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锦江赌博有鬼没:货币政策转向会再次引发通胀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11:24:17
 货币政策转向会再次引发通胀吗? 作者:木棉小树  发表日期:2011-12-1 11:25:00
回复 
         昨晚央行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下调了存准率,10月份最后几天银行突击放贷的预示变成了现实,而10月下旬进入A股的资金看来也确实是“先知先觉”。目前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局势,让货币政策的结果也变得复杂起来。
  
   一、CPI为什么会回落?
   弗里德曼说,“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一种货币现象。”之所以说货币“多了”,是相对于“商品数量”而言。因此通货膨胀的消除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减少货币数量,要么增加商品数量。通常而言很少有采取“减少”货币数量的做法,因为如果操作不当时会引发通货紧缩。所以一般的作法就是停止货币数量的进一步增加,用“龟兔赛跑”的方式让商品数量逐渐赶上来。央行去年至今采取的办法就是后者。那么我们就分别来看一下货币数量的变化和商品数量的变化。
   1、货币数量
   10月末广义货币M281.68万亿,但是从10月份开始M2的统计口径增加了住房公积金存款和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我们只好取9月末的数据来观察:78.74万亿。和去年9月份的69.65相比,增长13%。这一速度,低于一般年度平均16%的增速,也低于前两年20%的增速。就算从本月份开始再次“开闸放水”,本年度M2增长速度无论如何也不应该超过16%。从货币数量看,增长速度确实下降了。
   2、商品数量
   前三季度GDP增长9.1%,这一速度实在不低。
   那么,货币数量增速下降,GDP高速增长,CPI的回落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但是,且慢,2007-2008年间,M2增速和GDP增速均在正常区间,M2/GDP的比值已经连续四年下降,可是为什么当时也出现了一次严重的通货膨胀呢?2007-2008年央行的货币政策和2010-2011年极为相似,提存准率兼加息,通胀压力的消除也同样是在经济危机发生之后(如果你认为现在也是经济危机)。那么,为什么经济危机的发生消除了通货膨胀压力呢?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呢?答案是出口。那么,出口的影响又是什么呢?答案是外汇储备!
  
   二、外汇储备的本质
   亚当?斯密说,货币是流通的轮毂,是商业的大工具,和其他所有的商业工具一样,货币是资本的一部分,并且是极有价值的一部分。把收入分配给应得收入的人,固然是靠了货币所包含的金块或者银块的流通,但是那金块或者银块,绝不是收入的一部分。什么意思呢?“货币”和“收入”是两回事。“收入”指的是人们享用的产品,“货币”仅仅代表着一种支配权。这就好比期权和股权的概念一样。
   所有贸易或者交换在本质上都是以货易货,国际贸易同样如此。在没有外汇和贸易管制的条件下,一国商人出口收到的外币,最终只能向外国商人购物,享用外国的商品,这是真实的“收入”。但是在外汇和贸易管制的条件下,如果政府把本国商人收到的外币强制换成本币,或者以远远高出市场汇率的价格“诱使”本国商人把外币换成本币,这部分外币本来所代表的“收入”就转化为“高级印刷品”。本国商人所换取的本币部分,相当于对本国全体人民“收入”的“掠夺”,相当于把本国全体人民应得“收入”的一部分,转移支付给了出口商。在正常情况下,GDP和GNP(国民收入)是一个硬币的正反面,二者是相等的。但是上述作法下,本国的GDP仍然可以按照消费+投资+净出口的生产法口径进行统计,但是除非将年度内新增外汇储备对应的部分从GDP中进行扣除,GDP的数字是不真实的。也只有将外汇储备对应的部分从GDP中扣除掉,GDP才能和GNP也就是国民收入划上等号。
   因此,中国央行这么多年“积攒”的巨额外汇储备,就是GDP统计数字中的“水份”。这就是把“工具”当成“目的”的结果。因此,新增外汇储备的下降,不但意味着中国的GDP增长变得真实起来,商品数量的增长变得真实起来,更意味着中国的钞票数量不再“超发”(外汇占款投放占人民币基础货币发行量的85%)。货币数量和商品数量此消彼长,通胀压力自然会减轻。因此,外汇储备才是影响中国CPI的重要因素,难怪很多经济名人如许小年讲2008年是经济危机“挽救”了中国的通胀压力。这一次,不过是2008年的重演:9月份外汇储备“罕见”地下降。
  
   三、通胀将不再是中国经济今后的主要问题
   我在前面的博客中已经分析到,新兴经济体尤其是什么“金砖N国”荒谬无比的重商主义(鼓励出口限制进口)政策已经导致全球经济的循环流动无法持续,因此,中国的出口增长将成为隔日黄花。中国央行今后将很可能习惯于看到外汇储备停止增长甚至是负增长。因此,通胀将不再是今后中国经济的主要压力,货币政策的微调不会造成通胀压力,除非央行再来一次“印钞大跳进”。而中国多年来各种政策的高度扭曲已经把中国经济扭曲成“麻花”,今后中国经济面对的是如何通过市场手段使中国经济进入正轨,而不是进一步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力度。那只会加剧中国经济的扭曲,任何物体所能够承受的扭力是有极限的。
   我们必须谨记亚当?斯密的教诲:货币是“流通的工具”,也是“分配的工具”。“流通”是为了“分配”,“分配”是为了更好地“流通”,货币本身的特殊性在于,它自身就是目的和手段的高度统一。公平和效率,从来就不是对立的,最公平的恰恰就是最有效率的,同样,最有效率的也恰恰是最公平的。如果非要追求“不平衡的增长”,总有一天我们会发现,“平衡”会自然导致“增长”,“不平衡”反倒无法“增长”。
   另外最可怕也是最不利的一种结果是:为应对经济危机使人民币贬值,再次追求出口的增长带来外汇储备的增长。那样不仅经济转型遥遥无斯,中国商品还将成为贸易战的最大标靶。

货币政策改变不了房产泡沫的必然破灭
  /叶楚华 余治国   
  
  推荐阅读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年版《世界金融五百年》一书!全球各国的精英们总是采用各种造势的方式宣传说,社会竞争都是公平的,竞争失败者都应怪自己不够勤奋或不够聪明。就像电影《黑客帝国》一样,在这样强大的长时间的意识形态灌输下,大部分人都像《巴菲特阴谋》一书所写的那样:“绝大多数的社会中层明明自己是被资本这头狼吞噬的绵羊,切偏偏要替狼来辩护。狼吃羊是自然规律,羊要变异成狼却是小概率事件。即便有那么几只万里挑一的羊变成了狼,生下来的成千上万的羊依然是羊,永远摆脱不了被狼残害的命运。他们总是梦想着吸取了足够多的狼奶,有朝一日变成狼来吞噬其他的羊,却总不能直面现实,认清自己仅仅是一只为狼提供血肉之躯的羊。”(第184页)
  从古至今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就没有从根本上脱离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在农业经济时代,生产出的产品即消费品,但消费对生产影响极小。农业经济也有经济危机,主要表现为消费品不足,正所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到了现代资本经济时代,无非是包裹上一层人本主义的糖衣而已,内核并无变化。资本经济必然导致贫富差距过大,从而导致社会总需求不足。与此同时,资本私有与继承制度必然造成阶层固化,进而削弱竞争程度,导致社会与科技进步的停滞。
  在任何一个等级制社会,一个人的地位与权力都来自于其占有社会资源的多寡。在资本社会,则是看一个人占有资本的多少。拥有资本越多的人,其在社会金字塔上的地位越高,权力越大。拥有资本的人为维持自己的地位与权力,必然将收入的绝大部分用来投资以赚取更多的资本。因此,对于拥有资本的人来说,随着收入的增加,投资占收入的比例必然上升,消费的比例却反而下降。这便是凯恩斯经济学中所谓的投资倾向与消费倾向。但是,投资只能暂时缓解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却使得由于贫富差距而导致的产出与需求之间的缺口扩大,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将愈加严重。这便是马克思所讲的生产过剩。
  我们要知道,一切生产、流通与融资等经济活动的最终必然归结到最终消费品上。最终消费品不仅包括普通家庭的消费,也包括国家采购的的物品,如军火、航空航天设备等。无论是地主(现代房东)、金融资本或产业资本,只要它们不断聚敛财富,一定会造成贫富差距扩大,多数人购买力薄弱,最终导致有效需求不足。换句话讲,就是最终消费品的滞销。
  产出无非是投资与消费。因此,穷人消费水平越低,投资速度便越快,生产过剩的问题更加严重。如果能一直保持高投资,即便产能与消费的缺口扩大,也不会出现问题。人有生老病死,企业亦然。某个企业的产品滞销甚至倒闭对整个社会经济来说是正常现象。但是,由于整个社会经济都由最终消费品来决定,当最终消费品滞销时,必然影响到整个社会的产业网络,当大多数企业的产品都滞销时,经济危机便将发生。
  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如果为了防止经济危机,刺激消费来保持经济繁荣,政府采用信贷宽松政策,刺激房产投资,可以在短期内造成财富效应与经济繁荣,但长期来看不仅不能从根本上缓解资本社会的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反而日趋拉大贫富差距。换而言之,就是以未来更加萧条的代价来换取现在的短期繁荣。
  宽松的货币政策虽然能引起新一轮的房产投资与信贷消费,暂时掩盖生产过剩问题。但是,只要贫富差距问题没有得到缓解,整个社会的产能与消费必然存在巨大缺口,不一定是房产业可能是其他一些行业的银行贷款迟早有一天会血本无归。此外,就像我们在过去几个月缩写的一系列评论文章中所讲的,信贷扩大将引起通胀,物价将普遍上涨,穷人的实际收入反而下降。
  一旦收缩信贷,经济立刻陷入困境,生产过剩的问题立即显现,经济危机必将随之而来。为了延滞经济危机的到来,维持房产泡沫经济,只有华山一条路,即不断地扩大信贷,不断地维持通货膨胀政策。遗憾地是,以通胀用延滞经济危机的到来完全是饮鸩止渴,只能引起未来更加严重的危机,并且通胀政策是不可持续的。
  如果穷人的实际收入提高的话,即名义工资涨幅超过通胀率时,将引起物价上涨,物价上涨再引起工资上涨,从而陷入工资物价的螺旋上升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恶性通胀。如果穷人的实际收入下降,需求不足问题将变得更加严重。
  现代货币本身没有任何价值。货币价值下降幅度越快,货币流通速度则越快,通胀更加严重,结果导致流通速度更快,通胀更严重的恶性循环。此时,大资本将吞噬小资本,大量中小企业破产倒闭,大规模失业出现。通胀开始与失业相伴相随,随后,依靠信贷消费的房产必然受到沉重打击。这是因为,信贷消费的个人信用主要是以未来收入预期做保障的。
  与失业相比,通胀的危险性更高,它将如猛虎吞噬一切。《世界金融五百年》一书中这样描述到:“恶性通胀下的政府收支预算变成一种数字游戏。恶性通胀使得政府实际财政收入反而下降。”(第89页)这是因为政府税收赶不上通胀的速度,物价越高,政府越需要增发货币,就像《世界金融五百年》一书所讲的:“政府信用丧失殆尽,依靠发行国债来融资的可能性几乎完全没有,唯一的途径仍然是增发货币,结果通胀继续加剧,财政亏空进一步扩大,形成不断升级的恶性循环”。(第89页)当通胀达到某个临界点时,人们对货币丧失信心,个人与企业都将囤积商品,从而产生通胀率越高,商品越紧缺的现象,结果,物价更高。此时,物价已经失控,货币将被人们视为废纸一样弃如敝履,整个社会的信用与货币体系随之就会崩溃。
  因此,宽松的货币政策只能造成不可持续的通胀与房产泡沫。一旦达到通胀临界点,物价失控与房产泡沫崩溃将同时发生,经济崩溃和长期萧条不可避免地随之而来。其实,由于贫富差距导致的消费不足,根本就无法通过货币政策得到解决。货币政策只能刺激投资,却无法改变需求结构,也无法改变房产泡沫必然破灭的结果。
  如果决策者面对恶性通胀的恶果只能采用紧缩政策。紧缩政策一旦采用,房产泡沫的破灭就成为必然,经济衰退也是无法避免的。因此,紧缩政策并不是经济衰退的根本原因,而只是一个导火索而已。像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弗里德曼一样将经济问题归罪于货币紧缩政策无异于缘木求鱼。关于弗里德曼的评价请参考《世界金融五百年》一书。如果决策者刚愎自用地认为自己有能力将通胀保持在一个限度之内,同时又能保证经济增长。那么,数百年资本社会的经济与金融史告诉我们,这是难以实现的目标。从来结局不是政权崩溃,便是社会动荡。
  因此,建筑业这样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无法改变生产过剩的问题。拽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是不可能的事情,让既得利益放弃自己的利益,缓解贫富差距也是极为困难的事情。所谓福利国家的兴起无非是应付苏联的压力。但在今天的世界,已不存在苏联这样的国家。因此,在资本社会,只有以国家的力量不断推动科技进步与产业升级,让整个社会一直处于投资繁荣之中,永远将产出与消费的缺口问题延滞,才能动态地保持资本社会的经济繁荣与政治稳定。否则,“阿拉伯之春”、“占领华尔街”这样的活动将会成为社会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