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nkphp model类:包浆辨析与传统鉴定银元的方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4:19:41
          1、第一个就是看看锈色,银元的锈色又叫“包浆”
        我国清朝至民国时期作为银质货币广泛流通使用的老银元,距今已有近百年历史,在这百年沧桑中,由于老银元的保存条件、流通环境、用途取向各不相同,因而其表面会相应产生各种各样的锈色,这些锈色称为“包浆”。
        虽然金属银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但随着年代的久远也会氧化,由银白色逐渐变,直至成为黑色,因此在一般保存条件下,老银元的表面会形成黑紫色的锈色,称为“传世包浆”。        因礼仪、战乱、藏匿而埋于地下的老银元会沾染容器或周边物体的锈色,如铁红色、铜绿色、铅黑色等,使其表面呈现出各种斑斓的色彩,称为“生坑包浆”;银库、钱庄等保存条件很好、保存时品级又高的老银元会留有银元出厂时的原始光泽,称为“原光”,其中保存时密封性好的原光通常为乳白色的粉状光泽,保存时略透气的原光则是金色光泽
        包浆可以直接反映出老银元所处的年代、地域环境和保存方式。例如,一枚带有浓重、润熟的黑色包浆的老银元,表明它在一般居室中储存已久,属一眼的真品,如果带有淡淡的紫色包浆则表明它是曾被清洗过的真品或是仿制品,如果带有浓重的灰黑色包浆则又表明它是在铅质容器中长期储存或埋藏的真品;又如,一枚老银元的原光如果呈现水石灰样,则说明该银元埋藏在潮湿地区,如果呈现鳞片样,则说明该银元埋藏在干燥地区,等等。由此可见,包浆既是老银元鉴别真伪的重要依据,又是老银元百年经历的写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收藏爱好者对此都十分重视。
        有人以为包浆给人一种陈旧、肮脏的感觉,会影响老银元的品相,降低品级和价值,因而想方设法去除包浆,有的用专用洗银液酸洗,有的则用去污粉清洗,洗不掉就用钢丝球等硬物强行擦拭,其实这是一个误区。老银元的品级是依据其流通使用的磨损程度确定的,而包浆是由存储环境和年历形成的,它们是完全不同的二个概念。包浆不仅不会降低老银元的品级和价值,而且完美独特的包浆反而会提升老银元的价值,例如:一枚老银元如果表面全是乌黑泛金光的包浆,其价值要比同等级银元高出数倍,如果表面全是金光灿灿的金色包浆,则是传世原光的经典品种,价值更是高高在上;相反,用洗银液清洗过的老银元不仅失去了考查真伪和历史的重要依据,而且抹去了个性特征,收藏趣味荡然无存,故而其价值会相应降低,而用钢丝球等硬物强行擦拭包浆则必然会损伤币面,降低原有品级,使其价值一落千丈。
         2、拿起银元对光源慢慢转动,找到银元最亮的反光点,仔细观察银元表面,老银元表面有一层致密的氧化层,因此反出来的光很柔和。
          3、用拇指和食指的指甲盖捏住银元中部,用另一个银元(或其他硬物)轻巧其边缘,正品银元声音脆而悠扬,声音从高到低慢慢隐去,历时大约3秒以上。要是敲击声音短促,出一声高音后就基本听不到震动的声音了,必是假货。
         4、 看银元的磨损。老银元久历岁月,表面有流通的痕迹,磕碰刮搽在所难免,有很多细小的伤痕,上手顺滑没有毛刺,边缘磨损痕迹明显。将银元上手沿着边缘摸一圈,要是入手生涩、有刮手的感觉则有疑,多为新品。
         5、含银量充足的新品银元做旧,作假者上火烧则将其表面锻成黑紫色,所以看见紫色银元,参照第二条和第四条鉴别方法。
         6、常见假银元的分类:足银的新货:未经处理的整体泛亮银光,主要检查包浆、磨损、毛边、工艺、沙眼。钢铁制易生铁锈、很容易鉴别。镍合金的假银元比较复杂,下面单独转载了资料,作为进阶用。
        掌握以上方法,基本上可以无损鉴别大部分银元的真假。        镍合金的假银元比较复杂参考如下资料:
        20世纪70年代末,两广及福建、湖南山区所铸锰镍合金假银币几乎遍及全国城乡,此币工艺粗糙,砂眼多,含颗粒,厚薄不匀,较轻,时间略长易变黑但又在石灰墙上又画不出黑色,是唯一会摔碎的假银币。
        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铜镍合金镀镉制成的假币工艺有所进展,图文有较模糊和立体感太强两种,边齿基本匀称但不自然,有锉刀痕迹,无使用磨损及旧色包浆,声音尖高,表层电镀磨去后出现淡黄色,这两种假币已基本退出市场,但仍有些县城小摊把其当真银币卖。 
        第三种假银币面世于10年前,材料为镍锌合金,颜色黑亮,发铅黑光,在石灰墙上能反复画出黑线,声音同样尖高,略比铜镍合金沉闷,做工往往有一面较逼真,齿边虽匀称但较生硬,肉眼也能看出些砂眼、斑痕及锉刀加工过的痕迹,目前此币在省城钱币摊还能见到。 
        近期,市面上又有一种制作较为精良的镍镉钒合金假币,除去少许砂眼,版面较平滑,寡白色略有光泽,音尖、质硬、略轻,立体感太强,图文欠神韵,且有锉痕。

        真银压制的伪币最难识别,近年产于广东、湖南一带,银质优良,色偏白,重量基本一致,26-27克左右,因压力不足,偏厚,边牙有模糊处,边齿均匀但不自然,图文相对清晰,但同样免不了些许砂眼,用放大镜观察,图案及文字虽较逼真,但空白处版面不太平滑,无自然流通磨损的痕迹及古旧色包浆。

        另一种改字、加字的普通银币往往使有些老手也会一时忘乎所以,即普通袁像币加英文的签字版;加“甘肃”二字及打瑞金产“苏维埃”三字;孙像开国纪念币六角星改五角星及英文和数字错版币等。其实以上银币两个版面本有图文差异,改制方法为先铲去多余的,后焊上点银再刻字。字迹略欠神韵,有刀痕,且会破坏周围版面,洗后涂上水彩绿色较易发现刀痕破绽。

        清朝及民国时的假币又大致分为三种:一是银匠凭空臆造币,如慈禧等部分纪念币。二为清末钱币工人后来制作的伪币,其中极少部分原模后铸的倒还有些价值,至于重新雕模压制币,虽然同为纯银所铸,情况则为两码事。此币经过长期流通,有磨损痕迹及旧色包浆,从材料及新旧方面看无法辨认,容易蒙混过关,只能从图案及文字上下功夫了。第三为民国时期民间常见的镀银铜元,电影上常见旧时商人用指尖捏着银元,放在嘴边猛吹一下,即置于耳边听声音以辨真伪,如今所镀一层薄银已褪,露出铸工基本精良的黄铜、红铜币,磕磕碰碰且磨损较严重,往往会使人误认为是试铸为数不多的银模铜样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