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南海巡航时间表:“附耳细说”的启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9:50:00

“俯耳细说”的启示

韩国有这样一个民间故事,说的是有一个叫黄喜的官员,到乡下微服私访,路过田间,看到一个农夫架着两头牛正在耕地,就大声问:“喂,老头儿,这两头牛那个更棒。”农夫看着他一言不发,等到了地头,牛到一旁吃草,农夫附在黄喜的耳边小声地说:“边上的那头更好一点。”黄喜很奇怪问:“你干嘛那么小声说话?”农夫说道:“牛虽是畜类,心和人是一样的,这两头牛同样付出了辛苦和努力,如果我大声说这头牛好,那头牛不好,它们能从我的眼神和声音里分辨出我对它们的评价,那头虽然尽了力,但仍不够优秀的牛心里会难过的。”看到这里我心中对那位农夫油然而生敬意。一位农夫对待一头牛,尚知道究竟方式方法,不妄加评论,当众褒贬,唯恐伤了它的心,令它难看难过,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由此,我想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又该怎样对待自己的学生呢?从道理上讲,作为教师应该比那位农夫做得更好!可现实生活中却未必尽然,君不见,在校园中老师板着脸训斥学生的场面不难看到,违纪罚站罚抄作业的现象更是数不胜数,体罚和变相体罚现象,现在还是某些老师管理学生的“有效手段”,这些现象怎能不令人深思。岂不知,这样做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孕育了学生的逆反心理和怨恨心理。既伤害了师生之间的感情,有损害了教师的自身形象。想一想农夫的做法,看是平凡,其实却包含着莫大的教育智慧和高超的教育艺术,对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来说,农夫的做法的确应该成为我们工作中的一面镜子。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教育是雕琢心灵的艺术。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相信孩子》一文中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得一个角落——自尊心。”自尊心是儿童和青少年极为可贵的心理品质,是他们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损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就会大大降低教育成效,甚至导致教育的完全失败。有一位学生曾经对老师说:“老师,我希望您是一个有感情的人,而不是一架教书的机器;老师,请您不仅教书,而更要教我们做人;老师,请您把我们当人看待,而不仅仅是您记分簿上的一个符号;老师,请您不要单看我们的成绩,更要看到我们做出的努力;老师,请您经常给我们一定鼓励,不要让您的要求超过我们的能力。”从这位学生的真情告白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是多么需要老师的理解、尊重和信任。其实,学生对老师本身就有一种天生的敬畏,他们很重视老师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老师的一句鼓励往往会对学生产生意想不到的激励作用;而不当的批评指责,也有可能把学生推向自卑的身渊。

现在,新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而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本”,而要真正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最基本的就是我们也应该象那位农夫一样,对自己的教育对象时刻做到尊重。据心理学研究表明:被尊重是人的最基本的需求,尊重是现代教育“爱”的核心。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尊重是教育的前提,现在的中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自尊心都非常强,他们都渴望被尊重、理解和关注。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尽量地减少一点教育者的威严,增加一点慈母般地温和;少一点公众场合的批评指责,多一点两人世界的情感交流。让尊重的阳光照耀学生的心灵,让关爱的雨露滋润学生的心田,让教师的教育智慧,开启学生的心智。当学生从内心真正感受到了老师是真心爱护他们、尊重他们时,学生就会把老师当成自己的亲人看待,师生关系也会变得更加融恰。这样,学生“亲其师”了,教师的“道”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当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青少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缺点、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关键是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学生的过失。对学生严格要求是对的,但是我们更应该考虑到对他们人格尊严的维护。如果教师不顾学生的人格尊严,强制粗暴地对待学生,无论教师的动机多么正确,批评的理由多么充分,都不可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孩子跨进学校大门成为你的学生时,他就无限信任你,你的每一句话对他来说都是神圣的真理,在他看来,你就是智慧、理智和道德的典范。”因此,当学生犯了错误或出现过失时,作为教师应当以平等的态度出现,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以心交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真诚地帮助学生改正错误、克服困难。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从而赢得学生的热爱和信任,教师的批评教育才能真正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总之,教育应当还生命一份尊严。我们一定要牢记,尊重学生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条件,又是教育的基本方法和途径,是教师打开学生心扉的第一把金钥匙。让我们蹲下身来,放下架子 ,共同营造一个尊重学生的良好育人氛围,象那位农夫一样也学会附耳细说吧!