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王tp808:陆机 《平复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4 02:21:21

 陆机《平复帖》

    陆机(261年至303年),字士衡,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人。祖陆逊、父陆抗,都是东吴名将。少负才名,工诗文,与其弟陆云合称“二陆”,是西晋著名的文学家。代表作为《文赋》,另有《君子行》、《辨亡论》等诗赋著述。

 公元280年(晋太康元年),随着晋的东征、吴的覆灭,陆机、陆云被俘后徙于寿阳(安徽寿县)。281年,得晋帝宽容,扶柩回乡,在华亭故家苦读十年,从而渐有文名,于289年(太康十年)被召征入洛。在洛阳受到曾官居太常又是文坛领袖张华的赏识,引为知交,广为推荐,得辟为祭酒,累迁太子洗马、著作郎。后随司马晏出征淮南,任郎中令,又入为尚书中兵郎,转殿中郎。晋室“八王之乱”起,陆机未能远祸,仅以遇赦得免。嗣后归依成都王司马颖,拜为参大将军军事,又荐为平原内史,故史称“陆平原”。至303年(太安二年),成都王颖、河间王颙举兵讨长沙王乂,陆机被任为前将军前锋都督,兵败,收捕于军中,夷三族,与弟陆云同时被杀,时年四十三岁。

《平复帖》为晋代陆机书法作品,牙色麻纸本墨迹,9行84字。《平复帖》书写于西晋,是传世年代最早的西晋名家法帖。作者用秃笔写于麻纸之上,墨色微绿。笔意婉转,风格平淡质朴,其字体为草隶书。《平复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对研究文字和书法变迁方面都有参考价值。

 根据尾纸董其昌、溥伟、傅增湘、赵椿年题跋,可得知《平复帖》历代递藏情况:宋代入宣和内府,万历间归韩世能、韩逢禧父子,再归张丑初递经葛君常、王济、冯铨梁清标安岐等人之手归入乾隆内府,再赐给皇十一子成亲王永瑆。光绪年间为恭亲王奕欣所有,并由其孙溥伟、溥儒继承。后溥儒为筹集亲丧费用,将此帖待价而沽,经傅增湘从中斡旋,最终由张伯驹以巨金购得。张氏夫妇于1956年将《平复帖》捐献国家。

 《平复帖》除了晋人特有的古朴、自然、淳厚的气质外,还略带竹木简章草书的意味。以秃笔枯锋为之,笔随势转,平淡简约,奇崛而古质,评者云“非中古人所能下笔”。结构上随意洒脱,表现出一种轻松自如、信手拈来的自由状态。[13]《平复帖》通篇是章草的古意盎然,散发着古朴、淳厚、深沉、凝重的气息。陆机受着秦、汉、三国时古厚书风的熏染,用笔以按为多,轻提为主,线条大都粗细相近,浑圆为本,没有那种潇洒飘逸的挥洒。造型也以包含、收束为主,不使线条游荡过远,如同一个花蕾正待展开,尚未展开到位,却又收合起来了。草书在陆机手中,还未曾成为大起大合的形式,书法家专注于一个个体的单字,务求书写成形,却还未能尽情挥洒连绵而下。也正是由于这种控制,犹人乘骐骥,以衔勒制之,显出含蓄蕴藉之美。含而不露,如盘马弯弓惜不发,这似是一种相对静止状态,却比马狂奔、箭离弦更令人期待。古来就有“藏锋”之说,就是不让尖锐的笔锋过多出现,甚至遁迹如剑在鞘中,锐气不泄。作为书法家的表现,应如明人陆石雍所说:“吞吐深浅,欲露还藏,便觉此衷无限。”这一点,《平复帖》正是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