新增存款的30%,这方面资金如不安排落实,每年收购季节中,农业银行则成了“收购银行”,全行上下为资金奔波而疲惫不堪的状况必须改变。

    4、人民银行要真正办成“银行的银行”。  人民银行是搞宏

观调控的,是政策性的,也是服务型的。丢掉了为专业银行服务这个观念,则关系理不顺,调控是对手。各金融机构之间现在重要的问题不在于竞争,而在于发挥整体功能,只有在人民银行的协调下,各金融机构发挥了整体功能,才能解决乱开户、乱贷款等问题,才能纠正金融行业的不正之风。人民银行要在搞好宏观调控的前提下为专业银行做好服务。尽快建立联行汇兑中心,支持专业银行搞好现金投放与回笼,帮助解决欠贷企业在这家银行有存款,在那家银行贷款不愿还等等问题。作为人民银行还要积极研究县级人行的功能,如将资金、规模放到县,权限又过于分散,统在地市一级,县人行又形同虚设,大县、小县都设人行值得商榷。这些问题的解决都将有利于帮助农业银行创造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

    (2)迅速改变农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农业银行的经营模式说到底还是统与放的问题,如何做到“放而有度、活而有序、管而有法”,还需要在实践中探索:

    1、要改变目前封闭式的经营方式, 完善资金的调剂机制,只有解决好资金的“条块分割”局面依旧的问题,才能真正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现在是系统内的上级行下规模,人民银行供资金,往往是有了规模无资金,或有了资金又无规模,基层行处是两眼向上给多多吃,给少少吃,不给不吃。改革的方向应当是对政策任务的贷款以计划调节为主,由人民银行为主供给资金;对其它业务以市场调节为主,上级不管资金,放开、放活,扩大横向调剂。各专业银行在经营中,一靠自身组织,二靠同业拆借

三靠市场融通,多存多贷,多借多贷,无资金不贷,只要各级都面向市场,谁也不会掉以轻心。

     2、改变目前集中型的领导体系,少统多放,少指令性、多指导性,少匡匡调调、多扩大自主权。要充分调动下级行的积极性,真正做到思想上能放心、工作上能信任行动上能放手。除对指令性计划控制外,对指导性计划放开;对年末计划控制外,对年中执行计划放开;计划项目之间允许互相调剂,切实改变前松后紧,年终逼命的做法。

    在人事管理上要与推行行长(主任)目标经营责任制相适应,控制编制,有条件的放开人权,允许就地进人,就地招干(工),做到那里人员少就在那里录用。坚持条件进人考试,扩大聘用,解聘有权。发挥工会(职代会)的监督作用,坚持公开办事制度,切实增强基层行、处的经营活力。

     3、“三级管理、一级经营”状况并不一定非要改变,问题

在于上级为下级服务,管理为经营服务。笔者的看法是:“三级管理”地市一级为基础,“一级经营”松梆放权是核心。三级中地市一级最接触基层,只要把政策掌握、资金调度、人事管理集中于地市一级,他们为基层服务最方便,解决问题最及时。县支行一级是经营实体,要给他们以权力,增强他们的动力,提高他们的活力。要纠正计划跟不上变化,奖惩没有权限的无序经营状况。

    (3) 迅速改进农业银行的经营模式。为更好地使农业银行在业务经营中体现政策、增强自身调控能力,促进自身的企业化经营管理,需要在以下方面探讨改革:

    1、在信贷计划编制中,明确两类贷款的资金来源并分别加以考核,既防止因政策任务贷款的发放,掩盖企业化经营的真实情况,也防止企业化经营亏损,转嫁到政策任务贷款头上。

    2、农业银行不能单纯以考核利润为主要指标,要在增收节支的前提下,确定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经营目标。一切服从效益,内部效益服从社会效益。为了讲求效益,要着重考核“资金成本率”、“贷款收息率”和“综合费用率”等看得见、摸得着、算得清的效益指标,而把利润指标作为综合指标中的一项,以纠正企业化经营中的单纯盈利观点。

    3、实行以盘活存量为主,扩大增量并重的经营方针。无论是综合治理,还是集约化经营,农业银行都必须偏重抓存量,抓住存量,能够盘活资金,严格信贷纪律,促进发展,提高效益;抓住存量,能够建立责任制,有利于基本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实现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抓住存量,可以揭露信贷工作中的问题,打击经济犯罪,端正党风、行风,促进廉政建设。当然在抓存量为主的同时,也不能放松扩大增量,这两方面都是农行现状所必不可少的。

   以上几点思考并非笔者独创,许多同志为解决农业银行经营困境亦提出相似见解。笔者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许多在实践中可以立见成效的建议、意见屹今仍“纸上谈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加大金融体制改革的份量迫在眉睫,切实可行的建议与意见的尽快实施,是笔者的希望所在。

 

坚持择优扶植   捉高信贷效益

            1991年9月

  一、实行信贷择优扶植的意义和作用

    “区别对待,择优扶植”是银行信贷的一项重要原则,它体现了有所鼓励、有所支持、有所限制的政策,有利于发挥银行信贷的经济杠杆作用,对打破资金供给上的平均主义,吃大锅饭观象,优化信贷结构,提高贷款的经济效益,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治理整顿中,认真贯彻执行这一原则,更有其必要性和现实性。   

      1、它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前几年由于经济过热的影响,一些地方急于求成,不顾主客观条件争上项目,盲目建厂,重复建厂,形成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一些五小工业和乡镇企业,设备条件差、工艺技术落后,与先进的大工业争原料、争能源、争资金,产品质次价高,积压浪费严重,加剧了市场的供求矛盾,也使银行信贷资金大量逾期,难以收回。为此,坚持择优扶植,发挥信贷的经济杠杆作用,扶优限劣,压长线、促短饯,积极支持技术先进、产品适合社会需要的企业,发展生产,有利于促进产业、产品结构的合硬化,增加社会的有效供给,在当前开展的品种、质量、效益年活动中,尤应重视。   

      2、它是保证信贷资金安全的需要。当前银行信贷工作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逾期,呆滞贷款比重增大,特别是乡镇企业的非正常贷款要占达整个信贷资金存量30%以上,其中难以收回的要占达乡镇企业贷款总存量的30%以上,它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认真执行“区别对待、择优扶植”的原则。特别是在专业户热、经商办公司热和乡镇企业热的几次热浪中,银行信贷失控,情况不明,有求必应,不加区别的盲目放款支持,形成许多地方是贷款买产值,亏损无效益,造成资金的大量沉淀甚至损失。这些深刻的教训我们理应吸取,但现在并不能说已不再重演。我们耍坚持择优扶植、坚持质量观点、坚持效益观点,对不符合信贷条件的不予贷款,对效益不好的企业限制和逐步收回原有贷款,对符合政策要求、经营管理好、经济效益高的企业积极予以支持,就有利于减少贷款风险,提高信贷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防止和避免资金的损失。        

      3、它是国家加强宏观控制的需要。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信贷的需求日益增大,特别是在治理整顿中实行“双紧”方针,严格控制信贷规模,使资金的供求矛盾显得更加突出。现在是—方面效益不好的企业,产品滞销,经营亏损、大量占压信贷资金。另一方面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农副产品收购和效益好的大中型企业,却得不到必要的资金支持,直接影了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转。坚持择优扶植,根据国家的方针政策和计划,区别轻重缓急和效益的好坏发放贷款,压缩不合理资金占用,优先支持适合社会需要的,经济效益好的产业和企业发展商品生产,既能抑制膨胀的需求,又可改善供给,促进国家经济的良性循环,这对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均有着重大的作用。

        二、择优扶植的标准和原则

    我国实行的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而银行信贷又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促进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重要于段。因此,当前银行信贷择优扶植的主要标准应该是二条:

     一是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符合国家关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什么,限制什么的原则。    .    ‘

二是有利于提高信贷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

     关于择优扶植的原则应该是:

     第一,以国家产业政策为依据,合理确定投向、投量。即是按照国家确定的产业、行业、产品序列,结合本地区的情况,分别轻重缓急、效益大小,有所支持、有所限制。当前信贷资金的供应是向农业倾斜,向大中型企业倾斜,优先做好农业生产、农副产品收购及国家骨干企业的资金配置。   

     第二,坚持信贷原则,确保资企安全。贷款的对象、条件、自有资金、风险保障等,都必须符合金融法规,贷款用途正当,偿还有保证。

     第三,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支持的项目应立足于本地资源,和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扬长避短,以较小的投入;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并做到社会效益和银行效益的统一。

第四, 符合国家宏观控制的要求,.贷款投量应坚持在核定的信贷规模以内,根据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市场情况,择优发放贷款。压长线、促短线,压一般、保重点,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使资能够金加速周转,充分发挥有限资金的最佳效益。

      三、做好银行信贷择优扶植的几项措施   

1、深入调查,慎重决策。首先要做好贷前调查,充分掌握企业资信情况是实施择优扶植的关键。银行信贷人员要深入实际,深入现场,摸清贷款对象的生产条件、生产设施、经营管理能力、资金使用和产、供、销情况。特别是企业的财务状况,具体分析企业的费用成本、销售、利润和资金需要量,综合评价贷款的效益和偿还保证,区别优劣,作为贷与不贷,贷多贷少的依据。同时要注意掌握情况的变化,因地、因时制宜地灵活掌握,及时调整投向、投量,把贷款放准、放好,实现信贷资金周转快、效益好。 

2、评定企业信用等级,实施择优限劣。银行的信息调研和信贷部门,要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充分掌握数据资料,每年对企业的资金信用,经营管理和发展前景,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科学分析方法进行综合评价,按照总行制定的内容、标准、客观公正的评定企业信用等级,区分企业的类别,效益的高低,择优发放贷款。

3、正确掌握利率政策,实行区别对待。利率是重要的经济杠杆,也是信贷择优限劣的手段之一。近二年国家先后几次对利率作了较大的调整,并规定了上下浮动的幅度,这对抑制过旺的需求,搞活市场,促进企业节约、合理地使用资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执行利率政策方面不能简单化、搞一刀切,要么都是执行基准利率,要么是一律执行最高的浮动利率,要杜绝利用利率搞不正之风,并及时检查纠正。在信贷工作上要正确掌握和执行国家的利率政策,充分发挥利率的杆杠作用。对信用度高、效益好的企业利率可以下浮优惠;对农副产品收购应执行最低档次的利率,以体现支农政策;对风险较大的集体、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的贷款,利率应该上浮;对国家鼓励发展而利润又较低的产业、产品,利率可以低一些,反之,利率则应高一些。对企业的挤占挪用,超储积压和逾期贷款,应按政策规定,认真执行加息、罚息,以促进贷款结构的优化和按期归还。

4.加强风险管理,做好跟踪服务。贷款企业的优与劣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国家政策的调整,经营管理好坏和市场的变化,有时优也可能向劣转化,劣也可能变优。为了信贷资金的安全,在择优扶植的同时仍应加强贷款的风险管理。在贷款发放的各个环节上,均应按信贷工作规范化的要求办事,认真执行《借款合同条例》,坚持贷户必须有符合规定比例的自有资金,风险较大的集体企业、乡镇企业、个体工商户和专业户贷款,均应有相应的经济担保或财产抵押,以防止贷户经营失败,而有利于取得补偿,保证信贷资金的安全。同时,要做好贷后的检查、监测和跟踪服务,监督贷款的合理使用,帮助企业改善经营管理,为企业提供信息,清理拖欠贷款,检查贷款的物资保证,督促企业按规定补充自有资金,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保证贷款的按期偿还。

 5、加强信息调研工作,为贷款提供信息指导。近年来银行在信贷工作上因信息不灵,市场预测不准,往往造成贷款决策失误。某地贷款支持农户大种黄桃,后因黄桃储藏、调运问题无法解决,使农户蒙受巨大损失,导致农户砍树种粮,大量贷款沉淀无法收回。现在各地都在重视发展蚕桑,某县现有一个缫丝厂,但正在新建的还有三个缫丝厂,现在要求银行拿几百万元的资金来支持,要不了几年不是蚕桑不足,就是蚕茧过剩,国际行情再稍有变化,农民又要砍桑种粮,到时银行贷款又将失误,农民积极性将再受挫伤。因此,加强经济信息的调研工作十分必要,银行要发挥联系面广、消息灵通、反映灵敏的特点,经常搜集和掌握经济信息资料、预测市场发展变化的趋势,为信贷的择优限劣提供信息指导,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使信贷投向、投量能得到及时应有的调整,防止决策失误带来资金损失。    .

6.牢固树立效益第一的观点。讲究贷款效益,首先要讲求贷款对象,贷款项目的效益,要使生产项目,流通渠道创造和实现效益,这应是贷款企业、地方行政长官和银行工作人员三方面密切配合,共同追求的目标。只有各方面都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出发的基点,又以实现经济效益为归宿,银行信贷择优扶植的原则才能顺利贯彻,贷款酌经济效益才能得以实现。那种把贷款作为恩赐,把贷款扶持的项目作为政绩的花架子,把乡镇企业办成猴子扳王米式的,或是把信贷资金掌握在手,该贷不贷坐失良机,或是屈服于压力,甚至搞人情关系,不讲原则有求必应,都是对贷款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的破坏。为此,牢固树立效益第一的观点,既要落实到贷款人的身上,也要求银行信贷和决策人员,落实包放、包收、包效益的责任制,从根本上扭转重放轻收的思想倾向,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贷款的经济效益。

 

对农业银行确立

以业务经营为中心的思考

            1992年7 月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要“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农业银行的经营思想必须要进行重大转变,面向市场以业务经营为中心,实现自我发展,为此,笔者谈点粗浅认识。   

一、从理论上看农业银行以业务经营为中心的客观必然性银行的产生是建立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是商品经济发展到—定阶段的产物。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两者是紧密相连的。党中央在《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只有充分发展商品经济,才能把经济真正搞活”。这必然要求银行业务也要大力发展,担当起促进经济发展任,党的“十四”大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决定了社会产品要通过商品交换,通过市场实现其价值。也就是必须按价值规律办事。农业银行是归属于第三产业的特殊企业,市场经济促其接轨,转变观念,转换经营机制,以业务经营为中心,尽快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国营大中型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重点是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农业银行同样如此,伴随着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而转换,健全和完善自主经营、自我调节、自担风险、自我发展的经营机制,在这种机制下,农业银行必须要以业务经营为中心,这既是企业化的基本要求,也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农村金融工作中的具体体现。社会主义不仅要消灭剥削,更重要的是要消灭贫穷,发展生产力,生产出丰富的商品,满足人们的消费需要,这是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最根本任务。为此,农业银行全行工作的中心必须是业务经营,要围绕业务经营来开展各项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兴邦、兴行。农业银行的性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条例》中明确规定:“专业银行都是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按照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独立行使职权,进行业务活动”。要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就必须以业务经营为中心,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也指出:“专业银行主要执行国家产业政策,承担经济调控职能,实现自担风险,自负盈亏”。如果农业银行不以业务经营为中心,不破供给制的旧思想、没有风险意识,不按价值规律办事,必然要受经济规律的惩罚。

从信贷资金的特性看,农业银行信贷资金来源主要是偿还性的负债,客观上要求对资金使用要安全、要降低风险。再从资产运用看,必须要周转、增值、出效益。只有这样才能维护资金的完整和发挥资金的作用。要达到这一点农业银行也必须要以业务经营为中心,否则,农业银行的各项业务是不可能正常开展下去的。因此,农业银行要以业务经营为中心是具有客观必然性的。

二、从实践中看农业银行以业务经营为中心的紧迫性农业银行自恢复建制以来,无疑为城乡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由于机制问题和主客观原因,农业银行发展不仅困惑,而且存在的许多问题对今后的发展制约性极大。效益低下是农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在贷款存量上,呆帐呆滞多,非正常贷款占的比重大,从合肥市农行看1991年非正常贷款占全部贷款的27.2 %,  “两呆”贷款占非正常贷款为45.9 %, 尤其是乡镇企业的“两呆”贷款占乡镇企业全部贷款的比重更高,从而严重地影响了农业银行资金的正常运转。致使资金、规模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现在,宏观调控时紧时松,死的未搞活.活的又紧死了,加大了乡镇企业发展的难度,也给农业银行的经营带来了艰难。

二是贷款利息应收末收多。据对合肥市农行所属十三个单位的应收未收利息统计,截至今年一季度共有2380万元未能收回,严重影响着农业银行的经营效益。其中,乡镇企业贷款应收未收息占58.8 %,集个体工商业贷款息占27.5 %。在2380万元的应收未收息中,有15.3%已无法收回。使农业银行辛辛苦苦有偿组织来的资金,被无偿的占用,其中不少是上级指令地方行政干预和防汛救灾形成的,实在令人三思,但值得指出的是这些贷款究竟有多少是按贷款规程去办的?它直接反映了企业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农业银行究竟为国家创收多少,银行、员工究竟有多大发展后劲和实际效益,已是到了深思、醒悟的时候了。

三是资产单一。目前信用贷款占绝对优势,票据使用极少,传统业务没有兴起,资产单一不仅效益不高,而且风险大。资产配置本应是多元的,如房地产、租赁、证券、项目投资和大量中间业务等均未开办,不利于分散风险和拓宽业务领域。

四是资金成本高。农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储蓄存款和信用社转存款,这部分资金利率高,收效甚微,加之拆借资金用于必要的信贷投入时,高来又不能高去,加大了资金成本,直接影响到农业银行经营效益的提高。

农业银行经营环境差, 阻碍了的自主经营和发展,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地方政府以产值为考核指标。在产值为目标的驱动下,用产值论政绩,地方的积极性都在产值的提高上。因而,许多乡、镇只求上新项目,对老企业如何改造,如何抓三类企业起死回生关心不多,似乎新企业就能创产值,上了新项目,此届政府就有政绩,殊不知老企业半死不活,对整个乡、镇经济也是不利的。银行贷款本金、利息收不回,不仅影响银行的经营,也影响该地区资金、规模的合理流动。许多地方有产值无效益,还有一些地方宁愿亏本,也要产值,造成投资大,建设周期长,不少项目搞成半拉子工程,上不去,下不来,包袱越背越重,更谈不上经济效益。

二是政府直接插手贷款。银行贷款本应自主审批,任何单位、部门、个人都不能干预,道理大家都知道,但是在实践中,银行很难自主。地方政府不恰当的行政干预、首长项目、钓鱼工程、现场拍板等都违背了贷款管理原则,使可行性论证得不到真正落实,从而使得一些项目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贷款收回渺茫。

三是贷款对象决定了农业银行经营的风险性。在农业上,严重地受大自然的制约,只有风调雨顺,才有可能丰收。而江淮地区自然灾害不断,九一年罕见的大水灾,九二年大面积的干旱,都严重地影响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在乡镇工业上,农民由于受文化素质、技术水平、办厂经验所限,不少企业亏损、倒闭,一些企业虽有产值,但盈利极少。在市场经济中,乡镇工业将面临着更严峻的形势。供销社的空壳、粮食系统的放开和资金体外循环,均加大了农业银行资金营运的难度。再说,政策性的亏损贷款,也压得农业银行疲惫不勘,如农副产品收购贷款、扶贫贷款、开发性贷款、农业生产资料贷款以及救灾贷款等均属无利经营,且资金占用期限长。贷款风险不是在减少,而是在加大,就乡镇工业来说,贷款担保无人能为,企业都欠贷款,谁能给谁担保?乡经委担保也是形式,财产抵押大多不实,变卖无价,房产无市,因此,贷款一旦失手,很难完整收回。

    农业银行业务经营面临生死存亡。首先,新的《民事诉讼法》规定,破产企业债务清偿顺序是一税、二工资、三债务按比例分摊,不管是贷款、欠款,一视同仁,过去规定分摊债务时,先清偿贷款已不复存在。其次,是农业银行的管理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为什么贷款损失那么大,风险居高不下,效益低下而又没有多少强硬措施,各地县支行作为基层银行的经济实体,核算单位,在条条专政的体制下,能有多少自主权?人权、财权、经营权处处受制约,哪有面向市场自主经营的可能。凡有志于农村金融事业的人,不能不为此现状担忧。因此,对农业银行的改革必须要有紧迫感、危机感和一种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必须坚持以业务经营为中心,以企业经济效益为重点,审时度势,争取主动,才有出路。

    三、农业银行以业务经营为中心的途径。

    1、要解放思想“换脑筋”,  牢固树立以业务经营为中心的观念。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要求我们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又指出:  “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鬲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叫大家“换脑筋”,也就是要求我们从传统的计划经济意识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观念,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市场经济它能较好地保证资源从效益较低的地方、部门和企业流向效益较高的地方、部门和企业。实践也证明:哪个地区、部门和企业市场取向程度越大,经济效益也就越高,发展也就越快。农业银行必须按照市场取向进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这点必须在全行上下形成共识,以利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以业务经营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2、树立效益目标。  经济效益是我们一切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没有效益的劳动是毫无意义的劳动,加速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是财力问题,财力不足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效益问题。为此,党的十二大就提出要不断提高经济效益,要把全部经济工作转移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农业银行在业务经营中必须把效益放在第一位。  

 (1)盘活存量。农业银行以业务经营为中心的主体是信贷工作, 信贷工作的突出问题是盘活存量。前几年清收陈欠贷款收效不小,但又边清边长,逾期贷款、呆滞呆帐贷款仍然很大,如果仍按常规办法清收,在盘活存量上要想迅速见效谈何容易,农业银行要搞企业化,企业化就要有企业的手段。笔者认为,一是必须将激励机制引入收贷中去,实行重奖重罚,在现阶段要提高奖励比例,提高多少可按收贷对象的难易程度来定,对呆滞呆帐贷款按1% 至2X奖励,对三类企业按0.5% 奖励,或者按贷款种类进行奖励,主要是促进乡镇企业、农业、集个体工商业贷款的收回;二是运用法律手段抓紧收贷,要学会利用法律保护自己,当前要多采用“停止支付令”和向“经济协调中心”申请协调等简便、快速办法。同时抓紧在法律调解、判决生效后的有利时机申请执行,及时收回贷款。对内部职工介绍担保的贷款,限期后收不回的要严肃地加大行政、经济处罚,用处罚来的款项奖励收回有功的员工。因违纪放款造成损失的应追究渎职责任,坚持“三包”不动摇。三是对非主观原因形成的呆帐,要抓紧时间申报核销,尽快卸掉包袱,给企业化经营创造有利的环境。冲销呆帐准备金不问新贷、老贷都应一视同仁,那种把八七年前的呆帐放在信贷基金中核销的规定,对农行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必须千方百计打好“擦边球”。

(2)优化增量。农业银行作为企业面向市场,就要按价值规律办事。各项贷款以收回为前提,以效益为重点,排除干扰,自主经营。真正以市场为导向,一改过去首长项目、政府意志和人情贷款。在信贷资金管理上坚持资金第一、规模第二,规模服从资金,资金服从效益,或实行贷占存比例管理,要扭转“追求产值上项目,负债经营争规模”的无序经营状况,实行贷款规范化管理,信贷员实行责、权、利相结合,使信贷员有权力放款,有责任收回,并按贷款收回率和收息率多少来进行考核。只有这样才能使信贷员把信贷资金当成自己腰包的现金,并和自身利益直接挂起钩来。

(3)信贷资产多元配置,巩固主要业务,开拓传统业务,实行信贷资产多元配置,这样有利于风险防范,做到周转快、效益高。在开展金融新业务中,农业银行要抓住机遇,办好信托投资、咨询评估、租赁证券和房地产的开发等业务,从而壮大农业银行经营实力和改善经营环境,发挥银行整体功能作用,增加收入,提高效益,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为什么国外的银行能够成为万能的垄断者呢?也就是说他们全面参与了社会经济,并使其不断发展壮大。实行资产多元配置,是银行业务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需要,在企业发展壮大中,银行也分享利益,改善职工福利待遇,增加信贷资产收益,在资金紧缺时,可以随时出售部分证券资产或房地产,缓解资金供求矛盾,促进信贷资产结构的合理化。

 3、肄立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在外部环境上政府对企业的考核要由产值转向利润,因为产品转为商品还有一个复杂的过程,还有一个市场评介问题,即产品质量、实用、价格等,产值不能真正体现效益,只有用利润考核,才能引导人们把思想观念转移到以效益为中心上来。同时,政府要营造、培育市场,转换职能,减少对具体业务部门的干预,才能使农业银行自主经营.顺应价值规律办事。在人事管理上要与推行行长目标经营责任制相配套,在编制内或弹性编制指导下,有条件的放开人权,允许就地进人、招干(工),做到哪里人员缺少就在哪里录用。面向市场、坚持条件、进人考试、扩大聘用、解聘有权,在政策上,针对农业银行的实际,降低存款准备金交存比例。增加自有资金,增强抗风险的能力。总之,坚持以业务经营为中心,以企业化为方向,必须彻底解放思想、转换机制,把农业银行由行政型改为社会型,由政策性改为经营性,由人治型改为法制型,使农业银行真正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大环境里自主经营、自我调节、自我发展。

       

 

 

                  要增强危机意识

              1992年11月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强调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是我国经济理论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市场经济理论巳震

   撼了全国各地、各行各业、各个角落,使一切旧的、传统的观念

深深地感到了危机。   

       市场经济实质就是遵循价值规律,适应供求关系,通过竞争

   机制,实现优胜劣汰。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首先要有完善的市

场体系,而在市场体系诸多因素中,没有金融的繁荣,也就没有繁荣的市场经济,现在与银行打交道的千万家工商企业都在面向市场转换经营机制,逐步办成真正的企业了,金融机构怎么办?农业银行在金融系统中,经营环境最差,条条专政最死,信贷资产风险最大,而危机感却较小。可以这样说,有不少农村金融干部,对农业银行在劣势的经营环境中形成的危机四伏并不多虑.对农业银行近几年内风险大增却心地尚宽,一些短期行为的人甚至抱着“与我何干”,留待后人去危机吧!没有深刻的危急感,这才是我们农村金融工作的不幸,这才是农业银行真正的危机。

   危机之一,人的积极性哪里去了?人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

起来,是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农业银行经营环境差,职工福利水平低,且上下反差又大,加之封闭式的增人机制,上下对立,互相埋怨,思想政治工作又软弱无力,使多年来形成的亲缘化、素质低、大锅饭等弊端旧益加重,淹没了多数人的积极性。 

    危机之二,干部老化加短期行为。一些地方农业银行领导干

部年龄偏大,长期来受计划经济的束缚,工作地域又是广大农村,接触新事物较少,因此思想较守旧,有的行领导班子成员都在50岁以上,年青有为的同志上不来,与各金融机构竞争将后期乏力。少数老同志横竖任期不长,工作中难免有短期行为,一推、二拖、三姓“糊”,对农业银行的基层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缺少考虑,对大量的资金呆滞措施不力。更有甚者“今朝有酒今朝醉”,想干就干,不想干就混。

  危机之三,信贷资产配置不合理,效益低下。政策性贷款多,呆帐呆滞多,应收未收利息多,经济效益不高,盈利单位约三分之一,明亏单位约三分之一,暗亏单位(作技术处理或放贷结息)也是三分之一。

     危机之四, 管理与经营高度集中,无活力,无动力,也无压力。行政机关式的经营,国家分配资金的大锅饭格局,行政干预、上级干预,加之自身盲目放贷,责权利不明,自主经营无权,信用社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至今改革方向不明,吸收一个人也要在银行过上"五关".。

     危机之五,转换经营机制的滞后现象。市场经济的确立,各相关方面必须同步进行,现在各类企业纷纷面向市场积极转换经营机制,农业搞承包,供销下放经营核算权,粮食经营放开,价格放开,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普遍建立,家庭企业、个人企业、私营企业越来越多,而农业银行经营机制依旧,大锅饭未有触动,行长不担心职工离他而去,职工也不担心被炒鱿鱼,大家都心安理得。市场经济是篇大文章,搞市场经济,意味着我们的经济运行要以市场为基础,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基本形式。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农业银行必须彻底转变职能,从业务经营方式、资金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及人事管理等方面加快改革步伐。要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只有面向市场,以市场为导向,加大市场的份量,一切以市场经济为基本思路,才能与之接轨、配套,使自身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关于如何以市场为导向,笔者认为:

     一、以市场为导向,必须通过市场招聘人才.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最根本、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劳动者通过市场进入企业,农业银行必须杜绝单纯吸收系统内子女和凭关系进人的做法,只有通过市场公开招聘人才,让每个人都认识到在市场竞争中找到就业机会的不易。通过竞争就业,使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也使自己的才干能获得较高的收入。要形成这样的用人机制,即:领导者的危机感是担心劳动者辞职,职工的危机感是担心领导者辞退,没有这样的危机感,企业必然是死水一潭。

     二、以市场为导向必须合理配置信贷资产.市场经济机制就在于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取代以计划指令为主的资源配置方式。市场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运行,农业银行的信贷资产首先要符合安全、流动,效益的原则,在这个原则下,实现信贷资产合理配置,多元配置,搞好传统业务,开拓新业务,最大限度地减少经营风险,实现利润最大化。

     三、以市场为导向建立调节资金的供求机制。农业银行的信贷管理体制,要减少指令性计划,增加指导性计划,在合理核定存、贷差和逐年增拨信贷基金的前提下,上级不包资金,在核定的总规模或比例管理的调控下,各级都面向资金市场,实现自主经营、自我调节、自风险、自我发展。

      四、以市场为导向是效益评估的客观标准。评价商品的价值、企业的效益、产业的前途,最有说服力的就是市场,银行信贷资产的效益也只能在市场运行机制中体现,银行的信托投资,

证券租赁,咨询评估,房地产开发等金融业务无一不是为市场服务,受市场检验,金融业务也只有不受行政的干预,不搞钓鱼工程,不参与现场拍板,真正实现自主经营,才能在市场导向中接受公正的、准确的评价。  

    五、以市场为导向是奖优罚劣的最有效手段。银行职工一缺积极性,二少危机感,原因在于没有切实运用奖优罚劣的有效手段。在市场竞争条件下,银行对企业要保一批,限一批,对许多

无可救药的乡镇企业,还应落促其关一批,对基层金融单位也应如此,只要丧失了服务功能,不再具备营运条件,也应当让其破产,重新改组,辞退人员。对管理混乱,年年亏损,经济问题严重的信用社,死保不如破产,让其他金融机构兼并,或让位于农村合作基金组织,不这样就永无生气;对银行职工要彻底废除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只要职责明确,一人能干二人工作的,应获得二人的收入;信贷人员收入与创利挂钩,会计出纳人员与业务量挂钩,储蓄人员与包干的任务挂钩,管理人员与职责挂钩,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效益高收入,低效益低收入,无效益无收入。    一切以市场为导向,使人人都有危机感,是农村金融工作不断开拓进取,有活力的源泉。但要实现以上构想的一切以市场运作为基本思路,还必须:

 一、要解放思想更换脑筋。不冲破落后的传统的旧观念和习

惯势力的束缚,改革开放的步子就迈不开,转换机制就是空谈。行长可以招标竞选,问题成堆的机构可以破产关门,乡镇企业可以扔掉一批,个体、私营企业可以一视同仁大力扶持,现有素质太低,服务不好的职工可以挂起来一批,凡此种种均要上下一起,下定决心更换脑筋。

     二、放权要放个够。邓小平同志曾指出,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可以说是目前我们所特有的官僚主义的一个总病根”,农业银行的各级领导在对基层核算单位(如县一级)实行“宏观规划,协调监督”八字方针下,要把人权、财权、经营管理权放个够,使各级经营单位在业务活动中无上级、无主管,无婆婆,上级主管就是市场。

     三、经营环境要变革,农业银行的自主经营要落到实处,现在政策性贷款越放得多就越赔得多,完全否定了农业银行企业化经营的原则,与中央关于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观念明显相

悖。要普遍形成一种观念,任何人不得干预银行贷款的发放与收回,哪怕是首长项目也要经银行评估论证同意后才能给予支持.对于政策性贷款,应当是谁决定谁出资,以保证农业银行真正做

到企业化经营。   

    四、行长应是真正的法人。银行作为企业也要实行行长、党委、职工代表大会分设制,要突出行长的中心地位,维护行长的法人地位,副行长,科长都只能对行长负责,而不能分工负责,法人就是法人,法人绝不应是傀儡,行长有权组阁,有权决策。在行长指挥下,一切行政部门都要围绕业务转,业务部门围绕经营转,经营活动围绕效益转。

    五、增强危机感是农村金融工作的根本出路。在市场机制下,随着竞争机制的引进,农业银行的各级领导和全体职工必将增强危机感,彻底铲除铁饭碗、大锅饭、平均主义的痼疾,努力发扬农业银行的企业精神和“行兴我荣、行衰我耻”的荣辱感,只要全行职工有了危机感,谁都不会掉以轻心,形成这样的局面,就是农村金融工作兴旺发达之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

  金融体制改革

   1993年1月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键是转换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经营机制,把企为推向市场。在市场经济中,资金是市场经济的血液,金融是市场的启动器。银行作为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中,当然也要进行改革和发展,市场离不开银行,银行的发展更会有力地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当前,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改革金融管理体制,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尽快转变经营机制和管理调控机制,已成为金融体制改革中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一、现行金融管理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难以接轨

        在计划管理体制下,银行实现“大一统”的组织管理体制,银行集经营与管理于一身。近十年来银行计划管理体制虽然由“统收统支”、“差额管理”改进为“实贷实存”以及规模和资金“双向控制”,但仍是未脱离指令性、行政型和人治型,完全不适应市场经济机制的需求。

        1、金融组织体系不完善,银行性质不明确.

十几年的金融体制改革,使我国的金融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形成了以中央银行为领导、专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为补充的金融格局,各家专业银行基本是按照业务分工来划分经营范围的,在组织和经营上适应了国家对专业银行的计划管理。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它的任务应当是行使宏观调控职能,不直接从事经营.实际上人民银行举办资金市场,参与证券投资,直接从事贷款,项目开发和向股份制金融机构(含城市信用社)入股,实行利润留成,追求最大利润,完全与中央银行机制相悖。专业银行作为企业,有着大量的经营性业务,同时身兼大量的政策性业务,把二种业务融于一身,使正常的企业经营受政策性业务牵扯,而政策性业务又掩盖了经营性业务的失利;在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情况下,一部分企业性的金融机构由于不受专业分工的限制,计划管理相对较少,企业经营相对灵活,在竞争上常使专业银行处于不平等地位。

  从现代金融业的发展来看,银行的经营范围都在不断扩大,金融工具在不断创新,逐渐形成金融“百货公司”,专业银行必须走商业银行的路子,办成多功能的银行,既适应自身业务发展的需要,又充分发挥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要打破不必要的行政控制,纠正金融管理的混乱现象,切实改善和加强金融服务,改变银行又是机关、又是企业的不明确性质,推进专业银行的企业化改革,促进专业银行转换经营机制,才能创造条件向着“真正的银行”过渡。

    2、银行宏观调控乏力,货币信贷二个闸门失控。

    中央银行实行宏观调控,说到底就是执行国家的货币信贷政策,控制货币、信贷二个闸门。近些年来宏观经济运行状况表明,货币、信贷政策对整个经济的调节是不理想的,人民银行受制于国家财政,调控目标不能自主。自1984年中央银行信贷资金管理体制改革以来,贷款的增长率和货币投放量,均连年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去年新增贷款规模达3571亿元,比1991年增长20.9%,超过国民生产总值12%的增长速度,如加上1000亿元的证券、股票发行量则投放比例更高;另一方面是1984年以来,货币发行量出现三次高峰,即1984年的263亿元、1988年的680亿元、1992年竟高达1158亿元,年增长率达36.4%,1992年超过1991年实际发行量的1.17倍(注:我国1949年至1978年30年间货币总发行量为219亿元).可以看出,宏观经济运行多次出现总需求失控的局面,特别是1988年出现较严重的通货膨胀。但是,造成货币、信贷政策失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微观经济基础不具备,也有自身货币政策目标设置不当,调控体系不能自主的原因。我国的货币政策以经济增长、稳定货币为双目标。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方法以信贷总量控制为主,而信贷规模的扩张与收缩又常受经济政策的影响,且具备一定的刚性,很难有效控制。中央银行以计划手段、行政手段在经济运行中进行直接调控,带有纵向性、分配式的特点,这些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横向的、多变的经济发展需要。更主要的是,采用这种方法难以摆脱忽紧忽松的恶性循环。此外,信贷总量控制方法又难以兼顾结构调整,紧缩时好坏不分,形成“一刀切”。1988年通货膨胀后,国家实行了治理整顿,整顿结束后又出现信贷投放过多、货币发行过量,导致经济过热因素急剧增加,新的通货膨胀压力明显加大。今年一开始货币、信贷形势就十分紧张,其中有一个人所共知的原因,那就是基本建设战线过长,消费基金增长过猛,全国城乡都在拆旧房、建新楼、上项目,而经济效益却远不如人意,在每年将国债打作财政收入的情况下,中央财政还连年向人民银行借款,1991年巳超过于亿元大关,1992年达1241亿元高峰,在这样的情况下,人民银行巳成丁第二个财政,除了运用行政手段加紧控制专业银行外,哪里还谈得上宏观控制,微观搞活.为此,要建立市场机制就必须重新确立货币、信贷政策的目标,完善宏观调控的客观经济基础,改变调控方法,杜绝“水多加面,面多加水”的恶性循环。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才能逐步收到预期效果。现阶段的宏观调控目标应当是直接调控与间接调控相结合,而以间接调控为主,中央银行不再当财政的出纳,才能在深化改革中逐步收到预期的效果.

        3、专业银行吃的是人民银行的“大锅饭’,受制于行政管理的束缚

银行作为经济体系中的一种特殊企业,与其他工商业有着广泛密切的联系.企业走向市场,银行是市场的产物,没有市场就没有银行,没有银行也就没有发达的市场。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营运资金由银行包,吃的是银行的“大锅饭”,许多亏损企业工资发不出,银行从维护“安定团结’考虑,还是要继续贷款,导致企业吃的是银行的,喝的是银行的,关停倒闭反正是银行的.而专业银行的靠山是人民银行,人民银行层层分配贷款规模,贷差行(即贷款大于存款)还要靠人民银行供给营运资金,上级掌握计划分配数,下级掌握资金使用权,从地方经济发展和部门利益考虑,各专业银行争规模、争资金,把各方面矛盾推向中央银行,迫使中央银行不得不增加贷款规模,使贷款规模和资金的分配、调控、管理、运用与动态经济发展的客观现实经常处于矛盾之中,由于整个社会经济效益不好,银行信贷资金大量沉淀,长期靠人民银行支撑,吃的是人民银行的“大锅饭”.此外,一些存差行(即存款大于贷款)资金较宽裕,但多存不能多贷,他们一面争规模,一面千方百计逃避规模控制,一些贷差行有规模无资金,不惜高成本通过市场融通,把拆借资金打入信贷规模,长期摆脱不了超负荷经营的困境。造成这样的局面,一是人民银行信贷资金管理体制的弊端,二是地方行政干预和政策性贷款的结果。现在各级党政领导,为官一任当然都想繁荣一方,措施是铺摊子、上项目(这也是无可非议),资金从哪里来,手段是行政干预。靠的是首长项目、钓鱼工程、现场拍板,“党委决定各方去办”,什么规模不规模、该贷不该贷、收回收不回,首长负责就行了,有一位县长决定办一个玻璃厂,四面八方围攻银行,银行被迫贷了设备贷款,流动资金贷款,起死回生贷款,累计超过了100万元,一张调令县长走马他乡上任,厂倒人散,银行也不知道这100万元贷款该向谁要.

  要解决以上问题,首先要承认专业银行是企业性质,银行是企业,银行应有银行的一套贷款程序,只有把银行推向市场,向商业银行过渡,给银行一个宽松的环境,使之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真正的银行’才是出路.

        二、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加速金融体制的改革

市场经济的实质,是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对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要实现对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没有适应市场经济的金融体制,也是无法进行的.十四大后,全社会在探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进程中,给加速金融休制改革也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李鹏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专业银行要向商业银行过渡,这就进一步明确了专业银行的改革方向。向商业银行过渡,主要是围绕金融运行机制的转变,积极探索金融体制改革的途径。对此,笔者认为必须着重考虑资金商品化、银行企业化、利率市场化和管理法制化等问题。

1、资金商品化是金融体制改革的核心。

所谓资金商品化,就是要让银行进入市场,把银行的信贷资金当成商品去经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生产要素都是商品,都表现为价值,商品交换都是围绕价值进行。如果资金不被当作商品,银行要遵循价值规律,服务商品生产,自身经营就难以进行,社会资源就无法配置,市场经济也就无从建立。为此,资金商品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必然。既然资金是商品,为了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就要改革资金的计划管理体制,使资金的“计划供给”转变为“市场需求配置”。既然资金是商品,就要保证资金运行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银行和企业都要考核资金的周转率,实现信贷资金“借得出——用得好——按期还”的良性循环:既然资金是商品,银行就要以利润为经营目标,在选择资金投向时,它首先考虑的是国家“扶优限劣”的政策,在运行中把资金投向产品质量高、有销路、效益好的企业和部门,而不会单纯地用资金去“扶贫”;既然资金是商品,就要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资金运行机制,实现融资市场化.企业生产发展资金不足时,可以向银行贷款抵押、贴现,也可直接向市场融资,从而改变企业吃银行“大锅饭”的状况.

        实现资金商品化,银行和工商企业,都要以市场为依托,建立一种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完全新型的银企关系。由于银行和工商企业都是以商品生产者或经营者身份出现,二者间有着共同的经营目标,双方就成了合作的伙伴,就有可能消除贷款时是“信贷员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和还款时“要钱没有,要命一条”的对立情绪。

        2、银行企业化是金融体制改革的前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改革的市场取向就是“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而真正的银行就要明确专业银行不再是行政机关,而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发展的具有企业性质,实行企业化管理的商业银行。使专业银行从双重职能中解脱出来,面向市场开拓业务,在竞争中求发展,必要时还可走股制商业银行的道路。

        银行实行企业化,必然要强化业务经营功能,一切以业务经营为中心,能够最大限度地组织和融通社会资金,以满足社会主义生产日益增多的信贷资金需求。银行实行企业化可以理直气壮地以利润为经营目标,在业务经营中追求最大利润。银行是企业就能排除地方党政部门的行政干预,使贷款的可行性调查得以坚持,以提高信贷资金的质量,减少非正常贷款的比重,便于银行信贷干部明确岗位职责,追究贷款风险责任,使内部活力大大增强。

        银行实行企业化,就有可能划清政策性业务和经营性业务的范围,防止政策性业务挤了经营性业务和政策性亏损掩盖经营性亏损,避免经营状况失真,也有助于解决信贷资金短期变长期、流动资金变成固定资金,以及大量资金被挤占挪用和信贷资金的财政化问题。

        3、利率市场化是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条件。

        我国现行的利率管理体制是权力高度集中,专业银行特别是直接从事业务经营的行处,没有灵活运用利率的自主权,只有管理与执行的责任和义务。利率上调或下调全国统一,行政化、主观化、无弹性、失去了对资金需求的适时调节,发挥不了经济杠杆的应有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是资金的价格,是资金使用权让渡而必须得到的价值补偿,通过市场对资金供需进行适时调节,利率则是十分有效的经济杠杆,随着市场资金供求状况的变化,利率的上下浮动,好比股票行情变化不息,是经济运行的正常现象,它可使组织资金来源的一方和资金使用者一方都能十分重视核算资金成本,讲求资金效益和增值。

        在我国由于经济较高速度的发展,建设资金需求过大,而资金供给不足的矛盾将是长期的,现行的低利率政策又难以有效地合理调节信贷资金流向,不能正确地反映资金价格及其供求关系,这就加大了企业对银行信贷资金的依赖程度,而不愿自觉地进入市场直接融资.实行利率市场化,在社会资金利润率高时,利率就应该高,在资金供不应求时利率就应该高,在企业经营不善、过多占用信贷资金时,利率也应该提高,反之利率就应调低.所以,利率在随行就市的前提下,贯彻“扶优限劣”的政策,实行差别利率,促进企业加速资金周转,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应变能力,适应市场需求,提高经济效益,也是资金商品化和银行企业化的一项重要条件。

        在放松利率管制,运用市场调节功能时,它应该是个渐进过程,在当前变革时期,利率结构还应有三个层次,即计划利率、浮动利率、市场利率的同时运用,计划利率是指中央银行对政策性贷款而言,浮动利率是专业银行按照中央银行规定的基准利率,在一定幅度范围内自主决定利率档次,自行掌握上下浮动,这是走向市场利率的一个过渡阶段,市场利率则是指通过市场融资的那部分资金,根据组织资金的成本和市场银根的松紧,允许“高来高去”。

         4、管理法制化是金融体制改革必要的保证。

    市场经济条件下,为数众多的企业和个人、各种机构组织在频繁的金融业务往来中,通过市场的调节,使社会资源达到有效的配置。大量的经济、金融活动,要求大家共同遵守一定的规则,这些规则就是法制。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关系,是以纵向为主,靠的是下级对上级的服从为基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关系,是以横向为主,靠的是信用关系为基础,而信用关系是以法律为保障的。如果存款不能及时兑现,贷款不能如期偿还和按约付息,担保义务不能如约履行,结算资金相互拖欠,票据交换渠道不畅,债权债务约束不强,金融往来中的信用得不到保障,就会造成企业经营、经济管理,社会生活的混乱,还将影响到整个经济活动都难以顺利运行。为此,必须加强法制建设,有一套完善的法规加强金融管理,还必须普及金融法律知识,健全金融法律体系,使一切信用行为都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用法制来规范各种金融活动,强制约束人们的行为,以便维护参与信用活动各方的正当权益,也使违约者都应依法承担应负的责任。运用法律管理金融,还对深化金融体改有着积极的促进和保护作用。首先,法律将明确规定中央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法律地位,从而有助于金融机构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充分发挥其功能性作用;第二,为金融管理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把各项金融活动的准则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使查处各种侵权行为和违法犯罪活动有法可依,第三,为稳定货币,正确掌握信贷政策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保证,第四,通过法律来规范政府行为,明确哪些方面属于政府应当管理,以及政府通过何种手段进行管理。反之,政府则不应干预,这些都有利于金融秩序的稳定和金融事业的健康发展.

        金融体制改革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必须与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既无法超前,也不能拖后。实现资金商品化、银行企业化、利率市场化、管理法制法是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步跨入。专业银行实现企业化,它离不开资金市场的发育和完善,资金市场的发育和完善又与物资、科技、信息、劳动力等各类市场的发育和完善密切相关,专业银行要一步一个脚印地拓宽业务范围,向一切生产经营领域渗透透自己的服务功能,在服务中求得自身经营机制的转换.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过渡,也有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作为国家专业银行,不能坐等条件具备,而应积地创造条件,加速转换机制,逐步实现向商业银行的过渡。

 

行社一体 合力开拓 发展城郊金融

1994年3月

( 一 )

 改革开放的春风给城乡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和迅速发展的大好形势,特别是现代化城市的建设、高科技开发区的建立和旅游业的兴起,使原有城区的面积迅速向邻近的郊县地区扩展,从而在地域上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原来与城市邻近的郊县地区很快发展为新兴的城区;二是原来距城市较远的郊县地区,又发展为新的城郊区域。这些新兴的城区和新兴的城郊地区,在中心城市的辐射下,很快拓展为大工业的生产基地、大商业的流通市场、农副产品的集散场所、渡假旅游的新胜地,随之配套的还有城市居民的集中住宅生活区和城市副食品供应的大厨房。各种多态式的经济生活迅速涌进了这一新兴区域,使城郊经济这一新概念,更注入了崭新的内容。

城郊区域由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正处于城乡的结合部,既与农村习俗相近,又与城市商旅相通,这块辽阔的区域与中心城市相互依托,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错,相互依托,经济上在各自的基础上共同发展,利益互补。经济决定金融,金融为经济服务,面对城郊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城郊金融怎么办?金融如何适应,进而如何为这一新兴区域服务,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 二 )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改组中国农业银行和组建农村合作银行,中央这一决定无疑是从大力发农业基础地位和适应市场经济机制出发的,给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解决了农业银行和信用社10多年来在改革问题上徘徊不定的局面。

    多年来,各地对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做了多方向的探讨,其中之一就是行社合一,“一体二制”联合经营、优势互补。就拿合肥农业银行来说,1988年初,行社经多方研讨后,认为近郊几个乡镇工业产值都已达数亿元规模,农业产值比重在总产值中仅在5%以下,原有农民大部转为务工经商,农村的产业机构,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贷款对象已从过去的“三为主”扩大到工商服务业,农户贷款比重已经很小,即使贷款而把贷款真正用于农业的更少,信用社已经不是农民的资金互助组织,在经营上已经发展为“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金融企业。据此,合肥市行正式提出了以农业银行郊区支行为主体与近郊的城东、常青、杏花三个信用社成立联合体,名曰:“农业合作银行”作为农业银行领导下的又一种合作金融组织,这个方案报省农行后,得到了省农行的全力支持,并于1988年5月31日以皖农银字第360号文件正式批准同意试行,遗憾的是由于人民银行金融管理部门,在改革问题上过于守旧、态度不明、不敢跨步、没有同意,以致夫折。

    现在中央“决定”已经明确提出成立农业合作银行,在城郊经济区域农业合作银行应是个什么样的模式,笔者认为“行社一体”将是较理想的方案,即由农行、信用社联合成立“合作银行”,统一行社的人、财、物力量,实行“一块牌子、一套人马、一套帐”,全部职工实行聘任制,原则上打破全民、集体二种所有制的界线(若一定要分清全民、集体两制,那就形式上给予保留)。在城郊经济区成立这样的联合经营实体,将可消除现存的各项弊端,使原来的农行、信用社在单纯为农业服务问题上来一个工作重点转移,即根据城郊经济区域的特点,实现行社在管理体制上的最佳经营组合;在金融服务功能上的多元化、全方位的服务;在经济效益上以面向市场获取利润为主要目标,以适应城郊型的经济格局。具体设想是;

    一、合作银行是股份制的。股份由法人股和个人股组成,农行和信用社参股应占全部股金总额的50%以上(达到控股目的),此外可吸收区域内的工商企业和职工、居民入股,总的股金数额和各方面参股比例,可根据区域内的具体情况和有关规定制定。

    二、合作银行是商业性的。它以市场为导向,改革“以农为本”的单一经营方式,适应城郊经济的兴起,特别是以贸工农综合经营、农林牧渔全面发展,交通、科技、旅游业的开发等为服务对象;以建立工业品流通市场、农副产品集散市场和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市场,为振兴城郊经济的侧重点;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经营目标,具体实施优化信贷结构、优化服务功能,围绕市场的机制组织资金运转。

    三、合作银行实行的是企业化。银行实行企业化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实行企业化管理,二是实行资金商品化。银行是企业,就要摆脱政策性的制约,行政性的束缚和人制型的干预,坚持以业务经营为中心,贯彻“六自”方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求平衡、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在遵守国家政策法令的前提下,对上不需要婆婆,对下不实施国家宏观调控职能,资金围绕“三性”转(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经营围绕效益转。

    四、合作银行是多功能、全方位的开展金融服务。上述城郊经济区域组建的合作银行是股份制、商亚性、企业化的,它的业务经营范围则是随着城郊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实行融资渠道多样化、信贷资产多样化、信用工具多样化,尽力提供快速、准确、安全的信贷结算和咨询服务,诸如:1、可开办国际业务办理外汇资金清算;2、可发展信托业务拓宽服务领域;3、兴办房地产业务,参与住房制度改革和房地产投资业务;4、可经营证券业务,办理股票、债券的代理发行和必要的门市交易业务;5、可开拓信息咨询业务、开展企业信用度评估、项目论证及资信调查和咨询服务等工作,此外,还要运用新技术努力完善服务设施,提高服务水平。

总之,城郊经济区域既不同于中心城市,也不同于一般农村。我们在这个新兴的经济区域开拓金融业务,既不能完全照搬城市的一套,忽视区域内农林牧渔的全面发展;也不可局限在农村金融体制上,一切为农业经济服务。开拓这个新兴区域在信贷投向上要坚持择优扶植,在投量上要实行倾斜政策,保重点项目上规模、上档次,同时起点要高,在层次上要支持集团性、外向型、高效益及各种专业市场的改造与建设,使合作银行在行社优势互补作用下的运行机制,开创出崭新的局面。

 

       金 融 是《 现代经济的核心 》

                      1994年5月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确立了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国家于今年初已出台了金融改革的重大举措,表明了金融改革正在逐步深化。回顾十多年来金融体制改革的历程,虽然取得了许多进展,但仍未脱离指令性、行政型和人治型的计划管理体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这主要表现,在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乏力,货币信贷两个闸门失控,人民银行受制重于国家财政,调控目标不能自主。自1984年中央银行对信贷资金管理体制改革以来,贷款的增长率和货币投放增长率,均年年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我国货币政策以经济增长、稳定币值为双目标,目标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矛盾和冲突,造成二者难以兼顾。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方法以信贷总量控制为主,而信贷规模的扩张与收缩又常受经济政策的影响,且具备一定的钢性,很难有效控制。中央银行以计划手段、行政手段在经济运行中进行直接调控,带有纵向性、分配式的特点,这些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横向的、多变的经济发展需要。更主要的是,采用这种方法难以摆脱忽紧忽松的恶性循环。   

        专业银行作为经济体系中的一种特殊企业,与其他工商企业有着广泛密切的联系,企业走向市场,银行是市场的产物,没有市场就没有银行,没有银行也就没有发达的市场。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营运资金由银行包,吃的是银行的“大锅饭”,由于不少行业和企业经济效益不好,专业银行信贷资金被大量沉淀,长期靠人民银行支撑,又吃的是人民银行的“大锅饭”,显然,这种状况不能再延续下去了。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加速金融体制改革,“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必须着重考虑资金商品化、银行企业化、利率市场化、和管理法制化等问题。     

         1、 资金商品化是金融体制改革的核心。

    所谓资金商品化,就是要让银行进入市场,把银行的信贷资金当成商品去经营。为此,就要改革资金的计划管理体制,使资金的计划供给”转变为“市场需求配置”,要保证资金运行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实现信贷资金“借得出一用得好一按期还”的良性循环,要以利润为银行经营目标,把资金投向产品质量高、有销路、效益好的企业和部门,要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运行机制,实现融资市场化,企业可以向银行申请抵押贷款,办理贴现,也可以直接向市场融资,从而改变企业吃银行大锅饭”的状况。

          2、银行企业化是金融体制改革的前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改革的市场取向就是“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而真正的银行就要明确专业银行不再是行政机关,而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发展的具有企业性质,实行企业化管理的商业银行。使专业银行从双重职能中解脱出来,面向市场开拓业务,在竞争中求发展,还可走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道路。今年国家组建三个政策性银行,使专业银行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分离,这就可防止政策性业务挤经营性业务,也可防止经营性亏损转嫁绐政策性业务,避免经营状况失真,也有助于解决信贷资金短期变长期、流动资金变成固定资金,以及大量被挤占挪用和信贷资金的财政化问题,这对推动银行企业化是一重大举措。

      3、利率市场化是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条件。

   我国现行的利率管理体制是权力高度集中,从事业务经营的各级银行机构,没有灵活运用利率杠杆的自主权,只有管理与执行的责任和义务。利率是资金的价格,是资金使用权让渡而必须得到的价值补偿的,随着市场资金供求状况的变化,利率的上下浮动,好比股票行情变化不息,是经济运行的正常现象,它可使组织资金一方和资金使用者一方都能十分重视核算资金成本,讲求资金效益和增值。   

      4、管理法制化是金融体制改革必要的保证。

   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关系,是以纵向为主,以下级对上级的服从为基础,市场经济下的经济关系,以横向为主,是以信用关系为基础。在经济、金融活动中,如果信用得不到保障,那就会造成企业经营、经济管理和社会生活的混乱,整个经济活动都难以顺利运行。为此,加强法制建设,建立一套完善的法规来规范金融管理是当前迫切需要的。金融改革是艰巨复杂的工程,且必须与整个经济改革配合与呼应,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按照既定的目标指向逐步推进,必能使金融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 》。

 

  存款立行 质量救行 效益兴行

       1995年4月

农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必须以业务经营为中心,以实现最大利润为目标,经营机制应以“存款立行、质量救行、效益兴行”为基点。  

“存款立行、质量救行、效益兴行”,三句话是一个整体,相互关联,互为依存,不可分割,称得上是“三位一体”,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农行的经营基点是“存款上总量、贷款争指标、亏损全上划、留成自己花”。现在,农业银行在向商业银行转轨进程中,继续搞“全行都念存款经、信贷质量不问津、亏损照样拿奖金”,显然是不行了。由此而引伸出上述的“三位一体”,说明农业银行的经营基点,必须是“三句话”一起讲,

“存款立行”是质量救行和效益兴行的前提,没有相当的存款总量,就没有业务经营的实力,信贷规模上不去,效益兴行也被釜底抽薪。“存款立行”首先是低成本资金的“存款立行”,在当前农业银行资金总量不足的情况下,仍必须高成本资金和低成本资金二手同时抓,但要获取利差,实现盈利,仍是要靠组织低成本资金。考虑到银行自身现有的无息资本十分有限,并已被全部占用,而组织的低成本资金,多数地方在存款总额中不足30%,这个比重在业务经营中也被交存准备金、库存理金和各项应收款占用殆尽,有些地方还不够抵补,为此,坚持“存款立行”特别是要坚持组织低成本资金立行,这个低成本资金的比重最低要达50%左右,才能具有获取利润的可靠条件。

“质量救行”,是从农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现状提出的,它是“三位一体”中的关键,资产质量如何,既是存款立行的经营结果,又是效益兴行的重要基础,企业的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就是银行的生命。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盘活信贷资金存量,是农行向商业银行转轨中的重要基点之一,据全省农行不完全统计,非正常贷款已占贷款总额的38.7%,不少地方可能巳达50%左右,少数地方也可能已占达70%左右,使辛辛苦苦组织来的高成本资金陷于停滞,不能按期回流,在这个严峻形势下,不“救”不能增强危机意识,不“救”不能激发紧迫感,不“救”则危及到农业银行的生存。

“效益兴行”是改革、发展形势的需要,是“三位一体”的最终目标,是存款立行、质量救行反映在资金营运中获取利润多少的综合结果。有利则兴,无利则衰,只有经营效益好,获取利润多,才能有较多的公积金、公益金,才能有发展后劲,才谈得上兴旺发达。

没有效益拿不到利润,“兴行”则是一句空话,那种“存款报喜、质量报忧、资产无效、财务无收”的状况是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加强结算管理

发挥银行结算在经济运行中的杠杆作用

1994年7月25日

银行结算是银行业务工作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社会主义国家银行应以优质的结算的服务,支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货币作为支付手段产生了票据流通和转帐结算,即以信用支付代替现金支付,这是银行结算工作的根本任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办好银行结算业务,能够达到服务社会公众,广泛吸收社会存款、提高银行信誉、促进经济发展的效果,也使银行处于全社会经济活动的结算中心地位。充份发挥银行结算工作的职能,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建全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体系中,结算业务可以更有效地发挥其中介服务和调节经济运行的杠杆作用。

自1989年新的结算办法实施以来,对改革旧的传统观念,努力减少银行在结算工作中行使的政府职能,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准确的结算服务,比起改革前五十年代沿用下来的旧结算办法是前进了一大步,基本适应了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发展商品经济的需要。但是,在规范结算秩序、严守结算纪律上,却比原先又退了一步,这并不是新的结算办法本身的问题,而是结算管理上的问题,特别是近几年较普遍的出现压汇、退票、挪用、截留客户资金等现象,金融机构相互间的结算扯皮现象也日益增多,更为严重的是当前金融诈骗、盗窃、抢劫等犯罪活动也相当严重,金融犯罪活动又以联行、结算为突出,其特点是内外勾结,利用银行规章制度不严,结算秩序混乱进行大额经济犯罪。结算工作上出现的问题,内因是主要的为了维护国家资金不受损失,保证社会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转,也为了维护银行自身的信誉,有必要对银行结算工作深层次问题作一剖析:

1、压汇、退票现象,是银行有关领导错误意图反映。银行为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贷款规模过大,贷存比例失调、负债经营、头寸严重不足,在行际间资金清算有困难的情况下,旬未月未要保存款数额,向人民银行交存多少准备金才合算,清算汇差资金不足如何应付,同城票据交换要划转资金怎样才能过得去?凡此种种使重负之下的行长们,竟采取“一压、二退、三挪、四占”,当然出此下策也是要付出代价的,往往失去了对客户的信誉,导致存款下降,恶性循环,正个结算纪律滑坡,银行的“铁帐”变成了“豆腐帐”。

2、地方保护主义打乱了银行的结算秩序。一些很行利用信贷和结算手段卡、压、占企业的资金,甲行压乙行的票,乙行卡甲行的款,在国家宏观调控力度加大时,银根一紧,行政干予就增多,地方和行际间的保护主义,本位思想就要抬头,有的强令营业部门停止对××地方(企业)付款,有意偏袒本地企业或受理无理拒付,或拖延付款时间,或不扣划延期付款的滞纳金,造成企业间正常交易的埂阻。银行之间划地为牢的现象,还表现在不尊重企业汇划资金的自主权,结算办法规定:“谁的钱进谁的帐由谁支配”,有的银行明目张胆地不执行,将跨行的票据擅自涂改户名帐号,把他行的票据资金改在本行入帐,强行截留,这种违背原则的竞争也层出不穷。

3、内外勾结、套用、诈骗银行资金多是通过银行结算得逞的。一些地方急于引进外资,防松对境内外不法分子的警惕和防范,在违反结算纪律,没有合法手续的情况下,开出了银行结算凭证。金融系统内部一些人,在金钱和物质的诱惑下与犯罪分子相互勾结,搞权钱交易,也是经济犯罪活动能以得逞的重要原因。没有商品交易能开出承况汇票,银行工作人员能截留客户资金,擅自转到储蓄帐户,有的拉东补西长期占用,有的集个体企业在银行存款帐上无款,只要能打通经办人员的关节,就可以凭空办理汇出汇款,待接近联行对帐时,再补上存款,补办帐务处理手续,有意套取银行资金。至于伪造银行印章、凭证、盗窃银行和客户资金,其情节更是严重,这主要是犯罪分子钻了银行监督不严和违章操作的空子造成的,最终反映出银行在结算工作上的问题是“十个案件九违章”,一人操作,一手包揽,隐患无穷。

4、环节多手续烦,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是结算工作错、乱、慢的重要原因。当今金融机构林立,相互间划转票据日益增多,由于清算环节

多,技术手段落后,加之工作人员拖延压票、资金周转比七十年代要慢,比五十年代,六十年代更慢,以往同城票据上午交换下午即可抵用,现在要三天,异地邮划以往七至十天,现在要十五要二十天,电划也由二、三天增加到七至十天,外省转给安徽一笔电汇其路径是:当地专行                                                                                    ————当地人行         安徽人行          安徽专行,天上三秒钟,地下要九天。企业到银行办理转帐,银行审阅盖章收下,客户走后银行照样拒转退票,理由是盖章只代表授理,并不代表实际结算,事后又不通知客户,使收款单位久等也不见款项入帐。一次某行工作人员收到他行划来一张撕有裂缝的凭证,该工作人员不嫌烦地写了一张纸条曰:“残废的人能照顾,残废的凭证不能照顾”,一退了之,比粘糊一下花去多得多的时间,完全没有服务意识。还有许多的地方仍在搞“一手清”,缺少临柜复审,一旦出差错,资金就被占压。曾有人将汇票上的1994年误写成1993年,将抚州写成杭州,一字之差使客户从外省返回,交易未成,差旅费白花,时间白费,要问差错有多少?统计员说:“年年、月月、天天不见少”。

5、许多客户为图手续简便,交易灵活,要现金不要转帐。使大量现金往返旅行,也是造成现金投放过多,货币流通量急聚膨胀的原因,反映在银行结算工作上,现金交易比重在增大,转帐结算比重在减少,这里也有着多种原因,比如,国营商业“四放开”划小了经济核算单位;基建规模过大,投资额一般有40%要支付现金;个私经济不断状大,使用的多是现金;集贸市场的交易,买卖双方由四面八方汇集,人员流动性大,习惯于“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二不拖欠;还有公款私存,各单位的小金库,为逃避监督都存入了储蓄所,全系现金往来,加之银行对现金管理执行不严,流于形式,许多企业单位保留超限额库存,大量坐支现金;开户银行为了拉拢客户,也有意在现金使用上给一些企业单位大开方便之门。几此种种都有悖于结算工作的根本原则。也说明银行结算方式的落后,已不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银行结算管理松弛、监督不力、工作人员有章不循,违反原则办事,都极大地影响了国家货币政策的顺利实施,使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已经直接影响到国家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为了整治结算秩序的混乱,人民银行总行最近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展“整顿结算秩序、深化结算改革”,只有整顿秩序才能严肃纪律、不治乱、不能正本清源,通过治乱,明确银行结算的主要职责是清算资金,目的是加强结算服务,只有整顿秩序,深化改革才能正确发挥结算业务的经济扛杆作用。

通过正治,还要达到“五个增强”,即:增强制度观念严,格按操作规程办事;增强纪律观念,维护统一的结算纪律;增强全局观念、克服本位主义、地方主义;增强职业道德观念,坚持银行信用,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法制观念,切实加强“三防一保”工作,严防经济案件的发生。

为了加强结算管理,改进结算服务,在大力整治结算纪律的基础上,当前还要着重介决以下方面问题:

1、统一思想认识,提高全局观念,要着重介决各级银行的领导层的思想观念问题。银行结算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全局性、统一性、严肃性的问题,是规范结算行为和畅通汇路的重要保证任何一位银行领导人都不得因本身利益,借口“头寸”问题,示意下级工作人员压票、退票、挪用、截留客户和他行资金。在金融竞争的态势下,银行行长首先要坚守信用,带头严守结算纪律,已不正不能正人,越是开展竞争,越是要豁达大度,秉公处事,切实贯彻“谁的钱,谁自主使用”的原则,以此来感动“上帝”,乐于向自己靠拢,更有利于吸收存款,开拓业务,并以此来教育全行工作人员,统一下属对严肃结算纪律的认识,统一全行认真执行结算制度的步调,只有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才能使整治收到实效。

2、认真规范操作程序,切实加强结算监督。要使结算办法能认真贯彻实施,要使结算纪律能达到严肃遵守,除介决思想认识问题外,还要切实介决结算管理问题,一是要根据统一的会计结算制度,制定和实施具体的操作规程,使每一笔业务的处理做到操作规范化。二是建立和完善内部监督机制,使每笔汇兑、转帐、票据的处理,既有明确的个人岗位责任,也有正体的制约机制,杜绝一人包揽现象。

在实施结算监督上,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临柜监督,笔笔业务有复审;二是推行总会计或主管人坐班制,对大额结算,跨行清算和要害部位实行监控负责制;三是审计监督,定期对结算纪律的执行情况进行审计,特别是对经济案件,以权谋私等问题,要与监察部门密切配合一查到底;四是请企业单位监督,可以采取请进来坐谈,派出去了解和发放征求意见单等形式,广泛听取客户意见,并认真做出整改;五是人民银行要加强监督,不能放松管理,对各金融机构在执行结算纪律问题上,要秉公执法,定期通报情况,有奖有罚。

3、要创新结算产品,大力推广简便适用,群众欢迎的“四票一卡”。转帐支票、银行汇票、商业汇票、本票和信用卡的推广运用,应占到全部结算量的绝大部分(有人称“三票一卡”,实际上银行汇票是解决异地汇款的,商业汇票是在商品交易中约期付款的,故不宜统称为汇票)它对减少现金使用,规范商业信用,加使资金周转,有着明显的优势,为此要广泛宣传“四票一卡”,让银行职二熟练,让企业单位了解,要解决银行汇票跟踪电报的迟缓问题,要充份发挥支票的流通转让功能,要下大力气推行商业汇票,以加速资金融通,减少相互拖欠。人民银行要主动领头推行“本票”,以解决小集体企业和个体经营户的大量用现问题,要发挥“本票”见票即付,又可转让的办法,规范信用卡的交易行为,并妥善解决资金清算问题,可以予见,不需几年时间,信用卡将为全社会、所接受,大的可以购买楼房、汽车,小的可用于采购生活日用品,银行自动取款机可日夜使用,出国人员一卡在手可走遍天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的增加,信用卡将是能在国际上通行的最有效的结算方式之一。

4、加快金融业务电子化进程,近几年银行结算工作的业务量猛增,而全国大部分地区仍是手工操作,结算工具落后,票据传寄环节多,邮程慢、差错事故多、诈骗案屡见不鲜,唯有结算手段电子化才是出路,广泛推广运用计算机,将是从根本上提高结算工作效率,克服诸多弊端,真正发挥结算工作的杠杆作用的唯一选择。

人民银行要加快现代支付系统的建设,全方位办好电子联行,用现代科技手段解决大量资金在途占压问题。

银行结算这个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联系到每一个企业单位,影响到千家万户的现代金融工作,只有靠广泛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认真加强管理,严格行为规范,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文明优质服务,才能在全国范围内实现结算工作一盘棋。

经济往来离不开资金清算,国家货币政策需要完善的银行结算,只有稳定通货才能安定社会,转帐结算的一收一付都在制约着膨胀的现金流通。为此,要正确有效的发挥银行结算在调节国民经济中的杠杆作用,而不要使它变成铁道上的“枕木”。

           

       

         对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的思考

          1995年8月

当前,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正处于国有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的关键时期,就农业银行来说,向商业银行转轨的最大障碍是信贷资产质量差、经营方式单调、管理手段落后、资产风险度高。因此,我们在研究转轨问题时,必须首先研究信贷资产风险管理问题。

 (一)信贷资产高风险的成因

 信贷资产高风险问题,是长期困扰农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一个“顽症”,造成这个“顽症”长期不能有效治理的原因又是多方面的、十分复杂的,其根本原因是长期以来在旧的经济体制束缚下,企业吃的是“大锅饭”,银行吃的也是“大锅饭”,享受的是计划资金供给制,导致人浮子事,不求效益,因而从诸多方面反映出银行信贷资产风险极大。

一是国家长期来实施的计划经济政策,以及一些地方经济发展中的短期行为,给银行信贷资产带来必然的风险。近十年来,国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消费基金增长过猛,国民经济整体效益较低,银行的经营自主权难以落实,许多地方对银行工作的行政干预有增无减,为了地方经济发展,盲目争上项目,许多地方至今仍在以项目代替发展,以产值代替效益。这种“倒逼机制”,迫使银行增加无效贷款,加之财政部门大量挤占银行信贷资金,也是见怪不怪现象,导致银行信贷资产严重呆滞,风险加大。   

二是企业经济效益低下,在“转制”过程中任意“逃债”、“赖债”,普遍存在信用风险。由于市场经济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投机性,使得企业在转换经营机制,走向市场的过程中,步履艰难,夹缝求生,也存在很大的风险性。加之历史包伏沉重,使不少企业信用观念淡薄,有钱不想还贷,无钱更是“赖债”,甚至做假帐,虚盈实亏,欺上、瞒下、骗银行,使流动资金变长期资金,最终资不低债,将风险又转嫁到银行。更有甚者,有些企业在“转制”中大化小、小化了,有的自行破产,有的将资产转移,原贷款企业成了空壳,把银行债务悬空,成了“庙空香火断”,使银行信贷资产名存实亡。

三是行际之间的无序竞争,给信贷资产带来潜在风险。在国家几个金融大法实施前,金融机构乱设网点,互争业务,挖墙角,拉客户,结果是放松贷款管理,以取得客户的好感,给企业“逃债”开了方便之门,时至今日仍屡见不鲜。加之人民银行放松中央银行职能,金融管理混乱,各金融机构对信贷监督缺少统一性,各家银行自扫门前雪,互不配合,互相戒备,无疑扩大了银行的不良资产,增加了非正常贷款的比重。

 四是银行内部信贷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存在管理风险。在信贷管理中,没有严格实行审贷分离和“三查”制度,信贷监督流子形式,再加上信贷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管理经验缺乏,对贷款项目评估、论证、预策把握不准,往往以“企业评估为评估”、以“企业论证为论证”,使贷款审查走过场。甚至“贷款放出,企业开工,贷款用完,企业关停”。而银行有关人员既无过失又无责任,使贷款有去无回,沉淀资佥有增无减,信贷资产当然处于质量危机之中。

此外,就农业银行来说? 由于农村经济条件所限,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下,自然灾害的不可预测,加之农业贷款政策性强,这些也都是信贷资产高风险的重要原因。

(二)信贷资产强化管理的必要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商业银行是以经营金融资产和负债为对象,以各种形式的金融创新为手段,以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为经营目标。作为金融企业,尽管从事经营活动的内容与工商企业有很大差异,但其基本属性是一致的,都是以追求经营效益为目的。

商业银行谋取效益的主要手段和主体业务是信贷业务,信贷资产质量问题,是当前左右银行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银行的经营风险包括资产质量风险、结算风险、利率风险、竞争风险等,而信贷资产风险则是银行经营中的最大风险。信贷资产质量高低,在金融机构林立,竞争加聚,向商行转轨步伐加快的今天,它关系到全行员工的素质,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在同业竞争中的实力,还关系到业务经营的最终效益。所以说,强化信贷资产风险管理,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是银行各项业务的立足基点,更是农业银行经营和发展的“生命线”。

 (三)构建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的有效机制

 银行的生存与发展,信贷业务是重中之重,要使贷款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始终处于良好状态,切实将贷款的风险度控制在中央银行要求的风险线内,实观高质量、高效益的运转,必须切实加强信贷资产的质量管理,构建一正套的、科学的、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的评审、监督、考核机制。

 l、建立信贷资产风险防范的管理机制。首先是要查明资产存量,摸清家底,明晰产权关系,全面地分析信贷资产的各种形态,对正常贷款坚持“效益兴行”,把经营效益放在首位;对非正常贷款要坚持“管理治行”以严格贷款程序、实施规范管理,减少风险度,提高安全性;对呆滞贷款要坚持“质量救行”,以挽救贷款的损失,努力活化资金。其次,要强化质量意识,开展爱行、兴行教育,加强岗位培训,加速知识更新,尽快提高信贷员的专业技能和整体素质。要把贷款质量视作银行的“生命线“,做到全行抓资产、重质量,上下都有责任感、危机感。    

第三,合理界定贷款的风险度,依据影响企业贷款质量的基本因素,包括企业的信用、领导素质、企业经济实力、经营效益、资产负债情况及企业发展前景等,用量化指标测算出企业的风险度,再根据风险度确定银行贷款的把握尺度和内部审批权限,从抓源头做起,堵住新增贷款的漏洞,并实行信贷风险管理责任制,如再遇风险,据实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这些都是建立管理机制的必要途径。

 2、建立信贷资产风险防范的责任机制。主要是建立严密的贷款评估论证体系,全面实行审贷分离,重点要在审查、决策阶段,强化信贷管理程序,管理方式和管理方法的科学化。

一是要明确调查研究、审查认定、检查监督的“三查职责”。切实敝到“审贷分离”,使信贷风险管理责任制度落到实处。

 二是要落实风险保障,主要是减少信用放款,扩大抵押、担保贷款的比重,并对低押物在法律上予以确认,对担保人的资产予以核实。

 三是建立风险挽救机制,对往年非正常的信用贷款要立足于“救”,措施是积极参与企业体改,主动上门服务,在企业变换“法人”的情况下,重新分摊贷款并完善低押、担保手续,对呆滞贷款要协助推行企业兼并,企业拍卖或组织企业闲置设备调剂等,采取灵活多样的途径来盘活陈欠贷款,挽回资产损失。

 四是实行部门分工和建立信贷员岗位责任制,使信贷资产质量管理的任务落实到各个有关部门,做到明确分工,各司其职,相互配合,齐抓共管。在落实部门责任制的同时,信贷部门还应按贷款项目、贷款企业分类,将全部信贷资产的管理责任分解落实到人。责任制建立后,上级行每年组织考评,经营行每季进行考核,并与行长任期目标、等级行评审、新增贷款额度、财务计划、职工个人利益等挂勾,重奖严罚,务必兑现。

    以上这些都是建立责任机制的有效措施o

    3、建立信贷资产风险防范的监督机制。这是规范信贷行为,防范信贷风险,提高资产质量的重要内容。

 一是要强化信贷部门的自身监督,信贷员要坚守工作职责和行为准则,克服以贷谋私的违章行为,做到遵章守纪、秉公办事,从源头杜绝风险贷款的产生。

二是要发挥会计核算的监督职能,加强对贷款帐户资金往来的监督,如贷款在支付时用途是否对路,利息能否结算,非正常贷款的帐面记载和调正,要有一套预警反映机制,做到信息快,反映灵。

三是完善审计稽核部门的监督功能,作为内审部门要参与信贷业务活动,要根据会计部门的预警反映全面开展信贷质量检测。对信贷人员和单位领导的调动,还需进行离任审计,人事部门亦应支持。凡审计未结的不得离任,特别是对大额风险贷款更应立案审计,抓住不放。

四是要重视和争取中央银行对信贷资产质量的再蓝督,虚心研究央行对本行信贷政策、资金投向、风险状况的监管意见,并认真加以改进。以上几点都是监督机制的重要内容。

4、建立信贷资产风险防范的补偿机制。信贷资产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完全不发生是不可能的,如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每年都有,为此:银行和企业双方都要建立信贷资金风险补偿机制,这也是加强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的必要措施,势在必行。

一是建立企业风险补偿资金,银行除要监督企业逐年补充企业资本金外,还要从企业实现的利润中按一定比例提取风险补偿基金,专户存储,企业贷款一旦迂有风险,即可用风险基金补偿。

二是建立贷款企业保险制度,凡是贷款企业都必须参加保险,贷款一旦发生意外损失,信贷资产可从保险赔偿中得到补偿。

三是提高银行“呆帐准备金”的提取比率,在当前银行信贷资产高风险的情况下,为减轻银行和企业双方的沉重包袱,应适当提高“呆帐准备金”的比率,放宽省级分行的审批权限,并允许“呆帐准备金”跨年度使用,加速消化久悬无望的呆帐贷款,以提高银行的经营活力。

 四是要尽快补充银行的资本金,现在银行的资本金普普遍不足,自一九八六年信贷体制改革以来,银行的信贷资产迅速扩张,而基层行的资本金却有减无增,这与《巴塞尔协定》的规定差距甚远。为此,提高银行自身的资本充足率,也是建立专项贷风险补偿机制必不可少的因素。这些都是建立补偿机制的有效措施。

以上思考归结起来,说明强化信贷资产风险管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企业的必然战略,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内在要求,是商业银行业务和国际接轨,实现总体目标,创造最佳效益的最终目的。为此,进一步提高对信贷资产风险管理必要性的认识,建立和健全各项风险管理的有效机制,全力“盘活存量”,切实“优化增量”,把培植和柘展优质高效的信贷资产作为强化农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要决策,必将对农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浅谈学理论学党章与反腐败

_________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75周年_________

一九九六年七月一日

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决定用三年时间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理论、学党章的“双学”活动,这一重要决策,是为教育全体党员准确把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党性、严守党纪、端正党风,以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而提出的。今年是我们党建党75周年,深入开展“双学”活动,是对加强党的建设,贯彻落实党中央和江泽民同志最近提出的“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要求的十分重要的措施.

    一.深入开展党员“双学”活动,是适应当前形势和任务的具体要求。现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正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又提出了“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更需要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来武装全党,教育广大党员,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为实现上述计划和目标而习奋斗。但是,我们在看到党组织的整体素质是好的,党内不断涌现出许多先进的组织和优秀党员、干部的同时,还应清醒地看到党在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上都还存在种种不容忽视的问题,出现了许多程度不同的消.极腐败现象。一些党员对党的理想淡化了,讲最终奋斗目标少了,党员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也不如以前了,特别是侵害国家、侵害人民利益的腐败现象普遍存在,处处皆有,如任其发展下去是非常危险的,它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邓小平同志早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在共产党内部”,还说:“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 。   

    早在1945年1月黄炎培先生访问延安时,和毛主席谈了历史上的“周期率”,“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个政权大凡初时都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等到环境好转,地位稳固,则精神放松,隋性发作,风气日下,导致无法补救,这称为周期率”。他说的“兴也勃”,就是说振兴起来很有生气,朝气勃勃;“亡也忽”是说衰亡起来很快,兵败如山倒。国民党没有摆脱这个“周期率”,他请问毛主席,共产党能不能摆脱这个“周期率”。毛主席给了肯定的回答,说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为了跳出历史上的那个“周期率”,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斗争。现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清楚地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未来15年的奋斗目标更加艰巨的任务摆在全党面前,新时期呼唤干部队伍要有更加优良的素质,要有党性强、觉悟高的党员群体,为了不辜负伟大时代的重托,中央及时提出了“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要求和深入开展学理论,学党章的活动,这对于重新教育党员,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开展反腐败斗争,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都有着极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深入开展党员“双学”活动,是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实际步骤。学理论、学党章,其重要内容就是要使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上深深扎下根,十四大党章把学习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党员必须履行的一项基本义务,这个理论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而且经受住了实践检验和国际、国内政治风波的考验,原苏联领导人领头搞了几十年的社会主义,但未能解决社会义向何处去的问题,现在的俄国共产党人说,中国人一下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既坚持了社会主义,又具有中国特色,使社会主义的模式一下解决了,我们俄国人怎么就想不到。问题在于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首先在理论根基上不动摇,结合中国的实际.提出了党的基本路线,党钓基本路线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邓小平同志更明确地指出:“基本路线要一百年不动摇”。

    党的基本路线就是“一个中心,二个基本点,这是指引我们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一条正确路线。开展“双学”活动,使党员、干部重新受到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明确只能坚持经济建设这一个中心,不能提出二个中心,也只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这二个基本点,而不能搞成一个基本点。“一个中心,二个基本点”好比一鸟两翼,他们是统一体不能偏废,不能分割,也不能对立起来。经济建设是为了搞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不讲社会主义就离开了问题的本质,也就离开了中国的发展道路;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为了正确,贯彻执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使改革开放不会迷失方向。从另一方面来说,改革开放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中国国情而得出来的结论,所以“四项基本原则”又体现在改革、开放、搞活的全部内容和实践中。全面贯彻这条路线,就可推进“二个文明”建设一起上,不致于在繁忙的工作中一手硬、一手软,导致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忽视思想政治工作偏离正确的政治方向。

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届五中全会上讲话中指出:党员义务第一条规定,党员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你如果不学习,怎么当好领导,怎么提高思想政治水平,怎么把握政治方向,怎么提高政治辨别力”. 为此,我们必须在“双学”活动中提高认识,坚持党在现阶段的政治路线,社会主义事业就会像健康的鸟儿一样,一定会腾飞起来.

三.深入开展党员“双学活动,是提高广大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韵根本措施。我们党是拥有5700万党员的大党,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艰苦奋斗,一大批老同志已退出领导岗位,一大批年轻同志担负了各个方面的领导重任,要使退下来的老同志,继续加强党性锻炼,不断关心党的事业,发扬二袖清风,一肩明月,为端正党风继续发挥表率作用;要使一大批走上领导岗位的年轻同志受到教育,得到锻炼,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懂得党的规矩,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都需要用党章来规范全体新老党员的言行,党章是一面镜子,只要你认真对照,执行党章的自觉性就能提高,一个党员必须时时记住自己是个光荣的共产党员,不要忘记自己的党员身份,要管住自己,不要做有损于党员形象的事,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群众中要以诚待人,不要亏人,要热情助人,不要盛气凌人。

    党的纪律就是党内的各种规矩,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自觉遵守的行

为准则。不能因为实行市场经济而放任自己,为所欲为。我们实行的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不是自由主义的,也不是无政府主义的,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在思想上,政治上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为了从全局出发,考虑到国家利益,整体利益和群众利益,在实行市场经济的同时,必要的计划手段、行政手段、宏观调控措施以及加强法制建设,都是必不可少的,党的干部和每个党员都必须努力增强党的纪律观念,一切以党的事业为重,以人民利益为前提,“一切行动听指挥,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只有坚持民主集中制,不断提高执行党的纪律的自觉性,密切党同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做人民群众的普通一员,除了制度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外,不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做到与群众同甘共苦,我们党才有战斗力,有威望,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江泽民同志说:“我们讲加强政治纪律,最基本的就是要遵守党章,按党章的规定去做,对党章的各项规定,所有党员都要遵守,高级干部更应带头遵守”。    ·

    “共产党员要作政治上的明白人、经济建设中的带头人、人民群众的知心人,要像孔繁森那样勤奋、廉洁、坦诚、开拓,在孔繁森家乡的山东,人们广为传播;要像孔繁森那样做人,要像孔繁森那样做官”。对于共产党员来说,官职的进退,名利的大小,钱财的多少都是微不足道的,进耶、退耶? 进退均为寻常事;名乎、利乎? 名利本是烟雾云;钱呵、财呵!钱财可成药魂汤。原深圳中信实业银行行长高森祥任职二年即受贿200多万元,短短的二年时间就在金钱和女人面前败下阵来,葬送了自己的一生。总之,加强党的建设,严格党的纪律,提高广大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这是事关全局、事关长远的大事,非常迫切,必须从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和历史高度来认识党性,党纪、党风的重要性。在深入开展“双学”活动中进一步加强党的干部队伍建设,落实“任人为贤”的干部路线,可以预见,党员中一大批优秀分子将会脱颖而出,这对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将有着无可估量的作用。

    四.深入开展党员“双学”活动,是抵御各种腐朽思想侵蚀,坚决同腐败现象作斗争的迫切需要。在改革开放、发展商品经济中,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也将乘隙而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严重地侵蚀着我们党的肌体,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党员和干部,由于党性观念淡薄,革命意志衰退,经受不住经济大潮的考验,抵御不了金钱物质的诱惑,私欲膨胀、利用职权贪污受贿、侵吞国家和人民的财产;有的违法乱纪敲诈勒索大发横财;有的腐化堕落蜕化变质成为犯罪分子;还有些领导干部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拉帮结派排斥异己;有的大搞权钱交易、弄虚作假、期上瞒下;更有不少单位办起了“三产”,满街都是总经理,有的经理说:“我不做人的买卖,不做“黄、白、黑”(色情、白粉、枪支)生意,其他都做”。言下之意,投机倒把,买空卖空、盗版印刷、以假充真、统统都能干。   

    政治上的腐败行为以谋取权力为直接目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权谋私,搞权钱交易,则是腐败的突出表现。针对这种现象,江泽民同志1991年曾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在经济领域必须重视和运用价值规律,讲等价交换,但决不能把商品经济的交换原则,引入到党内政治生活”。这就是说党内政治生活商品化,必然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赤裸裸的金钱关系,金钱成了党内政治生活的准则,结果必然是党的性质蜕变,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就要变成讨价还价的交换关系。这样,哪里还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肯。   

    历史上的唐太宗,曾将君与民比作舟与水的关系,他也深切体会到“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被称为“一代明主”。但他也最终改变不了自己是君主、万民为奴仆的封建社会历史规律,百年后“水”还是覆了舟。    ,

现在,“双学”活动的开展,给广大党员、干部敲了警钟,也提高于思想政治觉悟,增强了免疫力。江泽民同志在讲到“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时,还说:“党员领导干部不论职务高低、党龄长短,如果放弃世界观的改造,背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作为谋取私利的手段,就会身败名裂”。安徽企业界的一棵明星——蚌埠卷烟厂原厂长李邦福特大受贿案就是权钱交易最典型的反面教材。

我省阜阳市工商银行营业部一位出纳股长,是优秀党员,工总行授予的技术能手,而他收款不入帐竟达879万元。边作案、边赌博、边入党,他还斗胆包天,打开库房门把—捆捆人民币拿到赌场上去,越赌越输,越输越赌,给国家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在人民群众中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当今腐败现象的主要特征就是权钱交易,在义与利、道德建设与经济建设、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关系上出现了巨大的反差,一些人金钱至上、唯利是图、见利忘义、以权换钱、以权谋色,以权享乐愈演愈烈。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

    通过学理论、学党章,我们深深体会到精神文明建设放松不得,因为“党风的好坏关系着党的生死存亡”,中央决定把反腐败斗争坚决、持久地开展下去是多么必要!总之,党风的好坏关系到能否保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关系着党能否顺利地贯彻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保证党的坚强领导;关系着人心的向背及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关系着社会风气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归根结底是关系着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关于金融改革

————金融中专讲课提纲————

                       1998年9月

  (一)金融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与完善三个体系    .

 1、建立在国务院领导下独立执行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宏观 调控体系,内容有三点:   A、根据每年国民经济增长幅度和通货膨胀率来确定每年的货币货币发行量,经济增长快,货币可多发行,通货膨胀率高,货币就要少发行。1997年国家计划发行 1200亿元,实际发行 1373亿元,1998年国家计划发行 1425亿元,还要根据今年灾情而定.全国1997年末货币流通量总共巳达10177亿元,在1949——1978年即改革开放前30年,全国货币发行总量为219亿元,从 1979—1997年在这改革开放19年中,共发行货币9958亿元,每年平均达524亿元。

 B、信贷总规模和信贷结构也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方面,1997年国家计划信贷规模为11000亿玩,执行结果达12700亿元。1998年贷款规模计划为12200亿元,执行结果也一定要超过。

 C、国家财政不得再向银行透支,1905年前,国家财政每年的赤字均向

银行透支,总额高达1582亿元,1996年后中央银行要独立执行货币政策,国家决定不再让财政透支,原透支的1582亿元就一直挂在银行帐上。财政透支银行就要被迫发行货币,这样中央银行也无自主权可言。

 2、建立在中央银行领导下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实行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离,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相互合作,适当竞争,组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金融体系。

3、建立统一开放、有序竞争、严格管理的金融市场体系。它包括:

A、资金拆借市场,<不得流向证券、房地产、期货交易)

  B、证券市场:有股票、债券等.(国债也是债券有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

  C、外汇市场:  D、保险市场.  E、期货市场.

  F、金融房地产市场.  G、黄金市场等。 

 以上这些市场的逐步开放扩大,在适度范围内开展有序竞争,并由中央银行严格管理,使之逐步完善.中央银行同时开展以国债为主的公开市场操作业务,要投放货币就将商业银行债券买进,要回笼货币就将央行掌握的债券卖出,以调节市场货币流通量。

                    (二)关于中央银行

1、中央银行的性质:中央银行是国家监督管理金融的国家机关,而不是企业,中央银行代表国家管理全国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活动,代表国家制定金融政策和金融法规,代表国家参加国际金融活动,处于国家金融业的苜脑和领导地位。   

2、中央银行的职能:职能可以概括为发行银行、政府的银行和银行的银行。   

  A、发行银行是指中央银行独占货币发行权,由中央银行统一全国的货币发行。

  B、政府的银行是指中央银行办理国家金库业务、代理发行 政府债券,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代表国家管理金融业、管理黄金、外汇储备,参加国际金融活动

  C、银行的银行是指中央银行不经营商业银行业务,不与工商企业和个人发生信用关系,只与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发生业务往来。(我国的金融机构称为“四驾马车”,即银行、保险、证券、信托)。   

3、中央银行的调控手段.(又叫调控工具,简称为“三大法宝”)

 一是法定存款准备金: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要按中央银行规定的比例

按期交存,(财政性资金为100%,其他资金近期的规定是13%,央行规定比例高,商业银行可用资金相对就少,反之则多。

 二是再贴现:商业银行将巳贴现的商业票据,拿到中央银行请求再贴现,

以融通资金。央行为控制货币供应量,提高再贴现率,商行则无利可图,就不会去办理办理.央行为刺激市场,促进经济繁荣降低再贴现率,则商行再贴现增加,可大量融通资金,反映中央银行增加货币投放。

 三是公开市场业务:央行通过买进卖出有价证券,以达到调节信用,控制货币供应量的目的。  即:买进债券,则投放货币;

                卖出债券,则回笼货币。

                 (三)关于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是指办理金融业务的各个银行的统称,如水果是各种水果的统称,具体品种又各有名称.我国的商业银行除工、农、中、建、交、中信以外,还有广东、深圳、浦东等地的发展银行,蛇口有招商银行、福建有兴业银行、华夏银行,全国性的还有投资、光大、民生、招商等银行,地方性的有城市合作银行,此外,国外在我国兴办的独资合资银行机构还有166家,都为商业银行。 

 1、商业银行业务分为三大类:

   A、负债业务,即资金来源.

     一是自有资本:包括上级拨款、股金、股票、利润.

     二是吸收的资金:包括客户存款、向外借款、发行债券.

   B、资产业务,即资金运用.

     一是库存现金、央行存款.  

     二是各种票据:发行的本票、商业汇票贴现.

     三是证券业务:购买的政府、央行、企业的债券.

     四是发放的贷款.

  C、中间业务,即银行不运用自己的资产,仅作为中间人受客户委托办理的结算、信用委托、外汇、租赁、代理收付、开出信用证、咨询等业务,从中收取手续费。

 以上三大类业务的关系:   

  A、负债业务是资产业务的前提和基础.

  B、资产业务是负债业务的目的,它决定经营效果的好坏. 

  C、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可以互相转化,相互影响.

  D、资产负债业务是中间业务的基础,中间业务发展了又可促进资产负债业务规摸的扩大。

  2、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和经营机制

 商业银行法“第四条规定:经营原则是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

      A、效益性——就是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经营目的.

      B、安全性——就是避免经营风险,防止资产流失.

      C、流动性——是指银行自身必须具备保证支付的能力.

 三性之间的关系是:  

   安全性是首要前提,是第一位的.   

   流动性是重要条件,是实现安全性的保证.   

   盈利性是最终目标,只有具备了前二个原则,盈利的目标才能达到. 

        商业银行的经营机制是: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

      A、自主经营是指业务经营不受外界干预.

      B、自担风险是指在责任上风险自负,资产损失、经营亏损由

自己挂帐,无人拨补。

      C、自负盈亏是指按照上级下达的财务计划,不问亏损多少,利税照交,亏损自负。超额盈余可多提留成,利润留成多,业务发展资金就多,奖励福利资金也多,反之就要减少。

      D、自我约束是指在行为上要自觉执行国家政策和金融法规,如乱设机构、高息揽存,把信贷资金投资到房地产、股票和期货市场都是违法的。

 3、商业辗行的本质特征:   

    A、经营机制的独立性.    B、经营目标的效益性.

    C、产权关系的明晰性(明确、清晰),实行国有资产所有权和银行法人财产经营权的分离.

    D、经营范围的开拓性.      E、银行职能的微观性.

    F、经营原则的兼顾性.(讲“三性”,也讲“四自”)

             (四)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区别

          中央银行                   商业银行

I、性质:是管理金融的国家机关       是专门经营货币信用业

        是发行银行、政府的银        务的特殊企业.

        行、银行的银行.   

2、任务:实施货币政策,以调节       办理各项信用业务,以

        宏观经挤为主.              搞活微观经济为主.

     3、服务对象: 各金融机构.          工商企业和个人.

 4、盈利:不以盈利为目标.           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

5、地位:处于金融业的首脑和         处于被管理监督的地位.

         领导地位.         

6、主要标志: 独占货币发行权.       现金的支付与回收.

           (五)  我国的三大政策性银行

1、中国进出口信贷银行:办理国家政策性大型成套设备的进出口

   信贷业务。

 2、国家开发银行:办理国家重点建设工程的政策性信贷业务,

 3、农业发展银行:办理国家粮棉油储备,农副产品收购和农业开发的政策性信贷业务,

 政策性银行的特点:不经营商业性信贷业务,不以盈利为目标,实行保本经营,不与商业银行进行业务竞争。

     

   

 

 金融知识点滴  

1998年8月6日

             “会计”一词的来历

 我国古代就有“会计”一词,凡掌管财物都要进行“ 月计、岁会”。“零星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意思是每月要进行小计,年终要办决算进行总合计。此外,“会计”二字又都是个复合字,“会”繁体字为“會”,它是由古体字“△”(音:集)和“曾”二字复合而成。“△”意味着三面合拢,点水不漏,是节约开支的意思;“曾”古体字意在扩大财源、增加收入,把二个字复合成“會”字,就是增加收入、节约开支的意思。   

再说“计“字,繁体字为“計”它是由“言”和“十”二字复合而成,“言”就是讲话,搞财务核算和经济管理的人,自古以来就要敢于直言,不讲假话.而“十”就是建筑工程上沿用至今的丁字尺,意在业务熟练、精于计算。把二字复合成“計”就是既要精于计算,又要敢于直言。所以”会计”一词的含义,也是对财务会计人员思想品德、业务技术的综合要求。

             

年利率6厘不等于 6%

 银行现行利率一般计算单位都为厘,只有达上10厘才叫—分.为什么都用厘?而不用分、毫呢?这是因为人民币是以元为单位,也就是用一元人民币来计算月利息,一般都是厘,如现在执行的月利率是 6 厘,我们在计算时则用 ‰ 来表示, 6 厘就是 6‰.因为一元钱的利息是 6 厘1000元的利息就是 6 元。这就是 6‰ 的来历. 所以月利率6厘=6‰.对于年利率来说,上面的解释则不准确了, 现在银行的年利率也都是称为厘, 在计算时则用 % 来表示, 年利率 6 厘, 大家都懂得就是 6%,但年利率 6 厘和 6% 之间并不能划等号, 因为 6 厘就是100元—年期的利息为 6 元,10元则是 6 角, 用单位人民币一元来计算应当是6分,但人们都称呼一元的年利率也为 6 厘, 而不叫 6 分。如 [辞海]‘经济分册’对年息的解释是:"按年计算的利息,年息是按本金百分之几表示,通常称年息几厘几毫, 如年息四厘, 即本金一百元每年利息四元"。实际上100元为 4 元,一元应为 4 分, (即年利率应是 4 分)。这中间的差误实际是通常习惯形成的, 因为古往今来, 对年、月利率都习惯是用厘,那就继续用吧, 好在习惯问题在生活中也履见不鲜,就拿"打扫卫生"来说吧,明明是卫生的,却要把它打扫掉,反正习惯了,人人都懂得,也就见怪不怪了。

                 

                硬币上的“冠字”

 

 我国人民币在纸币上的“冠字”都是“ 中国人民银行”,50元100也是如此,而硬币上的"冠字"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1分、2分也不例外,为什大额纸币都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而小额硬币却要冠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字样, 实际上纸币也好、硬币也好,都是由国家批准经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由于纸币值的前身的是"银行券",而早期的银行券都是由私家银行各自分散发行的,它必须冠以私家银行的名称,以后国家为了统一管理、控制银行信用,才改由—个银行发行(多为中央银行,当然也必须冠以发行银行的名称.再后来发展为纸币,沿用了过去银行券的—贯做法,仍然是冠以发行银行的名称,现在世界各国的纸币都是冠以发行银行的名称,所以我国的人民币(纸币),冠宇都是“ 中国人民银行”。

硬币又称铸币或金属货币,历史上使用金属货币的国家,铸造货币均是由国家垄断进行,为的是统—铸币的重量和成色。我国秦代开始铸造方孔铜钱,以后每个朝代都铸造类似的方孔铜钱,直到清朝末年,才开始铸造无孔的铜元和银元,在铸币上标明有某某朝代。如清朝的方孔铜钱冠以“ 道光通宝”、 “ 乾隆通宝”,铜元有“光绪元宝”,银元有“大清银元”.民国后的铜元、银元全部冠有“ 中华民国”,以示国家铸造。沿袭至今,我国人民币流通中的硬币和各种金属纪念币,全都冠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字样。1999年以后国家为统一人民币的冠字, 决定将金属硬币和各种金属纪念币的冠字全部使用“ 中国人民银行”字样, 以示统一。

 

         改革开放带来金融业的春天

                     1999年4月

“没有大银行,就建不成社会主义”,这是革命列宁 —句名言。同样,没有大银行也不会有发达的资本主义,在当今的社会,大银行成了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20周年,也是我国金融业改革开放的20周年,党的十—届三中全会前三十年,我国银行的基本状况是“行政化”、“大—统”、“高集中”体制,那时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内唯—的一家银行,实行高度集中的行政化管理,性质基本属于国家机关,经营管理主要是“指令性、行政化、人治型”,资金上实行统收统支,业务上还受着地方各级政府的干预、约束。在国家改革开放的初期,邓平同志于小平1979年10月4日在中央召开的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座谈会上,就提出了银行改革问题,他说:“银行应该抓经济,现在只是算账当会计,没有真正起到银行的作用”。在这以后他又提出了“要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还说:“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

 邓小平的银行思想有力地地指导了金融业的改革开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中首先提出了恢复中国农业银行.从此,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金融改革也紧锣密鼓地全面开始了。

 一、改革与发展金融机构,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金

 融体系。为了改变金融机构”大一统的局面,金融改革首先从发展金融机构人手,使全民的地方的、集体的、商业性的、政策性的 、合资外资的、保险、信托、证券等金融机构—齐上,使金融业呈现一派兴旺发达景象。J979年2月国务院正式发出“关于恢复中国农业银行的通知”,当时的国家领导人李先念说:“农业银行已三起三落,希望这一次恢复能长命百岁”。紧接着同年三月份,“中国银行”从人民银行分设出来,四月份成立“中国人民保险总公司”至1983年又恢复了“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同年,国家批准在经济特区和沿海城市没立外资,侨资银行,大力发展国际间金融合作。

 在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同时,成立了”中国工商银行。接着在许多城市又发展了城市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开始全面改革,着重恢复“三性”,即: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业务经营上的灵活性。1986年国务院决定组建以公有制为主,实行股份制的交通银行,以及金融信托机构。九十年代后,国家实行政策性银行和商业性银行职能的分离,另成立三大政策性银行,至此,—个以中央银行为领导,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和分工协作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金融体系已经初步形成,20年来金融业务有了成百倍的增长,国际金融业务也有了巨大的发展。

  二,建立社会主义金融市场体系,发展多种信用形式,创造便于流通的信用工具。在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体系的同时,还必须下大力气建立起金融市场体系,使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国际信用等五种信用行形式得到同步发展,切实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禁止商业信用、限制消费信用、有限的国家信用、封闭的国际信用、单—的银行信用的局面。

为了发展多种信用形式,首要的问题是开放资金市场,扩大全社会的融资范围:—是发展金融信托业务,使许多有闲置资金的企业单位能找到资金出路,急需资金的企业有了融资的来源;二是开放证券市场允许企业发行股票、债券,直接在社会上进行集资和融资;三是银行可以向城市居民发行金融债券,用于发放特种贷款;四是推行票据承兑贴现业务;五是在中心城市开拓和建立资金市场,以扩大融资范围。

  三、推广计算机应用,开拓国际市场。

电子计算机的推广应用,给银行带来丁—场深刻的技术革命,它不仅能解决手工操作效率低、资金周转、慢帐务处理差错多等问题,更重要的是使银行为社会提供了一套崭新的服务功能。

 1、在银行柜台业务应用中计算机可提供整个营业单位和内部帐务的分类数据,既方便了对客户服务,又方便了银行柜员自己的轧帐处理。

 2、储蓄业务联成网络,可以在全国各地通存通取,现在各家银行都发行了信用卡,使电子货币走进了千家万户。

 3、开展工资转存储蓄业务。企业单位每月给员工发的工资,可统—办理自动转存,职工在银行的工资存款帐户,可根据需要随时办理支取,要交付的水、电、气等多种费用,也可由收款单位直接通过职工在银行的工资存款户结算,省时省力。

 4、银行同城票据交换和异地联行间资金划转的票据,通过计算机清算加速了资金周转,做到“地上要三天、空中仅三秒”,使客户资金能快速划拨抵用。 

 5、大力拓展国际金融业务。开拓国际金融业务,是走向与国际金融接轨的重大举措,它是走出国门,传递国际市场信息,广眨开展对外金融活动,恢复我国在国际性金融机构中的合法席位,有效地利用外资,并促进国内金融业的竞争,逐步做到与国标金融接轨。

  四、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使金融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解放后的30年中,由于国民经济在计划管理模式下封闭式的运行,银行单纯地是社会的总会计、总出纳,由于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已涉及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金融改革也将不断深化,原国家独资的专业银行都将建成真正的商业银行,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经营方针,商业银行将是真正的企业性质,以追求利润为目标。银行实行企业化是办成真正的银行的前提.,实行资金商品化是银行进入市场的核心,利率市场化是资金价格的重要条件,管理法制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规范经营管理的必要保证。

 20年的改革开放,带来金融业的春天,使金融业有个良好的发展机遇,一派生机盎然。今后,在重点支持国家500个大型企业集团和众多的地方中小企业方面,在支持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上,银行作为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杠杆,其作用定将越来越明显.为了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努力和国际金融业接轨,切实把银行办成正的银行,使之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还必须在组织领体制上、业务经营管理上、金融品种开发上、进一步改革、开拓、创新。放眼未来,银行在国家的改革开放中,将大有希望,大有作为。

 

  中国农业发展五十年

n                                                   _____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十周年_____        

n                                                                                 1999年10月1日

新中国的农业已经历了五十年的历程,五十年来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在十分落后、贫困的基础上迅速发展,并取得了辉煌成就,中国农业以仅占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养育着占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为新中国社会的安定、市场的繁荣、国家的强盛做出了重大贡献,其成就举世瞩目。                                       

                       (一)

五十年来,中国农业的发展走过了艰难曲折和坎坷漫长的道路,其特点是:前期的农业发展从1949年至1965年这中间出现个马鞍形;中期的农业发展是个缓慢的波浪形;后期的农业发展是迅速上升的螺旋形。具体表现在:

    1.五十年的前期自1949—1965年的16年中,中国农业发展大体有四个阶段:

 一是建国初期(即1950—1952年的三年恢复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顺利地在全国农村完成了土地改革,使旧中国封建制度下的衰败农业恢复了生机。1952年粮食棉花等主要农产品的总产量都超过了旧中国的历史最高水平。以1952年与1949年相比,粮食由11318万吨增加到16390万吨,增长44.8%,油料由256.4万吨增加到419.3万吨,增长63.5%,棉花由44.4万吨增加到130.3万吨,增长1.93倍;

     二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农业合作化运动,农业生产全面超额完成了“一五”计划指标,粮食、棉花分别增长19%、25.8%,生猪存栏数增长62.5%,水产品增长87%,使农业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

    三是自 1958—1961年的三年困难时期,由于对基本国情和客观经济规律认识不足,导致农业政策失误,农村中的“共产风”、“浮夸风”和瞎指挥等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加之自然灾害的影响,使农业生产遭受了严重的挫折,国民经济出现了三年困难时期,1960年与1957年相比农业总产值下降23.1%,粮食产量降低到1951年的水平,油料总产仅为1951年的一半,棉花产量不足1957年的一半,生猪比1957年减产56%,全国人民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四是1962—1965年的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在全国农业面临严重困难面前,党中央及时觉察了经济工作中的失误,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对人民公社体制和各有关政策进行了调整,同时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一些地区对土地实行责任承包,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很快得以恢复。1965年的农业总产值比1960年增长40.1%,粮、棉、油、肉等主要农产品又恢复或超过了1957年的水平,这就使我国农业生产在五十年的前期,形成了一个发展期———倒退期———回升期,使1949——1962年的农业发展出现了一个“马鞍形”。

     2.五十年的中期自1966—1978年的13年中,先是处于“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期间,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干扰下,农村工作中提出要“割资本主义尾巴”,严格限制了农民的家庭副业、农村的集市贸易和农业生产上的多种经营的发展。1976年后又不适时宜地提出要在全国农村实现机械化,虽然年年“学大寨”,国家还制定了“农业发展纲要”,指导全国的农业生产,粮食生产目标定为四、五、八(即黄河以北亩产要求400斤,长江、黄河之间为500斤,长江以南为800斤)。  当时各地的“超纲要”呼声很高,对农业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但在农村中仍然是“上工一条龙、干活大呼隆”,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的发展既缓慢又不稳定。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农业总产值仅增加一倍,粮油棉的增长比例分别为56.6%、44%和3.4%,主要农副产品仍不能满足人口迅速增长的需要。这就是在五十年的中期,当农业生产有了增长以后,又出现了一个跌幅,再增长再下跌,一起一伏缓慢发展,形成的“波浪式”特点。

     3.五十年的后期(1979—1999的21年),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全国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党的十二大提出国民经济二十年翻两番的目标后,邓小平多次指出:“我们革命几十年,搞社会主义30多年......农村的大多数地区仍处于贫困状态,这叫什么社会主义优越性?”他还说“中国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在农村,中国社会是不是安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在邓小平的思想指引下,我国农村开始了一场划时代的农村经济全面改革,使农业生产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一是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二是实行以公有制(集体所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和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和产权制度;

     三是改革农村单一的种植业结构,转向农林牧副渔和二、三类产业全面发展;

四是提倡勤劳致富,实行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首先富起来,逐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

 五是改革农产品价格和流通体制,实行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营机制;

 六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发展高效农业,以高新技术为核心,以加大投入为重点,以信贷支持为条件,来促进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农工商经营一体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年,是改革开放的20年,是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最快的20年,也是农民生活改善最明显的20年。在这20年中,我国农林牧渔总产值增长近20倍,  乡镇企业总产值增长达200倍,粮食总产于1997年一举突破5万吨大关,较1978年增长65.5%,油料、棉花、肉类、水产品都呈几倍,几十倍的幅度增长,使我国农业在五十年的后期发展出现了螺旋式的高速发展势头。

                      (二)

 纵观我国农业五十年的改革与发展,使农村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我国的农副产品已自给有余,粮食、油料、棉花、肉类、水果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位,肉类、禽蛋和水产品等主要“菜篮子”产品,人均占有量都已达到或超过世界人均水平。乡镇企业高速度发展,前几年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一”,近二年因向市场经济转轨,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出口商品占全国的38%,在国家财政收入中乡镇企业贡献额达四分之一,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使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缩小,1997年全国农村人口的人均收入为2090元,与1978年的133.57元相比增长14.6倍,除少数地区部分人口尚未脱贫外,多数农民生活已进入温饱型、小康型,沿海不少地区农村已进入富裕型。

    为什么五十来我国农业在许多不利因素下仍能取得如此辉煌成就,究其原因主要是:

 1.靠党的政策。农业发展首先要靠党的农村经济政策,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有一套正确的农村经济政策,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这些政策,坚持把加强农业放在经济工作中的首位,十分重视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把抓好“米袋子”、“菜篮子”作为保障供给,抑制通涨,稳定社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关键性一着,并以此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地发展。

     2.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五十年来我国农村人口,在1949年为44726万人,到1998年已经翻了一番,而农业可耕地14.75亿亩几乎没有增加,人均土地占有量从3.28亩降到1.76亩,在这样少的土地上养活12多亿人口,除了靠党的政策外,其次就是靠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发展中的推广运用,用科学种田方法来增加农作物产量,在育种方面,我国已培育出并大面积推广杂交、高产、抗病、优质的水稻、小麦、玉米等新品种和系列杂交蔬菜新品种,一批先进适用的计算机饲料配方已在各地研制成功。此外,像苗木的染色体工程、植株基因转移、辐射育种技术和辐射昆虫不育技术、食品保鲜技术,土壤改良技术,牲畜的胚胎移植等科技项目的推广运用都给农业的增产增收做了重要贡献。据农业部门统计,全国农林牧渔增产的40%来自于科学技术。就拿“星火计划”来说,它是依靠科学技术振兴农村经济的指导性科技开发计划,1997年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达1122项,国家投资达204.98亿元,在科技与经济、科技与金融、科技与市场机制的结合上,已成为农村科技脱贫、科技致富的重要途径。

     3.靠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是在中国大地上迅速崛起的一支庞大的经济群体,其发展规模、重要作用、可观的效益均极具中国特色。乡镇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支撑和拉动作用,又是中国农村走上富裕的必由之路。“九五”期间全国农村社会增加值中的2/3是来自乡镇企业,而农民的纯收入1/3也是来自乡镇企业,说明乡镇企业的发展对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均做出了重要贡献。1978年我国乡镇企业总产值仅493亿元,税利总额仅50亿元,1997年我国乡镇企业总产值猛增到87700亿元,税利达3338亿元,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既促进了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市场的启动,又给农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吸纳农村劳动力达25%以上,这都说明乡镇企业的发展,已关系到国家政治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关系到我国“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如期实现。

 4.靠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农业的持续发展重在投入:一靠农民自身投入;二靠各行各业支援农业;三靠财政支农资金:四靠银行信贷扶持。从支农资金角度看,对农业的投入主要是财政和信贷两块:

 财政支农资金数额年年有增,但占财政支出的总比重仍然较低,历年来很少年份超过10%,“七五”期间财政支农资金年均支出233亿元,占比为8.29%,“八五”期间数额虽增至400亿元以上,但占比仅为9.1%,进入“九五”以后财政支农支出加上农业综合开发支出和其他用于农业的各项支出数额继续增加,1997年曾高达900多亿元。财政的投入对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科技推广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均起到了重大作用。

支援农业发展资金仅靠财政一块还是远远不够的,在粮棉油、肉蛋奶等全部农产品生产方面,信贷投入又起着主导作用。从建国初期为恢复农业生产,国家银行发放的农民生产、生活贷款、互助组贷款,到“一五”期间发放的农业合作化贷款,1958年开始支持人民公社兴办工商企业贷款(乡镇企业贷款的前身),三年困难时期广大农村靠农业贷款得以迅速恢复生机,“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农村一度处于无政府状态下,农业贷款也从未中断对农业生产的支持。虽然当时是以“阶段斗争为纲”,但毕竟“吃饭还是第一件大事”,农业贷款功不可没。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全国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此后中央适时决定恢复农业银行建制,鉴于农业银行在前三十年中已三起三落,当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先念说,希望这次恢复农业银行“长命百岁”。1979年农业银行正式恢复建制,20年来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发放的各项支农贷款由当初不足100亿元,到现在突破1万亿元大关,这些贷款全方位的支持了农业生产费用、农业生产设备、发展乡镇企业以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开发性项目等,给我国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地增产、增收做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八五”期间,农业银行突出支持“菜篮子”工程、农副产品深加工、良种繁育、饲料基地建设、流通领域的开拓和对“151工程”项目的支持(即100个农村综合实力强的县、500个重点乡镇、1000个优秀乡镇企业),此外还对442个小城镇建设项目予以全力支持,仅1994年一年累放支农贷款即达2795.5亿元。进入“九五’’期间,农业银行从支持高效农业出发,在市场经济机制下,努力扶持农业具有完全独立的商品经营者的地位,以高新技术为核心,以加大投入为条件,以结构调整为关键,全面推广开发性农业,扩大农户的庭院经济,深化农产品加工,运用公司十农户以及农工商一体化的形式来发展高效农业,1998年全国发放农业贷款3587亿元,乡镇企业贷款近6000亿元,使大灾之年的农业继续跃上新台阶。

    二十世纪即将告别地球永逝星空,人类将迎来一个更加辉煌灿烂的新世纪。在这世纪交替的时刻,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人口压力、生态环境、资源开发利用等诸多问题面前如何迈步? 五十年的历史经验回答我们是: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根本问题,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以农业为基础的国民经济发展方针,为此“三农”问题将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中的首位,稳定党在农村中的基本政策,要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看来,以创建和发展现代化的大农业、富裕繁荣的新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为目标,这将是新世纪中国农业发展的战略方向。

 

  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000年4月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而实事求是则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中国共产党八十年来的伟大成就,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胜利,离开了实事求是,革命和建设都将无从谈起。邓小平同志九二年在南方巡视时曾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也就是一切从客观存在着的事实出发,通过深入实际了解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透过事物的现象,来寻求事物的内部联系,把握它的发展规律,从而获得科学的认识,作为我们行动的响导。因为世界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我们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制定政策,都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实际情况,按客观规律办事,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以取得各项工作的胜利。

    在现实生活中,事物又是复杂的,整个社会是充满矛盾的,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许多方面往往丢掉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使假象掩盖了真相,错误有可能变为正确,糟粕有可能变为精华,诡辩术也会冒充辩证法,使实事求是的好风气受到污染,党群关系疏远,政策、法律、制度也不能符合事物运动的本来面目,其结果必然是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贻误我们的工作,败坏了社会主义事业。比如:

    一,在思想作风上讲官话,扛顺风旗。凡事迎合上级领导,唯命是从,不顾事实,不讲真话。上面说某某不错,下面就说好的不能再好;上面说问题不少,下面说糟的不能再糟;讲话看上头,办事看来头,工作搞虚头,不要调查研究,不要事实论证,与党中央理论刊物”求是”的宗旨完全背道而驰。

    二,在经济工作上讲私话,一切为我所用,凡事不问实际情况,不讲政策原则,只要有权则灵,有利则行,钱能通神。利用职权可以用我之所无,换我之所需,报喜不报忧,夸大成果,在事实内掺水份,使丑的可以美化,矮的也能变高;经济核算是个软面团,拉一拉可长,揉一揉可园,要什么指标就

有什么指标,想什么水平亦可达到什么水平,只要搞点技术处理,盈利可以变亏损,亏损也能变盈利。在生产经营上,问题不少年年过,效益不好年年奖,总结工作年年吹,弄虚作假年年有。搞浮夸、造假帐、偷漏税、化大公为小公,为保个人”乌纱”,心安理得,脸不红、心不跳。

    三,在理论研究上搞诡辩,以主观代替客观。本来,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研究应坚持在实践中探索客观事物运动的发展规律,重事实、讲论证,把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现在有的人借百家争鸣之机,行胡编乱扯,异想天开之实,不讲科学,任意编排,把理论研究搞得庸俗化,情况不明决心大,心中无数办法多。人云亦云,移花接木,分不清事物的真伪和性质,以主观臆测代替客观事实,于人于事有害无益。有的人不讲中国是十二亿多人口大国的实际,在对社会主义、中国国情、市场经济、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一系列根本问题上,分不清中国与外国的区别,在对外开放中塞进了崇洋媚外的私货,一切都是外国怎样怎样,总认为西方国家的月亮园星星又亮,完全背离了中国的实际,否定了四项基本原则,像玩魔术变戏法一样,在理论研究上肯定后面跟着否定,以诡辩术代替了辩证法,完全丢掉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其根本点在于脱离群众、脱离实际、脱离了中国现实的国情。

    不从实际出发,不讲实事求是,可以说比比皆是。还有如写文章夸大其词、做汇报隐恶扬善、搞统计掺进水分、登广告玩弄欺诈、法制上以情代法、档案可以改,户口可以换,甚至一个小小企业也挂上了集团、广场、总汇、中心等招牌,有钱人要称”大款”、明星们多是”大腕”,犯罪分子也能被包庇为有功之臣,种种现象不胜枚举,他们的共同点都是把实事求是抛到了九霄云外,广大群众看在眼里,气在心头。

    进入新千年,新世纪,为了继续发扬我党优良传统,端正思想作风,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需要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对我国的国情进行再认识,坚定不移地用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来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实践。现阶段特别要注意弘扬”讲政治、讲学习、讲正气”的好风气,用江泽民同志倡导的”三个代表”来检验我们的各项工作,重新认识我们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新问题,主要是:

    一,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点和活的灵魂。中国共产党八十年来的历史经验证明,实事求是思想是整个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它彻底区别以往封建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以否定社会存在为基础的教条的、抽象的世界观,无产阶级世界观是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合乎规律的思想前进运动,一切对于共产主义事业的信仰危机、对于共产党是领导核心的信任危机、对于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中国的信念危机,都是思想上的一种反动的倒退现象,完全违背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陈云同志曾提出”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就是反对把事物看成是一成不变的,只要书上没有的、上级文件没有的、领导人没有讲过的,就不敢多说一句活,多做一件事,一切照抄、照搬、照用,这是一种思想僵化、脱离实际、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我们要准确掌握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就在于明确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灵魂。

    二,实事求是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也是我们认识世界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出发点,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我们在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取得的一切胜利和成就,都是靠的实事求是。邓小平在一九八四年就指出:”我们取得的成就如果有一点经验的话,那就是这几年来重申了毛泽东同志提倡的实事求是的原则”. 因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深入群众,沟通党、政府和群众的联系;也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发扬成绩,纠正错误。建党八十年来,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取得伟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就是由于有一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发生失误时,在大多数的情况下都是由于偏离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革命战争时期是这样,建国以后也是这样,如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如此,”文化大革命”更是如此,都是由于不符合当时的国情,脱离了中国的实际,从而导致了灾难性的后果。但是,我们党又能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工作中的失误,能以公开严肃地进行自我批评,作出实事求是的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结论,认真纠正了自己的错误,从而在思想上得到了空前提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及时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就是根据中国的国情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提出来的,使我们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局面。

    三,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实质和目的。要坚持实事求是还必须解放思想,只有解放思想才能使思想和实际相结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而客观实际又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要使思想能符合变化发展的实际,就必须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不断抛弃旧的认识,不断地解放思想,认真仔细地研究新情况,获得新认识。思想懒汉不行,说假话、大话、空话也不行,因为它既不符合解放思想的要求,也不符合实事求是的原则。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批判了”两个凡是”所坚持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错误,因为它是”左”的束缚,阻碍了思想解放,要搞”两个凡是”就必然使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成为空话,只有批判了”左”的错误,才能创造有利于解放思想的社会环境,使人们免除后顾之忧,充分发挥出一心一意干社会主义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四项基本原则的指导下实现社会主义的安定团结,实现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

    四,实事求是是密切联系群众,维护群众利益的前提条件。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是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实践,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真正与群众打成一片,虚心听取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使党的群众路线得以认真贯彻,从而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敢想敢干、奋力拼搏的精神。只有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才能不断总结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制定出反映人民群众利益和愿望的正确路线和方针政策。也只有符合实际情况,依靠群众的力量,才能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以顺利地贯彻执行。

 总之,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它既体现了唯物主义,又体现了辩证法精神,是我们党能够密切联系群众,有战斗力的所在,是指引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坚持实事求是我们的事业就前进、就胜利,丢掉了实事求是我们就要犯错误,国家就有灾难。为此,我们要重视抓好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教育,积极提倡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一切活动要强调务实,用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来衡量我们每一个人的政治素质和思想品德,做到敢于面对现实说真话,努力做一个正直的人,品德高尚的人,不做墙头草,不为五斗米折腰。邓小平在八七年还说过:“国际上一些人在猜测我是那一派,  (指改革派或保守派)比较实际地说,我是实事求是派。”在庆祝建党八十周年时,在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改革开放新年代,我们全党更需要把实事求是精神发扬光大。

 

     

 

 展望我国加入WTO后的机遇

2000年10月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而做出的重大决策,是在全面分析国内外形势,权衡利弊的基础上,为参于国际市场的竞争,获得更大的发展机遇的战略抉择。

    我国的改革开放不仅是在国内区域开放,更重要的是向国际市场开放,而加入WTO就是向更深层次的开放,它必将对我国深化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完善有关法规和各项政策、调整经济结构、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产生积极的深远影响.加入WTO将在国际性合约的约束和压力下,建设和实现完整的市场经济制度和市场规则,它有利于我国实现第三步的发展战略。

    下面仅就入世后中国工商企业、房地产业和金融业的发展机遇谈点浅见:

    一、加入WTO后将为中国的企业和经营者提供了新的更大的发展机遇

当今世界每年列出的500强企业已主宰了全球经济,左右着世界经济发展。全世界每年入选的500强企业分布在20多个国家,截止1999年美国为185家,日本有100家,欧州有170家,中国大陆有5家。入市后将给中国大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创造了条件:

    一是中国企业将在竞争中学习到更多的新鲜经验;二是大大减少了以美国为首的保护主义设置的贸易障碍;三是入市后外国对中国的投资每年均可增加1000亿美元;四是在过去十年间中国的出口额增加了250%,今后十年,中国的出口额将可望有十倍以上的增长速度;五是中国作为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国,综合国力已有显著增强,199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居世界笫七位,对外贸易额居世界第十位,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大企业,跻身于强手之林,完全有着可靠的依托和坚强的后盾。

    为了抓住这些新机遇并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竞争的主动权,我国企业则要在增强实力的基础上,包括创新能力、管理模式、市场网络、品牌形象、客户服务、技术决窍等方面培育核心竞争能力.展望未来,中国企业将在”做大”中突出”求强”。”做大”就是要把规模搞上去,把‘蛋糕’做大,实现高营销收入,保持竞争优势;”求强”就是要把质量搞上去,创造良好的市场形象,以优质品牌占领市场,做到高人一筹,以获取更多的超额利润。可以预见,用10年的时间,中国企业将会由现在全世界500强中的5家跃增至20家,甚至更多。

    二、加入WTO后中国的房地产业将是“久旱逢甘霖”,一派新气象

    房地产这个行业的产品是不动产,有很强的地域性,入世后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大势将持续看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已不可小视。我国股票市场上房地产板块的崛起,其量大利好的发展趋势,己引起广大投资者密切的关注,也正好印证了这一点。

    从1992年起我国的房地产业就己向外商敞开了大门,那时主要是港台资金大量进入内地房地产市场,而且集中在写字楼和公寓的投资上。新世纪的钟声已报出中国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已有了更加良好的经济运行态势以及极具潜力的消费市场,这都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商来华投资,尤其是欧美投资商将不会坐失良机。

    1、外商来华投资、经商办厂、设立分支机构和办事处,首先需要的是写字楼,而我国大量空置的写字楼,将会逐渐得到消化,出现跌后反弹的局面,对于多年来在写字楼市场上被深度套牢的开发商来说,当然是喜上眉梢。

    2、投资住宅建设又是投资房地产业的重中之重,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人们的居住条件大都较落后,在今后一个长时期内,我国中心城市的居民住宅需进一步发展完善,中小城镇将全面崛起,人民群众对小康型、温馨型的住宅要求越来越迫切,外商企业首先进入中心城市的房地产市场,继而激活中小城镇的房地产业,这既有政府的政策支持因素,又有亟待发掘的市场潜力,都表明投资住宅建没必将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中的亮点。

    3、在建材方面我国的水泥、平板玻璃、粘土实心砖产量都居世界笫一位,但在发展新型建筑材料方面,一些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其技术水平、生产能力都处于滞后状态.入世后,我国建材业将会受到冲击,但对于开发商降低开发成本来说又是一件大好事。国外新技术、新兴材料及大量投资资金随之而来,国内关税的降低,建材的价格当会随之而降,房地产开发的安装费用自然也会不断减少,从而导致住房价格下跌,质量不断提高,这可使相当比例的潜在需求转变成有效需求,消费者就会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对于一直处于低迷的房地产业来说,无疑是件大好事。

4、随着西部发展战略的实施,在这一大片尚未开发的处女地上,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房地产业又将是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龙头,大有可为。

5、广大的中国农村,除沿城市和部分发达地区外,大部分农村的住宅建设尚处于贫困线上,入世后,我国将加快农业对外开放的进程,给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对加快实现国家农业现代化将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中国进口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包括水果、蔬菜、畜产品、水产品和其他优质农产品.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将使中国农村进入小康型社会,中国农民在解决温饱以后,反映在住宅建设上将是首选需求,一个十亿农民的小康型、实用型的房地产市场,将比城市的住宅建设有更大规模的发展前景。

    三、加入WTO后,中国的银行将办成真正的银行,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

    二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人民银行专职于中央银行的职能,八十年代初陆续组建了工、农、中、建四大专业银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四大专业银行转轨为四大国有独资商银行,全国各地又纷纷成立了许多股份制银行、地方商业银行,还有三大政策性银行和13家保险公司以及多家信托、证券公司和农村信用社,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体系。

    由于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面对入世,外国银行有200多家要进入中国设立金融机构,全球还有300家保险公司做好开发中国保险市场的计划和准备,如果他们都能够进来(当然还要经我国政府逐步核准),中国金融市场必然出现激烈的竞争,可以预见挑战将带来良好的机遇,主要是:

    1、入世后,中国的银行业将站稳脚跟、沉着应对、把握优势、活化经营

    中国的金融业扎根于中国这片热土,对国内市场较熟悉,深知中央银行的监管条例和规则,有一批属于自己的巨大客户群,长期的共荣共存的亲密关系,也不那么简单被”狼来了”就击破,只要我们站稳脚跟,深深立足于中国的企业和中国的民众之中,发扬传统优势、扩大独特优势、培植后发优势、聚合整体优势,把目标放在以效益为中心的集约经营上,同时控制黄金地段,抢占制高点,争夺市场份额,和外资银行相争定能棋高一着。

    2、深化改革,实现融资自由化、利率市场化、资本流动自由化.银行出售的是服务,服务质量是银行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提高质量,必须从观念上、体制上、人事制度上、金融工具创新上深化改革,按照金融自由化的要求,放松政府管制,按照融资自由化的要求,实现利率市场化和资本流动自由化。国际上金融衍生工具己发展到1200多种,我国银行必须在改革、创新中奋起直追,展望入世后银行在国家“三金”工程中将大有作为:一是“金桥工程”,国内银行在“金桥”工程中实现全国金融信息通讯网络,提高金融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信息化水平;二是“金关工程”就是货物在通过海关实现自动化中,银行将同时现国际贸易的无纸化;三是“金卡工程”就是建立我国电子货币系统,实现全国各家银行信用卡的存取、结算在同一台POS上联网。所有这些改革、创新都靠的是人才,是金融专家,为此,必须摒弃种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不拘一格地培养、选拨优秀人才,则是金融创新的根本。

    3、创建高品位、高素质、高效率的银行群体

    由计划管理体制和平均主义分配制度形成的金融机构臃肿,重复设立营业网点和人浮于事现象,造成效益低下,亏损严重。入世后,银行将对上述现象彻底消除:一是制止盲目竞争,在中、小县镇重新规划金融机构和网点,撤销重复设置的机构和网点;二是关闭亏损的营业网点;三是退休、裁减30%左右的富余人员,以实现金融机构和人员的高品位、高素质、高效率,树立起国内银行精干、崭新、一流的新形象,以适应和外资银行竞争的需要。

    4、用10年时间把银行办成”金融百货公司”

    目前我国金融体制采取的是分业管理和经营,这与WTO的规则和国际金融业的现状有很大差异,要改变此状况,就必须使现在的四大国有专业银行,尽快创造条件转轨为商业银行,面向市场与国际接轨, 改制为股份制的商业银行.由现在的分业管理走向混业经营,在混业经营模式下,银行既办理信用、汇兑、票据业务,也可有条件地办理信托、租赁、证券、保险、房地产等多种业务,使银行成为产品品种齐全,服务功能多样化的“金融百货公司”。

    结束语:中国加入WTO后给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带来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许多在当前社会改革中久拖不决的问题,在中国成为WTO成员后,有可能自然而然地得到解决。为此,WTO是中国经济彻底市场化的一种催化剂,是中国经济走向国际市场的阶梯,是中国实现小康走向富裕完成第三步发展战略的重要一步,展望未来,机遇与挑战并存,但前程似锦,一片光明。

 

             学习江泽民同志

 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

       —— 纪念中国共产党八十周诞辰 ——

                2001年7月1日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是对邓小平同志的

“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继承和发展,“三个代表”和“三个有利于”都充份体现了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给我国在新的世纪中,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顺应世界发展朝流,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指明了正确方向。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笫一个代表是“要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这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在现代科技和经济全球化的驱动下,各国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不发展先进社会生产力,不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我们就无法参与世界范围内的科技与经济竞争,没有强大的科技和经济后盾,我们的综合国力就不强,社会主义政权的基础就不牢,人民就无法安居乐业。因为西方国家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一直在对我国进行颠覆,实施“西化”和“分化’’的政治战略,我国的反颠覆、反“西化、分化”的斗争也将是长期的,只有我国经济发展了、生产力上去了,我们才能与西方敌对势力抗衡。回顾过去,邓小平早就指出“发展是硬道理”,只有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了,军事力量强大了,我们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江泽民同志这个论述无疑是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第二个代表是:“要始终成为中国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忠实代表”。在我国,要取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完全胜利,还必须提高全民族的政治思想水平、教育科学文化水平、规范文学艺术和人们的道德水准,也就是要把全民族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搞上去,这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之基”,是我们迈向二十一世纪的根本取向。只有把握先进的文化发展方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较量中,才能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阵地和文化市场,抵御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的侵蚀,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精华,遏制形形色色文化垃圾的传播,抗衡西方敌对势力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图谋,从而把握正确的方向,给改革开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并创造出良好的社会环境。邓小平曾指出:“文艺工作者要同教育工作者、理论工作者、新闻工作者、政治工作者以及其他有关同志相互合作,培养和树立优良的道德风尚,为建设高度发展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出积极的贡献”。从这里可以看出江泽民同志关于“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论述,是对邓小平思想文化领域有关理论的高度概括。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第三个代表是:“始终成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群

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我们党具有战斗力和先进性的“力量之源”。广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党和国家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其目的就是为了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共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丰硕成果,而要取得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胜利,就必须得到人民群众对这一事业的认同、支持和积极参与,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则是对党的先进性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检验,党和政府代表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监督党和政府,全民族就有了凝聚力,社会主义事业就能无往而不胜。

 早在一九四五年一月黄炎培先生访问延安时,和毛泽东主席谈了历史上的“周期率”:“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个政权大凡在初始时都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等到环境好转、地位稳固,则精神放松,惰性发作,腐败产生,风气日下,导致无法补救,这称为“周期率”。他说的“兴也勃”,就是说振兴起来很有生气,朝气蓬勃;“亡也忽”,是说衰亡起来很快,兵败如山倒。国民党没有摆脱这个“周期率”,他请问毛主席,共产党能不能摆脱这个周期率?毛主席给了肯定的回答,说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为了跳出历史上的那个“周期”率,以毛主席为首的我党第一代领导人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斗争,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党的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也多次指出:“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要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扫除各种丑恶现象”,“我们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这二件事结合起来······更能获得人心”。现在,以江泽民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十分清楚地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适时开展了“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活动,近二年又对“三个代表”,进行了科学的论述,这些都是关系着人心的向背、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关系着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论述,是一个完整的整体,相互

关联,缺一不可。前一个“代表”是后二个“代表”的首要前提和基础,没有“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这个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国家的繁荣富强、与国际上敌对势力的抗衡都无从谈起,而后二个“代表”则是前一个“代表”的重要条件和根本保障,失去了“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就失去了团结统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前一个“代表”则无法实现。背离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前二个“代表”也失去了保障,成了空中楼阁和无源之水。为此,“三个代表”科学、完整地阐明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事业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也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八十年来的历史经验总结,只要我们各项工作坚持以“三个代表”为指针,认真实践不动摇,社会主义事业一定会长盛不衰,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一定会兴旺发达,建设成为世界强国。

 

 

老年大年   不老人生

2002年6月

 

退休了,无职一身轻,每天时间如何打点,总不能成天报纸电视、吃饭睡觉,人活着应当有意义,一寸光阴一寸金,人老也惜光阴。那是1996年秋季,适逢老年大学招生,从此,我和老年大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几年后我通过老年大学学习,明显感觉到生活质量的提高,主要是获得了好心情、长知识、交朋友、增健康等诸多收益,真是人老心不老,夕阳无限好。

一、有了好心情  越活越年轻

人们常说:“学海无涯”知识是无尽头的,老了还要上学,满头白发,拎着书包上学校,因为有个年轻的心态,走起路来都显得有精神,老年大学给人以求知的欲望、丰富生活内容的想往、又是陶冶情操的场所,上了老年大学人的心情就是不一样,在老年大学里既学新的知识、领会新的观念,又学科学技术、活跃新的思维,还有体育锻炼、增进娱乐健康,寒来暑往自然就感到人也年轻了,可以说老年大学帮助老年人焕发了第二青春。要知道上班族有不少人还迟到,可上老年大学都是早到,听课记笔记,回家做作业,还要在实践中操作,学习种花养草本身就乐于实践,学习计算机更要多加实践,上了网就进了知识的海洋,好多学员学了书法绘画、拳剑歌舞,那一样也离不开练习操作,上学年我学了家用电器课程,把个旧收音机拆了装装了拆,蛮有兴致。电饭锅常煮夹生饭,把锅底敲一敲——好了,女儿说:“老爸、老爸,没想到你上了老年大学心情这样好,劲头这样足,你是越活越年轻了”。

二、学习新知识  拓宽新领域

社会在发展,人们的知识在不断地创新,年青人要拓宽知识领域,老年人的知识同样需要更新换代,老年大学则是老年人学习新知识、更新新观念、活跃新思维的最佳场所,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电脑的日益普及和网络的飞速发展,正在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提高,普及电脑知识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获取信息、提高工效、交流沟通、娱乐休闲等方面的重要阶梯。现在,电脑已不仅是年青人的天下,老年人同样对电脑充满兴趣,对上网充满渴望,通过老年大学的学习,电脑和网络已真实地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使老年人也可共享先进社会的文明成果,我从小到大从未学过汉语拼音,电脑打字开始遇到困难,后来我选择了“阴阳码”输入法,20分钟就会打字了,若用“智能ABC输入法”也很容易学,学电脑使得眼、脑、手并用,促进了脑聪目明手灵,趁夕阳正红、享网络人生。

我一生从事金融工作,退休时正值证券业火红,在银行那时,思想上总是把股票和资本主义联系在一起,看到周围那么多人抄股票,我迷茫不解,去年老年大学开设了“证券”课程,我也就报了名,心想,不能一生搞金融,而对金融领域里的“证券”却一无所知,学了这门课后,原先的观念才有所转变,股票这东西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它能为资本主义所利用,也能为社会主义经济服务,它可使企业直接进入市场融资,实现企业股份化,规范市场各方面的经济行为。当你亲身参与股市搏击后,就可尝到其中的苦乐之味,当你做上一名股民时,又促使你去学习,以一颗平常的心去抄股,为的是获取抄股知识,所以我认为股市也值得一搏,这就是老年大学给我的启示:“知识就是力量”。

三、多交老朋友  生活丰富有情调

老来休闲多,在职的朋友不便去干扰,而生活中的交往又少不了老朋友,在老年大学中不乏有志趣相投的朋友,在学习花卉课程时,授课老师带领我们到花卉市场去进行现场教学,老师、学员共在一起交流种花养草经验,互换一些花卉品种,相得益彰。在绘画等课程中,你喜爱山水牡丹图,我喜欢花乌鱼虫画,你学的是太极拳,我练的是太极剑,学员们经常听课坐一起,早锻炼又碰头,相约时谈心一杯茶,打牌一桌坐,还有几位老友喜爱唱歌跳舞,可谓丰富多彩。今春几位朋友相邀,一同去逛了徽园,门票全免,拍上几张照片,留下朋友合影,温馨又从容,多亏了老年大学,结识了不少老朋友。为了回报社会,扶孤济困,我和合肥市干部教育研究会的老朋友们,选择了合肥市的一个扶贫点,共同前往长丰县沛河乡,帮助孤儿陆宗香、陆宗园姐弟二人上学,由于姐弟俩住的是土墙破房,十分危险,朋友们又帮助孤儿盖了三间新瓦房,使姐弟俩能以安居上学。这事在“合肥晚报”报导后,朋友都认识到回报社会,又使我们老年生活增添了新的内容。

四、保健身体好  增进健康吃药少

树老生虫,人老生病,都是免不了。我是“五高’’患者,(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高胆固醇)原先是有病乱投医、乱吃药,在老年大学学了卫生保健课,开始了解病因、懂得病理,认识到是药三分毒,不能胡乱吃。上课老师详尽讲解了高血压、高血脂等病状及预防治疗措施,同学间也互相传授防病治病经验,因为都是在实践中总结的行之有效的验方,只要对症下药,往往一试就灵。我的“五高”病真是奇了,在学习期间就丢了“四高”,剩下一个高尿酸,只要把好“进口”关,饮食不忘忌咀,也能有效控制。我有个伯母,九十多岁了,40年前,医生说她血压高,回到家就对我们说:“医生说我‘雪花膏’这是什么病啊"!以后就常年服药,控制血压。近几年我每天服用洋葱浸泡的红葡萄酒,稳定了血压,用同样办法给我伯母服用,也很见效;还有血脂高,每天空腹吃苦瓜;血糖高,每天一餐吃南瓜,这都是老年大学中,师生间相互传授的防病治病经验,真是老年大学也治病,省了医药费不吃药也治病,妙哉!

老年大学好,现在条件也越来越好,开设的课程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但是人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进入老年社会之际,各方面都在关注老年事业,老年大学也有必要快发展步伐,因为能够上老年大学的老年人,毕竟是少数,要使更多的老年人能够读上老年大学,使那些出门不便、有一定困难的老同志,也能足不出户地在家中通过网上学习,接受新的科技知识,这就需要开通老年网站,进行网上远程教学,这还有待于政府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多多关爱老年大学,使老年大学不负众望,前途无量。

 

诚信为本  操守为重

2003年11月

 

诚和信均是复合字,“诚”是由言和成二字合成,意为言则必成,说出话就要算数,“一言九鼎”说到做到。“信”是人和言的复合字,人言就是信,“一言出口,驷马难追”。“君子之言,信而有证”,意为言之可靠,而且有证据。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把诚实守信看作是做人的根本,社会和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老祖宗留下的《论语》,其根基即为诚信,孔夫子有句名言“一日三省吾身”,其中“两省”皆为诚信,明代冯梦龙在《东周列国志》中称“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凭也”。

五千年过去了,时至今日,中国社会却普遍存在着诚信危机,可说是“谎言到处飞,骗子满街走”,诚信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已经提到了每个人的面前。究其原因,历史上就有“无奸不商”之说,现实中更是“假作真来真亦假,黑白不分混视听”,而今的诚信缺失,主要是在中国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存在三个“缺乏”,一是缺乏诚信的社会资源,二是缺乏正义道德基础,三是缺乏制度和立法保障。而欺诈则有着广泛的滋生土壤,经营者,谋事者,交往者普遍认为相互间不使用一点商业欺诈、背信毁约、负债赖帐,坑蒙拐骗等手段,就赚不到钱,捞不到好处,观念上就是“马无夜草不肥”,由此还能获得“会做生意”’“有市场头脑”、“聪明能干”等美名。值得严重关注的是,现今的不讲诚信之风,已渗透到众多方面,如价格陷阱、虚假广告、合同欺诈、假帐报表、政治骗子、玩弄权术、言而无信等等,据国家工商部门统计,我国每年订立的合同约有40亿份,但只有五成合同能够履约、全国每年因逃废债务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1800亿元。另外,因产品质量低劣和假冒产品所造成的各种经济损失约2000亿元,大量的钱财就是在失信的“漏斗”中流逝。

又如司空见惯的“三角债”和赖债现象,拖垮了多少好的企业;金融单位的基金黑幕,证券上的骗局,由于“上市公司”与“会计事务所”“狼狈为奸”、相互作弊,使多少人的辛苦钱不翼而飞,假烟、假酒、假药害及多少人倾家荡产、命归黄泉,当然也有不少造假者尝尽了应得苦头。

“诚信是金”,我们的社会要给守信的企业不吃亏,给为善者带来实惠,给不守信的企业占不了便宜,给作恶者带来惩罚,中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而诚信就是沟通世界的桥梁,现在不少人靠“拍脑袋经营,拍胸口决策,拍屁股走路”,这是没有前途的。日本松下集团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先生说:“不守信用的人,可以赚点小钱,要想赚大钱,一定要是个守信用的人”。有关部门曾对中国内地的100名顶级企业家进行调查,其结果显示:成功者的第一品质就是“诚信”。我们国家要从现在起,从小学生抓起,大力造就诚信社会,培育“四有”品质,倡导“诚信为本,信誉至上,严谨务实,操守为重”的社会风气。

创建诚信品牌,培养诚信风格,这是广义的,长远的,循序渐进的,一靠思想道德教育,二靠规章制度约束,三靠社会各界监督,2002年6月重庆市消委对不诚信的,搞欺诈的177假冒案例,进行分析,会同工商局用黑榜加以启示,有效地起到了警示作用;温州地区过去的造假历史,人们仍耿耿于怀,而现在的温州经过几年来的大刀阔斧的整治,大力推进诚信建设,已经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经济秩序和社会信用体系。“顺德制造”——就是广东顺德人经过多年造就打出的诚信品牌;在大量的医药保健品搞坑蒙拐骗时,北京“同仁堂”始终以“诚信为从业之本”,以信用为第一生命,创出百年老店长胜不衰;我们安徽已被国家列为全国五个信用建设试点省份,即将全面实施“十万企业信用工程”,力争用五年时间,使全省各级政府依法行政水平有较大提高,企业信用制度基本建立,个人诚实守信蔚然成风,为打造“信用安徽”奠定基础。党的十六大报告,从道德建设和经济建设的角度提出了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思想道德体系和“建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等目标要求,只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诚信精神,宣传诚信形象,培育诚信品质,推动诚信建设,规范诚信手段,立法诚信保障,确立对失信的约束和惩罚机制,就一定能创建出一个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信用中国”屹立于世界之林。

 

树立科学发展观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

2004年10月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进入新世纪后我国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对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意义重大。

    一、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思想认识上的又一次飞跃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深入理解、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是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所必须的,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所必须的。“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和‘三个代表’要求的最终体现,是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推进改革就会得到更加广泛的支持,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就会更加巩固。”这就提出了把“三个代表”落实到经济工作中去的新的发展思路。牢牢把握这一“结合点”,才能把改革的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稳定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结合起来,从而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这是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所必须的,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所必须的。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思想的新发展,是思想认识上的又一次飞跃,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坚持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坚持协调发展,就是要实现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促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适应;坚持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使社会主义事业代代相传持续发展。

    二、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标,稳定是前提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标,稳定是前提。没有改革,我们就不可能走出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我们的事业就不可能顺利前进;没有发展,我们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也就不可能保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没有稳定,改革和发展都无从进行。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总揽全局的、首要的基本关系。改革、发展、稳定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在改革和发展中保持稳定,在稳定中促进改革和发展。三者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的决定性作用不仅仅在于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还要为新世纪前半页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

“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实现国富民强;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稳定局面;顶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从根本上摆脱经济落后状况,跻身于世界现代化国家之林,都离不开发展。

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发展和改革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这是我们付出了重大代价才取得的共识,只有保持社会稳定,才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在深化改革、调整经济结构时,社会的利益关系和利益结构肯定要发生很大的调整和变动,而这种调整和变动又肯定要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这是改革过程中难以避免的,所以,在这一时期维护稳定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社会政治稳定。

    要注意处理好改革与发展的关系,既要抓住发展的机遇,又要抓住改革的机遇。越是改革抓得好的,越能推动经济的顺利发展。而不抓改革,只顾上项目搞建设的,其结果必然是发展不能持久。要认真研究和掌握经济发展规律,掌握工作节拍,要使改革促进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又为改革创造良好的环境。改革需要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而我国目前的经济环境并不太宽松。特别是2 0 0 3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出现了一些新情况。由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消费结构升级,拉动了对住宅、汽车和城镇基础设施的需求迅速增长,引起对钢材、水泥等生产资料的较大需求:同时,由于市场机制不完善,企业自我约束机制不健全,银行贷款增速偏高,部分行业和地区投资增长过快,导致煤、电、油、运供应紧张,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粮食产量连续4年下降,市场粮价上涨。这些问题虽然是局部性的,但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就有可能形成全局性的问题,导致通货膨胀和经济的大起大落。为此,我们要抓住时机,深化改革,既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又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要合理设置政府机构,科学界定政府职能,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完善法律体系,提高依法治国水平;健全民主制度,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上述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协调进行,相辅相成,如果二者的关系处理不好,也会阻碍改革与发展。我们要善于统观全局,精心谋划,从整体上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内在关系,做到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要把加快改革和发展的紧迫感同科学求实的精神很好地结合起来,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各方面的有利条件和可能出现的困难,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三、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认真思考如何保持经济较快增长问题

    要认真思考和解决如何保持经济的较快增长问题。改革开放2 0多年来,我国经济增长保持了年均9%以上的速度,这是我们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民族凝聚力大大增强的重要条件。十六大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到2 0 2 0年力争比2 0 0 0年翻两番,实际对年均增长速度的要求是7.2%左右。这个指标分解和对应到各个地方,会有大有小,有快有慢。但无论大小和快慢,都要尽最大努力促进经济的增长。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要认真贯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政治和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

    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200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0美元,到2020年将达到3000美元,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从500美元到3000美元是一个社会剧烈震荡时期,在这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关键阶段,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矛盾集中爆发,整个经济社会结构将要彻底的转换。在这个时期,“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社会伦理需要调整重建”。温家宝总理指出:“在这一阶段,有可能出现两种发展结果,一种是搞得好,经济社会继续向前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另一种是搞得不好,往往出现贫富悬殊、失业人口增多、城乡和地区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导致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排徊不前,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以上说明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国家正处于这样一个社会转型过程中。

    世界银行的专家也分析指出:“中国正处于两个历史性转变的转型过程之中:即从乡村型农业社会,向城市型的工业社会的转型;从指令性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这两种转型的合力,产生了强大的旋涡和逆流,它们是可能破坏稳定的潜在因素,而且总是难以预测。”从第一个转型来看,“在富裕的工业国家中,这一转型花了几个世纪的时间。而在中国,这一进程被缩短到一代人或两代人的时间”。其风险是相当大的。这一发展阶段是产业结构变动剧烈的时期,结构调整加快的一个必然后果是企业淘汰、破产增加;这一发展阶段是城市化过程扩展的时期,城乡格局迅速变化,会引发城市化过程中的种种经济和社会问题。就农村问题来看,能否有效转移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关系到农村发展的全局和城市的稳定。这一发展阶段也是社会结构快速转换阶段,收入差距、地区差距持续扩大、腐败现象进一步滋生蔓延、社会治安的不同程度地恶化和政府管理能力的下降等等,都蕴含着不稳定的社会因素,构成了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现实威胁。从第二个转型看,市场化改革既是完成前一个转型的动力,也是完成前一个转型的基础,同时,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也会引发利益格局的根本改变,从而诱发各种各样的矛盾。如果结构转型和制度变革顺利推进,将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但如果处理不当,又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党的一切方针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标准,以最广大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为根本准则。深化改革必然会带来利益关系的调整。要引导群众正确认识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最终决定力量。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这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是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所必须的,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所必须的。在这社会转型时期,只要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正视困难,勤于思考,求真务实,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按照中央“五个统筹”的要求,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到调整经济结构、改革经济体制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来,更加注重搞好宏观调控,在坚持搞好总量平衡的同时,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抑制某些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继续支持有市场、有效益的企业正常发展,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的建设项目,支持农业、水利、能源、交通、生态环保、社会事业等薄弱环节,支持西部大开发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切实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就一定能顺利地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事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地发展下去。

 

 

     要确立和创建“合肥城市精神”

2005年4月15日

合肥古城历史悠久,改革开放的春风给古城的崛起带来了机遇,创造了条件。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以来,合肥市的工农业生产蓬勃发展,市场繁荣,交通发达,科技教育日新月异,人文环境越采越好,勤劳的合肥人正在扔掉贫穷、落后的帽子,在园林绿化城市、卫生城市、优秀旅游城市的创建上都曾领先全国,又是全国四大科教城市之一,现今,合月巴旧城的影子已难寻觅。但是,要创建文明城市,赶上全国先进城市的创建步伐,仍然是任重道远,要问合肥市民素质如何,合月巴老百姓虽心中有数,但难讲出口,市民在主要街道任意横穿马路比比皆是,慢车道、人行道上乱停乱放车辆随处可见,摩托车、自行车在无岗哨的地方,普遍闯红灯.先行之有效的“门前三包”和“百米一岗”也早已不存在,往年的义务劳动已成为历史名词,城市牛皮癣久治不绝,很多绿地被践踏,一些地方仍存在”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创建文明城市要“以人为本”,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为最终目的,真正让老百姓受益,这样的创建工作才能有活力,生命力才能长久。要把创建工作搞得实实在在,根本在于提高市民素质,要着力提高我们合肥市民的素质,关键又在于强化宣传教育、  深化社区建设、切实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使家庭、学校、企业单位、社区管理及文化宣传部门整体动,长抓不懈,一个“诚实守信、文明友爱、团结奋进、社会和谐”的良好风气,肥开花结果。

 一.强化宣传教育,培养市民的文明风尚。市民犀城市,的。主体,市民的素质是城市文明的灵魂,市民素质高,道德风尚好,城市地位高,开放程度好,引进外资效果好,市民素质是无形的生产力。笔者一次由南方归来,需从火车站乘出租车到双岗,因穿着较时兴,司机不愿意打表,开价30元,我向司机解释说我是老合肥,离家才一个星期,,到双岗6。元就可以了,不要把我当成老华侨。出租车是窗口行业,一个市的形象代表,其素质高低影响一个市的整体形象,只要强化宣传教育,大力表彰好人好事,每年评选出几百名优秀司机,其好的影响肯定意义深远。市民不能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垃圾乱扔,口香糖到处吐,有的人满口脏话,很多不文明行为使管理部门甚为头痛,为此,在强化宣传教育、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周时,必须在全市开展一次“怎样做一个文明市民”的群众性大讨论,以提高市民讲文明、树新风的自觉性。一次笔者骑自行车在长江路的慢车道二仁,被前面并排走着的三个天学生模样的年轻人挡住了去路,只·好喊了一声:”年轻人你们路走错了”,其中.一位头脑灵光,马上回答我说:“向前走,没有错啊”,好在三人很快闪开了一条路让我车子过去,我还说了声“走人行道呵”,其实当时人行道上人很少,不知三位年轻人有无意识到行人应该走人行道。要是能在学校内全面开展遵守交通规则的宣传教育,数万在校生一定会做的比其他市民要更好。记得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小女儿刚上小学时,老师就组织他们上街宣传交通规则,手拿个小红旗齐声喊道:”叔叔阿姨你们好,你们红旗举得高,走路要走人行道,行车安全事故少”。那时行人与车辆比现在少多了,小学生也能发动起来,几十年以后的今天却见不到了。

二.城市社区建设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法制建设、道德规范的一个重要阵地。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文明是社会文明的基础,城市社区则是文明家庭的直接倡导者和组织者,2002年中央文明委曾组织有关部门在全国推进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其目的就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要以搞好卫生、美化环境为基础,以遵章守纪为重要内容,以先进文化为内涵,以坚持为人民服务为根本,着力培养广大市民诚实守信、平等友爱、健康文明的道德风尚,要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地建立起育人格局,而城市社区则是联系上述三方建立育人格局的重要环节。

实施社区教育,突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坚持治区与育人相结合,是努力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的有效途径.社区教育还可开门办学,建立社区居民素质教育学校,以思想道德建设为主线,以青少年为重点对象,以社区离退休的老党员、老干部为骨干,组织社区居民学习法律、卫生保健、心理健康、普及科学文化等知识,对社区居民进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开展文娱体育活动等,社区居民素质教育学校,要实行外联内聘,联系市区单位结对帮扶,适当配备桌椅、电视、电脑、电话等必要的教学设施及文体活动用品。社区在力口强和改进对居民的思想道德建设的同时,下决心解决社区内的顽症和居民的陋习,有效地推进群众性的文明创建活动。社区学校要大力倡导好人好事,用身边听得到、看得见的事,来教育社区群众,把我钉了安徽的·“黄山松精神”,‘‘合肥市的十要十不要”,以及“管住你的咀、手、腿”,深入宣传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在创建文明新风尚中,还应大力倡导人人植树,绿化环境。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父母都习惯搞“抓周”、“正十岁”、升学的欢庆纪念,我们应倡导给孩子周岁栽棵树,,十岁时栽棵树,树与人同生长同成材,年轻人结婚栽棵树,老人故去栽棵树,,都是永久的纪念。从多方面来提高社区居民的文明素质和文化晶位,发动大家都来做个“可爱的合肥人”。

三.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经验,都充分证明离不开共产党的领导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骨干带头作用,合肥市的建设成就也是这样,历届政府召开的积极分子会议、先进生产者会议、劳动模范会议,其中都表彰有大批的共产党员,现今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许多企业已经改制,一些被改制的企业,党的组织建设没有跟上,有的还受到很大削弱,党员管理存在空白点,党员活动出现”盲区”,合肥市社科联下属一群众组织“干部教育研究会”,其中不少己退休的书记、厂长、经理,他们原先大都是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人,退休多年后,因企业被改制,现在竟然找不到党组织,交不了党费,由于长期交不了党费,参加不了组织活动,现在算不算共产党员,自己说不清了。这些老人对党忠诚,为社会主义奉献了一生,现在热情尤佳,余热尤在,在加强党建工作中,应当尽快把党的温暖送给他们,送给广大的离退休党员和已下岗的党员,把党的组织建设进一步向非公有制单位延伸,拓展党建内容,不断增强党建的活力和向心力,使党组织成为群众的主心骨,党员成为群众的贴心人,在创建文明城市,提高市民素质中,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思想导向作用、重要决策作用、组织保证作用和行为表率作用。

四.倡导“合肥城市精神”,努力提高市民的文化晶位和道德素养。一个城市没有发达的经济,繁荣的市场,就没有地位,没有高位的文化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就没有凝聚力,为此,必须倡导“合肥城市精神”,塑造“可爱的合肥人”,以推动城市的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的进步。笔者认为,合肥古城历史悠久,自古以来民风醇朴,现今经济腾飞,科教昌盛,,’合肥城市精神”  应定位于“诚实守信、文明友爱、团结奋进、社会和谐”,在今后的十年、二十年中,在“合肥城市精神’’的激励下,“可爱的合肥人”将大量涌现,永放光芒。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2002年12月

“实事求是”是我党的传家宝。早在革命战争时期,毛主度就提出了 “实事求是”的思想观点;在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同志曾多次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进入新世纪后,江泽民同志又适时地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是俱进、开拓创新”,使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不断兴旺发达。社会在进步、历史在演变、实践在发展,我们的思想总不能停留在那个“抗旱英雄干劲强、车干巢湖车长江、若是山顶还要水、我们再车太平洋”的年代,也绝不能停留在那个“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年代,这就需要不断的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只有思想上不断的有新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人们的思想才能自觉地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才能从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有七处提出“与时俱进”,这充分说明了坚持“与时俱进”思想的重要性。在历史已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不能再以出身、成分论英雄,以过去经历论终身,要重业绩、看发展、比贡献,坚持实事求是。党的十六大是跨世纪的里程碑,我们需要认真学习领会会议精神,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做“实事实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带头人。与时俱进的政党永葆青春、与时俱进的理论万古长青、与时俱进的精神生生不息、与时俱进的事业欣欣向荣,只要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将无往而不胜。

 

 

 

建设和谐文化 构建和谐社会

2007年9月5日

    和谐文化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无论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是人与人的团结和睦,乃至人自身的心理和谐,都离不开和谐文化的支撑。没有和谐文化,就没有社会和谐的思想根基,也就不可能有建设和谐社会的实践追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现阶段我们面临的新趋势新任务来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     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团结全国人民, 整合社会力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当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经济改革的深化,城乡共同发展的结构正在改变,区域性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经济区域和社会开放度的不断整合扩大,必然出现社会关系的变化,社会管理形式的调整,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趋于多样化,诸如就业问题、分配不公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等多发易发。因此,通过建设和谐文化,以共同的思想基础和统一的意志,把不同阶层不同人群凝聚起来,有利于理顺情绪、化解矛盾、优化环境,在全社会形成心齐、气顺、劲足、实干的良好氛围。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培育和谐精神,倡导和谐理念,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

第二,     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加速文化与经济的融合,以经济发展为前提, 以物质文明的进步为依托, 促经济社会全面的协调发展。当前,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已成为必然趋势,经济增长中文化的推动力越来越突出,经济效益中的文化附加值越来越明显,经济发展中文化产业越来越成为新的增长点,经济竞争中文化资源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当前,加快工业化进程,深化经济结构调整,继续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必须顺应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趋势,切实重视经济发展的文化因素,不断增加经济活动的文化含量,努力开创文化与经济和谐发展、协调并进的良好局面。建设和谐文化,注重协调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有利于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的素质,提高文化发展的水平。         

第三,     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调节社会矛盾、弘扬正气、凝聚人心、沟通感情、和衷共济. 是加强和改进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文化需求是社会成员的基本需求之一。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宽裕,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足。在这种情况下,基层文化阵地急需加快建设步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尚需不断完善,人民群众迫切需要参与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需要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建设和谐文化,一方面通过文化发展, 来不断保障群众的文化权益;另一方面又坚决克服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侵害群众文化权益的现象。”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二十八个字所勾勒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和谐的文化状态。和谐文化是社会和谐的思想灵魂和精神实质,是社会和谐的文化升华,是人们追求社会和谐的智慧结晶,也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五年来,我国公民整体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风尚有了显著的提高。在此基础上,大力培育和谐理念,使和谐思想深入人心,成为新形势下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也是广大干部群众十分关心的热点话题。

        

  建设和谐文化是促进科学发展的需要。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经济不发展,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不可能实现社会和谐;人是社会的主体,人与人之间融洽相处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既需要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健全的法律调解机制,也需要思想文化的引导和道德规范的约束。思想文化、道德规范对人际关系具有调解和整合的功能,社会越是向多样化方向发展,越需要发挥思想文化、道德规范沟通思想感情、调节人们行为、整合社会关系的作用。为了建设和谐文化, 构建和谐社会, 必须切实做到:

1.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坚持又好、又快、持续发展, 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本着眼点是用新的发展思路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2.  坚持以人为本, 加强人的素质教育, 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 用和谐文化来调节社会矛盾, 整和社会关系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要求,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来谋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健康、安全的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社会发展的成果要惠及全体人民。说到底,就是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先进文化、有益文化、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同时并存,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织,各种思想文化有吸纳有排斥,有融合有斗争,有渗透有抵御,这种交流、交融、交锋不仅受国内各种势力的影响,而且受到国际环境的影响,我们对不同文化的冲突、碰撞、摩擦,如果不注意协调、妥善解决,就会引起思想混乱,甚至导致社会危机。所以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公民整体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风尚尤为重要,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要大力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八荣八耻”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归结,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做出道德选择的基本准则。同时要大力倡导和实践“同心协力和衷共济”、大力倡导和实践“团结友爱 和睦相处”、大力倡导和实践“诚信为本 和气生财”、大力倡导和实践“与人为善 和蔼可亲。

3. 以公平、公正为原则, 介决劳动就业、社会分配不公、环境污染等问题. 以严格执法为基础、严厉惩处官商勾结、贪污腐败、黑社会猖獗等罪恶行为。公平、公正是市场经济的基石,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石。每个人都应平等地拥有最广泛的基本自由权。只要通过努力就能获得合理的收益分配权,机会平等同效率是相互促进的,因为在机会均等的社会中,财富分配的差别、经济收入的多少是由人的努力和能力来决定的,这将对人们产生强烈的激励作用。当今,我国的贫富差距也的确在逐渐拉大。由于机会不均等,一部分人靠官商勾结、权钱交易等很快暴富,而另外一部分人尽管才干出众其机会仍被剥夺,这才是贫富差距引发不满的一个原因。  最近有国家统计部门公布,近几年职工年平均工资均呈“二位数增长”,由于这个数据没有实际意义,造成很大反响:

       其一是 特殊行业的首脑们(大都是国有的),年薪由100万涨到500万,有的由500万涨到1000万,把这个增长额平均到每月只有几百元的普通职工头上,这样的"二位数"增长,有意义吗?要知道国家领导人也不会有年薪几百万元的收入.分配不公惊人啦!

           其二是 退休干部(职工)现在分为二部分,一为行政事业,二为企业,这二部分人的退休金,差距何其大,据从安徽省有关方面了解,自1998年至2004年六年间的不完全统计,机关事业单位增加的退休金和生活补贴, 厅局级达1915元,处级1595元,科级1390元.而企业退休人员不分职级仅增加210元。今年,机关事业单位月增加收入千余元,企业一般退休人员仅能增加90元,如此差距,政府人事部门和社会保障部门难道不知道吗?同是国家干部, 一纸调令在机关与企业之间经常变换, 无怨无悔, 奉献一生,现在养老金拿多拿少, 不靠政策靠运气,合理吗?

           其三是 国家多次指出,"要共享改革开放成果","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谁来执行呢? 打江上的(离休干部)生活已优先得到保障,这是完全必要的, 坐江上的(在职的官员们)现在都拿了高薪, 剩下是建江上的(解放后参加现已退休的干部,特别是企业干部)现在的境况如何,行政干部、企业干部都是国家干部,退休后为何在待遇上差距过大?一句话分配不公何其严重也。

     其他像城里人与乡下人同命不同价、各省市间高考录取分数线厚此薄彼、劳动就业存在歧视、环境污染中的地方保护主义,以及对违法犯罪活动惩处不力、执法不严等问题,都必须在建设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中认真落实公平、公正原则,真正做到心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随笔之一

(一)自我鉴定

为党工作  一生清白    待人处世  以善为本

业精于勤  诚实谦逊    烟酒不嗜  从俭为上

上对组织  下对家人    无愧良心

 

                 (二)  信念理想

生死为常  不必神伤    身后之事  从俭为上

自身衣物  穿着就走    不必追悼  不惊吵人

俏俏而来  俏俏而去 

生为共产党人     死为共产党魂

           

   (三}  十字令

一心为公  两袖清风    三思而行  四肢不惰

五湖四海  六神安然    七分宽容  八方交往

九泉无愧  十分坦荡

 

          (四) 无  题

多爱劳  少气恼   嘴忌唠  手不捞

 勤用脑  活到老

想得通  看得开   拿得起  放得下

  过得去  心得安

 

随笔之二

   七十舒怀

人生七十古来稀

现今七十不稀奇

吾年七十逢盛世

鹤发童颜不老生

回望平生路程遥

全靠共产党引导

二次北京求学问

功底不高靠勤奋

年青二十当模范

待人处世本为善

烟酒不嗜俭为上

人品风范不能忘

今朝有酒切勿醉

风物长宜放眼量

再活七七是神仙

留颗丹心慰平生

  

2005年春节初三晨

 

 随笔之三

               悠

世间万事 悠着点  心态平和 悠着康

一日三餐 悠着吃  锻炼身体 悠着练

娱乐活动 悠着玩  金钱地位 悠着看

烦心之事 悠着去  生活清闲 悠得福

学会悠着活  自得其乐

 

               然

        得之淡然   失主坦然

        处世泰然   顺其自然

        生活安然   万事悠然

       

                乐

  市场经济诱惑多

 淡泊宁静病痛少

          老年求得心态好 

自得其乐乐逍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