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世界1.15服务器:电影票价的市场逻辑 —— 图宾根木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19:32:20

电影票价的市场逻辑   

2011-11-30 10:26:08|  分类: 专题综述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片名:金陵十三钗豆瓣评分:5.1分(213人评价)博主评价:未评价很差较差还行推荐力荐 来自豆瓣电影资源

    张艺谋的电影又一次做到了未映先红,当然,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知名导演,张艺谋的电影几乎总是未映先红的。不过这一次,让张导演的新作《金陵十三钗》走入大众视野的,却首先是影片出品方与放映方的分账谈判。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电影业大致可以分为制作、发行、放映三个阶段,这三个环节囊括了电影工业的核心要素。《金陵十三钗》的出品方新画面公司和以所谓“八大院线”为代表的放映方进行的关于电影票房分账的谈判,其实就是位居产业上游的制作方与下游终端的放映方关于经济利益的一次重新划分。

脱胎于计划经济时期统购统销体制下的中国电影业,影院的终端霸权有着不可忽视的历史成因。在市场化改革启动后,院线制逐步浮出水面,此时的电影院,开始更多的显现出商业地产的属性——一般来说,电影院就是一个商圈中的有机组成部分,电影院必须依赖商圈提供人流,早前的社区式影院基本不再具备盈利能力。由此,商业渠道中常常被提起的“渠道为王”再一次铆定了院线的强势地位,和以好莱坞为代表的北美电影业相比,内地的制片方在票房分账中的比例长期偏低。

不过这其实跟普通观众的干系不大,你掏钱去买电影票,然后相关利益方再来瓜分这张票款,这属于商人们和有关部门的内部分配。关键是你觉得影片能值回票价,只要不存在欺诈及其它违法行为,至于你把钱付给了谁,那并不重要。但不争的事实是,院线的强势地位不言而喻,而且现金流首先是进了院线的口袋,再让他们在结账时多吐出银子,当然不那么容易。于是,为了保证自身的利益,新画面提出了提高最低限价的策略——这一策略的本意,乃是要求院线在分钱时保证片放的最少收益,不然院线通过打折、团购等促销手段把电影票降为白菜价,分给片方的票款就寥寥无几了。

有趣的是,在经过媒体的多轮报道后,关于《金陵十三钗》的最低限价和分账比例问题成功占据了娱乐版面的重要位置,很多普通观众也开始对此事件自由发言,许多人甚至开始攻击《金陵十三钗》提高最低限价的做法。这无疑有些滑稽,电影本就不是日常必需品,不属于公共服务的范畴,既无需搞什么价格听证,更无需劳驾普罗大众关心。电影票不是火车票,看电影也不是看医生,这只是自由交易的文化消费行为,觉得值,你就去买票;觉得不值,哪快活哪呆着去。电影票的价格,就应该交由市场去调节。至于分账比例,那更是应该产业内部基于市场原则来排列组合。如果真的终端通吃,那资金、人才就会流向终端,最终造成终端向上整合产业链的局面,这也未尝不是好事。至于终端吃不吃的下来,吃下来后会怎么发展,自有电影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来调控,最后电影业态会是个什么走向,谁也不必杞人忧天。

当然,中国电影的市场化进程尚刚刚起步,很多因素还不是市场说了算的。此外,电影的文化属性也决定了不能完全用市场原则来对待电影。但是既然进入院线,那就是商业电影的市场交易,健全市场机制、打击各种垄断、杜绝违法交易,自然就能理顺电影票价。而在市场之外,则需要另一套机制来保护电影遗产、弘扬电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