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设计响应式:为了人生关键时刻那几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7 02:30:09

  曾看过一篇新锐青年作家的博文,这样描绘年轻人的缩影“过了少年,失去青年,踏向中年,机灵,勤奋,困苦,无望,想活得更好,活得更不好,有理想,不敢想,想创业,怕失败,盼真爱,却已婚,恨特权,又敬畏,怨体制,但想做公务员……”乍一读,似乎是把当下年轻人的困惑描绘得淋漓尽致,但再一细想,我们的感觉真是这样吗?这是我们真实的青春足迹吗?

  作家柳青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特别是在人年轻的时候。”年轻的时候,一定要走好紧要处的那几步。归结起来,这紧要处的几步是培育一种坚定的信仰,练就一种青春的才能,破解许多人生的困惑,筑牢基本的道德底线。

  能够改变人生取向的动力无非三种:一是信仰,二是利益,三是情感。但归根到底起关键作用的是信仰。信仰,就像轮船上的罗盘,始终锁定前行的方向。因为有了信仰,就能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无论任何的艰难困苦,何种的功名利禄,都不能改变前行的轨迹。更不用说什么有理想不敢想、想创业怕失败以及恨特权又敬畏的所谓“囚徒困境”了。个人的理想有时候在社会现实的礁石面前被撞得粉碎,除去理想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空想之外,主要的原因就是信仰不够坚定,缺少了矢志不渝的主心骨。树立信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最为关键的阶段是青年阶段,是14岁开始的信仰萌芽,18岁开始的信仰雏形,22岁步入的信仰坚定和30岁以前的信仰经受考验并最后得以确定的这几个阶段。这几步抓好了,就为有价值的人生奠定了基础。

  青年时期,是迸发人生光华的最佳创造期。失去了锐意创造的品格,青年期乃至以后的人生时期都会黯淡无光。“青春期之父”霍尔在对青年阶段进行人类学的研究的时候,发现一个重要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如果在青年期没有表现出创造性的才华,并做出创新性的举动,那么在以后漫长的人生耕耘期,几乎颗粒无收。这也就是中国古话所说的“三岁看大,七岁至老”。实际上,青春期是人类文明进化的重要成果,在早期人类刀耕火种的年代,是没有所谓青春期的。青春期的出现就是为了更好地吸收并传承人类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讲,青春期的碌碌无为是人生的最大失败,青春期的奋发有为,才是对于自身和社会最应有的回报。

  信仰的坚定与困惑的起伏总是相伴而生的。不冲破一些难以冲破的困惑,信仰的坚定就根本谈不上。曾经在1917年率领年轻的布尔什维克攻破象征着资本与权贵的统治牢不可破的冬宫的列宁说过,青年总是愿意跟着革新者走的。同时他也说过,上帝也是允许青年犯错误的。所以,青年人的身上总是交织着疾风暴雨般的革新力量和沉浮幻灭的自否倾向。因为所向披靡,就伴随着出格和走偏;因为自我否定,就常走向愤世嫉俗的陷阱。面对着青春期固有的不能承受之痛,唯有以冲出亚马逊的果敢,才能跨越青春期困惑的峡谷。

  看着眼前这篇所谓青春期的博文,我也想到了厄尔曼在19世纪50年代写过的另一篇“青春期”,这篇“青春期”成为了艾森豪威尔和松下幸之助的座右铭,所以,才有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尽早结束和以消费性电子为代表的人类新纪元。同样的青春期,却可以产生大不相同的结果。除了信仰的力量、创新的品格和冲破诱惑的坚强以外,时刻坚守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道德底线是青年厉兵淬火的重要基石。这就是延续千年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德律令。这样的道德律令,是康德在仰望星空的时候,时刻惦念的心理底线,是左宗棠在身无半亩的情况下心忧天下的永恒坚守,也是南昌12岁女孩儿在大火中冒着生命危险唤醒15条生命的不竭动力,更是染着黄色头发的青年在7·23温州动车事故现场奋勇救人的精神支撑。

  深刻的道理总是很简单,管用的规律向来很质朴。青年期是由于人类进入工业社会而产生的一个社会认知的新阶段。所以,我们习惯了用工业化流水线的办法来帮助青年解决面临的问题。同样,当人类进入网络社会的时候,运用网络帮助青年解决面临的问题,就成为了我们必然和最好的选择。作为面向广大青年的中国青年网,我们的存在,就是为了帮助青年走好关键时刻的那几步。这样,当一代又一代的青年经过网络冲浪而度过青春期、进入人生收获期的时候,我们希望他们这样说:在中国青年网度过的那段时光,虽然不是我最灿烂的时光,但却是我最留恋的时光。 (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