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管路饮水机清洗图示:中国当代慈善的误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0:36:17

中国当代慈善的误区

(2007-09-02 00:03:46) 近年来,关于中国现代慈善的话题不断。这个话题凸现在公众面前,大概开始于几年前有人搞了一个中国富豪慈善榜。虽然这个慈善榜的数据并不很准确,但是,此榜一出,立即将媒体和公众的话题集中到一点:为何中国的慈善家这么少?此后,当今社会关于慈善的话题不断进入公众领域,基本上每一次出现都会引起讨论或争论。例如最近短短时间内,对于残疾人慈善,对于贫困大学生的慈善,以及明星温兆伦的慈善捐款太少等等,都引起众多议论。当今中国社会的慈善领域,出现了一个观念复杂的局面。
湖南师范大学周秋光教授是《中国慈善简史》一书的作者。周教授在这本书中,介绍了中国自古以来的民间慈善活动。周教授指出,自汉唐以来,中国古代的民间慈善就非常活跃。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1949年。1949年以后,中国的民间慈善活动,基本上在一个政治前提下,在相当长的时间段里消失不见,也就是说,中国自古以来的民间慈善传统,在1949年以后,出现了一个历史的断档。
这个造成历史断档的政治前提说起来也很简单:由于共产主义是人间天堂,就不会存在忍饥挨饿、贫穷受苦的个体,因此,共产主义社会根本不需要慈善。在共产主义思想体系中,慈善或者是落后社会阶段的特征,或者是给共产主义社会居心不良的抹黑。也正是在这种思想的长期作用下,当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开始观察发达国家的慈善事业时,才会通过比较发现,中国现代的民间慈善真的很少见。
也正是由于几十年来政府对于民间慈善的政策,改革开放后,出现了一个当今最容易引起混乱的概念:慈善与福利不分,或者说慈善与政府救助混淆在一起。中国历史上遇到灾荒之年,朝廷也会开仓放粮。但是,朝廷的这种行为,根本不是慈善,而是救济。用现代政治术语来说,这是一个政府应尽的责任,与慈善毫不相干。现代社会的政府显然在政治理论上承担了比古代政府更加明确的为公民提供福利的义务。但是,由于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福利政策的欠缺,导致很多本该属于社会福利的内容,不得不靠所谓慈善来解决。由此,当慈善在中国重新兴起的时候,慈善与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便混在了一起。
前不久有一篇文章说,中国现在的老百姓有一种“索捐”的现象和心理,即主动讨要慈善捐助。这种现象的存在不能责怪老百姓,只能责怪慈善与福利不分的政策。比方说,某地遭灾,政府立即调拨大量救灾物资。一般来说,同时到达灾区的,还会有大量民间的慈善捐助。但是,对于受灾的百姓来说,他们根本分不清什么政府救助和民间慈善捐助。在灾民看来,所有的救助都来自政府。既然救灾是政府的责任,“索捐”就很正常。在这里,“索捐”其实是享受公民的权利。久而久之,“索捐”现象也就很自然地扩展到刚刚兴起不久的民间慈善家头上。简单来说,由于历史的断档,现代中国老百姓,基本上把所有的慈善都视为政府“开仓放粮”。
慈善与社会福利混淆,还会出现一种情况是,把本该属于政府救助政策的内容,以所谓慈善的面目表现出来。例如,普及义务教育明明应该由政府承担全部责任,但是,经常出现慈善捐助“希望小学”。这种现象扩展到贫困大学生身上,明明有助学贷款的政府计划,还要把慈善家的慈善助学搞在一起。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助学贷款只是一个政府的经济政策,无须抱有强烈的“感恩”心理。但是,政府政策与民间慈善混在一起,贫困大学生如何同时面对?出现矛盾就很正常。
最近,河南慈善总会要求接受捐助的贫困大学生签订一份“道德协议”。该协议要求受捐助的贫困大学生在工作之后,也要向本慈善机构捐助不少于接受到的慈善捐款。这样一种“道德协议”本身就把自己的慈善捐助变相地搞成低息或无息助学贷款,换句话说,慈善助学变成了一种条件比较宽松的经济合同,完全违背了慈善的本意。
河南慈善总会“道德协议”的这个例子,还让我们看到一个事实:即便在今天中国社会开始兴起民间慈善的局面下,大多数慈善机构都属于“官办”或“半官办”的状况。老百姓还是容易把慈善看成是政府的本职工作,说什么“感恩”、“不感恩”的争论,就显得没有找到问题的症结。
慈善与政府救助不分,还有一个现象就是摊派慈善捐款,这是与老百姓“索捐”不同的另一种“索捐”。例如,政府部门发出号召,要求公务员或企事业单位捐款用于慈善。虽然名义上是自愿的,但是,往往有内部标准,比方说处级干部500元,科级干部300元,普通公务员100元。如果谁没有“自愿”捐,后果自己负责。这种现象也导致中国当前的慈善大大变味。
真正的慈善应该完全在民间,政府根本不具备慈善的资格。政府现在很多以慈善名义在做的事情,其实都是政府的本职工作。列入制度、计划的,都不是慈善,而是社会救助或社会福利。政府层面慈善行为和概念的混乱,必然导致社会基层慈善现象的混乱。
当今中国社会还经常出现有媒体倡议的慈善捐助活动。这种活动本来是比较符合慈善本意的,捐助人不附加任何条件地帮助临时有困难的个体,而且,这种个体所面临的困难情况,超出了政府救助的范围。但是,近年来,也经常出现政府与媒体联合号召慈善捐助的现象,使得这种由媒体发起的民间慈善也开始走样。比方说一个穷人治病需要20万,政府却和媒体一起号召社会捐款。政府层面没有医疗保障制度不说,难道政府或媒体自己拿不出20万?好像省下几顿饭钱、酒钱、招待费就够了吧。然而,饭钱、酒钱有财务允许的制度,政府慈善捐助却没有制度。因此,政府一旦直接参与到慈善之中,便立即发现自己处于极为矛盾尴尬的状态。
真正的慈善应该是救急不救穷。比方说两个人,一人月收入5000元,另一人月收入500元。慈善不是要把两个人的收入平均一下。慈善是指月收入500元的人,在遇到特殊困难的时候,无力应对,月收入5000元的人,自愿帮助他,这属于“救急”。如果他月收入不到500元,那属于“救穷”,要达到社会最低生活保障,那是政府的义务,而不是慈善的对象。面对这一现象,我们看到,政府有时候会利用慈善来填补社会福利的不足,“希望小学”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逐渐兴起的民间慈善,其实可以看作是对于中国古代慈善传统的回归。但是,这种慈善传统在遭遇现代西方慈善理论和形式之后,也开始变味。最显著的一个特征就是,民间慈善常常与广告联系在一起,某些民间慈善其实只能叫做“公益广告”,是计算得失的结果,并非真正的慈善。
严格意义上说,引入西方概念的慈善基金会,也不属于真正的慈善。所谓基金会的一种形式是,本金用于投资赚钱,利润用于特殊的社会目的。对于像诺贝尔奖,科学研究等目的的基金会,这种形式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将这种形式用于慈善,就会带来隐含的矛盾。经济社会的复杂就在于,本金的投资运作,很可能就是导致他人贫困的原因。
假设一个极端的例子,慈善基金会的本金投入股市,由于资金量庞大,在运作过程中很可能导致某些小股民破产,小股民最终不得不求助于慈善基金会。这一慈善行为的因果都是慈善基金会。没有慈善基金会,很可能就没有需要慈善的破产小股民。也就是说,小股民破产后的贫困,很可能是慈善基金会造成的。慈善基金会又反过来帮助他,前后矛盾的行为,会让人疑问:早知如此,何必当初?虽然这个例子非常极端,不一定真的会出现,但是,本金用于投资,利润用于慈善的真正含义,多少还是类似于拿别人的钱做慈善,而不是自己掏钱做慈善。因为,一旦本金亏掉了,它就可以不做慈善了。这与歌星开演唱会,用门票收入做慈善的含义是一样的。
总结一下,中国当今的慈善领域,两个主要原因导致状况混乱。一是政府福利、救助与慈善混淆,二是民间商业行为借助慈善的旗号。如果我们看不清这两点,可能难以清晰地理解当今中国慈善事业的症结所在。慈善行为只是消除贫富差距的一种临时性的辅助手段,它既不是政府行为,也不是公民的义务,而仅仅是公民的道德自愿。

相关文章:

奥运冠军被谁骗了?

请教蒋锡培:谁在撒谎?

静观一个承诺的兑现

嗟来之食与感恩

中国当代慈善的误区

明星的慈善行为

艾冬梅应该学习平亚丽

多少仁慈

比尔盖茨是慈善还是伪善

金钱就是社会权力

钱太多了就不是钱

挣钱与赚钱

中国商人与犹太商人

屁股决定脑袋

谁不让你说真话

替广电局打个圆场

文化牌会玩吗?

文化大厨师

流失的文物

把中国放在嘴里

社会是个啥玩意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