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ct780材料机械性能:中国镜文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0:22:02
关于[中国镜文化]的字幕:
  • 各位观众大家好,我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的邸永君。今天给大家带来的题目是中国镜文化镜子呢可以说是进入咱们人类日常生活已经很早的时间了,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它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东西,它伴随着咱们先民爱美的意识而出现,
  • 又追逐着人民的审美情趣而发展。无论是梳头洗浴、化妆美容、还是剃须剪发、自我欣赏,都要靠它来协助,可以说呢是人人都有,随处可见。第一个方面咱们先谈一下铜镜的那个时代。遥想在史前时代,
  • 可以说是洪荒满目,文明初启。咱们的先民呢,当时是靠茹毛饮血、刀耕火种,虽然有爱美之心,但是限于条件,也只能就地取材,因陋就简。最早的镜子应该就是平静的水面。因为当时这个水,咱们知道它是可以反光的,它可以照出影子,但是这个水它不能是动的,动态的水那影子也是动的,你看不清,
  • 平静的时候呢,可以说它这个面很光洁,是可以照见你的影的,倒影。当时爱美的这些人呢,尤其是女人,她就在这瓮前井上,或者在这个水缸的前面,或者在井的上边,或者在湖边溪畔,也就是小溪旁啊,什么湖水旁边搔首弄姿,顾影自怜。后来呢人们逐渐地发现,
  • 某些金属在被磨光之后呢,也能照见身影,浮现容颜,所以呢这金属镜也就应运而生了。青铜——熔点低 硬度大 抛面光洁度佳成为早期制镜的主要材料青铜它以熔点低、硬度大,抛光,光洁度也好,所以呢就早期它就成为制镜子的主要材料,什么是青铜呢?因为咱们知道纯铜,它红铜,颜色发红。这个青铜往往是铜和锡
  • 和铅、镍等等其他金属按一定的比例的一种合金,它的硬度比纯铜要大,因为纯铜比较软,它熔点还低,所以过去长期曾经作为人类用的一种金属,后来被铁所取代,但是铁呢这个光洁度差,所以一般是没有铁镜,而且铁镜呢,铁容易生锈,一生锈它肯定就没有光洁度了,所以镜子的主流有一段它是青铜镜。从当今考古发现来看铜镜最早可追溯到殷商时期
  • 从当今的考古发现来看,铜镜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也就说呢这个商代。因为商代的后期它把首都迁到了殷,也就是现在的这个河南安阳小屯,这个时候也叫殷,就是殷商的合称,它就是介于夏和周之间的一个朝代了。然后殷代的铜镜都是圆的,镜面或平或者是微凸。
  • 这个凸起来一点,像这种镜子也显得好看。这个镜身它比较薄,然后背面中央有一个拱起的弓形钮,所以过去的镜子它都有一个钮,它是便于拿着。然后西周的铜镜也都是圆的,形制与这个殷镜相类,但是这个钮,就是这个把手
  • 它已经有了弓形、半圆形、长方形等等多种。然后西周早期呢以这个素镜为主。什么叫素镜呢?就是指这个镜背面它没有什么纹饰,就跟它叫素镜,就是装饰的成分小。到了西周中期以后呢,它随着工艺水平的发展开始出现有纹饰的这种铜镜。后镜背纹又逐渐地变化,出现动物纹饰,
  • 然后风格与工艺的进步呢也在同步发展,见证着时代步伐的这种迈进。因为这个现代考古它主要它要掌握不同时代的不同风格,根据这个不同风格、不同的工艺来确定时代。当然随着科学的进步,它也有了用化学方法叫碳14测定,然后来定这个古物的时间。但是这个专家他还是要
  • 结合上面说的工艺的发展、风格的变化等等、技术等等多方面的、多种因素来一块考察。至春秋战国时期铜镜的发展进入繁盛时代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呢,咱们中国就进入了非常繁盛的时代。中国往往有这么一个特点,越是战乱的时候,它这个科学技术发展的倒快。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各国为了争夺地盘,为了战胜对方,
  • 它不仅争夺人才,还争夺技术。然后呢这个技术它一开始往往用于军事,但是最后水平提高以后,战争一旦结束,它就转入民用,最后这个水平就上去了,所以战争是人的一种非常态,就像一个人他奋斗的那几年,他能激发出非常多的智慧和动力,等过了这一段,他觉得他这个生活已经满足了,
  • 他反而他的精力、体力都大不如前。这个尤其是近现代这个特征特别明显。春秋战国时期咱们知道中国总在打仗,春秋无义战嘛,整天打。打仗过程当中,文化、科学技术都很繁荣。当然咱们并不是鼓吹战争,那战争它终归它是要结束的,而且这个战争的时间是非常态,它还是比较短经过战争以后,社会能量经过发泄以后,
  • 它会进入一个比较漫长的一个平静期,然后矛盾又逐渐积累,能量又聚集,隔那么一段,然后又开始爆发了,这个就是周期性的政治、军事危机。这就是人类就是靠这个一步、一步的走到现代的。“春秋战国 铜镜”春秋战国时期制镜工艺有了很大进步这个制镜工艺呢也在春秋战国时期有很大的进步。这个时期的铜镜它不仅是种类繁多,纹饰呢也更加丰富。“汉代 铜镜”汉代是中国铜镜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汉代是咱们中国铜镜发展的
  • 一个重要时期。中国的这个铜镜呢以汉代出土的数量最多,而且在制作的形式和艺术方面和手法上呢也都有很大的发展。从这个发展趋势上来看呢,汉朝这个制镜它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汉朝制镜三个阶段:汉武帝时期王莽时期东汉中期主要的这个变化呢,它分别出现在汉武帝时期,西汉末年的王莽时期以及东汉的中期。
  • 因为现在笼统地说汉代,它是分成西汉和东汉,中间还隔着一个王莽的一个新朝,前后四百年,但是实际上呢,西汉和东汉它们差别已经很大了,而且首都也不在一个地方,而且东汉工艺比西汉要发达多了。西汉前期呢,它这个是战国镜与汉镜的交替时期,到了西汉中期汉武帝以后呢,一些新的镜子的种类
  • 才开始流行起来。这些新镜种呢对于后世的这个铜镜的发展,起着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作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铜镜”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的盛行与天文观的发展在铜镜工艺上留下了鲜明的时代烙印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这个玄学逐渐盛行和天文观的发展。制铜工艺上留下了非常鲜明的这个时代的烙印。什么叫玄学?实际上就是魏晋兴起的这么一种思潮。这种思潮呢,
  • 可以说它是以烦琐和遁世为特点的。这士大夫当时特别尚这个清谈,就谈这个谈玄。这对天文这种观念呢,也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因为在汉朝以后,出现了天人感应之说,从董仲舒开始,发展到魏晋时期已经变得非常发达。他们这些人认为天和这个人它有必然的联系,
  • 而且是能够被某些人所感知的。所以这种观念呢必然会影响到一些工艺品的制作。铜镜工艺呢,在这方面就留下了非常鲜明的时代烙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铜镜的流行类型——神兽镜 变形四叶纹镜据这个考古实物呢,在这一个时期这个铜镜流行的主要类型呢有神兽镜,变形四叶纹镜,主要图案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与这个神兽
  • 结合成的这种纹饰。这个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呢就代表着中国的四方之神,就是青、青龙代表着东方,东青龙也叫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它一共这是代表了四个方向。这神兽呢,咱们知道包括玄武本身呢它就是龟和蛇的一种组合。这种纹饰呢
  • 它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出现,而且很兴盛,还发现了一些铭文镜,什么叫铭文镜呢?就是把这个字然后刻在这个镜子的背面,有的是铸在上面的。由于这个文字难以辨认,所以到现在能破译这个文字的人很少。这个时候的铜镜的类型也比较少,主要的沿袭它是汉镜的式样,几乎没有什么创新。“隋唐时期”隋唐时期铜镜更加光洁美观实用
  • 到了隋唐时期,在青铜合金当中,更加大了锡的比例,所以使得隋唐时期的铜镜呢那就更加光洁,美观而实用。在造型上面,除了继续沿用前代的这种圆形、方形主要的形式之外,还创造了这个菱花式,菱就是菱形,
  • 这种菱花式的比较厚的这种鸟兽葡萄纹的这种铜镜。由于市民文化的发展,什么是市民文化呢?市民文化往往是和上层士大夫那个高雅文化相对而言的,它就更适合文化程度比较低的普通大众,这种市民文化。这和这个城市的规模的发展往往有关系,因为农村它这个农业人口比较分散,而且辛苦劳作,
  • 他的业余时间比较少所以他们的审美情趣一般都没有发展起来,而随着城市的规模的扩大,人口的增加,出现了一些,有一些文化,但是又没有到达上层士大夫那个修养,但是又有比较多的业余时间,而且又有相当的经济实力的这个市民阶层。这个市民阶层他们的生活情趣,
  • 它当时对于社会的影响是很大的,比如说吉祥、欢乐呀等等,像这种画面都刻在镜背上,像仙人、山水等等这些都是市民文化的代表。然后制镜的材料呢也出现了金银等等这种贵金属,而且纹饰华美,然后精工细致,是当时这个工艺水平和审美情趣的综合产物,充分展示出
  • 隋唐文化的博大与恢弘。宋辽金时期宋辽金时期铜镜风格又有变化到宋辽金时期,这个铜镜风格又开始发生变化了。由此前圆形为主发展成为圆形、方形,然后这个菱花形、葵花形等等都开始广泛的出现,争奇斗艳,五花八门,其中尤其以六葵花为最为普遍。然后此外呢,
  • 还有带把的镜子,就带柄镜、长方形、鸡心形、盾形、钟形、鼎形等等多种式样,而且出现了许多以花鸟、花草、鸟兽、山水、小桥、楼台、人物、神仙、典故和八卦内容为装饰的这种铜镜。此外呢,从近几十年考古发掘出的
  • 这个金代的铜镜来看,它的主体纹饰也十分丰富。金代的铜镜纹饰,一是仿造汉、唐、宋三代的铜镜的图案;第二呢是吸收了前者的花纹式样,又有所创新,它以双鱼镜、人物故事镜较为多见,特别是双鱼镜、童子攀枝镜最为流行。元明清时期铜镜多采用六菱花形或六葵花形但纹饰已渐粗略简陋到了元明清时期,铜镜它多采用
  • 六菱花形或者六葵花这种形式,但是呢纹饰已经逐渐地粗略和简陋。到了元明时期,特别是明代,仿造汉镜和唐镜之风是非常盛行的,所仿的这些铜镜呢,多是以汉的六博纹镜和唐的瑞兽葡萄镜为主。
  • 仿制铜镜一般的形制比较小,纹饰也模糊不清,已经没有汉、唐时期那种气象与风采了。这一时期呢,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变化,那就是玻璃镜经欧洲传教士然后传入中国。最早的时候这个玻璃镜,据说是由传教士利玛窦背到中国来的。因为这个玻璃镜,用这个玻璃后面然后刷水银制作出来的,它的那个光洁度
  • 远远的超过了铜镜那种研磨的情况,所以很快就开始对铜镜的地位形成了威胁。所以到了清代呢,随着玻璃镜逐渐地普及,这铜镜的地位就受到了削弱。下面咱们谈一谈这个玻璃镜的问题。玻璃镜后来居上用玻璃制镜子呢,应该是始于欧洲的。
  • 考察这个历史,人类很早以前呢便开始用这天然玻璃,在咱们中国叫琉璃。这个天然这个玻璃主要是火山爆发然后形成的,还有天然水晶,但这些都难以开采,数量都很少,所以一般只用做作装饰品。后来人类逐渐学会了制造玻璃,公元前二千年左右埃及人最早掌握了玻璃制作技艺到了公元前二千年左右,
  • 埃及人最早掌握了制作的技术,后来传到了欧洲。在这罗马时期呢这个贵族府第当中,便拥有好多彩色玻璃的浮雕、花瓶和窗户等等。当时呢虽然已经有了玻璃,但是还没有用来做镜子,普遍使用的呢仍然还是金属镜。但是金属镜面它需要经常打磨,而且成本高,
  • 然后分量也重,不易携带,而且是光洁度差,这个镜面的规模也受到了限制,没有镜子(很大的),铜镜没有太大的,因为一大呢就特别不容易平,不平然后这个镜子就会变形,照出这个人,照出这物像,所以这个各方面都受到了非常强烈的限制。十字军东征以后欧洲人学得玻璃制造技艺到了十字军东征以后呢,欧洲人从东方学到了玻璃制造技术,威尼斯开风气之先开始了玻璃生产很快便初具规模
  • 然后威尼斯呢才开始开风气之先,制造盛产玻璃,很快呢便初具规模。15世纪左右威尼斯人首先将玻璃用于制镜到了15世纪左右的时候,这威尼斯人首先将这个玻璃用于制造镜子,其方法呢就是在玻璃背后涂上薄薄的一层叫锡汞化合物,咱们就说的叫水银。它所形成的镜面光洁平整,
  • 而且重量轻,效果好,除了怕碰易碎这样的缺点之外,其他方面都比这个铜镜要强很多。所以呢,自上而下得到社会各阶层的普遍青睐。传教士从西边到咱们中国以后,从西方到中国以后,他把这个玻璃镜呢带到了中国,铜镜呢开始逐渐淡出。但受这个崇古之风的影响,
  • 玻璃镜面加这个金属镜背的这种合璧仿古的这个铜镜十分流行。现在在旧货市场你看,上面刻着光绪三年制是吧。它后面实际上就保留了古镜的那个镜背,然后有好多图案甚至镶有宝石,当然宝石也是假的,是塑料的;它那个把呢是玉的,甚至刻成如意状;但是呢那个镜面它就是一块玻璃,而且有金属的边,做得非常漂亮。像这种镜子可以说
  • 它既保持了玻璃镜子的这种光洁度,又有铜镜的造型,所以比一般的这个玻璃镜子显得要有品位。在古货市场上面很受欢迎。下面咱们谈一谈古籍中的镜子这个古籍当中、古书当中的这个镜子。由于镜子与人们的生活关系非常密切,所以许多古籍当中,
  • 多处留下了它们深深的这种痕迹。由于古镜呢又称鉴,所谓鉴就是鉴赏的鉴。所以它的引申词有借鉴、鉴于、通鉴、资治通鉴、宝鉴、明鉴、鉴别等等许多这个词,而且最为脍炙人口的镜子的这个比喻呢来自唐太宗。据《旧唐书·魏徵传》记载,
  • 唐太宗李世民曾经临朝和这个侍臣们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旧唐书·魏徵传》“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什么意思?说我这以铜(为镜),那个时候镜子都是铜做的了,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过去古人他是很讲究礼仪的,尤其是出门的时候,一是把衣服要穿得非常整齐。冠呢就是帽子,把帽子要戴正,这叫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这个古代历朝历代这些故事为镜子呢,咱们可以知道
  • 什么是兴什么是替,替就是改朝换代了,所以说一般的统治者都不愿意让自己被推翻,但是他看到前朝被推翻的那些故事以后,他可以(从)其中吸收很多有益的经验和教训。“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就是说呢,以别人然后为参照,可以知道什么是得,什么是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 因为这个魏征他经常给唐太宗提意见,唐太宗尽管当时很不高兴,对于皇帝来说,他也是一面非常有用的镜子。所以这个魏征殂逝是吧。魏征死了以后呢,唐太宗认为他少了一面镜子,就是以人为镜,这镜子少了。可以说呢,把这个镜子升华到这个兴替得失的政治高度,可以说镜子在古人心目当中的地位是很高的了。“镜子”在中国传统文学中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文学意象
  • 此外,镜子在中国传统文学当中,也有一个是被广泛应用的这么一个文学意象。“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比如说文学家经常把满月比作镜子;也经常来用镜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来形容一个人的品德高洁而无瑕疵,比如说“心如明镜”;过去这个官府里面经常挂着横幅是吧,那个匾额叫
  • “明镜高悬”等等,来形容一个人尤其是官员对他所辖的这些地区的发生的各种事物的一种明晰洞察。破镜重圆而这个成语“破镜重圆”这个故事呢,则是借镜子来比喻离散的夫妻的重新团聚。这个故事应该说是家喻户晓的,它发生在公元六世纪末,也就是五八几年,五九几年到六零几年这一段。
  • 当时呢,正值中国处在南北分裂,北方强大而南方弱小的时期,北方呢是隋朝蒸蒸日上,而南方呢是陈朝当时是日渐萎缩。当时它们这两个朝是隔江对峙,就是以长江为界,对峙一段时间,分庭抗礼。但是隋朝对陈朝是虎视耽耽,随时准备挥师渡江,
  • 一统华夏;而这个陈朝呢,当时这个朝政日非,每况愈下。据这个唐朝有个叫孟棨的,唐孟棨《本事诗·情感》载:南朝陈太子舍人徐德言与妻乐昌公主恐国破后两人不能相保,因破一铜镜,各执其半,约于他年正月望日卖破镜于都市,冀得相见。他写了叫《本事诗·情感》,南朝陈国有个太子舍人,叫徐德言,他的妻子呢是乐昌公主,就是陈叔宝陈后主他的妹妹。两个人呢,可以说是夫妻了,
  • 他们特别怕国破以后两人不能相保,所以呢就把一面铜镜给摔成两半,然后各执一块,什么时候将来见了面之后对上那就是可以说就能够相认了。所以他们约于在其他的时间,这个正月望日,就说每年的这个正月望日,就是什么呀?就十五左右吧,然后就到这个都市
  • 去卖这个破镜子,这样的话就可以有一个准地点,都到那去找,就可以见到对方了嘛。唐孟棨《本事诗·情感》载:后陈亡,公主没入越国公杨素家。德言依期至京,见有苍头卖半镜,出其半相合。所以后来呢,陈国真的灭亡了,公主被没入了越国公杨素家,等于是她这个就变成了杨素家的一个小妾了。然后这个德言依期至京,然后他就按照当时他们约的那个时间就来到了京城,
  • 然后他见有苍头,苍头就是老百姓了,卖半镜,然后出其半相合,然后他拿出那一半这么一对就对上了,然后这个徐德言因为他听说了,她已经到了杨素家,因为杨素他在隋朝地位很高了,所以徐德言就题了一首诗叫:唐孟棨《本事诗·情感》载:德言题诗云:“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公主得诗,悲泣不食。“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然后让这个苍头啊,
  • 就这个下人就把这个镜子带到这个王府里去了。结果这个公主得到这个诗以后呢,悲泣不食。从那之后呢,整天哭不吃饭,唐孟棨《本事诗·情感》载:素知之,即召德言,以公主还之,偕归江南终老。最后这个杨素得知以后呢,即召德言,以公主还之,偕归江南终老。这个杨素这个人也是很善解人意的,按现在话说也有点人文精神了,他一看她丈夫找来了,然后就把这个公主就还他了,说那你带她走吧,
  • 两个人就回江南,江南就是他们陈国的故地了,这个时候虽然朝廷灭亡了,江山还在嘛,所以他们就到江南,最后呢得以终老。按现在话说,就一直相伴,一直到老年就去世了。所以这一对恩爱夫妻呢虽然因为战乱而劳燕分飞,颠沛流离,但终因为镜子的帮助最后得以重新团聚,这个凄美哀婉的爱情故事流传非常广,给这个镜子也平添了无数的魅力。
  • 所以现在还经常把这个夫妻最后离散,最后又重归于好呢叫破镜重圆,这就是这个镜子典故的来历了。镜子呢与我们呢可以说是长相伴随的,镜子的话题也经久不衰,所以呢让我们以这个镜子呢作为借鉴,然后正衣冠、知兴替、明得失,容光焕发,努力进取!
  • 这节课呢咱们就讲到这,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