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党员 工作情况报告:多则材料类作文的审题立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4:24:57

多则材料类作文的审题立意

来源:河南高考语文

 

一、相同型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多则材料的内涵有相同之处。其方法是先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然后比较几则材料的内涵,找出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作文的立意所在。

例一:阅读以下三则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2、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3、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以上文字是由三则材料组合而成,在审题立意时,要找出这三则材料的契合点。第一则熟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第二则是《晏子春秋》上“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几句话;第三则是成语故事“一傅众咻”。三则材料虽然长短不一,内容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客观环境条件影响着事物的发展,作文时就应抓住这一共同点来立意。切忌断章取义,如教育要注重方法、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都是偏离材料含义的。

例文:

是“黑”是“赤”皆在于“己”

  古人云:“近朱则赤,近墨则黑。”古人又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确,环境对事、物、人的影响是不可小觑,但我认为:一个人是“黑”是“赤”全在于个人本身的素质,环境只不过是一个外在的条件而已。

  古往今来,大凡成大业者,都能如荷般出淤泥而不染,摆脱了环境的束缚。

  你看,那个在汨罗江畔披发行吟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在那个“王听之不聪,谗谄之蔽明,邪曲害公、方正不容”的朝廷,仍能洁身自好,发出“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清”的誓言。

  屈原,他让世人证明:近朱者并不一定就赤,近墨者也并不一定就黑,能否洁身自好全在你自己。

  再看,那个梦游天姥山,畅游祖国山水的青莲居士——李白。藐视权贵、向往自由。他让力士脱靴,让贵妃磨墨。他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他做人的宗旨。

  如果说,环境决定着一个人,那么,中国历史上将失去一个敢怒敢言、不畏权贵、才华横溢的大才子。同样,李白也让世人证明是“赤”或“黑”皆在于你自己。

  或许屈原、李白离我们有些远,那再来看看鲁迅——一个以笔为剑清醒于中国近代史上的大文豪。黑暗的现实、世态炎凉的现状并没有让鲁迅埋没于人海中。“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是他对国人的警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的行为准则。他用呐喊唤起黑夜中的人们。

  如果环境决定人生,那么我们将同样失去一个在黑暗中清醒的伟大人物。因此,“黑”或“赤”全在于个人自己。

  但丁,这个黑暗的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世纪的最初一位诗人。如果他被环境束缚,那样中世纪的黑暗还将笼罩多久?

  古今中外,大凡成功者都向世人证明同一个道理:“黑”或“赤”全在于“己”。

例二: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1、姚明率领中国男篮的队友们,为中华骨髓库捐献造血干细胞。姚明郑重承诺,一旦配型成功,立即放弃一切,回国捐献。姚明还表示:除了捐献骨髓,他还将抽出时间,参与相关公益推广活动。

2、成龙在上海组织慈善周末,又是演唱会,又是美女赛车,又是慈善拍卖晚会,很是惹眼,但目的只有一个,慈善捐献。成龙表示将带领更多好朋友参与慈善事业。

3、苏有朋利用过生日时机,成立“苏有朋慈善基金会”,把生日收到的贺金作为第一笔慈善基金会的基金,并表示以后会通过义演等手段增加基金会的基金,帮助更多的人。

上述三则材料的主要事件是名人参与慈善公益事业,关键词是“慈善”,共同点是“名人热心于慈善公益事业”。据此,可以形成下述若干观点:①慈善时尚化会是一种进步;②构建和谐社会,我们需要相信爱;③奉献点滴爱,社会更和谐;④奉献爱心,社会更和谐;⑤要有感恩和回馈之心;⑥用慈善行动来表达我们的爱;⑦让更多的人拥有对社会的爱和责任;⑧做个慈善的人,让世界更美好;⑨拥有一颗慈善之心,生活将更丰盈;⑩慈善源于对生命的爱。 

例文:

保留一份回馈之心

中国有句古话叫“饮水思源”。每一个人的成功都是社会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回馈社会的精神应是每一位成功者的必备品质。

姚明,蜚声中外的NBA球星,用捐献骨髓来回馈社会;成龙,华人影艺界的代表,用举办慈善活动来回馈社会;苏有朋,当代影视红星,用筹办慈善基金来回馈社会。以上种种,哪一个不体现出成功者的广阔心胸与高度社会责任感呢!

人是社会的个体,然而,并不是彼此孤立的。一个人要达到成功的彼岸,除了主观的顽强与毅力,更多的还是要依靠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既客观的社会因素,试想一下,若没有社会这张巨大的而强有力的网,我们又怎能站稳脚跟呢?那么,等待着我们的恐怕就不是光明的前途,而是黑暗的深渊了!因此,每一个被社会网支撑起来的人,都应感谢这可靠的后盾。回馈社会的精神在他们身上也应是不可或缺的。

我们常说“饮水思源”,但做到如此的人总是很少,根本原因在于个人修养的缺陷,说白了,就是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一位作家曾说:“说起长城的建造者,持英雄史观者必说是秦始皇而不去提起辛勤的农夫工匠!”依我看,这也是一种缺陷的成功者观。持该观点的人必会轻视社会在其背后发挥的积极作用。从而失去社会责任感,也就不可能成功。没有社会责任感,不仅是个人心理素质的缺陷,对社会也将产生巨大的危害。从这种层面上看,我们面临的将是社会关系尽失而去向崩溃的可怖前景!既然如此,我们又哪能不怀有感恩与回馈之心呢?

阻止这种趋势的发展,需要感恩与回馈之心。姚明、成龙和苏有朋就是这个方面的楷模。中国的首富李嘉诚、霍英东,哪一个不毕生致力于慈善事业;外国的比尔盖茨甚至放开在微软公司的管理工作来投入扶贫活动。这些行动不仅使我们欣喜万分,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善用财富回馈社会的义举让他们登上了成功的更高峰。

让我们保留一份感恩与回馈之心吧。用这份心意砌叠出一条光明的康庄大道。

二、相反型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各则材料的内涵相反,构成鲜明的对比关系。其方法也是先分析各则材料的内涵,再比较出相异点,这相异点就是这组材料的作文立意所在,正反皆切入可立意。

[新题]阅读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开心辞典”现场,每过一关主持人王小丫总是问选手,继续吗?如果继续可能有两种结果,一种是成功,可能实现更大的梦想;一种是失败,退回到你原来的起点,已有的梦想会得而复失。一位选手很幸运,一路答对了9道题,但去掉个错误答案、打热线给朋友、求助现场观众,他都用过了,自己原定的家庭梦想都已经实现。王小丫问:“继续吗?”“不,我放弃。”他说。“真的放弃吗?不后悔?”王小丫一连问了三次。他连犹豫都没有,笑着回答:“不后悔,因为应该得到的我已经得到了。”

    材料二:有个小宝宝,伸手到一个装糖果的瓶子里,尽可能多地抓了一把糖果。当他把手收回时,手被瓶口卡住了。他既不愿意放弃糖果,又不能把手退出来,急得大哭。爷爷劝他说:“宝宝,只拿一半,让你的拳头缩小一些,就很容易出来了。”

    在生活中,有时候只有放弃才能得到,如果只想获得,不懂放弃,也许失去得会更多,或者什么也得不到。请根据你对这两则文字的联想或感悟,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思路点拨与类型指导]

    两则材料构成对比关系,“开心辞典”答题选手放弃最后一关答题机会的材料是正面的,因为选手能审时度势,为确保既得成果而避开风险,选择放弃;小宝宝在瓶子里抓糖果的材料是反面的,因为他不知有所放弃才会有所获得的道理,结果只能是一颗糖也吃不上。两则材料都是针对同一个问题——“放弃和获得”的关系展开的,由此可以概括出材料的主旨:在特定情况下,对所追求的目标有所放弃才会有所获得,一味盲目追求,可能失去更多。围绕此主旨展开联想或表达感悟,立意可确保准确。   

    实战中,不少同学只抓住个别关键词“放弃”、“获得”,泛泛而谈,未能抓住材料主旨,结果偏离题意。例如有些同学说:“雄鹰放弃了安逸的巢穴,搏击长空,翱翔蓝天;小溪放弃了大山的环抱,畅游大江,归向大海;王顺友放弃安逸的生活,品读孤寂,感动中国……”用验证法来验证,题目中两则材料强调的都是要“以退为进”,而这些类比和例证都是“以进为进”,与材料相差很远,其症结是未分析材料之间的关系,未扣住材料的主旨。 

【例文指导】

                         该放弃时就放弃

  如果说坚持是强者的开山之斧,那么放弃就是智者的锦囊之计;如果说坚持是劈波斩浪的桨,那么放弃就是调整航向的舵;如果说坚持是生命的一把钥匙,那么放弃就是人生的另一个通道。古往今来,亿万斯年,历史的天空中总有那样一些星星,他们因为懂得放弃而闪耀着非同寻常的光芒。  

    面对亲手参与开创的西汉王朝,面对曾经共患难但难以同富贵的大汉天子刘邦,张子房选择了急流勇退,用清贫安逸的晚年阻止了兔死狗烹的悲剧;面对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官场生活,面对进不能兼济天下,退不能独善其身的彭泽县令,陶渊明选择了归隐田园,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吟出了孤傲的诗篇;面对毒蛇的齿痕和迅速扩散的毒液,面对生命之钟的倒计时,小男孩选择了斩断受伤脚趾,用脚趾的残缺维护了生命的完整。  

    正是放弃,使他们趋利避祸、千古留名;正是放弃,使他们池鱼返渊、羁鸟归林;正是放弃,使他们转危为安、化险为夷。  

    那么,我想放弃应该是一种智慧。有人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话虽然偏激,却也反映了相当一部分人的人生追求。实现利益的最大化,本来就是许多数人的人生目标。正因为如此,很少会有人放弃那些所谓“蜗角虚名,蝇头微利”。遗憾的是他们分不清小利与大利,他们不懂得怎样才能给自己的生命带来更多华彩乐章,所以最后往往是收获甚微,或顾此失彼。  

    在特定的条件下,唯利是图是小聪明,懂得放弃才是大智慧。故此,才有为了一个目标,舍弃其他目标的专注;才有了经营自己的长项,舍弃自己短项的明智;才有了另起炉灶,舍弃困难重重、决难成功方向的审时度势,才有了“知足知不足,有为有弗为”的警言。“两弊相衡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取舍之间,有时需要多一份理智的选择,少一份盲目的坚持,善于放弃是通向柳暗花明境界的捷径。  

    除此以外,放弃也是一种境界。乐于放弃的人一定是一位豁达的人,一位大度的人。他懂得放弃,是因为他彻悟人生,笑看红尘。俯瞰于青山白云之上,遨游于五湖四海之间,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勇于放弃、乐于放弃、善于放弃的人,一定会拥有更多的快乐和成功。  

    该放弃时就放弃,如此,你将充分领略到生命的绚丽,生活的美好,人生的快乐。

【例文点评】

    这篇议论文审题准确,“该放弃时就放弃”,扣住了材料的主旨,可以统帅文题正反两则材料。无论“放弃是一种智慧”、“一种境界”的分论点,还是论证中铺排的事例、打的比方、引用的警句等,均切合题意,内容充实,中心明确,内容项评为一类,取25分。  

    文章颇有文采,比喻贴切新颖、排比自然流畅,语言整散结合、明快警策,表达项同样评为一类,亦取25分。  

    因为其语言特别精练,多种修辞手法运用圆熟,所以发展等级也评为一类,取9分。总分为59分。  

                             放弃与得到

  哲人说过:“两弊相衡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的确,人生在世,每个人都背负太多责任与欲望,若将其全部丢掉,人生将会毫无意义;但不舍弃一些,我们又会不堪重负。这时,放弃就会成为一种尤其重要的智慧。  

    印度一位小男孩在野外不小心被毒蛇咬了一口,而此时没有任何可利用的急救药品,于是他咬紧牙关毫不犹豫挥刀朝受伤的脚吹下去。脚和生命,勿庸置疑都重要,但在关键时刻,他懂得放弃局部才能保住整体,放弃相对次要的东西才能保住相对重要的东西。  

这时,放弃不仅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智慧之光的闪现。  

    我想,当林逋最终决定一生梅妻鹤子之前,他也要放弃一些不愿丢掉而又不得不舍弃的东西。他舍弃了儿女绕膝,尽享天伦之乐的机会;他舍弃了光宗耀祖,平步青云的仕途……舍弃了很多很多,但我想他同时也得到了很多,一句“疏梅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名句,更是流传千古。放弃,是为了更好地得到;不懂得放弃,也许到了最后,你根本什么都不能得到。  

    当王小丫问那位参赛选手时,那人也许心中早就蠢蠢欲动。人是不可能没有欲望的,总想趋近完美,但此时最需要的却是审时度势,权衡“进”的可行性。三种答题的辅助方法全部用光,继续答题已失去了保险绳。该放弃时就应果断决定,当弃不弃,必失其得,所以他选择了放弃。让自己理智的放弃,真需要一份豁达,一份大度,一份从容,一份理智。  

    古人说的很好,“鱼和熊掌,不能兼得”。当我在剪报时,对此感触良深。拿起剪刀,却发现正、反两面我都很喜欢,但无论怎样,我终究会痛下杀手只留一面而放弃另外一面。  

    因为我清楚地知道,若是不剪下来,这报纸终究会变成一堆废纸,终究什么也得不到;而将其中的一面粘在我心爱的剪贴本上,它将伴我一生。这时,只能“两利相权取其重”,“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果断地放弃,也就是果断的得到。  

    知足地放弃,是为了更好地得到。放弃,也是一门重要的学问。  

【例文展示】

    这篇说理散文同样扣住了材料的主旨,引用警句开篇,开宗明义,阐明了舍弃的原则;印度一位小男孩舍弃脚趾保住生命、林逋舍弃常人人生轨迹得到率性逍遥生活、“开心辞典”选手放弃答题晋级机会保住既定梦想的实现以及自己的剪报选择感受等等,无不与题意切合,主题鲜明突出,内容项评为一类,取25分。  文章呈现一种质朴的风格,夹叙夹议,语言通顺,结构完整,表达项也可评为一类,取25分。  

作者透过现象深入本质,选例准确,议论中肯,观点具有启发性,发展等级取8分。总分为58分。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1、志愿军英雄马玉祥曾说:“我不是什么英雄,当年在朝鲜战场上我是个兵,后来转业到地方,我也是个‘兵’;现在离休了,我还愿当个老‘兵’。这辈子我掂量自己,只要够个兵的份量就心满意足了。”
2、拿破仑说:“不想当众帅的兵不是一个好士兵。”
请你联系时代的特点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先找出两则材料的同和异,谈的都是理想和自我价值的问题,但看法迥异。对马玉祥的话,应抓住关键的一句,“这辈子我掂量自己,只要够个兵的份量就心满意足了”,理想的确立应从自身实际出发,在普普通通的岗位上照样能干出成绩来,能实现自身的价值,要正确理解“兵的份量”的具体内涵。而对拿破仑的话我们要作具体分析,不宜笼统地肯定或否定,想当元帅的兵是有目标有理想的,但要明确为谁而当、为什么要当元帅这些问题,才能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审题时还应注意“联系时代特点”这句话,也就是要立足于时代的高度,结合当代青年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来思考这一问题,同时还应联系自身的实际来确立人生的目标。
因而可立意为:人生既要有拿破仑那种雄心壮志,也需要马玉祥那样甘于从平凡做起的精神,因为任何雄心壮志的实现,都离不开脚踏实地地苦干。

做好你自己

 拿破仑曾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他激励自己的士兵们应当追求上进,并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这一点。

然而,我们应当看到,能成为元帅的士兵只是少数。历次中外战争中,有多少士兵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可被我们记住的只有其中很少很少的一部分,而大部分被我们所健忘。记住的只是哪位将军组织指挥并亲自参加了某次战役,哪位将领攻下了某个据点,而将军身后的无数个士兵,被我们忽略了。大多数士兵,一生默默无名,甚至牺牲后连墓碑也没有。

所以,有的兵想成为元帅,兵也应当上进,想成为元帅。但若是一味想当元帅而忽略了自己的本职工作,连一个好兵都谈不上,又有什么资格成为元帅呢?

 一个兵,首先应做好一个兵,执行将军的每一次任务,恪守岗位,称得上是一个好兵。志愿军英雄马玉祥便是一个例子。他说:“我不是什么英雄,当年在朝鲜战场上我是个兵,后来转业到地方,我也是个‘兵’,现在离休了,我还愿当个‘老兵’,这辈子我掂量我自己,只要够个兵的分量就心满意足了。”对他而言,成为一个为人民服务,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兵是最大的满足。他虽然不是元帅,但我相信在很多人的心中,已经把马玉祥放在心里元帅的位置上了,当兵的人,不一定要成为元帅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元帅也非生来就是元帅,他也曾是兵,浴血沙场,奋勇杀敌,经历一次次战争的考验后成长为一名元帅。但是,在他还没有成为元帅之前,他是一个兵,一个安分守己的好兵。

无论是兵还是元帅,他们的目的是一致的:为人民服务。目的一致只是岗位不同,兵应是个兵样,做好一个兵。

有一天,离开校园的我们会踏进一家家工作单位,成为一个“新兵”。向上看,上司的头上还有上司,我们只应行动起,在自己的位置上做好自己,严格要求自己,成为一个受“元帅”赏识的得力“兵”。若有朝一日成了元帅固然可喜,没有当上元帅,做一个问心无愧,对得起社会的“老兵”也未尝不可。

点评:本文选材的角度独特而新颖,一反常规的观点,围绕话题,运用叙议结合的表达手法,首先列举战争中的事实证明能成为元帅的士兵是少数,接着又以志愿军英雄马玉祥的言论作典型来进一步说明自己的观点,增强说服力,为后文作铺垫,联系了现实生活中的现象作挖掘和思考,表明取舍,让说理透彻明晰,也使习作开合有度,观点鲜明。

三、相对型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几则材料的内涵既不相同,也不相反或相对,而是各偏执于一点,带有片面性。其方法是将各材料的内涵加以分析综合,找出它们之间的对立矛盾点,进而归纳出一个全面正确的观点来。

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 (1) 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只要耕耘,一定有收获; (2) 没有收益、方向错误的苦劳,只是徒劳无功。做事有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材料二: (1) 懂得愈多,找工作愈容易; (2) 好工作有许多人竞相应征,学而专精的人才会得到。 

  材料三: (1) 美梦不要想,因为不可能成真; (2) 美梦要去追寻,经过努力,一定会有收获。 

  以上三组材料,每一组都有两种不同的观点。请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解析:在生活中,许多人只会用单一的思考方法,要么热情高涨,轰轰烈烈,大有咄咄逼人的气势,遇事则盲目乐观;要么心灰意冷,消极颓废,悲观绝望,对生活失去信心。两种极端的思考方法都将给人生带来危害。任何事物我们都要从正反两个方向去思考,全面辩证地去看问题,这样才能获得比较清醒的认识。写作中,可以剖析单一思考方法的危害性,可以体现双向思考方法的优越性,可以观照生活,发表议论,可以记叙见闻、经历,可以讲述故事,畅谈体验、感受等。写成议论文,论述思考方法对生活的重要性,有什么样的思考方法就有什么样的状态。人们常常习惯于惯性思维,其实换个角度思维,世界就变了,生活就不一样了,从而证明灵活的思维是大地的创造者。 

收获

 虚华无实的梦终究无法在岁月中刻下痕迹,总会在时间的狂流中被冲破吹散,留下的只是黯然!

                                                                                                          ——题记

  在这个繁杂的世界里,我们以自己独立的姿态生存着:或是艳冠天下的牡丹,或是默默无闻的野百合,或是娇媚刺人的玫瑰,或是清秀淡雅的菊花...... 

  可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高高在上的牡丹的,有人却为了它的头缬,丢了自己;

  方仲永,这样一个风采绝佳的少年,本是诗中櫆首,却被囚禁在大人所编织的美梦中,游走徘徊了几度春秋,终究是丢了自己,《伤仲永》伤的是仲永,伤的是可笑的梦,若然他没有沉浸在世俗所编织的美梦中,仅仅是大人们的牢笼,真的能困住他吗?

  美梦不要想,因为不可能成真,有多少沉浸在虚华无实的梦中,浑浑噩噩地生活着,他们游离在梦中各个华美的角落,在那里留下鲜艳的印记,可梦醒后,一无所有!

  其实,只要你想走,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海伦?凯勒,斗筲人笔下坚韧的灵魂!她用她的成功,向我们诉说着成功:黑暗中的绝望,不知淹没了多少个年华,可她却硬生生的凿出了一条路,她在路上磕磕绊绊的走着,她不断地尝试着别人无法想象的事,也许失败曾占据她的心,可她终究是冲破了黑暗,走向了那属于她的灯塔,她在那里点上了炽火——心灵之火,她成功了!

  每次要去追寻,经过努力,一定会有收获。水滴石穿,化蛹成蝶,多少个美丽的故事在向我们倾诉着它们的辛劳,多少个坚定的灵魂在向我们展示着它们的风采,他们用希望播下种子,用汗水浇灌它们的梦,它们用成功告诉我们:只要你肯去做,只要你肯付出,绝不会是一无所获!

  成功不是天马行空的梦,成功不是唾手可得的空气,成功是荆棘路上的坚定,成功是泥泞路上的汗水!

  把自己当成珍珠,那么你永远会有蚌吞雪藏的危险,把自己当成泥,让众人把你踏成一条路!      

                                                                                   ——后记

  点评:美梦难以成真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然而在失望之余领略成功的艰辛,不也是一种收获吗?它可以让人生长智慧、增加力量,它滋养人们的心灵世界。这是一篇声情并茂的散文,“感悟收获”是本文要阐述的观点,然而文章并不空洞,联系生活实际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同时,行文善用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巧于提炼美语,又平添了全篇的诗意之美。

四、递进型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几则材料的内涵构成递进关系。其方法是先确定每则材料的内涵,辨析材料内涵的层级关系,进而归纳出一个全面正确的观点来。

例七: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作文。
1、诗人顾城有句出名的诗:“你看云时,我觉得很近,你看我时,我觉得很远。”这里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成语中有“咫尺天涯”一词,意思是说虽然近在咫尺,却远如天涯。
2、海南省海边有一块石碑,上书“天涯海角”,那里就是人们常说的“天涯”,现在飞机几小时就到了。美国在地球的那一边,似乎也是“天涯”,但卫星电视一下子将它拉到我们面前。这是现代科技的神威,它使我们生存空间的距离相对缩短了,难怪有地球村之说。
第一则材料从心理角度讲咫尺可以成为天涯,这是因为人与人之间心灵的隔膜;第二则材料从科技角度讲天涯可以变为咫尺,这是因为科技进步的力量。写作时从这两个角度切入方为正点。如果能从“距离的远和近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入手则更高一筹。
例文:

从“咫尺天涯”到“天涯咫尺”

究竟什么才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是空间上的远近吗?不,不是的,我想那应该是心与心的距离吧.

曾在偶然见问一个朋友为什么痴迷与网,她平静地告诉我,网上有人会听.天哪,难道一个远在天涯不知名的过客比周围人更是我们的知音?也许是的.我们在通向周围人的门上挂了一把叫"冷漠"的锁.于是我们寂寞了.孤独了.徘徊了.我们高唱自己是一匹来自远方的狼,但不要忘了,筑墙.挂锁的人正是我们自己.

还记得王菲的那首<<只要陌生人>>吗?为什么只有陌生人才值得我们倾诉与关爱,也许我们与远在天涯的人没有利益冲突,没有金钱攀化,没有丑美限制,就象盖茨说的: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只狗.就象那句名言:每个女孩都是一个公主,能够在网上得以实现.难道只有远方的朋友才能让我们不亦乐乎吗?远在天涯的人成了心灵的知音,我们对近在咫尺的人却戴上了面具,我们对身边的人封闭了自己,我们觉得自由了,安全了,但我们封闭的究竟是什么?

你有多长时间没有与身边的朋友谈心了?你有多长时间没赞叹过花朵的美丽了?你有多长时间没抬头仰望星空了?我们忽略周围淡漠人群,自命清高,迷途的心灵已将本末倒置.于是我们对周围的人和事物变得自私而尖锐,只能和远方的陌生人寻找心灵的契合与交汇.于是我们对周围的人心灵的咫尺天涯发展到对远方过客心灵的天涯咫尺.科技成全了我们将世界变小的梦想,也造成了我们更加自闭与孤独的悲哀.终于有一天当我们看远方的白云时可以感觉很近,很近,而对身边的人却感觉很远,很远.

一个人遇到另一个人是几千分之一的可能,而我们却不去珍惜这身边的缘分,偏要到天涯找到咫尺的感觉,只因为我们自己心灵的冷漠与脆弱,我们对周围人不敢敞开心灵,于是我们觉得孤单了,觉得寂寞了,然后又去向远方的过客哭诉自己的无助与可怜,就像一个怪圈,我们自己对周围的人上了锁,然后对着窗外的过客呐喊自己的孤独.

其实,无论相距天涯还是咫尺,只有真诚让我们的心灵是零距离.天涯有朋友固然好,但咫尺的朋友更值得珍惜,他们会为你祝福,他们会给你帮助,更重要的是在晚归的夜里,他们会为你点一盏灯.

拥抱你的朋友吧,对周围人摘下面具吧.无论我们相距咫尺还是天涯,让我们的心灵彼此贴近,彼此温暖,彼此依靠.。

五、综合型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多则材料的内涵之间存在多种逻辑关系,且可能出现干扰学生思维的材料。审题立意时需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明辨材料之间的关系,排除干扰项,然后归纳出全面正确的观点。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
1、当代著名作家池莉说:“一个人一生可做的事情很多,但世上不知多少聪明人,一生没做好一件事。”
2、法国画家雷杜德一生只画玫瑰,整整二十年,他记录了170种玫瑰的姿容,绘成了被誉为“玫瑰圣经”的《玫瑰图谱》,至今无人逾越。
3、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建树广泛的通才形象:苏东坡是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
以上材料引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审题时,应首先该排除干扰内容“林语堂先生”,因为第3则材料讲的其实是苏东坡是个“通才”。接下来分析三则材料之间的多种关系。从池莉的角度,可提炼出“人一生可做的事很多”的观点,这是正面立意;从雷杜德的角度,可提炼出“做好一件事”的观点,这是正面立意;从苏东坡的角度,可提炼出“做好很多事”的观点,这也是正面立意;而再从池莉的角度,还可提炼出“没有一件事做得好”的观点,这是反面立意。“做好一件事”和“做好很多事”反映的深层内涵其实是“专”与“通”的关系。而从“专”与“通”的关系角度入手,又可归纳出以下多个观点:做好一件事,才可能做好很多事;做好很多事,为的是把一件事做得更好;企业讲求团队合作精神,更需要专精人才;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专通并举”,等等。

一生只做一件事

当代著名作家池莉说:“一个人一生可做的事情很多,但世上不知多少聪明人,一生没做好一件事。”因而,要想拥有成功的人生,就要脚踏实地——一生只做一件事。

法国大画家雷杜德一生只画玫瑰,任凭环境如何变化,时代如何更替,他都心无旁鹜,只管画他的玫瑰,他一生记录了170多种玫瑰的姿容,组成了玫瑰图谱画册。在此后的180多年里,以各种语言和文字出版了200多种版本,平均每年都有新的版本问世。雷杜德一生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画他的玫瑰,但他画的玫瑰成了画中的极品,无人逾越。

世界著名的昆虫家法布尔说:“试着把你的精力集中到一个点上,就像放大镜一样,把阳光聚焦在一个点上。”法布尔,一生也只研究他的昆虫。正是由于他把自己的世界和精力都聚焦在研究昆虫这个点上,所以才有了昆虫学方面卓越的成就。

 浮躁的社会,在每个人的面前,面对的选择很多,诱惑也很多,但成功不会藏在繁华的泡沫里,也不会躲在灯红酒绿的喧嚣中,与其这样,还不如一生只聚焦一个点,一生只做一件事,正如许汉树先生画猴和杜雷德的画玫瑰,孜孜追求艺术大半生,默默耕耘而无怨无悔,苦心孤诣而且行且画,像他们这种独善其身,我行我素的操守与毅力,令人赞许。

而我也想给自己的人生定一个点,给自己一个梦想,瞄准目标不动摇,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走下去,无论遇到多少风雨和困难,一直勇往直前,这样,能否就能无悔,但究竟该怎样定下心来选择,我陷入深深的思索中……

一个人的圣经

当你为一样事物付出全部心血,它也一定会拿它的全部回馈于你,这是命运鉴定,注定凄艳的荣幸。 ——— 题记

他站在玫瑰丛中,看着鲜艳得能灼伤手的花朵,安静地微笑着,仿佛看着的是心中那个最美的理想,这个浪漫的法国人叫做雷杜德,是个只画玫瑰的画家,翻山越岭排除万难只为寻到品种各异姿容绝世的玫瑰,被玫瑰的刺刺破手指也甘之如饴,殷殷的血滴落在一片玫瑰园里,滋润了他脚下的玫瑰,他一生爱玫瑰爱到痴绝,整整二十年,画成了《玫瑰图谱》,那般的惊艳绚丽,惊了整个世界的眼,仿佛手指稍微靠近,就会染上夺目的红色。

这是玫瑰的圣经,也是雷杜德一个人的圣经,玫瑰以身殉了这个痴情的画家,使他的盛名不光空前,而且绝后。

用自己的一生来完成一件事的人并不少,而他们,也都有各自的信仰与圣经。

那清丽的汉家少女在香溪水畔仰起明净的脸,身上担负着汉、匈两个民族的和平,她的一生不仅在男人之间辗转,她的身后有着她的家国民族。她轻扬嘴角,那笑容令汉家青史失色,她的名字叫昭君。

那是当朝极盛的汉武帝时期。有一个人出使匈奴之地,不幸遭遇了匈奴内部政变,被困十九年,长了皱纹,生了白发,唯一不变的,是手中紧握的旌节,即使天山风雪夹杂,他也不曾倒下,他心中站立着的,是他祖国的强大,他的名字叫苏武。

在清朝的盛世,有个穷酸书生,在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删减五次”出了一本旷世奇书,记载了人世坎坷与繁华似梦的故事。让无数后人如痴如狂。那本书叫做《红楼梦》,那个人叫做曹雪芹。

昭君、苏武、曹雪芹的一生都只有一件事情为后人所铭记,但即使是一件,便足够了,昭君的信仰是汉匈两家的和平,她用自己的生命完成了这孤独而伟大的圣经;苏武的信仰是对汉家的气节与忠贞,有匈奴的背弃,就有苏武的坚持,他用十九年的寂寞完成了自己的圣经,曹雪芹将毕生精力全部投放在《红楼梦》上,以至自己心血凋零,用自己的全部身心书写了这部属于自己的圣经。

这些先哲们的光芒如繁星闪烁,仿佛告诉我们,人一生可以只做一件事,但一定要做好,而这件事也一定会因为你的用心而回报于你。

来,我们一起努力并书写——属于我们一个人的圣经,因为那将是生命中最美的信仰。

点评:本文得分52分。这篇作文以材料内容开头,细细描述,使人恍若身临其境般,夹叙夹议。接着引出了王昭君、苏武、曹雪芹三人的典型事例,展现了作者较为深厚的历史知识与文化底蕴。另外,本文以《一个人的圣经》为题,新颖别致,开头的题记点明了主旨,全文如行云流水般的语言,也是本文的一大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